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培训有感

2024-04-08

人文培训有感(共8篇)

篇1:人文培训有感

听人文名师讲坛有感

从小,就对文学就情有独钟的我,上了大学后却进了一个与文学相去甚远的工科专业,学务繁杂紧迫,使我无暇顾及其他,直到这个人名名师讲坛这门课程,才使我与这位老友又有了接触的机会。渐渐的,我发现讲坛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与文学久别重逢的激动,更多的是对文学的更深刻的认识。

每周一次的人文名师讲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在这两个小时里,每次我的心灵都会和讲台上的教授一起,在文学的海洋里自由地游弋,体会文学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动。下面,我就把其中几次印象比较深刻的讲座及我的切身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

犹记第一次讲座,来到小报告厅时,里面已经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坐下,过一会儿,一位中年男性教授徐步上台,身边有灵通的同学开始低声议论,“快看,那位就是人文学院的院长,周宁教授。”我不由心生敬意,正值盛年,却已为院长,真是年轻有为啊,原本我以为文学院的院长会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呢。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周院长用他的博学与智慧彻底地征服了我们。他和我们谈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反思生命。在他深刻的思想和风趣的谈吐中,我们如坐春风,讲座临近尾声,我们却意犹未尽。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几天后,我有有幸听到了朱水涌教授“三部文学经典与人类文明”的讲座。他向我们介绍了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分别是: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红楼梦》和鲁迅小说。他首先谈了一下文学对人类的意义,从人类进入文明开始,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未来就是人类切身关注的问题,人类的文明发展是伴随着对人的不断发现、不断思考而发生变化的。接下来,他谈了一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与古希腊文明的联系。《伊里亚特》描述的是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半岛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通过战争歌颂英雄。而与此相同的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特征就是对英雄的崇拜。可见,这部史诗对希腊文化影响之深远。谈过了希腊文化,他把视角转向国内,分析了《红楼梦》与人类想像、体验中的三个世界。通过朱教授对红楼梦中人物性格的深刻分析,我们对这部名著的理解更深了一层。“感叹自己身世”,“情场忏悔而作”,宣扬“色”“空”观念。最后,他谈及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立人”的思想,选取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经典名篇分析著作中的人性,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如果说之前我对我们专业与文学的联系认识很肤浅的话,在听完曹志平老师的讲座后,我对科学和文化的本质认识更深了一层。曹老师讲座的主题就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他首先引用了一些名人名言来论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康德对两者的关系的认识。相比之下,尼采的观点有些偏颇:人的本质不是由理性和科学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权力意志决定的。权力意志是人的生命的本质。人应该认识的不是关于实在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生命。对科学技术的追逐带来了生命灵性的丧失。接着,曹老师又纵观古今,给我们讲述了一些两种文化间的论战。梁启超:从主张学习了近代科学,向怀疑西方科学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访问欧洲:“因科学发达,生出工业革命,外部生活变迁急剧,内部生活随而动摇… …人类的自由意志,不得不否认了。意志既不能自由,还有什么善恶的责任。… …宗教和旧哲学,都被科学打得旗靡辙乱… …这回大战争便是报应。”关于这一点,地理学家丁文江做出了反驳:“打到玄学鬼”“科学的目的是要摒弃个人主观成见——人生观最大的障碍——求人人所能共认的真理。科学方法,是辨别事物的真伪,求他们的秩序关系… …科学的万能,科学的普遍,不在他的材料,在他的方法。”科学能够应用于人生观。欧洲文化的“破产”责任不在科学中国文明的可取之处,在于一直同“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精神文明”相作对的“近三百年经学大师治学的方法”。虽然两人观点各异,但其中对科学和文化的剖析却都给人以启迪。归结起来,科学文化:知识上以自然科学为核心,包括社会科学;以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工业、资本等相连结;强调科学方法、理性与科学精神。人文文化:以人文学(文史哲)为核心,基本问题是人的价值,强调生命的移情、顿悟、反思。最后,曹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自己对两者的观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不一致甚至对立的方面,但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人文精神,他们在最核心的部分又是一致的。科学技术是人类知识与文明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力量。科学是人类的共同文化,但人类文化的存在是以不同民族差异性文化的存在为条件的,正如生命以生物的多样性为条件一样。听了曹老师这番精辟的论道后,我仿佛醍醐灌顶一般,原来的种种疑虑困惑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其实我们工科专业与人文也是息息相关啊。

还有一次讲座也是令我难以忘怀的,那就是李晓红老师的“娱乐至死”的讲座。不说别的,光这个标题就足够震惊。在这个娱乐至上的世界,我们的文化在流失,我们的精神在沙化。李老师以一个美国文学评论家尼尔·波兹曼为例,引出了这个尖锐的话题。接着,她向我们展示了娱乐在各个领域的影响。比如:新美国形象的象征:拉斯维加斯——娱乐之城。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正因为娱乐在各个领域肆无忌惮的浸透,赫胥黎向我们发出警告: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而现在,我们正在验证着他的预言: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过剩,带来了社会的变迁,剥夺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影响了意识形态。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我百感交集,当下的社会,物质丰富了,精神却贫乏了;科技发达了,道德却萎缩了。有时候,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还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她凋亡更心痛的事呢?

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名师讲坛在我忙于专业的同时给我以最好的精神慰藉,让我得以暂时忘却尘世的庸扰,在这文学的净土上,让心灵自由地呼吸,我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在选上这类的课程,继续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感受他们脱俗的人生智慧,以此得到一点启发,点亮人生前进的方向。总而言之,名师讲坛的体悟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衷心感谢大师们的教导。

篇2:人文培训有感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

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有一次,学生告诉我:课上举手发言,一直生怕出错,所以不敢举手。我和蔼地对他说:“大胆地举起你的手,别害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以后,只要他怯怯地举起手,总是请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怕了,课堂上总能看见他的小手。也有的小朋友上课声音比较轻,我就会鼓励他们,你们的声音很好听,希望不仅仅让我听见,还能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分享你的美妙嗓音。以后他就大胆多了,回答声音也很响亮,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或是到了小朋友生日的时候,对他说一声生日的祝福,也会让小朋友感觉老师心里是想着他,关心着他的,他们懂得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尊重、友爱,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篇3:人文培训有感

管理是一门实践, 因为管理涉及实践和应用;管理是一种艺术, 它涉及知识、自我认知、智慧和领导艺术等基本要素。读《科学管理原理》, 笔者发现泰勒让人难以回避是源自他的平易, 他所倡导的科学思想, 以及他话语中昭显的人文关怀。

一、科学管理不是“凭经验”

泰勒生活的时代是工业迅速扩大、亟需提高效率的时代, 而当时的工厂生产完全依靠重复性的体力劳动。工人各凭经验劳动, 生产过程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正是这种隐性的效率浪费让泰勒痛心, 而最好的生产方法和工具的确定, 只有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分析, 同时结合准确、精密实践研究才能发现和形成。

泰勒记叙了他所主导的几个生产实验来佐证他的信念。在进行的铲运实验中, 泰勒逐次递增工人每锨的铲运量, 发现当铲运负荷为21磅时, 工人每天完成的铲运总量最大, 而工人都能以这个负荷持续工作下去。泰勒想证明, 通过科学的计划和制定标准, 体力劳动仍有提高效率的空间, 而社会总体效率的提高, 受益的是全体人民。

科学管理的理念也许很简单: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科学选择工人并培训;管理者与工人密切合作并共同承担责任。但是真正把劳动过程标准化, 并不比现今的人们把复杂的世界数字化更容易。亚当·斯密发现了分工将有助于生产率的提高, 而泰勒提出标准化也会同样增进效率, 所以科学管理的思想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 《财富》杂志对此评论:“泰勒的思想决定了麦当劳对厨师翻汉堡包数量的期望, 决定了电话公司希望接线员能接通多少个电话。”

二、管理者不是“监工”

泰勒相信“每天这种磨洋工导致的人力资源上的损失要比物质资源上的浪费大得多”, 但“我们能够看到或感觉到物质资源的浪费, 却对业务不熟、效率低下或指挥不当视而不见或看不真切。”造成这种隐性的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于缺乏对生产现场的系统化管理, 这是管理者职责的缺失。

科学管理首先要重塑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不是监工, 不能跟工人对立, 否则工人中会产生“非正式组织”, 并形成反抗。科学管理要求管理者承担新的职责, 对工人的操作进行指导, 以确定他们可以更快地完成任务。管理者和工人亲密无间的协作, 正是现代科学或任务管理的精髓。管理者必须走到劳动工人当中去, 汇集工人劳动数据, 编制成制度和操作规程, 确定详细而合理的任务计划和作业指南, 以有助于工人日常工作。

三、支付薪酬不是出于“怜悯”

泰勒反对血汗工厂的做法, 并坚信雇主和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科学管理带来的经济效果理应由工人与企业主共享, 并且支付工人的超额薪酬, 不是出于一种怜悯, 而是对其所取得成就的恭贺。这是科学管理思想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科学管理不应仅在提高生产力上发挥作用, 在社会的人文关怀方面也要发挥作用。

这对我国当今的管理现状仍有启示意义。在我国, 众多工人集中于以体力劳动为基础的行业。企业依然面临如何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的巨大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血汗工厂”不再被接受, 所谓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消减, 薪酬的激励作用也越来越弱。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继出现了“民工荒”。外出打工者不仅会考虑薪酬, 还开始关注尊严和职业发展前景, 思索管理体制的改变, 因为新一代工人的需求不会停留在生存层面, 而期望着扩大眼界、获得尊严。可以说, 泰勒当时想要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中国依然存在, 而且科学管理思想的人文色彩, 也将给管理实践更多启示。

四、科学管理思想对社会进步的影响

科学管理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期, 经济迅速发展而企业管理实践相对落后的矛盾时期。然而科学管理思想在推行过程中逐渐变味:企业主仅仅看重其作为工具的一面, 忽视了泰勒所倡导的人文关怀, 任意提高工作强度, 科学管理演化为剥削工人的“泰勒制”。工人进行了强烈反抗, 为此泰勒出席了美国国会组织的听证会, 并接受质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面对庞大的军需订货, 各制造企业纷纷引入科学管理, 而劳工利益也开始受到重视, 科学管理由此成了第一个国际化的管理理论。

篇4:人文培训有感

关键词: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分析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55-01

《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理解的重点是:什么是幸福以及这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懂幸福是什么。由于课文浅显易懂,应以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和学生之间讨论为主,不必过多讲解,刘老师对教材把握的很到位,无论从教材的选择、教学的设计,还是整个教学过程,一直到课后作业的设计都是那么的匠心独运,在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之后,根据幸福无处不在,让学生联系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畅谈自己对幸福的看法,挖掘得既广又深,教学流程分为认识幸福与探究幸福两个层面,将教学情境生活化。这是一堂较成功的语文课,成功之处表现如下。

1 立足基础知识弘扬人文精神

刘老师通过反复研读文本,把文本读成了一个词“幸福”。于是,“幸福”便成了整堂课的一面“旗帜”:以“幸福”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幸福”为线索,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幸福”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前1/3课时通过快速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形式,扎扎实实的指导学生读三位青年的话及揭示幸福真正含义的话,“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老师自始至终地让学生入情多读,体会感情,而没有告诉学生如何读,巧妙地体现了加强朗读指导与淡化朗读技巧的关系,通过一段话,一个句子的反复读培养语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后将近2/3课时,老师通过多样的教学环节和手段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呈现开放性,富有强力,知识目标相通,达到“双赢”。如:师生互动清唱歌曲《幸福在哪里》,采访现场听课的领导、老师及生生互动交流、讨论“幸福在哪里”?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不断受到老师以情击情,以心连心的感染,思想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发言那么积极,情感那么真挚,如一生说,无论是顽皮的孩子,头脑不聪明的孩子,残疾的孩子,只要一家团团圆圆就是幸福。一生说幸福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可以感觉到。一生说,无忧无虑,快乐成长,天天好心情,就是幸福等等,学生组织的语言,既像平常话,又像诗,更富有哲理,让人品味,咀嚼,耐人寻味,这些多元化的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溢着人文魅力。

2 创造性的应用教材,发展教材

这是本课特色之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三个牧童是通过劳动获得了幸福,刘老师在遵循教材的基础上,又跳出教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从现实生活中去拓展教材,这样使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声情并茂讲述班级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抱着孩子的特殊经历),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人的内心,诱发了学生的体验,发散思想也得以充分展示。最后刘老师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引用毕淑敏《提醒幸福》诗中的一段话作为课文的结束。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创导开放的语文教学。拓展方式要视教学的需要,或是文本内容空白的补充,或是文本背景材料的铺垫,或是同一阅读文题的延伸,或是举一反三阅读能力历练等等。本课的拓展当属于同一主题的延伸,这一设计很有价值,提升了认识,净化了心灵,深化了本课的中心。

整个教学流程清晰,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和文本进行原生态对话,接着从重点词句入手,研读课文,进行倾心对话。继而教师引领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字里行间,在语言文字背后去寻找恰当的“画外言”,对文本进行“补充对话”。最后教师启发学生以文本为依托,以生活体验为凭借,去拓展延伸进行“多元对话”。

篇5:聆听大学人文科技讲座有感

转眼间已经大四了,临近毕业,走在校园中总感觉有那么一丝丝离别的伤感在校道中弥漫,时刻提醒着我自己,我的大学生涯即将要写上句号了,当初稚嫩的我踏进广技师的情景还仿佛历历在目,好多人总是评论说这学校的面积太小了,不符“大”学的名号,但是我这个人比较乐观,不会在意学校面积是否符合“大”学名号这种问题,因为我是来上大学的,不是来上“大”学的,正所谓古人有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精彩的大学生活,而现在也依依不舍地迎来了毕业季。回忆起这四年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有太多令我难忘的人事物,其中不得不说的就包括排着长长的队伍在讲学厅外等候入场以及站着听完讲座后拥挤地离场的情景。

常听一些人说:“大学就是半个社会的缩影,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和选择能力以及独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形”。通过大学四年的生活之后,我明白了这些人这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大学的生活真的是可以树立填补人的三观,并影响其一生。一开始进入大学校园时,是刚刚从压抑的高考中解放出来的时候,犹如从地狱突然到达天堂的感觉,觉得一切都太自由了,自由到自己无法突然间适应这种巨变带来的冲击,所以对于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一开始十分地迷茫,没有人会教你应该怎么做,做什么,一切都得自己独立完成,这让我感到无所适从和焦虑不安,还好那时候学院组织了辅导员对我们新生进行了心理辅导的讲座,组织开展一系列关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具有指导性思想的讲座。听着老师讲关于生活、情感、人际交往、未来等等的一些话题,也情不自禁的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然后三省吾身而后行,这令我受益匪浅。

转眼间大学时代的讲座就要离我而去了,总的来说这几年我在讲座中的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轨迹,有的人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有的人牢骚满腹,总以为与众不同,而到头来仍一无所。但是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在造就我们的不同呢?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客观因素,而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客观困难的确存在,但关键在于我们是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还是回避困难、在困难面前放弃,这便是一个态度问题。现在我们即将告别青青校园,步入社会,重新面对人生的另一挑战,或许道路不一定那么平坦,但是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不为困难所吓倒,一定就能够战胜困难。

二、为人处事要时刻保持谦逊的作风。四年的时光,在这属于我的校园中,听过的讲座内容逐渐也随着时光的消逝慢慢淡出我的脑海,但是依稀还记得曾经的某一次讲座是讨论学习这个话题的。从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结束,整个过程都在不停地学习,人的生命太渺小了,而世界又是那么的大,我们只有不停的汲取生活中的养分,才能够不停地增长见识以面对这个足够强大的世界。而当今的社会正在快速地发展当中,如果想要在生活面前做一个强者,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习不同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现在,经过大学四年的洗礼,我们这群学生即将转变身份投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虽然学生时代的生活将要进入尾声,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学习也就此宣告结束,步入社会中等待我们去学的知识更多,我们更要时刻保持谦虚、虚心的求学态度,活到老,学到老。

篇6:观《人文梅李 和谐家园》有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爱,但不同的人对爱的.理解,爱的语言,爱的表达不同,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可是爱是独特的,是不需共同语言的,不要共同表达方式的。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想这句话是对的,下面就让我们去见识见识吧!

你看《人文梅李,和谐家园》这部教育片里,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把散落在小道上的苹果捡起,交还给掉了苹果的老婆婆;路过的叔叔把马路中央迷路的小女孩抱起,带着她找到妈妈;热心的大姐姐为在雨中淋雨的小男孩撑起伞,一起过马路……老奶奶、年轻的叔叔、大姐姐,他们看到了需要帮助的人,都主动伸出了援助之手,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素不相识的人,使得整个梅李洋溢着快乐、和谐的气氛!

爱,无处不在!在我们书声琅琅的校园里,更洋溢着浓浓的爱意。你看,我校三(6)中队的任宇洋同学不幸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每月数万元的治疗费用对这个原本就支离破碎的家庭带来了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学校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便迅速发动全校老师和少先队员伸出援助之手,发起了献爱心的活动。同学们纷纷响应号召,有的捐出自己的零花钱,有的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师生捐款总额达5万元。就在上周,在梅李镇民政部门和塘桥村领导的引领下,我校领导将募集到的5万元捐款送到了任宇洋家中,以解燃眉之急。我校的少先队员代表也与任宇洋快乐地交谈,并祝愿他早日康复、重返校园。学校的这一捐助,虽说只能缓解一下燃眉之急,但是,我们的爱心深深打动了任宇洋同学。怪不得小小年纪的任宇洋会对家人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这么关心我,我一定会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争取早日重返美丽的校园。

是啊,爱改变着一切,爱随处可见,细心地你发现了吗?

篇7:人文培训有感

2008-12-09 22:09:26 来自: 本草知無(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缘起

一直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保持着浓烈的兴趣,虽然,在某个时段也曾经跟随那个年代的风气,疯狂的批判传统之思想文化,深究国民之劣根性格。然待到狂热之褪去,仍然回复了对传统之思想文化之热爱。吾虽热爱中国传统之文化,然吾非文科出身,亦没有国学功底,说来惭愧,也未系统读完任何一部国学入门性读物,我对国学之概念,全来自吾零零散散读的一些资料,在加上自己的一些思索,此正应了孔子之“思而不学则殆”,危殆矣!

去年寒假,闲暇之余,终于下定决心将《论语》通读一遍。四书中的其他三部的阅读亦列入了议事日程。今年看到吴震老师讲述王阳明的《传习录》,又从网友comos那里知道吴老师讲述的不错,遂决定来听。一学期的课下来,可以说学到的东西很多,但真正理解领悟的概念又几乎可以说无。毕竟阳明学是中国传统儒学的集大成,亦是现代新儒学的直接的源头。所幸吴老师所留的作业并未说一定要写关于阳明学的心得,只要是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即可,遂吾还是写我比较熟悉的读《论语》的心得吧。

通读《论语》之感觉完全不同于读《论语》中的只言片语,亦可避免断章取义之理解。孔子上承上古三代之传统,特别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文之传统,从繁复的礼乐制度中发掘其人文内涵,开出中国之人文精神。《论语》一书记录着孔子一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编撰而成,读此书可见孔子之全面之人文精神,健全之人格,圣人之气象。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全面”二字,人文精神,中国之学者多有之,然大多有偏颇不足之处,唯孔子可当得起“全面”二字,亦是后世儒者和孔子的最大差别,亦是孔子之精神之难以企及处,如孔门弟子子贡所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子张》)。

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谈谈孔子之全面之人文精神的几个方面,并试图分析全面之人文精神之身心来源,吾认为这殆是后世儒者所忽略的地方或是没有言说的地方,难免幼稚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孔子之论仁与人心

欲了解孔子之教,则不能不了解“仁”之含义,然了解“仁”的含义则必须通读《论语》方有所感悟。孔子虽然通篇都在讲“仁”,但是并不是抽象的讲,也没有给“仁”下过任何的定义,孔子总是当下从生活中指点“仁”。孔子讲“仁”往往因人而宜,随机而发,未有定说,导致千百年来人们对“仁”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人也试图给“仁”这个概念做一个明确的解释。更有人甚至认为既然“仁”可以是这个也可以是那个,那岂不是给当权者一个翻手为云俯首为雨的机会么?(实际上,中国当权者统治中,这个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只是这个和“仁”的概念无关,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物)。

我认为,如上的两个想法都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既然“仁”是个概念,那么就应该像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一样,应该有明确的定义的。他们这样想是忽略了中国哲学系统和西方哲学系统的不同。

依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的说法,我来谈谈我的看法。中国哲学发源于对生命的关注,而西方哲学则更关注自然,这个可能源于地理环境和生存状态的不同。从这里发源出两套哲学体系来。相对应的真理也被分成了两种,外延的真理(extensional truth)和内容的真理(intentional truth),外延的真理大体上是指科学的真理,西方哲学这套体系则大体上属于外延的真理,外延的真理是和认识主体,即我们自身无关的真理,而内容的真理则和认识主体密切相关的,中国哲学因为是关注生命,关注人本身的,所以这套体系则属于内容的真理。相对应的,外延的真理具有抽象的普遍性(abstract universality),而内容的真理则具有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所以我们说,虽然真理都应该具有普遍性,否则就无法称其为真理,但是两套真理所对应的普遍性是不同的。

孔子所讲的“仁”是个普遍的原则,但是你不能说“仁”是个抽象的概念。“仁”是不能和科学、数学、逻辑里面所对应的抽象概念相提并论的。所以孔子讲“仁”并不是抽象的讲,也不可能那样讲,“仁”是可以在我们的真实生命里具体呈现的,所以孔子当下从生活中指点“仁”。

比如,孔子谈“孝”,不同人问孔子的回答是不同的,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

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

显然孔子不给“孝”一个定义,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当下从生活中指点“孝”。“孝”也是“仁”的表现,也具有普遍性,只不过“孝”这种表现是在对父母亲的特殊关系中表现。这情形本身虽然是特殊的,但是表现出来的是理,是普遍的真理。而且“孝”的表现是无穷无尽的,它是在一个具体的强度里随时呈现,并且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它是在动态的弹性状态中呈现。它不是一现永现,不是一成永成。(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二讲)。

如上所说,我觉得有些人总想给“仁”这个概念下个西方哲学似的定义是行不通的,恐怕也没这个必要。对于“仁”这样的命题即不能用科学语言,也不能用文学语言,而只能用启发语言(heuristic language)(唐君毅)。而有些人看不惯不给“仁”下定义,无法接受“仁”既是这个又是那个,显然是受了西方科学和哲学训练的影响,而忽略了和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通读《论语》之后,深感人心之重要。孔子之教,大多直指人心,有些章节须从人心处着眼,方能领悟孔子之深意。如“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学而》),初看之原意是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没有益处只有害处,然细想若是每个人都追求比自己强的人为友,那么比自己强的人将不会与自己为友。想来孔老夫子肯定不会这样教导他的学生的。如果从人心处着眼,则可得正解。师友皆可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况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已而友之,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人有喜与不如己者为友之心,此则大可戒。(钱穆《论语新解》)

孔子之教,虽有因时代变迁而不能用者,然大多数仍为古今通用,有些对现代社会之人生亦有很大之帮助。我们看这一句,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张》

世人皆追求功名,(孔子并非反对功名,“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碰到此种情形,大多数人会有一点成就感,难免内心喜悦一番,此时孔子之门人曾子告诫大家不要自喜,而要怀有哀矜之心。

再看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世人只在乎做事之效果,然人心比效果更重要。人道本于人心,人心之尽与实以否,有他人所不能知,亦非他人所能强使之者,故必贵于有反己省察之功。(钱穆《论语新解》)

孔子“中庸”之方法论—中正平和之心态

孔子教人做事,往往会举其两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然后让人明白中庸之道理(“允执其中”。《尧曰》)。这样的文本,在《论语》中处处可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孔子通过举其两端,教人中庸之道理,教人做人做事情要“过犹不及”(《先进》),避免走极端。然孔子之中庸的道理,又绝对不是要一团和气,绝对不是没有原则的无是无非。孔子其实最反对两者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由孔子“温、良、恭、俭、让”(《学而》)但绝不失原则之性格,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名,利,富贵,爱欲之态度就显得比后世之儒者客观中正的多,吾认为这亦是孔子全面之人文精神之体现,亦是孔子圣人气象,后世儒者之不可企及处。

我们读孔子对管仲之评价,有四处,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宪问》

我们再读《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 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

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公孙丑》

比较孔子和孟子对管仲的评价,可知孟子之气象已和孔子有一定的差距了,亦可知中正平和之心态之难为。

孔子对名利,对爱欲,对富贵都能保持中正之心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

通读如上之文字,可知孔子对富贵之态度。比较后世大儒对诸如此类事物之态度,中庸之道之不可得,难免让人徒生慨叹了!

孔子之活泼生动之人格

通读《论语》之另一深刻感受是,孔子决不是一死板之人,决不摆出像后世某些儒者那样的卫道士的姿态。我们读此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

我,无所取材。” 《公治长》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这样评述此章:此章辞旨深隐,寄概甚遥。戏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两千五百年前圣门师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论语》中别成一格调,读者当视作一首散文诗玩味之。

孔子行事也绝不是呆板一块,亦不像后世的一些儒者,这里仅举一例,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罕》

我们在上面说过,“仁”这个理必须在动态的弹性状态中呈现,这个动态的弹性状态,在《论语》中,是用“权”来表示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

后世儒者鲜有夫子之活泼人格也!

孔子之全面之人文精神之身心来源

本文想简单的提一下孔子全面之人文精神的身心来源,至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天赋的人格和时代背景以外,孔子之全面之人文精神来自何处?后世之大儒是否有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全面之人文精神,贵在全面二字,夫子“温、良、恭、俭、让”,做事情中正,心态平和,虽然孔子不敢和周公比,但他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是看得很清楚,是很自信的。(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孔子之全面的人文精神背后,依现代心理学用语,是其健全之人格,否则不可能有如此之表现。那么这样的健全的人格就非得有很好的身心锻炼不可。

读《论语》的时候,我很惊奇的意识到,孔子首先是个通才。孔子教授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显然他自己是会的。我们看下面几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

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罕》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八佾》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

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

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罕》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罕》

从上面几章可以看出,孔子不仅精通乐、射和御,而且似乎生活也是很丰富的。夫子整理了他那个时代的典籍,礼乐制度,行了万里路,但绝不是死读书之辈。依现代之用语,孔子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运动才能也应该不错的。(其实古代的思想家身体状态大都比现在的学者好的,比如柏拉图)。

依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综合素质好,发展全面对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而孔子没,后世之儒鲜有孔子之全面素质者,后世培养儒者大多从读经开始,而忽略了其它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中正平和的心态,做事情,看问题就难免失之偏颇了。

另一个相关联的问题是,儒家的身心关系如何,大学讲“修身”,但后世儒家的“修身”方法似乎失传了。显然身心之关系是互动的,一个人读了圣贤书,知道该这么做,但是情感上无法接受,勇气上不足以付诸实施,所以显然光读书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身心之修炼缺一不可。

宋儒学者很多是采用道家或佛家的那套方法“修身”的,很多人都有过静坐体验,文献上也都有记述。不过道家不讲身心,讲性命,性大体对应心,命大体对应身。道家的性和命也是分不开的,儒家学者按照道家的修性命的方法“修身”,难免染上道家的一些心思想法,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或许儒家的修身的那套方法也属于不可说的范畴,秦汉之际,战火频繁,后世儒者本身也只重视读经,久而久之就失传了,就像乐经的失传一样。

喜欢

2008-12-10 11:46:04 本草知無(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此文写于三年前,今读之竟有如隔世之感,看来对古典文本的研读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此文放在这里希望能唤起大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我们一起来学习和领悟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世界。

当今之世界的危机,不管是环境危机还是金融危机,实际上这些危机不过是未来更大危机的序幕,说到底是西方文化主导的危机,是西方文化,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危机。此时我们更需要从逝去的思想文化中找寻线索,而古代中国的经验则是尤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如牟先生所说在于其主体性。中国文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信仰是不需要彼岸世界的,孔子所信仰的天道是内化于这个现实世界的,而这个也是和西方文化的一个巨大区别。西方的或者说是非中国的信仰是必须要依赖于一个彼岸世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彼岸世界力量被弱化,因此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的对立愈发严重,这个我认为是现代世界精神冲突或是焦虑的根源之一。但是在中国则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是不需要这个彼岸世界的,因而和科学的发展也不存在潜在的冲突,当然中国有中国需要解决的和科学合作的问题。

许多人因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往往一提起信仰,便是耶稣呀真主呀,言下之一便是当我们需要信仰的时候是

篇8:人文培训有感

反函数是函数部分的重难点, 它是研究两个函数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而反函数概念又是抽象难理解的部分, 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一直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教材给出的概念:一般地, 从函数式y=f (x) , (x∈A, y∈C) 中解出x=f-1 (y) ,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 通过式子x=f-1 (y) , x在A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 则互换x与y之后, y=f-1 (x) , (x∈C, y∈A) 叫做原函数y=f (x) 的反函数。由于教科书中反函数的定义的表述, 显得较长且抽象, 在开始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职专生更是如此。反函数的来历和概念的不理解, 从而导致学生对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产生错误的认识, 不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实际上, 这个定义涉及到两个函数、两个映射, 本质是通过两个互逆的映射来揭示两个函数之间的关系, 如果按照映射的观点, 反函数的概念还是容易理解的, 而映射, 一一映射, 逆映射等有关概念职专没有涉及。因而如何通过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职专生理解反函数的本质, 形成对概念的认知显得比较困难。

如何找到本节课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问题的解决

根据函数的本质是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特殊的相互依存关系,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想到了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 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从这首诗中, 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但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 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诗句, 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

我想诗中的“你”的角色在变换着, 从看风景的“人”变成了“人”是风景。这不正是预示函数关系中的“函数”与“自变量”角色可以转换吗?反函数的“反”不就是角色反了吗? (当然, 需注意函数概念的特殊对应关系, 即函数具有反函数的条件) 。这样, 学生容易理解反函数的来源, 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关系 (包含“值域”与“定义域”互换) , 对于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也容易掌握。

深化:原函数的定义域较容易求得, 但值域不易求得, 而通过反函数中的定义域可求解。这可解释为反函数的”x”即原函数的”y”.

例如2:求y=1+x2的反函数。

三、反思与感悟

刚去世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谷超豪说“在我的生活里, 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 数学也是这样。”作为数学家, 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

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早已是人们的常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写入了《数学课程标准》之中。我们知道数学是现实的、是源于生活的;其实数学也应该是历史的、是人文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不仅追求真, 还追求美, 求真、求善、求美是数学精神的科学成分与人文成分的融合和升华。钱学森曾说:“科学与人文就如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所以确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 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趋向。当我们创设现实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 也应该为其建构数学史观、文化观、思想观。让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坐标中更真切地建构数学。数学文化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数学文化渗入实际数学教学, 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 产生文化共鸣, 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例如, 诗歌需要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数学同样需要。美国数学教育家休斯《数学的诗歌》, 她讲述了诗歌和数学的作用。休斯认为, 学习诗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象诗人那样深入浅出地将数学理论传授给学生。数学和诗词的内在联系, 在于意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数学教师在讲授极限的时候, 却总要引用“孤帆远影碧空尽”的一句, 让大家体会一个变量趋向于0的动态意境, 煞是传神。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在美丽的意境中呈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在讲坐标时, 可以朗诵“在人生的坐标中, 时间是横轴, 价值是纵轴。若把人的一生逐点描在上面。我们就会发现, 一些“点”处于高峰, 光辉闪烁;一些“点”置于谷底, 平淡无奇, 如果闪烁的点密密麻麻, 连成极有价值的“实”线, 人们就会感觉自慰:我没虚度一生;如果暗淡的点比比皆是, 他们就难免惆怅叹息;如果横轴的下面还存在“负点”, 那将是羞耻和悔恨。”数学与诗词, 可以“柔柔”地放在一起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人们眼中枯燥无味的数学居然这样诗情画意, 这样妙趣横生, 这样惟妙惟肖;而诗词, 在数学的滋润下, 竟也变得更加多情, 更加美丽, 更加色彩缤纷。雨果说“数学到了最后就遇到想像, 在圆锥曲线、对数、概率、微积分中, 想像成了计算的系数, 于是数学也成了诗。”

正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 数数含辛茹苦;平行直线交叉直线异面直线, 线线意切情真。

再如, 若干世纪以来, 音乐和数学一直被联系在一起。从基本的阿拉伯数字到“黄金分割”, 音乐中不仅包含了数学中的“数列”、“变换”、等知识, 乐谱的书写乃至乐器的制作……无不透着数学的踪影。不妨可以这样做:在音乐的世界感受数学的美妙:在音乐中欣赏数学的对称美、序列美;还可立足数学历史, 释放人文价值。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也就一定有属于这个文化的数学。古希腊的数学和中国传统数学都有辉煌的成就、优秀的传统。在数学课堂中, 在适当的时刻可以引用古代数学一些问题。例如:我国数列求和的概念起源很早, 在北朝时, 张丘建始创等差数列求和解法。他在《张丘建算经》中给出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例如:今有女子不善织布, 每天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减, 初日织五尺, 末一日织一尺, 共织三十日, 问共织几何? (原书的解法是:“并初、末日织布数, 半之, 余以乘织讫日数, 即得.”) , 再如:“今有女子善织布, 逐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增, 初日织五尺, 计织三十日, 共织九匹三丈, 问日增几何?”。 (一匹为四丈, 一丈为十尺) 答曰:“二匹一丈”。学生除了学习到应有的知识与数学素养以外, 更是在此基础上感悟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实现了人文价值的创新与创造, 激发出创造的潜能。

我想, 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多一些浪漫情怀,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感受数学的浪漫, 用诗歌的意境和音乐的情趣,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进而将诗意情怀投入到自己的生活, 让自己的生活更完美、更幸福、更诗情画意。

最后, 以“岁月有极限, 当选准人生坐标, 追求无最值, 需解好生活方程”、“忧愁是可微的, 快乐是可积的, 在趋向于正无穷的日子里, 幸福是连续的, 对你祝福可导且大于零, 祝你生命里快乐和幸福的复合函数总是最大值”作为本文结束语。

摘要: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早已是人们的常识。“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文化渗入实际数学教学, 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 产生文化共鸣, 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

上一篇:家乡的公园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有助于促进宝宝肢体发育的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