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

2024-05-07

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精选7篇)

篇1: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

陶渊明做官经历

凡是读书人,“修齐治平”总是他们的理想,所以杜甫说我要“致君尧舜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我要使我的国君成为尧舜以上的国君,所以他的理想就是能够出来辅佐国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陶渊明虽然本性是真淳、自然的,可是他也曾经出来做过官。

陶渊明写《形影神》,考量的就是死生的问题。你活着的意义跟价值在哪里?所以儒家就说,“太上有立德”,最高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德业,千年万世让人们百姓都受到你的德惠,“太上有立德”。象孔子留下来的《论语》,至少从我来说,小时候六七岁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我觉得我终生的受用无穷。“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就是真是做了一番事业,造福给后世的人民。大家知道四川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李冰父子修造了这个都江堰,使得这个江水涨起来的时候可以分流,不涨的时候可以灌溉田园,那真是几千年来造福了四川的农业。“其次有立功”,再其次呢?“其次有立言”,你没有能够立德,没有机会立功,但是你有了著作留下来。所以魏文帝曹丕说“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典论·论文》),文章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事业,你把你的政治理想,你的治国方略留下来了,“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使你声名不朽。你身体虽然朽坏了,但是你的精神、你的思想还留在世界上,“年命有时而尽,”一个人的一生不过百年,我们的年岁、我们的生命都有一个时候会终结,这是必然的事情,“年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你活着的时候就算是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你死后呢?什么都带不走,所以“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也”,都不象文章可以传流久远。

所以古人要想追求不朽,就是有“太上”的“立德”,其次的“立功”,其次的“立言”,而那些读书人所追求的“修齐治平”都是“立功”。那陶渊明的本性呢,他说是“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我从小就读这个诗书,“偶爱闲静”,我喜欢闲静的生活。他本性是喜欢闲静,是任真的、是自然的,可是他毕竟读过书了,所以他也有读书人的“修齐治平”的立德立功的理想。

我们知道东晋末年,天下大乱。我们常常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礼记·大学》),你的财货,其实不止是财货,任何的东西,你如果是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将来一定有不正当的途径失去。我们说武王伐纣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就把商朝的很多制度都改变了,所以武王是“革命”,“革命” 这两个字,不是后来到晚清到民国才有革命的,在中国古代就管武王就叫做革命,他不但把商朝推翻了,而且他改正了商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很多缺点,所以周朝才能够传世久远。所以武王是为了长治久安去作打算的,而很多人打天下就是只看眼前,夺来就享乐,夺来就施暴政,所以这样的朝代如何能够传得长久呢?

陶渊明所生的时代是在东晋,东晋当然是从西晋变来的了,西晋怎么得来的?西晋是篡魏得来的。刚才我说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无君无父、伤天害理,你得到了天下你能够长久吗?所以当西晋得天下以后,它自己的王室就马上发生了所谓“八王之乱”,晋朝的司马家的宗室互相争权,就你杀我我杀你。不仅如此,连西晋的诗人都很少有得到好死的,很多都是在这种政治斗争之中被杀,魏晋之间的嵇康就是被杀死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你去看看他们的传记,大半都不得善终,都是被杀死的。而阮籍是怎么保全的`?他的好朋友嵇康被杀死了,他怎么就被保全了呢?因为这些个政治上要夺权的人,都想拉拢社会上那些有名的知识分子,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当年司马昭就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后来就是西晋的第一个皇帝,攀龙附凤,何等好的机会!可是阮籍不愿意这样做,不愿意卷入到政治的这个漩涡中去,所以他就每天喝酒,借着酒醉来逃避政治迫害。据说他曾经一醉六十日不醒,所以司马昭就没有办法跟他提这件事情,所以阮籍是借着酒醉而保全了自己。

当司马昭后来加封为晋王的时候,要“加九锡”,九是一个最高的级数,“锡”就是赏赐的意思,就是给他很多优渥的特权和待遇。这个司马昭加九锡要“劝进”,就是他表面上还客气推辞,所以还要人写劝进的表文,这个表文就是阮籍写的。所以有人说这个阮籍是清流,怎么替这个篡逆的司马昭写了劝进的表文?他怎么能不写?只是写的时候在里边做了点小文章。他说你有这么大的功劳,你应该接受这个九锡;可是后面就一转,说你对国家建立了这么大的功业,假如你在接受了以后,登上箕山去拜见许由,那真是了不起。箕山许由是谁?说尧的时候,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所以他是暗中有一种讽刺,说你有这么大的功劳,给你这么大的奖赏,你最好将来就象这个许由,让给天下也不要接受,你就不要篡位了。

我们说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晋朝以那么残忍的手段夺取了天下,他的子侄、他的后代,看他们就是这样杀戮夺取得来的,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夺取?所以马上他自己的宗室就发生了“八王之乱”。那中原大乱,所以中国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就侵略进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五胡乱华”,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局面。所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因为晋朝得国之不正当,给天下老百姓带来一场绝大的灾难。五胡十六国时期,那北方就完全沦陷了,所以晋朝的宗室就逃到南方去了,建都在东南的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就是东晋,而东晋开国以后也是战乱不断,当时前后要发起叛乱的人,就有王敦、苏峻、桓温、桓玄等等,这都是有军政大权的人,然后老百姓也起来革命了,当时沿海就有孙恩、卢循起义,而最后夺得政权的,就是平定了桓玄、也平定了孙恩卢循的刘裕。这个刘裕也是有军权的,他把这个中央的、地方的叛乱都平定了,他当然就篡位了,所以东晋就灭亡了。刘裕改国号为宋,为了跟后来唐宋的宋分别开,唐宋的那个宋朝天子姓赵,所以那就叫赵宋;这个天子是刘裕,就叫刘宋。

我上面讲的这些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你是出来做官还是不出来?我刚才说出来做官有几种情况,有的是出于政治上一个“修齐治平”的理想,孔子说了,“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人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你出来做官,不是为了去挣钱拿俸禄的,可是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读书人拿什么养家糊口啊?你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所以有的时候你也是要得到俸禄才出来做官的,所以“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所以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是说“亲老家贫”,所以“起为州祭酒”(《宋书·隐逸传》),就是出来做了一个州官的祭酒,祭酒是掌管文化活动的。那是哪个州的祭酒呢?陶渊明是江西人,是浔阳柴桑人,当时属于江州,所以陶渊明因为“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是在江州。

陶渊明有一首诗曾经写到这一件事情,他说“是时向立年”(《饮酒》二十首之十九),那个时候我的年龄正是“向立”的年岁,“向立”的年岁是多大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所以“向立”年是他差不多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可是陶渊明一出来做官就觉得格格不入,觉得很难过,他曾经给他的儿子留下一封信,他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他说我这个人性情刚直,就是不会敷衍,不会做虚伪的事;我的才能也很笨拙,你要看陶渊明写诗当然一点也不笨拙,是做官的才干太笨拙了,是不是?那是两码事。

陶渊明后来不做官了,就去种地。种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旱涝各种灾害,所以他常常忙碌工作了一年,但是没有很好的收成,所以陶渊明说“夏日长抱饥”(《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天常常是挨饿,因为秋天才有收成,而秋天收获的粮食到夏天都快吃光了,“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并序》),新的粮食还没有收,旧的粮食都吃完了,所以“夏日长抱饥”,常常是挨饿。冬天的寒冷的夜晚,“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没有厚的棉被,所以挨冻。你想啊,别的你说怎么样还是离你很远,可是挨饿跟受冻是你自己最切身的痛苦,所以他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说饥冻虽然是这么切身的痛苦,我还是不愿意出去做官,因为“违己交病”,你要让我去做官,每天跟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每天要我逢迎拍马,要我眼看着他们贪赃枉法而不能说一句话,那个时候的痛苦比饥冻更厉害,“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所以他很快就辞职了。

我刚才举了苏轼的两句话,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陶渊明中间也还出来做过几次官,陶渊明的传记上说他还曾经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那什么叫镇军参军,什么叫建威参军?镇军、建威都是将军的名号,他做过镇军将军的参军,也做过建威将军的参军。那镇军将军是谁呀?建威将军又是谁呀?陶渊明是给谁做了参军?从历史上考证,这个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是在江州这里的军政长官,谁做过江州的军政长官?桓玄、刘裕。刚才我们说了,桓玄刘裕都是篡逆的,桓玄造反,刘裕把他平定了;桓玄平定了,刘裕有了军权就篡位了,就把晋朝给推翻了,建立了他的刘宋朝廷。有人就说,以陶渊明之清高隐逸,难道给这些叛逆的桓玄刘裕做官吗?可是很不幸的就是,你如果真是从历史上考证,当时在江州前后做军政长官的就是桓玄跟刘裕。

陶渊明所生的时代是晋宋之际,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苏东坡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因为陶渊明三十岁左右曾做了一次官,很短的时间就回去了;他曾经给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做过参军,有的人也不承认,就替陶渊明解释,说这“镇军”错了,不是镇军将军,是“镇北将军”吧?大家就给他改,改来改去的,不要让他跟桓玄刘裕做官。可是这不能随便改,就跟这诗不能改一样。陶渊明真的给他们做过官,而给他们做官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刚才我就说了,求仕有的时候是为贫,有的时候不是为贫,是为了什么?为了“功”。陶渊明给桓玄出来做官,为什么?所以陶渊明这个人虽然简单,可是他非常不幸,生在那样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所以你要讲他就要牵扯到这些杂乱的背景。

我们说司马氏是东晋的皇族,当时掌权的是司马道子和他儿子司马元显,皇帝的大权旁落,所以桓玄就起兵,他当时有两个名义,一个是讨伐司马道子、司马元显,这是所谓“清君侧”,就是皇帝身边有了专权的小人,我们替皇帝清除他们;一个就是平定当时沿海的孙恩卢循的起义,这样他就出师有名啊。所以当桓玄刘裕那个篡逆的野心还没有显露出来以前,他们是为国家平定战乱,所以陶渊明是参加了他们。而且陶渊明参加桓玄还有一个关系,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经是桓玄的父亲桓温的部下,所以当桓玄要起兵,说是“清君侧”讨伐司马道子父子,说是要平定海边的叛乱,这个陶渊明当然可以参加。

陶渊明不是没有立功之心,他也有立功之心。我们再看一首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五首,“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说我想到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快乐的事情,可是年轻就是快乐的事情,“欣豫”就是内心充满了欣喜,充满了和乐,“猛志逸四海”,我当时也有远大的志向,想立一番功业,“骞翮思远翥”,“翮”就是鸟的那个很硬的翅膀,“搴”是举起来,我也想举起我的翅膀“远翥”,就是飞到远方去;陶渊明还有一首诗,《拟古》九首的第八首,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所以从这些个地方来看,陶渊明少年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要建立一番功业的心。

那现在我们就知道,陶渊明第一次做这个江州祭酒是因为“家贫”,孟子说的“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特别是因为他的母亲年老,他要奉养父母,出来做官是应该的。那么后来他做了两次参军,这个就不是单纯的因为“家贫”了,这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份建功立业的心。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白白地过一辈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总是“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而现在桓玄起兵要“清君侧”,要讨平叛乱;刘裕的起兵是要平定桓玄,也是要安抚国家的,所以他就做了两次参军,那是为了功业。

可是真是很不幸,马上桓玄跟刘裕的本来面目,那种篡夺的面目马上就暴露出来,所以陶渊明出仕都是很短的,只做了一任,几个月,马上就不做了,他见机而退了。那陶渊明毕竟是无以为生了,而且陶渊明至少有五个儿子,那他怎么样养活这一家人呢?所以陶渊明没有办法还是出来做官了,做什么官?就是求为彭泽令,他就出来做了彭泽县的县令。陶渊明自己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宋书·隐逸传》),“弦歌”是一个典故,说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宰”是治理,就是在武城这里做县官。子游做武城宰,有一天孔子路过这里,一进县城,就“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到处都是念诵、吟诵的声音。弦歌之声,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弦诵的了,就是这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所以能够用文化来治理一个地方就叫弦歌,陶渊明说我希望做两天县令,我也在这里边做一些个文化教育,除此之外,我也可以为“三径之资”,“三径”就是三条小路,就是我可以做两天县官,带点钱回去盖两间房子。

所以苏轼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他觉得不对了,他做彭泽令一共多少天?“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序》),只做了不到三个月就辞官不干了。陶渊明就是穷的时候也想出来做点事,亲老家贫,就出来做官;但是他“质性自然,”他的本质、天性是喜欢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他说我的天性喜欢自然,不是用矫饰勉强来的。所以他后面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我就是宁肯挨冻受饿,也不能再忍受官场上的污浊了,所以他“在官八十余日”,就辞职不做了。所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陶渊明写过一首乞食的诗,旧谷已尽,新谷未登,“夏日长抱饥”,所以就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他自己粮食收获了,就杀鸡煮黄米饭请他的邻居、老朋友来一起吃饭,“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不错,“真”就是陶渊明的本色。

拓展阅读:陶渊明童年故事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书记,老爹也是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篇2: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

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后备军,要健康成长、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常把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想明白,想正确,处理好。

一、要堂堂正正作人。“品格德行,立身所贵”。一个青年干部如果在作人上出了问题,不仅影响干部队伍形象,而且也会给党的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靠耍小聪明骗不出来,只有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树立起来,用实实在在的品格去赢得人,用自己的非权力因素去取信人,用自己克已奉公、光明磊落的行为去影响人。为此,作为青年干部,一要公道正派,坚持原则。就是要讲党性、讲政治、讲原则、讲大局。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的事业、工作大局、集体的利益出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下级与上级,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要使群众切实感到所做的事,处理的问题是公道正派,出自公心,不掺杂个人的恩怨,不带有个人和小团体的私利,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群众的评价。二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作为共产党员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所困,完全应该是坦坦荡荡。而做到这些,关键是要加强党性修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自我的小圈子中超脱出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做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这样,才能站得正,立得直,才能有勇气把所有问题摆在桌面上,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赢得群众的赞许和支持。三要宽容礼让,团结共事。能够在一起合作共事,本身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为年轻干部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学习机会,青年干部一定要珍惜这种缘分,相互之间要宽容礼让,搞好团结。关键是保持头脑冷静,讲风格,讲友谊,讲大局,求同存异,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容人容言容事的气度。容人,就是要善于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甚至反对过自己,却被事实证明是反对错了的人。容言,就是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风度和气魄,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容得下逆耳之言,容得下攻击之言,容得下碎语闲言,真正做到“既言之,则听之,再思之,择其善而从之。”容事,就是在别人不理解或工作出现失误时,要推功揽过,有忍辱负重的风格。总之,作为青年干部待人处事都要堂堂正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要踏踏实实做事。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青年干部要踏踏实实做事,必须作到以下三条:首先要重实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革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落后意识,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不断开创新局面,把工作推向前进。其次要重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埋头苦干、扎实工作,而不能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更不能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募涫滴募O衷谟行┣嗄旮刹恐腥肥荡嬖谧殴馑挡桓傻幕迪捌S械娜瞬璞欢怂祷拔薇撸阊桃坏阕ㄋ等硕蹋挥械娜俗芟不端嫡飧霾恍心歉霾恍校褪遣凰底约盒胁恍校蛔钕肮咚嫡飧霾欢阅歉霾欢裕褪遣凰翟跹哦浴I踔廖舜锏礁鋈四康模斗缱接埃笤焓率担拇ι⒎⑽芨嫘牛闳松砉セ鳎恋么蠹也坏冒材U庵址缙笕恕⑽笠选⑽笫拢匦胙霞犹⒎ァ?梢运担桓鋈艘簧氖奔涫鞘钟邢薜模加Φ闭湎д飧龌幔郧苛业氖乱敌暮驮鹑胃校芯Γ讼律碜樱孀ナ蹈桑沂德男凶约旱闹霸穑澈腿嗣竦氖乱稻⌒木×ΑF淙厥敌А>褪且靠挂幌罟ぷ鳎急匦肴险嬲孀ヂ涫担η笕〉檬凳翟诘男Ч萌褐诘玫绞凳翟谠诘睦妗R嬲讶嗣瘛坝祷げ挥祷ぁ⒏咝瞬桓咝恕⒃蕹刹辉蕹伞⒋鹩Σ淮鹩Α弊魑磺泄ぷ鞯某龇⒌愫吐浣诺悖选叭鲇欣凇弊魑煅橐磺泄ぷ鞒砂艿檬У母颈曜迹ぬな凳底龊霉ぷ鳌?ANlang=EN-Ugt;

三、要清清白白做官。作为青年干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洁身自好,清白为政。除了要经常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砥砺自己的名节之外,还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为民造福,用不好也会给自己带来祸害,甚至祸及党的事业。每个青年干部对手中的权力,都要奉公而使,为民而用,决不能滥用权力,玩弄权术,更不能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二是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思想的纯洁、灵魂的净化,是青年导干部抵御各种诱惑、永葆共产党员人本色的根本所在。每一位青年干部都要做到清正廉洁,拒腐防变,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强化自我约束,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顶得住人情,管得住小节。三是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没有监督、没有制约,就容易产生腐败。现在有的青年干部对正常的监督存有误解,认为监督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是“找茬儿”,一监督就不高兴,要么消极应付,要么设法逃避。实际上,监督有利于防止干部犯错误,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最好的保护、最真诚的帮助。作为青年干

部对监督要有正确的认识,把监督视为自己健康成长和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主动而不被动地、积极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监督。

篇3:陶渊明为什么要出来做官?

关键词:提高,音乐能力,音乐素养,方法,探索

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容易忽略“练耳”这个内容。其实从时间和效果的比例来看,练耳对于学生音乐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提高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练耳”训练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单一性的音准训练、节奏训练,一是综合性的听辨游戏的训练。

一、音准训练

1. 模唱练习

这是初级阶段建立学生音准概念最有效最简单、学生也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模唱分两种:可以随教师模唱,也可以随琴模唱。模唱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单音———音阶——音程——短小旋律———同一旋律不同节奏———同一节奏不同旋律。模唱练习也可以用内心默唱和背谱练习等方法。

(1)内心默唱。开始时,可以用出声唱与默唱相交替的形式,比如练音阶时,一个学生出声唱第一个音级,第二个学生默唱第二个音级,第三个学生出声唱第三个音级,以此类推。最后用钢琴检验结束音的音准。

(2)背谱练习。将视唱教学中节奏鲜明有代表性的练习让学生背唱或默写,训练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各种音乐现象。此两种方法都是训练学生内心音乐听觉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

听辨单音———音程———短小旋律,这一过程要艰难得多,将贯穿在练耳过程的始终。为此可以采用多种训练形式。

(1)记录性听写。方法为:教师唱(奏)听写内容,学生听写并记录;教师出示答案,学生对照检查。这种训练要分层渐进,先训练听准,然后唱准,再训练记准,再训练边听边记及速度。起始阶段的速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超过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进度是一定要摒弃的。

(2)判断性听写。方法是:教师唱(奏)有音调错误或节奏错误的曲谱,学生按教师的唱(奏)记谱;教师唱(奏)正确的曲谱,学生边听边判断改错;教师出示正确的谱子,学生对照检查。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听觉的敏锐性,并提高趣味性。

(3)选择性听写。方法为:教师出示不完整的曲谱,让学生听记供选择的答案;教师唱(奏)完整的曲谱,学生边听边选择,边填空;教师出示正确的曲谱,让学生进行核对并评价。

(4)创作性听写。方法是:教师给出一段节奏,规定情绪;引导学生联想规定的情绪,根据给出的节奏,创作出一段旋律;让学生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大家进行评价。

二、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从看谱击拍开始是比较恰当的。方法是挑选课上学过的节奏有特点的视唱练习,将其中的每个音符用“×”代替,要求学生首先用“大”将节奏读出来,然后边读边按照节奏用手击拍,做这个练习要提醒学生注意稳定速度和拍子的强弱。要借鉴奥尔夫教学法进行训练。主要是“声势”教法,即通过有声有势地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并配合朗读、呼号等进行节拍、节奏的敲击,这样既能发出不同音色、力度的音响,又体现了多种不同的动作姿势和体态,以娱乐方式达到节奏训练的目的。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花较少的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拍手分为拍手背、手掌、手心等不同部位,还可以在身前、身后、身侧等方位拍;拍腿分为双手拍双腿和左右轮拍等;跺脚分为脚尖点地、脚跟跺地、双脚同时跺地、两脚轮流跺地等,有时还加入呼号和拍双肩、点头等动作。限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声势练习做的较多的形式有拍掌模仿、节奏接龙、节奏回旋及声部练习、边唱边拍练习等。听觉训练所采用的这些方法,在节奏训练中同样可以采用。

三、综合性的听辨游戏

乐音(包括少量噪音)之所以能够成为塑造艺术形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质手段,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音高、强弱、时值、音色等属性。因此,音乐艺术要求欣赏者不仅要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而且要有一定的音乐经验和领悟能力。音准训练和节奏训练只是单一的基础性训练,建立丰富的音响经验的综合性训练才是课程的根本目的。而饶有趣味的听辨游戏无疑是最有成效的方法。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听辨音色———包括听辨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生活中的声音,打击乐的声音,有固定音高乐器的声音等。第二,听辨节奏———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和不同的风格特点。第三,听辨速度和力度———速度和力度对表达作品的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常是互相配合来表达感情的。第四,听辨旋律———旋律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是音乐作品中构成音乐形象的核心。第五,听辨音区——利用不同的音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色彩,塑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第六,听辨和声——和声是多声部音乐(合唱、合奏)中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段。

篇4:“做官要学曾国藩”之镜思

曾国藩将民生视为一桩大生意、大慈善的慈善心;富德厚道的慈善力;关心民间疾苦路、减轻商民负担的慈善行;“散财最忌有名,总不可使一人知”的慈善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的正是如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其间的差别,只是世界观的不同,曾国藩“当官好比做慈善”,因为他只是“人臣”;如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则是因为官员实为“公仆”。现在要超越曾国藩的,正是“全心全意”四个大字,不是半心半意,也不是三分之二的心,不是三分之二的意。遗憾的是,个别党员在谈党的宗旨,个别人民政府门口的宣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却将“全心全意”给省略了。

晚清大变局,从内看,是了无新意的,清朝不过是重复文化落后之民族征服文化先进之民族后的被同化而已,晚期不过也只是重复了晚唐的“潘镇割据”以苟延残喘,所以是一个“停滞的帝国”。但从外看,同样是在英国征服世界的野心之下,1840年因禁烟而起的中英之战被叫做“鸦片战争”,而1776年因茶而起的英美之战却不叫“茶叶战争”,而被命名为“美国独立战争”,失败者连命名战争的资格都没有。作为清末著名理学大师的曾国藩,对此不可能不清楚,否则也就不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后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了。

学习与实践是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推力。曾国藩的好学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在王朝体制内的考试不断进步,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断广搜博取,更是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关于学习与实践,曾国藩有“四字三喻”的方法流传至今,“四字”即看、读、写、作,“三喻”则是以经商、打仗、得失来喻“看”与“读”的关系,“看”就好比做行商,“读”就好比守财,“看”好比攻城略地,“读”就好比守住地盘,“看”就是日有所知,“读”就是月不能忘。

回到如今的问题官员,总会将理想信念置于首位,在剖析思想根源的时候,则基本千篇一律,不学习,不改造世界观。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历经学习、探求、证伪而来,可谓“看”;通过读经典著作、宣誓来巩固信仰,可谓“读”;宣传标语、自查报告以不断校正,可谓“写”;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可谓“作”。曾国藩治学的现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看、读、写、作,何来“改造世界观”?所谓的“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湘军为什么多读书人?当然与曾国藩的“率先为范”不无关系,现在的领导干部不应该学习吗?

曾国藩中了进士,也只不过是翰林院的一词臣;面对太平天国,他不过一介书生;即使十年征衣期间,也是要实权七年不得,兵靠自己招,钱靠自己筹。曾国藩何以成就了历史呢?刘绪义教授将其总结为“担当”二字,并通过详细论证指出,“曾国藩辛辛苦苦大半辈子,他绝大部分精力并不是花在战争中,而是花在与世俗文法斗、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斗。”现在党员、干部,确有不少是庸官、不作为的官、不敢不想担当的官。“做官要学曾国藩”,其实不妨重温一下曾国藩的名言,“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篇5: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时,有的同学问:“陶渊明怎么就不喜欢做官呢?真奇怪!”有的同学说:“陶渊明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才辞官归隐的。”现在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了,学生对课文注解上的“一直厌恶官场”之说及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仍旧大惑不解。这既反映了学生受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之深,也可见出学生对陶渊明所作所为及所处历史时代的隔膜与陌生。下面拟就此谈一些最基本的情况以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并就教于大家。

首先应该肯定地说,从各方面的情况看,并不是陶渊明本人不喜欢做官。第一,从家庭背景看,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所谓将门出虎子,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不可能不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第二,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等诗作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青年时期就曾立下“大济于苍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第三,从陶渊明的个人经历看,陶渊明出生时,陶家已经衰落,所谓“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颜延之《陶征士大讲述诔》),“逢运之贫。箪瓢屡罄,希谷冬陈”(《自祭文》),好酒的陶渊明除了必须解决全家人的口粮问题吃饭问题外还得解决酿酒用粮,而出仕前陶渊明已经“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了“酒计”、生计,出仕做官以获得尽可能多的禄米无疑是最佳途径。因而,有如此形势,再加上“亲故多劝”,陶渊明在他二十九岁时便毅然走上了仕途且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几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自觉着“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归去来兮辞并序》),便毅然出任彭泽令。只是在任职八十余天时,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又恰逢郡里派督邮来县里巡视,听到县吏“应束带见之”的告诫,陶渊明才发下了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萧统《陶渊明传》)”的惊天大誓并于当天解绶辞官回乡。

篇6: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

千古诗人陶渊明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也留下了出生、籍贯、居住地、隐居地等诸多谜团。仅陶渊明的隐居地,目前已有安徽黄山潜口、浙江九峰山、江西庐山、浔阳柴桑等多个说法。然而,据考证,江东姑孰横山才是陶渊明真正的隐居地。

江东姑孰横山地处今安徽马鞍山市与江苏南京市交界处,古称衡山、藩篱,也有吴山、隐居山之称。《史记》、《左传》、《越绝书》中“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而至于衡山”等吴楚大战之“衡山”即此;据说这里还是泰伯、仲雍给太王采药开创古吴的隐居之地。山麓丹阳古城,春秋以前就有,秦统一天下后在此设县,因这里有个盛长红杨柳的大湖泊——丹杨湖,县取名为丹杨(阳)。

一、陶渊明来姑孰横山隐居,古代就有此说

早在陶渊明去世时,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并序》中就说陶渊明是“南岳幽居者”而非江西庐山,只是把同名的江东“衡山”依旧称作南岳“衡山”罢了。研究发现:湖南湘山改称“衡山”是隋朝之事,此前的“衡山”是汉朝被封为南岳的“潜霍之山”——天柱山,而汉代之前天柱山是副南岳,主南岳则是地处古吴越的江东“衡山”。颜延之在这里只是沿袭了江东衡山的“南岳”旧称。

陶公死后一百年的南北朝时代,昭明太子萧统也曾以“悠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陶渊明集序》)来描写陶渊明由江西到江东逆旅“寓居”的情况。

大唐盛世是研究晋史、编写《晋书》的重要时代,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对陶渊明、谢眺等晋代诗人仰慕有加的著名山水诗人。李白游遍名山大川,多次游居姑孰,最终定居当涂。他在姑孰周边的诗文中多次以“陶渊明”相喻(如:《题东溪公幽居》中“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江上答崔宣城》中“陶令忽相逢”等),大家多以为引典借喻,而不被重视;其实,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发,并非偶然。

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诗,不仅对陶渊明隐居姑孰大地写的明确,还写出了陶渊明来此隐居的重要原因。诗中写道:“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寓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从诗的内容来看,土接响山、水连宛水具有宣州地域的显著特征,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与李白《九日龙山饮》中“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情景相同,这首诗明显写于姑孰龙山。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写出了陶渊明辞官,不与世俗同流,又因为酒的原因“归去来”而寓居到姑孰大地(唐代属宣州)的事实。

不仅如此,诗仙李白还认为,横山石门园田景致就是陶公《桃花源记》的模本。李白在横山所作《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写道:“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因南北朝陶弘景曾在横山隐居,有学者以为李白笔下“陶公”系指陶弘景;可是,“陶公”就像关公、包公一样,往往是对陶渊明的特称;诗中的“遍桃花”、“鸡豕”、“繁桑麻”,尤其“秦人家”等,更是陶翁笔下“桃花源”之景象。在李白看来,这里无疑是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

再说宋代,嘉祐进士、润州知州杨杰在公元11左右所作《横望山》诗中写道:“陶家旧宅寄山坳,七百年来此结茆”。一般以为“陶家旧宅”系指陶弘景住地,其实也应该是指陶渊明。因为陶弘景生于456年死于536年,以杨杰所称“七百年来”当在700多年前的公元300——400年更为贴切,此时应该是陶渊明的生活年代。

二、陶渊明自己诗文中也有隐居横山的相关记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是陶渊明著名诗篇《饮酒》当中的名句;而横山古称“藩篱”,因地处江东、在古丹阳湖的东岸又被唤作“东篱”。尤其是在孙权筑姑孰城以后的魏晋时代,丹阳湖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丹阳(秦县、汉郡,古称丹杨、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带(桓温、桓玄、孟嘉、刘裕等活动中心龙山、九井、白纻、尼山等地)看丹阳横山,更是以“东篱”相称。直至南宋,对横山仍有人沿袭“东篱”的称谓:南宋赵构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龙山赏秋色遇雨,群臣扫兴,赵构命随行的秦(桧)门十客之一康与之作诗词助兴,康与之东望归途,随即作词《望江南·重九遇雨》:“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因“孟嘉落帽”龙山之典故及“孟嘉”、“陶令”都曾在此生活,而有触景生情之借喻。词中提到的“直浸到东篱”,则明显系指秋水茫茫,丹阳湖水浸漫横山的景象。由于大家不知道“东篱”和“南山”(宣城一带的山峦)都是丹阳湖地区特定的地名,而把“东篱”理解成了“东边的篱笆墙”。试想一下,以陶公的个性,受篱笆墙园囿下的“采菊”,何来见南山的“悠然”意境?而诗人在山清水秀的横山——“东篱”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阳湖,遥望南山或隐或现,又是何等的`悠然!

《游斜川并序》是陶渊明隐居时的游记,也是陶渊明唯一一首写景的游记性诗文,诗序中提到的“斜川”、“长流”、“曾城”、“南阜”等地名,在丹阳湖周边都有对印,尤其是“长流”古村,至今仍在横山脚下的石臼湖边。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归隐时所写的著名诗篇,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其二)、“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其四)等诗文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的隐居地有族亲、祖坟,有园田、井灶、桑麻。

关于陶渊明的族亲和祖宅荒墟:横山脚下自古有众多陶氏“墟坟堆”之说。当涂旧志也载:唐宣州刺史陶世长“叙述先茔,刻于陶大举德政碑阴云,自汉至唐凡三百七十七所皆大官勋爵,吁亦盛矣。”查阅《太平府志》、《当涂县志》得知,横山脚下陶氏祖茔,有据说是陶渊明父亲的陶回墓和祖上陶谦(汉)、陶基(三国)、陶璜(晋)及陶侃祖上陶敦(汉)等名人墓地。

关于园田: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分别有“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等感慨,还有“绵绵归思纡”、“心念山泽居”、“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等思念情节,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之《靖节公家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乙巳岁三月,敬宣改宣城内使,公军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贫甚····”,而曲阿是丹阳古称,介于南京与江西之间的丹阳应该是横山脚下古丹杨(阳);因丹阳产铜铁,晋代在丹杨设铸钱的“钱监”,河流被称作钱溪。

篇7:做人要“圆通”,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拘束,不敢显露才能。

一天,齐太祖提出,一定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的高下。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一笑了之。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让我们看到了“圆通”是怎样被逼迫着生长起来的。

如果把王僧虔换成和|,和|的说辞肯定不一样。和|也许会说:“臣的书法怎么能跟陛下的书法相提并论呢?陛下的书法是龙腾深渊,臣的书法是蚯蚓爬泥;陛下的书法是凤翔九霄,臣的书法是母鸡刨土;陛下的书法空前绝后天下独步,臣的书法简直是狗屎一堆,

就是假臣以千年万年之功,臣的书法也不及陛下书法之万一呀,陛下!”

如果把王僧虔换成司马迁,司马迁的说辞肯定也不一样。司马迁也许会说:“陛下,为了对你、对历史负责,我不能说假话。若要论治国平天下,臣不及陛下;若论书法,陛下千真万确不及臣。”

和|的回答,是不讲原则的逢迎讨好,是不负责任的巴结谄媚,是别有用心的大献殷勤,王僧虔不愿这样说。司马迁的回答是不计后果的刚直,是只对真理负责的冒险,王僧虔不敢这样说。那么,他就只有选择精通世故、敷衍而不得罪人的“圆通”了。

上一篇:联系人谈话情况记录下一篇:数学小论文:抓住本质 灵活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