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基础和发展环境

2024-04-17

现状基础和发展环境(精选6篇)

篇1:现状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 坚持统筹城乡、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建设安全、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促进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第一节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铁路。完善铁路路网布局,加强既有线路扩能提级改造,加大新线建设力度,提高运行速度和输送能力。加快新建通辽经新民接入京沈客专联络线、开鲁至阜新运煤专线等,完成巴新铁路奈曼和库伦段、锡乌铁路霍林河段、甘库线延伸至扣河子铁路等续建工程,实施通辽至北京、通辽至太平川、通辽至郑家屯、通辽至集宁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铁路营运里程达到2705公里。

公路。全面建成“三纵四横五出口一环一绕城”公路网主骨架,建成通辽至沈阳、通辽至长春高速公路,建设通辽至鲁北至霍林河高速公路。加快市旗(县)之间、旗县之间公路提级建设,市旗(县)之间公路要达到一级以上标准,旗县间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 1 准。农村牧区在全面实现苏木镇通油路的基础上,尽快实施嘎查村通油路工程。加快全市所有出口公路提级建设。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8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0公里。

机场。进一步完善机场综合配套能力,逐步增加航线和航班,实施通辽机场扩建和霍林河支线机场建设工程。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继续完善公路运输站场建设,在科尔沁区和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通辽公路、铁路、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枢纽工程,对部分旗县公路运输站场进行改扩建,加快新城区铁路、公路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无缝对接。

第二节

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电网。重点建设开鲁县北清河至辽宁新民、科尔沁左翼中旗珠日河至新民两条500千伏风电专送通道和奈曼旗至东北500千伏风火电力外送通道。220千伏一次变电站在现有基础上新增8个,220千伏电网形成坚强的网架结构,供电可靠性进一步加强。北部形成以500千伏阿拉坦变电站为中心,围绕霍林河负荷中心的双环网结构;南部形成以500千伏科尔沁变

电站为中心,围绕科尔沁负荷中心的双环网结构;西南部和东南部形成以500千伏奈曼变电站为中心的双环网结构。

管道建设。推进途经霍林郭勒市、扎鲁特旗、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霍林郭勒至科尔沁区至沈阳煤气管道项目建设以及大庆至霍林河(440公里、输送能力229万吨)、吉林至通辽(370公里、输送能力281万吨)成品油输送通道通辽境内段项目。

第三节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配置。建设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着力解决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推进“引绰济辽”、“辽西北供水工程通辽支线”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加快南北山区水源工程建设,保障水资源供给。完善水库功能,提高水利枢纽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建设彦家、嘎海山、毛都、牤牛河、前进、乌兰哈达、巴润、静湖等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完成中、小型水库和水闸的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河流防洪能力建设。

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大灌区建设力度,加快现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步伐,推进西辽河、莫力庙、苇平等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现代农业 3 节水灌溉等项目。

城乡供水安全。实施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解决75.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及改造步伐,加强水源地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光纤传输主干道和市旗乡嘎查村信息电缆铺设,提高信息网络覆盖面。重点推进农牧业信息化、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和应急联动系统建设,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人才和技术创新平台、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便民服务一卡通、数字城市、数据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工程建设。

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优化网络资源,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推动广播影视从过去的模拟、分散、单一服务,向数字、集约、综合服务方向转变。促进有线电视网由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标清变高清、4 由看电视变成用电视。适时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培育市场主体。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八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现与国际、国内经济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互接互补、互促多赢。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配置方式改革。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简化电价分类结构,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健全可再生能 5 源发电定价和费用分摊机制。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继续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农业节水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制度建设。继续深化苏木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着力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总结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经验,探索化解其它乡村债务的有效方法;开展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农牧民减负增收和农村牧区水利事业健康发展;创新工作方式,健全综合改革联系村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问题研究,确保改革持久深入。

调整所有制结构。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真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全民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改善政府服务,改进司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

和范围。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健全投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制订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创造中小企业宽松发展环境。在政策上向本土企业、中小企业倾斜,做到招商和扶植本土企业并重,打出本地区的品牌、信誉和知名度。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对政府类投资项目的管理,政府投资原则上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大力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不需要政府投资的一般性项目以及非限制类项目,均实行登记备案制。稳步开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市场,鼓励社会资金、国外资金采取融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投资结构,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收益权的有偿转让。稳步推进卫生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对医疗卫生项目的“拨改投”管理制度。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捐助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进一步扩大教育市场准入,畅通教育融资渠道,增强教育机构的融资能力,调动和提高民间资本对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积极有效扩大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努力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增强上市公司融 7 资能力。积极稳妥发展融资担保主体,发挥信托业投融资职能。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预算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依法、合理界定市与旗区县政府的支出责任,规范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关系,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市和旗区县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制衡机制。突出预算保障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界定支出范围,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依法严格审计监督,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和财政绩效评估机制。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工作着重点转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责范围。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层级之间、部门之间职责,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审批,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高效政府”。理顺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和物质保障渠道,确保社会服务和

平安建设落实到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设“法治政府”。通过规划、政策、信息发布等手段和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引导要素流向、投资方向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安全标准的监管,提高依法行政的管理水平。

第二节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相邻盟市之间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相邻盟市的体制机制对接,加快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上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互动,促进与其他盟市在煤炭资源、水资源方面优势互补,发展壮大通霍东经济带,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率先融入东北振兴。一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充分发挥通辽的资源优势,利用东北三省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做大做强煤电铝、煤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能源资源产业,实现优势互补,使通辽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接续基地;二是接受辐射,配套发展,围绕东北三省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搞配套,9 建设汽车零件、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区域物流等产业的配套项目,使通辽成为东北三省项目转移和产业合作的重要基地;三是搞好对接,一体发展,突出交通和电力通道建设,构建通辽与沈阳、长春的两小时经济圈。

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全面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构建与环渤海经济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推进与环渤海经济区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设面向京津冀地区的优质农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供应基地。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金融、信息平台、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加快构筑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能源供需关系。建立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机制。

推动与东中部地区互动合作。夯实合作基础,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增强合作效益。鼓励和引导东中部地区在市内共建产业园和设立综合性物流园区,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投资环

境,切实保护好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积极稳妥地推进“走出去”战略。以俄蒙日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提高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在能源、原材料领域的合作开发,提高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水平,积极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合作。加强与蒙古国的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积极开展交结国际友好城市工作。加大与日、韩、朝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有序开展境外劳务输出合作。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经贸促进和交流活动,努力扩大优质农畜产品出口规模。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是确保“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从完善规划体系入手,加强规划衔接、组织规划落实、建立评估报告制度、加大监督检查,构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的有效机制。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

明确各类规划功能。要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旗县市区规划共同组成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 11 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若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旗县市区规划,把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旗县市区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协调。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编制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要认真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听取公众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

第二节

加强分类引导实施

本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是全局性的、综合性的,各项目标任务因其性质不同,实施的机制也有所不同。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和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发展目标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依靠

市场主体行为实现。综合性指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减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精神文明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目标任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配置好公共资源,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保护、收入分配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目标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经济调节努力实现。各项改革任务,由政府统筹协调,按职责分工,主要由职能部门实施。

第三节

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 13 切实得到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要纳入各旗县市区、市级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特别是其中的约束性指标具有强制性,必须加以分解落实,并重点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制度。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体跟踪分析,市级有关部门对相关领域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与规划目标偏差较大时,市人民政府可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十二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让我们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富民强市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篇2:现状基础和发展环境

和发展环境的整改方案

一、园区基本情况

靖远县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位于县城东南,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定位准确,规划布局合理,规划总面积1500多亩,分为南北两块,分别规划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商住功能配套区、商业综合功能配套区、农副产品交易、农机具和农业生产资料交易中心五个功能区。

目前园区路南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共入驻企业15家,涉及16个项目,总投资9.5亿元,截止4月底已完成总投资1.7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8个,主要有临街商业开发项目,环保炉具制造项目,中药材加工项目,分拣包装及物流配送项目,大米深加工项目,绿色蔬菜保鲜库及精品包装线项目,一次性水晶餐具生产包装项目和路网工程项目;正在办理并完善前期手续的项目有8个,分别为中药切边加工项目,红枣深加工流水线建设项目,中药保健茶项目,肉制品及肠衣深加工项目,食品包装流水线项目,中药材包装项目,新华书店书库建设项目和汽车贸易建设项目。路北三个市场项目由甘肃禾丰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主要包括亩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机具交易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项目占地共400亩,目前项目备案已完成,正在加紧规划 1 设计。

二、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从地理位置来看,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位于靖远县城东南角,该区域已经纳入靖远县“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靖远县东城区,因此,从宏观角度看,金三角园区的区位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从规划布局上来看,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共有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商住功能配套区、商业综合功能配套区、农副产品交易、农机具和农业生产资料交易中心五个功能区,园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

从功能定位上来看,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属于以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机具交易为主的物流枢纽。靖远县作为农业大县,蔬菜大县,但由于市场中转、物流运输、冷库存储等配套设施没有跟上来,影响了全县的农业产业发展和升级,因此,规划建设一套以农产品交易等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平台十分必要。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础设施建建设方面

1.园区南片区农产品加工区道路管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未考虑供热和强电线路的铺设位置。

2.南片区燃气管网未铺设完毕。燃气管网只铺设了东西路 2 段,南北三个路段均未接入,燃气进入企业的接口位置也未设置,不利于天然气的及时有效使用。

3.园区生产用电问题。目前加工区内在建企业使用的是临时用电系统,企业建成投产后,临时用电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生产用电问题急需解决。

4.园区集中供热问题。入冬后各入驻企业员工需要取暖,一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对温度要求较高,需要生产用暖,因此园区供热问题急需解决。

5.园区绿化问题。根据《靖远县金三角生态农业科技创业园加工区一期工程修建性详规》介绍,园区绿化率需达到20%,但目前园区绿化率为零,北片区路网绿化带一直空白,严重影响园区绿化环境。

6.园区供水问题。目前园区南片区供水管网虽然已铺设完成,由于园区地势偏高,水压不足,导致缺水断水现象严重。

7.路北道路基础设施及地下综合管网建设滞后问题。路北的基础设施目前还在筹划中,设计和筹建工作还未提上日程,直接影响路北的项目建设尤其是三大市场的规划建设进度。

(二)园区发展环境方面

1.完善入驻企业前期手续问题。园区8家已开工项目有6家由于各种因素还为办理完项目开工手续,造成工程开工滞后。

2.完善园区北片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北片区的规 3 划设计,土地报批,环境评估等事项由于资金短缺还未开展,影响以后建设进度。

3.园区南北片区的征地拆迁问题。南片区物流配送项目,绿色蔬菜及精品包装流水线项目和新华书店书库建设项目用地仍有3家农户拆迁迟迟未办,项目建设受阻;路南规划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位置还有小部分土地未征,为以后的规划建设留下隐患。

4.园区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问题。金三角园区自筹建以来,一直由靖远县经济合作局监管,虽然成立了筹建办临时机构,抽调部分经合局领导和招商小分队干部入驻园区开展工作,但由于招商小分队成员都是从各个乡镇借调的干部,人事关系手续迟迟未办理,干部受原工作单位牵制,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影响园区发展。

四、整改方案

(一)完善园区供热和强电系统。目前南片区已开工建设的企业已经达到8家,预计年底能完成建设并投产的有5家,所以解决强电和供暖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和供热和供电部门协调,在尽量不破路的情况下铺设供热和强电系统。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4(二)完善南片区燃气管网系统。和天燃气公司协调,尽快完善南北三个路段燃气管网系统,并为每个入驻园区的企业设置燃气接口。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三、完善园区绿化。和林业部门衔接,先完善南片区道路系统的绿树和植被,园区内企业建成后,尽快督促其完成隔离带的绿化。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四、解决园区供水问题。和自来水公司协调,在园区给水接口处新增加压泵房或者在靖远县城市供水主管道上新增供水专线,解决园区断水及缺水现象。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五、完善园区北片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及地下综合管网工程问题。和靖远县城建局,国土局、环保局等各个部门尽快完善路网规划设计,土地报批,环境评估,开工建设等各项事宜,确保 5 北片区其他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六、督促禾丰投资有限公司尽快对三个市场的建设拿出方案。只有市场活了,市场的周边区域才能活起来,园区才能真正活起来。因此,我们将督促投资企业及入驻商家抢占先机,先发展市场,将三大市场尤其是农产品交易市场运作起来,同时和工信局相关部门衔接,争取市场建设扶持资金。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七、完善入驻企业前期手续办理,并在企业完工投产时协助办理生产许可等相关手续,加强对园区企业的管理与服务。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八、解决园区的征地拆迁问题。和乌兰镇衔接,尽快解决北片区3家农户的征地搬迁和北片区小部分土地征收,保证园区各项建设事宜顺利进行。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九、积极申请成立园区管委会。和县编办,县人社局衔接,解决园区工作人员的编制及抽调人员工作关系问题,同时吸收优秀的园区管理人才,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完善园区组织机构。

责任领导: 责 任 人: 整改时限:

十、提高园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安排园区工作人员到临近园区观摩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开拓创新,并安排一些必要的企业管理培训,以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

篇3:现状基础和发展环境

随着整个物流基础设施体系的目标不同及各节点的所处地位不同, 各节点的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因此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分类亦日趋细化和多样化:根据物流节点的主要功能, 可分为转运行节点、储存性节点、流通性节点、综合性节点等;根据各个节点的规模的大小、辐射能力的强弱以及其功能的复合程度, 可将不同的节点划分为物流基地、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专业商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综合物流配送节点等。

在物流基础设施体系中, 关于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物流线路方面国内目前已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法规环境和相对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体系;而国内物流基础设施在上述两方面均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甚至仍缺乏统一的行业基准。在2008年6月17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物流展上, 全球最大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普洛斯公司联手全球领先的地产服务公司仲量联行联合推出《中国物流基础设施手册》。该手册囊括了保税物流园区、保税仓库、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及中国物流行业的常用专业术语及其释义, 还详细介绍了中国标准仓库的基本技术指标, 中国土地的分类, 招拍挂政策等实用信息, 首次提供国内物流行业基础设施的参照基准。

1 发展现状

截至2007年12月底, 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28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6.2%, 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698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约两成, 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 40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8.2%。从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来看, 2007年全国的物流保管费用为14 943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幅相对最高 (21.2%) ;从物流保管费用结构来看, 2007年全国的仓储费用为3 876亿元人民币, 与上年同比增长19.9%, 已占到物流保管费用的近四分之一, 约占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的8.5%。

根据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冯耕中介绍,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物流园区总量已达475个, 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122个, 占总数的25.7%;在建的物流园区219个, 占46.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134个, 占28.2%。

1.1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1.1.1 物流基础设施规划缺乏区域间的协调

随着现代物流业近年来在我国的逐渐走热, 各地各级的地方政府纷纷上马物流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项目, 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在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规划体系尚处于初步阶段, 在具体的物流园的规划建设上缺乏专业性的指导方向和清晰的整体规划全景。由于缺乏对于区域内部及与区域间在物流规划方面的协调机制和高层物流规划指导, 区域内部各主体及各区域所作规划缺乏衔接和互补, 有时甚至会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以广州市为例, 市政府规划的广州北部物流中心和白云区规划的太和物流园区在地理区位上就十分接近。在区域层面, 东部地区的多个沿海城市在规划当地现代物流发展时大多均未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和配合, 各城市均提出打造区域物流枢纽中心的口号;而西部地区的物流枢纽城市体系目前亦未形成相对清晰的格局。

在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开发建设时, 不仅要考虑区域内的市场需求, 同时还必须要考虑实施跨区域的协调和配合。地方政府跨区域的协调、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网络化发展, 将是未来区域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重要趋势。由于在制度上缺乏全国性或是区域性的物流规划体系, 且受到地方行政利益冲突、整体规划意识不强等消极因素的制约, 目前我国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分布有待优化。

根据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协会于2008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结果, 我国物流园区总量已达475个。地市、区县一级政府审批建设的园区数量占比明显偏高:在其调查的由政府规划推动建设的有效物流园区样本中, 通过省级政府审批的占32%;地市级政府审批的占59%;区县级政府审批的占9%。由于地方政府 (尤其是省级以下) 往往会出于地方经济发展出发, 过高估计其境内物流聚集的能力, 造成地区之间的重复规划, 结果造成很多难以形成气候的小规模物流中心相互竞争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反映出来变成某一地区内物流基础设施的供大于求, 但是园区的设施配置和运作效率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需要。

合理的物流规划需要更好的利用社会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相应, 相适应的就是物流园区规划的规模要求。

1.1.2 大型物流基础设施整体规划的成功案例及借鉴意义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整体规划的成功案例中, 最具典型和借鉴意义的便是江苏省苏州市。早在在2001年, 苏州市就成立了现代物流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并发布了《苏州市现代物流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对苏州市2001~2015年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总体目标:依托港口和开发区, 以区域物流为重点, 以国际物流和市内物流为重要补充, 以公路运输为主体, 兼顾水运、铁路、航空等其它运输方式, 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 建立多种层次的,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 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将苏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规划给出的苏州物流业的功能定位是:建成苏锡常二级城市圈物流枢纽城市, 江苏与浙江以及其他省市物流交换枢纽城市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辅助物流枢纽城市。

据了解, 苏州市现代物流业规划的10大物流园将划分为2个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5个综合型物流园和3个时效性区域运送型物流园:2个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分别位于苏州高新区和昆山市, 5个综合型物流园区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唯亭物流园区、张家港保税区及张家港港区内的张家港物流园区、太仓港区的太仓物流园区、相城区的陆慕物流园区和吴江市境内的东南物流园区, 3个时效性区域运送型物流园区是常熟物流园区、白洋湾的白洋湾物流园区和盛泽镇的盛泽物流园区。

上述物流规划将整个苏州市域纳入物流规划范围, 不仅考虑了苏州市域范围及与其周边城市 (上海) 的协调和配合, 同时还系统地包括了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物流人才、行业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规划和实施内容, 对于苏州现代物流行业进行了一次系统化、规模化、在区域内外部协调性均较强的发展规划。如规划总面积为8.18平方公里的苏州物流中心, 作为省物流规划中“苏州与上海方向的重要国际物流转换枢纽”, 苏州物流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上海机场与苏州工业园区间的空陆联程快速通关模式 (SZV) 运作, 并开通了与南京禄口机场、杭州萧山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的快线业务, 完善了苏州地区“虚拟空港”的功能, 同时苏州市与太仓港的“区港联动”亦已实现了市域范围内的全覆盖。此外苏州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最大亮点, 便是目前形成的包括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和苏州高新保税物流中心 (B型) 的“一园二中心”保税物流格局和“三港合一” (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港) 的水运物流格局。

苏州普洛斯物流园是作为苏州市进行规模化、系统化规划开发的物流园区之一, 由普洛斯和苏州物流中心成立的合资企业负责开发管理, 目前是苏州工业园内唯一的物流园区 (见下述相关图片) 。该物流园区规划开发面积为3平方公里, 总投资达3亿美元;自2004年4月起截至2007年底, 该园区已建成27栋保税和非保税仓库, 总建筑面积约392 000平方米。园区内具有高质量、多功能的物流仓储设施, 区内可提供一站式的通关服务, 设有海关监管点, 具备进出口通关、保税仓储、简单加工及包装、快速配送、货代运输、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及国内分销等功能。2007年8月28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的验收, 2007年11月19日正式封关运作, 物流园内综合保税区试点的有关税收、外汇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规定执行。物流园现有客户包括欧莱雅、阿迪达斯、UPS、诺基亚、三星电子、日本近铁、德国飞格、英运物流等。

目前, 普洛斯和苏州物流中心已再次携手, 共同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望亭国际物流园。据了解, 项目一期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 兴建综合联运、多元物流、国际物流、标准化仓储、公共配套服务五大功能区域, 集存储、配载、水陆空运输方式转换、包装、拼装、组装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 其已被列为苏州市2007年重点建设项目、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物流基地。开建当月, 盛丰、通联两家物流公司就入驻望亭国际物流园, 一年来已签订意向投资71.5亿元。

截至2007年, 包括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及市域内的其他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4亿美元、出口总额980亿美元, 分别占全市的86.7%和83.1%。开发区在内的苏州开发区的综合。苏州工业园区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成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全面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进出口货运总量和海关税收位居全国保税物流园区首位。吴中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苏州高新区意大利工业园加快推进。六个出口加工区全部封关运作。苏州港全年货物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 达1.5085亿吨, 继2005年进入国内10个亿吨港之后, 2006年继续在全国内河港中位居第一;集装箱运量突破100万标箱, 达到110万标箱;居江苏省第一。

从上述发展历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苏州现代物流规划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将城市整个市域纳入规划范围;进行规模化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地区内部及地区间的协调;充分利用区域的区位优势和物流线路优势;从外向型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出发, 坚持保税物流这一特殊的物流形式, 等等。系统化、规模化、内外部相协调的规划布局, 是苏州现代物流得以飞跃式发展的根本前提。

1.2 物流基础设施的设计及建设标准

根据普洛斯对于国内部分主要城市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市场研究, 目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基础设施所占比例很低;在北京及广州、深圳、天津等主要的沿海城市, 高等级库房 (层高达到7米以上等, 单体库房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 建筑结构为混凝土或钢构, 有装卸平台) 的建筑面积仅占当地仓储供给总面积的10%~20% (见图1) ;在西部和北部内陆地区, 这一比例则更小。而符合国际标准的仓库比例又更少。全球知名地产服务公司仲量联行对于上海市物流基础设施市场调查中亦显示, 尽管与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市的物流产业已非常发达, 但目前高等级库房的占比依旧很少。

由于国内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物流基础设施缺乏, 很多全球化经营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物流布局时往往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库房, 进而可能会影响甚至制约我国外资引进及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另一方面来看, 这暗示在设计开发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国内市场存在着较强的需求驱动力。由于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 目前尚无较为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相对完善的物流行业规范体系, 而国内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则更无一个统一的衡量和评估标准。国内物流基础设施在规格、质量上的较大差异, 直接导致相关物流基础设施的通用性较差, 不利于全社会物流行业效率的提高, 应尽快解决统一、标准化行业基准的缺位问题。

从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趋势和全社会物流效率提高的需求等方面来看, 相关物流服务商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会将非主营业务逐渐剥离, 而专注于物流服务提供这一核心主营业务, 其将通过租用经营性物流基础设施的方式来满足营运需要。考虑到租户所处行业的广泛性和仓储物资的多样性, 经营性物流基础设施此时作为一定意义上的公共平台, 必然要求相关仓储设施在规划、设计、建造阶段便考虑较高的通用性要求。在物流基础设施领域内 (如物流中心) 形成统一、通用的行业标准, 实现物流基础设施的标准化, 将有利于消除物流中心的规格差异、保证建筑质量, 从而物流基础设施的最终用户提供统一、高质量、标准化的仓储服务。与手机电池规格趋同一样, 物流基础设施的统一化和标准化是国内物流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从欧美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由于第三方物流模式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运用较为普遍, 其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乃至整个物流产业链上均已有相应的行业标准。美国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善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该体系包含的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1200余条, 其中关于仓储的有487条;在英国现有的标准体系中, 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2500条左右, 其中关于仓储的有400条;而在德国也形成了较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 该体系包含的与物流相关的标准约有2480条左右, 其中与仓储相关的达到500条。普洛斯和仲量联行联合发布的《中国物流基础设施手册》, 是其在丰富的物流实践和成功经验提炼而成的, 这同时也是物流基础设施的国际通用标准。该手册的发布, 对于我国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发展、与国际领先水平的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物流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物流企业兼具物流服务商和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者的双重角色。根据普洛斯研究部门对于深圳、天津、广州等国内主要地区市场现状的调查, 包括第三方物流在内的物流企业是目前物流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 其所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的仓储面积约占地区总量的一半甚至更高。除用于满足其自身运营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需要, 物流企业往往会将富余的物流基础设施对外租赁经营, 或是直接将物流基础设施的提供与物流服务向客户提供打包服务。以深圳为例, 截至2007年底, 包括第三方物流在内的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用于出租的仓储面积在全市总量中所占比重为51% (见图2) 。

此外, 上述调研还发现, 目前由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分别均占当地市场总量的30%左右 (合计约为60%) , 且主要以低等级库房为主;尽管部分民营资本的建设项目部分在向中高端发展, 但在诸多细节和和客户维护方面仍与外资有较大差距;民营基础设施提供商间尚处于价格竞争的低级发展阶段。目前由外资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规模在各主要城市的占比仍相对不高 (约为10%左右) , 但增长速度较快, 且近年来的新建物流基础设施均以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等级库房为主。

基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等特点, 符合国际通用标准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则更是如此, 其对于提供者的行业和资本实力都将是一定的挑战。

1.4 物流基础设施的地区发展特点

长三角1、珠三角2、环渤海3区域是中国的三大重点经济聚集区, 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其在近5年内均以20%左右的年均增速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07年底, 三大区域的GDP总和约占全国总量的53%。根据中国物流学会的最新调查结果, 我国已有的475个物流园区在全国八大经济区的分布情况如下:东部沿海经济区 (沪、苏、浙) 97个;南部沿海经济区 (闽、粤、琼) 96个;北部沿海经济区 (京、津、冀、鲁) 67个;西南经济区 (云、贵、川、渝、桂) 56个;东北经济区 (黑、吉、辽) 48个;长江中下游经济区 (鄂、湘、赣、皖) 43个以及西北经济区 (甘、青、宁、藏、新) 21个。如据此粗略匡算,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地区集中了全国约50%以上的物流园区 (见图3) 。

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内, 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区域内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开发建设。当地企业纷纷上马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 全球最大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者———普洛斯, 以及枫树投资、嘉民集团、AMB和DHL、Vailog、宝湾物流等国内外知名投资者和物流服务商亦在上述三大区域内积极投资建设多个物流基础设施, 据统计, 其中50%均集中在最具经济活力、经济影响力最大的长三角区域。

此外, 上述由国内外知名投资商和物流服务商所开发的高等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数量约80%集中分布在三大区域内的一线城市 (如上海、广州、北京、天津) 与重要的二线城市 (如苏州、佛山、深圳等) 中 (见图4) , 部分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者在单个城市中甚至同时有多个项目。根据普洛斯研究部门的初步估计, 在外商投资者较为集中的上海、广州、天津等一线城市, 高等级物流基础设施的供给总量均超过100万平方米。

1.5 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基础设施

据了解, 目前我国海关已经发展成了四个层次、七种模式的现代海关监管体系。即“以保税港和保税物流园区为龙头、以保税区, 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为枢纽, 以优化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结构化体系。在上述监管体系下, 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港区等多种物流基础设施构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且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是我国保税物流的物质载体和运作基础 (详请见表1) 。需要提到的是, 保税物流中心 (B型) 一般适用于没有有港口的内陆城市, 而一般拥有港口的城市内具有存在保税国内功能的物流基础设施类型往往为保税物流园区 (区港联动) 、保税港区等。

在我国保税物流发展初期, 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是我国具有保税功能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形式。随着保税物流在地域上、功能上的日益细分, 对于具有港口优势的沿海城市 (如上海、天津、深圳、宁波等) 来说, 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 (区港联动) 等物流基础设施的打造将有利于其开展转运、国际采购、配送、贸易等业务。而如苏州等内地和沿海 (不设保税区) 地区, 则是利用保税物流中心 (B型) 等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基础设施来促进当地加工贸易和物流集散发展 (见表2) 。根据普洛斯研究部门对深圳地区的市场调查, 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基础设施在当地出租经营的仓库供给总量中的比重占到近50%。

2 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经验和趋势

2.1 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2.1.1 集约型的规划方式

物流园区的数量和规模与物流量需求有较大关系, 而物流量需求大小则主要受GDP的影响。尽管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一般GDP与物流量需求为正相关关系, 但并不意味园区开发必须占用更多土地。我国的物流园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等东部沿海区域, 且园区用地规模普遍较大, 大多在100公顷以上, 如深圳平湖物流基地规划面积达1 600公顷、上海宝山物流园区200公顷、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1 300公顷。日本是最早建立物流园区的国家, 至今已建成20个大规模的物流园区, 平均占地约74万平方米;荷兰统计的14个物流园区, 平均占地44.8万平方米。一般来说, 国外物流园区用地多在7万平米以上, 最大不超过1平方公里。因此,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开发的的初步规划设计阶段便应坚持集约型开发的规划方式。

2.1.2 优化的物流基础设施规格

除在物流园区总体规划阶段坚持集约型开发的规划方式外, 通过制定和实施更高的层高标准、或设计多层库房等对于物流基础设施规格予以优化, 亦是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2.2 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开发

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推行, 节约能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未来仓储地产业需要考虑的方面。普洛斯作为全球第一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 已分别在美国加州的普洛斯凯萨 (Kaiser) 物流园、法国的香特路 (Chanteloup) 物流园和西班牙普洛斯彭内迪 (Penedes) 物流园安装了屋顶太阳能电池板, 充分贯彻了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开发理念;而盖世理在物流园区开发中也倡导“绿色概念”和环保概念。

2.3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纵观欧美地区物流园的成功开发案例, 尽管政府是物流园区的规划者、引导者和主要投资者, 但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则是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趋势。随着物流园区规模的增大, 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将是解决园区融资瓶颈的重要途径。此外, 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进入在为物流园区的开发提供融资的同时, 亦可通过其自身渠道为物流园区带来其他社会资源 (如配套服务设施供应商、甚至是物流园区租户的引入) 。

现阶段我国各地物流园区的投资开发亦已进入多元化投资主体阶段, 除地方政府财政和银行贷款外, 民间资本和外资已成为物流园区开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天津滨海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园区开发的成功案例, 便是从全部由政府财政投入转向政府、企业、社会投入相结合, 从而解决了园区开发建设中最困难的资金投入问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07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中关于投资主体的调研, 几乎所有有效样本的物流园区均有企业参与投资。

3 中国近期的物流基础设施需求特点和发展趋势

3.1 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了整体需求量的增长

近5年来, 我国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出口额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不同成都的上升趋势, 后两者的年均增长率均为两位数, 其中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甚至达到了30%。截至2007年底, 我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748亿美元, 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 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为80 210亿元人民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出口及消费领域内的快速增长, 带动了国内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需求的增长。

3.2 外商投资的持续增长、国内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管理成本压缩, 不仅使得国内的企业能够承受高等级物流基础设施的租金成本, 同时亦促使其倾向于租赁高标准的物流基础设施

尽管原材料成本上升迅速, 但是物流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标准仍持续提升, 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3 物流基础设施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将增加经营的复杂性

3.3.1 消费配送需求持续升温

近年来, 连锁零售企业纷纷加大物流配送中心的投资。2007年, 沃尔玛在天津的物流配送中心二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营, 营业面积4.4万平方米, 日处理能力33万箱, 是原配送中心的4倍, 最高可支持90家沃尔玛店面的货物配送, 涵盖了沃尔玛在长江以北的店铺网络;目前百胜集团在中国设有16个配销中心, 物流的配送网络已遍及国内400多个城市, 为中国百胜旗下的2300多家餐厅提供配送服务;家电连锁企业苏宁自2006年开始试点苏宁物流基地项目, 规划在全国建设50个左右的物流中心, 目前已在南京、青岛、济南、杭州、宁波等地建成包括南京NDC在内的41个物流中心;宝马亦在广东佛山设立了其在中国第三个售后备件库, 以支持其对华南地区所有经销商的汽车零部件配送。

3.3.2 全球经济环境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尽管在国内消费配送型物流基础设施需求持续走热, 但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出口物流型需求的增长将受到影响。自2004年起我国的出口增长率开始逐渐放缓, 并自35%逐年下降至2007年的26%。自从进入2008年, 人民币汇率似乎保持相对平稳的升值趋势, 截至2008年7月底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已降至6.84, 这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对我国的出口活动产生抑制作用。由此可见, 受到出口物流增长放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 (图6) , 势必会带来需求增长的回落。

3.4 质量相对较低、相对无区位优势的物流基础设施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随着每年新建库房尤其是高等级库房新增规模的扩大, 以及物流基础设施需求在区域间的迁移, 质量相对较低、相对无区位优势的物流基础设施将逐渐被市场淘汰。根据普洛斯研究部门对深圳、广州等市场的调研:仅2003~2007年的5年间, 深圳市高等级库房的新增面积大于50万平方米, 年均增幅高达30%, 而广州市在2003~2007年期间的新增了约36万平方米的高等级库房, 年均增幅约为11%。

高质量仓储设施部分参考技术指标:

净高:9米以上

柱网:9米或12米

跨度:20米-30米

地面荷载:3吨以上/平方米

双面收货平台或收货门

屋面及墙面使用保温节能材料

节能灯及灯源隔行控制

符合国家防火规范的喷淋系统

硬化地平

良好的通风和屋面采光

3.5 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加快跨区域经营的战略步伐, 与地区经济和企业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 普洛斯已进入的一线城市和重要二线城市共计20个, 通过跨区域经营策略的执行,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效应逐渐显现。而其嘉民集团、AMB、枫树投资等亦已进入了上海、昆山、北京等多个城市。专业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的进入, 不仅可极大地提升区域内物流基础设施的水平, 同时亦可能协助当地政府引入投资者,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此外, 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亦可凭借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基础设施网络, 实现其在全国网络化的经营布局。

3.6 随着工业用地供给的紧缩, 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和物流基础设施提供者的整合成为重要趋势

在工业用地供给紧缩的大背景下, 对于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成为行业内的重要趋势, 物流基础设施相关资源在行业内得以再次优化配置。如于2008年8月23日发布的《上海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必然选择, 必须着眼于存量挖潜和结构调整, 在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中注重二次开发和复合利用。上述文件对于工业用地做出了严格控制:要求在“十一五”期间, 全市工业仓储用地总量控制在1 000平方公里以内, 新增工业用地控制在70平方公里至80平方公里。这些都表明, 市场整合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3.7 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合作将趋紧密

在现代物流业体系下, 物流基础设施的区位与物流服务性价比是物流服务使用者会同时关注的两大重点, 这从客观上要求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需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在实践中, 专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有时拥有更好的区位优势, 因此双方会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向物流服务使用者提供项目建议书阶段便开始相互协助和配合。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学会编.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2007-2008) [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篇4:现状基础和发展环境

关键词:黑龙江;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易受教学环境的影响,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随机抽取了黑龙江省部分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黑龙江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并根据黑龙江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发展策略。

1黑龙江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

1.1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

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教学论》中提出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总和,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体育教学的物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各种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场地和设备、自然环境等。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

1.2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物理环境现状

1.2.1体育场地现状

体育场地器材是进行体育教学必备的物质条件,通过随机抽取黑龙江省部分中小学,在对其体育场地情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表1):体育场地普遍用地紧张,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具有建设全部种类场地的条件和规模。总体来看,篮球场地建设相对较多,每所学校基本具备一个及一个以上篮球场地,而其他的一些种类场地设施,只有一些省市级重点中小学才具有,均不能满足学生课中和课外所需。很多学校只有一块操场,学校的体育竞赛、体育教学活动都在这里进行。课堂内外在体育场地活动的人群密度较大,学生体育活动空间小,各项体育技能的训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2.2 体育器材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研究发现(表2),大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类型比较齐全,但是数量有限,特别是一些易于开展的学生较喜欢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器材不足,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一些中小学采取学生自己带球上课的办法来缓解这一问题。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学校体育器材管理不当、整修不及时、装备不完善等,比较常见的是篮球球框不牢固、地面破损、足球场地不够平整等,这些问题为体育教学埋下安全隐患。为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体育学习环境,管理人员应加强体育器材的采购、管理和维修。

1.2.3体育设施布局和配置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体育环境布局比较科学,但也有一些学校体育设施布局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和校园整体格局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和教学楼之间距离过于紧密,体育器材之间相互干扰,个别体育器材配置过于成人化,不太符合中小学生的身体特点。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基本都是水泥地,过于坚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骨骼肌肉并未发育成形,并且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较为薄弱,一些体育器材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性。而学校也没有对体育运动过程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在体育活动中易发生安全事故。

1.2.4 体育教学自然环境现状

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环境的影响,体育教学又是在相对开放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走访发现,部分学校地处较繁华的市中心地带,校园绿化面积较少,受到噪音、大气污染等方面的环境影响较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易受影响,同时噪音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体育教学效果。此外,黑龙江地处东北地区,夏季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对一些没有体育馆的学校的体育教学会产生不利影响,妨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1.3黑龙江省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现状

1.3.1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

体育活动开展的多少,决定了全校师生的体育运动参与意识。据调查,校运动会是每所学校每年必须举办的大型年度体育活动,其次是组织和训练校运动队(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队最常见),参加一些省市体育比赛,还有一些没有列为常规性的体育活动,如跳绳、拔河比赛等。

1.3.2学校对体育的宣传现状

学校对体育的宣传力度,直接影响全校体育氛围的形成。走访调查发现,学校对体育宣传的形式多样,大多数学校设立学校体育宣传栏,体育塑像、班级体育主题黑板报、学校体育网页、学校体育获奖表彰等,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兴趣。

1.3.3 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现状

体育教学因其通常在户外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体育教师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生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目前,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不浓,教师无法达成预定的教育培养目标和任务。因此,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体育课程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体质、体能、运动技能以及心理健康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

2.1加大体育场馆、器材经费的投入

体育器材的配备,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教育部门要根据中小学教学规模和学生人数需要,按照教育部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相关要求,尽可能增加体育经费投入,提供充足、优良的场地器材条件保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2.2构建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环境

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是优化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引导,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团队合作的机会,形成和谐融洽的体育教学集体和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

2.3增强对体育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应增强对体育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学校应尽量在户外体育场地周围种植各类草木,增大绿化面积,这样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污染的强度,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合理规划体育场馆建设布局,使场馆空气流通、光线明亮,各类体育器材的摆放要科学合理,器材规格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为师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自然环境。

2.4结合学校实际,突出办学特色

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改善。一些空间狭小的城市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建设应考虑尽可能利用有限的空间,建设多功能的体育场馆和设施。针对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的气候特点,没有室内体育场馆的学校,应以冰雪为主题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和优化,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精心设计、充分挖掘,创设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若谷.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J].福建体育科技,2012,(2).

[2]欧佩.天津市中学体育教学环境现状调查与优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3).

[3]王军.甘肃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篇5:现状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一)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

1.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的要求

(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要求。①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必须具有一定的变通性。②课程结构要适应不同学校的特点,体现选择性。③课程结构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善选修制。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①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全面、均衡的原则。②学习领域或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应体现均衡性,而绝不是平均分配。③课程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均衡的原则。

2.重构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具体做法(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二)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改革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有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听讲座、参观;选题(与生活直接相关);组织课题组,定计划;研究;处理结果.撰写报告:交流研讨。

2.信息技术的普通应用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完善教材审查制度,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严格遵循中小学教材版式的国家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发行试行公开竞标,国家免费提供的经济适用型教材实行政府采购,保证教材质量,降低价格。

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

(五)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 1.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4)评价主体互动化:(5)评价内容多元化;(6)评价过程动态化。2.功能

反馈调节的功能;展示激励的功能;反思总结的功能;记录成长的功能;积极导向的功能。3.内容和目标——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1)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首先,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①学科学习目标——以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②一般性发展目标.包括学会学习的技能、扩充并整合知识、沟通技能、思考和推理的技能、合作技能、个人与社会责任等。

其次,设计评价工具,如:学业成绩评价表、学习过程评价表和学习态度评价表。再次,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通过标准化考试,学生工作样例,对学生表现的观察和调查、访谈等搜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再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学习情况报告,客观描述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

最后.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六)、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将课程目标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开设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优势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使得课程结构中各科目间的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利于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增强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权.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

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学科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改变长期以来接受学习的单一化、绝对化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状况。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六)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

篇6: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

XXX-QP6.3-2016

版本号

B/0

文件名称

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控制程序

1目的规范管理为实现产品及服务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及工作环境中人和物的因素。

2范围

适用于对实现产品及服务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软件、硬件、工作环境的控制。

3权责

3.1 行政部负责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

3.2

仓库管理员负责仓储环境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的管理。

3.3 各部门配合做好设施的使用、维护、保养和保持良好的环境。

3.4各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需求选择采购适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并对软件的确认和适应进行管理。

3.5行政部负责计算机软件数据备份工作。

程序要求

4.1 基础设施的识别

本企业为实现产品及服务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工作场所、仓储场所、办公设施、软件(计算网络)、支持性(水、电供应),通讯设施、运输设施等。

4.2 基础设施的提供及验收

4.2.1 采购部根据企业发展或部门的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采购工作。如需增添新的设施,申请部门需填写《设施设备购置申请表》注明设施名称、用途、参考型号规格、价格、数量等,经总经理批准后采购。

4.2.2 设施到厂后,采购部组织使用部门安装调试,符合要求后在《设施设备验收记录》上签字。验收单由行政部保管,建立设施档案,并在《设施设备一览表》上登记。

4.2.3 验收不合格的设施,采购部与供方协商解决。

4.3 设施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4.3.1 使用部门要按《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管理制度》做好维修、维护保养工作。

4.3.2 行政部每年年初制订本年设备检修计划《设施设备维修保养计划一览表》,并督促使用部门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4.3.3 现场使用的设施设备由行政部统一编号,以便识别和保养。

4.4 设施设备的报废

报废分自然损坏和认为两大类

4.4.1 对自然损坏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施设备,由行政部填写《设施设备报废单》。经总经理批准后报废,并在档案中注明。

4.4.2对人为操作失误或其他人为途径导致的损坏,需第一时间通知行政部,行政部做好标识工作,由损坏部门或个人填写异常发生处置报告详细说明现象、原因、处置及预防措施等。经部门经理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后交行政部处理。对无法修复或无使用价值的设施设备,由行政部填写《设施设备报废单》。经总经理批准后报废,并在档案中注明。

4.4.2 报废的设施应挂牌示明或进行处理。

4.5计算机软件管理

4.5.1在采购计算机软件前各部门应明确软件需求,软件需求一般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数据需求、接口需 求、设计约束、安全保密需求、运行环境需求以及引用的标准和法规等。

4.5.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计算机管理软件《验证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验证方案的编制参照《记录控制程序》内容进行必要的规范。

4.5.2.1《验证方案》中应明确验证方案名称、验证目的、验证方法、验证结论、验证人、审核人、批准人等信息。验证方案应得到部门主管领导的审核批准方可实施。

4.5.2.2验证人员应根据《验证方案》开展验证工作,并依据方案中规定的方法进行验证。如需修改验证方法需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

4.5.2.3《验证方案》实施完成后由验证部门审核归档。

4.5.3质量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公司使用的覆盖整个医疗器械经营过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验证方案的制定,并监督验证方案的执行。

4.5.3.1质量部负责编制公司使用的覆盖整个医疗器械经营过程的计算机管理系统《验证方案》。

4.5.3.2各部门根据本部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和岗位职责权限具体实施验证方案。

4.5.3.3质量部根据验证结果综合评估计算机管理系统是否适用于本公司医疗器械经营过程,并形成验证报告提交总经理审核。

4.5.3.4《验证方案》及相关验证记录有质量部归档保存。

4.6计算机软件使用

4.6.1应根据使用情况为每位软件使用者建立单独的用户名和密码,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行登陆、修改。各操作岗位人员须通过用户名、密码等身份确认方式登录系统,在权限范围内处理业务数据。

4.6.2操作人员姓名的记录应根据专有用户名及密码自动生成,系统操作、数据记录的日期和时间由系统自动生成,不得采用手工编辑、菜单选择等方式录入。

4.6.3系统记录和数据应采取安全、可靠的方式备份。

4.6.4定期维护计算机和自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数据完整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4.6.5软件的维护人员和使用人员严禁在计算机上使用非法软件,并有权监督和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计算机。

4.7工作环境

4.7.1 根据需要,对工作环境进行适当装修,确保防暑、防雨、通风。

4.7.2 配制消防器材,确保安全,行政部定期检查和考核。

4.7.3行政部要经常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实施定置管理。

4.7.4行政部组织建立检查小组,并制定检查计划及详细的检测项目,组织小组人员按计划实施检查,对不符合文件要求的部门或个人计入入部门或个人考核绩效中。

5相关文件

5.1《设施设备维护及验证和校准管理制度》Ryzur-WI-AD03-2016

6相关记录

6.1《设施设备购置申请表》

Ryzur-QR-QP6.3-01

6.2《设施设备验记录》

Ryzur-QR-QP6.3-02

6.3《设施设备一览表》

Ryzur-QR-QP6.3-03

6.4《设施设备维修保养计划一览表》

Ryzur-QR-QP6.3-04

6.5《设施设备报废单》

上一篇:重大隐患整改报告制度下一篇:践行道德从校园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