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作文

2024-05-20

人文关怀作文(精选8篇)

篇1:人文关怀作文

感悟人文关怀作文

关怀,是一种对创造的追求,是一种对科学的热爱。

本﹒弗莱明,看着无数的人每时每刻都忍受着病痛,他在一次偶然的失误中发现青霉菌有杀毒的作用,联想到用青霉菌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最终成功地生产出了霉菌素,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有人说“科学源于生活本身”。我想它不仅来源于生活,更改变着生活;而不断影响科学的是科学家们对世界、对人的关怀。

据说给我们带来光明的爱迪生是因为不愿意让母亲在昏暗的烛光里辛苦地做针线活而发明电灯的;诺贝尔发明“TNT”炸药是因为他不愿意让工人在烈日下艰难地开山凿路;贝尔发明电话是因为他不愿意让分隔两地的友人彼此间不能及时沟通……每一项发明创造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感人故事,每一位科学家心中,都装着对人的关怀。而正是这种关怀,使科学家更加伟大,他们已经远远超越了发明的本身。

关怀,是朴实无华的,她是优良传统的继承;她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

“最美老师”,当学生生命受到威胁时,她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最美妈妈”,当幼小的生命从高空“下坠”时,她勇敢地伸出健美的臂膀,“接住”了鲜活的生命;“最美司机”,当高速飞来的钢片重重地击打在胸部时,为了全车人的生命安全,他强忍剧烈的疼痛,稳稳地把客车停到路边。

关怀,并不过时;关怀不会停顿、还将无限继续。

感悟关怀,促使我自己奉献自己对科学、社会和生活的关怀!

篇2:人文关怀作文

人类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一道道耀眼的星光,照亮夜空。这星光,便是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即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她来自人的内心深处,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和耀眼的光芒。

四百年前,一位慷慨的伯爵,坚持资助年轻人从事他的事业,最终促成了显微镜的诞生,带来了生物研究的飞跃。这巨大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伯爵的资助;而伯爵之所以能够愿意资助他人,靠的是伯爵心中对科学的关怀,对未来的关怀。

三千多年前,春秋争霸,尔虞我诈,这是武夫的天下。而他作为一位传道者,身乱世中,没有苟且保全性命,而是周游列国,广泛传道。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理想,献给了他理想中的和谐之道。孔夫子,一位仁爱之人,面对那个混乱的时代,礼乐严重被破坏的天下,坚信礼制可以拯救世界,坚信仁政可以治理国家。在他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一种关怀,一种人性的关怀。他将这种关怀融入到了理想中,让一颗广博的关怀之心在人们的胸膛中跃动。

也正是这种关怀,让儒家思想千年流传,深深烙印在华夏炎黄子孙的.心中;也正是这种关怀,使古老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魅力的东方文明。

关怀,源自于追求,学有源自于对发展的关心,更是一种对人的爱。

曾经有一个梦想,延续了几百年,这便是黑人的梦想,也是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位黑人牧师,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奋斗了二十几年,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当前进的道路上困难重重时,他毫不畏惧;他一生收到过无数封威胁信,多次被捕入狱,可他心中早已没有了恐惧,陪伴他的是正义与责任。他相信无穷的黑暗即将结束,美好的黎明终究会到来。

从蒙哥马利到华盛顿,从大教堂到林肯纪念馆,都会看到一位黑人牧师在激情地演讲,一位激昂的战士在为正义而战斗。支撑他走下去的是心中对黑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这种关怀像火苗点燃着黑人的心;这种关怀改变了黑人,也改变了人类。当国会正式通过《民权宣言》那一刻,无数人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在圆梦的背后,更有着关怀的力量。

篇3:作文教学需要人文性关怀

那么, 作文教学如何实现人文性关怀?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具备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 充满着人生的体验, 显示着沟通的渴望。《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 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 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 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 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 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有一定的写作水平, 还应该具备人文情怀。其实这本身就是两个关联紧密的概念, 因为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正是有了这种关怀, 才使得他们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得失与个人的忧乐本身, 而具备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屈原、杜甫、苏轼、曹雪芹、雨果、巴尔扎克等, 这些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的大师们, 哪一个不是怀着对整个人类 (包括自然界) 的大同情心、大悲悯心?我们无法、也不必苛求我们的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 但是我们却有责任使学生具有起码的同情心、怜悯心, 让他们热爱生命 (广义的) 并敬畏生命, 让他们像爱惜自己一样去爱周围所有善良的人们, 让他们懂得大自然就是我们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 让他们知道和平与自由的珍贵并树立誓死捍卫和平与自由的理想。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的物欲日益膨胀, 这种膨胀如果没有人文情怀的制约, 人类只会加快自取灭亡的步伐。说到底, 就是我们不能以精神的赤贫换取物质的富裕。如果我们的学生处于精神赤贫状态, 作文就会失去灵魂。学生精神层次的修养, 很大一部分来自老师, 所以, 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没有人文情怀, 对于学生来说后果是可怕的。

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说写“自己”的话。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处处留心皆学问”。虽然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写作, 但作文题目总与政治、社会、生活有关, 这就要求我们关心政治, 关心社会, 注意人格修养, 懂得观察生活, 懂得如何去做人。传统作文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注定评价作文看中的是知识和技巧, 而忽视作文本身蕴涵的学生自己的思想。新课标强调教学应关注人生, 体现“人文性”。为此, 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写作材料, 即作文同生活相结合, 从学生的心灵出发, 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有自己的思想, 写出自己的“心声”。

为使学生有话可说, 就应拓宽学生的视野, 引导他们关注世界、关注人生。同时, 还应为他们疏通渠道, 引导他们到互联网、书刊、社会实践、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知时代的脉搏、去体会生命的运动。适应新课标而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便是学生触摸社会、感知自然的好途径。自去年下半年起, 我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诸如周边环境调查、茶文化研究、擦亮一双眼睛、电脑探秘、四季放歌等活动。引导学生把作文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来, 用现代的眼光加以审视。在活动中, 学生更加直观地对身边的世界进行观察、体验, 对社会进行更深刻的感知。因此, 他们常有独特的见解或深刻的感受产生。此时, 我便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用最真实的语言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没有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凝练等条条框框的束缚, 学生们大胆地想象, 真实地诉说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文章显得内容充实、情感真挚。至于作文技巧的指导则应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 不宜生硬拓展。相信随着学生作文实践机会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 写作技巧的掌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写出“四气”之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经常会有“无米之痛”。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没有丰厚的知识, 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 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 多读课外书籍, 特别是那些名著, 甚至自然科学知识, 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巧意, 数学使人精微, 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 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通过阅读, 让学生开阔眼界, 使学生熟悉各种文学文本、热点问题, 甚至社会言语习惯;通过阅读, 使学生了解作家写作的方法, 以期对写作有所帮助;通过阅读, 锻炼记性, 积累写作素材, 使自己笔下流出的东西生动、鲜活、吸引人。因此, 只有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书, 写起文章才能信手拈来, 用词恰当, 语言流畅, 内容充实, 析理深刻, 从而写出具有“四气”的文章。

所谓“四气”, 即正气、大气、文气、雅气。文有“四气”, 必然耀人眼目, 成为吸住阅卷人眼球的亮点。

首先说正气。作文要充满正气, 作者要满怀正义。人类文明正是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不断丰富起来的。仓颉造字, 鬼神泣;孟子“吾善养我浩然正气”;文天祥有《正气歌》……无数正义之士用生命作笔留下了一篇篇感天地泣鬼神的文学力作。初中毕业生应是意气风发的有为少年, 当有凌云之志, 以正义之心, 行正义之事, 作正气之文, 字里行间要充满正义之气。

其次说大气。充满正气的文章都彰显出一种大气。大气的文章有如下一些特点:体现大人生、反映大社会、揭示大自然、彰显大生命、张扬大自我、流露大智慧、呈现大境界等等。请看中考佳作片断:“我们为人处事应该像水一样, 做到平静而有耐力地去生活;应该像小溪一样, 心中装着大海, 毫不倦怠地奔流;也应该像穿石之水, 把伟大的事业付诸每日努力之中, 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默默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作者指出怎样才能拥有似水人生, 把水与人生自然融合, 可见作者独到的思考视角和立意的高度, 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磅礴大气。

再次说文气。真正的文章一定是文气充沛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 不可力强而致。”“文以气为主”, 强调文学创作的决定因素是作家独具的“气”, 也就是说作家独特的气质决定了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进而导致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文气实足的。中考满分作文也应该是文味浓郁的。

最后说雅气。一篇文章有了正气、大气、文气, 自然就有了雅气。雅, 即正, 雅气, 即刚直、方正之气;雅, 即大, 雅气, 即广博、浩大之气;雅, 即文, 雅气, 即文雅、儒雅之气。

四.人性化的评价标准, 让学生有成就感。

教师批改作文时,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成果。对学生交上来的每一篇习作, 要尽可能地认真去读。告诉他们, 并且以你的行动表明, 你是他们的最忠实的读者, 你在倾听他们的心声, 你在欣赏着他们的作品。切忌以自身的好恶和思维习惯作为评定的标准, 也不求全责备。而是客观地描述学生写作的进步和不足, 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饱含爱生之情, 仔细琢磨学生的写作优势, 善于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亮点, 多采用“批改+评语+奖励”的办法。对待“差生”和那些自卑、胆怯、孤僻的学生, 尤其应“另眼看待”。要尽可能发掘学生作文中的积极因素, 加以肯定、表扬、鼓励, 实行高分激励政策, 敢于给优秀作文打满分, 让他们看到成绩, 看到希望, 看到耕耘的成果, 看到成长的足迹。

在学生作文批改中, 离不开老师不断地点燃、唤醒、启迪和激励。当学生表现出松懈、灰心、颓丧的时候, 为他写上:“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当他取得了成绩有点翘尾巴的时候:“希望你的努力是不懈的、踏实的, 做灿烂星空中真正的英雄, 笑到最后才最迷人”等。采用这种充满真诚、充满关爱的评语方式后, 学生的作文中少了胡编滥造的东西和假大空的语言, 多了真情实感和鲜明的个性。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

篇4:作文评语亟需人文关怀

关键词:作文评语;新颖性;情感性;激励性;差异性

一、作文评语亟需实在性

作文是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出来,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信任,是学生对教师的一次心灵的倾诉,是学生表述对世界、对人生、对自然的看法。学生每一次作文后,都充满着一种期盼,期盼教师对他感受的一种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评语时不可使用学生讨厌的套话或模糊的话,相反,更应该在评语时深入学生心灵实际,设身置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教师的评语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实实在在的回应。

二、作文评语亟需新颖性

学生的作文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作文需要有新意。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评语时也不可一成不变,别让作文评语始终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能按照作文要求来写”,“字迹清楚”……如此种种。其实根本就不能激起学生内心的一丝波动。作文评语也需要结合学生的作文,要有独创性,要有新意,让学生有新鲜的感受。如同样是描写景色的作文,教师却从文中不同角度去发现新意,用不同的作文评语去激起学生心中的千层浪。一则写到:“你是一个想象力多么丰富的孩子啊!把美妙春光写得富有诗意,语句优美。平常你一定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观察了许多景物。愿你做个有心人,写出质美意深的好文章。”

三、作文评语亟需情感性

作文本身就是学生情感流露的形式,他们或者表露出对自然事物的爱憎,或者表露出人情世故的感触,或者表露出对要求进步的企盼,或者表露出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渴求……教师对此在进行作文评语时,切不可单纯地看作是学生的作文,而应该把它视为是学生一双双期盼老师帮助的眼睛,是学生一颗颗跃动的心灵,教师应该对学生心灵的表述(作文技巧)进行引导,教师这时更要注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心灵流露,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能从作文评语中获得他所企盼的,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真情就在身边。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同桌》中写道:“自己的同桌本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却因为自己有一天心情不好,对同桌的好意问候大发雷霆,从此,好朋友之间的关系破裂了,事后,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可却没有勇气去承认而天天陷入了郁闷之中。”教师在作文评语中写道:“朋友之间的感情是最纯真的,她需要共同呵护,朋友之间的感情是最坦诚的,她需要的是相互信任。朋友,别怕。我也遇到过与你相类似的情况,我鼓足勇气向我的朋友讲述了我的心声,我的朋友原谅了我,我们也和好如初了。相信你,就像你作文中这样向你的同桌述说,你们一定会和好如初的。”就这样,这位学生照着去做了,同桌又成了好朋友。

四、作文评语亟需激励性

法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技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作文中,无论哪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鼓励、理解、尊重。可偏偏有的教师在作文评语时戴着“有色眼镜”,专挑学生作文中的“毛刺”,一次又一次地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作文的兴趣损失殆尽。相反,作为教师在作文评语时,更应该意识到这是学生的创作,教师更应该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新意向、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去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充分肯定,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五、作文评语亟需商榷式

学生的作文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不乏存在缺点、毛病,这是正常的,我们不可用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但也切不可让作文的毛病放任自“留”。教师作文评语中为达到这一目的,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唯有作文评语中采用对话的商量式的语气。这样,让学生在作文评语中感受到老师平等对待自己,没有盛气凌人,觉得老师在和自己商量,油然而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容易接受教师对自己的指正。

六、作文评语亟需差异性

篇5: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

——新教材作文教学的思考 龙游中学课程班

余金荣

[摘要]作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实质是试图克服把写作完全当作一样技术活来教的倾向,强调作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目的是想让学生在作文中成长为一个率真、有个性思考、追求自由与美的人。要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写作教材的编写要重视把写作中的鲜活的人而非仅仅写作本身当作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有人文精神;教学生学会关心。

[关键词]作文教学 以人为本 教材编写的出发点 教师的人文精神 学会关心

作文教学,着实令许多语文教师头痛。作文到底能不能教?怎么教?为什么花了许多力气,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仍旧不行?思想贫乏、苍白,情感贫弱、无力,千人一面。也许不教也罢。

事实上确有少数语文老师并不太教作文。或者说,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作文教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点书吧,作文自然就好了。”一种老师。“学生生活太单调了。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到哪里去找东西写?没办法。”一种老师。更有甚者,“阅卷时作文打分不是41就是42,高考阅卷都这样,何必还要花大力气去教。”可能还有另外的想法或理由。但是,我想,真正不想教作文的语文老师是没有的。只是,作文真的很难教,不知道怎么教。走进教室,面对四五十双灵动的眼,鼓足勇气写下一个作文题目,绞尽脑汁指导一番,然后背转身,把无尽的空虚与艰难留给学生。说实话,这不是老师想做的。

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写作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乃至成为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获得快乐与内心世界的充实。让学生在作文中成长为一个率真、有个性思考、追求自由与美的人。

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教改必须向深层次拓展,彻底转变观念。作文教学的观念不转变,所有的施教手段都有可能成为空谈。要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文关怀走进我们的作文教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学生写作的主体性地位;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我想引一位老师在“人教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帖子如下:

又是一节作文课。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两个字:“幸福”,然后,问孩子们:“你觉得什么时候很幸福?”一开始,孩子们面面相觑,谁也说不上来。有人在小声嘀咕:“我们有什么幸福可言?”显然,在孩子们眼里,“幸福”是个很大,很空泛,离他们很遥远的概念。

就在他们束手无策的时候,我用轻柔的声音缓缓地谈起了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那天,我挽着年迈的外婆在街上散步,阳光温柔地洒在我们身上,真幸福;我说,前几天上公开课,好几个同事忙前忙后地帮我,我辛苦着,也幸福着;我说,幸福其实很真实,很平凡,很具体,他随时都在你身边,就像此刻,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和你们相聚在教室里,融洽地聊着天,也是一种幸福。如果你不用心去感受,你就不会发现„„教室里安静极了,他们的眸子里多了些思考。片刻之后,他们活跃起来了,一个文静的小女生站起来说,上次看到外公、外婆一起吃花生,到最后一颗花生时你推我让,当时想想很好笑,现在回味起来,幸福就在这浓浓的亲情中。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接上来:“我的小表弟整天缠着我,有时想想挺烦的,不过,哪一天不来缠我了,又觉得空荡荡的,有人那么重视我,依懒我,也是一种幸福”„„七嘴八舌之后,一篇篇充满人文气息的文章就从他们笔下出炉了。本来以为,这堂课结束了,可以画个圆满的句号了。没想到,它的余波也不小。有一位家长告诉我,当天晚上,她儿子坐在厕所里,忽然问他:“妈妈,你觉得什么是幸福?”她妈妈一愣,不知从何说起。儿子认真地说:“就像现在,爸爸在厨房里忙碌,你在整理桌子,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她每天都在我们身边的!”妈妈当时激动地跑过去亲儿子的小脸蛋。

我以为,这个帖子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作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我们教作文,也不单单要指导学生写作的技巧,更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关心,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学会思考。一个人快不快乐,不在于其他,主要在于心灵是否充实,情感是否丰富。一个热爱生活,细腻感性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定是丰富多彩的,他的人格品质也定是最接近真、善、美的。常言道,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学会做人,培养一个人的人文关怀精神,作文就不会没东西可写,不会写的苍白。

人文关怀,关怀的对象是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关怀真实的、个体的、自主的、自由的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而非任何外在的、物化的对象。

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究竟怎么做呢?我以为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我们一直期盼着一套理想的作文教材。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阅读和写作分开,写作教材按照写作过程进行能力分解训练,凸现了写作的独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这种所谓的能力分解训练真的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解决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痛吗?以高中第一册为例,教材由“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意”构成序列,希望通过这一纵向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想,不太可能。因为很可能连起码的一个“不愿写”的问题都没解决。

显然,我们写作教材编写仍然沿用传统思维。认为写作是一客观现象。客观现象重要的是它的规律。我们只需把它的一般规律正确地揭示出来,然后由老师教给学生就完了。教学就象传递东西。一递一接这么简单。认为作文教学要解决的只是有了内容之后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开头结尾过渡等运用语言表达的问题。至于学生写什么内容我不管。写作只是一样技术活。

应该说,我们的写作教材基本没有体现作为学习写作的主体——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没有把写作中的鲜活的人而非仅仅写作本身当作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缺乏人文关怀。

要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教材,编写者应该是这样:他们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写作规律的本身,要把更多的力气花在对写作中鲜活的人——学生的心理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关注上。每个单元的编写都应作出这种的努力一一把学生带入一种能够激发写作动机的情境中。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对处于不同成长年龄段,处于我们这样一个时代的学生的心理作一番研究。他们将为什么而写作?他们渴望写什么?写作动机、欲望永远比写作理论重要。

在这点上,国外作文教学序列研究可以给我们些启发。以作文的命题为例,苏霍姆林斯基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1—3年级都是形象描绘的题目,如“当太阳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我的金鱼缸”等。4年级则有“假如我是隐形人”、“最美和最丑的”等理想性和比较性的题目。5年级有“从一滴水中看太阳”、“给国外的同年龄儿童写一封信(读了报纸上的记载以后)”等涉及从个别到一般和放眼世界的题目。6年级有“早秋也有一个短暂而美妙的时刻„„(丘特切夫的诗句)”这样的题目,以引起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7年级安排了“在我们今天还有变色龙式的人物吗(读契诃夫短篇小说《变色龙》以后)”的题目。8年级的题目有“没有目的的生活就象没有舵的船(印度格言)”。9年级的题目是“在我们今天父与子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读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父与子》后写)”。10年级的题目有“俄罗斯离开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生活,我们中的每一个人离开俄罗斯就不能生活<屠格涅夫语,写在即将开始劳动生活的前夕)”。看得出,这些作文题依次安排,从思维水平说,是由浅显向纵深发展,思想感情是由幼稚走向成熟,作文题型设计的阶梯与青少年心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同步。

二、让人文关怀走进语文教师。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责怪学生的作文能力偏低,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吕叔湘先生旱就提醒我们注意一个现象:“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见《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1978年3月10日《人民日报》)这是否意味着作文不需要教?我看,不是。这只能理解成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批评。教学,学与教是不可分割的。成功的作文大体离不了成功的教。

一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有多少人文关怀精神。那种讲点作文理论,抛给一个题目,把艰难留给学生,缺乏同情心的作文教学肯定是失败的教学。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中的人文关怀,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真实的、个体的、自主的、自由的人的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我们认为,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语文教师很可能在以下一些方面对学生的写作造成根本性的伤害。

首先,这种教师很可能在课堂上不能放松身心,不能抒发自己对课文的真实理解。面对涵义深广、语义丰富的课文,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参鹦鹉学舌,不能或不敢表达自己的一己之见。一个原因,可能是怕考试时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深层原因,却是怕触犯某种无形的东西。这种教师早已经没有了自己独到的一己之见。或者说,对“按既定话语来说话、按既定套路来思维”,早已习以为常,早已积淀成一种“潜意识”。我们的学生,在他“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地渐渐丧失了“自我”。在作文时不仅没有了个人话语,还有不少学生把作文的主题尽量往理想、爱国、崇高、积极方面升华、拔高,唯独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敢放松下来,说想说的话、心里的话。总之,不敢忠实于自己的精神。作文写成这样,责任在学生吗?虽说,老师也是受害者,但你也直接伤害了学生。

常常想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春晖中学的那些语文老师们:朱自清、俞平伯、丰子恺、夏丐尊„„也常常想起当代语文教坛上的俊彦;于漪、黄玉峰、王栋生、曹勇军„„他们或激情洋溢,或学富五车,或思想敏锐、或著作等身„„在其各自热爱的语文教育教学事业上干得是那样的自由、自然,千得是那样地让学生欣赏、喜爱、尊敬,他们可是从来不会因为考试时统一的标准答案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不会因为怕触犯某种无形的东西丢失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丢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理想主义情怀!其次,这种教师将很难做到正确看待及评价学生的习作。时间一长,学生写作丧失信心,丧失自我。

学生是作文主体,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对于写作的评价,首要的是看他(她)有没有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没有个性化思维,有没有相适宜的形式,不能唯主题至上。教师应该有这种雅量,允许学生的文章离点谱豁点边,切勿稍有“离经叛道”就大事杀伐,“在嫩苗地上驰马”(鲁迅语)。打作文分应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只要学生讲的是真话,讲的有他的道理,就应该给他加分。要承认并容许学生成长的漫长性和差异性。相信学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思想会成熟起来。反之,如果评判作文仍旧唯主题至上,用成人认同的公共话语去揠苗助长地“帮助”成长中的学生,那只会带来一个后果:学生集体真话失语症越演越烈。

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争当大官》的作文。因为村里的干部欺压村民,而乡干部不仅不管,还有意偏袒村干部,于是他在作文中发誓要努力向上,争当大官,为村民出气。这篇作文流露了一个少年学生纯真的心声,率真中流露出他对乡亲的挚爱,清纯中呈现着心地的善良。当然,以成熟人的眼光看,这心声也显露出他思想上的不成熟。作为教师,你怎么评判,给他打几分?我看,可以打80分。烂泥塘和小溪,哪个好?鲁迅就说过小溪好。烂泥塘看似深不可测,谁知不是装腔作势;小溪虽浅,但清澈见底。而且,小溪假以时日,谁说就不会变成大河? 再者一位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语文教师除了进行写作理论指导之外,很可能从不下水写作文。情之不通,理如何达!这种教师,讲写作理论,头头是道,作文怎么开头,怎么结尾,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具体写作,写什么。他不管,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我真怀疑她的这种分析和讲解对学生有多少用。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你不教,我还会写,敢写,你越教,我越写不来,最后,写都不敢写,一听写作文就发怵。

教师“下水”作文,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其实已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重视。因为无论哪种教育,归结起来,都不外“言传身教”四个字。如果自己不动过笔,就缺少一种真切感。说白了,就是缺少对作品创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缺少一种感性积累,指导起来就不能做到具体、深切,很难切中要害。

在这里重提老师“下水”,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认为,教师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没有尝过写作实践的甘苦得失,就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脚,说三道四,就不免使学生对老师讲的产生怀疑,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的潜意识里很可能对这样的教师产生反感。因为你站的太高了,不肯弯下腰和他们同甘共苦。有时甚至觉得,学生之所以讨厌作文,害怕作文,恐怕与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不爱作文,不会作文,再由此而乱评乱改作文,有着直接的关系。难怪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会说,不少的语文老师“他们教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其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自己不会写作文,学生从来没有听到过教师自己谈写作的切身体会,这种教师,即使让他用最完善的教法教上七年,也是教不出东西来的。”

“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学。”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乃至几桶水。教师的写作信心和热情及写作的能力和水平,会给学生作文以极大的鼓舞。倘若教师只一味地在岸上“叫练”,而不积极热情地下水“导练”,学生恐怕永远都只能望题生叹,望师兴叹,即使硬写出来,也多是空话大话。而通过下水示范,教师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学生写作的困难与艰辛,自觉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和要领,同时也更能提高自身素质,赢得学生的掌声与喝彩。

使用新教材的三年来,笔者就与学生约定,凡要求他们写作文,我必写。每次写好讲评后,学生的作文加上我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作纪念与交流用。虽谈不上“奇文共欣赏”,但也算教学相长,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学生怕写作,不会写作,首先是不知道“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写”。两者之中解决“写什么”是当务之急。过去一些作文教学的手段大都是远离学生,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得作文出现了不应有的尴尬。作文教学要真正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彻底改变我们过去只教作文怎么写,不教写什么的做法。要让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关心”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宣言,它包括“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要让学生会关心,做法多种多样。笔者刚接教高一新生时,就与学生商定,第一学期作文的主题就是“学会关心”。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课前三分钟学生讲演,每周随笔,班级小组辩论,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督导活动。

清华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开创“《东方时空》”课,让学生在收视后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

我想,只要教师肯动脑筋,把学生推向关心,就能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生活视野狭隘、社会责任感淡漠等通病,变“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事实证明,学生一旦走出咀嚼个人得失悲欢的小圈子,心系天下兴亡之责,他们写作的题材拓展了,人生境界也随之升华。

其次,应引导学生理解关心应基于人文精神的前提。否则,关心只能停留在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层面。

对“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同时超越功力的,经济的层面去关怀历史文化自然宇宙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的关心才具有人文关怀意义,才会产生独特的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

比如关心一条河流,你不能仅仅停留在功利的角度去关心它,保护它。那很容易停留在公共话语层面。“让水流走自己的路,舒展起它的臂膀”,让河流自然弯曲,两岸生长各种野生植物,给鱼类和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空间„„。只有这样关心,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精神。这也是人们用过去“改造自然”的教训换来的宝贵财富。有了这种深层次的个性思维和情感体验,必然会产生“我手写我心”强烈愿望,尝试去找到它的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样的作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

最后,还是应让学生从最基本的做起:写真话,写真实的自我。因为这是走进入文关怀的前提。一个连自我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去关怀别人。

一个人首先得会讲真话,才会认识到自我的独立,独特,进而才能认识并尊重别人的独立、独特。这里,我仍想讲,我们的教师,应宽容学生有些不太好听的话,不必过于心急,不去揠苗助长,使学生不敢讲真话。思想感情的问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问题实际是学生个体成长的过程和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客观体现,不是作文本身的问题。不能用同一把尺子一一公共语言(公共道德公共思想等)去压制真实的个性化语言。容许个性语言的生存空间,就是容许人文关怀走进写作中的学生。

在这里,有没有必要担心在写真话写个性时会陷进一种万劫不复的个人主义泥潭?没必要。众多有成就的作家的创作已经告诉我们,在写真话写自我时,你会不断地进行扩充阅读与自我反思。在书写自我时,一开始,你可能会粉饰自己的生活,虚饰自己的感情世界。但是随着写作的深入,你会逐渐意识到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而当你在伪装自己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边的寂寞与空虚,你会觉得写作是一种艰难的事情。可一旦反过来,你则会感到写作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你在写作中,会不断地激发起提升自己的欲望。你在书写自我时会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丑陋并进而迸发出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写作就是这样一种奇特的双重过程:你在将个人的激情充分外泄的时候,你也在对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深刻的内省。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同时,我们也完成了对学生的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最终,从学做人中走向学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才可以说无愧于心。

让人文关怀走进作文教学,在这一方面,一定是大有可为的。我想,只要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能坚持这样做,在做中不断地总结、创新,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篇6:人文关怀作文

原题回放:

关于智慧: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以智慧为中心材料作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以上作文题目根据学生口述整理,实际考题以江苏省考试院发布的为准。)

20xx年考题围绕“智慧”展开,沿袭了江苏卷一贯的风格,字眼抽象,比较飘渺,就今年的考题来讲,难度一般。但是,学生作文要写出亮点,还是有难度的,需要一定的深度思考。若考生将“智慧”定义为才华、学识、能力等等,很显然是不够的。

“智慧”解读:

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意为每天都要增长知识和才干。

慧:两个“丰”字分别代表国事和天下事,中间的“彐”字代表家事。从字面上看,家事、国事、天下事都放在心上,称之为慧。

可见,将“智慧”定义为知识与才干是狭隘的,一个有“智”而没有“慧”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才。那么,很显然,材料的最佳立意更应侧重在“慧”上,也就是材料中所谓的“境界”。也就是说,智慧不仅仅关乎成功,更关乎我们的心灵、生命和幸福。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智慧需要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心态。

2、智慧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较强的能力,还需要心胸与境界。

3、辨析才华学识与智慧的关系。才华是需要经验与能力的,而智慧更需要心胸与境界。有才华的人不见得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更懂得如何运用才华学识。

4、智慧没有高低,只有不同。智慧有很多种,能够赢得勋章与荣誉的人是有智慧的,默默耕耘自己平凡生活的也是有智慧的,不同的智慧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5、斯特恩说一盎司自己的智慧抵得上一吨别人的智慧,经营自己的智慧比羡慕别人的智慧更有意义。

点评:

篇7:人文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汉语中“人文” 的最初意义与“天文”相对应,在古代中国指的是礼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人文” 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地的风俗人情。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人文” 体现一种人格、理想、信念和道德的精神。总体而言,“人文”是指在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以人为本的各种文化现象之总和,含文明、文雅、精神教化之 义。

“关怀”常被理解为“关心”、“关爱”的近义词。在1987年版的《现代汉语 词典》中曾把“关怀”解释为“等同于关心”,实际上较“关心”而言,“关怀” 的程度更深,指向性更强,关怀者在关怀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方的真实感受和达到 的实际效果。「‘」关怀行为在被关怀者的接受和改变过程中实现,主要包括两层含 义:一是关怀者对被关怀者的真正接受,而不是把对方仅仅当作“客观数据”来 分析。双方建立的是一种平等友善的“你一我”关系而非“我一它”关系;二是“动 机移植”,即“关怀者的关怀动机要流向被关怀者并使其受到影响”「2」关怀者不 一定要满足被关怀者的所有需要,但是应该坚持正确的目标,使被关怀者接受、认可并产生效果。

具体讲,人文关怀是指“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以‘以人为本’ 为精神内核,从人自身出发,切实尊重人的需要,肯定人的价值,不断完善人的 个性与人格,提升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实践行为。”[3」可见,人文关怀不仅 体现为一种精神,更侧重于一种实践,是在人文精神指导下实施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爱行为,是实现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或者方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其 一就目的而言,人文关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是简单的“关心人”。它要求

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高度努力的过程中不仅要保持理性还要付诸情感;其二就内容而言,人文关怀的内容是具体、多维度的,集中表现为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探求人的理想与命运等;其三 就方法而言,人文关怀不仅在物质上提供帮助、知识上进行灌输,还需要关注人 的精神状态和内在要求;其四就范围而言,人文关怀贯穿于社会理念、社会制度、教育过程、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

归纳起来,人文关怀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方式去关 心、理解、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

2.2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 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 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强调如何通过对人施加积极、正确的影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在人的精神构建中发 挥重要作用,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思 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为人类提供人文关怀的过程。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 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情味含量,在关注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提高的同时,着眼于情商指数、人性品格的培养,重视内在潜能的发挥和个体价值实现的社会 实践活动。”[5」可见,作为一项精神事业,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有着深层次 的契合。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人文精神所倡导的目标本质上一致:都是要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德性境界,塑造健康完整的人 格,从“人”出发进行一种人生教育或精神教育;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 境界和人文精神所关注生活的总体意义本质上一致:都充分体现出从“人”的内 在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个性、精神追求、内心需要和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其 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人文精神相一致的终极价值:即“追求人生真、善、美 的境界,观照人类的未来前途和命运,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6」从这种意义上 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4.“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所谓“助人自助”是指“个人、家庭、群体、社区遇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向其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援,通过整 合社会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的道路,也即是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反思自己,寻求改变,获得成长。”0}9}其内涵包 括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目标体系:助人和自助。简单来讲,“助人”就是给予别人帮 助,“自助”就是通过引导受助者本人挖掘自身潜能,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 自强”。“助人”到“自助”的过程,也如“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变化。也即,“自助”是通过“助人”需要达到的目标。

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着重把 握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教 育理论认为,“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根据自己的 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结果,这种选择是通过大学生主体认识、思考、实践后 完成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内化’心理过程”。「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 重大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助人自助”理念强调引 导和支持,主张案主通过自身的力量解决面临的困境或难题,“社会工作者在整个 工作过程中采取引而不决的态度,工作对象有权利自己做决定。”「川这种“引而

不决”的理念可以巧妙的运用到普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和“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摒弃言之无物、空话大话的泛泛说教,在尊重学生兴趣、情感和己有经

验的基础上,适当举例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的价值 观和知识。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意识。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应提供一切有利资源促进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直接为大学生提供各 方面的服务和咨询。不仅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心理、就业、人际、情感等方面 的问题,更要增强他们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让他们能够解 决更多同类或更广泛的问题。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贝曾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自助”要求在帮助学生实现“自助”的同时,思 想政治教育者自己也要实现“自助”。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者比学生的知识和阅历 都更丰富,但学习没有贵贱之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和大学生互相学习、分享经 验,伴随着大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间不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 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因此,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 满足自身的需要,如果忽视这种需要,心理和生活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 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得到完全的激发或发挥。同时,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 思想和观念无法做到整齐划一,需要也呈现出多样性。当前大学生是具有现实需

篇8:命题作文要多些人文关怀

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在单元测试中做完所有的基础题后, 她没有写后面的作文。改完试卷后, 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写作文, 那个孩子伤心地说:“我没有妈妈。”而这次作文题就是《我的妈妈》, 我也不清楚这个小孩的妈妈是离婚还是去世了, 听完孩子的话, 她的语文老师是如何对孩子说的, 我也不得而知, 但却让我想起五年前在乡下的一件事情。那是一节作文指导课, 作文题是《妈妈的爱》, 班上一个叫晶的女孩迟迟不动笔, 我觉得很反常, 因为晶平时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字写得很漂亮, 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便问她原因, 晶无奈而伤感地说, 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她已经回想不起妈妈的容颜了。我的心为之一震, 深感半节课的指导不知对孩子内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她肯定很悲伤。当别人在回想妈妈的爱的时候, 她却沉浸在失去母爱的痛苦中。我轻轻地对她说:“爸爸给了你这么多的爱, 你就写《爸爸, 我对你说》吧。”这时, 晶才如释重负地写起来。

我们的作文命题有时太生硬了, 考虑的多是一些普遍的情况, 没有考虑个性差异。对有些特殊的情况, 我们的作文在命题的时候就没有顾及到, 显得很武断, 缺乏命题范围的弹性, 让学生无从选择, 只能机械服从。像前面《我的妈妈》这个作文题, 教师在命题时完全可以改成半命题作文《我的……》让学生自己选择, 这样也能兼顾各种不同背景的家庭, 现今的社会, 离婚已不是什么稀罕事, 单亲家庭越来越多, 很多孩子从小就缺少母爱或父爱, 我们应在命题时多给孩子一些人文关怀, 不要让孩子在写作时受到二次伤害。给孩子以素材选择的余地, 也就不会使一些单亲孩子无话可写。

想起几年前的一次考试, 那次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美丽的校园》, 而我所教的那个村小破破烂烂, 下雨天到处都是烂泥, 教室是内外都没有粉刷的砖木房, 根本没有绿化带, 也没有操场, 校园就比一个农家院子大一点点, 教师宿舍就像牛栏一样阴暗, 没有一点美丽可言。要写出美丽只能写那些假、大、空的东西, 按现实写是一点也不“美”的。我不知出卷老师是不是抄袭某张试卷的作文题, 还是由着性子弄个想当然的作文题出来。而没有考虑到那些偏远村小的孩子, 是否有环境美丽的校园。既然没有这个素材, 那为什么还要逼着人家去造出美丽来呢。我们为什么不以《我的学校》来命题呢?有些题稍微改动一下, 就不会让学生绞尽脑汁而无从下笔。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 要使孩子有话可写, 作文命题也是需要艺术的。我们在命题时不能把作文题的范围限得太死, 要留有余地, 兼顾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话可写, 给孩子以人文关怀。让孩子在习作中唤起生活体验, 唤起曾经的情感积淀, 在有话可写中爱上作文, 而不是生硬地抛出一个题, 让学生去做无米之炊。

上一篇:车辆换牌委托书下一篇:2020社区爱卫生活动策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