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2024-05-04

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精选6篇)

篇1: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收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找出高校基础文明教育的规律性,使今后的高校基础文明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在我校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的调研活动。大学生基础文明主要是指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在校园、社会等环境下外在、外显的基本文明素质表现。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文明的言行来体现,文明的言行更能促进思想道德的提高和升华。

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础。然而,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却不尽人意。第一,大学生文明素质成因调查调:69%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文明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二,大学生文明行为调查:15%的调查者曾破坏或污染过如图书馆书籍,乱扔垃圾、随便涂画,排队插队的约占被调查者的65%;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弱势群体的占被调查者的87%;遵守交通规则的占总人数的91%。第三,社会公民文明素质现状调查: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身边经常出现基本文明用语,7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有待提高,73%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在大学课程增设基础文明教育。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成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整体基础文明素质是不容乐观而有待努力提高的。审时度势地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已是时代和社会地共同呼声。树立文明新风,讲究礼仪礼貌,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明道德素质,已责无旁贷地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程。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些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通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爱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会给学校学生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2.文明意识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措施不够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育模和教育方法,加上教育方式单一呆板,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空洞教学,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吧不文明现象存在的原因过分的归结在学生素质低的主观因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是讲讲而已。

3.学生的认识与行为、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

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同其基础文明修养的程度不成正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识与行为、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例如:穿拖鞋进出公共场所,在教室后排对着讲台上的老师吃早餐,在餐厅买饭随意插队等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产生并不是因为学生分辨不出行为的好坏美丑,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道理充分”,导致有禁不止,有令不行,依然故我。

4.学生对文明与否的判别标准尺失准

部分学生盲目地追求“自我”,错误地把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当成了“有个性”“潇洒”,如有的学生认为散散漫漫、不修边幅、浓妆艳抹是追求个性发展,是一种潮流,甚至认为是有品位;有的学生认为几个要好的聚在一起时,脏话连篇才显得“哥们儿”,才有兄弟情,才够人情味。殊不知这些都不是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

文明行为的表现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面貌,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不正确的道德观念导致其产生不文明地行为,就只将成为一种习惯,影响一生。我校大学生文化层次不差,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易接受新事物。针对他们的这些特征,我们应立足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对我校大学生采取一定的教育对策。

1.在深化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以校园基础文明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小事入手,切实解决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不文明表现,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提高和升华。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以加强文明礼仪、行为举止、公德意识、法纪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和网络文明为重点,广泛开展“树文明校风、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同学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仪表不整、语言粗俗、随地吐痰、不尊敬老师、损坏公物、打饭插队、休息时间大声喧哗、公共场所吸烟、搂抱接吻、课桌上乱刻乱画、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网上欺骗、网恋越轨等不文明行为抓起,从“隐”和“微”处下功夫,逐渐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公德意识。

2.结合现实时代精神,挖掘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新教育功能。道德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可是,我们在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并没有使道德的继承性得到很好的实现。在西方,曾经流行一种观点,认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就必须以牺牲原有的道德为代价,这曾经给西方社会造成沉重的灾难,甚至导致种种丑恶现象的产生。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已重新开始注重用文化传统道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中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对于民族传统道德否定批判多,继承发扬少。因此也使得我国现在的青少年对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内涵陌生,知之甚少。而基础文明则是传统道德精神内涵中的重要内容。

3.坚持教管结合、教养结合,从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约束两个方面培养青年的学生道德情操和文明素质,在实践中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定期进行目标化达标检查,树立典型,从而使文明教育与习惯养成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以教育为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辅以强有力的奖惩措施。狠抓不懈,真正落实基础文明建设。工作中应力戒忽冷忽热,时紧时松,雷声大,雨点小,务虚多,务实少的不良现象,要根据实际,不断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

4.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和教育影响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系统,是一种亚文化现象,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校园教学、科研、生产、生活模式和管理制度、规章、条例、习惯等文化准则,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作用。它从感性入手,以实践的方法和自我教育方法进行综合教育,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代替僵死的管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良好形式。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大力弘扬思想道德主旋律,丰富课余生活,满足精神要求,陶冶思想道德情操。

5.加强礼仪教育,提高自身文明素养。在现实生活中,守规范、讲礼仪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内涵,是树立文明形象的直接途径。一个人即使具有美好的心灵,若不懂礼仪就会形成一种不文明的形象。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基本的礼仪知识的培养,是在公共礼仪课程中,向学生讲解日常使用的个体礼仪,如谈吐、体态、服装;校园礼仪,如尊重师长,就餐秩序;社交礼仪,如待客、交际等内容。从其自我需要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育,变被动接受不文明行为的批评教育为主动接受使用礼仪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学习兴趣。良好的礼仪规范并不是完全与内容相伴而来的,更多地是通过教育,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养成的。在实践中可以大力健全校园礼仪制度,并加强校园礼仪技能培训,使大学生不断养成守规范、讲礼仪的文明习惯。

篇2: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李小英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通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活动,他们当中有的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学习习惯很差;有的学习方式不当;有的学习动力不足,等等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进步,还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更好的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及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醒教师、家长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有一个健全的学习心态。为此,我就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此为突破口,将有力地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方法与步骤

我在2015年3月1日-2015年4月5日对我校一至六年级10个教学班46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调查卷465份,回收460份,回收率98.9%),调查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意志等5个方面的内容。

三、结果分析

1、厌学情绪严重

率高达58%。作文因粗心而审题偏差率高达27.6%。这些学生,粗心过后仍然粗心,一点不吸取教训,一点也没有自省精神和自责心理。如果不及时帮助学生改正粗心毛病,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

3、学习习惯较差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可能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美国作家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对460名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不会科学支配时间。他们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再玩的学生仅占46%;每次学习前,能够认真预习或复习功课的仅有48%,不需要家长的辅导,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21.3%。其中一,二年级学生是30%,三年级学生是25.3%,四年级学生是19.6%,五年级是13.8%,六年级学生是12.6%,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学生不良的习惯中,要数做作业的习惯最差:要家长陪做作业的占55.3%,向同学抄作业的占15.8%,边做作业边听音乐或边吃东西的占32.5%。另外,在做作业时,经常和别人讲话或做其它事的占43%;还有6.9%的同学经常或有时把学习时间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了。

以上数据提醒我们,很多孩子不仅不懂得如何利用学习时间,不善于自主学习,还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由此可知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且是一个重要的、长期的过程,可见教师和家长在对待学生学习习惯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足够的耐心。

4、情绪影响较大

情绪是对孩子学习影响较大的因素。如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常常会有些奇思妙想;而在烦躁的情绪下,再简单的内容听得也是也云里雾里,甚至不想听。另外,孩子在学习中和教师、同学的情感交流状况、孩子对学习环节的体验、反应等情绪因素都会左右孩子的学习。为此,我做了一份相关的调查:30.9%的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即使知道答案,也常常因为害怕而不敢举手回答;49.7%的同学有偏科现象,只认真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41.9%的同学在自己情绪不稳定时,最简单的事也会出错;还有52.1%的同学不喜欢和比自己好的同学交朋友。这些孩子在学习中受到较多的负面情绪影响,他们或自卑、或胆怯、或冲动、或嫉妒等等。对于这些孩子,教师和家长应特别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优化孩子的心境。

5、缺乏学习毅力

学习是向未知领域进军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遭到许多挫折,如果迎难而上,就能进入新的境界;如果知难而退,就会失去信心,甚至丧失意志。据调查了解,全校约87.9%的学生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但12.1%的学生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不能按时、按量、按质、独立完成。他们稍有困难,就打退堂鼓,缺乏必要的毅力和意志。当看到别人在开心地玩耍时,31%的学生不能集中注意,认真学习;当学习上遇到因难时,52.4%的学生常常希望别人帮助他解决问题,只有47.6%的学生很少这样做。这些数据初步说明我们有不少学生在学习意志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作为教师和家长需帮助他们树

立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挫折教育。

6、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教师在教学时,强调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能够自己做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到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学习潜能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那么,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怎么样呢?据调查,40.3%的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了解书上的重点,解决其难点,其中三年级学生达54.6%,百分比最高,而低年级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相比低年级而言,高年级的学生则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只有9.7%学生经常会提出来跟教师进行讨论,其他的同学要么放置不管,要么等待老师的解答。到底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猜想:可能是教师太严肃了,学生不敢接近;也可能是学生不好意思;亦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想问。有一组数据显示:12.4%的同学在自己学习时常常会觉得不知道该学什么好,他们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33%的同学很少利用某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其他学科的东西,他们缺少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数据表明,孩子的自学能力不容乐观,存在很大缺陷,应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四、对策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是他们的首要任务,学习使其智慧,使其高尚,使其成熟。然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同样是

63、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成效,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会不会学;二是愿不愿学。前者属于学习方法与策略,后者便是学习动机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占居首位的是厌学,厌学主要也是学习动机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情绪反应。可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防止厌学情绪,提高其学业,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

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有多种途径,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种。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设各种外部条件(如获得奖赏、父母称赞、老师表扬或取得成功等)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动机着眼于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激发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产生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较短,它依赖于情境刺激。一旦情境消失,人的心理感应也随之消退。而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励效应维持时间最长,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有信心、有责任时,就会为学习付出努力,坚持的代价。

4、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由归因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可知,个体对自己成就情境的不同的归因,会引起不同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合理的归因可以提高自信与坚持性,而错误的归因会增加自卑与自弃。韦纳认为稳定性方面的原因(能力、任务难度)与未来成功有直接关联。一个人如果将成

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与潜能,教师要善于发现它,并且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展示,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二,创造机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给予学生布置一定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一些力所能及的是:帮助老师做些小事,帮同学解决问题,帮父母做些家务事等等,在学生做好这些小事时教师家长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树立自信。需知自信心和独立性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是抽象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优缺点,正确把握,创设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发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在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赞赏和表扬,充分肯定进步,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其三,从学生个人的成功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条件就是要学生不断的的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感会使幼儿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要增强自信心、胜任感,学生就必须确立自我参照目标,只有自己进步了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

对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还很小,还没有制定目标的概念,还不知道要怎么学习,如何学习,完全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进行读书与学习,而自己真正懂得要读书的学生却不多。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主动,连最基本的做作业有时都不能很好的完成,有些还害怕上学。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家长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定一个适当的小目标,使其经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让他们通过自己学会的事情来获得成就感,获得自信。另外,对于缺乏自信、胆小、单亲家庭的学

篇3: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09级、2010级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确定研究任务。

1.2.2 访问调查法

访问我校部分学生和教师, 以了解我校学生的礼仪现状。

1.2.3 问卷调查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 其中包括学生对自身礼仪素养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礼仪行为的评价、学生个人礼仪表现、学生社交礼仪表现等内容, 对我校学生的礼仪现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 367份, 其中2009级1 127份, 2010级1 240份, 回收问卷2 367份, 有效问卷2 367份, 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理分析法

所有资料的录取和处理包括频数分布、χ2检验等均用SPSS 13.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自身礼仪素养的评价 (见表1、表2、表3)

统计结果反映了学生对自身礼仪素养的初步评价, 可以看出, 我校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占大多数, 而且2010级学生比2009级学生的礼仪素养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养成认识不足, 尚未形成讲文明、行礼仪的习惯,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 有时会注意礼仪和礼节, 有时又会忽视它。少数学生平时既不讲文明礼仪, 也不注重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从统计数据中也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主观上愿意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 而那些持中立态度和否定态度或平时不太主动培养自己文明礼仪习惯的学生, 应是我们加强教育的对象。

2.2 学生对教师礼仪行为的评价 (见表4、表5)

从表4可以看出, 在2009级、2010级2个年级中, 认为教师在升旗仪式和课堂教学中有很好表率作用的学生的比例均较低, 且2009级学生的比例显著低于2010级, 其比例分别为25%和36%。另有结果 (见表5) 显示, 2个年级中认为教师能够做到言传身教的学生的比例分别为33%和37%, 另外, 2个年级中分别有14%和21%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与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有98%的教师自认为课堂上能够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明显反差。这是一个值得全体教职员工深刻反思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是: (1) 部分教师不太重视升旗礼仪。 (2) 教师在课堂上“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礼仪表率作用尚有不足之处, 或尚未被学生感受、察觉到并接受。 (3) 高年级学生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多对教师的评价逐渐降低, 可能与他们的礼仪认知水平、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提升有关。

2.3 学生个人礼仪表现 (见表6)

表6反映了我校学生对中职生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看法。可以看出, 对有失礼仪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持不认可态度的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持认可态度的学生比例, 这表明我校大部分学生对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均有正确的认知;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偏差或保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从表中还可看出, 持认可态度的学生比例2010级低于2009级, 而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例2010级高于2009级, 表明入校新生比较注重自身形象, 随着在校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放松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明确, 在我校学生中开展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礼仪教育和习惯养成很有必要, 并且新生入学时 (第一学期) 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2.4 学生社交礼仪表现

2.4.1 升旗礼仪 (见表7)

从表7数据可知, 有相当多 (2009级、2010级均为51%) 的学生不注重升旗礼仪, 这与我们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完全相符。表明我校学生在升旗礼仪上做得不到位, 应将升旗礼仪作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来抓。我们还应进一步研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并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4.2 尊师礼仪 (见表8)

由表8可以看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问候教师的礼仪习惯, 对于一名学生而言, 见面时主动向教师问好, 是最基本的交往礼节。因此, 对中职生开展“尊师敬长”的养成教育仍然是他们人生中非常必要且非常重要的一课。

2.4.3 课堂礼仪 (见表9、表10)

表9、表10是我校学生课堂礼仪的部分表现。从统计结果可知, 仍有部分 (2009级20%、2010级12%) 学生认为上课旷课、迟到是自己的事, 与他人无关, 或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这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上课迟到、旷课除了影响自身学习外, 还是有失礼节的。此外, 学生在课前准备和向教师行立正注视礼方面也做得不够好, 并且高年级学生不如低年级学生。因此, 学生的课堂态度和课堂礼仪是我们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

2.4.4 同学礼仪 (见表11、表12、表13)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我校学生在同学之间交往时存在的礼仪问题突出表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 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误会时会粗口谩骂对方, 且高年级学生比例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 有些学生甚至动手打人。究其原因, 这与他们处于该年龄阶段冲动、好斗和独生子女缺乏谦让、宽容的性格特点有关, 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同学之间交往时的礼仪;另一方面, 有40%左右的学生在宿舍午、晚休时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休息。这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尚缺乏在宿舍要尊重他人的礼仪意识, 做事我行我素, 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因此, 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活动中, 同学之间的尊重教育亦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特别是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该项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2.4.5 出行礼仪 (见表14、表15)

在出行礼仪方面, 我校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 (29%) 学生上下楼梯时随意行走, 而不是靠右顺序而行。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这方面的礼仪知识, 没有养成良好的出行礼仪习惯, 或者平时没有注意到在该场合应有的礼仪问题。

2.4.6 食堂就餐礼仪 (见表16)

表16是对学生食堂就餐礼仪状况的调查。由此可以看出, 我校学生在食堂就餐时绝大部分都能做到自觉排队和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该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3 结论与建议

(1) 我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成为一名讲文明、懂礼仪的学生的愿望, 并愿意参加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因此, 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符合学生的主观愿望和成长需要。

(2) 我校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仍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礼仪认知, 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因此, 开展“构建以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为引领的校本德育体系”符合当代中职生和我校目前的德育现状, 这对提升学生的礼仪认知、促进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和提高全体师生的德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在“构建以文明礼仪为引领的养成教育”活动中, 全体教职员工应切实做到言传身教, 发挥表率作用, 切实注重日常行为细节和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示范作用。

(4) 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礼仪认知, 从中学生行为规范方面看, 无论是仪容仪表、集会礼仪、升旗礼仪, 还是尊师礼仪、课堂礼仪、同学间礼仪, 均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专业角度看, 学生尚未建立起明晰的职业礼仪意识。这正是我校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基本切入点。

(5) 高年级学生的礼仪现状不如低年级学生。因此, 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应从新生入学抓起, 贯穿在其3年的中职学习生涯中, 而且针对不同年级, 教育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

(6) 编写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学生喜闻乐学的礼仪读本《礼伴我行》。以此为基本指引资料, 充分调动和发挥班主任、班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建立起学校统一性与班级特色性相结合的实践体系。

(7) 以创建“和谐班级”、“文明宿舍”, 争当“品优生”、“十佳住宿生”等为基础,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校德育特色, 贴近班级实际的管理工作制度。

篇4: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基础文明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57-02

大学生是高知识、高学历的群体,他们担负着促进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尤其在基础文明和社会公德建设方面,他们应做出表率。然而,近些年来,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状况令人堪忧。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是社会有识之士普遍认为的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扫描

客观地讲,当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基础文明修养。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能够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到知书达理,质朴谦和;他们爱护公物、讲究公共道德,并且能关注社会,扶危济困。许多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地为社会作着贡献,他们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看到了社会的希望与光明。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也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等问题,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基础文明修养程度不成正比,出现了知识水平较高、道德水准较低、文明修养差的畸形状况。其具体表现如下:

1、文明礼仪修养欠缺

在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加之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家庭也较为忽视对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从而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礼貌意识,文明礼仪修养极其欠缺。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衣冠不整、不修边幅,穿拖鞋、背心出入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有些学生言语粗俗,满嘴脏话、粗话,讲话指手划脚;有些学生对老师缺乏起码的尊重,路上遇见老师视而不见,老师到宿舍探望,不打招呼,不让座,有的学生甚至与老师公开顶撞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意识和素养。

2、纪律意识淡薄

由于父母的娇惯与溺爱,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喜欢我行我素,纪律意识淡薄,不愿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和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纪律的严肃性和神圣性,恣意违反校纪校规。如任意旷课、夜不归宿、通宵上网、外出租房、使用违规电器、甚至打架斗殴等等。而对学校的一些硬性规定任意违反,引起了许多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如许多大学都严令禁止在寝室使用热得快等具有潜在危险的电器,并且三令五申,却依然有学生违反。如近来上海某所高校的几个女同学在寝室使用热得快,引起了火灾,酿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引起全国反响,也进一步警醒各大高校要狠抓学生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只有加强了大学生纪律意识,提高他们的基础文明修养才能使学校的规定和纪律真正贯彻实施下去,从而真正杜绝安全隐患。

3、公德意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也是相当薄弱的。在校园内、外我们都不难看到,有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有的学生在公共场所吸烟,在休息期间大声喧哗,有的学生买饭不排队,还乱挤。学生损坏公物、浪费公共财物等现状更是屡见不鲜,如有些学生发明的“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等不仅破坏了公物和公共环境,且低俗不堪,影响极其恶劣。在大型群众活动中,我们有的大学生在人群中钻来挤去,狂呼乱喊;在公交车上,部分学生看到老、弱、病残,却占着座位无动于衷。对于本应是社会公德表率的大学生来讲,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汗颜!当前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亟待提高。

4、诚信意识淡漠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没有基本的诚信。有的学生平时从来不自己做作业,而是抄袭成风,考试时便设法作弊,其作弊手段也花样百出,与时俱进,令人惊叹。有的大四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也剽窃、抄袭、拼凑别人的文章,并且不以抄袭为耻,反而理直气壮地认为抄袭、拼凑论文是一条通行的准则。还有的同学甚至为得到助学金而编出各种理由,谎称自己家境贫寒,而一旦真的拿到助学金便请客吃饭,花钱大手大脚;至于恶意拖欠学费、工作以后助学贷款不按时偿还、毕业生违约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等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状况着实令人堪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基础文明整体水平和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迫在眉睫。

二、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水平的对策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 这为我们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指出了重点。

1、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觉的基础文明修养

教育是基础,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增强和文明修养的提高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加强教育,首先要通过全面的道德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使之懂得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才能,而且还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使他们意识到提高自身文明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强调“知行合一”原则,而“知行合一”是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达到的目的,也是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传统文化中关于伦理道德的许多内容,只要赋予其时代内涵,就会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指导作用,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用来倡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水平。

最后,还要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知书达礼。2003年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列为基本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人遵守。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要求得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总要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良好的礼仪行为不仅是内在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心智成熟的体现,能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人际交往和成功就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十分必要。各高校应通过开设文明礼仪课程、举办文明礼仪讲座,进行文明礼仪评比和比赛来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2、严格管理,促使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在约束中得到提高

加强基础文明建设,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外在的强制力量。各高校在坚持教育的同时,要严格对学生的管理,促使大学生们在被管理与约束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首先,各高校应该从严肃校纪校规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基础文明修养水平的目的。校纪校规是学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的具体管理制度,是规范大学生言行和道德标准的手段。严肃校规校纪既是纪律教育的具体化,又是约束大学生言行、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来培养大学生的纪律意识,使之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校风。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如早操出勤、寝室文明建设、考试纪律等。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深入宿舍,了解学生宿舍生活,检查学生宿舍卫生文明情况;深入食堂和学生一起就餐,检查学生文明就餐情况;在考试期间做好监考和巡考工作,检查考试纪律的执行情况,从这些工作中直接来了解当前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管理,及时教育,及时解决。

最后,要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对一切违纪现象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只有在严格的管理中,部分学生才会懂得约束自己从而增强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3、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修养

俗语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造就人的道德行为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主要的客观环境对其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必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各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一个优美的象牙塔,使之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建设高品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创造文明、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享受到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爱校意识,使之自觉维护校园的优美与和谐,提高其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等基础文明意识。

其次要积极开展高水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如开展“大学生文明风采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名师讲坛”等活动, 利用这些活动来宣扬基础文明的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明意识,促进其文明行为的养成。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利用广播电台、校报校刊等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坚决抵制一些网络、书刊、影视的消极因素流入校园,形成恶劣影响。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

实践出真知。组织大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实践中检验自身的素质,体味基础文明的重要性,从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不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基础文明修养。

各高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学分、学时上有些硬性规定,要在经费和基地上有些必要的投入,为学生顺利地开展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各高校还要有效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三下乡”活动、义务家教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使大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工作技能得到提高。

总之,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与现代社会文明相比,大学生的基础文明水平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的普遍提高,才能够培育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兴盛强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尹燕萍.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3]王辉.基础文明修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4]靳小平.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调查[J].思想工作,2008,6.

篇5: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摘要:通过对我院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针对学院学生的特色,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调查;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3-5666-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院IT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卷调查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含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和多媒体等相关基础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009年12月对全校一千多名大一新生进行了计算机课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越来越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计算机零起点水平。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问卷调查显示,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等。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由于全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生源所在地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以什么尺度教学,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学生的教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对面向应用及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需不断的更新,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全熟悉。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须由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宽泛、概念多、内容杂,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对策略

2.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目标

根据“质量工程”、“白皮书”的精神,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应用的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基础、强化应用、提高能力和优化素质,实施“平台+ 模块”的教学改革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增强社会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注重基础,更应注重应用。倡导创新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具体体现为:在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计算机应用建立起完整和清晰的轮廓,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强学生计算机意识,善于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2 课程教学改革

1)培养责任心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将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为了使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层次。总体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硕士或更高学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提高。建立和稳定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在新形势下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

计算机领域知识更新相当迅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强化领域知识。第一,通过考核制度确定课程主讲教师,这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老化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第二,强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激励教师参加校内外交流。第三,鼓励教师申请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或实践教学中。

2)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之内:第一,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指导工作,组织好学生课外上机。第二,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将以往的验证性实验,融合到理论教学内容移到实践环境进行的课程中;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第三,增设了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以通过科技竞赛及各类创新活动计划,完成课程培养目标的相应要求。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在一些专业中,计算机教学将会更加贴近专业。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科学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目前的理论教学内容通常是从概念入手,通过知识传授,配以上机练习;因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者时间间隔较长,实验课手忙脚乱,有时甚至是草草收场,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由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考虑做如下工作:第一,将部分理论课程转移到实践教学环境下进行,使用启发式、互动式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点的同时,配合教师的实例模仿教学,不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第二,面向应用需求(即目标驱动)组织教学内容。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方法,利用所学完成目标的能力,而不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所学内容本身。第三,加强案例教学、增加理论教学内容信息量。这些信息的内容应当是领域上的、相关技术层面上的,这样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至关重要。该环节要求教师经常优化教学内容,并及时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做相应修改。第四,引入新的互动方法。如搭建教学内容信息网站、论坛等平台,以增加师生交流。

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4)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

第一,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能力考核,开发稳定而完善的网上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自动化阅卷考试,每学期组织1~2次全校性能力通过考试。第二,改变以结果评价成败的传统做法,强调重在过程、重在育人理念。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内容预习、课内互动、课后讨论、完成结果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方案制定、相关知识预习、实验操作情况、工作态度、结果报告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相关赛事、学生自主科研、教师科研项目、创新计划等教学体系外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学分折算机制。

不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还是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都要求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6:大学生基础文明现状调查及其对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其他 >> 调查报告 >>正文 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来源:《3COME文档频道》-时间:2010-02-17收藏本页:内容摘要: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提高全区普法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可采取以下对策,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某区普法工作现状及其对策调查报告》。

上一篇:老挝的木材出口与森林采伐配额制度下一篇:参加全市学校安全管理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