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2024-04-11

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通用17篇)

篇1: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中学 *** 贺千红老师说她会永远走在“胜任”的路上,我想我也在追逐“胜任”。在实践做教师之前我总觉得教书是容易的,感觉自己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感觉自己善于察言观色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感觉自己一定善于撰写教育教学类的文章,但是我没有做到,真正到实践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刚入职那会儿肯定要上汇报课,现在回忆那次设计的课还深感无地自容,明明上的是《蒸发与蒸腾》却把蓝色妖姬(玫瑰)的制作原理设计进去了,只是有一点相关而已。之后不管是上科学还是化学,教学设计一直按部就班的,最多只是微小的调整或修改。思其原因:平时缺乏琢磨,逻辑思路不够清晰;视野小,缺少赏识优秀课例,没能将生活中的事例充分融入到课堂中,上的课就显得乏味,趣味不足。我个人是个热爱生活,喜欢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人,当然也非常希望教到的学生也喜欢观察生活,探索生活中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就像王春易老师陪着学生一起做果酒、做泡菜检测亚硝酸盐、做酸奶、做腐乳,只要跟生活相关的都会去尝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使学生们更爱生活,更会思考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科学能力。

经过一个产假的放空自己,重回讲台,我心中依然在追逐曾经的初心,因为没有做到满意的自己,因此还有许多方面要努力。最让我佩服的是,王老师因为校长提倡改革有段时间整宿整宿的睡不好、失眠、焦虑。而我只有初出茅庐时上公开课才会失眠,但不会好几个晚上睡不着,一年一年过去后不会因为公开课失眠了。如此比较下来,我是不是太没心没肺了,缺少了思考学生的需要,如何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科学、务实的帮助。一个优秀的教师或一个受学生热爱的教师应该首先给学生温暖、温馨、舒服的学习氛围,体现出对学生的爱。我们做教师不是因为喜欢孩子吗?那就用实际行动来描绘我们的初心。现在被安排上科学和体锻活动,我还是想上好这两种课的。但学生才不管老师的想法,总有学生不重视、做小动作,好动的男生动作幅度大了些就甩疼了另一位男生,受伤的男生难以忍受得趴着,我心里很忐忑,最怕出现伤害事故了,还好没什么大碍,但是不管有意还是无心,前者必须要给后者道歉。我该怎么引导才不让前者反感?因为是外地生,我必须考虑到他可能是敏感的倔强的,因此措辞一定要谨慎,初一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还可能有逆反心理,更让我小心翼翼。我没有用生气的语气,否则他是听不进去的,平和地问他该怎么做,他知道要道歉但是拉不下脸,始终不愿走近受伤的同学,我语气重了些坚持让他移步过来道歉,还好这个孩子不难弄,还是听我的话了。但是地上还残留着他的“武器”,当然该他处理掉咯,看他无视地上的垃圾,我还是开口了,他不情不愿地捡掉。这件事情我自认为处理得妥当,没有伤害挑事者的尊严,让他知道即使无心的伤害也要道歉,受伤的男孩应该能感觉到老师能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感受并为他打抱不平。自从这件事之后,受伤的男孩每次在我课上都踊跃发言,加之我经常走到他边上看看他的学习效果,他跟我就亲和了许多,偶尔会提供我一些帮助。而另外一位男孩课上还是“吊儿郎当”,但是课后能够主动与我说几句话,我想这个孩子还是可以教化的。

另外一个班,有个小胖子每天穿着黑色的阿迪达斯运动服,好像要表现得自己某方面与众不同的优越感,活动课上他拿了飞行棋,结果没人跑过来跟他玩,就坐在自己座位上喊“谁要下飞行棋?”很遗憾没人睬他。看出来了,他人缘并不好。见没人过来,他就开始发脾气,捶打桌子拍打棋盒扔棋子„„好一会儿,还是没人过来。我建议他主动去问问空闲的同学,“我才不问呢!”继续嘴里不知道骂着什么手上不停地虐待着桌子和棋子。估计他真的太无聊了就起身去问同学与他下棋,结果没人愿意,他回到座位上就趴着,肥嘟嘟的小手摩挲着眼睛。看来他内心受伤了,我过去想陪他下棋,结果他来一句“你又不会下。”这孩子真不会与人交往,简直没法沟通,活该没人愿意陪你下。我心里狠狠道。既然不需要我,我就不说话好了,但我还是待在他旁边,觉得他挺好玩的。他还是留着眼泪扔棋子捡棋子,持续了一段时间,他耐不住了,还是问我“老师,你下吗?”这还差不多,我也摆摆架子“你不是认为我不会下的嘛?!”他微低着头没回我,知道他无言以对,“以后好好说话,知道吗?要下棋吗?”此时离下课快不到十分钟了他还是要下的,可见他多么喜欢飞行棋。我想他通过此事应该能体会到与人沟通时语言和语气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效果。课后我悄悄打听了这个孩子的脾性,同学眼中他就是个不顺心就发脾气的孩子。但是他应该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受控制的脾气严重影响了自己的人缘和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我想在接下来的时间或许还有机会让他注意到这点。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提供合适的学习氛围,还要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

2018年3月30日

篇2: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我校召开教师读书分享交流活动

我校非常重视教师发展,采取推荐书目和共读一本书等方式,引领教师积极阅读,并坚持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2018年1月24日下午,我校教务处在陈二俊校长的带领下,在党员活动室召开了《课堂里走出教育家》读书分享会,孙敬主任主持了此次会议。会上,教师代表积极发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育经历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心得、感悟,畅谈收获,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或深情、或慷慨、或质朴,声情并茂地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所得。有的抒发了自己在读书中感悟、成长、享受的喜悦;有的叙述了在教育大师的引领下,自己教育观念的更新、精神的洗礼;有的反思自己过去的遗憾,表达了“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的决心。靳建芳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重点谈了自己对“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理解,深刻到位;毕玉亮老师就“如何教的有趣”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努力方向;杨瑞彦老师重点谈到教师也只是个“工具”,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给孩子提供帮助,帮助孩子就是帮助自己;霍智洁老师谈到自己的平板助学就能够对学生学习反馈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判断,而不仅仅是经验;李相召老师说教师要有使命感,要心怀祖国,兼济天下,一定要无私奉献,在自己的岗位上完美呈现和绽放,就是“教育家”;贾利国老师结合自己教学经历,深刻反思教师成长的几个阶段,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刘丹丹老师说自主管理要从规划书包、规划学习任务等小事情做起。教师们精彩的发言,引发了参会教师深深的情感共鸣,不时搏得热烈的掌声。

篇3: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李海林教授出版的新著《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书, 正是基于作者对美国教育的理性观察所写出的教育笔记。正如李教授书中所写的那样“:这本小册子是记录了我个人对美国中小学课堂的一些观察与思考, 我的目的, 是想透过‘课堂’这个节点, 对美国教育做深入的分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不管是美国课堂还是中国课堂都要面对的那些问题。”

书中作者呈现了大量的美国课堂案例, 李教授用纪实的手法记叙了课堂的真实状态, 并附加了课堂中教师所提供的最真实的材料。这样的课堂是李教授随机听到的, 也是最真实、最自然、最原生态的课堂。不似国内一些经过精雕细刻形成的公开课与示范课那样完美, 更不似国内诸多学科专业杂志所刊登的教学实录那样缜密, 但正是这种最真实的课堂教学, 才让我们真实地领略到了美国教室里的风景, 让我们感受到了两国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取向。

在书中的诸多教学案例中,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节有关“政体”的“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课。美国教师并没有像中国教师那样, 通过概念讲授, 让学生明白专制、民主制、寡头政治和无政府主义四种政治体制形态的差异, 而是设计了一项“搭纸塔”的游戏活动。在“搭纸塔”活动中,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 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组决策由组长进行, 其他组员不得发表意见。第二组决策实行表决制, 所有决策都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组员同意后方可执行。第三组决策由两名最年长的学生做出, 两人都有决策权。第四组的任何决策都需要获得全体组员的一致通过。整节课, 学生的活动就是“搭纸塔”, 在游戏结束后, 教师让学生说出组内的决策方式以及优点与缺点, 并将之与四类政治体制一一对应。

有关“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的这节活动课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也鲜明地彰显了中美教育的差异。中国教师喜欢通过讲授的方法, 将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而美国的课堂却重视知识概念的“内部结构”, 通过活动的设计, 让学生去获得概念背后的所指。李海林教授总结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是“由内而外”的, 所谓的“内”是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体验, “外”是学生对自己的观察、体验的反思和总结。它是一种模拟, 模拟科学家把知识“生产”出来、创造出来。或许, 美国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似中国课堂那样高效, 在应对考试层面上不及中国学生, 但是这样的学习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富有趣味。而这也着实应当引起中国教师的反思。

作为教育学教授, 李海林先生在书中对于美国课堂并非一味地称赞, 而是带着一位教育学者的使命与职责,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教育学层面予以了深刻的分析, 并理性地鉴别其利与弊, 如对于美国课堂中的小组学习, 李教授提出了诸多问题:个别学生游离交流活动之外;习惯独自学习的学生受益不多;活动指向知识不明确;单位时间内知识被碎片化等等。

篇4:从课堂里走出来

要使题材有突破,思维变活跃,语言更丰富老练,一方面必须勤于阅读,不断积累,反复锤炼,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另一方面,要观察社会,体验生活。

假期同学们有一段时间离开课堂,走向社会,这是感受生活的好机会,同学们应该真正从课堂里走出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在围墙内的课堂里,大家读的是一本有字的书。在没有围墙的大课堂里,同学们应该读好生活这本无字的书,把目光转到周围的生活,转移到周围的人身上,努力把美好的平凡的也是稍纵即逝的生活记录下来,不要天真地期待眼前出现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要希望身边会不时发生催人泪下的故事。老农嘴里的俗语谚语,顽童即兴的连珠妙语,妇女们日常的窃窃私语,父老乡亲的肺腑之言,绝不是毫无色彩或索然无味的,在他们身上有着闪光的东西,把它们抓住,然后写到纸上,定会使你的文章有所突破。你习作中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个故事,也许就是生活中若干人物、故事经过取舍后的综合,不过,它比生活更集中、更概括、更凝练。所以,建议同学们认真写好生活日记:即兴诗作、抒怀散文、评论杂感、山水游记、生活记事、读书札记、人物素描、场景勾勒……它们记录着你的痛苦与欢乐、爱与恨、感受与评价 、思索与追求甚至梦幻。

当然,写日记的形式可以创新。你可以采用童话式,把动植物看作人,通过想象使静物能动、变活,使它们会思想、会行动、能语言、有情感,凭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编织出一个个情节,描绘出一则则故事;你可以采用畅想式,用对现实生活记叙的方法去把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加以具体化,可写未来社会的诱人景象,也可写自己未来的职业、成就等;你可以采用探索式,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形式表达自己的幻想;你还可以采用反思式,由现实存在的问题引起,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和线索,采用超现实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素材积累多了,同学们可以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加工提炼,说不定就是你的作品集了。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偶闻一事,归而粉饰(加工润色)之”,《聊斋志异》就是这种“博采”的结晶;高尔基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深刻体验人生,写出了反映自己痛苦经历的“自传体三部曲”;契诃夫冒风雪,踏泥泞,单身前往库页岛,一直深入流放地,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这过程中,他们都牢牢抓住了每一个生动的故事和闪光的细节,以备他们文学创作之用。

篇5:读《走出非洲》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走出非洲》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走出非洲》丹麦女作家卡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作品,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后来被搬上银幕,由美国知名电影导演西德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执导,并在1986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电影《走出非洲》的开场白有一句:我在非洲有一片农场,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每当生活走在十字路口的时候,那个女主人翁低沉的语调在空气中回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农场,美丽无比,念念不忘.这片农场可能已经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也可能出现在你的梦中,也可能出现在你的将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了这片农场守候着自己灵魂的初心,希望在有生之年到达他的彼岸。

如果说电影用磅礴的画片展示了这部作品的精髓,那么这本书却是安静的.午后,一杯茶细细品来。书中有句话更触动我的内心: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的,当一个单细胞得以孕育,一切就成为一种趋势,你的性格你的生活你的将来你的选择,如果想改变需要多么大的力度能改变一个阶段的方向,但是最终的结局依旧是最初的趋势,人生像极了股票的阴阳线,在起起伏伏中跌宕前行,不断地在上升趋势和下跌趋势中轮回,但是这不代表着这一切都是无序的,是随波逐流的。我们走的路与每个人的性格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架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但是一切又仿佛都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都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可以改掉习惯可以改掉些许性格的表达形式,但是性格这个与生俱来的东西,在我们脆弱的意志掩护下我们能改掉多少呢,由此我们不会成为伟人,只能做庸庸碌碌的小民,因此我们也做不了鸿鹄,只能做安于屋檐的燕雀,但是这不代表着我们内心的深处没有那座”农场”。既然存在,就去奋斗,去努力,去善待,改变不了冥冥之中的安排,但至少去尽可能的做一个好人,用善良的心去对待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人,生活不管有多么艰难,也努力营造成梦中天堂,一杯清水也可以喝出天山雪水的味道。可能我们不知道“果”,但是我们却在一点一点的种下“因”,可能命运给的能力是有限地,种子发芽长大之后开花结果却是无限的。

篇6:读《走出院子的母鸡》有感

叶芽是一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母鸡,她十分想见见自己孵出的孩子。可它的蛋全被主人拿走了,她痛心不已。很快叶芽成了废鸡,一只绿毛鸭救了她。不久她找到了一个蛋,善良的她激动地孵了起来。原来这是一个鸭蛋,小鸭子出世了。小鸭子不久后长大了,它当上了守卫鸭,离开了叶芽。而叶芽为了不让黄鼠狼的孩子饿死,牺牲了自己。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自己就是那个绿毛小子,而妈妈则像是文中的叶芽。那感人的一幕幕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有一次,我生了病,妈妈心急如焚,又给我吃药,又给我扎针的,好不容易才治好了。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母爱。文中中的母爱和妈妈对我的爱多么像啊!

叶芽不但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也十分爱别人的孩子。黄鼠狼千方百计的要杀死叶芽。可叶芽饶恕了他,没有去伤害那些可怜的孩子。可见叶芽的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呀!

篇7: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赫平

读 《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一书有感

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带领全校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校的导学议讲练教学模式向纵深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管理能力,最近一段时间,我反复阅读了全国特级教师徐世贵老师所著的《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一书,读完之后有收获,下面就把我的心得和感悟总结一下。

读书共有300千字,分为:素质教育思想篇,优化备课信息篇,优化教学总体设计篇,优化课堂结构设计篇,优化方法与手段设计篇,优化课堂管理篇,优化教学方案形成篇等八个篇目,共二十八章。书中每个篇目各个章节,都能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并有大量的教学案例予以说明,通过反复阅读和学习,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的“优化课堂结构设计篇,优化方法手段设计篇,优化课堂管理篇和优化教学方案形成篇”这四个篇目,因为这四个篇目所论述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对于我们这些从事一线指导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来说,有特别实在和具体的指导意义及作用。

我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我校的导学议讲练课堂教学模式也正在向深层次推进,结合教育局安排的“同质联动,协作推进”活动,我们经过精心组织计划,周密安排布署,决定九月份在全校各学科组开展集体备课,教师说课,根据本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好每节教案。十月份全力参加同质联合体教研活动,精选优秀教师,先在校内上示范课,再到同质联合体的其它学校上公开课,介绍和推广本校导学议讲练教学模式,学习借鉴外校先进经验,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十一月份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同质联合体活动要求,每个教师要写出三份课堂教学改革材料,分别是,一份德育案例、一份能力培养教学案例、另一份是教学模式优化案例。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创建九年一贯制名校。

基于此,我作为一名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更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虽然本人担任副校长已有十六个年头,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但在新形势下,也感到压力很大,因循守旧,老的一套管理经验已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教改要求,因此说,每个人都必须坚持学习,不能吸收新知识、新经验。副校长作为一名课堂教学的带头人、领头羊,更应该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才能组织和带领广大教师把教学改革推向成功。

通过两个多月的边学习边指导教学实践,我感觉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本人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进一步的端正和改变,对“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理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指导教学时根据徐老师的“优化课堂结构设计篇,优化方法与手段设计篇,优化课堂管理篇和优化教学方案形成篇”这些文章章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备课、编写教学设计,选择教法,指导学法,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能更加清晰、准确、到位,更能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乐于接受效果明显。

三、通过学习,使我深深感到,对于别人的先进思想、理念、方法,还要通过自身的消化理解,才能吸收为我所用,并创新运用,而绝不能照抄照搬,要结合校情、师情、学情,活学活用,做到他为我用,因地制宜。

四、通过学习并运用到指导教学实践,我明显感到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普遍有了较大的提高和改进。

徐老师是特级教师,是名师,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读了他的书,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我不但要向他学习,今后还要向更多的教育理论专家、学者、名师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带领全校教师扎扎实实搞好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东汤的教育事业、为凤城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育理论的书是校长、教师成长和进步所必需的精神食粮,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依据支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8: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一、职教理论发展空前繁荣

笔者翻阅了近三年职业教育核心期刊, 包括《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研究》《职教论坛》等, 并在研究纸媒的基础上, 查阅了同类电子媒介, 发现职教领域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 (1) 以他山之石攻玉的想法颇受青睐, 吸收国内外先进职教理念改变我国职教现状深入人心, 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乃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精髓被反复研究; (2) 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更为深入, 相继出现了较为热门的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等。可以说, 职教领域教育理念空前繁荣, 各种范式、方法、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二、中职教育教学的困惑

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的占80%以上, 继续深造的不到两成。学生工作后的知识及技能迁移性差, 提升空间小, 往往把自己定位为最底层的技术工人, 缺乏人生规划, 对未来缺少梦想。

他们在校期间, 厌学情绪很普遍。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或者发呆, 不关心学习成绩,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的消极反馈让教师深感无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毕业, 教师不得已降低教学难度。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底子薄、素质差、习惯差, 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是自说自话, 教师“教”得机械, “活”得倦怠, 职业匮乏感强烈。

究其原因, 职业教育虽然传授的是技能, 但学习技能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在教育理论、方式、方法等大原则下, 通过高度概括、抽象而得到的模式化动作, 无法调动那些鲜活的生命, 无法适应那些复杂多样的、开放的、动态的、不可预估的教学情境, 无法让他们找到蕴藏在学习中的教育意义。

三、“教育现象学”研究什么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研究成人与儿童如何相处的学问。这项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斯·范梅南, 他的研究成果《生活体验研究》《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儿童的秘密》等提倡教育要“回到人本身, 回到具体情境中的具体的人”, “以此时此地的方式认识教育现象”, 他指出教育是一种“关系”, 要保持好奇和敏感, 他反对“李子干”式的教育研究, 他认为教育现象学就是要呈现一个“鲜李子”。

项目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等, 关注于教师如何把一项技能通过分解形成若干环节、流程, 让学生一步步掌握, 从而完成整个项目。从根本上讲, 它没有什么错误, 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师傅带徒弟的普遍做法。但这里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对象差异大, 目前的中职生不同于以前的徒弟, 他们在价值观、生活压力、年龄特征及自我期待和控制等方面迥然不同;二是现在的教师与学生情感卷入较少, 不同于以前师徒如父子的亲密情感;三是因为这些模式的表达方式通常比较呆板、机械化, 造成教师在理解上容易存在偏差, 以为这样按部就班地做就是先进的教学模式了, 却忽视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需要在良好的兴趣和动机下, 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掌握每一个环节或流程, 才能够融会贯通地将所学内容内化成为某项技能, 才能够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

四、教师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正确认识

中职学生课堂参与程度普遍不高。学生如果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兴趣, 能维持一时的注意力, 但很少会积极主动思考或者提出问题, 常常以消极、冷漠、沉闷为特点, 被我们定义为“消极的课堂心理环境”。

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对中职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又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为了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 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知识点, 更要重视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他的个人观点、兴趣, 感受到师生尊重, 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够得到认可, 愿意共享和参与, 能够自治和独立, 乐于接受有意义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从而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五、“教育现象学”对促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启示

(一) 教师要培养教学智慧

1.培植责任意识与职业情感

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情感, 欲达到智慧峰巅将会是遥遥无期。沿这一途径探索和摸索教学智慧的人们, 就必须具有一种对自己、对学生、对社会和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 不应把教学实践活动仅仅视为一种职业行为、一种纯粹谋生的手段, 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事业、一种人性完满的现实活动。

2.灵活运用教育现象学方法

教育问题的敏感意识和教师的问题反思能力对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养成至关重要。李树英曾把教育现象学概括为四个步骤: (1) 生活化选题; (2) 对话式访谈; (3) 描述性写作; (4) 现象学反思。

3.用随笔的形式做教育教学研究

笔者认为写作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式。这里所说的写作不是为了职称晋升而发表的学术论文, 而是教育随笔或日记, 苏霍姆林斯基和叶圣陶都曾提倡这种做法。当教师把实践与探索、感动与喜悦、收获与困惑、领悟与思考记录下来时, 不但写作能力会提高, 同时, 通过不断思考, 某些具体事件和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就会凸显出来;检验某些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是否具有普适性, 内心世界也会慢慢地变得纯净与澄明, 细腻和丰富;研究水平也会不断随之提升,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这样教学实践智慧就会来敲门。

(二) 正确理解教育机智

赫尔巴特曾说:“关于你究竟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育者,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乌申斯基也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了教育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教育机智离不开具体的教育情境, 离不开具体情境中对教育时机的把握, 离不开巧妙的随机应变, 这一应变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也可能是什么都不做, 但是, 已将学生引向“好”的方面。

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似乎虚无缥缈, 玄而又玄, 颇具神秘色彩, 一度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赋,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更无从培养。但王萍在她的《教育现象学》中给出了养成路径:一是融入教育生活, 二是积累教育理论, 三是反思教育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反思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反思个人的教育故事和他人的教育经验, 考虑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体验究竟是怎么样的, 教师的行为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是否能引导学生向善。

下面是一位老师记录的案例:

李老师是一位中年女教师, 个性和善, 与学生关系不错。下课时会和学生聊聊天, 并谈论一些大家关心的话题。有一次专业课上她让我们上网, 了解目前网络上能够实现的铁路货运功能。课堂安排在铁路运输实训机房, 但由于网速过慢, 很难打开铁路网页, 李老师便请学生关闭部分电脑, 进行小组查询。

天气很热, 几台电风扇嗡嗡地转着, 扩音器坏了, 没有声音。李老师希望学生查询的内容一直没办法做到。当她从讲台上走下来时, 发现学生纷纷打开游戏界面或购物界面。她火冒三丈, 一边数落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边顺手关掉几台电脑。她靠近我时, 我正在上QQ, 她突然厉声吼道:“你是班长, 就这么带头吗?不想上课就出去。”并且在我的脖子上抽了一巴掌。我被这一掌打懵了, 脸涨得通红, 拉开椅子就出去了。

我一直在犹豫, 她下次上课, 我是不是要逃课。

恰巧第二天, 我和几个同学向校外走, 迎面碰上李老师。李老师叫住了我, 向我道歉说自己没控制住脾气, 并且说我顽皮的样子让她没有意识到我已经是小伙子了, 我脱口而出“没事, 是我不对”。她在同学们面前让我丢了面子, 她的一句道歉同样让我找回了面子。

而后, 她的课我都去上, 即使不想听, 也会安静地看看书或者小说。

(三) 教学智慧与教育机智促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上述案例是一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记录的一个事件, 教师在记录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的愤怒 (离开, 想逃课) 、羞愧、善意和成长, 对教师来说, 这样的反思是深刻有益的, 不但会让教师在未来的课堂上引以为戒, 并且会促进教师思考一旦发生错误时如何挽回师生的信任关系, 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和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很多的, 这些或大或小的偶发事件往往意味着教育时机的出现。一位具备教学智慧的教师, 可以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并能恰当地运用教育机智将学生引向“好”的方面, 这必然有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

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历, 提炼出“教育现象学”中所提倡的观点之一:教师用写作的方法、反思的形式锻炼教学智慧, 形成教育机智, 从而在课堂上促进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 这是符合目前中职学生现状, 提升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现象学,课堂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耿学华.大道与小道:教育机智穿梭行走的智慧[J].高等理科教育, 2012 (1) :17-24.

[2]王萍.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缺失与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4) :41-43.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郑文樾, 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篇9:读《课堂里走出教育家》有感

在读《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这篇新闻时,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细节的把握以及简洁至极的文字,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层层深入,把每一个细节有机融合在主题的宣扬中,使得新闻条理清晰,简单易懂,容易为读者接受。

在新闻的开篇,记者用村委主任的一句话作为开场,既吸引读者的好奇,也是将记者抓细节的功力完美展现。通过这句话,记者引出了藏乡重视教育得到的结果,就是出了359名大学生,在西藏这种教育资源不丰富的地区,能走出这么多大学生,从多方面就证实了该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然后记者就通过村民口中的自述,对教育落后的状况以及因此造成的困扰,都用简炼的文字进行了描述,这其中的村民口述的“路牌都不认识”就成为一个有力的细节,极好得表现了记者的抓取细节能力。

在记者的采访中,能不能出彩,关键就看能不能抓住细节,以及为新闻整体服务而有机的、合理的安排细节。在这篇新闻中,记者就将细节融合到文章的主题中,从小处很好地衬托了新闻的主题,为新闻主题的升华起到添砖加瓦作用。

新闻中的细节之一——“村民们各凑一两百元给他们当学费”,在很多教育发达的地方都有出现过,但能在条件较差的藏乡出现这样的情景,就说明了这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新闻中能吸引我的重要细节。

篇10:读《冬天里的春天》有感

这几天读了《冬天里的春天》,它是一篇能够让我心潮澎湃的红色小说,我读过的小说不多,在我读过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狼图腾》,现在呢,在我心中这部小说可以和《狼图腾》媲美了。

读过这部小说后我才体会到一部好小说给人产生的巨大影响,我深深被于而龙的一家人吸引住了。这部小说以于而龙的经历为主线回溯、对照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十七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四十年的斗争生活,于而龙的生活正反映了在那一段时期所有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生活。文章时序颠倒,历史和现实穿插,说实话我们看时着实费脑筋,大脑要紧紧跟着书中的文字走。

小说一开始便介绍了一个于而龙四十多才解开的谜题,那就是芦花的死,于而龙为着解开这个谜题终于突破现实生活中的重重险阻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石湖,这部小说也在他回到石湖后逐步进入了正题,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于而龙、芦花、谢若萍、于莲,王纬宇夫妇等,这里面有坚持信念和真理的人们,也有丧尽天良披着羊皮的狼。于而龙和王纬宇这两家人把这两种人演绎的鲜明而深刻。

早在四十年前,于而龙和芦花只是石湖一家普普通通的渔民,于而龙母亲死后借了高门楼的债,于而龙为了还债喝下混了砒霜的药酒,差些丢了性命,在当时那个黑云蔽日的环境中,是不存在什么平等的,地主就是皇帝,而于民有时连条狗都不如,书中这么写道:“那个阴冷、多雾、霉湿、生锈的世界;是人的尊严受到屈辱,而各类虫豸却在张牙舞爪的世界;是突然间散发出冲鼻的臭鱼烂虾腥味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了痛苦的呻吟,死亡的威胁,洒遍了眼泪和鲜血的世界。”在当时也正如鲁迅文章中写的那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可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纵使乌云再厚太阳的利剑照样能够穿透,也就在于而龙的家被那地主搞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是,以为够产党员来了,太阳出来了,正若他的名字照亮一样,他的到来照亮了劳苦人民的心。他们开始战斗了,一条鱼跃过了龙门!万事开头难我们的布尔什维克最初只是那么几个,没有枪炮,那么好,我们去借,他们来到高门楼,敲开大门,第一次直挺着腰和那有钱有势的财主讲话,这也是于而龙同王纬宇第一次交锋,而这次交锋于而龙“借”来了七支枪,可这七支枪却是我们的同志用血换来的,那是石头才十岁。可革命是需要用血来驱动的,这世界历来如此,就好像是社会的一种不可动摇的“潜规则”。时隔四十年于而龙仍旧记得那死去的石头,以及他的结发妻子,铁柱,老林哥的死,这就是人同动物的不同。于而龙自责,就是他打小石头的那一巴掌他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他也悔恨在心,于而龙有一腔的热血,说一不二的刚烈性格,他说到做到,从不将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中国解放后于而龙又作为第一批创业者,在沼泽地里建起了大工厂,他当上了厂长兼党委书记,而这是那个王纬宇则是副厂长,做为厂长的于而龙尽职尽责,领导工人们搞生产,他的思想是开放的,他一心想把工厂办好,可王纬宇却不是这样,他一心为自己着想,凡事“左三分”这使他能在“文革”时站稳脚步,而于而龙他们那些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去被关进了牛棚。

这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是不允许有发展的,更不允许有觉悟的人存在,醒了也要装睡,否则等待的只有被广大人民唾弃。中国人民开始为自己掘坟墓,开国出创造的财富被那些冲昏头脑的人一点一点明目张胆的耗竭,大家开始盲目的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可却不知道没有物质做基础一切都是幻影。个人崇拜,不切实际的追英赶美让这个刚刚成立的中国一片混乱。而那些披着羊皮的狼却利用这一段时间“力争上游,不断充实自己”。于而龙没有屈服,共产党员没有屈服,大家都被这一浪潮打趴下时,他们自己艰难却信心满满的站了起来,正如小说中描述的“这一颗泡不软、煮不烂、克化不了的陈年僵豆啊,也着实够讨人嫌的了,两次打翻在地,摇摇晃晃又挺直腰杆站起来,甚至直到今天,还不肯老老实实安静待会儿,竟风尘仆仆地赶回石湖来,骑兵,可真有你的!”夏岚也曾讽刺于而龙“它是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是呀,也正是于而龙这种绝不服输的精神,才让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呀。

对于于而龙的性格,我们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出了结论:尽管这一“一条路走到黑的”性格有时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但是一旦我们做出了抉择就应该有这么一种不怕苦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只要那个决定是正确的,我们就要有于而龙那种勇往直前,不为任何艰难险阻的决心,决不妥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胜利。这是一位老革命党员给我们的忠告。他也正是我们中国广大共产党代表,他就代表了中国共产党。

王纬宇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他是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异己份子,几十年来一直隐藏在于而龙身边捣乱,表面上却假装“革命”,刨掉自己父亲的坟墓以示忠心于党,用血写入党申请书让他在游击队站稳了脚,开口闭口是“阶级斗争”,又利用游击队的求胜心理作出错误决定,险些使全队覆灭。在工厂又搞什么“红角”,这个红三角里全是一群小王纬宇,也就是他们把硕大的工厂回来,把老干部拉下台没大没小的臭骂暴打,可最后呢狐狸还是漏尾巴了。

我们也分析了这个王纬宇:在那个社会他是很吃得开的,或许在每个社会都是这样,他有一张会说话的嘴,有一张把自己过得严严实实的羊皮,没有几个人会认出这只大灰狼,他得到人们的拥护,过着很好的日子,可是他却忘了那张皮是假的,一张假皮试过不住内心的邪恶的,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他只是在一种表面的浮华下苟延残喘,他总表现得很淡定,很从容,和妻子唱双簧,演的惟妙惟肖,不会撒谎的人撒了个谎,为什么总心虚胆怯、漏洞百出呢?而善于撒谎的人,哪怕瞒天过海,也绝不露馅,关键就在于前者怀疑自己是假的,而后者相信自己是真的。可那又能怎么样的,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的结局也让我们深省,做人就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味的追求自己的的荣誉而去陷害别人是最遭人唾弃和不齿的。王纬宇也反映了共产党并不都是圣贤。

小说中于而龙是一条有血有肉的汉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在三十年前惨遭黑枪杀害,为了查明元凶他回道石湖。在石湖他看到当年的老林嫂,勾起了自己的回忆,这位女人是无比伟大的,也是值得他和每一位有良心的人敬佩的先是大儿子被杀害,后是小儿子和丈夫战死沙场,可这位女性把不幸埋在心底,在于而龙有困难时独自一人去政府为于而龙伸冤,于而龙回石湖就来了老嫂子家,听到老嫂子的为自己所做的不禁泪下,“男儿有泪不轻弹”真的“只是未到伤心处”呀,久别三十年于而龙没有忘记他的结发妻子,他几次相回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回来,但时间没有磨灭他内心的火焰,他回来了,但他看到的却是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时,眼前已是漆黑一片,内心不断喊着“对不起”。这是一个男人的深情呀。看看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却忘记了感恩,吃好的穿好的,可谁对父母说过谢谢呢,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吝惜那一声“谢谢”呢?这是对我们传统美德的丢失呀!

从抗战到于而龙回到石湖他两次被打倒,两次爬了起来,在游击队他敢打敢拼,在骑兵团他带领无数骑兵攻打敌人英勇无比,他仍就是大家爱戴的游击队长,尽管他倒下过但他又站起来了,无数民众敬重他,他这个老布尔什维克不正不正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吗?我们尝试过无数道路,改良的道路我们走不通,那么就走革命的道路,资本主义也走不通,我们走社会主义,是一代代共产党员领导中国人民,走过屈辱,踏平剥削,让人民当上了国家的主人,八年抗日,四年内战,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了胜利,我们犯过错误,但我们改正了,历史本就没有宽敞的大道,有的只是曲折的小路,我想那小说中的于而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他为这个社会奋斗、奉献、豁出命去,人们怎么会忘记他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名奋斗、奉献,中国人民又怎能不拥护她呢?

篇11:读《苹果里的星星》有感

孩子归到野里,向父母讲述幼儿园面产生的故事,“爸爸,你晓得吗?苹果里有一颗星星”“是吗?”父疏轻描咸写的答复讲,这不外是孩子的设想力或老师又道了什么童话故事又教会了新货色,想在我眼前显示显示。

“你是不是不信任?”孩子翻开抽屉,拿没一把还不当他用的.小刀,又从炭箱里掏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要你看看里头躲着什么?” “去,仍是让我切给你瞅吧。”他说着就把苹果所有二半,切错了。咱们皆知路,准确的切法应当是从茎部切到顶部的窝凹处。而他呢,却把苹果横抬着,拦腰切下往。而后把切恶的苹果伸到我面前说:“爸爸,看哪,里头有颗实的从横切点看,苹果核果然浮现一个清楚的五角星状。这就是苹果里的星星。多美好的设法主意呀!这是我最爱好的《苹果里的星星》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尔理解了:限度本人的视线,你能望到的只是一块令我生厌的天地。试着换一个角度让大家的视家更宽阔些兴许能发明一片令己欢乐的新 地地

篇12:让更多教育家从课堂走出

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有人分析说,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 当时国家发展的排序是:改革———发展———稳定;经过30年跨越式发展, 今天国家发展的排序已经转变为:稳定———发展———改革。从某个角度来说, 教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那种自发性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完全变成了由政府部门统一部署安排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也许, 这是一个国家开始步入正轨、步入成熟的标志。

那么, 未来的教育家将从哪里产生?将如何产生?

在谈及“谁是教育家”这个问题时, 十一学校现任校长李希贵对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时参加的一个研讨会印象深刻。当他提出, 除了请专家参与这个课题研究外, 还应再请一部分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进来, 主持会议的马格教授立即反问道:“难道中小学教师不是专家吗?对于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来说, 教师就是专家!”

这就是认识的不同。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中, 总是认为只有那些在高等院校或教育科研机构的教授、学者才有资格被称为“教育家”, 而不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然而今天的教育家, 可能不是产生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式的大潮中, 可能不是产生于师范院校的书斋里, 而就在我们普通的校园里, 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上。

课堂, 其实是教育家成长所必需的土壤。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终身都在校园里生活, 他教过小学、中学, 教过各门学科;他既教课, 又当班主任;既当校长, 又当老师, 他的成就来自他一生的教育实践。

当然, 教育家不是随随便便轻易可以冠名的, 其本身需要有一些特定的素质: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实践, 需要有爱的胸怀和广博的知识, 需要有享受教育的美妙感觉以及常人不具有的那种坚忍执著, 在同样的环境中却能造就出不一样的人才。

篇13:读《作文里的奇案》有感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作文里的奇案》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作文里的奇案》有感1

暑假里,我读了法国作家伊夫。格勒韦的获得“常青藤”国际大奖,法国拉图律文学奖的作品《作文里的奇案》,可谓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男孩埃尔万班上的法语老师为同学们留了一项作业——早上九点至十点半到小镇各个角落仔细观察小镇生活的一点一滴,回来后写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可谁知道在这个平常的时间段里却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埃尔万喝其他同学便化身“侦探”,秘密协助警察调查案子,最终查处结果,而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也顺利过关。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埃尔万和卡聚德拉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面对期末考试了,他们却一边调查案子,一边复习,显得那么从容镇定。班级25名学生的25篇作文都能够那么细致,那么精彩,每篇作文都能够体现出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与精准的判断力。而这些,偏偏都是我做不到的。

平时,一到考试我就有些手忙脚乱,患得患失,感叹时间的飞快流逝,根本做不到埃尔万的从容冷静。每一次写作文也都不能像书中的这些学生那样,不是观察不细致,就是思考不深入,以至于我每次写完一篇作文都很难让自己感到满意,仅仅是完成了一次“任务”罢了……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坚持不懈,做事认真,事事冷静的优秀少年。

读《作文里的奇案》有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法国作家伊夫·格勒韦的《作文里的奇案》。刚看到这本书,我就在想:咦,好奇怪,作文里怎么还会有奇案呢?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书,寻找答案。

这本书主要讲述男孩埃尔万,他是个喜爱破案的人,好奇心特别重。有一次,他的老师要求班上25名同学到小镇的每个角落,去观察遇到的.人或事并记录下来。可谁知,就想上天特意安排似的,就在这天,小镇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一位公务员被莫名其妙地杀害了,热衷于破案的埃尔万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参与了破案当中。没想到这桩案件和25名同学的作文有着密切关系,埃尔万不顾家人、老师的阻拦,凭着执着、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在作文中找到了蛛丝马迹,最终发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

篇14:读《诗歌里的平阳》有感

拿到《诗歌里的平阳》这本书,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封面是油画,所画的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平阳。我想最奇妙之处,就是本书作者想把平阳比作一个世外桃源吧。

我情不自禁翻看这本用诗歌来歌颂平阳的书。作家任泽健先生一定有一双会探索美的眼睛。光是看着目录里的诗歌名称,我就十分满足,好像跟这些诗歌打交道很久了。

我最喜欢《稻子的幸福》,看着标题,我的疑惑涌上心头,稻子能有什么幸福。这首诗有四个小节。第一个小节是,阳光普照,影子再次清晰,美与丑一同呈现,我觉得实在是太深奥了。如果根据我的理解远山被阳光所照,一面明亮一面黑暗,亮的那一面,充满生机,十分惹人喜欢;而暗的那一面光线灰暗,使人感觉冷漠。

第二小节,大概意思就是看着稻子,闻着花香,回忆起儿时,美好与幸福在心里荡漾。第三小节是写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我们要好好珍惜,要好好对待。第四小节写的是心中不只有幸福,还有忧伤。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取题目,表达了自己的心情,通过这首小诗,平阳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

篇15: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初次浏览书名,便对此书一见钟情,看了下书的作者,是人生设计大师古典所著,更有熟悉及仰慕人士俞敏洪,徐小平的推荐,此书也便顺其自然的成为了我本次阅读的青睐。

拆掉思维里的墙,非常通俗却又是道理孕育其中的一句话,这是一本关于认识我们思维里固有的思维模式,及怎样跳出思维的局限,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加速人生的巡航。

初次浏览开始的几个章节,文中“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买房,卖梦想的房奴”„„我的价值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开始想放弃,以免造成思维的混乱,但另一个心声告诉,看,这就是你思维模式的顽固性,思维开始混乱,也就是说思维里的顽固旧墙开始动摇,我知道这本书在冥冥之中已显著功效。

文中提到了关于“爱”的三个误会,一,把依赖当成爱,二,把爱自己当成了爱别人,三,把喜欢和爱混为一谈。有的人觉得爱就是两个人甜甜蜜蜜,谁也缺不了睡,当看到另外一方没有自己也活得很好的时候,内心就生气,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这个是把依赖当成了爱,正在的爱是给对方自由,也给自己自由;当我反复的关心某个人,却得不到他人的回应时,我们会抱怨“我这样为了你,你却让我这么伤心”,言外之意是

“我对你这么好,你必须听我的话”,换种方式一听,也便知道这是打着爱别人的旗号在爱自己;喜欢是指向行为的,而爱则是指向一个人的本身,不是所有行为都值得喜欢,但是这个世界,却是所有人都可爱。

我们都知道六号性格的最大特征是恐惧,焦虑。对于这个毒瘤,书中有两条非常适用的建议,1,做一个恐惧保险箱,在做对自己有挑战的事情之前,把最恐惧的事情仔细写在一张纸条上,至少10条,挖空心思地去想,尽可能详细,找一个信任的人或安全的地方代为保管,告诉自己,我担心的事情可能会发生,但是我要去做我自己的事情,然后放开手脚大胆地去做,做完之后再对照你所列的担心与事实一一对照,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是将信将疑,认为我所担心的事并不是乱想乱猜的。可多次的结果表明,我曾经担心过的大部分东西,几乎从来就没有发生过。2,面对恐惧,触底反弹。我们的恐惧有三个层次,比如很多人害怕公众演讲,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你发现,自己害怕的不是公众演讲,而是拍讲砸,但是在最深的底处,真正的恐惧不是讲砸,而是自己没有能力面对讲砸的状况,那才是内心深处的不自信与恐惧。恐惧是这样的一个懦夫,当你触及他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他大干一场时,他早已烟消云散了。恐惧是可以著之于纸上,让智慧之眼看穿,而当我们把恐惧埋藏在心里时,他便会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你。

这个世上存在“有趣之人”与“无趣之人”,“无趣之人”往往是无胆之人,老人们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怎么做都没有年轻人做得好;孩子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往往是由于自己觉得没有自己没有学好的能力,或者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毕业生对工作“不感兴趣”,其实是觉得自己没有赚钱的本事,或者是害怕再怎么努力也打不到自己心里满意的目标;我对于做菜“不感兴趣”,其实是觉得自己觉得没有能力作出让他人满意的菜,或者是无能力面对他人批评的局面。我们大多数人的“不感兴趣”,说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其实是害怕做不好。而能力= 天赋*时间,当我们无法付出时间时,我们的能力也便归零。所以不要说自己“不感兴趣”,不要说自己没有时间,那是逃跑的表现。有趣之人的心智模式是冒险——投入——成功——收获,或者冒险——投入——不成功——智慧,不管成不成功他都能从中获得乐趣。

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篇16:读《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有感

第一章简简单单地教学之“少讲多悟, 少教多学”

“少讲多悟, 少教多学”与我校“365教学思想”之23条教规的第四条:“教师一节课讲授时间绝对不允许超过20分钟。一堂课, 教师讲授时间超过20分钟, 不管这个老师讲得多精彩, 一定是节差课!”有相通之处。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 教得少了, 就在课堂时间上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多悟、多学。要做到这种“简简单单地教学”, 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每周四上午是我们信息技术科的集体备课时间, 我们认真研读教材和考点, 用心备课, 上课时, 该讲的就讲, 精讲, 能让学生讲的, 老师不讲。老师的备课时间多了, 上课讲的时间就少了, 学生悟和学的时间就多了, 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和交流。

第二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情趣之“激情引趣, 以情促思”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每节课的导入, 我都精心设计。高一《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第五章图像的处理, 学习photoshop的第一节上机实践课, 我先播放一组我挑选的相片, 有从网上下载的创意相片, 有我站在埃及金字塔顶的相片, 有我站在喜马拉雅山顶和浩瀚的海面上的相片, 还有一些国内外明星到学校来参加元旦晚会的相片,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相片效果, 是如何实现的呢?学生带着兴趣, 就开始了photoshop的学习。

第三章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之“自主评卷, 激发兴趣”

“自主评卷”的方式很适用于信息技术科, 一举多得:一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角色转换, 当老师) , 二是学生通过改别人的答卷, 找差距, 三是可以适当减轻老师任教班级多、批改工作量大的工作压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在高二的会考, 高一开始每学期都有理论考试 (卷面总分50分, 考试时间是1节课40分钟) 。考试完毕, 当堂收试卷, 下次课的前20分钟, 每位学生先拿到1张不是自己的试卷, 根据老师公布的正确答案批改别人试卷, 然后统分、登分, 学生拿到自己的试卷后, 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 重点看自己的错题, 然后自主找书本或问同学, 尽量理解正确答案, 最后老师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 根据同学们要求讲解的少量题目, 让答对的同学讲解。

第四章实现高效率教学之“合作学习, 共同进步”和第五章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新意之“角色扮演, 放飞想象”

“让学生动起来”是“365教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是23条教规的第一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实现“让学生动起来”的途径。高二《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 第三章网络的功能和结构, 由于硬件条件所限, 我为了让学生直观、较好地理解网络的3种拓扑结构 (总线型、环型和星型) , 我在教室的课堂上分配好各组的理论学习任务后, 给某个小组一条2米左右的网线, 全组同学先认真看书本、理解知识, 然后全组同学一起走到讲台, 用自己的身体 (每位同学是1台电脑) 和网线, 向全班同学大概展示3种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这样, 学生可以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理解了抽象的知识点, 也实现了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的高效率教学, 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放飞想象, 让课堂充满了新意。

这些年, 我一边实践学校的“365教学思想”课堂教学, 一边反思, 积极撰写了多篇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论文并获奖:《关于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考》在儋州市2012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之”动中学--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动起来”》在儋州市2013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之细节注意事项》在学校于2015年1月26日举行的第四届学术年会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365教学思想”中信息技术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任务设计与实施》在儋州市2015年5月举行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儋州市推荐参加海南省2015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荣获二等奖;《营造温暖的信息技术课堂》在学校于2016年1月18日举行的第五届学术年会的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这些年, 为了让“365教学思想”深入更多课堂, 我有以下方面的努力———

1.我近几年每学期都在学校用“365教学思想”上公开课, 效果较好。我多次参加省市课堂教学评比, 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代表学校参加2013年3月在儋州三中举行的全市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选活动, 荣获一等奖;代表儋州市参加于2013年4月在文昌华侨中学的全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荣获二等奖;于2013年9月在三亚实验中学参加省第二届教学能手课堂评比活动, 取得较好成绩, 顺利评选上了省第二届教学能手;

2.我于2015年11月申报立项主持了省级课题《推广“365教学思想”的可行性研究》 (课题编号是QJH1251534) 。为了此课题的立项和实施, 我和我课题组成员一直在为此而努力着:2015年6月29日, 我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到我校托管的东成中学, 开展了“365教学思想”培训专题讲座;2015年11月课题立项后, 我把《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这本书确定为每位成员的必读书本 (另外每人还要选读1本) ;

3.2015至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我所在的师资培训处积极配合教务处开展了面向全校教师的第五届学术年会赛教活动, “新秀杯”、“奋起杯”“中流杯”“奉献杯”赛教, 让不同年龄层次的老师都有机会参赛;

4.本学期, 我所在的师资培训处和教务处正在联合开展面向全体老师的展示课 (主要是骨干教师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的“师父”) 和汇报课 (主要是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的“徒弟”) 活动, 老师们踊跃参加, 本学期每周每天都有展示课或汇报课, 我所在的部门会至少提前2节课动态公布上课的老师、时间和地点, 上课老师认真备课、上课, 其他老师积极听课、评课, 师资培训处和教务处协调人员收集教案、听课签到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工作, “帮学赶评”气氛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课堂的良性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这本书让我明白并努力做到:为了今天的学生和未来的更多学生, 师生都需要快乐的课堂, 需要生活的课堂, 需要教学做合一的课堂, 需要学生向往和留恋的课堂, 需要有助于学生终身成长、发展和不断提升、进步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培育了同学们丰厚的人文情怀, 养成了同学们健全的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篇17:读《花边饺子里的爱》有感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妈妈包的花边饺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糖馅的花边饺讨得母亲的快乐和欢心。

读完了这篇课文,不知为什么我感到很温暖,好像看见了妈妈在包饺子,但妈妈包的不是花边饺,而是“金元宝”,每次煮好了饺子,我和弟弟都会很有趣的对妈妈说:“恭喜发财,元宝拿来!”这样妈妈就会笑着给我们一个“金元宝”。那时真的很快乐。

但是渐渐地,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爱不是索取,是给予!

上一篇:上一届学生会主席发言稿下一篇:旧天津办白事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