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人文言文

2024-04-09

穿井得人文言文(精选6篇)

篇1:穿井得人文言文

穿井得人是一个成语,原是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用来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出自《穿井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穿井得人文言文翻译解析,欢迎阅读。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便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解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不要轻易相信传言蛮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做到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篇2:穿井得人文言文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篇3:穿井得人文言文

一、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掘人文内涵

1. 篇章写作背景的探究。

中学课本中文言文大部分是名篇,已被广为传颂,但毕竟时间的鸿沟是我们无法逾越的,并且由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年级、阅历的限制,与一些课文有距离感、有陌生感是无法避免的。而此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扫清字词等基础知识的障碍后,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缩短与课文的距离。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备课前掌握大量的写作背景知识资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另一方面追溯文化渊源,为学生构建沟通上下几千年的广阔空间。如果学生对归有光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根本不会体会《项脊轩志》中蕴含在日常琐碎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如果学生不能了解《鸿门宴》一文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就不会有兴趣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在引导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从美学等人文学科的高度去观察和处理所感受到的艺术美,发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使他们感受艺术创造的真谛”。就语文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语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他人、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背景的深化横纵的联系是相当重要的。

2. 作品情感的深刻感悟。

人文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特别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言作品能够使学生领悟至美境界,感受至善的情感———在李密催人泪下、力透纸背的情辞中体会他的感恩报效之情,在文天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的呼唤中感受他的为国尽忠之义,在林觉民“助天下人爱其所爱”的理想中了解他的豁达宽广之爱。

3. 相类篇目的比较联想。

《赤壁赋》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如果弃掉人文性,只讲字词句,则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在这篇文章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乐观旷达的苏轼。同样,在这个板块中后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散文,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两位作者,一个是乐观旷达的,一个是执著孤傲的。联系这两人之前之后写的一些诗文,就会明白,苏轼在离开黄州到庐山时,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如果联系苏轼的生活遭遇和生活态度,就不难明白写这首诗的用意:你们怎样看是你们的事,可以看高,可以看低,我还是我,苏轼还是苏轼。柳宗元写《江雪》是“千万孤独”,跟《始得西山宴游记》一脉相承,所谓“不与培娄为类”。两篇文章一比较,就会发现,同样的遭遇,不一样的反应,因为性格、气质、修养不一样,但都不影响作品杰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正如屈原在楚国灭亡时选择死,司马迁在受腐刑时选择生,我们不能因他们的不同选择否定他们的伟大。

二、文言文教学中寻找人文内涵的意义

1.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助于养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

在现代文阅读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样,文言文阅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为什么这样说?文言文不像现代文,能一目了然地找到信息点,它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翻译、了解了文章大体内容之后,探究人文,需整合文中信息,进行判断、概括、归纳,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有利于加强德育教育,真正起到语文的育人功能。

新课标认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文言文教学中探究人文,一方面,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对待生活。如学习苏轼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留下了不少旷世之作的精神;学习蔺相如宽以待人,成就了“将相和”佳话的胸襟;学习苏武受困匈奴依然自尊、自强,令外族人以为仙人的坚韧;学习烛之武不计个人安危、顾全大局,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百万师”的雄才……另一方面,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王羲之告诉我们人生苦短,所以要趁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建功立业;王安石告诉我们做学问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大思想家荀子更是给学生们上了丰富的一课:学习重在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这都是文言文中人文内涵探究的结果。

3. 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人文内涵,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在背诵一些名篇时,靠理解记忆,这样就会节省时间,事半功倍。

4. 有助于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发扬光大。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感悟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深邃的智慧,继承古代典籍中对现代有用的文化,使之盛传不衰。如我们所说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样的政策,都可以从古人的著作中找到影子,如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所以文言文不仅关涉造字之源、句式之法、为文之妙,而且包容着先哲之理、阴阳之变,乃至礼俗、宗法、地理、数术,更与古代历史密切相关。我们需要去探究,去吸收。

篇4:谈高中文言文人文教学

一、调动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培根说:“读史可以明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是我国文学史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让学生在前人思想光辉的滋润下,去体味、感悟,重塑灵魂的高塔,让生命之花灼灼其华。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引导学生用心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明代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其中的真情。《项脊轩志》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为何?细节传真情。描写祖母情时,写道“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手持象笏曰:‘…他日汝当用之!”通过动作、语言等细节表现了祖母对孙儿关怀、期望、赞许。学生产生了共鸣,联系生活中饱含着浓浓爱意的细节,去用心体会父母的殷殷关切、师长的谆谆教诲、朋友的声声鼓励,发现拨动心灵的琴弦的细节,用心捕捉生活中的感动,学会感恩,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写出饱含深情的文字。

再次,让学生明白做事之理。《庖丁解牛》,欣赏庖丁精湛绝伦出神入化的解牛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文惠君通过庖丁解牛明白了养生之道,自己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为人处世之道?“了解规律,掌握规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莽撞,谨慎行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等。《佝偻丈人承蜩》中佝偻丈人承蜩之所以“犹掇之也”,正是因为他能“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成功必须要专心致志。这些人生哲理对于学生的人生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挖掘文本,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由于高中学生时间紧,没有更多的机会去直接体验生活,写作时经常陷入“无米下炊”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有必要挖掘文言文本,挖掘文本素材,增加他们的间接人生阅历,并注意积累,只有如此才会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容忍廉颇对自己的冒犯,以国家大义为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可用于“宽容”“人性的光辉”“眼界”“示弱”等话题。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用于“担当”“知错就改”等话题。如《伶官传序》,庄宗接受遗命,夺得天下,而后宠幸伶人,身死国灭,阐述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可用于“挫折”“财富”等话题;如《游褒禅山记》,作者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告诉我们要想至常人之所不至之处,需要经历磨难,需要有志与力。可用于“更上一层楼”“意志”“目标”等话题。文本中潜藏着无尽的写作素材,用心挖掘,让文言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三、立足现实,挖掘现实意义

唐玄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我们的文言教学,不要关在字词的笼子里,穷经皓首,还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挖掘教材,体会其对今天的现实积极的指导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中讲的是“种树之道,为官之理”,我们可以联系生活思考家长的“教育观”。现在很多家长主张“早教”——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这其实也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孩子的发展有害而无益。“爱,有时就是一种伤害”。《阿房宫赋》中秦始皇起宫室、广声色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导致了“一夫作难”而“身死人手”的可悲结局。由此可知只有“爱人”“爱民”才可以“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这样的情节也在现实中上演,安徽阜阳“白宫书记”颍泉区原区委书记张治安,为建政绩工程,修建豪华办公楼,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必然会被百姓打下马去。“将百姓的利益时刻装在心上,扛在肩上”,是为民者为政者的人生之道。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关注人文性。要从有限的文本中,挖掘出无限的人文内涵来。

篇5:穿井得一人的文言文翻译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诸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启示】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折叠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注释】

1氏:姓。

2溉汲取水汲水浇田:溉音ga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

3及:等到。

4 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5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7使:使用使唤。指劳动力。于到向。

8穿挖井:解释为“打井”、“钻井”、“凿井”。

9闻之于宋君:指这件事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面。

10国人:指城都的人。

11对:回答。

12者:人。

篇6:《穿井得人》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上一篇:Q2季度会议下一篇:芬芳为话题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