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计划

2024-04-23

人才培养计划(共8篇)

篇1:人才培养计划

关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梯队

建设计划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提升我院实际竞争能力,现制定出我院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目标,在医疗实践中加快培养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

二、人才梯队建设的目的(一)人才无断层

当医院内的某个职位由于人员的变动、长假、退休或辞职等种种原因出现空缺时,保证有合适的人选接替这个位置。

(二)顺利交接保证目前的人选确实胜过他的前任,而且交接得越快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培训方式

(一)根据和培养对象签定的“协议书”和个人培训计划,采取以在岗位自学为主,结合集中培训、跟师学习、参加学术交流、进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

(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人才的培养。根据全院卫生事 1

业发展的需要,医院的卫生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三)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在卫生人才培养方面具体措施为:

1、合理安排各层次人员比例,按照区卫生局的要求进行人员配置。

2、积极统筹调动卫生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优势互补,统筹兼顾。

3、方向明确,形式多样针对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学历、推广适宜技术、讲授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积极开展卫生专科人才培养。培养同时应重视师承,分层开展。

三、以人为本,坚持“三个并重”

(一)培养和使用并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其价值和潜力。人才也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我院在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将人才的培养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充分注重挖掘人才潜力,积极探索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极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1、不拘一格用人才。

(1)为现有技术骨干提供必要的临床工作条件,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条件 ;

(2)通过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发挥院内老医师的作用。

2、积极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我院从政策、财力和时间上对现有人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充分发挥院内有临床经验医师的传、帮、带作用。

(2)积极鼓励科室内的小讲课。各科室每月都要组织1-2次科内小讲课,或坚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临床经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

(3)聘请上级医院的专家来院进行讲学和技术指导。

3、根据需要,医院每年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和深造。医院要求每位外出人员学习回来后要向全院讲授所学的内容、体会及外院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医院也会对外出人员开展新技术情况进行评估。

4、对新职工实行业务培训。

(二)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广纳贤才。主动到各医学院校或面向社会招纳贤才。想方设法为优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和适当的待遇留人。

(三)激励与考核并重把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点。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四方面对医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院内公布,进入医务人员个人档案,并直接奖金挂钩。

四、保障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重视、关心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和困难,改善工作条件,为其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2012年12月20日

篇2: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我们看下种花的程序:

1.选择好的种子,选择好的地点;

2.把种子种在地里,浇水施肥;

3.经历阳光和雨水的考验;

4.最终开花结果。

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

第一,先选好人才培养的目标,选好人才培养的环境;

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多种多样:

A. 工作认真负责

B. 处理事情敢于承担责任

C. 能团结周围的人,有一定的人气或者有一定威信,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D. 工作技能过硬

E. 学历要基本满足要求(高中以上学历)

满足三项就可以符合培养目标的标准

除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外,环境也很重要。这种情况在车间中尤为重要。

一个长期的轮换的环境对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

普通员工-小组长-带班长-工段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

这是一个基本的流程。

环境的轮换最好放在带班长阶段。各个岗位的轮换时间不宜过短,至少需要六个月。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小组长阶段,必须是最苦最累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尊敬和资历。

第二,浇水,施肥的过程

通过各种培训来锻炼他,使他的知识能力、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各种鼓励来激励他,让他保持着力求上进的精神。

要着重主要被培养人的精神状态,千万不可放任自流

第三,考验过程

每次轮换都是一次考验。他必须在考验中得到下列素质中的三项

A.必须能够用最合适的方法处理下属之间的关系、下属和自己的关系,宽容而且能以行动

服人

B.必须能够有突出的,与众不同的表现

C.必须做事认真,但不必苛求完美

D.必须不满足现状,但不脱离现实

第四,开花结果过程

这一过程其实并不困难,问题主要是在于,如何保证这个果实不被别人摘走!

篇3:人才培养计划

与“985”高校着力培养研发型工程师 (工程硕士) 和工程科技博士两类“卓越人才”不同, 地方高校 (省属高校) 一般将目标定位成应用型工程师 (本科) 的培养。结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殊性, 这一目标显然更加实际, 并且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进一步, 为了适应“卓越计划”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要求, 地方高校还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从培养思路、培养方案、师资配备、学生管理、激励政策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 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 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和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更是特色培养的保证。因此, 我将结合长江大学“卓越计划”的改革与实践, 重点探索适应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的制订。

一、培养理念

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要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遵循教育规律, 因材施教, 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氛围,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与创新, 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与传统, 建立起新的培养理念, 具体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工程能力训练。

工程人才的能力基础在于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实施中必须注重课内实验与课外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校内实习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毕业设计/项目设计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 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注重将学生科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讲座, 引导学生在接触工程实际中,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

3. 注重良好品德养成。

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和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为此, 学生需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知识;学会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4.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遵循兴趣驱动原则,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5. 倡导自主学习。

让学生树立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理念, 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 提倡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力求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教学空间, 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热情, 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目标

由于“卓越计划”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这一特点, 我校将该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牢固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 培养适应石油行业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较强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要求, 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各试点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国家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专业标准, 在学校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制订“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的培养方案。

2. 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 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4. 以问题为导向, 引导学生思考工程和社会的重大 (重要) 问题,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工学交替、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形成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毕业设计环节必须结合生产实际, 真题真做, 并鼓励创新和形式多样。

6. 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 引进国外优质工程教育课程, 推进师生海外培训计划, 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当然以上只是学校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原则, 各参与“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还必须根据学校总体原则, 结合行业与专业实际, 制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 对此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规定和要求, 确保各专业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1. 构建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和创新实践活动构成的“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并对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梳理与整合, 避免内容重复, 做到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

2. 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实践学分, 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不少于6个的创新学分, 创新学分是学生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创新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 等等。

3. 建立循序渐进的“三层次 (基础实践层、实践教学提高层、综合创新层) 、三结合 (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 ”、实现“全程贯穿、分层实现”的实践教学体系。

4. 顺应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总时间数累计不少于1年, 并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和主动创新。

5. 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环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毕业设计/项目设计要真题真做, 并鼓励创新。内容可以是厂房和住宅设计、生产流程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实验报告、工程技术方案论证报告等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设计或研究报告。

五、结语

培养符合“卓越计划”应用型工程师目标要求的有用人才, 对所有学校而言都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这除了需要构建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有能够体现承载学生素质与能力的课程体系外, 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和保障这一方案的顺利实施, 如何对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 如何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以及如何拓展现有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难题, 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学习, 勇于实践, 将高校教学改革之路坚持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国买, 许德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8, 26 (1) .

[2]周钧等.我国本科层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 2011, (6) .

篇4: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党和国家人才总体战略以及清华大学的发展定位,为努力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2010年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四年多来,在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学校认真研究总结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学堂计划”为载体,创立并实践“领跑者”理念,从理念创新、氛围营造、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推进计划实施,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 总体目标

“学堂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遵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成长的规律,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为国家培养一批学术思想活跃、国际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巨大的基础学科领域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借鉴“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具体目标是,在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每年动态选拔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2.“领跑者”理念

“学堂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创立“领跑者”理念,实施优势转化战略,营造清华学堂环境,注重素质教育环节。“领跑者”理念即让优秀学生作为“领跑者”,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优势转化战略,即将学科、师资、国际交流、优质生源、优良传统等方面的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优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以百年清华学堂作为专用教学场所,搭建国际化、开放式交流平台,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素质教育优先,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理想,潜心钻研,勇攀科学高峰。

“领跑者”理念是“学堂计划”的核心理念。学校把进入“学堂计划”的学生定位为“领跑者”,希望他们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既要在“跑”中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追求,又要在“领”中表现出厚德载物的使命和责任;并告诫他们“领跑者”的五个“不是”、五个“是”:不是光环,是使命;不是荣誉,是责任;不是娇宠,是磨练;不是圈养,是放飞;不是孤傲,是引领。让优秀的学生领跑,让所有的学生优秀——这是“领跑者”理念的根本和终极的追求。

3. 主要举措

学校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力学六个专业领域实施“学堂计划”,分别建立了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着眼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充分尊重学科门类、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将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1)建立科学的学生遴选机制

学校探索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实行开放式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将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选入“学堂计划”进行培养。目前,入选计划的学生近500名。

(2)以拔尖人才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

“学堂计划”分别设立了“清华学堂首席教授”和“清华学堂项目主任”岗位,聘请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获得者丘成桐,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泉水等一流学者担任各班首席教授。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首席教授全面负责学生培养和项目管理工作。邀请知名学者、优秀教师和社会杰出人士担任学生导师,聘请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对计划实施进行指导。

(3)改革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

“学堂计划”实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制订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充分选择,鼓励学生表现特长、发展潜质,追求卓越。各学科设置核心课程体系,聘请国内外优秀授课教师,力求小班化和多样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研究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4)营造学术氛围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搭建高端开放式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建立学习者“社区”和科学研究“乐园”,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理想。提供专门的物理空间,将清华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清华学堂作为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学校层面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学术交流。

(5)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学校发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优势,聘请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给予指导、来校授课,参与前沿讲座、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通过开展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验室研究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选派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学术自信,激励挑战精神。

4. 配套政策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学校为计划实施营造有利环境,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1)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培养“特区”。在招生、培养、管理等环节,在注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拔尖”和“创新”的目标。入选的学生享受专项奖学金。

(2)设立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国家经费支持,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参与。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任国内外高水平教师、资助学生国际交流和科研训练,以及奖学金、教学资源建设等。

(3)配备最好的设备和条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要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支持。

(4)开展拔尖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组织教师、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就拔尖创新人才特质、培养途径及相应的体制机制等共同开展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二、尊重学科特点和师生个性,鼓励多样化探索和实践

数学班在首席教授丘成桐先生主持下,遵循“领跑者、国际化、重基础、尊个性”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工作,不仅吸引和培养了一批有志于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优秀学生,更对数学系整体人才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数学班通过自主招生和高考初选一批有志于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优秀学生,并通过每年综合考核建立动态进出机制,使得入选同学自觉肩负起“领跑者”使命,引领数学系学生专心数学学习,营造崇尚科学、潜心数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数学班注重学生的数学基础训练和接触前沿,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鼓励高年级班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兴趣组织不同方向的研讨班,积极创造机会使学生尽早地在数学的主流方向跟随国际数学大师学习工作。数学班邀请了一批国际著名学者来清华大学开设讲座,讲授数学基础和专业课程,派遣部分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数学系学习和研究,一些同学的本科毕业论文直接由国外教授指导,在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使学生尽早接触数学研究的国际前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

物理班继承和发展了基础科学实验班的成功经验,在帮助学生树立学术理想、自主学习研究、开展国际交流等方面显著超越了以往局限,克服了过去的不足,执着于物理学术研究、自主举办学术沙龙、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学术导师在物理班已然成风。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提出,一流顶尖人才主要地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关键要为这些人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非常好的环境,营造很好的氛围,使得一流人才“冒出来”。学生遴选重点考察学生科学追求、物理认识、思维逻辑和意志心理等。开设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等基础课程和海外杰出学者课程,建设科研实践基地,提供自主科研探索的实验平台。物理班设立了励志导师、励学导师,对学生分阶段、个性化指导。学生从二年级起陆续在物理系、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自主选择导师参加科研训练,高年级根据发展兴趣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鼓励、资助高年级学生自主进行国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通过与世界优秀同龄人的交流互动,学生的自信心和多方面能力大大增强。鼓励学生成立“叶企孙学术沙龙”,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化学班旨在培养对化学研究有着浓厚兴趣、基础理论扎实、富有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批判思维和国际视野、立志为化学事业奉献毕生的高层次人才。首席教授张希院士带领团队成员,精心设计和开设加强前沿、交叉学科的“超分子化学”等系列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学术研究活动,设立“创新研究计划”,建设高分子化学、化学生物学、计算化学等实验室,开设探索性实验。每周固定举办学堂班会,内容涉及选课指导、专题报告、实验点评、海外学习汇报,首席教授、专家学者、学生自己都可以成为主角,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交流,优选世界一流高校作为学生国际交流目的地,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研讨班、学术会议以及其他交流活动。开设的课程、研究计划和实验室对全体学生开放,带动了化学系学术氛围的提升。“学堂计划”的实施为化学系带来的更重要变化是,凝聚了全系教师重视教学、重视人才培养,开展教学研讨已成为常态,带动了化学系教学改革。

生命科学班为对生命科学具有强烈兴趣并立志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优秀科学家的指导及多种渠道的国际化交流等举措,力争使其成长为未来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研究人才。生命科学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首席教授施一公院士开设“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逻辑”,以生命科学领域一些里程碑式的发现为重要素材,启发学生的逻辑与思维,让学生感受、领会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每位同学在大二时确定一个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和导师共同制定独立的研究课题,撰写英文研究计划,定期交流研究进展,多数同学最终直接参与了所在实验室重要课题研究。每年举办学术年会,毕业班同学英文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交英文学术论文。杨振宁先生欣然参加了首届学术年会,殷切寄语年轻学子“今天是一个大时代,青年人应抓住机会”。生命科学班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和学生畅谈学术人生,组织学生参加生命科学与医学博士生学术论坛,选送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交换学习和科研实践,资助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学生还自发举办学术沙龙,交流各方面的研究进展。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姚期智先生认为,本科阶段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思维方式成型的重要时期,对于学术人才而言将决定其学术生涯的广度与深度。精英教育要从本科开始。姚期智先生2006年创办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目标在于为中国培养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创新型学术人才。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三个主要创新点是:创建了强化基础、探索前沿的知识体系;创新了深耕精耕、启迪思维的育人模式;开拓了大师引领、自我超越的成才途径。名师深入教学一线、师生积极互动是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首要特色。姚期智院士等一大批名师躬亲教学一线,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充分利用院系、学校的平台优势,开展形式丰富的学术互动。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建立起了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厚基础、深实践、广交叉、探前沿”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图灵讲座”等品牌讲座系列,设立课题项目等激励机制,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高端国际联合培养基地,制度化支持专项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国际化培养、接触科研领域前沿、参与科研实践创造条件。

钱学森力学班旨在为力学和与力学密切相关的诸多工程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力学班重视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赢。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前机械系主任Rohan Abeyaratne担任主席的顾问委员会,为人才培养提供发展战略意见和评估。举办创新挑战赛,通过心理测评、创新思维赛、创意实验赛、综合面试等多个环节,选拔有创新潜质、敢于挑战、有理想抱负的学生。设立新生导师制,调整课程体系,开设“力学与现代工程概论”等特色课程,实施小班授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利用全校以及周边科研院所资源,由一流师资为学生设计研究型实验课程,并提供长期的设备、技术支持与学术指导。创建“猫头鹰实验室”,利用国际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环境和师资网络,创造一个以解决重大科技挑战为主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自主创新环境,支持学生提出具有重大原创性和科学价值的自主科研计划。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作为国际导师,支持学生到导师的学校或研究机构参与科研工作。学生出色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评价。

三、凝聚共识稳步推进,“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初见成效

1. 优势转化,初见成效

“学堂计划”实施四年多来,学校逐步明确了“领跑者”理念,积极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展人才成长规律研究。计划实施激发了学校和教师培养拔尖人才的巨大热情,凝聚了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学者,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 发挥了“领跑者”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领跑者”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仅表现在更多有潜质的优秀学生加入“学堂计划”并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更为可喜的是带动了所在院系形成优良的学习风气。2012年以来,“学堂计划”近200人本科毕业,其中绝大多数选择在国内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攻读基础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凭借在数学基础上的严格训练,数学班同学已在国内外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12年和2013年,数学班每年都有2名学生被哈佛大学数学系录取攻读博士学位,2008级朱艺航同学在抵达哈佛大学的第一周内即通过了数学系博士资格考试的全部6门科目。目前,在清华大学就读博士生的30名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毕业生在科研道路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在领域内会议和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47篇,其中20篇发表在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排名前四的顶级国际会议(STOC, FOCS, SODA, CCC)上。2011年,以生命科学班成员为主的科研小组参加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并获得金牌。2013年,生命科学班学员组成的科研小组获得清华大学第31届“挑战杯”比赛特等奖;钱学森力学班6位同学完成的研究项目“三自由度卫星模拟气浮台”获一等奖。钱学森力学班杨锦同学在猫头鹰实验室自主进行“不破的水泡”项目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领跑者”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不仅表现在“学堂计划”六个院系为培养拔尖学术人才的不懈努力,更影响和带动了其他院系培养拔尖人才的多种探索。“学堂计划”积极推进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和交流,建设的课程、研究基地、学术讲座等面向所有学生,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启动能源实验班、环境工程国际班、法学国际班以及英语实验班等复合型国际化领军人才培养项目,体现复合型、国际化、小班制和导师制等特色,形成“学堂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更多复合型国际化领军人才培养项目两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领跑者”,带动了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学校委托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团队,从教育学角度对钱学森力学班和“学堂计划”的课程建设、学生培养持续开展了近四年的教育教学跟踪研究。钱学森力学班阶段性调研报告显示,在招生、课程与培养方案、学业评价、本科生科研与导师制等诸多方面发生了积极有效的改变。该班学生的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均显著高于其他院系,学生在思考力、意志力、自主性等方面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

“学堂计划”的实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组部、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等先后来校调研,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该计划和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的“领跑者”,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被计算机学科国际评估专家评价为“拥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在创新型学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和实践成果于2012年荣获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2. 经验和体会

回顾“学堂计划”实施四年历程,我们有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第一,“学堂计划”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充分运用学校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多种资源,把多种办学优势汇聚并转化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来。“学堂计划”就是优势转化战略的一个典型示范。通过“学堂计划”,把优秀生源、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集中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上来,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

第二,“学堂计划”由一流学者领衔,以拔尖人才培养未来的拔尖人才。“学堂计划”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学校聘请在各自学术领域的国际一流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学术造诣深厚,在年轻学子中具有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卓有成效地推动并实践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在他们的具体组织下,一批相关领域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科学家参与培养方案研究与制定,国内外优秀教师来校授课,参与前沿讲座、论文指导等教学活动。学校搭建了“学堂计划”交流平台,各位首席教授互相勉励,互相促进,研究讨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交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共同创造更加优异的育人成就,形成了鼓励创新、潜心育人的良好氛围。

第三,“学堂计划”鼓励多样化实践,尊重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堂计划”充分尊重学科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调动院系和教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院系多样化的措施和选择。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学校为计划实施营造有利环境,在招生、培养、管理等环节提供政策保障,在经费、设施、资源等方面予以条件支持。在“学堂计划”实践中,学校层面做到尊重三“个性”,即学生个性、学科个性、教授个性,不做统一规定,逐班量身定做、逐生量体裁衣。相关院系做到三个“自”:自发,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自觉,不等不靠不要,积极探索,潜心育人,以育人为责,以育人为乐,以育人为荣;自主,学科自主,首席教授自主,学生自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探索性、自主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要有长远的眼光、宽容的心态和执着的努力。希望各方面持续支持,不断探索,长期实践,尊重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规律,调动学校和教师培养拔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

篇5:人才培养计划

一、工作站的重点培养围绕居住空间装饰设计展开,因为居住空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更容易有兴趣,理解也容易点,通过工作站的实际案例教学,把居住空间项目分解开来,在由简单到难的过程中,把很多知识点融入项目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居住空间装饰设计完整项目的教学,渐渐进入职业岗位的进阶阶段,体现方案设计、陈设设计、设计表达和项目实施模块内容的练习,按照设计流程的特点,完成完整一套居住空间装饰设计项目

三、培养学生的专业识图和制图能力,通过对实际项目中的测量与勘查,能准确绘制出房屋原始结构,能读懂业主提供的原始图纸(建筑、结构、电气等图纸)。

四、培养学生的家居产品设计能力与家居陈设艺术,准确把握人体工程尺寸,对家居产品的细节与功能优化。

五、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控制与设计的各种表现,通过教授绘制彩平面、效果图的整体把握等形式,让学生对色彩控制有较直观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设计师设计意图的各种表现方式。

六、培养学生图文处理和各种方案排版,对所做的各种方案,用不同的图文排版方式表达呈现。

七、定向培养,根据真实的项目进行训练,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八、通过学生有目的地深入室内装饰设计工作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毕业后从事室内装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九、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针对项目的设计工作构成进行差异化培养,分成资料收集方案整理组、CAD施工设计组、效果图建模组、效果图渲染组、效果图后期组

十、建立工作站专有资料库,cad图块图集资料库、3Dmax模型库、材质贴图库、后期素材库、文本范本库等。

十一、教学评价

(一)、评价原则

遵循艺术类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评价目标多元性,注重学习过程,将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二)、评价目标

结果评价为终极目标,其中包括阶段评价、各项能力评价,知识技能评价、设计创意评价、制作完稿评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工作态度形成和发展评价等全方位评价。

(三)、评价手段

1.以学生作品作为评价主要依据。如以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制作,则将参与度作为课程成绩评价依据。

2.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篇6:人才培养计划

一 引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

向社会引进各专业人员(药学、临床药学、药检、制药等)。完善、壮大队伍。使人才专业分配均匀。

二 各新进人员的培训

入职培训应该遵守评估-设计-实施-评估的框架结构。组织代表应在培训之前进行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精心评定。培训完成之后,再对其进行系统地评估,以评定培训项目的成功程度。

一般来说,入职培训计划应包括如下信息:医院的整体信息,通常由负责人力资源开发的员工提供;与工作紧密相关的信息,通常由新员工的直接上级主管提供;医院信息可包括医院总体概况、关键政策和程序、使命宣言、医院目标和战略,也包括薪酬、福利、安全和事故防止、员工关系以及各种物理设施。工作信息包括部门或工作小组的功能、工作职责和责任、政策、规则、程序、部门参观,以及部门成员介绍。

三 送出培养

充分依靠和发挥有关单位和组织的作用,特别是发挥高等药学教育机构的作用,让技术型人才进行远程教育、外出参加学术活动,选送上级医院进修及短期培训或送出国外培养,充分汲取其他医院或国家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和深化同有关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执业药师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四 继续再教育

完善考试、注册和继续教育制度。坚持“以用定考”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专家库、试题库建设,提高命题质量,把好执业药师资格准入关。加强执业药师注册管理网络系统信息化建设研究,争取经费支持,实现执业药师注册管理信息化和资源共享。贯彻落实《2006~2010年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指导大纲》,规范施教机构、继续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实用、方便、灵活的继续教育方式。

五 组织学习

制定学科计划,包括全院性及科室业务讲座、病例讨论、。组织全科人员进一步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各中诊疗行为。

六 职称考核

篇7:人才培养计划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XX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XX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北五省和西藏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西藏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西藏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习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篇8: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探索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大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认识不深入, 致使高校对英语人才的培养与输出不能满足社会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 英语的人才培养大致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 宏伟, 使得英语专业缺乏专业性, 并且这个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培养方案和培养内容并不吻合, 使得这个培养目标难以实现。第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 大部分大学生都对英语的认识不足, 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好了, 尽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不能发挥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所以在这群学生中就流传着“英语无用论”的说法。第三:师资力量薄弱, 现今, 英语师资的配备很多都是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甚至是本科生, 所以难以保证“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的实施, 而且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实施都力不从心。第四:与职场英语融合强度不够, 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大学英语课程比较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与社会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之间的关联性不高, 导致经常遭到社会高层的诟病。很多现象也表明,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层次达不到岗位的要求, 学生在校的英语成绩与他们日后的工作之间没有很大的相关性等。

二、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社会开始对英语人才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对英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急剧增加, 然而在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 知识全面的外语人才却极其有限。针对人才市场普遍存在的人才不足、专业知识薄弱、英语综合技能不高、缺乏历练等问题, 我们更应该把重心放在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 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方向而进行, 向着“专业”+“英语”的方向和经济、管理、计算机和英语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方向靠近。我国教育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无论是英语专业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应与市场接轨, 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三、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 明确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针对高校对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努力培养既拥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又有多元文化的知识结构, 并且还应该具有一个或多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当下, 我国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 而且融入的步伐越来越快, 我们也深知知识结构完整、知识面广、专业水平较高、有创新和实践能力且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缺乏。面对这么大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综合性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原来的基础上, 密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创新和改革, 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详尽细致的做好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 优化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在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 仅仅明确培养目标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 使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培养方案和培养内容符合一致, 使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相辅相成。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适当的开设相关的文化课程、专业选修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等, 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除此之外, 英语课程的设置安排还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 开设一些切实可行的课程,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培养目的为宗旨, 贯彻培养方针, 切实开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三) 加强英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这一问题, 要加强师资队伍课程建设, 多元文化的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支撑, 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可以通过国内外进修方式、校内交流等方式增强师资力量。

首先,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所有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的认识到他们从事的工作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 还要时刻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增加自己的视野开阔和加强自身学习等。时刻跟进时代的步伐, 保证信息资源最优化。此外, 除了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外, 还要吸收一些优秀团队的经验和优点, 使教师团队多元化, 有利于相互交流, 迸发出更多新的创意。

(四) 实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

所谓教育, 就是教书和育人, 二者紧密相联, 不可分割。通识教育是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种理念。而如何实习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切入点就在于教学和育人, 教学即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其他专业的知识系统地融和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通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育人, 通识教学只是一种途径和手段, 而育人才是最终目的,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复合型人不仅需要博学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有健全的素质修养。所以, 应该贯彻实行大学通识教育, 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上一篇:抓改革促转型心得体会下一篇:“江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现状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