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

2024-04-07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共1篇)

篇1: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指用我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我国的民族乐器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几千年来,它与人民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歌唱和舞蹈,常常用器乐来配合;说唱和戏曲,器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民间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器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民音乐生活的重要方面。民族器乐的发展

贾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出土个数最多(共出土30多支)且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

它出土于河南舞阳,距今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贾湖骨笛用鹤类动物的翅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制成一般为6-8孔(还有一支2孔的),这三十多支骨笛的音阶结构至少是六声音阶,这说明在八千多年前,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

6000-7000年前的乐器

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和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哨,两件乐器距今已经有6000-7000年的历史。西安半坡骨哨有二个发音孔,能吹奏出一个二度音程,是萧的前身。河姆渡陶埙用陶土烧制完成,有二个发音孔,能吹奏出一个小三度的音程。

距今4000-5000年前的乐器

磬是一种石制的乐器,由劳动工具演变而来,把若干只磬编排成一组,发出几个音色不同的音来叫离磬,也叫编磬。

最初的钟是陶制的,这是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一件新时代时期陶钟,高约9厘米,底部直径5厘米,共鸣体为圆筒形,顶端为圆柱形短柄。青铜制的钟是在夏禹时期才出现的。

周代的乐器

周代到战国时期编钟乐舞的兴盛

到了周代,我国的乐器种类已经达到70多种,人们按照乐器主要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类,即“八音分类法”—金石土木革丝匏竹。金类乐器-钟,石类乐器-磬,土类乐器-埙,木类乐器-柷、敔,革类乐器-鼓,丝类乐器-琴、瑟,匏类乐器-笙,竹类乐器-管萧 编钟兴于周,盛于春秋、战国,它与编磬和建鼓在一起组成了当时乐器演奏的最高等级-钟鼓之乐。周代晚期,编钟由3-5枚已经发展到8枚,春秋、战国以后,编钟制作越来越精美、豪华,规模越来越大,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由65件构成,大部分钟都能发出二音,12律齐全,构成5个8度,小钟用丁字锤敲击,甬钟用木棒敲击,钟体上还记载了音律问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古琴成为一种重要的演奏乐器,并出现了著名的琴曲《高山》《流水》和琴师师涓和师旷。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8.0

5唐代器乐的发展特点

唐代,由于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增多,大量的外来乐器开始出现,唐代非常盛行西域乐器的演奏,并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宋金以后乐器的发展

宋代出现的乐器有胡琴、月琴和扬琴等

唢呐在金代由波斯、阿拉伯国家传入了中原地区 中华民族乐器的分类

我国的民族器乐目前尚在使用的有近500种。民族乐器按乐器发声原理和演奏方法可划分为四大类:

吹管乐器:利用气流震动管体发声。有笛管等

拉弦乐器:利用持弓拉弦为主要发音的震动源,通过琴筒与弦产生震动而发声。

弹拨乐器:通过弹拨琴弦使得共鸣器与弦产生震动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如琵琶、阮、柳琴、月琴、三弦、扬琴等。

打击乐器:敲击乐器本体发声。鼓、锣、铙钹、板梆四类。吹管乐器

• 笛子是一种外来乐器,由西域传入,一直相传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来。在南北朝之前,萧和笛都叫笛、涤,之后称笛为横吹,萧为邃。笛子是中华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是一种灵动生气、神奇的乐器,受到风流雅士的推崇。

曲笛长约60厘米,内孔直径1.7厘米,音色柔和,梆笛长40厘米,内孔1.3厘米,刚健明亮。笛孔一般为11个,分别为吹孔(第一个),模孔,6个音孔,一个前出音孔(确定最低音)个两个助音孔(飘穗子,也可增大音量)。

唢呐曲目欣赏-百鸟朝凤 又名喇叭,小的称海笛,大的低音唢呐又叫梅花。唢呐的锥形木管上开有按音孔,前七后一,顶部装一节细铜管,铜管上按有苇哨。锥管下部接一喇叭口。唢呐音色高亢嘹亮,气氛热烈,在民间的婚丧庆典中常常使用。

“百鸟朝凤”是我国民间极流传的美丽神话故事。传说凤鸟原是种简朴的小鸟,它终年累月,不辞辛劳,在大旱之年,曾以它辛勤劳动果实拯救了濒于饿死的各种鸟类。因为,为感激它救命之恩,众鸟从各自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献给凤,凤也就此成了一只极美丽、高尚、圣洁的神鸟,被尊为百鸟之王。每逢它生日之时受到众鸟类的朝拜和祝贺。民间即以此象征吉祥和喜庆来歌颂幸福的生活。

百鸟朝凤是一首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间乐曲。这首乐曲经过民间艺人长期的加工,成为我国民族器乐中的珍品。

整个乐曲紧凑明快,有北方吹打乐的特点,乐曲充分发挥了唢呐的乐器表现功能,模仿出许多类飞鸟鸣禽的叫声,活波粗旷,欢快爽朗,富有生活气息。其音乐分为旋律部分(主部)和模仿鸣叫声部分(插部)两种。

旋律部分具有非常强烈的北方民歌旋律音调特点,开始时是一个北方民间气息十分浓郁的曲调(抬花轿),创造出一个十分欢快的气氛,为后面模拟音调的出现提供心理上的准备。

模仿部分是以高超复杂的演奏技巧模仿各种鸟叫,穿插其间。先是布谷鸟(尾音的滑音处理非常象布谷鸟的喉音),然后是喳喳的小燕子等小鸟,接下来是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群鸡相互呼应的场面。这首音乐最精彩的部分,要数模仿蝉鸣的一段,循环呼吸的长音奏法和忽强忽若的力度变化,将蝉声描述的十分逼真。乐曲在一段段的模拟音调中不断推进,在一个不停顿的最高音时达到了顶点,达十秒之久,把欢乐的情绪推到高潮。

二胡

二胡,又称胡琴,最早的记载是在宋朝,最早主要流行在中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中,至明清时代,二胡在民间开始广为流传。近百年来,中国的许多民间艺人和大师对二胡不断改良和创新,使二胡的演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华彦钧、刘天华为其中的杰出代表。

1949年后,二胡的制作、改革和演奏艺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它可以独奏,也可以在歌舞和声乐以及戏曲、说唱音乐中伴奏。在中华民族管弦乐队中,二胡更是一种主奏乐器,类似西洋管弦乐队中小提琴的角色。由于二胡制作简单、廉价易学而又音色优美,因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是中国民间普及率很高的乐器。

《二泉映月》这首世界名曲,原本是一首“无标题音乐”,从曲名看,它似乎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标题性音乐作品。其实它的曲名是由著名的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及著名的女音乐学家曹安和先生和阿炳一起即兴商定的,曲名与乐曲的内容并无多少内在的联系。

杨荫浏先生与阿炳先生同出生在江南小城无锡,长在无锡,是地地道道的“老乡”。杨先生和曹先生都是从小学习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在这一点上与阿炳又是相同的。另外杨荫浏先生的启蒙老师,就是邻居的道教小乐手颖泉。在这一点上杨先生与阿炳又是相同的,不仅有共同的语言,还可以切磋和探讨博大精深的道教音乐。

1950年的夏天,杨荫浏回到了家乡无锡,拜访了当时默默无闻的民间音乐家阿炳,请阿炳用老式的钢丝录音机录音。当阿炳拉完第一首二胡曲时,几个人同时鼓起掌来。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用二胡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拉过”。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曹先生接着说:“光名《二泉》,不像个完整的名,粤曲里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二泉印月》呢?杨先生接着说:“印”字抄袭的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河山,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默认下来。《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二泉映月》记录了阿炳的一生的苦难。无锡的老人回忆,在旧社会每当听到阿炳的琴声,人们就会叹息道,可怜的阿炳又来了,他有拉不完的怨,他有拉不完的恨。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了《二泉映月》后,激动地说:“只有跪着听才有资格”。《二泉映月》是阿炳依心而为、依心而诉、依心而来、依心而去的真实写照。我还感受到《二泉映月》有悲有怨、有感有叹、有刚也有强。瞎子阿炳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既没有“泉”也没有“月”,而是叙述了他自己苦难一生的遭遇。

弹拨乐器

古琴-弹弦乐器。古代称琴、瑶琴。现代称古琴、七弦琴,是中国历代文人雅士所崇尚的乐器之一。古琴造型优美,琴体是一扁长形音箱,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面板又称琴面,是一块长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开有穿弦孔,琴尾为椭圆形。古琴的风格古朴典雅、神秘。被士大夫、文人墨客所推崇。表现力非常丰富。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夕阳箫鼓 十面埋伏 阳春白雪 汉宫秋月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渔樵问答 高山流水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中大多数都属于古琴曲。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共有三种音色。一为散音,即右手弹空弦所发的声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二为按音(实音),即右手弹弦,左手同时按弦所发的声音,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三为泛音,即左手对准徽位,轻点弦上,而右手同时弹弦时所发清越的声音,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磐。

琵琶

初称批把,汉代定型为四弦十二品位,称琵琶。公元4世纪,随着与西域文化的交流,有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柱,横抱,用拨子或用手弹的琵琶和无弦琵琶传入内地。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半梨形音箱,桐木为面,项向后弯曲,四弦,四相九至十三品不等的琵琶。近几十年来,已发展至二十三或二十五个品,有半音,能随意转调,且音域宽广,表现力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名曲。又名《淮阳平楚》。该曲记录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在垓下决战,汉军以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的历史事实,形象记录了古代壮观激烈的战争场面。《十面埋伏》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十面埋伏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题材时,抓住了典型事件、典型环境,抓住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决战中,又形象突出描述了各种激烈战斗的声响,形成了全曲的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再现了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面。

全曲分十三个段落,按照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战前准备):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音乐有散渐快,音乐的不稳定性,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铁马金戈,紧张森严的临战气氛。

(2)“吹打”。气氛庄重,这段音乐是全曲中旋律较强的部分,表现了元帅升帐和汉军由远而近,阔步行进的景象。

(3)音乐越来越密集,进入“点将”部分,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一拂轮)指法,表现了调兵谴将的忙碌和将士威武的气派.(4)“排阵”。(5)“走队”节奏均匀,曲调简单。慢起,渐快。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为描写激烈的战争作以准备。

第二部分(战斗过程):决战的描写。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

•(6)埋伏 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该下伏兵,悄悄包围楚军,气象宁静而又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 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展开。

(8)九里山大战 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是全曲的最高潮,密集的节奏描述了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将音乐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战斗结束)音乐凄凉,悲壮: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 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音乐嘎然而止。

古 筝

春秋战国时代在秦地广为流行,故也名秦筝。汉刘熙《释名》中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见筝是以音响特征命名的乐器。筝的琴体为桐木制,底平,面板呈弧形,长方形音箱,弦数多为21、25、26,五声音阶定弦。左手以“压、颤、揉、推”等技法来做音高变化和韵味变化,右手用“勾、托、抹、撮”等技法弹弦。高音清亮华丽,低音深沉浑厚。《渔舟唱晚》 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

全曲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慢板.悠扬如歌的旋律,左手轻巧的按弦产生了波浪般的音响,流畅自如,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分,(2„30开始)快板,音乐出现了新的因素,旋律加快,向第二部分过度。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音乐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也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花音,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使得全曲达到了高潮。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最后结素在宫音上,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此曲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打击乐器

民族器乐的演奏形式

中国近500种民族乐器,除了少量打击乐器外,都可以进行独奏。

除了独奏,另一类器乐演奏形式是合奏。

不同的民族乐器组合在一起进行演奏有独特的称谓。分为以下5种类型:

1、鼓吹乐(管乐器在一起合奏的形式);

2、锣鼓乐(打击乐器在一起合奏的形式);

3、弦索乐(弦乐器在一起合奏的形式);

4、丝竹乐(拉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有时也加上一些轻打击乐器,起点缀作用)。

5、吹打乐(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大型演奏形式)。

器乐合奏

• 管乐合奏(鼓吹乐)北方的乐种,可分两类:

1、唢呐主奏的吹鼓乐,如一支唢呐的“山东吹鼓”、两支唢呐的 “辽南吹鼓”、“河北吹鼓”等。《百鸟朝凤》、《抬花轿》就是“山东吹鼓”的常奏乐曲。

2、笙笛配合的 “吹歌乐”。吹歌普遍流行于河北各地。• 打击乐合奏(锣鼓乐)纯粹用打击乐组合的演奏形式。比如戏曲开场前的“闹场”锣鼓,我国民乐特有。各地名称各异:陕西打瓜社,江南十番清锣鼓,四川闹年锣鼓。

• 弦乐合奏(弦索乐)纯粹以弦乐器组合的小型合奏,如北方弦索乐。”、“河南板头”流行于河南开封、许昌、洛阳、南阳、信阳等地区。

• 丝竹乐合奏(丝竹乐):以拉弦乐器和竹管乐器相结合的演奏形式,有时也加上一些轻打击乐器,起点缀作用。“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等都可归入丝竹这一类音乐。在南方一带特别盛行。“丝竹乐” 江南丝竹注重发挥每件乐器的特点,对于同一乎乐曲,各件乐器分开来演奏能相对地独立,合起来又能融为一体,它们在一些重要要音上保持一致,而在细微部分各人可即兴发挥,增加了乐曲的厚度和色彩。

• 吹打乐合奏(吹打乐)以吹管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大型演奏形式,如浙东锣鼓,潮州锣鼓等。有不少乐种由于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此在音乐中也有丝竹乐的特点。如苏南吹打,陕西鼓乐等。

丝竹乐曲目欣赏

丝竹乐是指由弦乐器、竹制吹管乐器共同演奏的音乐。丝竹乐具有柔美、细腻、轻快的特点,可用“小、轻、细、雅”四个字来概括,小指乐队小型,最少配制为一丝一竹;轻指音乐情趣轻松活泼;细指演奏风格精致细腻;雅指所奏乐曲优雅柔和。丝竹乐根据乐种的不同又可分为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曲、潮州丝弦等品种。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乐,泛指流传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江南丝竹以突出表现二胡、笛、箫三件乐器为基本原则。常用的乐器还有:丝弦的三弦、琵琶、扬琴,竹管的笛、箫、笙和小件打击乐器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是民间风俗音乐,多与民间的婚丧喜庆及庙会活动联系在一起。音乐风格清新活泼,细致秀雅;曲调优美流畅,柔和婉转。江南丝竹的传统曲目中著名的有所谓“八大曲”,其中一曲为《中花六板》。都是在老六板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江南丝竹注重发挥每件乐器的特点,对于同一乎乐曲,各件乐器分开来演奏能相对地独立,合起来又能融为一体,它们在一些重要要音上保持一致,而在细微部分各人可即兴发挥,老艺人这么说“你进我出,你繁我简,你高我低,你正我反,你长我短,你停我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构成了一个有变化而又有统一的和谐整体。中花六板-欣赏

《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旋律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的代表曲目。

中花六板:民间艺人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出《快花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六板》,并将其组合成套,称《五代同堂》。“五代同堂”这一名称是取其吉利之意,子孙五代同堂,福高寿长。另外也示意五曲同出一宗。

《中花六板》是《老六板》的放慢加花,即将节拍逐层成倍扩充,而速度逐层放慢,旋律一次又一次地加花,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文曲的代表。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是江南丝竹的传统名曲。该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展示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卷,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第一段:“江楼钟鼓”

由琵琶(或阮)模仿鼓声,萧、筝相继演奏出轻轻的水波声,而后引来乐队的合奏,优美从容,在平和的连绵浮动中,大鼓在旋律背景上轻轻滚奏,点染出“江楼钟鼓”这一特定标题的意境。

• 第二段:“月上东山”

用主题材料的升高模进和自由延伸,展现出月白风高和月上东山的美好风景。

• 第三段:“风回曲水” • 第四段:“花影层叠” • 第五段:“水深云际” • 第六段:“渔歌唱晚” • 第七段:“洄澜拍岸”

• 第八段:“欸乃归舟”

• 第九段:“尾声”。

• 此曲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丝竹乐的艺术美,其艺术手法有以下几个特征:1)由静而动,则动而静;2)由远而近,则近而远;3)以景抒情,情寓于景。

此乐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本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广东音乐以广东戏曲中的伴奏音乐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借鉴西洋作曲法而形成。广东音乐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曲调华丽、轻松、活泼,音色清脆明亮,曲调优美流畅,节奏活泼明快,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形成以后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

广东音乐旱天雷欣赏

由扬琴家严老烈根据《三宝佛》中的《三汲浪》改编。改编者运用民间音乐创作中常用的放慢加花等技法,对原曲给以新的节奏处理,并充分发挥扬琴密打竹法和善于演奏大跳音程的特长,使陈调出新声。由于改编后乐曲的情绪有了根本性变化,所以新名为《旱天雷》。乐曲表现了人们在久旱逢甘霖时欢欣鼓舞的情绪。曾被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弦乐四重奏。

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在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

《将军令》,原为戏曲中开场音乐和为摆阵等场面而伴奏的曲牌。民间艺人也常吹奏以增添节日气氛。上海民族乐团根据苏南吹打《将军令》加以改编。乐曲在速度、力度以及音色变化上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曲调更显气魄宏伟,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

全曲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一]散板引子:乐曲在一开始,号筒、先锋的号角声和庄重的大鼓、海锣交替出现;继而鼓号齐鸣,乐声大振,辉煌宏亮的大唢呐和振奋人心的锣鼓齐奏,气魄宏伟,犹如千军万马簇拥主帅胜利归来。模拟古代战争作战前擂鼓三通,强而有力的鼓点节奏,由慢而快,阵阵频催,渲染了战斗即将开始的紧张气氛。

二]慢板段,庄严稳重的旋律,采取“句句双”式地重复旋法,并用左手琴竹“弹轮”技法奏出颇有力度的轮音,加之常出现低八度音的衬托,更显示出旋律所蕴藏的内在力量,恰似将军升帐时那种威风凛凛的情状。

三]快板段是第二段的变奏,主要采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拍子中的强音位置(每拍的第一、三音)常用重捶子扣击琴弦以加强力度,表现将士们浩浩荡荡,雄姿勃勃的情景。

四]急板,用板式变奏的技法将第二段旋律成倍紧缩,变 4/4拍为 2/4拍,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旋律无停顿地进行,气势剧烈紧迫。

扬琴在击弦后余音很长,这样,前面旋律余音与后面击发的乐音混相交响,音响宏大,振奋人心,具有强烈的音乐效果。,

上一篇:二衬首件总结会议纪要下一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