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下广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2-09-12

2017年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将近80万, 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供需错位、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迫在燃眉。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高校, 是提供经济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首要部门, 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人才培养跟经济发展状况一样, 存在着无效供给、有效供给不足, 供需错位等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一、解读中国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供给侧改革”, 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 解放生产力, 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1]。过去我们常强调“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即通过扩大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需求增长, 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十二五”以来, 我国经济增速显著下降, 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 造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供给失灵”。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传统产业供给过剩,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可见一般的供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供给侧改革侧重供给方面的改革, 通过改革使供给方面更加优质, 达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目的, 更能满足社会需求。供给不是否定需求, 而是达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性调整状况分析

产业结构是经济学范畴定义,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以及产业和部门之间的技术变动和扩散的相互联系。产业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中所拥有的产业构成、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配置比例以及产业和经济技术之间的协调性, 体现了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替变化的趋势。我国的三大产业划分指的是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3]。十二五期间, 广东率先推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转变, 初步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目标, 纲要提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 产业结构要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0∶56, 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左右, 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52%,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 (2016-2018) 》提出了到2018年全省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出清、3年去商品房存2630万平方米的任务。总的来说, 广东经济发展显现出几个显著特征:新兴产业仍然是广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 展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广东将继续加大力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 整体提升传统优势服务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人力资源服务和高技术服务、创意产业、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将会加速发展。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4]。

三、供给侧改革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借鉴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 教育属于社会领域, 教育成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国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 学校培养人才同质化问题明显, 技能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供给不足。高校人才培养, 要从根本上实现需求与供给平衡, 地方高校应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入手, 从供给端开始进行自我革新, 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变化的创新型人才。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让自我发展的精神在群众中蔚然成风, 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创新创业教育将是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5]。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人才需求结构调整, 只有高校的学科设置合理, 才能实现招生与就业良性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学校从长期发展考虑来培养学生, 从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怎样培养学生入手, 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及改变学校制度,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6]。

(1) 利用大数据平台, 实现人才供给需求平衡。《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给高校培养哪些方面人才, 怎样培养人才, 提供了引导作用。现阶段, 高校人才的培养出现供需错位、供给无效、供给缺失, 从需求侧来说, 高校未能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从供给侧来说,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不符合企业发展所提出来的新要求。高校在供给侧改革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 从需求侧拉动, 供给侧推动, 转变“想当然”、“闭门造车”的思维模式, 通过把握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新变化,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开设新增专业, 删减经济结构调整下, 过量供给的部分专业人才, 实现人才供给需求平衡, 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人才。

(2) 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2015年11月17日, 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强调, 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否定需求侧, 而是要需求和供给共同协作, 达成有效的供给。据统计, 2014年底, 全国技能人才总量1.57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4137万人, 仅占26.35%, 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相比, 目前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养能力还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高校教育的根本就是提供高质量、专业技能强的人才, 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 提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确实保证人才供给的质量与效率[7]。

四、构建广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供给侧改革要求, 广东省各高校应通过深入地调研, 了解广东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新变化, 主动使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新要求。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当大学毕业生遭遇到就业危机时, 高校将通过专业设置调整来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持。广东省各高校应从长远利益分析, 对自身发展实施精准定位, 突出本校的特色, 减少专业人才扎堆培养状况, 从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上做好人才输出工作, 助力广东省经济发展[8]。

(1) 围绕广东经济发展, 开设与地方产业需求结构相协调的专业。设置新经济发展新专业。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一次调研中发现, 我国各高校从发展规划到专业设置, 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而这些设置并非出自区域发展所需。广东高校也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重复率高现象, 究其原因是学校设置专业出发点错误, 许多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是以学生就业率高为目的, 相反则是以招生率高为目的, 特别是部分民办学校, 生源是这些学校的根本, 容易出现只管招生或招进来再说, 不管就业或虚报就业数据的情况。另一方面, 从办学成本来说, 高校倾向于选择低成本的专业, 尤其是私立学院, 因此容易出现扎堆培养学生报考热门的、文科专业, 如:工商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 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学生结束学习进入职业岗位时, 常出现部分专业人数众多, 而某些企业岗位出现用工荒。就业难, 招生难, 学校发展受到制约, 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高校, 应从根本上改变以招生为目的的专业设置方式, 改为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准, 设置专业, 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协调, 现阶段重点把握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项目, 集中培养在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升级、生态环境和环保工程等119项专业创新人才。

高校开设新专业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需求, 集中教学资源, 把握产业发展新动向, 优先开设与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相关产业。目前, 广东省主要经济转型, 要求高校注重培养跨境电商人才, 金融服务业人才, 新型技术人才, 房地产营销人才、节能环保人才等。

(2) 减少内容相同重复课程。在教学中, 常出现课程设置内容重复的问题, 如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商务谈判》课程, 同时又开设《商务沟通》课程, 课程本身具有重复性。或者内容上的重复, 如《商务沟通》与《商务礼仪》内容上出现了礼仪部分内容的重复,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专业课程设置应全面考虑学生专业需求, 对重复课程进行合并, 对内容重复的进行删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减少后的学时, 可以加入其他专业课程, 如会计类专业学生, 除教授会计专业课程外, 也需要增加学生沟通技能培养、理财能力、经济市场分析能力等, 可给会计专业学生开设一些营销管理类课程, 完善专业技能。

(3) 实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 供给侧要求教学转变思路, 从供给出发,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是学生需要什么, 教师讲解相关的知识, 而不是教师认为学生需要什么知识, 教师讲授给学生。由此可见, 供给侧对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 要真正从企业、社会需求入手, 才能全面提供高质量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应由教师主导, 转变成学生为主导, 由此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4) 试行教师团队授课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同样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甚至是实现一专多能, 但古语有云, 术业有专攻, 任何一名专业教师都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而常规的高校教学为节省人力成本往往是安排一名教师教授学生一门课程, 甚至几门专业课程, 显然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提高人才供给质量, 教师一方面应主动通过实践锻炼, 如企业顶岗实践等,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采用教师团队授课的方式, 形成教学团队, 将一门课拆分成若干个部分, 由精通不同领域的教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实现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互补, 更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5) 深化校企合作。 (1) 增设企业教师实战授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 可增加企业教师实战授课, 通过聘请企业有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实践教学工作, 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技能, 或相应岗位的工作培训。

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 专业课程如: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内容都可以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培训讲师共同合作的方法, 由专业教师完成专业知识的课堂讲授, 在实战技能部分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培训讲师进课堂讲学。

为减少对企业日常工作的影响, 也可以将学生输送进企业, 由企业教师进行顶岗实践中给予培训辅导。 (2) 校内开设企业实训中心。单纯依靠学校自身力量, 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

实训中心是学生实践教学的校内场所, 企业实训中心建设符合供给侧改革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不仅能将专业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 还极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企业实训中心是企业在学校的运营中心, 学生即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实训中心的建设有利于企业进行人才的储备, 同时可以为企业缩减新聘员工上岗前的培训和与企业磨合期, 如京东集团与全国高校合作共建的“京东校园实训中心”, 目前已超过50家。

京东集团通过与全国多所高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 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 京东所需要的人才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 在学校建立的实训中心进行培养和观察。京东实训中心通过专业等级认证、项目管理者储备、未来之星招募三大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为学生就业之路做好铺垫。总之, 高校创新人才离不开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几大特征,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专业技能, 又不能缺少创新能力, 怎样培养合格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广东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指向性, 要充分重视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 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高校人才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 为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优质人力资源。

摘要: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 大学生就业状况越趋严峻, 另一方面, 我国国内经济增速调整, 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为广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在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问题上, 应重视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结构矛盾突出问题, 为大学生就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供给侧,广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花, 黄弘.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江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J].职教论语, 2016, (10) :65-69.

[2] 乔春华.供给侧改革与高等教育发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6, 37 (2) :113-117.

[3] 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6, (1) :37-41.

[4] 吴帅.如何改进人才的“供给侧”[N].光明日报, 2016, 2-16.

[5] 刘维涛.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N].人民日报, 2015, 11-11.

上一篇:偏瘫患者的社区康复下一篇:探究林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施现状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