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六个误区

2024-05-08

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六个误区(通用12篇)

篇1: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六个误区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椒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李加汉

我认为,小学数学研究的昨天、今天或明天,它的主战场均应在课堂教学。只有相应地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才能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走上讲台,你应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或许都碰到过这样的下水文:×老师她带 着病,拖着疲惫的身子、用嘶哑的声音坚持给我们上课,那节课,教室里哑雀无声……每当老师或同学动情地念着这些话语时,我们也总在心底里升出一股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如今,我们已成为老师,我也曾听过一位数学老师在办公室发牢骚:我的学生真不懂事,我带病给他们上课,他们却仍不遵守纪律,一点也不体谅老师的辛苦。许许多多这样工作的老师的责任心确实令人感动,然而,面对21世纪教育的今天,我却不得不作深深思考。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均是“明算理,重练习”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认识活动,而如今的课堂,却要求学生激情洋溢、个性鲜明,人人是独具个性表达的学生。当他们面对着教师的“病态”而需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时,试想:他们还能充满生机与乐趣,能充分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吗? 体育运动场上,任何超水平的发挥、金牌的获得肯定是最佳状态的结果。一位成功的教练,他最大成功之处往往就在于能在最关键时刻将运动员调整到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与其说是他的“水平”,还不如说他当时具有战胜一切的自信与勇气!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创新决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教师营造了一定的氛围将学生的智慧与灵感激发出来的!

回顾我十几年的教学生涯,我的每一本备课本封面均写着“充满激情地上课”。这或许也是学生特别喜欢我的主要原因吧!因而我想,教师成功的第一秘诀应是每当你进入课堂,走上讲台,你决没有病态,也决不会心情不好,你应将身心调适到最佳状态,你的微笑、激情才能营造民主、和谐、安全、自由的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氛围,你才能体会到教学的真正乐趣!

二、敢于取舍,把时空留给学生。

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当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后,还必 须具备对课堂的宏观调控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老师深刻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的。但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却把写教案当成了编剧本,把教学当成了演戏,上课总是期望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回答。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新授课《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中的练习:

师:老师左手有2支铅笔,右手比左手多1支,右手有几支? 生1:3支。师:说完整!生1:右手有3支。师:谁来帮助他?

生2:老师左手有2支铅笔,右手比左手多1支,右手有3支。

我黯然设想:学生说完整固然好,可是对这题来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课后一翻其教案,原来老师的教案上就设计好了与学生的对话,他认为老师的“标准答案”可是不允许学生丝毫越雷池一步的!我并不否认教师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会怎样回答,充分设想教师应怎样地予以肯定、补充或纠正、启发。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确的是,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与学多边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备课的充分考虑是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和准备。绝不是背台词、配对白!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读了一道应用题后,师接下来问:这道题告诉了我们几个条件?哪几个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出示一张图后,师接下来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上有几只猴子?树下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只?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样的提问几乎成了定律,学生也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试想,我们是否能改为:小朋友读了这道题(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我始终在考虑着,作为一名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框架,要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考虑教学细节时尽量想想老师的话是否多了?学生主动性发挥的空间是否足够?我还想特别指出的是:千万别拘泥于教学细节,只有思路清晰了,上课时的教学进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调控自如,我们学生的时空才会更多。

三、插嘴、暗示决不是启发式,急于收网也不是发现法,它们往往阻碍探究,甚至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

我们先来看上位老师《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接下去的教 学:

师:你怎样想出来的?

生2:因为右手比左手多1支所以是3支。师:还有没有不同想法? 生3:2+1=3(支)

师:谁能把想法说完整?大家商量商量。

[学生哑然。(我旁边学生轻声告诉我:右手就是3只,它多么!)] 学生没有人回答,师只好“启发”:左手有3支,右手比左手多1支,也 就是说哪只手多?

生齐声:右手多。

师:所以我们可以说右手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4:一部分是两支,一部分是1支。师:应该说一部分是怎样的两支?(学生莫名其妙。)师看着生4用手势暗示:一部分是与左手(生4:同样多)的2支。师:另一部分是……

在听课时,我真的好着急!(好多学生已经开始疲倦、做小动 作甚至一脸茫然。)教师为了让学生说出:右手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与左手同样多的两支,另一部分是比左手多的1支。真是煞费苦心!殊不知,她这样的插嘴、暗示却恰恰埋没了学生的“天才”!实际上学生已经将实际的问题数学化,即将具体例题转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比2多1是几?”这是多么理想的境界!我们已没必要也不应该再让学生回到拖沓、繁琐的原始过程,这样的做法只能埋没学生数学思想和意识的培养!

我们再来看一位老师上《小数的性质》的片段:

师:1、10、100哪个大?

师添上等号,你有没有办法使它们相等?

(师板:1米=10分米=100厘米

1元=10角=100分等)师:你能把它们化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吗?(板:0.1米=0.10米=0.100米)

师: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在师生的共同探讨、补充、矫正、归纳下“发现”了小数的性质。然后学习化简、改写,学生正确率也很高。

初看,此教学似乎合情合理,然而细细斟酌,却发现学生得出的小数性质人为的“注入式”成分极其浓厚!试问:从一个例子0.1=0.10=0.100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吗?它需不需要进一步的科学验证?而另一位老师在学生得出0.1=0.10=0.100后,展开了小组合作:你能再举出类似这样相等的小数,并能证明它们为什么相等吗?学生们举出了好多的例子,他们不仅能用不同的计量单位去证明,并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老师事先发的平均分成10、100、1000份的相等的三张正方形格子图)证明。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相等的小数,说说能发现什么?这时“小数的性质”学生呼之欲出,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教学中,好多教师往往急于得出结论,而忽视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像这样一个事例一样结论的做法,如果说得严重的话,学生学到的将是他终生受害的“发现法”!

四、不要逃避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与不合拍,经你的利用它 往往是教学的财富,是激励学生创新的契机。

我们先来看一位教师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的一个片段:

师:把7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生:每盘放3个半,就不用剩了。

师(不高兴地):你怎么不把题目要求看清楚?

听课的老师哑然。当学生回答的时候,我清楚地听到旁边有几位老师情不自禁地轻声说:“这位学生很聪明。”我想,绝大多数的老师的第一感也一定是这位学生很聪明,至于他的回答是否符合题意倒变成其次的了。那我们为什么不顺水推舟地肯定他的创新与发现呢?当你予以鼓励的同时,再让学生去评价(好多学生的错误我们一时没反应时让学生去评价往往是最佳方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节课一定有锦上添花的感觉!

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前总是努力地做好各种设想、准备,然而课堂上往往是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驾驭教材、随机应变的能力。在一次听一位老师上《1减去真分数》时,经过一番导入,出现了课本上的例题:一堆煤,运走了5/8,还剩多少?结果有位学生说这不是一道应用题。老师马上接下去说,这怎么不是一道应用题呢?同学们说是不是?结果学生回答是,接下来就教学应用题了。当时我一时也没反应过来,但理智告诉我教师任何急于的评价往往是错误的开端。课后我问那位学生,请他说说当时想法。那位学生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我以为题中只有一个条件,一个问题,这怎么是应用题呢?现在经过老师的教学,我已经懂了。”啊!多么可怜的学生,原来他只要经过老师教懂就心满意足了。而教师却恰恰埋没了这节课最亮眼的地方!试想,如果课堂当时让学生说说原因,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结构的理解、对单位“1”的理解决不是老师原来的教学所能达到的!如果老师再对这位平时成绩并不优秀的学生鼓励说是他重大的发现或许能影响与激励他的终生!

五、数学教学是有目的的“数学化”活动,决不是随心所 欲的“发散”。

在一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有位老师看到学生剪、拼的方法多种多样,认为这种多样性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良好契机,于是便把活动的目的转向探寻剪,拼的方法上来。实际上学生掌握多少种剪、拼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真正充分领悟到了“转化”这种数学思想。

我并不反对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用多种方法思考一个问题,或用一种方法解决多个问题,经常性的训练,应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但是,我却发现,好多时候,教师在让学生用多种方法时,往往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学生是怎样想出来的?深入地说,也就是应该让学生领悟一种数学思想!

六、操作并不一定说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课件也并不一 定意味是现代教育。

我们先来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上位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当学生通过剪、拼的操作把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师指着(自己准备的贴在黑板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1、三角形的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由学生讨论、回答。这样组织,从表面看,学生一般都能得出正确结论,课堂进程是一帆风顺的,“效果”是好的。然而,在这种看似良好效果的背后,却潜伏着很大的危机:在这样的课堂中,问题由老师提出,思维的路线由教师操纵,学生究竟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成分?若长期以往,学生只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而不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高手。我们知道,创造源自问题,这样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还有创造性吗?我想:操作与探索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操作是手段,探索才是目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现代教学中,利用课件的公开课几乎已达100%,当然这是好事,电脑所提供的五彩、直观世界是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电脑毕竟不能代替人所有的劳动,毕竟没有情感与想象!我听过一位老师在上一节《正归一应用题》中,所有的题目、问题、场景电脑几乎都渗透到了,教师的课件设计水平确实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我不仅要问,学生大饱眼福后,他的口、脑、手都得到协调发展吗?语文上称听说读写为基本功,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学生该不该有一些基本需要?因而,我认为,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手段才能熠熠生辉!

最后,我想用一个例子来结束我的观点,美国的一位教师在教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让一位学生板演“5+4”,这位学生得出“8”,大家都笑他说:“错了,错了!”这位学生失望地低下了头,这时,这位老师微笑着说:“你真不简单,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同学们笑了,这位学生也笑了,于是信心倍增地计算出正确答案。通过这个事例,我想说的是所有的误区它归根结底还在于你是否对学生充满着真正的爱与尊重!如果你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你始终认为学生的一切是对的,如果你的评价始终洋溢着激励、和谐、宽容,使学生感到充分的安全,那么你的课堂一定充满着激情与智慧,数学学习也必将成为每一个孩子乐于其中的美差。

篇2: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六个误区

典型表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是很大的、书本知识没有用

解析:大家注意,我对“理论”和“实践”都加了引号,意思是这里的“理论”和“实践”是指学习者意识里的“理论和实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和实践”。因为很多人把会计制度和准则当成理论了,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会计人员的操作当成实践了。会计工作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很高,如果对制度和准则理解不透,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实际工作中现有财务人员的从业水平多数是有待提高的。重视实践是对的,会计工作的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这要求财务人员对经济活动本身,也就是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都做到了如指掌,才会做出正确的核算和有效的监督。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会计实践”指的是什么,误把把一些会计的现实做法当成会计实践了,如果他们做的对了就对了,可做的错了就是错的了。“理论”和“实践”差距大(注意:还是带引号的)那是因为“实践”是错的,说书本知识没有用是因为说这话的人没学会,原因很简单:会计知识中制度、准则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怎么会没用呢?专业概念理解不透,怎么能有职业判断能力呢?

根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提示:原理学透了,制度和准则把握准了,至于操作流程,告诉你你就会了,不可本末倒置的。

结论:假设错了(原点错了),结果就是错的。

误区二:重证书资格,轻实力

典型表现:“你是会计注册会计师吗?”

解析:毛泽东没上过军校,但他是位伟大的军事家;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可他的军事才能却那样的杰出;就是时下陷入学历门事件的唐骏,其才能谁能否认呢?时下的一些考试作为提高从业人员水平的指挥棒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急功近利的人们,以取得资格证书为目标的观念。应该说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只是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而已,但绝对不是终点。

根源:“学而优则仕”

提示:

1、一个人的专业水准高低与否,取决于他在专业领域里的预见性、前瞻性和执行力。

2、我还是旧话重提:会计的工作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工作的本质是管理活动,离开经济活动本身、离开管理的本质去谈会计,那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结论:目标错了,业绩肯定是有局限性的。

误区三:重“经验”,轻理念

典型表现:这些理念在我们中小企业用不上,不切合实际

解析:我把“经验”给加了引号,是因为某些人往往把经验主义当成经验,我在以前的小文理多提提到经验是从经历中总结出的内在规律,而不是经历过就是经验。再者说,你过去成功的经验,现在也未必是对的,因为环境总在变。举个成本管理的例子:现代的成本管理正在从执行性成本管理转向结构性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而战略成本就强调人员的素质、现代化的核算手段、行业本质的研究,乍一听好像离中小企业很远,但是这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关于人员素质和现代化核算手段我不想多说了,我只简单举例说一下说行业本质的研究。例一:制造业成本降低的根源在于优化设备,如果把三台传统设备用一台价格高于三台传统设备总价格的现代设备替代,从购置成本看成本是高了,但效率会高于原来的效率,这个方案就是可行的,因为员工减少了三分之二,用电减少了三分之二,效率还比原来高,你说成本是高了还是低了?例二: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服装品牌zara,zara的每件服装都是坐飞机来到每个经销商的货架上的,从运输成本看成本是高的,另外,zara几乎每年都会因为抄袭而支付一大笔赔款,并且zara对每款服装都不进行大批量生产,只是保证每个客户2-3套即可,如果用执行性成本的眼光看,zara的成本太高了,但事实证明zara的利润却很高,因为服装行业的本质是一个字----“快”。

根源:知足常乐

提示:理念跟企业规模大小没有关系,“自信”会使人的视野变窄。

结论:思路错了,结果好不了。误区四:重形式,轻实质

典型表现:财务分析流于形式

解析: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主要手段,但这是有前提的,如果报表做不到数据及时、准确、完整的话,分析出来的结果有什么用呢?这就要求财务分析人员要从内控角度首先判断数据能不能及时、准确、完整的反映经济业务。再有就是现在的会计制度、准则变化较快,不同的核算制度依据,报表指标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这要求分析者在核算依据变化的情况下(比如,从2007年1月日起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全面实行,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指标口径与企业会计制度比,有很大的变化)首先要对各期的指标统一口径,使前后各期的数据具有可比性,然后再做分析,得出的结论才会是正确的。财务分析的重心是业务活动的分析,制度准则变了,但报表反映经济活动本身这点是不能变得,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能透过制度准则了解业务活动本身,只有报表反映的业务活动是准确的,财务分析的结论才是对的。

根源:不求甚解

提示: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手段而不是样板

结论:结论成立,需要前提的。

误区五:重“理解”,轻应用

典型表现:认为听明白了就是学会了。

解析:注意,我对“理解”也加了引号,是特指感到自己听明白了就是理解了的想法。我在《说学习》那篇小文里提到过,会用了,才叫学会了。如果你只是感到听明白了,其实那只是你自己的认为,其实很多时候连了解的程度都达不到,真正的学习是要把每条内容经过反复的“悟”,把问题分解到每个环节和细节上去考虑如何用,并且对可预见到的问题想到解决办法。

根源:太自信了

提示:学以致用不是说着玩的。

结论:性格决定命运

误区六:重“专业”、重“实用”,轻“广种”

典型表现:我就想当个专职的会计

解析:加引号的事就不重复了。我在培训过程中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任何专业的突破都来自专业之外的启发,你被一个圈子套住了,如何突破?”,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这种工作特别强调职业判断能力(判断必然要建立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要描述这件事情,真的很难,我想“有心插花花不开”的道理大家都会懂,慢慢琢磨吧。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面试过一个会计,我问他:“请你谈一下你对销售流程的认识?”,结果他回答我:“我从毕业到现在的10几年一直从事会计工作。”,我明白:他是认为我在用非专业的知识考核他。应该说,我问的是销售的流程(而不是营销手段和策略),这里面含着接收的订单能否及时实现(有没有信息流不畅通的问题),收款、发货和赊销的授权等环节符不符合内控要求,以及对常见问题如何控制和防范等会计专业知识。

根源:认知程度

提示:广种薄收是因为人的认知水平的是极其有限的。

篇3: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六个误区

体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责任心加强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加了,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在改革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在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中我们必须走出六个误区。

六个误区

(一)改革不等于全盘否定过去

改革是屏弃糟粕继承发展的改革,体育《大纲》和“三基”教学有他的积极作用,它是适应当时的时代要求,它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是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与当时教师的素养和认知相配备的。《大纲》的细化、“三基”的精准对今天的课程改革还是应该有重要参考价值。改革不是一步登天的彻底飞跃,改革必须要脚踏实地,防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如果对体育课改参悟的不够透彻,那还是应该背着以前的包袱小步子走。对那些领悟能力强的教师必须不折扣的执行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内涵;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精神实质;深刻领悟标准中各级目标的相互关系及联系,以便在实践教学中很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形式上的改革不等于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改革更确切的应该说是在教育改革下的体育课程改革。改革不是只追求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在本质上、观念上的跳跃或者是蜕变。体育课程目标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我们会培养具备怎样体育素质的学生。体育培养的目标关系在现实中造成了非平行、递进关系,绝大多数的学校注重技术、技能轻视培养学生个性和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等,不等于变了方法就是体育课程改革。

(三)改革不等于立竿见影

改革需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意识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受家庭、学生、学校、教师和社会等因素影响,它是社会物质水平和精神生活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用人制度、高考制度、中考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不彻底改变,改革的脚步难以加快。学科的改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能游离于其它教育改革之外。

(四)体育课中没有的自主、合作、创造性、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等于不是课改

自主、合作、创造性、探究的学习方式不适用与每节体育课中。要充分了解这几种学习方式的内涵,适时、适当、适龄,不能盲目遵从,照搬照抄,流于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没有基础的自主、创新和探究是盲目的创新,这些方式应该是建立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有目的的学习,不是无目的的搞形式主义。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等于教师的不教

课程标准不但重视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注重教会,注重将学生教懂、教悦。我个人认为,在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多的学,不教的体育很少会成为科学合理的体育,体育的科学合理一定是建立在具有专业教师指导下教的结果。对小学生而言,老师不领进门,他们是难于自我修成正果的。忽视教师的教和不注重教师的教都是错误的。

(六)课程评价的改变不等于不要质量,不做质量评价

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制定可行的评价方案,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反馈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提出改进方案。不是只评价而无结果,不做质量评价或者评比。

篇4: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六个误区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多媒体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已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一个可靠的依赖,它通过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现今的课堂教学效率。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多媒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发挥一体机的效能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人们的关注,“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普遍被城乡教师所接受。但是,很多一部分教师为“公开课”或“展示课”而使用多媒体、为评比而使用多媒体、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屡屡可见,在“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目前,多媒体教学误区的存在确实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我们的教师必须走出误区,从根本上改变观念,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那么如何走出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呢?我有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认为:电化教育=现代教学思想方法X现代教学媒体。二者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无论哪方为零,结果都会为零。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数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真正树立现代教学理念,从增强理性认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上,提高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不应搞“花架子”。不应一节课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而对其他教学手段不屑一顾,弃之不用,甚至整个一节课,黑板上连一个字、一个有关的符号也没有。对于数学课而言,教师在黑板上的作图、数字、推理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教师是通过眼神、动作、语调等表现出来的,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媒体的选择应实事求是,哪种媒体方便、直观、有效,就用哪种媒体。例如:实践证明,表现一般事物的静态特征时,可用投影或幻灯;表现动态过程可用录像或计算机;表现一般性文字资料可用小黑板;加强对比性的板书板书可采用贴绒……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三、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打开学生思维,让其解脱于沉寂迸发出活力的钥匙。我们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高度去对直观的图形作出适当的理解和必要的推广。在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若一味地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那可谓用得不适时宜。要预留一些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四、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如果过分强调课件的作用,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单一化,静待化。因此,我们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学习知识,理解本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社会管理中的六个误区

社会管理中的六个误区

一家之言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在《学习时报》撰文说,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在认识和实践上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刚性“维稳观”。一些人片面地理解社会稳定,以为社会稳定就是一团和气,就是一派莺歌燕舞,就是没有任何“杂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容不得一点不同意见表达,对待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横加阻拦。一些人甚至借“维稳”之名打压不同意见,搞家长制、一言堂。二是片面强化政府管控。不少地方社会管理仅仅在强化政府管控上下功夫,着眼于消极防范和事后控制;着眼于严防死守、围追堵截;习惯于大包大揽、唱独角戏。三是不愿发展社会组织。这从根本来说,是一些领导对于社会组织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人内心深处还是担心社会组织做大做强后会成为党和政府的对立面,对社会组织发展设置障碍。四是只讲维稳,不讲维权。五是只讲民生,不讲民主。六是滥用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各地城市管理采用的新方法,根据一定标准将城市社区划分成若干管理单元网格,明确管理范围和工作人员职责,主动采集人、事、物信息,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但是,如果同一个城市的政法、公安、民政、社会保障、人口计划生育、城管执法等多个部门分别开展网格化管理,而且各自为阵、信息不能有效地互联互通,就有可能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篇6:高中生出国留学的六个误区

高考之后,一些无缘重点大学的学生及落榜生很快就想到了出国留学,他们凭借家庭的经济实力,恨不能立刻就联系好国外的大学,只要能出国就行。北京金吉列出国留学中心的高级咨询顾问王铁军从实践中总结出经验:留学最需要理性,也需要规划,因为留学要消费大笔的资金和大好的年华,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明确的目标,把孩子送到合适的国家,去学适合的专业。但一直有这样的例子,家长觉得孩子在国内考不上大学,便利用国外有些大学容易“进门”的条件,集中家庭财力,让孩子体面地到国外读大学。这种逃避和虚荣的心态,令小留学生根本无法适应挫折更多的留学生活。有的学生三、四年过不了语言关,也上不了大学,有的进了大学却迟迟不能毕业,最后只好回国。

误区二家长包办,只选热门国家

在前不久的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上,不少家长就是自己去咨询,根本没有带孩子来。他们认为高中生还不成熟,出国大事应由父母全权办理,前往国家和所学专业,都是家长做主。有的咨询者一来就说:我亲戚的孩子在英国留学,我们就去英国了。曾在中国驻英使馆任教育参赞的王百哲教授建议,由于中英两国教育体系不同,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不具备直接进入英国大学本科的资格,因此,首先应选择一个优秀的合适的预科院校。另外,准备留学英国等热门国家的学生应做好费用高、申请难度较大的心理准备。他提醒人们,留学之国有多种选择,重在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及将来就业的目标。比如,最近两年山东的学生赴韩国留学的人数有所增加,这就是看好了韩资企业在山东的发展前景。

误区三做好资金和英语准备就够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出国留学只是钱的问题,这种看法太片面了。现在,很多外国高校都要看中国学生的高考成绩,像应届高中毕业生申请加拿大著名的多伦多大学,高考分数要达到600分。若准备去澳大利亚留学,按其新规定,应届高考生的成绩需达到总分的65%,才能参加某些有影响的大学的入学考试,而且英语必须达标。

误区四 忽视学生的性格特点

对于高中生出国留学,除了其家庭的经济实力、本人的外语水平和高考成绩这些硬性条件,还有一个决定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即留学者的心理素质。大量的事实证明,那些在挫

折面前能坚持、在意外发生时能冷静、在异国他乡也能找到朋友的留学生,最终都按时完成了学业;如果在出国前有一段“吃苦”经历,会更利于留学。笔者认识一个女孩子,高中考到郊区的一所中学,两年的寄宿生活和学校的严格管理,使她到新西兰后,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考上奥克兰大学。留学咨询专家王铁军特别强调,两种性格的学生要慎重考虑出国留学:一是非常内向、不善交往、甚至有些自闭的学生;二是相反的那种喜欢猎奇且自控力很差的学生。前者可能造成的极端事件是,学生一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长期压抑,有的竟持枪面对老师或同学;后者则是离开了父母就无拘无束,有的误入赌场,有的经常光顾“红灯区”,有的卷入刑事案件而与父母多日失去联系。

误区五留学回国就能找到好工作了

一些家长不惜重金送孩子出国,就是为了留学归来后能找一份好工作。其实,无论留学与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取决于本人的能力和专业。有一名高中生5年前去英国,先读语言和预科,为了容易申请大学,便选择了冷门的宗教学专业,现在毕业后回国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他本来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想再深造,现在成了一名“海待”。如果留学前,更多地着眼于“看世界”,对未来就业不抱太高的期望值,就会少些怨悔。

误区六陷入黑中介

篇7:关于药流的六个误区

药物流产(简称药流),是利用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达到终止妊娠的目的。女性怀孕后,身体里会产生一种激素——孕酮,孕酮是维持妊娠的必要因素。米非司酮能与身体里的孕酮受体结合,使身体里孕酮的活力下降,身体内一旦缺少孕酮,就会引起流产。而米索前列醇能使子宫发生强烈收缩,迫使怀孕组织排出体外。

关于药流的六个误区

一、药流就像感冒一样,吃几片药,在家躺一躺就好了。

药流绝对不像感冒一样,吃药前应经过正规的尿检和B超检查,确定符合药流的条件才能进行。服药期间应在家休息,服药第四天一定要住院观察,一周后还要复查尿检和B超。

二、就算不在家吃药,随便找个小诊所就行。

药流应求助于有一定医疗条件且诊疗规范的正规医院。这些医院的医生更有经验,能够判断出妊娠组织是否已排出,并尽量帮你解决流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是否需要清宫。

三、药流一定比人流好。

药流与人流手术相比,是一种简便、创伤小的方法,但并非人人适用。只有在停经49天之内,年龄在18~35岁之间,没有慢性疾病或过敏性哮喘病史,不是带环怀孕,经B超和尿液妊娠实验确诊为阳性,而且近3个月内没有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孕妇,才可以做药物流产。

四、药流没什么痛苦,就像拉肚子一样,痛一下就没事了。

药流并非许多女性想象的那么轻松,除了最常见的腹痛,有一半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还有少数人出现头晕、乏力、畏寒、发热、手脚发麻,甚至真的拉肚子。而且药流后流血量大和流血时间长会让你担忧和恐惧。

五、药流不用做手术,所以可以马上上班了。

药流是用药物迫使妊娠组织从子宫上剥离下来,因此对子宫的创伤是同样存在的,所以药流后也需要休息两周,以保证子宫完全恢复。

六、吃了药,妊娠组织一定会在第四天排出来。

促进子宫收缩的药物——米索前列醇是在第四天服用,多数人都在服用该药的当天排出妊娠组织。但也有不少人延迟排出,有的延迟两三天。

篇8:走出日记写作的六误区

走出日记写作的六误区

王彦磊 鲁 齐

日记教学与写作是一门艺术。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收到曲径通幽、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眼下我国小学生日记写作存在着一些误区,致使教师和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收效甚微。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误区一:日记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

日记写作的主角是谁?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教师,你可能更多地被嗤之以鼻。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日记写作的主角是学生。理由很简单,接受考试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依靠写作训练来不断提高作文成绩。然而,如果语文教师不写或者不坚持写日记,就会不知道其中的甘苦,也无法更真切地体会学生在具体的日记写作过程中的种种困惑。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自己和学生同时作为日记写作的主角,和学生一起坚持长期写日记,并适时与学生分享日记写作的感受,交流、切磋日记写作的技巧。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在更大程度上引发共鸣,彼此理解,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误区二:日记写作越长越好

日记写作的篇幅是长了好,还是短了好?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是没法下个定论的。在日记教学与写作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倒是许多教师硬性要求学生的日记写作每篇不少于300字、500字不等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从历史上的诸多名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日记可长可短,鲁迅甚至有“今日无事”四个字的日记。况且,日记写作,最基本的功效是通过天长日久的训练,在磨练毅力的同时,不断训练文字感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所以,只要学生的日记写作是对当下生活的真实记录,就没有必要在字数方面加以限制。

误区三:日记写作必须戴“紧箍”

有人用“山羊羔子皮学生”形容学生性格不稳定、意志不坚决,以此印证他们给学生日记写作戴“紧箍”的正确性。他们认为,除了对日记写作的篇幅需要明确规定外,()还应写“正面的”“容易得高分的”“歌功颂德式的”日记,不能抨击应试教育、不能质疑或批评教师、不能“发牢骚”、不能“旁逸斜出”。这势必造成学生“克隆”各类作文选上的文章,刻意拨高,无病呻吟,离自己的生活和真实灵魂越来越远。

要想使学生放开手脚写日记,教师必须有颗包容之心,有双识珠慧眼,能够支持学生的正确观点,及时纠正情绪性看法,而非一味地批评、指责或打击。

误区四:日记写作采取“放羊式”

所谓“放羊式”,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日记内容、表达方式等不管不问,不在必要的时间段加以适当引导,只查看日记数量或字数等敷衍了事的现象。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教师责任心的缺乏,还有怕苦、怕累、怕操心的心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日记写作既要结合学生生活和身心成长实际,又要紧密结合语文课程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写作训练。

误区五:日记写作批改千人一面

“语句通顺、错别字较少,能够围绕主题进行叙述,中心突出……”诸如此类的批语,在日常日记写作的批改工作中比比皆是。一些贪图省事的教师,为了应付上级领导检查或对家长有个交待,往往仅从每页日记上找几个错别字,画几道红杠杠,再随意写上几句任何文章都适合的“大路话”,就此了事。于是,就出现了日记批改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日记批改工作量确实大,劳神费心,见效慢;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在教学工作量评价体系存在问题的眼下,作为日记写作的指导者,我们是否有更好的批改方法或批改态度?

当然,许多优秀教师通过实践,发现了不少不错的批改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铭记,学生个性不同、成长背景不一样,日记写作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等就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教师的批改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千万不能贪图省事千人一面。否则,会挫伤学生日记写作的积极性,学着教师的样子偷懒、耍滑头。

误区六:日记写作不需要鼓励

日记写作不是一味地写,这就像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他不仅需要好的训练方法,还要不断补充营养,适时调整状态、放松情绪,给自己加油助威,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笔者非常赞同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日记也是夸出来的”。我们不能奢望学生短时间内写出神来之笔,因此也就不能轻易抱怨他们的日记写作“无关痛痒”“没有阅读价值”。只要发现一个词汇、一个句子或者某个表达方式等存在闪光点,教师就应充分肯定。批评的话要委婉地说,褒扬的意思要充分地讲,让学生在日记写作过程中享受被认可的喜悦。同时,除了常规的范文讲读,教师要适时组织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切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现自身写作中的优势和特色。此外,笔者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通过办报刊、投稿、印制诗文集、创建日记微博等方式,展示、发表学生的日记作品,以外力促进学生日记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9:走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六个误区

孝感市西城高级中学舒 俊

【内容提要】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学生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六个误区。

【关键词】 养成教育智育养成德育养成道德他律道德自律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学生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六个误区。

一、在养成教育的内容上重视智育习惯的忽视德育习惯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但是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家长普遍对学生的智育显得过于重视,侧重学生的成绩。由此在各种考试分数的量化处理下,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内容上就显示出注重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答题习惯的训练和引导,而学生的文明道德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就明显遭受忽视。一次在组织学生打扫本班清洁区的过程中,笔者亲耳听到几个学生说:“我们老师真是的,我们到学校来不是扫地的,是学习的”,“有扫地的时间还不如记记单词…”,“以后要是在走上社会,扫大街就惨了…我最瞧不起扫地的…”。其实,这几个学生在扫地中流露出的不情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长期以来,学生的智育习惯的培养强化被各种选拔考试无限放大,以致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自身对这些所谓的劳动卫生习惯、道德习惯的养成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会出现学生对非智力习惯的培养的忽视,甚至造成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充满功利性。

二、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理论研究忽视养成实践探索

养成教育在学生主体教育中处于一种基础地位,是贯穿受教育者终身的教育。那么,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实际是一个学生接受教育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养成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学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关心我们养成教育的理论性研究,不断思考适合学生实际的养成教育理论,而忽视了养成实践探索。因为任何养成教育理论的实效性到最后都是由养成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和养成教育实践的效果决定的。

所以,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

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例如,笔者曾经有幸组织过一次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在整个慰问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养老福利制度的基本情况,深切感受了尊老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孝亲意识。这是任何课堂理论教育不出来的。

三、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上重视养成形式忽视养成内容

养成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组织一些辅助性的养成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活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原则,把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组织成一次引导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有效活动。它可以避开其它教育方式单一说教的缺点,变简单的灌输为寓教于乐的活动化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施加影响和学生主动规范的最佳结合方式。例如拔河、接力赛跑等比赛活动都是很好的养成教育的形式。

但是,组织活动应明确养成教育的目的,精心安排,不能为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笔者曾经看到有的班级在养成教育中组织班级卡拉OK不比赛,球类比赛活动等。事实上,这些活动的确非常精彩,但是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过多的沉溺于活动的娱乐性和竞技性,组织者也而没有恰到好处的点出活动的目的,也没有给学生任何启发的空间。

可见,组织活动要强调“知”、“行”统一,让学生既能在比较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势下参与活动,又能把活动规则及教育目的内化为行为准则,持之以恒,转化为一种比较稳定比较自觉的品质修养和行为动力。

四、在养成教育的习惯形成上重视养成结果忽视养成过程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联系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习惯的这种特性,就能认识到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结果而忽视养成过程,以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蹴而就的,是短暂的的阶段性行为。那么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为此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养成教育的过程的长期性,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复出现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积极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坏毛病,形成好习惯。

五、在养成教育的规则上重视教师强制指令忽视学生民主公议

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班级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常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这些主要通过班主任在落实班级常规工作、管理班级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那么在制定学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时很多教师更侧重于通过强制命令的形式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制规范,提出硬性要求。忽视倾听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建设性意见。最后在落实养成教育的规则时,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受到学生的集体抵制。

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教育经历。在大学毕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担任班主任。为保证班级良好的学习环境,我要求在自习课上每个人都不能说话,否则进行处罚。刚开始一段时间,自习的纪律很好。但是不久有学生要求自习时间能小范围的交流,我却是执意反对。随后,我发现很多人在自习时显得无精打采,学习的积极性大不如前。原因何在?原来向我提建议的同学是学生们集体派出来的代表,希望老师能允许自习讨论题目,但是我拒绝了,所以有了后面的一种结果。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学生是养成教育的主体。

六、在养成教育的方法上重视学生他律忽视学生自律

学生行为规范、个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工程,也是德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

但是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制定种种严格的学生守则,班纪班规,通过惩罚或者奖励等外界刺激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希望通过“他律”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却忽视了寻找各种途径,选择各种教育形式,协调行动,促成学生本人思想的“自律”,以达到养成教育的预期目标。

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自律、自省的习惯,积极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思想内化,引导学生自发重视自己的养成教育,不断完善自己。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篇10:走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目前,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呈蓬勃发展的势态,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教改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将根据自己下乡调研和教学的体会,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误区,并探讨走出误区的方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时,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一味套

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

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误区之五: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从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来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有时貌似气氛热烈的小组合作,并无实际效果。有时只有个别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大多数学生却只为旁观者.或许是由于学习内容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之前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些合作交流常常流于形式.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如(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频率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的帮助.其次,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如(1)标准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标准要求进行教学.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学习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真正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参与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特别是差生参与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聚焦课堂,提高四十

篇11:牙齿保健的六个误区

有些人喜欢用盐刷牙,认为盐既能消毒杀菌,又能磨白牙齿,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盐的颗粒是相当粗糙的,即使是精盐也如此,如果长期使用,会造成牙齿表面珐琅质的极大损耗,损坏牙齿健康。至于消毒杀菌,一般以18%-25%的浓度效果最佳。但刷牙时,盐水很快被水冲淡洗掉无法充分发挥杀菌作用。所以用盐刷牙不科学。

2.用硬牙刷

口腔科医生在临床经常发现,有些患者的牙齿牙釉质薄弱,常伴有酸痛感,为什么会这样呢?罪魁祸首就是硬牙刷。如果常年累月用硬牙刷刷牙会极大地耗损釉质,所以应选用软硬适中的牙刷。

3.多吃钙片可防蛀牙

有些家长常叫孩子多吃钙片,认为这样可防蛀牙。这是种误解。在牙生长期,牙一旦形成,它与血液中钙质的交换极有限。所以发生蛀牙时,是无法用钙片来防止的。预防蛀牙最好用氟化物。

4.牙白就健康

严格说,这不太准确。牙齿并不是纯白的,而呈一种微黄色而有光泽的半透明状。所以牙齿太白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如有些地方由于含氟太高,牙齿就是粉笔状的白色,但丧失了光泽。

5.矫正牙齿越早越好

不完全对,对于有些较复杂的,与面部及颧骨发育异常有关的咬合不良,则不必过早矫正。因为儿童生长发育尚未定型,过早矫治不但劳无而功,还可能影响牙齿的生长发育。

6.矫正牙齿单纯为了美观

不完全如此。除了美观,更重要的目的,一是有利于口腔卫生,预防或减少牙病;二是能恢复牙齿咀嚼功能,有助于消化和营养吸收;三是可避免口腔黏膜的干燥,增强口腔对外部感染的抵抗力;四是有助于矫正说话时口齿不清。

巧辨假木耳

●文/徐筑

木耳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食用菌,在我国分布广泛。不论产自何地的优质木耳,其特点都是一致的:色泽乌黑,耳面有光泽,耳背呈现暗灰色,朵片完整,干燥松散,杂质少,手感轻飘飘的,口尝无怪味。

木耳的搀假主要是为了增重,将好木耳放入盐、糖、硫酸镁等溶液中浸泡,煮制后捞出晾干,可使木耳增加重量50%以上。还有的人为了以次充好,用锅底黑灰给木耳“上色”等等。

搀假木耳不仅是一个以次充好、增加分量、变相加价的问题,而且使口感改变,失去特点,营养价值下降,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搀假木耳的特点是:耳面颜色暗淡无光,耳背挂有“细小白霜”,朵片粘连卷曲结成团块,手感沉重硬邦邦。同样重量的木耳放入水中,体积会有不同的增长,真的可达10倍以上,假的仅为3-5倍,放到口里细细品尝,搀假木耳味道异常:咸的是盐,甜的是糖,涩的可能是硫酸镁,苦的也许是搀进了盐卤,加了细沙的牙碜,煮过晾干的“糟烂”,早已没有了木耳的脆、韧、爽的口感。

生菜生吃保健抗癌

●文/石玉录

生菜又叫叶用莴苣,含有莴苣素,略带苦味,能增进食欲,有镇痛、催眠作用。生菜还有清血、降血糖、利尿通便等功效。

生菜中含有抗癌、抗病毒感染的干扰素诱生剂,它可作用于正常细胞有干扰诱因,产生干扰素和抗病毒物质。但是,生菜中草药抗癌、抗病毒的干扰素诱生剂在100℃的高温下即被破坏掉,所以,生菜生吃才能起到保健祛病的效果。

篇12:走出数学教学中的两个误区论文

从秋季实施数学(北师大版)新课程以来,我们边学边教,边教边思.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思维方式、教学行为、教学风格等都在发生着悄然而深刻的变化.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开展,有价值的研究课不断涌现,使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和鼓舞,但是,我们在听过许多课(省内外)或看过录像课(全国)之后.发现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误区一:教学设计“牵强附会”

现象之一:穿新鞋,走老路

有一节大面积推广的录像课《摸到红球的概率》一开始,执教老师就是放心不下学生,先自己讲解一番,然后手端放有红、白乒乓球的盒子,摇来摇去.反复示范进行摸球的过程,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做概率”的过程完全被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压缩和支解得无影无踪,教学设计中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荡然无存.

现象之二:前后矛盾,违反逻辑

有一节《探索三解形全等的条件》一上课,老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要学生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老师的想法是创设问题情境,岂不知.画的过程正要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如果能把“画(三角形)”改成“剪(三角形)”情形就会大不相同,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现象之三:随意拔高教学要求

许多老师上课时把严格要求变成了随意拔高教学要求,例如七年级《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只要一遇到说理的地方,教师就会(也会要求学生)把进行严格论证的符号用上去.完全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和本节教学的具体要求.

分析与对策: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学设计既不能偏离了这根主线,又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人点,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更好地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服务,使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新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教师自身和他人经验的积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师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建构.

误区二、问题情境“生搬硬套”

数学新教材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顺序展开,而且“生活化”、“情境化”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于是,许多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势必要使用相关的问题,着力寻找生活的原型,以期教学过程的精彩. 现象:有一位老师在教《台球桌面上的角》时,先问学生是否知道比萨斜塔?紧接着又讲“伽利略……l590年……比萨斜塔闻名……画图……”等等.这才引出互为补角的概念,教师这样给出的问题情境等于在给学生讲故事,由于太多无关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反倒冲淡了本节课教学的主题和重点:有的为了课堂的.活动精彩、别致,把提供问题情境变成堆砌许多事例:有的问题情境层次太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则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于理想化,学生无法感知,比如,有一位老师在教“乘方”时.要同学们把一张纸对折多少次,估计有多高……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既无法操作,也估计不出结果,倒让学生更加困惑,觉得莫名其妙,下面只能听任老师的摆布.

分析:上述种种做法,都是“问题情境”使用不当的结果,原因是把问题情境曲解为“与实践、生活有关的事情或问题”这样就大大缩小了问题情境的外延.也曲解了问题情境的内涵.

上一篇:员工晋升考核表管理下一篇:关于写给女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