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误区

2024-05-05

走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误区(精选8篇)

篇1:走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误区

随着人们对早教的关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下简称奥尔夫)在广州的儿童早期教育(早教)领域进行实验并开始兴起。一时间,一些家长也被吸引进来,并积极参与学习,各种早教刊物、教材开始出现专门介绍奥尔夫的内容,奥尔夫教师也开始变得走俏。然而,面对各样早教机构纷纷打出“奥尔夫”教育牌的局面,有人不禁心存疑惑,从“奥尔夫”兴起至今短短的时间里,那些自称奥尔夫教学的授课者是否真正理解吸收了“奥尔夫”的精髓并付诸实施?家长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是否真正做到与实际合而为一?让我们拨开迷雾,走进“奥尔夫”。本报记者肖璐

何为奥尔夫教学法? 据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全称为“奥尔夫儿童音乐舞蹈基础教育”,它被放在莫扎特音乐学院第11系,是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可以概括为融音乐、美术、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于一体,注重培养幼儿感知、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独特教学方式。

“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远远超越音乐领域本身,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身体、自然等诸多领域中。从教育理念上,“奥尔夫”主张“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还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并在世界50多个国家广泛地传播。

奥尔夫音乐教学起源于德国,其创始人是德国着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它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孩子的视野开阔,学习兴趣倍增。参与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缩小的微型社会,每个人可以同时扮演指挥、领唱、伴奏等不同角色,这些角色同时又是在不停地转换。孩子承担不同的分工,随着节奏转换不同的角色,在这过程中,培养了乐感,学会了不少音乐技能,同时将认知与训练编织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

据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内容以节奏为基础,从游戏入手、进行歌唱、律动、乐器合奏、即兴创作等。运用声音造型(歌唱、朗诵)、动作造型(游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身体造型(身体器乐活动的声势活动)及奥尔夫乐器,来引导幼儿去体验、探索、发现和创造。音乐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新鲜有趣的游戏不断吸引了孩子长久的注意力,将孩子带入一种自然学习的状态。

目前,很多早教机构已纷纷开设“奥尔夫音乐教学课”,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授课教师对奥尔夫教学法的认识只停留在肤浅的表象认识。专家表示,目前很多授课教师只在奥尔夫教学培训班受过短期的培训,便开始所谓的“奥尔夫音乐教学”。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作为一种基础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并非短时间就能理解,更谈不上很好地结合本土实际情况融合至课堂对孩子进行教学。现在大部分教师,只学到局部和表象的知识,为游戏而游戏,将游戏搬入课堂,甚至纯粹从营造气氛出发,而不知如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来设计课堂教学,是不能真正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落到实处。

中老年也适用该教学法

在广州,许多奥尔夫教师单纯地以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只适用于孩子。诚然,奥尔夫采用的教学方式无疑使人眼前一亮,它让人们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景:没有桌椅的课室;学生不用挺直腰板,不用盯着黑板一动不动,不用保持始终如一的安静聆听;孩子甚至可以在地板上摸爬滚打,可以开怀大笑,可以兴奋欢呼,没有了规矩与束缚,但却在欢乐中达到了学习、训练的目的,这就是其成功所在。它给了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在释放个性中完成学习与创造。无可厚非,它的确是适合孩子的教育法,但它只适用于孩子吗?

篇2:走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误区

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音乐教育之一。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是指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原本的音乐是指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把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源于生活,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非常适合于儿童的。

它形式简洁,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即兴性;

2、综合性;

3、参与性;

4、自然性;

5、民族性

6、大众性。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最适合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是适合于儿童的。

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将艺术划分得也越来越细,但音乐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的,不是单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可以一边唱一边跳一边用乐器演奏。奥尔夫指出: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2、创造性(或者称即兴性)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的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在看到一幅图画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像力。当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音乐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乐器的创造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情商是人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往人们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去培养,现在奥尔夫就是一个培养情商的好方法。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原本的音乐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音乐在这里的作用在于,它使人们成为一个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当音乐响起,你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就像有的小孩子,听到电视里面唱歌或者跳舞,也扭动小屁股跳起来,嘴里也哼唱起来。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4、从本土文化出发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方法,呈现一种开放性,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播必然形成本土化。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这样虽然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但也给各国的奥尔夫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无限发展的空间。

从本土出发,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种音乐更被人们熟知,更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通俗性,人们更易懂。因此,各国的奥尔夫理念相同,却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不会使奥尔夫局限在某一时代、某一国家,而是不断创新,世世代代发展下去。

5、从儿童出发

音乐不是精英人才的专利品,在七种智能学说里面,提到可以通过艺术渠道对人进行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音乐细胞,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这就大错特错了。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和体验。

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声带发育还不成熟,如果让孩子唱一个长音,他还唱不下来,有时出现唱歌唱不准的现象,也是正常的,但他的动作发展已经成熟,听觉也是成熟的,因此奥尔夫最适于孩子。让他们从小懂得节奏、韵律,了解音乐语言。

奥尔夫音乐的局限性

奥尔夫音乐不是学习高深的音乐技能,它重在开发人的潜能,可以说奥尔夫是关于音乐的启蒙,是学习其它音乐的起步。

总之,奥尔夫打破了科学的系统性,摆脱了科学对音乐的桎梏,更有利于个性的健康发展。

用奥尔夫音乐培养多才宝宝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不愿受到拘束。如果你让宝宝坐在钢琴边,严格地要求他按部就班地弹,宝宝大多是没有耐性的,往往虎头蛇尾,让爸爸妈妈失望。尝试用奥尔夫音乐引导宝宝认识音乐,或许非常有效。因为奥尔夫音乐非常适合孩子的特性,而且注重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1、培养宝宝对音乐的兴趣

奥尔夫音乐带有自娱的特性,这就吸引了儿童参加进来,让孩子在玩乐中懂得音乐,不是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为了让孩子在还不懂得什么是音乐的年龄,就开始音乐的实地演习。比如老师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前两句老师从低音唱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唱到低音,动作则是人坐在地板上,腿屈膝脚掌平放在地,双手从脚下随着歌声向上做爬的动作,当唱到爬到头顶上时,手正好到达头顶,唱下两句时,手又从头顶爬到脚下。这种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的方法,让孩子用身体动作理解了高音、低音。在教学中,还配合了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奥尔夫乐器比较容易操作,比如鼓、木琴、响板等,这些乐器不强调过多的技巧,只要在老师的启发下,宝宝就可有节奏地敲击,奏出音乐,使宝宝很容易喜欢音乐。

2、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和协调能力

由于在上课时,宝宝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学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宝宝各个器官都要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宝宝注意力集中,学习得非常快。同时也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3、培养宝宝的听力和创造力

0-3岁的宝宝,是听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让宝宝多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有助于听力的发展。由于宝宝社会经验较少,创造力的发展还不明显。

4岁的宝宝,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充分运用宝宝这一时期的特点,可以开发宝宝的创造力。比如老师启发宝宝:老师唱的是爬到头顶上,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爬到哪儿?有的小朋友说爬到鼻子上、有的说脖子上、有的说屁股上,老师对他们的回答都表示鼓励,并带着宝宝们唱一遍。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宝宝:可以是爬,还可以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飞、有的说飘、有的说走,总之让宝宝开动脑筋,自己编创歌词。

4、培养宝宝的情感

由于这种活动轻松、愉快,宝宝一学就会,不给宝宝带来压力,因此宝宝情绪饱满、兴奋,有利于宝宝通过这种途径使情绪得到抒发。

5、培养宝宝其它艺术天分

在学习奥尔夫的过程中,配合了演奏乐器、舞蹈、有时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图画来表示音乐,比如当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宝宝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当宝宝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彼伏的线,表现海浪。这就培养了宝宝领悟其它艺术形式的能力。

总之,奥尔夫音乐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基本特色

(一)在课程思想上,奥尔夫追求“原始性”音乐,倡导综合性音乐教育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儿童的”。从其原始性儿童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指出,“原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对于处在个体发展原始或者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从艺术的本原来看,音乐、语言、舞蹈本身就是连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儿童从事音乐学习行为实际上就是人类原始艺术活动的一种再现,儿童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只局限于音乐范围内。

在这种综合性艺术观指导下,奥尔夫不仅教儿童唱歌识谱,而且也教儿童演奏乐器。在教儿童演唱、演奏的同时,还结合自由朗诵、即兴舞蹈、歌唱和奏乐来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并鼓励儿童在活动中身心投入地进行创作、表演、欣赏、交流与评价。奥尔夫认为:这种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

(二)在课程内容上,奥尔夫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选择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民歌、童谣、谚语等教学素材于儿童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对象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与确定上,奥尔夫都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孩子们的名字、熟悉的童谣、儿歌以及色彩、花、树木、一周的每一天、地名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声音造型三方面。其中嗓音造型包括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所谓声势活动是一种用儿童的身体作乐器以此进行节奏训练的极简单又有趣的活动。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奥尔夫认为:这种集诗、舞、乐、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不仅符合人类生活的原始性、原本性,同时也符合儿童的特点和他们学习音乐的自然天性。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也充分考虑了儿童音乐学习的特点。这点可用奥尔夫本人写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作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德国儿童熟悉并喜爱的民歌、谚语、童谣和儿童游戏。因为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东西。

(三)在课程方法上,奥尔夫体系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从原始性音乐教育观出发,奥尔夫推崇儿童主动学习音乐。他说:“我追求的是通过要学生自己奏乐,即通过即兴演奏并设计自己的音乐,以达到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我不想用高度发展了的艺术性乐器来训练,而用一种以节奏性为主、并比较容易学会的乐器,和肌体相近的乐器”。奥尔夫的这种乐器不是高度精确性或高度科技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是人的肌体(如拍手、跺脚、捻指等)、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等)和奥尔夫自己设计发明的“奥尔夫乐器”(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包括木琴、钟琴等)。

在教儿童音乐欣赏时,奥尔夫不是让孩子们被动的听,而是借助一些辅助性符号,随着乐器的进行,分声步演奏打击乐器,这样儿童不仅体验到音乐的美妙,而且了解了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奥尔夫认为,让儿童主动学习音乐还应包括在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奥尔夫常常强***师在课堂上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正如一切原始形态的艺术活动都带有自发性、创造性一样,奥尔夫倡导的原始性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创造。奥尔夫明确指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音乐创造有简单复杂之分,但从创造的本质意义上说,儿童音乐的创造和音乐大师的创造具有同等意义,同等价值”。引导创作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主要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向幼儿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被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儿童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儿童被要求即兴编创歌词或吟诵韵文;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通过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节奏训练

敲击节拍

方法:在背诵儿歌和有韵律的唐诗时,成人和孩子都会不约而同的拍手或做一些动作来打节拍。在宝宝唱歌时成人也会同他一起按节拍拍手和做动作。节拍是学习音乐、文学、艺术的必修课,宝宝在刚接触时就不自觉地喜欢上了。家长不妨再进一步让宝宝学习敲击来应和音乐中的节拍。如果家中有一些打击乐器也可以随时应用。家庭中的日用品,如筷子、盘子、金属器皿、盒子等都可以作为敲击乐器。例如用筷子来鼓击一个纸盒,在四三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拍作为强拍,再击盒子边上两拍作为弱拍。在四二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再击盒子边上一下。在四四拍子的音乐中,先击盒子中央一下,盒子边上三下;或者在盒子中央一下,边上一下,中央轻轻击一下,边上更轻击一下,以表达强、弱、次强、最弱的节拍。

在宝宝学会击节拍之后,家庭可以组织音乐会。如果有一位家长会演奏某种乐器可以作主题演奏,另一位家长和宝宝各用不同的器皿敲击节拍。也可以让录音机播放主题音乐,家庭成员各取不同的器皿,轻轻敲击,使主题突出,节拍鲜明。在敲击节拍的基础上,宝宝可以用手指挥,家庭成员敲击,让宝宝练习当个小指挥。

目的:锻炼孩子的节奏感,学会简单的节拍。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课堂上常采用的一个教学内容,在整个音乐教学中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有人说:“如果旋律是音乐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或是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可见节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就是“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他认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仅反映在心理上,同时也反映在身体上”。德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建立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中提出了“节奏第一”。他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应当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生命力的源泉。因此,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韵律活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体会到了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活动,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条重要途径,首先是认识节奏型进行读的练习,让学生分别按节奏型和节奏长短时值进行读。并让学生边划拍边读,边击拍边读。通过读掌握基本结构,增强节奏感。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加强节奏感的训练,还采用出示固定的结构,让学生填词。如:××|×××|、老师,辛苦了,还可以先说一句话然后再写出节奏。如我在一次示范课上做此项练习时,有个同学说:老师好!老师好!欢迎老师来指导!节奏是:×××|×××|×× ×× |×××|,学生边拍节奏边读,形成多样的韵律活动,逐步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

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节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如:启发同学听钟摆声。嘀答、嘀答节奏型是×× ××。敲鼓声。教师敲鼓,学生边听边念咚嗒嗒、咚嗒嗒,节奏型是××× ×××。还有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 ××××。汽车喇叭××× ×××嘀嘀嘀、嘀嘀嘀。马蹄声×× ××嗒嗒、嗒嗒让学生充分地想象随时都会发现生动有趣的节奏。不但要发现节奏还要培养学生去创造节奏。我在教学中采用了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的拍照掌、拍腿、跺脚、捻指一类的节奏教育方法。将语言的节奏与动作的节奏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会歌曲后,老师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编配“声势”练习,出示编配的节奏图,学生边唱边做。而且动作又进一步扩展弹指、弹舌等。如在“我心爱的小马车”这首歌曲中加入弹舌,效果特别好。就像马蹄声,形象生动。学生非常喜欢声势训练。由教师编配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创编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编配,学生是跃跃欲试,想象力极其丰富。如歌曲“过新年”学会后,我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编配歌曲的一部分,大家编好后,一组选出一位同学组成一个完整“声势”带领全班同学边唱边做。教学效果非常好,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奏是一个最有力的音乐源泉,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利于动手、动脑、动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节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最直观、最能激起兴趣的活动。我常在教学中穿插节奏游戏。如:游戏走、跑、跳就是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是走、八分音符是跑、十六分音符是跳。通过听乐曲走、跑、跳掌握音符的时值,还有节奏回声的游戏更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师先拍节奏,开始二小节逐步过渡到四小节。速度先慢后快不断变化,从简单逐步增加难度,训练了同学们的听觉、反应能力及记忆能力,获得愉快的情绪,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把韵律活动贯穿在音乐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音乐的长短、强弱、速度等。培养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恰当的把握节奏。综上所述,韵律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音乐启蒙备忘录

对于幼小的宝宝而言,没有比艺术教育更适合他们了,而在艺术的殿堂上,进行音乐启蒙及开发当属最佳。因为,0-3岁的小宝宝尚没发育完全,学习舞蹈或画画有可能伤及四肢及手指的筋骨。而惟有音乐接触得越早,对宝宝则越有益处。这样,不仅可增进宝宝的乐感,更重要的是多听高雅的古典音乐,还能开发宝宝的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功能平衡。

音乐启蒙和开发,犹如给宝宝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记忆力安上了一副展翅飞翔的翅膀,使宝宝的智能发展更卓越——

备忘录No.1 多让宝宝聆听周围美妙的声音

宝宝出生后,便应该逐渐引导聆听周围的声音及音乐:

* 听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或在房间里挂一个能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风铃。

* 听厨房中的切菜声,听锅碗瓢盆碰撞时发出的音响。

* 听自然界的刮风声、雷雨声及雨滴声、流水声;各种昆虫、鸟类、家禽发出的鸣叫声。

* 听各种交通工具,如火车的隆隆轰鸣声、飞机的嗡嗡声;汽车、火车及轮船发出的鸣笛声。

* 让宝宝辨别家中亲人,如爸爸、妈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及邻居的说话声音;辨别人们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高兴、生气、着急等。

* 让宝宝闭眼听三种声音,即小铃、小鼓及木鱼。然后,请宝宝说出声音的发出顺序。

* 唱不同的歌曲给宝宝听,给宝宝听不同乐器的声音,如口琴、笛子、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等;听不同乐器演奏的乐曲或交响曲(适合大一些的宝宝)。

备忘录No.2 玩制造悦耳声音的游戏

当宝宝一旦能坐立时,就可以让他“演奏”各种“乐器”:

* 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

* 在气球内装进几粒豆子,然后将它吹起。这样,宝宝就得到一个能发出嘎嘎声响的“乐器”,气球会将声音放大。也可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让宝宝摇摇,听听会发出什么声音。

* 把多个装有不同体积水的瓶子,让宝宝用汤匙轻轻敲打,每个瓶子会发出不同的音高。

* 摩擦不同材质的东西,如搓玻璃纸、纸袋、塑料袋;把橡皮筋抻长后放开,就能够发出弦声。

* 有条件时,妈咪可敲打真正不同的乐器,然后,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排列出***的节奏。如先敲定音鼓“咚咚”两下,随后敲三角铁“叮”一下。这样,即可有序地排列出“咚咚叮——咚咚叮……的音乐节奏”。经常这样训练,能增强宝宝的节奏感。

备忘录No.3 多做有节奏感的游戏

* 用拨浪鼓、铃鼓打出有节奏的声音让宝宝听,然后,让宝宝自己拿着敲打。

* 让宝宝骑在妈咪的腿上,一边给念有节奏的儿歌,一边使宝宝身体上下颤动。

* 与宝宝一同做拉锯、扯锯的游戏,并且一边做一边唱歌;或有节奏地念儿歌。

* 用两块竹板(可用积木代替),敲打出快慢、长短不同的声音,以表示不同的动作。让宝宝听一听,哪个声音像马儿在奔跑?哪个声音像大熊走来了?

* 让宝宝做各种模仿动作,如打鼓、吹喇叭及学小兔跳、小鸟飞。

备忘录No.4 随时随地播放音乐或唱摇篮曲

* 宝宝在3岁前听觉最为敏锐,是训练音感的最佳时机。因此,从宝宝一出生起,妈咪每次喂完奶,一边轻轻拍动宝宝的背,或轻轻推动摇篮,一边哼唱摇篮曲。

篇3:走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误区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与蒙氏教育法同样占据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在学前教育的公开课中, 分别安排了大班的韵律活动《斗牛》, 小班的欣赏活动《咿呀咿呀呦》, 中班的歌唱活动《小猫咪咪爱洗澡》, 小班的音乐游戏活动《小草的春天》, 每节课各有千秋, 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就音乐活动的奥尔夫音乐的特色来说, 第一节的《斗牛》比较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模式, 但又融合中国耳熟能详的游戏元素,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碰撞

1.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评价

(1) 课堂效果与课堂设计

《斗牛》作为一节代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公开课, 首先, 在课中, 幼儿围成圆圈坐在一起, 使之互动性增强。其实, 奥尔夫音乐的教育法中, 以圆圈做游戏是一个特色的标志。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积极性, 也能提高幼儿手脚的灵活性, 同时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增强幼儿的记忆力。

从整体效果去评价, 这节活动课是比较成功的。首先, 从教师的教学技能来看, 教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很准确, 在动作教学方面也是由浅入深, 教师与幼儿坐在圆圈里分别教授与学习, 给人感觉这是个活动课, 幼儿的积极性也会因此提高。大班幼儿还不能准确的分辨左右的概念, 于是这位老师采取左右手带首饰的方法来区别的。比如, 伸出我们的带头花的手, 而不是说伸出我们的右手, 如果说左右手的话, 也许课上就要浪费纠正幼儿的左右的隐性时间, 而且特别是坐在对面的小朋友则会完全与老师的左右手相反, 反而会适得其反。带头花的这一做法, 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发展水平, 做到眼中有幼儿的教学态度。

幼儿的教育中一般适合移情教育法, 所以在上幼儿的课堂中, 教师一般直接引导幼儿要参加的角色, 像这位老师他用牛角的动作引出斗牛的角色, 让幼儿开始适应课堂的内容。由于幼儿的记忆力发展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上课中的动作与内容则是要不断重复。当教师要小朋友跟着她做动作时, 就已经渐渐地将小朋友带入要扮演的角色了。首先, 让幼儿跟着老师熟悉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随着乐感自己动起来, 渐渐的老师要求幼儿慢慢的学习她的动作, 模仿起来。在一开始, 幼儿因为不熟悉所以做起来不熟练, 但是经过几次反复练习后听着音乐一直重复刚刚的动作, 有些小朋友可以慢慢的跟上来。音乐结束后, 老师的必要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刚幼儿模仿的动作, 可以用言语来重复一下, 利用塑造法将所有动作一步一步分解, 令幼儿慢慢消化吸收, 随后跟着音乐多做几次, 前面几次采取幼儿边做, 教师边讲, 后面的几次的动作则会顺其自然。

(2) 课堂内容的选择

这首歌的选择其实是一首韵律感比较强的歌, 在音乐放出的时候, 小朋友们会根据自己的乐感情不自禁的动起来, 而且小朋友的脸上也是愉快的表情。然而, 这并不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 也只能说是一个铺垫。在音乐活动中再穿插游戏活动, 将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游戏是儿童掌握、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形式之一, 而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更应该是主要的内容。在音乐课堂上, 音乐性和游戏性理应相辅相成。这样, 音乐游戏才能成为一种最佳的、最合适的、既生动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在实践中, 也能较快的进入游戏状态, 此节课进入音乐游戏的过渡阶段可以认为是教师作为牛仔的开始, 教师做牛仔的动作, 是进入音乐游戏的必要环节, 由幼儿观察并熟悉牛仔的动作, 最后让幼儿当牛仔, 来进行游戏。

其实, 这个游戏的形式可以还原于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丢手绢的游戏, 同样的, 一个人拿着手绢轻轻地丢在一个人的后面, 然后再追赶, 没有追到或被追到的幼儿站在圆圈里表演一个节目作为“惩罚”。而在这节课上, 融合了丢手绢的游戏形式与韵律活动, 使大家都熟悉的游戏焕然一新, 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丢手绢的人变成了牛仔, 在圆圈周围做动作, 坐在圆圈上的人也不只是静静的坐着, 也要随着音乐做动作, 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动起来, 做到真正的律动, 即使后来在追赶这一环节的“惩罚”环节中, 可以说又是一个韵律活动环节。被“惩罚”的幼儿会在圆圈中间做动作时, 整个游戏过程下来很多动作没有重复, 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力。所以进行音乐教育和教学最好的手段和途径是以实践为基础, 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 让儿童亲自对乐曲进行唱、奏, 音乐本身具有的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力以及生命力才能充分的得到实现和体现, 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自身感受到达真知真会、得心应手的境地。

这是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而且它还向着继续深入和前进的情境螺旋式上升。因为儿童的生活状态没有受到太多的外界影响而形成定式, 所以他们具有对音乐的天然的创造性, 而教师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这种天然的创造性更好地开发出来, 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无处不在的音乐并创造新的音乐, 随着音乐创编属于自己的韵律动作。老师的适当表扬也给予幼儿信心, 使幼儿敢于大胆的去创造各种各样的动作, 发挥每个幼儿的个性。大班幼儿的游戏已经可以互相合作, 在这个课中的目标中不仅要熟悉、体会斗牛的韵律与创编韵律活动, 更要互相合作。而这个合作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合作, 在目标中有提到交换不同的伙伴, 而这种形式利用陈蓉模式的活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教学形式的难题, 不仅达到了音乐活动的目标, 也可以是一节社会活动, 他需要每个幼儿的合作与熟悉,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3) 纵观课堂的发展

纵观这节课的发展, 可以发现教师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比如突出的节奏性是奥尔夫音乐风格的首要特点, 他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元素, 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 也是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所以,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必须准确的把握节凑, 可想而知, 如果让一个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教师来上这节课, 即使准备充分, 也很难预测到上课的突发情况。比如, 这节课的中间在放音乐的时候, 其实是有意外发生的, 由于两个老师没有合作非常默契, 往往在需要放音乐时总会没有达到上课老师的要求。此时老师的应变能力很重要, 在没有音乐的背景下, 她利用自己熟悉的五线谱唱出来, 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而不是只想到安抚幼儿, 等待音乐的重新开始, 所以上奥尔夫音乐课的老师, 自身在音乐上的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必要的艺术基础是为新一代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的保障。

2. 传统音乐教育的评价

如果说斗牛的课划分为奥尔夫音乐式的教育, 那么下面的三节课则是大家都熟悉的传统式的教育。小班的欣赏活动《咿呀咿呀呦》的课程安排中,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气氛中, 幼儿在听到一段故事后, 可以让他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出故事的情节, 并可以加入具体的音响, 以渲染气氛。小班幼儿将自己融入故事中的情景, 帮助故事中的各种小动物盖房子, 怎么盖房子呢, 教师就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这节课中的另一特色是自己创造乐谱帮助幼儿理解, 也可以说音乐活动中的乐谱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也是幼儿比较能接受的一种形式。乐谱在另外一种的作用则是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 这在《咿呀咿呀呦》课中体现在自己的乐谱创造上, 在另外两节课也是有很好的利用,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一直以来, 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实施音乐教育, 唱歌教育、舞蹈教育、音乐欣赏教育、音乐综合知识教育、钢琴教育均是其重要载体, 但是随着设备不断改进, 现在的幼儿班级中钢琴很多时候都是做装饰作用的, 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 为了方便, 都是采取多媒体放音乐的, 老师自己弹钢琴, 不仅不能把握住幼儿的课堂纪律, 也是怕麻烦。但是, 很多时候, 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而且, 那节《小猫咪爱洗澡》的课中, 幼儿学习音乐曲目时, 教师自己弹钢琴, 可以根据幼儿记忆的程度把握弹琴的速度, 哪里断了也可以马上接上, 然而如果只是用音响放的话, 如果哪里不好要重来, 也是整体的重来, 即使是一段部分, 也要拉好进度, 在无形中, 也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且, 即使这3节课偏向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但是他们还是遵循着奥尔夫教育的原理的。奥尔夫教育是以“原本性音乐”为主轴, 提出追求朴实性, 主张整合性, 注重实践性, 提倡普及性, 强调创造性, 坚持开放性等理念。所以, 在音乐课上, 教师要采取的不仅是各种先进的音乐设备, 其他各种“原始性”的东西更是要合理运用。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融合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多是采用他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作为基本教材, 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都和我国音乐有着极大的亲和性。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 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民族音乐作品, 却往往是经过口头传唱、老幼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它手法简洁、旋律优美, 内容通俗易懂却不乏丰富的知识。如:歌曲《两只老虎》、《泥娃娃》、童谣《外婆桥》、《马铃开花》、《数数歌》, 儿歌《小白兔》、《大西瓜》, 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根筷子容易折, 一把筷子难折断。”等等, 这些都是幼儿易于理解并容易进入的天地。可见, 奥尔夫音乐的素材来源广泛, 结合我国来源于生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由代代人口耳相传, 成为老少皆知, 雅俗共赏的经典。这不仅为教学活动实施节省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更对挖掘保存各民族、各地方的本土特色, 具有深远的意义。采用传统音乐教育的素材,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手段, 促使幼儿的灵活、欢快, 在互动性强的课堂上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愉悦幼儿的心情。

三、总结

无论是传统式的音乐教育还是现在较为流行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多多少少都是有其不足点。首先, 制约音乐教育拓展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 教育资源的来源与有效利用, 其次, 教师本身的音乐修养, 最后, 受影响于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

学前教育是任何个体接受教育的起点, 也是“任何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先决条件”。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千百年的中外实践证明, 音乐可以塑造人的情趣, 慰藉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素养, 增长人的力量, 锻造人的品质。音乐是启迪心灵、改造人性的灵丹妙药, 也是消解文化隔阂和年龄障碍的溶合剂。就学前教育而言, 考虑到音乐往往可以通过悦耳、形象的声音符号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兴趣, 因此, 学前教育有赖于通过音乐这种载体加以传达, 从而确保其效果。

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实践上, 中国的幼儿教师既要继承本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模式, 也要吸取科学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更要把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合理的安排好上课的内容与形式。音乐欣赏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说、唱、奏、表演等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幼儿对欣赏音乐的兴趣, 理解音乐的性质、情绪, 发展幼儿欣赏能力。活动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各种方法相互配合, 让幼儿充分表现音乐, 表达自我, 享受快乐, 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董骞.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09.

[3]李夜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06.

篇4:奥尔夫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学习氛围;创新

一、奥尔夫音乐为孩子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孩子们自由、自主地活动,不仅能缓解心理的紧张压力,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真正获得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很大程度地减少幼儿的习惯性模仿和从众行为。

二、奥尔夫音乐有多种幼儿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1.动作

奥尔夫教学法之所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抓住了孩子生性好动、精力充沛这一年龄特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用得最多的就是身勢动作,他的教学理念是开发学生原本性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激发每个幼儿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以节奏为基础,结合身体律动,将动作、舞蹈、语言联系起来。这也是孩子天生的表现形式。

2.注重合作,注重各尽其能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一直很受重视,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法中,这一点恰恰是非常欠缺的。从开始的两两合作,摆一些简单的造型,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到后来非常多且越来越复杂的小组活动证明,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非常注重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

三、奥尔夫音乐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动作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的一大原则。即兴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幼儿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在“做”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

2.声音

如:先让幼儿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慢慢让幼儿模仿想象中的声音,如:“云飘动的声音是怎样的?”从模仿简单的声音开始,到模仿比较复杂的声音,再到创造性地模仿声音,这对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也是极其有益的。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通过音乐教育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尤其是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培养,对他们的一生都具有很大作用。这个在本世纪初就出现的音乐教学法,竟能如此恰如其分地诠释如此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奥尔夫音乐活动让孩子们一起在音乐中尽情玩耍,感受奥尔夫音乐活动所特有的快乐,从中获得了成功感和满足感。每一个孩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与放松,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主角。这就是奥尔夫音乐的魅力所在!

篇5:走出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误区

1、感受乐曲轻松开心、诙谐幽默的心情,初步理解乐曲ABAB’…反复的构造,感知A段欢快跳动、B段延长且层层累加的特点。

2、引导幼儿在现有生活阅历的根底上,创编牙膏跳舞及挤牙膏的动作。

活动预备:

教学图谱一张,用小纸张将“牙膏条〞一一遮住;教具大牙膏一个;音乐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轻松、诙谐的心情,并大胆用动作开心地表现。

难点:初步理解乐曲的构造,感知A段欢快跳动、B段延长且层层累加。

活动过程:

1、幼儿完好地倾听乐曲,体验乐曲欢快、诙谐的心情。

2、教师结合教具简述故事?牙膏舞会?,关心幼儿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

3、结合图谱,欣赏音乐,初步理解乐曲构造。

〔1〕教师听音乐指图谱,依次出示牙膏条;提问:牙膏跳舞时,音乐是一样的吗?

〔2〕幼儿随音乐指图谱提问:挤牙膏时,音乐一样吗?有什么变化?

〔3〕请力量强的幼儿听音乐领指图谱。

4、教师启发幼儿创编牙膏跳舞及挤牙膏的动作。

5、完好地随音乐表演。全体幼儿跳圆圈舞,B段时,教师依次请幼儿进圈当牙膏条,做出各种造型。

6、教师简洁介绍乐曲,启发幼儿起名字。

活动延长:

1、可在欣赏音乐的根底上,学惯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篇6:浅析奥尔夫的教育思想

11级专接本美术学2班 王乔 2011103202

【摘要】: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所创建的奥尔夫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本文阐述了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教学法的内容,以及对其的认识和对于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奥尔夫教育思想 教学法

一、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是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显示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探求精神,曾尝试创作歌剧,并写出许多歌曲。这一切对其教育思想、教学法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奥尔夫教学体系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初,这种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造性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已经超越了国界,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深受各国儿童和教师的喜爱。

二、奥尔夫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 1.一切从儿童出发。

奥尔夫教学法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才能较差的儿童。因此,在教学内容、材料的选择与方法、步骤的确定上,都是根据儿童特点来进行的。例如:在内容材料的选择上,从布谷鸟叫的下行三度(sol—mi)作为旋律学习的起点,词的起点则是儿童的名字或熟悉的歌谣;在方法上,主要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从感性经验出发,通过生动、愉悦的游戏和音响的感受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这和传统的先讲规则原理,再做音响练习的理性教学是截然相反的。

2.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奥尔夫认为“元素性音乐”教育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基于这一特点,很多人将奥尔夫教学称为“主动性音乐教育”。首先通过学习演奏简单的奥尔夫乐器(包括旋律性音乐乐器、节奏性音乐乐器和捻指、拍掌等“人体乐器”),使所有儿童(包括那些因患哑声或不喜爱唱歌的儿童)都可以亲身实践,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作为导演而存在,而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3.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归结点。所谓“创造”是指将以前各阶段所学过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独创的小型乐曲。在奥尔夫教学中无论是节奏练习,还是形体动作练习,教师并不限于教授某些技能,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即兴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学生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三、奥尔夫教学法的内容

1.节奏、旋律练习。

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节奏练习主要包括:(1)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开始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中提取最短小的24节奏单位(如:兔子大熊猫),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朗诵、歌唱的伴奏。

(2)“声势教学”。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是用儿童的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3)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性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2.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因此,形体动作与舞蹈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习音乐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的目的,与音乐具有相同的意义。奥尔夫的基本形态动作有:(1)反应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用动作对听觉或视觉的感受做出反应的能力。(2)体操训练。主要为节奏练习、乐器演奏和指挥练习做准备。(3)动作训练。即对各种动作进行的技术训练。

(4)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即将各种动作在简单的基础上加以组合和变化。(5)动作游戏。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即兴练习。为了诱发孩子身上的无意识动作,培养和促进这种动作的冲动,并使他们获得有意识的造型。上述各方面的练习并不是分门别类进行的,而是富有意义相互联系起来的,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为另一项的准备、补充或发展。如:器乐演奏可以引入歌唱,歌唱练习可以发展为动作,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

四、对奥尔夫教育思想的认识

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我发现这种体系不是单纯音乐的形式,它是动作、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它是儿童的良师益友。”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音乐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它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奏乐、舞蹈、童话等内容进行教学,去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以低技术、高艺术的手段,让儿童参与音乐活动实践,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创造、培养音乐兴趣,获得艺术经验,促进音乐艺术生活的进步。

学生音乐基础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要求让学生们自己去做,重要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条件去做,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个性。如果学生不愿主动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伙伴”和合作者,注重语言沟通,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反复模仿,学会即兴演唱。

五、关于奥尔夫教育思想实践的几点思考

1.要结合语言、动作、舞蹈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很多儿童在学前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基础薄弱,语言、动作、舞蹈相结合的难度较大。奥尔夫说:“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我们从学生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也发现音乐、语言、动作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致力于重建音乐、语言、动作三者之间的天然联系,常常让学生自编自演音乐剧、配乐故事、配乐朗诵等。这样从学生喜好出发,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平时注重节奏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艺术趣味的提高。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最基本的元素,没有节奏,音乐将面目全非;音乐离不开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的动力和源泉。奥尔夫提出应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一开始我用有节奏的语音朗诵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来掌握节奏。如:布谷/告诉/我/什么/花儿/开满/坡,同时,还可用拍手(布谷)、拍腿(告诉/我)、跺脚(开满/坡)、捻指(什么/花儿)进行节奏感的培养。四种动作同时演奏即成了四声部。3.注意乐器与多声结构的结合,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调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等,其中的“音条乐器”即木琴、竖琴等一般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采用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串铃、沙锤、响板、鼓等。因为这些乐器没有指法上和技术上的困难,所以学生较容易操作,乐器和舞蹈、语言相结合,效果良好。这样的多声部结构,织体清晰,层次分明,易记易奏,用来为歌曲伴奏或参加合奏、重奏,收效颇佳。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符合音乐教育的普遍规律的,是能被各国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但需根据各个国家的音乐特征和学生的特点加以全面的补充和一定的改动。我认为:奥尔夫教育思想及教学法在中国是较为适用的。因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节奏非常鲜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采用奥尔夫教育体系的可能性。当然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将奥尔夫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相结合,还有待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篇7:感受奥尔夫音乐

编者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教育体系之一。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原本性音乐--Eric Lebeau,它通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理解、表演等能力。在接触音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孩子认识、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促进孩子的情商、智商发展。要求10-20个孩子,以下是一位接受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母亲所感所思,比较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教育的特点,会对家长了解奥尔夫音乐有一定的参考。

感受奥尔夫音乐

真正了解奥尔夫,还是在上了两次家长课后。虽然只短短两次课,却让我由衷地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奥尔夫课的基本理论很少,在了解奥尔夫教学法的创始人卡尔.奥尔夫,以及他的“原始性”及综合性音乐教育的思想后,我们开始“感受”了。

七八个家长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老师带着我们先做了一个有节奏地朗诵活动,然后她告诉大家,用手掌击出节奏,同时说‘我喜欢苹果我喜欢梨,我喜欢水蜜桃跟我做’ 再用身体做出一个造型。依照这个例子,每个人要用相同的节奏边拍手边说:我喜欢XX(两个字如葡萄)我喜欢X(一个字如杏),我喜欢XXX(三个字如哈密瓜)跟我做。每个人所“喜欢”的东西和“跟我做”的动作造型不能一样,绝对禁止重复别人表演过的。妈妈们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每个人都极认真地想着怎样才能与众不同。我们依次示范表演后的结果就是,在座每一位母亲都充分意识到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创造力的发挥,想象力的体现,还要集中注意力,跟着音律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平时,我们并未注意到,其语言本身就是有着音调和节奏的。这个小小的游戏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动作、舞蹈及语言密切相联系。

随后,我们又开始“声势”表演,即拍拍手、捻捻指、拍拍腿、跺跺脚,这样几个极其简单的、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做的动作,让我们连续做时,我们感受到的是高低音的不同。之后,“卡门序曲”响起,我们配合做声势表演,以此欣赏起这首著名的乐曲。这首乐曲我曾经听过多次,但从不知道用声势欣赏音乐会有如此妙境,因为我已感受到自己的肢体动作在尽情地体现节奏的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变化。由于这是人人都会做的动作,我们几个妈妈很快就配合得很好。而后,我们分成四组,并发给不同的奥尔夫乐器。这种乐器是奥尔夫独有的。它们不是钢琴、小提琴等,而是原始的发声器如:铃鼓、手鼓、木鱼、沙锤、三角铁等,还有一种音条可以灵活拆装的敲击乐器如:木琴、钟琴等。我们每个小组分别被给予三角铁、响板、铃鼓及串铃,这些乐器将被用以表现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及八分之一拍。老师做指挥,她的手势指挥到哪个小组哪个小组就配合音乐演奏手中的乐器。我们未做配合练习,随着音乐看着老师的手示指挥演奏起来。一曲下来每个妈妈都兴奋不已,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感受!原来我们这些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组成一个小乐队,并且也能演奏得这样好!大家兴奋地鼓掌,既感谢我们的老师,又骄傲于我们自己的表现!

第二次听堂课更有趣,首先,我们被要求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每间隔几秒或几十秒就会有一节或连续几节长音,有点儿象鸣笛声或长铃声,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间隔的时间也长短不定。老师要求我们集中注意力,听到一个长音时就要找别人握手,长音一停就要赶紧松手自由活动,长音一响就要再握手,但握手的对象不能相同,比如这次你同奇奇妈妈握手,下次长音响起时就得换其他妈妈。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群三岁的宝宝做这个游戏时,一个儿个头和桌子差不多高的小女孩,长音一响时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小家伙灵机一动,一双小手紧握着桌子腿儿不放,长音结束,赶紧松开手。由此可见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轮到我们游戏了,音乐响起——长音响了!妈妈们赶紧就近抓住一个妈妈,有抓胳膊的,有拉手腕的;长音过去!松开手,正想放松一下,长音又响了!再慌乱地扑向另一个!这回可是乱套了,随着音乐的变化,只见大家象是磁铁的两极,忽而紧紧地吸到一块,忽而远离,长音不停地响起,妈妈们像捞救命稻草似的到处握手,看也不看就抓住眼前跑过的人,手忙脚乱。长音又响了,我急着去握手,咦?怎么迈不动腿了?低头一瞧,哎呀!乐乐妈正坐在地上,反正也跑不动了,就势抱住了我的大腿!这可真是经典镜头啊!不知在一旁拍照的当当妈有没有照下来?这个时候,大家忙晕了,也乐晕了。音乐游戏结束了,妈妈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淋,好久不锻炼了,这回是过瘾了。用乐乐妈的话就是:“既欣赏音乐又开发创造力,还可以减肥!一举数得了!”妈妈们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和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时候,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每个妈妈的脸上却洋溢着发自心底的快乐。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些符号如“),“"”,...”等我们常见的符号表现音乐。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欣赏贝多芬的《军队进行曲》。对于我来说,这些符号与音乐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当老师随着音乐的播放,用教棍演绎着这些符号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到乐曲的节奏、结构和风格,如临其境般地体会到士兵们由远及近再走远的整齐步伐。一曲终了,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符号,真是回味无穷啊!老师说也可自创符号和图形来理解、记录音乐。因为对孩子来说,可爱有趣的图形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使他们接受。

回味这两节课,我感触很深。我觉得奥尔夫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就是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尽享艺术的真善美”,师生互动,老师高兴,孩子有成就感,培养孩子的潜能。

附:卡尔.奥尔夫的一生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从少年到青年,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

1924年奥尔夫与舞蹈家军特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使学生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了第一卷教材,实现了“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

1932年,编辑了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此后,奥尔夫专门从事作曲。其三部成名作:《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

他在音乐教育上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篇8:感受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无穷魅力

杰出的音乐家贝多芬告诉广大的音乐爱好者:“音乐应当使人人的生活爆出火花。”音乐是一种特殊艺术形式的语言。其表现形式与一般的语言艺术形式、绘画艺术形式不同, 既带有语言艺术形式, 又兼有绘画艺术形式, 抑或是二者相结合。它用声音或音响传达情感, 也还会用恢弘的场面、别致的服饰等艺术造型渲染音乐的魅力。它会令人的思想在音乐当中, 在遐想当中, 在真实虚幻交替当中得到升华, 以达到最高的艺术和思想境界。

奥尔夫音乐就具有这种让人的思想不断升华的神奇力量。奥尔夫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渗透于各种文化、各种阶层, 各种肤色的人种, 以明快优美的音乐形式感染他人, 而且让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音乐的形式, 而且感受到它的内涵, 感受一种风情, 一种特殊的文化, 继而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因此, 人们往往会通过自己民族的文化表象及内涵影响别的文化或与别的文化建立密切的联系。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形成

出生在德国慕尼黑的卡尔·奥尔夫受到家庭的影响, 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爱好。他对儿童特点也非常了解, 他以对音乐的敏感, 创立了专门适合儿童音乐发展的独到的音乐教学体系———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他指出:“从一开始, 儿童就不大喜欢学习, 他们宁可嬉戏玩耍。如果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你就会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他们会发现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就是儿童游戏。”奥尔夫在世纪初就对欧洲中世纪的音乐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对各个国家的打击乐器也有研究, 因此他创建了与众不同的开放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它以自然简单的即兴演奏形式体现, 以强烈的节奏甚至参与者的身体一些部位进行律动, 它能引发人们尤其是儿童身上的音乐本能。奥尔夫强调音乐的节奏是音乐的主轴, 是音乐的生命力, 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语言节奏、身体动作节奏、器乐节奏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节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喜欢这种音乐表现形式, 这也就是为什么奥尔夫要为儿童特别创建这种人人都能参与的音乐教学法的原因了。奥尔夫立足于音乐但又超越音乐领域本身, 并将教育扩展到语言、自然等领域中。他主张寓教于游戏活动, 强调与本土文化的结合。这就是为什么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得以在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普及的原因。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重大意义和内涵

奥尔夫音乐是在一系列背景环境下对儿童进行一种特殊的音乐教育, 它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每年各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专家都会定期举行奥尔夫音乐教学研讨会, 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奥尔夫音乐教学专家之间的交流, 给儿童音乐教学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对儿童来说, 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儿童学前阶段, 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他们的潜能, 塑造幼儿健康向上活泼的个性。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在教师们精心设计的音乐课堂上, 儿童可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进行音乐的表达创新, 表现音乐的内涵。通过这些综合体现, 展示出音乐的节奏, 乐曲的优美结构与和谐美。奥尔夫音乐教学涉及许多儿童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唱、朗诵、旋律、游戏, 并融入舞蹈动作。在表演、欣赏录音的同时融入其他器械的声音, 成为美妙的音乐组合。在“做中学, 学中做”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特点, 分组分批以不同音响组合形式、以夸张的形体动作去感受一段世界名曲或民族音乐, 其感染力赋予人们以极大的欢悦和音乐旋律的强烈冲击。

在教学中, 孩子不是旁观者, 不只是聆听者, 不是仅跟着录音机毫无表情地模仿, 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因此, 可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它不会那么抽象难懂。实际上, 儿童会对它有很浓厚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 儿童的参与举足轻重, 在参与的过程中, 儿童可以针对音乐的某些章节部分,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进行创新改革。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前提之下, 采用儿童喜爱的优美动听, 愉悦欢乐的音乐组织教学, 其意义尤为重大。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深入校园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妲娜老师曾连续几年来到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专门为音乐系和学前系的五百多名毕业生介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借助各种器乐以及自制的音响器具展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魔力。她全身心投入教学, 以其个人魅力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诠释得十分到位。李教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在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她以朴素的语言, 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 每个参与音乐活动的师生都受益匪浅。学生表示, 他们会在将来的实际教学当中灵活运用李教授传授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通过短时间的强化训练, 他们觉得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他们一旦把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将影响着广东许多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理念,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将得以很好地推广。

去年, 李妲娜老师带着助手来到我们学院, 给即将奔赴幼教第一线的毕业生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训练。学生们席地而坐, 李教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她带来了各种打击乐器, 她把参与者分成四组, 每组分别拿着不同的打击乐, 有小鼓、小铃铛、三角铁、小摇锤, 录音机播放着《春节序曲》音乐, 在乐曲中敲打各自的器乐。在老师的指导下, 参与者敲打出韵味极佳的节奏, 一堂两个小时的课在这轻松愉快的互动中完成得非常好, 学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无处不在。

报纸除了阅读, 几乎想不到它还能起到与音乐有关的作用。李教授让一百多个学生以班为单位, 用报纸做出衣物、帽子等饰物, 让学生自己选出一段乐曲, 在宽大的体育馆进行表演。学生们在表演当中体现极强的合作精神, 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当中学生的表演犹如出水的芙蓉、高歌的云雀、飞翔的雄鹰、奔腾的骏马、潺潺的流水、呢喃的春燕、活泼的顽童。他们好像穿行于茫茫的雪原, 绵延的山脉, 奔腾的大海, 林立的高楼。他们的表演, 可以说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无限的感慨, 无限的憧憬。

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潜质, 经过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这种音乐天赋和潜质就会得以很好地发挥。在儿童阶段, 教师在开发其大脑时训练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对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一种适合儿童的特殊的教学法, 它能塑造幼儿健康向上活泼的个性。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幼儿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音乐代表着美, 似乎有一种凝固的音乐表现形式体现出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神奇、变幻莫测和对人的心灵震撼。对音乐稍有些感受的人, 都会在这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大自然的美, 生活中的美, 音乐语汇中的美, 旋律的美, 如春风化雨, 深深地渗透到参与者的心里。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美的自然流露, 美的虚拟夸张, 美的魂魄, 美的娇柔。因此, 人们就能借此感悟美, 欣赏美, 进而“创造美, 寓教于乐, 寓教于美”。奥尔夫教学法就这样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增添了新的源泉, 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论文下一篇:初一数学教师个人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