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2022-11-12

新的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 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 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 美术教育不再只是知识技能, 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 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对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完善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1 人文性的内涵与价值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显然, 在我国古代的词汇中, “人文”和“天文”是对应的, 泛指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其成果。而现代意义上的“人文”, 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它关注“人”和“文”, 即关注人类的命运, 关注他人, 关注人类文明, 关注人类文化。所谓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 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 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体现在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中。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 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 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我认为, 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即教师通过教学活动, 引导受教育者去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 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修养, 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文化素质的美术教育。

可以说, 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实质上就是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美术教育。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 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 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 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2) 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 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 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 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3) 通过营造宽松、民主, 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 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2 人文性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人类认识世界、自然、和人生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自然学科强调理性, 强调实证的研究方法;人文学科的意义在于它将培养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 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 是否具备独立的人格。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 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通过美术教育, 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 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 从不同侧面, 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 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 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 丰富多彩, 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3)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4) 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5) 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因此, 新课程带给美术教学最根本的变化将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学习方式的变化。从而使美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丰富多彩、活泼多样;使美术学习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美术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营养, 紧密联系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变化……

3 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的几点思考

(1) 美术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 必须把自己放到大教育环境中, 以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发展型人才为目标, 牢固树立技能、技巧训练与人文精神培养并重的教学思想, 培养学业技能与基本素养、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共同进步的人。

(2)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的直观形象和符号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学会用描述和表达交流情感, 进而达到评价价值和和追求高尚情操的目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的杰出成就, 其间容纳了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教师要积极创设丰富情景, 提供感悟艺术作品的各种机会, 通过体验、思考、讨论、判断等方法, 结合电视, 展览、范画等手段,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 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 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 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3) 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着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 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教师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 通过引导学生对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 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如中国山水画欣赏中融入古诗词艺术, 抽象艺术与音乐的联系, 建筑与物理的结合等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 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 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总之,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 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促进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只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陶冶高尚的情操, 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 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定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课程,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桂木.主编.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黄疸型肝炎引发的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并发的黄疸型肝炎治疗探索下一篇: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