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材

2024-05-04

走出教材(精选五篇)

走出教材 篇1

1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1.1“唯教材是从”, 导致教师和学生成为教材的奴隶

在实际教学中, 大多数的教师视教材为法宝、圣经, 对其顶礼膜拜, 使教师变成了教材的奴隶。没有了教材、教参, 教师就不会教, 学生就不会学了。手脚和思维已被教材牢牢地捆绑住了, 长期的束缚导致教师思维僵化, 头脑麻木。不管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喜欢, 不管教材的内容是否正确, 一律拿来。长此以往, 教者无趣, 学者厌学。

1.2 领悟课程, 跳出教教材的怪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只是利用这个文本来传达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感受, 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就教材而教教材, 那么我们的教学必然陷入被动。要摆脱这个困境, 教师首先要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认识自己所教的这门课程的性质, 应该通过教材教什么, 用怎样的理念去教, 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 真正地成为教材的主人。

2 教师应学会审视教材

我们拿到一本新的教材, 更多关注的是教材本身的内容, 而很少有人宏观地去审视教材。实际上, 没有任何一本教材完全适合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生, 教材是死的东西, 教学是活的过程, 我们只能预设一部分, 而大部分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生成。这就要求教师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获得的前提是宏观审视教材。教材毕竟是少数人编写的, 难免有失误。教师只有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自己的设想, 在教学中才能扬长避短。树立了正确教材观后, 我们就要把教材放在大环境下, 重新审视教材, 去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单一, 与专业课程相剥离

只有一套适用于各个专业的万能型教材, 相应地和专业有关的配套教材少是现行职教语文教材的最大弊病。这样的一本通用教材,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但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效果不理想, 学生不能各取所需, 各补所缺, 各展所长。所以笔者认为在使用主体教材的同时, 应根据相关专业的特点, 编写配套教材, 包括配合专业课编写的文本教材和补充读物、视听媒体资料、实物模型等;利用网络, 将网络资源转化为活教材, 为学生形成综合执业能力提供锻炼的平台。

2.2 选文陈旧, 缺乏时代精神

目前, 职教语文教材中大部分选文还局限于古代和近现代的经典范文。经典范文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 但也应该考虑到在不同的时代, 语文学科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的差异。而当前语文教材所展现的社会背景、时代精神、价值观念等与当代社会差异甚大, 这使得学生所学的与现实面对的时代语境有所不同, 造成教与学的背道而驰。

2.3 训练实用性不强, 人文性不足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 不仅要体现出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 而且要和专业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有所用, 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而职教语文教材的习题设计很多是封闭枯燥的, 甚至沦为文字游戏。听、说、读、写训练, 只是局限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能与职业文化结合起来,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模拟就业环境, 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2.4 教材选择范围小

从国外回来的人, 说起国外的语文教育, 总是赞赏不已。在了解了美国的语文教育后, 我们可能会颇有感慨。单说教材的选择, 美国学校教材的编写往往由各个出版社牵头, 根据各个州教育局提供的课程标准, 编辑各种教科书推荐给学校。在学年结束后, 校长和各科教师都会收到许多书目和教材, 其中包括出版社推出的新教材, 还能带来教学改革的新思想[1]。而我们国家教材的编写是集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又较晚, 教材的编写版本相对少。即使改版, 大多数只限于对课文篇目的增减取舍, 仍难以走出老套路。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发挥主动性, 自己“解剖”教材, 重新建构。

3 教师应学会重构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审视, 发现了种种问题, 接下来就要考虑对教材的重构, 让教材真正为我所用。

3.1 活化教材内容, 融入职业文化

把教师和学生的新鲜思想融入到教材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批评的那样:“苟编者并不好之, 其何能令教师好之而乐教之, 学生好之而乐诵之乎?[2]”拿到一本新教材, 学生和教师各自找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内容, 应加入或删掉的内容, 阐述自己的理由, 由大家共同决定学或不学。让学生也成为教材的主人, 而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这一过程中,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职业文化。选取古今中外一些表现优秀的职业人物工作生活乃至情感世界的文章, 穿插在听和读的能力训练中, 以展现高尚道德和职业品质, 弘扬职业文化。

3.2 开展相关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促进语文能力和执业能力的融合。如朗诵会、课本剧、演讲比赛、报刊剪贴、自办小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征文、辩论赛等活动的开展,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实践能力, 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切实的作用。在活动中应力求做到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实用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使语文能力成为提高执业能力的内在基础, 成为执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实训部分应提供相当多的可操作性材料, 包括可听、可说、可读、可写的典范材料, 可体验的场景以及应对策略和技巧等。

3.3 转换训练目标, 调整学习顺序

职教语文教材应当打破传统语文教材以系统知识为主的编写框架, 化整为零, 融知识传授于能力培训之中。教材的选材和谋篇布局等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要求, 充分考虑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各项语文能力, 选择相关的学习和训练内容, 使学生最终获得准确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3]。如讲解如何写调查报告, 通过一个单元的范文教学与训练设计, 要求每一名学生熟悉和掌握初选课题—重选课题—制订计划—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的流程。要求学生亲自调查研究, 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时, 才能动笔写作。让学生获得实践研究与语言学习的切身感受。可以根据实际训练需要和学生专业特点以及课时安排, 适当调整单元顺序或课文顺序。

3.4 澄清疑问, 进行教学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不能回避, 要善于质疑, 并提出来与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反应日志。反应日志就是用来记录和促进意义建构过程的有效工具, 它通常记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质疑、反思、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等, 也可以记录学习行为的状态, 即自己是如何读、写、听、说、思的。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撰写教学后记。这样师生双方及时的澄清疑问可为后面的教与学扫清障碍。

3.5 开发校本课程, 自编教材

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面临就业, 语文教学要发挥其应用性。因此, 学校在重构教材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自己开发课程, 编写教材。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更贴近现实生活和生产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着力寻求语文知识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同步进行, 使教材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更多地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以及想象力、综合能力、创造力的发挥, 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与独特体验, 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 增强学生收集、整理素材以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例如, 针对医药专业的学生, 编写《医药应用文》辅助主体教材。

让我们的语文课“死”去“活”来, 让语文课这棵常青树在职教的沃土上焕发它应有的生机, 是我们每一位职教语文教师的使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对职教语文教学问题的探索是一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路, 愿我们的职教教师采撷到累累硕果。

摘要:职教语文课堂呈现僵化状态, 问题在于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唯命是从。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审视和重构, 灵活地驾驭教材, 真正地用教材去教, 而不是教教材, 让职教语文课堂重现生机活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教学,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五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重构教材走出职教语文教学的围城 篇2

重构教材走出职教语文教学的围城

职教语文课堂呈现僵化状态,问题在于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唯命是从.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审视和重构,灵活地驾驭教材,真正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让职教语文课堂重现生机活力.

作 者:陈玉荣 Chen Yurong  作者单位:南京市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0007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7(12) 分类号:G427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教材建设  

小学数学课堂应走出教材 篇3

关键词:培养能力;激发兴趣;实际运用;学科整合

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学校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是不容忽视的。如何运用相同的教材教出不同个性、不同专长的人才呢?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大问题。几十年的教育探索,得出的结论是令人担忧的。“千人一面”“只会考试”“高分低能”等问题出现,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从而兴起了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改变这一局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当然这对课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孔子弟子三千,专长各异。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为什么?因为孔子因材施教,不将问题统一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在弟子专长的方面加以引导。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师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同仁们分享一下。

一、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第一要义

照本宣科,给出标准答案,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一个死圈圈里面,这是知识的灌输,这不是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是要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的知识,加以理解与吸收。只有学生自己有学习能力,才能学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才能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专长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兴趣是教学效果理想的前提,只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才不只是句空话。所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做努力的。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学科,如果老师照着书本念,或者照着书本来教,都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加法”的时候,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中小猴的苦恼通过画面描述出来,请小朋友们帮忙。并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了小朋友买文具、零食等生活场景,将知识贯穿在生动的故事与画面中,孩子们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为小猴解决问题,讲述自己的经历,教学效果相当理想。

三、课堂教学要以实际运用为目的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但是有些教师过分地强调考试成绩,将知识学习的目的定义为应试,从而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生活与学习成为一组平行线。尽管掌握了所学的内容,但仅仅是在做题的时候会,没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要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让孩子们了解到,生活中是需要数学知识的,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比如,在学习了“乘法”以后,我就设置了让学生想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乘法的内容。进而不断地提示,学生说出了“计算压岁钱”“计算上多少天课”“计算商品的价格”等内容,经过讨论,学生也发出了原来乘法可以简便生活的感叹。

四、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与联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活中的问题是很复杂的,往往一个小问题的解决也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比如说简单的买文具,就要有正确流利的口语表达,要有快熟准确的数学计算,要能了解简单的生活常识等等。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比如,讲授“可能性”的时候,我就设置了一个童话般的导入:

夜深了,猴妈妈呜呜呜地一直哭,怎么回事呢?原来小猴不见了。动物们知道了都赶紧帮忙找。找啊找啊,终于在一口井里找到了,动物们纷纷想办法:大象伸出了长鼻子;小熊找来了一根树藤;猴妈妈和猴爸爸扛了一根长长的竹竿,到底谁能把小猴救出呢?学生发现不同的假设所引发的结果又不一样,他们纷纷陷入激烈的讨论当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可能的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

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都是探索者,要找到一种正确的方法,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反复的研究,需要我们摸索,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相互讨论与扶持。

参考文献:

戴香莲.走出教材,回归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成才之路,2007(31).

走出教材 篇4

一、故事讲演,提升学生英语运用水平

故事讲演,指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上所要求的教学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合理地安排学生对相关的故事材料进行现场讲演。通过课堂上的故事讲演,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与此同时,故事讲演还可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叙述能力,让学生学会并习惯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例如,在新译林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特意安排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进行了故事讲演,通过一段有关人与受伤小狗深厚友谊的故事,帮助学生学习。在故事内容中,我特意安排了一些教学任务中所要求的body,leg,arm,wing,finger等单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结果,学生们不但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还对“Look at my head,it is injured.”“Help me,I am not feel very good”等表达方式得到了有效掌握,在课堂上,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故事讲演,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安排学生课上的故事讲演,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英语化的叙述方式,在课堂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将自己的想法与语言转化为英语模式,提升自身交际能力。

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英语运用

小组讨论,指的是教学环节中,教师在学生倾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安排讨论学习的任务,帮助学生有效沟通,从而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英语沟通能力与运用能力。

例如,在新译林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What a day》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许多如sunny,windy,cloudy,rainy等与天气有关的词汇,因为所学的章节与具体的生活关系密切,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我在课堂教学中,特意安排学生就最近的天气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小组的交流,学生们轻松地完成了类似“It was sunny yesterday.”,“And today, the weather became windy and cloudy”以及“In the afternoon, there were black clouds in the sky ”这样的表达学习过程,并在学习的同时,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英语运用方式,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是教师直观性地安排学生进行英语沟通的一种方法。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在保障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其沟通能力进行培养,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在英语方面的交际能力与表达能力。通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互动,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到相关知识的具体应用方法,从而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

三、歌曲跟唱,规范学生英语运用

歌曲跟唱,指的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基础的课堂教学之外,安排学生对一些简单有益的英语歌曲进行学习跟唱。通过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烦躁心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在趣味之外,有效帮助学生对自己所存在的英语表达问题进行规范改正。

例如,在新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8《 Happy new year》单元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我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了与新年相关的英语歌曲。通过英语歌曲的有效引导,学生对日常表达中存在的错误进行了有效更正,从而很好地掌握了fireworks, stay up, to the lucky money,eat rice cakes等表达方式,并学习了poetic couplet,New Year paintings,Spring Festival couplets,red packets,dragon dance,gift money等一系列英语知识,增强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歌曲跟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规范学生英语表达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安排学生进行英语歌曲的学习跟唱,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英语使用进行规范,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互动性学习中,有效地实现突破与提高。

四、互动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英语

互动练习,指的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脱离课本,结合既有资源,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安排学生进行一些互动性的练习。例如,排练相关的小话剧或者是进行小游戏等等。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充分引导,让学生明白英语运用的重要性。

例如,在新译林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1《 I like dogs》单元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在课堂教学中,我特意安排学生排演了一场小话剧,通过话剧,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了“ Look at these toy animals, boys and girls”“Look at this cat ! I like cats”等句式的运用,帮助学生在课堂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相关英语表达练习,提升了自身的英语水平。

互动练习,是教师在教学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进行英语运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互动的引导,学生可以轻松地体验英语的运用过程,在基础学习之外,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对话能力,最终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目的。

走出教材 篇5

[关键词]习作教学 教材 调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85

习作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教师用力不少,学生依然找不到切入角度。究其原因,教师对文本教材缺少割腕断臂的勇气,指导难以发挥作用,学生写作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文本教材进行适当调整,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接轨,让学生在自然感知中写作。

一、设计写作情境,启动学生写作思维

教材文本带有普遍性,设置的生活场景,未必是学生经历过的,学生自然难以引起共鸣,写出的文字没有情感因素渗透,这样的写作训练不能触动学生的灵魂。写作训练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教材文本设计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摸底,针对学生的感知点设置写作情境。这样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为顺利开展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习作内容设计的生活情境是一处自然景观,可以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是身边的景物。教师刚刚布置完写作任务,学生就开始嘟囔了:“老师,我没有去过著名景点,身边没什么景物,不知道怎么写。”“老师,我去过景点,可都忘记了,写什么啊?”教师随即打开窗户:“大家来看窗外的校园吧,这里有花园、操场、林荫道,有花草树木,观察好了就可以写了。”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写作情境。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写出来的景物有生命力,训练效果显著。

二、调整写作内容,联系学生现实生活

教材文本设置的内容,只是抽象的群体,并不能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实现接轨。这种生活内容带有很严重的“他主”色彩,对学生起到的自然是强制作用。教师不妨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提升文本生本思维的契合度。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学生生活体验的经纬度。其次是针对写作需要选择写作内容,学生生活实践个体差异很大,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扩大写作范围,为学生自由选择创造条件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引导,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对学生的写作个性特征进行仔细分析,给出覆盖面更大的写作指导。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自己选择几种动物,或者是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学生看到这个内容都皱起眉头,都犯难了。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习作内容,而是让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我们都参加过运动会,现在找几位同学,每人都不许说话,而是用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运动项目,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运动项目。”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游戏结束之后,教师提示:“大家模仿的是体育运动会的场景,如果换一下角色,这是一场动物运动会,你会安排什么动物参加什么运动项目呢?现在写出设计方案。”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开始设计。教师让学生先做游戏,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进入现实生活,然后将人和动物进行置换,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带有童话色彩了。

三、重置写作要求,体现学生个性特征

教材文本对学生写作提出的要求呈现标准化。这种标准化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而给学生画出统一的合格线。这当然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教师要对教材文本设置的写作要求进行删减和修改,对不同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感知特点,对学生展开写作启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那些能够触动学生神经的内容,应该是最重要的激发点,教师要对此有一定的敏感。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个人的成长故事,要求写得清楚具体,写完编成短剧进行演绎。教师先将教材放置一边,对学生说:“咱们都有美好难忘的过去,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喜事、糗事,想一想,讲给大家听听。”学生听教师这样一说,开始讨论。教师先讲了自己小时候曾经逃课去河里洗澡,差点被淹死的故事。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讲述自己的经历。教师最后让学生将这些经历写下来,这篇作文就算完成了。要求过高,学生难以完成,重新设置习作要求,学生能轻松完成写作任务。

教师要为学生的生活实践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提升生活感知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写作才能摆脱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尴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重新调整教材文本,设置适合度更高的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并从不断探索中形成写作能力。

上一篇:助学型课件下一篇:菊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