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2024-04-13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精选6篇)

篇1:《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1996年建设以来,为建材及相关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特别在传统建材如玻璃、陶瓷、水泥、耐火材料等行业深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校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采取了专业学位硕士、卓越工程师计划、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众多举措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与此相适应,材料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具有突出的工程开发、研究及应用实践能力。《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结合《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中的实践体会,从课程现状、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现状

由于材料的综合性、多样性和跨学科性,使得材料工程基础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很难对其进行界定。

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材料工程专业均开设了《材料工程基础》或类似课程。然而同样是《材料工程基础》课程,全国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及培养目标在教材选用授课内容等方面却迥然不同。对教材而言,《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或相似名称课程的教材较多而且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授课内容而言,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特点。四川大学偏向于讲授金属材料的物理冶金,阐明金属和合金材料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加工过程及性能之间的基本规律;浙江大学虽没有开设《材料工程基础》,但开设了《材料工艺基础》,讲授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制备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在基本理论、工程研究方法、工程测试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而《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跟不上企业技术的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现象。当今工业生产的过程大部分通过商业软件进行设计,并进行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因此《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还应介绍工业最新的技术和先进设备,同时应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

针对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培养计划,《材料工程基础》课程选用武汉理工大学孙晋涛教授编写的《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作为教材。

本书有六章内容,包括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传热原理、传质原理、燃料及其燃烧、固体燃料气化过程及设备、干燥过程与设备。由于该书是按76~94学时编写的,而分配给《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只有40学时,因此根据无机非金属材料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在讲授该课程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使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此外还选择了武汉理工大学徐德龙和谢俊林教授编写的《材料工程基础》、陈卓如编写的《工程流体力学(第2版)》、杨世铭和陶文铨编写的《传热学(第4版)》以及孙学信和陈建原编写的《煤粉燃烧物理化学基础》作为主要参考书。《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简要介绍如下。

1.气体力学在窑炉中的应用(12学时):本章主要介绍气体流动的质量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两流体伯努利方程、分散垂直气流法则、烟囱的工作原理及烟囱的热工计算等,让学生们掌握气体在硅酸盐工业生产中的流动规律。

2.传热原理(1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了三种基本传热方式(即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相关的传热计算等,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传热的客观规律,能够通过本章的学习提出强化有益传热、削弱有害传热的途径和措施,以达到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3.燃料及其燃烧(6学时):本章主要介绍了燃料的种类和组成、燃料的热工性质及选用原则、燃烧计算、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等,让学生了解各类燃料的热工性质、燃烧过程及燃烧设备的特点,掌握燃烧计算的方法,以便合理地选用燃烧设备及组织燃烧过程。

4.干燥过程与设备(6学时):干燥的方法、湿空气的性质、湿空气的I~X图及其应用、干燥过程的物料平衡及热平衡、干燥的物理过程、干燥设备等,让学生了解物料或制品干燥的基本规律,为其后续的加工提供保障。

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较多,计算量大,特别是流体力学、传热原理等章节,基本概念抽象,数学推导过程复杂,对高等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且各章节内的连贯性较大,一旦学生对前面讲述的知识没能很好地掌握,对后面理解新知识就很困难,容易失去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学”.三、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任课教师应及时为同学答疑解惑,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1.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如前所述,《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涉及了众多的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推导,如果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教学内容。因此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控制讲解速度,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路跟上讲课的节奏,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若能有效地结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工程实践等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2.提问式教学。《材料工程基础》课程虽然是专业基础课,但其与工程实践联系的非常紧密,更倾向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简单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更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3.课后作业及答疑。《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涉及大量抽象概念、数学方程烦琐、计算多,使得同学们有时遇到一些实际的计算问题就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做起。因此,仅靠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还不够,需要做一些相关的习题,进一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理解。当某些章节讲完后,会给同学们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并进行批改,找出他们容易忽略或共性的问题,在上课时为同学们统一讲解,提出要注意的问题。此外可以通过建立QQ群,同学们在群里交流讨论、分享教育学资源;与此同时,还可采用电话、邮件、微信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及时解惑,使学生尽快消化所学内容。

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对本课程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还是对工程实践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安排了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导热系数和膨胀系数的测定、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发热量测定、陶瓷粉末的制备、压制、烧结及其性能等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2.企业参观实习。仅仅通过课堂的教学很难和现场的实际生产工艺联系在一起,因此非常有必要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将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与课程教学环节相联系,使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参观实习,让同学们对工厂的生产过程有感性的认识,并能将实际的生产过程与相关的基础理论相联系,进一步巩固和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将参观实习的心得和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3.参与科研。我校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很多平台,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借此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指导学生申报科研项目。

五、对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是我校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基本概念抽象、基本定律较多、数学推导过程复杂、内容庞杂等特点。

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我校非金属专业实验室相关实验设备较少,场地小,不能同时开展多人实验,而且由于实验设备的缺乏,有些与专业课密切相关的实验无法开展,因此建议我校能够加大对实验室建设力度,提高对现代技术的资金的投入。

3.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由于《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体系的特点尤其需要发扬教师团队精神,取长补短发挥群体优势。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支热爱教学专业、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为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2]文进,谢俊林《。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5):111-112.

篇2:《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摘要:经过多年大学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学实践与课程建设的实施,就《工程数学》课程建设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对不足进行一些反思。

关键词:工程数学;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策

1《工程数学》课程概述与历史沿革

1.1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工程数学》是继《高等数学》之后大学数学中又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好几门数学的总称。工科专业的学生大一学了高数后,就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学“积分变换”、“复变函数”“、线形代数”“、概率论”等数学,这些都属《工程数学》。这是一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学科,不仅成为其它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众多方面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是很重要的数学工具,也是其它许多专业很重要的数学基础课。为了让工科学生用更加方便的理论工具来处理工程常见问题,数学大师们如:德沙格、欧拉、牛顿、拉格朗日、拉普拉斯、高斯等把数学和实体科学及工程的发展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

1.2本课程的作用《工程数学》中的矩阵、线性方程组在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则是解决和处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大量随机现象问题的有力工具,正因为如此,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不仅列为理工类和经济类各专业所必修的内容,而且成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中的必考内容。它不仅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满足日益拓广的专业需要,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载体,而且为有志于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3本课程的历史沿革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数学》课程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年同仁们在《工程数学》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不少成果,教学理念有了很多更新,取得了不少共识。但课程改革的任务还任重道远,需要在原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发扬攻坚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改革成果。

2《工程数学》课程体系结构与组织方式这些年,各本科院校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要求的实施中,基本上确定了

以下基本原则并努力贯彻实施:

2.1教学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上下功夫。着力改变以往工科数学教材往往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的倾向,突出《工程数学》的基本思想,加强对数学方法的介绍和评述,注意对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实际应用背景的介绍,在习题配置和考试中也体现了出来。

2.2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的提高。为此在讲授时注意分析、数值和图形的结合,抽象内容与具体例子的结合,多角度说明有关概念的实质,增加自学和讨论性内容,扩大信息量。特别是一些上机计算的实际应用题的配置,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好处。

2.3教学内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实例的介绍(如: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一些来自实际的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法的介绍。并加强了某些工程问题的数学应用问题,以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工程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3.1由于《工程数学》课时少(一般48学时),各院校都结合本校实际修订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试题中加强了概念题、应用题、判断题、有时也出一些讨论题,注重数学基本素质的测试。

3.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写讲义,印发专题资料,让学生撰写读书报告,以增加信息量,拓广知识面。

3.3在注意可教学性的原则下,适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介绍现代数学术语和符号,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知识提供一些接口。

3.4开展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在现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教学内容在与计算机应用的结合上进行突破,把有些内容(如: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等)通过数学软件的应用加以展现,加强网络课件的建设与改进,搭建立体化教学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多方面的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多向性学习,体现新颖性与开放性。

4《工程数学》课程存在的不足与对策4.1《工程数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授课大多以大班进行,教师课后辅导力量不足,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不利,应设法改进。逐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进一步的课程建设,拥有一支较稳定的、更高水平的教学师资队伍,做好教学梯队的完善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授课内容上保持基础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4.2学生在学习此课程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时,都往往感到困惑,无所适从。《工程数学》中,基本概念和重要结论多而抽象,概率统计不仅思维缜密,而且有异于其它数学中所习惯的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进行《工程数学》课程建设时,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开设数学建模,提高学生使用数学软件进行科学和工程计算的能力,调整和选用一些高质量教材,配套相应的辅助教材,实现教材的精品化。

4.3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综合教育效果。通过课内课外多种途径渗透数学建模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数学软件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周勇,朱砾,骆先南,谢清明,刘韶跃.工程数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3:《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汽车命名的工得院校, 始终植根汽车产业, 致力为汽车产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 我校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始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基本原则开展。材料科学基础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但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课程组以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建设为抓手, 以课程内容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核心, 以课程特色为目标, 开展了课程建设, 克服了一些困难,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近年来, 本课程改革的重点首先是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此外,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加强课程宏观与微观结合, 通过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提高课程的可视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 逐步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并逐步成为教学队伍的主体。为了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通过互听课、助课、讲课大赛等多种方式, 结合传帮带, 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培养。为了满足工程教育的要示, 对所有没有工程经验的教师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养。

由于新引进的教师均为刚毕业的博士生, 没有工程实践经历。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首先要提高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 要求所有年轻教师必须下到企业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实习。培养途径有多种, 部分教师积极申请参加政府主导的“湖北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博士服务团”“湖北省产业人才”等人才培养项目, 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工程能力, 有的教师直接由学校联系到企业脱产学习。缘于我校与东风汽车公司良好的关系, 这一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实, 青年教师在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 不仅使自己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而且获取了大量宝贵的工程素材, 使教学内容能够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从而有效提高了工程教育的效果。

2 教学内容优化

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材料科学基础虽然是所有材料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但综合型大学一般涉及的内容宽泛, 包含金属、高聚物、陶瓷和复合材料等四大类的科学基础。在我校, 材料科学基础只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开设。因此近年来, 课程组以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优化。一是在保证知识体系及其框架结构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扁平化, 课堂讲解只涉及金属材料的科学基础, 将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作为选修内容, 便于在有限的学时内, 将金属材料的有关科学基础讲解清楚。二是知识点工程化, 从工程案例引入知识点, 加强与生产实际应用的结合, 引入了大量的工程案例, 通过宏观的、具有可视性的案例讲解微观、抽象的原理。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材料科学基础包含大量微观、抽象的概念、理论和原理, 是一门难度很大的课程。为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此,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3.1 现场教学

我校为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校友的捐赠和支持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了一个汽车零部件展厅和失效件展厅, 陈设了汽车几大总成及零部件及部分汽车零件典型失效件。对应的展板介绍零部件的材料、微观组织、性能和应用, 与本课程教学目标比较贴近。学习相图时, 带领学生到现场, 结合实物说明不同成分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组织和性能, 应用于不同场合, 学生形成了“零件—材料—组织—性能”的关联, 建立了材料微观与宏观的直观印象, 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3.2 “171”教学模式

将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对重要的知识点采取类似微课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45分钟的一节课分三个阶段进行学习, 即首先用5分钟讲述工程案例, 提出问题, 引入主题, 然后花35分钟进行讲解和讨论, 最后花5分钟进行总结。一节45分钟的课按时间分为5—35—5三个阶段, 即171教学。案例的引入常通过材料科学相关的故事与生产实际中的事故, 有时还会通过视频呈现, 因此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增强, 学习兴趣提高, 课堂讨论活跃, 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掌握扎实。

4 结束语

多年的课程改革中, 本课程组对材料科学基础的工程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 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我校广大师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智恩.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2]毛丰昕, 肖泓羽, 曹瀚.材料科学名人典故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学习的影响[J].中国冶金教育, 2010 (6) :82-84.

[3]李新禄, 黄佳木.基于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培养的材料科学基础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 (4) :99-100.

[4]王焕平, 徐时, 王疆瑛.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10 (3) :119.

[5]齐义辉, 韩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9 (2) :138-139.

篇4:《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料;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工业发展,机械工程专业成为各高等院校的热门专业。高校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其中机械工程材料是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部对高校各学科的课程进行调整,重点放在创新能力培养上,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拓宽专业发展口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详细讲解机械材料的选择、处理和机械材料性能控制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该门课程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和师资力量建设

机械类专业课程分为四方面:金属学、热处理与工艺、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他材料。在金属学方面,除了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外,还要了解其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例如金属组织结构、金属材料结晶过程和相图等;在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知识方面,深入了解金属形成零件过程中选用的制造工艺,理解其形成原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理的制造工艺;在工程材料知识方面,重点了解合金的性能、组成成分和生成技术等;关于其他材料知识,包括塑料、橡胶、陶瓷等,要求学生详细了解其分类、性能和用途等。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实施者,其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高校应积极引进人才,新聘请的教师应该先做教授的助教两年,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试讲成功以后才可以为学生授课。另外,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关注最新科研方向,在教学中渗透科研新知识,并在实践课中不断更新实践内容,提高师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授课主要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方式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加工使用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和应用等,其中材料的组织结构是微观抽象的,材料的性能需要用数据来体现。如果在黑板上板书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数据会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而且结构符号繁琐,教师画起来可能不规范,没有针对性,使学生产生误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材料的组织结构变得更加立体,学生能直观看出材料结构,对于表征材料性能的数据在多媒体上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分析起来更加直观。黑板板书课程的重要内容,提醒学生注意,并记录下来,所以采用多媒体加板书的教学方式,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2.合理使用电化资源进行教学

在授课之前,教师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中的一些知识制作成幻灯片或者刻成光盘。制作成幻灯片的知识一般是理论知识,或者需要用图片辅助解释的知识,避免在黑板上手画图像。制作成光盘的知识一般是仪器的使用方式,因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高校条件有限,一些高端设施少,学生不能亲自进行操作,光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实验过程。

3.构建网络式教学模式

全国高校的教师相互学习。一些著名学者在网站上建立一个教学平台,录制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视频并上传、及时更新,供各地高校该专业学生課下学习。该平台也可作为一个互动平台,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对于意见不统一的答案,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三、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

1.考试题型优化

优化后的题型分为概念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六大类。概念题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准确度;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简答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而综合题侧重Fe-Fe3C相图、钢的热处理与工程用钢三部分的综合。考试题目中还要加入实验内容,该内容考核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和考核成绩,督促学生在实验课上好好学习,提高实践技能。

2.创新和完善试题库,集体阅卷和考后分析

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每年都有更新,并且关注的方向也有可能不同。为了督促学生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动态,教师对试题库要进行优化和完善,更加系统地组卷,学生考试以后,进行集体阅卷,阅卷组长负责总结学生的薄弱点并商讨改善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内容多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提出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改革考试题型及阅卷方式等,希望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东,吴功平.机械类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9):78.

[2]刘志平,黄丽明.《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内容的改革[J].中国轻工教育,2006(2):61.

篇5:《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控制工程基础

引言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很多有理工科专业的高校都有开设,并且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该课程在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以及测控专业和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专业的整个知识结构框架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紧密联系和应用先行课程的知识,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2]。该门课程是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教好和学好该门课程就成了我们师生面临的首要任务。但事实上该门课程包含的内容丰富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多且难度较大,先修课程较多且难度也较大,再加上“我院”该门课程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所以老师会觉得该门课程难教,学生也会觉得难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教好和学好该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在“我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1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1) 课程本身知识点多,先修课程多,难度大,学生畏难情绪大

“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的概念抽象,涉及数学知识多,尤其是复变函数课程中的拉氏变换部分。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需要运用到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等课程的一些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要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而事实上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了,所以学生在学习“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时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课程本身的难度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有的学生不来上课,即便来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还有一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薄弱,就算认真听讲也听不懂老师讲解的知识,再加上课程内容的前后连贯性强,前面章节的知识没听懂,后面章节的内容就更难听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 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认识不够客观,存在误区,因而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控制工程基础”阐述的是原理性知识,很多学生容易产生误解,觉得只是学习一些空洞的理论[4]。我院机制和机电专业的部分学生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客观的地方,认为该门课程和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或者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深造关系不大,所以在学习该课程时学生积极性普遍不高。

(3) 教学课时少,难以详细讲解各个章节

我校有两个专业开设“控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但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教学大纲可知,该课程的课时为40课时左右,但是该门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目前我校该课程选用的教材为王积伟等主编的《控制工程基础》,该教材包含了8章内容,而由于课时原因,我校讲授该门课程的老师通常只讲解了前面4章内容,且其中关于MATLAB分析部分都没有足够的课时来讲解。

(4)未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

篇6:《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建设建议论文范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教育已经发展为现代化教育的主要模式。无论是哪一层次的教育者都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很好的设计、组织和传播。通过网络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手段更为学习者提供了非常有弹性而且很具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能够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通过他们对网络知识的感知和认知以及和教育者的及时互动的这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得以实现。使得学习者在很好的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探讨网络化教学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许多高等学校的教师已经非常重视运用网络技术,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科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也就是如何很好的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互结合和补充。因而众多高校在教学改革中面临的全新问题是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如何很好的搭建。

1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采用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为主,但随着近几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发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导致本门课程最终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不大。总体上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部分演示实验效果不好

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中有些实验设备是大型仪器而且有的很娇贵,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去动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大多数是机械性的重复这些实验的内容。甚至有的学生只是看而不动手。所以就不可能真正起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况且有些演示实验的直观性较差。在演示时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

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学时数较多,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就比较大。光凭借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不容易接受,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往往收获不大,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在许多专业课程结束以后的综合实验和毕业论文中,就不能够联系书本知识,把所学内容和实践有机联系在一起。甚至相互间发生严重抄袭。分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验课程学时的压缩以及实验场地和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3 实验教学方法组织的不恰当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 金属材料专业专业学生人数教多,再加上由于受到实验室场地以及实验仪器数量的限制,通常需要将每个班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也就是说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批到相应的实验室做相应的实验内容。即使分组也不可能做到每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通常要多人使用一套仪器设备。因此就有一些学生浑水摸鱼,甚至有学生就不动手实验。实验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通常会再三地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和实验步骤等,这样就会占去一部分实验时间。从而使得学生真正动手实验和分析问题的时间相应的就变得少了。就会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和老师的交流也就相应的少了。也就说学生只能勉强按时完成有关实验项目。就谈不上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了。

2 网络教学模式的实践

传统的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由于以上问题使得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不如人意,这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实验课程的兴趣。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的减少和实验效果的不理想,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兴趣,是对现场实验的补充,最终能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1)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情境设置、实验模拟以及动画演示,对学生学习起到外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能够能积极主动地同这些外部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学生可以在实验课前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进行预习,这样现场实验时就能够熟练操作,不至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被动的完成有关实验项目。

(2)在网络化模式中还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 及时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资源库进行小组和作活动,在资源库中找到相关资料,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与面授实验教学互为补充。可以弥补教师在有限实验时间传授知识不全面的缺点。对于不能面授的远程学生来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他们可以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4)网络化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所以凭借网上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得学生可以直接进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

总之,材料科学多媒体网络模式的建立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学习者能随时随地的进行调控。所以该模式的建立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材料科学基础网络教学模式的实践,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验课程方面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并能够做到课前提前上网预习,课后有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得这门课程实验的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 网络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

上一篇:善南中心小学德育导师制方案下一篇:大学金融专业MBA论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