现代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11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同时对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具有积极意义。并且报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因此“双创”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系列指导意见,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保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创新创业人才体系的培养建设是完成这一伟大战略的重中之重。

针对高职教育方面,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时代责任,主动作为,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足够数量的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因为高职教育身负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开展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在此“双创”战略背景下,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教育融入全体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并有效结合所学的财经专业知识,强调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辅以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改革手段,不断推进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工作,为培养更多符合“双创”要求的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而努力。

一、财经类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方面

将双创课程列为必修课的财经类高职院校只在少数,大部分院校仅将创业类课程列为公共选修课,面向所有专业开放,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学期课时量也远比不上同类必修课程的课时量,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加上考核方式较为灵活,大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方面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都来自于应届毕业生,属于“从校门到校门”这一类教师群体,较少接受社会实践工作锻炼,因此本身与职业教育这一目标就有所差距。据统计,在高职院校中大学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达80%以上,从企业中进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比例只占10%左右,因此师资力量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影响较大。加之创新创业类课程对师资力量的实践方面要求更高,因此,在双创教师的师资结构上就更显现出实践经验的缺乏。

(三)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方面

财经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外实习、校内实训、实践基地培养等方式进行“双创”的实践教学。但是在与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交流不够,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并未把双创实践教育落在实处,对学生双创实践方面的培养不够,很多学生去到企业只是走马观花,对业务过程浅尝辄止,缺乏很好的实践锻炼学习。

相关的校园创业孵化平台、校内实践培训基地由于较少开展实践教学及实践应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不高,选择创业的人数本身较少,因此真正成功孵化的创业项目就更少,最终创业项目的实施效果也较差,大部分在毕业后几年内就倒闭失败。许多校内创业平台及孵化基地营运效果不尽如意。

(四)创新创业文化宣传方面

大部分财经类高职院校对于“双创”的认识依然还不够,大多都只是将“双创”作为就业不足的补充,或者仅仅将它当作应付的考核内容,而整体关于创新创业活动的文化宣传方面依然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各大院校都有自己特色的宣传窗口,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方式,但是主要着重于文娱活动,对于“双创”类活动较少关注,也较少报道。并且在宣传方式上较为雷同,缺乏创新,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够,校园内“双创”氛围不够。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总结

(一)金字塔形培养模式

此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特征分为三类:首先是人格特征,处于金字塔模型的最底层,属于基础性特征,包含了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优秀创新创业人格品质。位于中间层的是意识特征,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及创业意识、求知欲与好奇心等。位于最顶层的是能力特征,包括创新创业态度、创造性、革新能力、机会把握能力等综合创新创业能力。此种模型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非常强的指导意义,揭示了各个特征的重要作用。

(二)分子型人才培养模式

分子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一个主核”: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四个次核”:创新教育、思政教育、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十个子核”是指这四个次核衍生而出的核心能力培养分子。这种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严密的逻辑思路及建设方针。

2016年全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座谈会归纳了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模型,一共有四种:1.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与第二课堂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双重培养;2.积极建设打造校园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重点突破孵化创新创业实体项目;3.将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学必修课;4.在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融合。

三、关于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建议

(一)完善双创课程体系

在区域经济课程方面,主要讲授当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特色、当地创业补助政策、政府未来规划、资源优势等情况,学生可以通过区域经济相关课程了解未来创业过程中可以做出选择的依据,选择具有优势的创业项目,扬长避短。

在人文素养课程方面,可以将当地特色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融入到课程中去,并且辅以实地调查、亲身走访等方式,培养学生人文创业理念,提高个人文化修养,这对未来创业的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方面增益不少。

在产业经济课程方面,重点讲授当地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特色产业、产业优势、未来发展目标、重点项目介绍、相关代表企业案例分析等。并且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在专业理论课程方面,由于创业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项目,因此在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更加全面而系统,同时应该结合财经类院校的资源优势,配置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通过综合的专业学习,提升学生创业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二)构建有效实践平台

首先要将校园内已有的实训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充分利用,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实训,以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需要。其次重点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布局。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出发点,依托当地合作企业开办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密切配合,既可以培养校内学生的“双创”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建立合作企业员工培训及继续教育培训平台,实现双赢互利。

(三)打造优质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力量,具备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技能型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一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将校内老师选派到行业及企业进行实操锻炼;二可以通过“老带新、优带弱”等方式,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业务骨干老师及行业企业专业进行指导、实训,不断提升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三可以通过直接聘用行业企业内专业的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进校园、进课堂进行授课,开展各种讲座、实训项目进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四是建立长效师资培养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合作、高校合作等方式对“双创”教师进行长期稳定的实训培养和能力提升,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小结: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应该紧抓的工作重点,这也是财经类职业院校体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重要实践环节,因此在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上就应该端正态度,不能抱着应付上级机关考核检查的消极心理,或者认为其“双创”工作只是为学生就业作锦上添花之举,顺应创新创业政策,服务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德美品质、健全人格、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双创”人才,这是每一个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尽的职责。

摘要: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国家战略, 财经类职业院校应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目前的“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方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方面、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方面、创新创业文化宣传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金字塔形培养模式和分子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情况, 提出完善双创课程体系, 构建有效实践平台, 打造优质师资力量三方面的建议, 以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玉峰.高职院校“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分析[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8 (10) :115.

[2] 卢应涛.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高教学刊, 2018 (20) :29-31.

[3] 贾艳梅, 罗西敏, 曹文霞.“互联网+”培养高职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研究[J].科技风, 2018 (30) :227.

[4] 赵强.高职院校融合型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8 (18) :70-73.

上一篇:变电设备带电检测技术的应用探讨下一篇: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