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4-04-08

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共9篇)

篇1: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质量工程建设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创新教育为主线,评价机制为导向展开,形成了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对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措施与成效.

作 者:郗霏 刘莹 O永刚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江苏徐州,2210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质量工程 建设重点

篇2: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周锡武,吴本英,卢锦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本文以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构建适应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实践及完善,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

关键词:地方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学改革及基地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

作者简介:周锡武(1972-),博士,副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教学副院长。

培养大量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社会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3+1”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前3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4学年主要在校外结合工程生产、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内容。

一、“3+1”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1.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虽制定了一系列基于“地方性、应用性、复合型”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或约束,诸多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既缺乏重点院校毕业生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又不具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也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环节;二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滞后,往往停留在验证性的层面上;三是实践教学的方法只注重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动手能力很弱,创新精神不足,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技术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种两难的尴尬处境迫使教育者必须正视新常态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模式的新要求,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2.有利学生职业发展与能力提升。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第四学年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对计划就业施工企业的学生可选择到大型施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学年的实践教学时间便于企业进行管理及可保证学生融于工程完成主要工艺实践,同时又能较好解决实习单位难找及避免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的现象发生。对于以职业发展为设计的学生,可选择土木工程类设计院进行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全程参入多项实际工程的设计,有利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团队协作能力。对于励志考研的学生,“3+1”人才培养模式可避免因考研复习而被迫放弃第七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保证这类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过程中的完整性,同时也能个性灵活处理考研与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的相互关系。“3+1”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提供了工程背景,同时增进了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学生就业与企业招人进行双向选择。

3.有利地方院校土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家教育部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于启动了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工程师,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和企业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多赢的局面。因此,“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3+1”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从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一套面向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

1.土木工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依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优化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及广东省特色专业,有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专业基础。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2],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3+1”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堂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2“。 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妥善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专业方向) 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等方面的关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按照“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建立了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研究制定与审定的有效机制,吸收用人单位合理化建议。课程体系结构规划如图1,毕业学分要求和总学时分布见表1。

3“。 3+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贯穿本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程内实践与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践项目选题,力求结合实际。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单独开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紧密结合、协调配合、相互补充,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各方向分别安排七个课程设计、二个课程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3)第四学年完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力求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4“。 3+1”人才培养模式下第二课堂创新机制建立。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阵地。探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模式和方法,营造包括课外科研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社会实践、文化体育在内的课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利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南地区结构模型大赛、市校结构模型大赛及课程相关各类别专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知识扩充、能力培养的渠道和平台。开展各种文化科技系列讲座、社会调查活动、学生科技发明活动,组织各种知识竞赛、文化艺术节、读书报告会、音乐会、书画展等活动,形成良好文化科技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5“。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1”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即不但应有较深厚的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1)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优先考虑应用型师资的引进,拓宽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增加实践经历。(2)通过校企(行业)合作共建师资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将工程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契合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6.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设计单位,以及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利用高校技术力量为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攻关等提供服务,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重点选择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用工需求大和社会声誉好的土木工程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使之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及运行体制探索

“3+1”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原教学管理及运行体制已不适应,因此,须建立有效的管理和运行体制。

1.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评估机制。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土木工程专家,组成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对“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2.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管理制度。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对于没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特别是新进博士,须有半年以上的工程实践。建立外聘教师的聘用和考评制度,让真正有能力且有意愿的企业界人士切实担起理论与实际教学或指导。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相关的激励机制。

3.建立专业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1)主干课、核心课实行教考分离制度;(2)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3)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4)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听课制等。

四、结语

我校从2013级开始进行的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运行良好,该模式能较好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人才培养特点。“3+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程教育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晓辉,何汉武。地方工科院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实施机制改革与实践[J].高教探索,,(3 )。

篇3: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生物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生物类本科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美国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等著名高校纷纷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经验十分重要, 但不能简单照搬他们的经验, 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尤其作为地方高校, 必须分析自身实际情况, 按照教育自身规律办学, 探索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2]。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建设立足服务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建设, 汲取孔孟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坚持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建设基本思路是突出生物工程的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 遵循理论与实践交融, 扩大学科专业视野, 紧跟技术最前沿的方针, 追求特色发展。建设设想是与企业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曲阜师范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已成为山东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为山东省“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绿色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人才。

二、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目标

根据山东省社会经济需求和地域资源, 结合合作企业经营特色, 拓展理论、科研前沿课程设计, 加强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建设“专业+实践特长”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 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工程应用和设计人才;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培养具有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指导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改革与探索的主要内容

1.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与鲁抗医药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搭建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食品工业技术、生物工程卓越等4个教学合作平台。专业课程根据平台设置四个专业课程组, 分别面向四个专业方向, 发挥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人才。

2.校企联合制订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能力培养为核心,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实践教学理念, 通过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及能力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新模式, 体现“工科背景、理科特色、基础宽、专项强”的培养特色,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突现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素质观”, 体现产学互动、学研互动的“合作学习观”[3]。

3.卓越工程师校内学习培养方案。以生物学科“大类招生”为契机, 以“厚基础”、“强实践”、“有特色”为目标, 对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整合理论课程, 减少总体理论授课时数, 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 (学时) 25%。增加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实习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的生物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环节, 夯实学生的实验技能技术基础, 最终通过实例研究, 全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 全方位的参与“实验路线制定, 工程设计策略实施、调试及运行方案确立”, 全面提高工程能力。吸收三、四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 开展发酵工艺控制优化等项目, 发挥学科交叉优势, 拓展专业视野, 培养增强系统解决区域环境问题能力的人才。以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我校开展大学生岗位对接“菌种师”培训为契机,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中心的实习实训, 通过实验课题学习, 将实验与实习环节相贯通, 实施“实验教学拓展”工程, 通过实施学生独立“查阅资料、提出研究方案与讨论、方案实施、研究总结”四个环节, 提高其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卓越工程师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在企业学习阶段采取校企联合双导师指导的方式, 根据由浅入深、层次化和多元化的企业学习阶段培养要求, 建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训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3种实践教育模式。将理论教学引入生物制药车间,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具体要求: (1) 理论教学。探索企业学习新模式, 除原来放在现场实施的实践课程外, 计划拿出1~2门课程作为试点, 放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 聘请现场教师授课,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加紧密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 (2) 专业实习实训。学生在学完相应专业课后, 马上进入制药企业相应车间进行工段实践, 从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制药生产设备, 制药生产工艺、药品质量控制, 再到制药设备故障诊断、安全生产管理等, 全部在生产企业实现实景再造。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参加实践, 实践基地为每5个学生配备现场导师1名, 导师全程带领学生参加劳动, 并随时指导。 (3)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就业环节结合起来, 采取“定岗学习”形式, 学生在学校导师和现场导师“双导师”指导下在现场完成几方面任务:一是在技术部门担任助理;二是参与现场有关设计任务、规范规章的制定以及技术改造及科研项目等;三是跟班劳动;最后完成毕业设计、专题论文、研究报告等。结合自身爱好进行至少一项技能的培训;联系生产实际, 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知识, 掌握做实际调查研究的方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走向工作岗位后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采取“人才引进, 在职提高、外聘兼职”人才策略, 建立一支素质高、校企联合的复合型的教学团队。

(一) 完善教师聘任与培训体系

1. 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实行专任教师下企业培养, 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聘任;着重培养出4~5名具有生物工程专业背景或相关专业的, 有职业岗位经历、资格和能力的, 有一定理论素养、承担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 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在职专任教师负责, 实习、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 开展“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

实施“优秀青年博士支持计划”, 派遣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会。未来3年内, 拟培养1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省级教学名师, 3~5名年龄在45岁以下、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 引进1~2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2~3名在全省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3名30岁左右的博士充实教学队伍。

(二) 完善教师的考核体系

不定期接受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的听课抽查, 教案要进行备案和评价, 试卷在考试之前也须经过指导委员会的认可;实践环节的考核由指导教师进行书面总结, 由指导委员会、企业导师和实践学生三方依据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评价, 分为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四类, 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指导实践的资格。

(三) 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设立工程实践教育教改研究项目, 鼓励教师通过参与并主持国家、省、学校和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项目, 专题研究以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内容包括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和效果的实施与评价[4]。以“南四湖湿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省级强化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平台, 在做好对外服务和培训的同时增加收益, 并将收益向实验室建设倾斜;利用生物工程专业教师团队的研发力量不断开发有转让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 通过技术转让和对外合作获得发展资金。

摘要:本文针对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曲阜师范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情况为背景, 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 研究了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及策略。对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培养计划、教学方式、搭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物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地方院校

参考文献

[1]任国领, 张虹, 张丽霞, 汪洋, 冯伟, 徐长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0) :4683-4685.

[2]林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1) :23-38.

[3]潘艳平, 包秋燕, 江吉彬.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室科学, 2011, 14 (6) :213-215.

篇4: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38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中期,,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工程教育培养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地方高校受多种因素制约,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诸多问题,此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色技能,进入企业后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动手实践能力尚薄弱,且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就业,学生在企业的状态可谓“顶不了天,立不了地”,不符合企业岗位的用人要求。面临人才培养“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存在且发展的必走之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内蒙古工业大学作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近几年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与机械行业紧密相关的高技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有益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尝试。2015年7月,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首届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毕业生经过选拔、授课、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圆满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丰收。

一、努力争取校企合作,并建立具有保障性的组织机构。

呼和浩特众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机床附件行业的龙头企业,是机床附件产品的研發、生产、出口基地。在机械设计制造、理化实验、精密计量与检测等方面技术实力雄厚、设备齐全先进,是呼和浩特市内唯一一家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学院主动上门,多次洽谈协商,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过程。学院将该企业建设成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双方针对合作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企业教师聘任制度、明确了企业教师的岗位职责。还针对企业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实训模式、毕业设计题目等具体事宜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为有效督促和组织校企合作方案的实施。为使校企合作能够具有保障新,双方建立了新的组织机构。学院成立由院长、系主任、教学辅助人员组成的学院领导小组,企业成立由总工、部长、车间主任组成的企业领导小组,架构出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企业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企业实践环节的实施采用“双导师制”,由院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企业导师确定后,填写“实习企业导师情况登记表”,并反馈学院。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习企业中的管理流程、交流技巧(企业内部人员的交流、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和工作方式;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院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进行成绩评定;及时向学院反映学生的情况,积极主动地协助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双方导师制定时间表,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共同确保企业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

二、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企业实践教学方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多样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向产品制造全过程。因此,要完成一个产品制造项目,就要对具体的生产工艺有详尽地了解,对加工设备、设计制图、误差控制等环节有准确的掌握。实践教学过程就是要将理论的概念、公式等与实际的产品制造过程一一对应起来。企业实践环节教学必须以现场教学为主要载体。这样才更有利于将知识内化为个体经验,形成某种技能,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者行动效率的价值目标。

企业实践方案的设计首先考虑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其次参考机械设计及加工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个实践共分为3个环节,如表1所示。学生进企业后,首先到车间进行实践。车间实践主要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产品加工制造、产品质量检测管理等内容,涉及机床研究所、设计部、卡盘部、刀库事业部、数控事业部、热处理部、生产管理与质量部等7个部门。

表1 企业实践教学方案

企业实践环节学时内容

企业课程(企业设计制造实例)20设计、加工制造工艺、质量过程控制和检测、热加工、生产组织和企业管理

轮岗实习四周机床研究所、设计部、卡盘部、刀库事业部、数控事业部、热处理部、生产管理与质量部

毕业设计四周企业研发产品,涉及机床附件、刀库、数控等多个方面

该培养方案增加了企业实训,强化了工程实践环节,融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以企业典型产品为例,开设“企业设计制造实例”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以企业典型产品为例讲授加工制造工艺的选择、工序的制定、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检测、产品的生产组织与管理、以及企业的文化。而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来自于企业,真题真做,并由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指导。

三、以实践经验和讲述能力为评价指标,有目标地选聘企业导师。

在企业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企业安排相关部门工作二十年以上的专业技术带头人作为指导教师,他们既有很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这些专业技术带头人中,通过试讲方式进行选拔,由讲述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设计制造实例”课程的主讲教师,其他企业教师作为轮岗实习的指导教师。主讲教师结合刀库、三爪自定心卡盘、动卡油缸等典型机械产品,重点讲授从设计开发、工艺制定、生产制造、生产管理、质量检验、产品实现全过程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点,同时,和学生分享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理论教学结束后,随即对所讲述的实例进行入厂跟班实习,将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安排在企业机床研究所、设计部、卡盘部、刀库事业部、数控事业部、热处理部、生产管理与质量部轮岗实训两周,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更好地领会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动手能力,为毕业设计及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畢业设计真题真做,”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

本科毕业设计是一项集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重要的综合性训练过程。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机械专业知识及实践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按照企业工程师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工程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院与企业召开专题讲座,给企业导师们重点介绍学校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根据学院导师提出的意见,企业导师进行逐项修正,明确毕业设计任务的各项内容,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首要任务,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企业的生产实际背景中凝练出适合本科生设计的题目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学院和众环集团多次就毕业设计选题、内容、要求、指导等进行研讨和协商,最终确定的毕业设计题目均来自企业实际、部分题目是企业即将研发的产品,涉及机床附件、刀库、数控等多个方面。使得最终的毕业设计选题不仅真题真做,而且工作量饱满,有较大的创新空间,学生有新鲜感和危机感,设计兴趣大大提高,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强的针对性。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强项,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在毕业答辩环节,学院邀请了8位企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机制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专业近400名毕业生的答辩,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点中,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优秀的机械产品,其设计不仅要注意把握全局,还要注意设计细节。

五、结束语

“卓越计划”的主要特点是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达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行业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一方面需要企业认识到卓越计划的实施与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主动自觉地加大投入参与融入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强引导,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尽快出台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使卓越计划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崔传金,杜学强等.. “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 November,2015

[2]赵国勇 李志永等..“卓越工程师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实施对策[J]. 产业科技与论坛.2015 年第 14 卷第 1 期

[3] 钱俊磊,杨志刚,杜学强等.. “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环节及测评机制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第33期

篇5: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以教学为主的地方性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应该根据本校的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坚持循序渐进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怀化学院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定位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及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地方院校;物理化学;双语教学;教学资源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外向型人才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在教高[]4号文件明确提出“本科教学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地方性高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应该增强科学研究和对外开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否则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就会缺乏适应性和竞争力。双语教学作为培养高素质双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在我国很多地方院校逐步开展。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对于地方高校高而言,开展双语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教学观念、师资力量、学生生源质量等方面。地方高校起步晚,层次低,师资力量不够雄厚,部分院系对双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是导致地方高校不敢开展双语教学的原因。但地方高校的学生在中学已学了6年外语,系统地学过了语法知识,也掌握了相当的词汇量,进大学后还有大学英语课程,具备接受一定程度外语教学的能力。因此地方院校应该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双语教学的模式及实施方式,以促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怀化学院是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院校,物理化学是化学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考研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我国物理化学教材内容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教与学双方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原版英文教材注重实践应用并且紧密联系前沿课题,因此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结合中文教材及原版教材的优点,将有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物理化学教学实际及学生考研的要求,我校物理化学双语教学定位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我校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为:全方位创造条件,通过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化学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习化学学术上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基本能够熟练阅读物理化学英文资料。

双语教学的实施通常有三种:第一种类型是术语引导型,即教师在教学语言中以汉语讲解为主,穿插英语术语,这是最简单的双语教学形式。第二种类型是交叉渗透型,教师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适应英语授课,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选取英语原版教材,将教学内容根据难易程度不同做一划分,对易于理解的内容采用全英语讲解,不易掌握的部分用汉语讲解。第三种类型是完全渗透型,采用英语教材,英语授课,英文作业和英文考试,但是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将借助汉语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思考。在我国,双语教学尚无一定的成规,教育部亦无统一的规定,各个学校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并不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我系物理化学双语教学选用物理化学中文教材的体裁结构,在内容上选取原版教材具有特色并且能够体现英文思维的内容,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在不同[1][2][3][4][5]1地方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困难2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定位和目标3物理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章节采用了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大量基本概念,而且这两章的内容是后面章节内容的基础,非常重要,因此在这两章基本采用

术语引导型教学模式,概念、理论、关键词标注英文注

释,大部分内容中文讲解,相平衡等章节比较难以理解内容也采用引导型的初级双语教学模式,其它大部分章节采用半英型双语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的情况合理安排中英文的比例,学生自主按思路衔接中英文内容,从而在内容理解中渗透英语思维方式。在化学平衡一章,有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而且内容较易理解,在本章可以实行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提供这一章的原版英文教材,引导学生在这一章体会原版英文表达方式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主要体现英语思维的渗透,充分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有助于鼓励学生的信心和兴趣,并且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

地方院校普遍面临着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程、教学课堂演示课件、英文讲义、试题库等。

通过正确选择和处理教材编写的英文讲义是保障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地方院校学生基础较差,而且物理化学是化学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选择物理化学英文原版教材P.Bahadui编写的Physical chemistry教材编写中英文讲义,该原版教材非常容易理解,趣味性强,书中例子较多,对内容阐述透彻,而且本书注重物理化学基础内容。

讲义和电子教案不仅要具体地体现教学大纲的内容,保障课堂教学的深度、容量和进度而且关键是把握中英文讲解的比例及内容。英文部分尽量体现出原版教材原滋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讲义及电子教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意见及教学效果不断修正。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辅助教学所用的英文资料及部分原版教材内容,以便学生预习及查阅专业词汇。

推行双语教学,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必须具备熟练地掌握所承担讲授课程科目的专业知识,相关教师还需要经过一些专门培训,例如WSK、ESEC等短期培训来提高外语水平。积极建立物理化学站,提供各校物理化学英文试卷、教案、学案,提供物理化学双语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原版教材、工具书等教学资源,并且设有讨论区,以便学生讨论,随时提出意见及改进方法,网络教学资源致力于来源于师生、服务于师生的原则,为教学、学生交流学习提供平台。

4物理化学双语教学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参考文献:

[1]张笛梅.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28~29.

[2]郭晓燕.关于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6):40~42.

[3]卢维奇.地方高校化学专业基础课程英汉双语教学初中级阶段的模式[J].广东化工,2004,31(8):49~51.

[4]常弘,刘东林.专业基础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5):114~115.

篇6: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经验

论文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需要。作者从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分别就双语教学目标与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双语师资的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双语教学氛围的营造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阐述了体会与做法。

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体系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精神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双语课程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二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英语使用水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专业观点的能力。

我们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科目为该专业领域比较前沿且内容更新较快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通过使用与发达国家本科生相同的原版英文教材,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同步。

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双语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英语水平高。具备纯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口语发音标准。二是专业水平高。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三是教学水平高。双语师资必须是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应该熟悉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当前,双语师资在我国还比较稀缺,各大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网罗双语教师。获得双语教师的途径不外有三种,其一是把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海外进修,提高其英语水平。其二是鼓励外语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其三是聘请海外专家教授做双语教师。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只要是满足上述分析的三个条件的教师,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

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双语教学决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几个英文专业术语和概念,而是要切实达到双语教学目标,我们从多年的双语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包括查阅词典弄清涉及的专业术语及生僻词,以及通过查阅相关中英文资料预习授课内容。这样,上课时学生就能专注于英文表达的专业内容,专心听预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教师也不必花大量时间讲解专业术语。

2.课堂讲授。课堂上教师可先用少量时间,用中文简介本次课内容,简介的内容多少可视学生英文水平进行适当调整,要确保学生能听懂该堂课的授课内容,避免部分英语水平较差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听天书”。在授课技巧方面,作者的经验是,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例来展开并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这样可使得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要高。关于授课语言,由于中英文思维及表达上的差别,如果教师频繁地在中英语言之间切换,则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利于课堂高效进行。所以,主张采用先中文后英文的讲授方式。使用中文主要是帮助对英文知识的理解,如果学生英文水平高些,则教师讲的中文可少些,如果学生英文水平足够高,则双语教学将过渡到纯英语教学。

3.课后环节。由于受到英语听力及专业知识等难题的制约,学生很难全部听懂课堂讲授的内容,因此,课后复习则成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课后,学生不但要查阅各种中英文参考资料帮助理解授课内容,还要查阅大量文献来完成作业,并用英文表达出来,这对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是极大的挑战,而往往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后,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

我们对双语课程的考核确定为平时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而往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更大的比重。这是由于平时作业完成时间较长,学生可以查阅很多专业资料,通过查阅词典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题目的难度较高,灵活性、主观性及综合性较强,能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由于受到考试时问及形式的影响,一般以考核基本概念、定理及简单应用为主,客观题相对较多,学生可定性定量作答。

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

参与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要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几倍的工作量。对教师来说,他们要撰写英文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计划、实验指导书、教案及讲稿等;要准备用双语来组织课堂教学,用英文解释某个难点知识,还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他们要经常学习英语,最困难的是,他们要对英文原版教材中的难点知识作出正确的翻译,否则,他们理解上的错误将导致知识的误导。所以这需要他们付出比其他课程多很多倍的时间和精力。而双语教师通常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往往是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骨干力量,科研任务和各方面的担子比较重,因此,学校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来激励中青年教师,鼓励他们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从学生来讲,双语课需要付出比其他课更多的预习时间和课后复习时间,不但要学习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如何用英文学习、表达、甚至研究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课的学分并制定一些鼓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积极性。对于英语基础确实太差的个别学生,应允许其选修其他课程作为替代。

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开展双语教学,不能急于求成,应随着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学生对英语掌握的不同程度来安排双语教学。也要根据本单位开设双语教学的情况,逐渐增加开设科目,开设学期也可逐渐提前,在实践中总结积累双语教学经验。讲课内容应由浅人深,讲课速度由慢到快,中文比例由多到少。总之,双语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篇7: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不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只有科学规范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完善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才能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工程要求规定监理目标、进度计划、人员和料物计划,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进行控制的依据、方法、制度及保证体系等。制定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使施工企业和工地所有人员都知道在质量控制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去评价做的效果,也便于相互工作协调和各工序的衔接。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

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创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单位需要创建以项目经理为主要负责人的质量管理小组,同时制定科学的岗位责任机制,明确分工,合理的分配权、责、利,提高所有参建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将责任真正的贯彻落实到位。同时,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是一项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工作面较广、专业较多以及覆盖的知识面相对较广,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结合理论和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宏观控制。此外,还应该制定明确、详细的制度与细则,强化对所有施工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章或者违规操作的现象,规范所有施工人员的操作,充分的发挥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保证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二、设计方案要具有科学性

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应该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结构、水文状况等要素,并且对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设计人员需要深入勘察现场的第一线,与勘察人员进行沟通,对施工现场建立初步印象。在获取勘察数据后,通过数据分析能够为设计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因素综合考虑,在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从而进行设计,确保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实行事前、事中、事后“三控制”。

1、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作严密审核,对用于工程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和运到工地的机械等进行控制,凡未经项目监理部同意,不得进入工地。这样就避免了因准备工作不充分、施工措施不落实、人力物力不到位或因质量安全措施不完善而仓促开工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事先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它能将工程事故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的高标准施工。

在实际施工之前,施工单位需要制定科学的绩效标准和预警系统,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实现防患于未然。水利工程的事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

(1)人是水利工程施工的直接执行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控制核心理念,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工程施工材料、设备、构配件等管理,材料、构配件或将成为水利工程的永久性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在进行材料、构配件采购时,必须对材料市场进行调查,然后由监理单位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验收,并且设备、材料进场前,施工单位还应该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确认合格之后才能够签收验收单;

(3)加强对组织设计、施工工艺、施工方案以及方法的控制,监理工程师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编制具有针对性的监理方案和细则,为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是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事中质量控制水平,需要对水利工程现场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做好施工组织,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听取施工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施工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认真的贯彻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监督、巡视和管理,保证所有施工人员严格的按照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施工,一旦检查出违章或者违规施工额现象,必须及时的进行纠正,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质量事故或者安全事故。此外,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还应该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工程计划、施工质量、施工进程等的全面检查,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保障所有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完成。

3、事后质量控制

对于已经完成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以及单元工程,需要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采集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先由施工单位进行内部验收,再由监理单位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进一步的质量验收,做好质量评价工作,对于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此保证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

四、从各方面严把工程质量关

实践证明,水利工程建设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即“三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只有项目法人切实负起了工程建设的全部责任,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工程建设,从工程建设的各个方面保证工程质量。在进行招标投标时,要严把资质审查关;不仅要看投标单位的资质,更要着重其实际业绩。特别要重视工程项目的资源配置是否到位。杜绝层层转包,主体工程不得分包,分包商必须要满足相应资质要求。要加大对监理单位监管力度,切实改变少数项目监理不到位的现象。

五、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需要采用科学、先进的施工技术,例如,绿色混凝土施工技术,该种技术,显著的提高了混凝土技术的粘合度和强度,充分的发挥混凝土与绿色植物在防护、结构方面的优势,既能够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又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降低能源消耗;再如,振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地基结构的密实度、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地基的抗震性能,并且施工功率较高、操作性高,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将先进的施工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篇8: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1 目前地方性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 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重理论、轻实践。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忽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连贯性、整体性,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很好的融合。重理论、轻实践[2], 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不够。

2) 实习任务重, 时间短而集中。土建工程具有历时较久、周期较长的特点, 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只能参与其中部分甚至一个工序, 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与施工工序, 也无法真正掌握实际的施工工艺, 令实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能是走马观花, 基本流于形式。

3) 专业教师工程素质不强, 学生工程意识薄弱。地方性院校因师资有限,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工程素质不强,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 大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工作岗位, 较多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 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十分不利, 容易造成恶性循环。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专业之前没有实践经历, 有些学生工程意识薄弱, 甚至对土木工程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不理解。

4) 学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相脱离。

5)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能力不强。

6) 实习基地相对匮乏。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平台

2.1.1 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 在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建立土工实验室、制图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力学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施工工艺实验室等, 并采取开放性实验, 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 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知识。在计算机普及运用的今天, 要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能力, 如熟练使用天正建筑CAD、广厦结构CAD、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广联达预算软件等。

2.1.2 专业技能训练平台

1) 注重认识实习, 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认识实习是新生进入本专业的入门实习, 认识实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集中进行, 时间为一周。地点以学校附近的实习基地为主。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增加对本专业的认识, 了解本专业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发展趋势, 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序、施工要点以及工程管理方法, 为即将学习专业课程中建筑、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内容增加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

2) 注重生产实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是学生在校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第一学期, 时间为两周。实习地点可选择省内外的实习基地。实习方式为分散或集中。学生通过在施工现场的动手实践操作以及与工人、技术员的交流、沟通, 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注重毕业实习, 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毕业实习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在学生学完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后进行的技能训练, 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 时间为五周, 毕业实习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实习地点可选择省内外的实习基地, 实习方式为分散实习。要求学生按教学大纲完成毕业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通过毕业实习, 学生懂得如何收集资料, 撰写论文, 为完成毕业设计做基础。在毕业实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爱岗精神, 提高他们擅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 注重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又一方面, 它同理论教学的地位同等重要。主要有如下专业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概预算》《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要求指导教师通过精心选题、认真组织, 布置设计任务书, 在课程设计中严格把关, 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毕业设计题目要多样化, 尽量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紧密联系, 强调针对性、先进性、务实性。设计题目可以涉及设计、施工、施工管理、造价、监理等方面,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方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选择指导教师。

2.1.3 综合技能训练平台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知识、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社会调查, 让学生走出校园, 同其他学校学生进行比较, 寻找差距,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创新性, 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设计与实践应用能力, 还要有创新能力。

2.2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专项实验, 可以是体验建筑施工工艺的实验、验证性实验或创新性研究实验等, 让学生亲自动手,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 吃苦耐劳的精神。将教师—实际工程项目—学生紧密联系起来, 走产学研合作化道路。

2.3 建立稳定的专业实践教师队伍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充实指导教师的队伍。“走出去”是要求青年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挂点锻炼, 参加国家注册工程师考试, 逐步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请进来”是邀请同专业的专家、高级工程师进入课堂, 进行相关的学术讲座, 参与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

2.4 与地方建筑企业联合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通过和地方建筑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可以保证学生稳固的实习环境、良好的指导教师队伍,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 又为建筑企业提供了合格的技术人才, 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我们连续三年与梅州市市政建设集团公司成立“市政培训班”, 公司定期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指导培训班学生, 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 使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学生毕业后进入该公司工作, 公司也得到了需要的技术人才, 两者均获利。

2.5 建立长久的实习基地

建立长久的校企联合实践教学基地, 成立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工作小组, 完善实习基地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

2.6 完善实习的管理机制

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与措施进行实习和设计的成绩考核, 这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3 结语

近五年来, 我们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较为扎实, 实践能力较强, 综合素质良好, 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达到了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睿.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3) :103-105.

[2]郑荣跃.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 加强全面素质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23 (3) :69-71.

[3]Krunor Hernaut.德国和欧洲的工程教育现状和远景[J].继续教育, 2006 (2) :59-61.

篇9:地方高等院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地方土木工程专业 “3+1”模式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009-03

地方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工程师的重要责任,是未来工程师的摇篮。[1]土木工程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2]实践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3+1”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地方院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构建适应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亟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土木工程专业“3+1”实践教学探索的必要性

(一)现行实践教学的不足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足。长期以来,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育观念,以及以课堂教学效果为主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影响下,大部分专业教师多重视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多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及考试上,对实践教学多为应付。对此,学生很难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的蜕变,学校也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3]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缺少产业界的深度参与,没有吸收产业界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相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依托,实践内容比较分散,实践形式比较单一,时间安排比较零散,没有很好地体现其课程的连续性,不符合工程的实际特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从实践教学环节来看,实验课、课程设计、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缺乏整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环节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科学教学体系,不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不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实践教学保障组织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因场地和建设经费限制,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的需求,仪器设备台套数少,使得一些实践教学被迫改为演示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致使学生所学技能落后与于工程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校外实践教学一方面生产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导致实习基地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学生在有限实习期内只能参与其中部分甚至某一道工序,无法全面了解施工工艺,实习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时间安排零散,场地变动随意,使得实践教学多以参观走访替代动手实践,未能实现学生融于工程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提升的目标。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基本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不能很好地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过程指导监控不到位,学生到工程实践近似“放羊”,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3+1”模式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践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和功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3+1”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3+1”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前3学年主要在校进行系统课程学习,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第4学年主要在校外结合工程生产、科学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3+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拿出1学年进行集中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有必要建立与“3+1”人才培养新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二、土木工程专业“3+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从2013级开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面向地方本科院校“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应以企事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背景,以工程应用为主线,高校和企事业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3+1”实践教学体系必须遵循有机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原则。有机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者相互渗透、协调配合、相互补充。有序性原则是将课程内实践与课外创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连续层次分明的体系。有效性原则指避免实践教学内容重复或缺失,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3+1”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步,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与系统性;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案要确保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应体现应用特色。[4]依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3+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实践教学活动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每个模块实践环节都有明确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保证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渐进性、连贯性与完整性,较好解决了实践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学分要求

在培养方案中,建筑工程与交通土建两方向实践教学(含课程实训和课程实验)学分分别占总学分的35%和36%,具体实践教学学分详见表1。毕业生毕业要求最低学分为189学分,其中必须要有9个课外创新学分。

三、土木工程专业“3+1”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实践教学体系协同育人平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依据地方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土木工程专业“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围绕“3+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与设计院、施工企业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深入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创新试验与科技活动等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平台。自2013年以来,各类协同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为了保证“3+1”实践教学达到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保障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先考虑应用型师资的引进,鼓励和选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聘请企业、行业和高校土木工程专家,组成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评估委员会,定期召开评估委员会对“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进行评审;成立由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主讲教师为成员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小组,建立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制度,实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导师制;教师考核采用“学生评教+教学指标量化”制,过程监督与检查多采用教学督导制、学生信息反馈制等。

四、结语

培养工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为了更好地推进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新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注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性、实践教学的有序性及实施效果的有效性,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并在实践中总结出实施措施。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51-60.

[2] 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7-80.

[3] 彭国军.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6):15-17.

[4] 金生吉,白泉,等.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2):109-113.

上一篇:会议场所介绍下一篇:建筑公司毕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