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2024-04-25

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精选8篇)

篇1: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郑州登电煤业开发有限公司

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

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提高煤矿职工的整体素质,全面贯彻落实“三并重”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把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工种人员的操作技能,增强安全意识,更好的服务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入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2014-2017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2014]36号)和《关于报送2015年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的通知》文件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2015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煤矿安全生产为主题,坚持采用简便易行的培训方法,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机制,面向全体职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开发技术性人才,贯通技能职工职业成长通道,逐步构建职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地位,为登电煤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化、管理运作规范化、保障措施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等措施,健全职工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职工,打造高技能人才优势,为登电煤业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和保障。

1、全面落实准入岗位技术工人的就业准入。“变招工为招生”,抓好各矿新增加技术工人的准入工作;以煤矿井下关键岗位为突破口,抓好生产和技改矿井人员的准入工作;以全面落实准入为基础,抓好下属各矿井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2、做好技术工人特别是煤矿井下一线岗位晋级鉴定工作,加大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鉴定力度。

3、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育、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拓宽高技能人才晋升渠道,搭建高技能人才学习交流平台。

4、扩建培训鉴定考试题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培训鉴定考试题库,力争考试题库工种数达到50个,满足煤矿技术岗位工人正常培训鉴定的需要。

5、将培训鉴定考试题库录入模拟仿真培训考试系统,实现初、中级工的在线练习和考试。

6、利用实操基地,开展岗位人才技能奖励机制,激励员工提高技能水平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员工自主学习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2015年培训鉴定工作安排

(一)职业技能培训

1、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职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工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搞好职业技能鉴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训对象。河南省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工种的培训;获准参加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考核人员。

3、培训方式。初、中级工的培训,由各矿培训科负责在本矿培训教室举办培训班,采取各种有效的培训方法组织培训。

高级工以上的培训由公司负责,在三级培训机构组织脱产培训。

4、时间安排

(1)就业准入工种的培训

每季度初1日至20日,各煤矿根据培训工作需求,组织开展新招收职工及未持证人员培训班。

(2)根据用工需要,全年在三、四级培训机构对新工人、转岗人员、已招农民工实行技能培训。

5、培训要求

(1)学员:对于河南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实行就业准入的工种,目前尚未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参加培训。无《职业资格证书》且不参加培训的人员,按待岗处理。

(2)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工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培训班管理:培训班管理要严格按照《登电煤业员工培训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培训效果和质量将列入集团公司教育培训季度考核。

(二)、职业技能鉴定

1、鉴定种类

(1)凡在就业准入岗位(工种)工作的未持证技术工人,经过培训后,参加本工种最低等级职业技能鉴定。

(2)符合晋级条件的人员,申报高等级职业技能鉴定。

2、鉴定时间

(1)就业准入工种鉴定。培训班结束后,各单位务必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报名完毕,并报送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2)晋级鉴定的报名时间为9月中旬,鉴定时间统一安排。

3、鉴定报名

各矿培训科在接受职工报名时,应对报名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符合申报条件的职工,应填写《职业技能鉴定申请表》,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由培训科统一组织,上报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4、相关要求

(1)各矿应认真核定各工种岗位设置及配备人数,并制定中长期培训鉴定规划。

(2)在接受晋级鉴定报名时,应优先考虑煤矿井下一线岗位(工种)。

四、其他主要工作计划

1、四月份举办考试题库编写培训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原考试题库进行审核,并编写新增20个工种的考试题库,使考试题库工种总数达到50个。

2、上、下半年分两批组织煤矿特有工种考评人员培训班。

3、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育、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

4、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建设和管理,加大实际操作考核力度。

5、做好煤矿主要技术工种的现状调查摸底工作,优化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使公司技能人才构成更趋合理。

6、对公司新增工种(岗位)进行深入调查,初步制定各等级技术标准及考核办法。

二〇一五年七月三十日

郑州登电煤业开发有限公司

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

工作计划

二〇一五年七月三十日

篇2: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

上半年工作总结

为全面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入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2014-2017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豫政[2014] 36号)和《关于报送2015年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提高煤矿职工的整体素质,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育、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拓宽高技能人才晋升渠道,搭建高技能人才学习交流平台,煤业公司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集团公司的要求,积极组织认真开展了技能提升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工作,现将2015年上半年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1、职业资格证持证情况:今年截止七月底全公司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785人,取得证书为1785人。其中:初级职业资格证持证人数为1522人,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持证人数为263人。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规范培训程序,提高培训质量。各煤矿严格按照计划要求,在复工复产时对新、老职工进行了为期12天的岗位技能专项培训并组织考试,煤业公司在日常检查时对各煤矿的培训质量进行抽查。

3、按照煤业公司2015年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要求,煤业公司于第一季度末组织各煤矿井上、下二十三个工种进行了岗位技能考评。考评分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由煤业公司统一组织,共设两个考点6个场次进行,实行单人单桌闭卷考试,实操考核由公司统一组织在登电煤业实操基地进行,共计参加考试人员1331人。理论和实操两项成绩各占总成绩的40%和60%,按成绩进行强制分布,划分A、B、C三类,成绩公开后调整工资结构,增加技能奖励工资栏目,按类别给予技能奖励,A级每月1000元、B级每月700元、C级每月400元。

4、二季度初,煤业公司组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要求,在煤业公司举办考试题库编写培训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原考试题库进行审核,并编写增加20个工种的考试题库,使考试题库工种总数达到50个,并已录入模拟仿真培训考试系统,现已实现初级和中级以上技术人员能够模拟在线练习和考试。

二、存在的问题

1、下属个别矿井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方面机制尚不够完善,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2、考评人员少,各种职业工种考评人员短缺,高职称考评人员比例偏低。

3、从业人员对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视不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规范管理,以此推进职业技能工作开展;

2、进一步加大巡视检查力度,强化管理;

3、探索开展面对不同人员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重点开展主要岗位的系统培训;

4、加大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从业人员了解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使职工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工种)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今后的工作中公司将按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和集团公司的相关要求,在加大培训力度上做文章,在提高技能水平上下功夫,建立健全技能培训管理机制,围绕技能提升、人才培养开展各项培训工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虽然我公司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我们将认真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将煤业公司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登电煤业发展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和保障。

二〇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郑州登电煤业开发有限公司

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

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3: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近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为提升办学水平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外籍教师, 外教的聘用和管理工作直接影响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对外教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从而提高他们的聘用效益, 成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管理者面临的问题。目前在对外籍教师的实际管理工作中, 仍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不合理之处, 需要高等教育办学者和管理者深入思考。

二、当前高校在聘用和管理外籍教师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 外教聘用部门与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积极有效沟通

外籍教师管理一般由高校的外事部门负责, 包括外教选聘、合同签订、办理签证和居留证等工作。但需要何种类型外教、如何最大化发挥其作用、具体聘用标准却只有教学系部才掌握。目前在外籍教师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外教聘用部门与教学系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未能真正了解教学系部对外教的实际需求, 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工作的长远影响缺乏了解和评估, 从而造成所聘外籍教师不符合实际要求以及外教资源的浪费。

(二) 外教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仍属于新的办学模式, 因此许多高校缺乏外教管理经验和有效的管理制度, 造成外籍教师管理与教学工作相脱节的局面。此外许多外教管理人员缺乏对国外文化的了解, 在中外文化发生冲突时, 不懂得如何有效处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教工作管理的效果;有些学校与外籍教师签订的合同过于粗略, 对具体教学工作与职责没有详细说明, 造成外教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许多外教未能全面考虑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使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 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些院校的外籍教师甚至出现了整个学期没有教学工作, 却照常拿工资的状况, 导致了外教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外籍教师管理的缺失。此外, 许多院校将注意力过多放在外教的教学工作方面, 对外籍教师的课余生活关心不够, 这会影响外籍教师的情绪, 进而导致外教消极的个人情绪影响到教学效果, 降低教学质量。

三、完善外籍教师聘用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聘用目标

高校应本着“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取其精华, 保证质量”的原则, 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方向等方面的发展规划, 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外教需求计划, 保证聘请外教质量。对于外教引进, 要做到宁缺勿滥。外籍教师聘用部门应积极与教学院系共同商议制定出外籍教师聘用标准, 明确外教的工作职责。此外, 高校应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平台, 加大引进对外宣传力度, 充分展示高校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 增加对外籍教师的吸引力, 努力引进更多优秀外籍教师。

(二) 建立健全外籍教师管理制度及激励机制

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办学情况, 制定合适的外教管理制度, 做到按制度办事, 有章可循。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对外教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化、常态化的监督, 了解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了解其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考评结果良好的外教, 应给予奖励, 以激励其工作热情。而对于考评较差的外教, 应及时沟通反馈, 及时调整并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三) 坚持以人为本, 多关心外教的日常生活

高校要为外籍教师安排舒适的居住环境, 尊重其风俗习惯和个人禁忌。并及时解决其所遇困难,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高校环境, 从而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四) 充分发挥外教作用, 提高聘用效益

高校应充分利用外教资源, 充分发挥其作用。如在除正常授课外, 还可以安排外教负责硕士、博士的口语课、听力课、写作课等, 以及开设专题讲座等。为了增强高校的师资力量, 也可以安排外籍教师为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外语培训。另外, 也可以邀请外籍教师参加外语大赛评委、作为特约嘉宾进行学校英文广播播音等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外教资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各高校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有关外籍人员聘用和管理精神, 并结合各实际情况, 本着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宗旨, 认真做好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工作, 充分发挥外教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我国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使外籍教师在提高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能够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燕.提高外教管理水平, 做好外教管理工作[J].读与写杂志, 2010 (7) .

篇4: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 创新 人才培养 项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24-02

一、实施背景

近年来,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需要大量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成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构建了“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第一学年,以实训室为载体,学习项目课程;第二学年,以实训和工作室为载体,完成真实工作项目,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第三学年,顶岗实习,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原有的实训环境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很好地支撑“实训室+工作室+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实训室设备的功能不足,企业情境缺乏,不利于工作项目的实施;二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项目要求不相符,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三是教学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能全面负责或协助指导项目设计和实践,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施过程

(一)工作思路

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教学产训”一体化实训场所,改革教学内容,开发项目课程与综合实训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工作室团队,提高教师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过程

1.建设“教学产训”一体化实训场所。一是引企入校,建设校内“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平面设计制作”工作室,新增实训室1间,改造实训室12间,引入企业“7S”管理,营造企业文化,按照企业岗位布置实训设备,建设能满足教学、生产、实训等需求的教学场所。二是建设涵盖专业岗位群的校外工作室(实训基地),如签约“九天网络联合数据有限公司”,成为校外“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室,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起到支撑作用。

2.开发项目课程和数字化资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改革。一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开发项目课程、综合实训项目;二是以技能比武的方式,把文字录入、图像处理、影视后期等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开发《技能比武手册》;三是开发数字化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信息化。

3.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项目为学习载体,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评价的教学模式,它有三种实施方式:一是在工作室(或实训室)实施虚拟的工作项目。二是校内实施真实工作项目。三是校外顶岗实习。其教学实施过程,是企业技术人员或教师,根据学生发展阶段特点,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引入、项目分析与分工、项目实施、项目评价、项目拓展五个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如图1所示。

(1)“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给学生们介绍着项目的要求,提出相应的职业岗位规范要求,现场操作示范。

(2)“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学生组建工作室(工作组)团队,明确岗位职责与项目要求,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多方评价,拓展练习,学生形成职业能力。

(3)“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改革。关注了多元化评价及过程评价,强调“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修”。不同类型课程采取不同的考评方法,实训室内授课的教学项目课程以专任教师组织考评为主,学生、兼职教师或企业技术员评价为辅;在校内外的综合实训课程或生产性实训授课时,以实习以企业技术员或兼职教师组织考核为主,教师或学生评价为辅。把竞赛机制渗透于技能考核中,每年聘请企业专家入校参与校技能竞赛,开展教学评价,以评促学。

图1 工作室教学模式

4.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一是建章立制,组建工作室团队,规范管理,实施梯队建设,打造教改核心力量。二是加强教师培训、企业实践、技能考证、教师竞赛、科研项目等培训途径,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素养、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三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和指导实训,与教师能力“互补”。四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开发教改成果。

三、条件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工作,鼓励改革创新,成立领导组织机构,对教学改革实践起到指导与帮助、协调工作、考核的作用。

第二,制度保障。专业严格执行了学校制定的相关制度,制定《工作室建设方案》《工作室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科学性。

第三,资金保障。建设期间,计算机应用专业获得资金投入280万。其中,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共98万,教学模式改革22万。财政局与学校共建共用无纸化考场,为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投入了价值30多万的设备,为教学改革模式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四,师资保障。遴选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工作团队;遴选企业技术人员、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组成立2个校内工作室团队,共建共管工作室,参与教改。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与管理、评价。

第五,企业保障。示范校建设前,校外实训基地6家,建设后达11家,拓宽了学生实习实训范围。计算机应用专业长期与ATA等公司合作,能提供真实的工作项目。

四、主要成果与主要成效

(一)主要成果

1.建立校企共建共管校内外“工作室”教学工作机制,建设了教学产训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校内实训面积 2500多平方米,实训设备价值达505.6万;新增校外顶岗实习合作企业5家,共达12家,校内外实训基地功能完善,确保了“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校内外实施,成为有职业特色的育人场所。

2.开发了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教程和综合实训项目,丰富了数字资源。一是研发了“Potoshop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两门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了《办公软件项目教程》《影视后期制作综合实训教程》《学生技能比武手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等4门项目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二是建设了12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大量的企业工作项目素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形成了丰硕的教改成果。立足于“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中的问题,开展了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课题“基于‘工作室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广西二级立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出版教材2本,发表论文5篇,形成《教学设计集》、《学生作品集》、优质课堂实录、课件等,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作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了专业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达88%,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9人。

(二)主要成效

1.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实现教学过程即是企业工作过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关注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改革,有效地发挥了评价导向、激励作用,使学生逐步达到培养目标:学生参加区技能竞赛获奖6人次,文明风采竞赛41人次;毕业生“双证率”达95.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3%,合作企业领导认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

2.实现了“校企”互动双赢。学校方面,“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带动了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模式等一系列创新改革。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招生人数明显增多。企业方面,通过“工作室”教学模式,学生每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1050人,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409名毕业生,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教师到企业实践及企业挂职300多人天,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或生产;专业承接了银行、ATA等行企业的无纸化考试技术支持与考务服务,2年达15000多人次,有效地促进了行业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提高,实现校企双赢。

3.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工作室成为了教师交流、合作共进、研究与实践的平台,教师的教学、教学研究、专业等能力得以大幅提升。建设期间,教师获各类综合荣誉25人次,教师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奖13人次;新增省级科研课题4项,结题获奖4项;新增考取职业资格证书19人次;晋升高级讲师2名,晋升讲师3名。

(三)成果推广情况

建设期间,“工作室”教学模式首先在学校计算机专业及其他专业进行了推广并获得了成功。对口帮扶城乡职校,送教上门、赠送教改成果,扩大专业改革宣传示范作用。开展了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公开课堂,吸引了10所兄弟学校20多名教师到场观摩、听评课,他们一致认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显著,具有创新点和应用推广价值。

五、体会与思考

第一,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关键。由于IT技术更新较快,教师仍需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才能从担任一到两门课程的教学转向全面负责或协助指导、管理项目设计和实践。因此,学校仍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实施,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的变化,需要增加相应的工作项目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学校仍需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二级立项项目“基于‘工作室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包之明,女,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育。

篇5:就业前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计划

第一节知识经济时代对从业人员素养的要求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职业素养,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等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才能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交往频繁、工作压力大等特点的要求。以下几种素质是对人的职业素质的一般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2、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是指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3、职业道德体现在每一个具体职业中,任何一个具体职业都有本行业的规范,这些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对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

4、专业基础。

5、学习能力。

6、人际交往能力,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7、吃苦精神,用人单位认为近年来所招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占50%以上。

8、创新精神,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墨守成规。

9、身心素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适应。

10、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是指自我意识的健全,情绪控制的适度,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工程类专业

工程类专业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

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政治素养要体现在具有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献身的精神。知识素养由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构成。

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科学、工程科学知识、综合知识包括人文、经济、法律、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素养由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组成。工作能力主要指除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也称为适应能力,其包括有社会适应力、交流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方面,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全局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⑴知识素养要求

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要求:工程类工作人员要求能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服务,能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能高效高质地 1

生产服务。

具有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工程科学知识。基础科学是工程的支撑点,工程科学是工程的知识库,任何工程问题都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的。同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分析、综合、思维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积累。

具有广博的知识。现代工程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往往涉及到社会将领域。工程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懂得科学、技术与工程,还必须懂得有关经济、管理、法律、人文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⑵素养要求

专业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指吸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不断进取的创新能力,把握全局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工作能力素养要求,主要指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并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工作等方面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了使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身心素养的提升。

1、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

专业学习计划的内容。通常个人的专业学习计划应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也就是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达到预期的结果,在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到的水平,在专业能力方面和实际应用方面达到的目标。

进程表。即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安排表,包括二个层次.一是总体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安排表,即大学四年如何安排专业学习进程:一般地,大学专业学习进程指导原则是第一年打基础,即学习从事多种职业能力通用的课程和继续学习必需的课程。二是学期进程表,把一个学期的全部时间分成三个部分:学习时间、复习时间、考试时间。分别在三个时间段内制订不同的学习进程表。三是课程进度表,是学生在每门课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体现。

完成计划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指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择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科性质、学校能够提供的支持服务、学生能够保证的学习时间等,还要遵循学习心理活动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及个人的生理规律等。

2、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要求

⑴全面合理。计划中除了有专业学习时间外,还应有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休息、娱乐、睡眠的时间。

⑵长时间短安排。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干些什么,应当有个大致计划。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应当有个长计划。

⑶重点突出。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所以必须要有重点,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⑷脚踏实地。一是知识能力的实际,每个阶段,在计划中要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要培养哪些能力?二是指常规学习时间与自由学习时间各有多少?三是“债务”实际,对自己在学习上的“欠债”情况心中有数。四是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教师教学进度,就可以妥善安排时间,不至于使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

⑸适时调整。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检查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检查的内容应包括:计划中规定的任务是否完成,是否按计划去做了,学习效果如何,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检查后,再修订专业学习计划,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⑹一定的灵活性。计划变成现实,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所以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机动性、灵活性。

3、能力的自我培养

大学生在大学应基本上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

⑴积累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勤奋是成功的钥匙。离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奋的学习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已学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⑵勤于实践

善于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勇于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认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又要热心各种公益活动,既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科技协作、科技服务活动,参加以校内建设或社会生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劳动,又要热忱参加教育实习活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讲学班,担任家庭教师等。

⑶发展兴趣

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事物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能给个体带来愉快或益处的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人的意志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对学习的间接兴趣,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鼓

励自己学习。

⑷超越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但任何优势能力是不够的,大学生必须对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所拓展,不管其发展程度如何,这是他们今后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4、身心素质培养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合称为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大影响,不断提升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有:

⑴科学用脑,①勤于用脑。大脑用得越勤快,脑功能越发达。讲究最佳用脑时间。研究发现,人的最佳用脑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就一天而言,有早晨学习效率最高的百灵鸟型,有黑夜学习效率最高的猫头鹰型,也有最佳学习时间不明显的混合型。

②劳逸结合。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大脑皮层兴奋区的代谢过程就逐步加强,血流量和耗氧量也增加,从而使脑的工作能力逐步提高。如果长时间用大脑,消耗的过程逐步越过恢复过程,就会产生疲劳。疲劳如果持续下去,不仅会使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还会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

③多种活动交替进行。人的脑细胞有专门的分工,各司其职。经常轮换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可以减轻疲劳,提高效率。

④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节奏性是人脑的基本规律之一,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地交替进行,大脑才能发挥较大效能。要使大脑兴奋与抑制有节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⑵正确认识并悦纳自己

良好的自我意识要求做到自知、自爱,其具体内涵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制。自信、自强的人对自己的动机、目的行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能做出比较客观的估价。

⑶自觉控制和调节情绪

疾病都与情绪有关,长期的思虑忧郁,过度的气愤、苫闷,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大学生希望有健康的身心,就必须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有效地驾驭自己的情绪活动,自觉地控制和调节情绪。

⑷提高克服挫折的能力

篇6: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小结1

为全面提升全体自然资源干部队伍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各项职能,不断促进自然资源事业管理科学发展,全局大力开展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活动,不断提升干部综合素质,现将十月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召开县自然资源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部署会和集中学习会

为扎实推进全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序开展,2019年10月11日,全局在会议室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县自然资源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部署会和集中学习会。会上,夏多汪堆局长分别就抓好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好主题党课、开展警示教育、检视问题、开展谈心谈话、召开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等方面作了详细安排部署;最后强调,全体干部务必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抓好学习贯彻,通过三个月的主题教育,努力把自然资源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和“美丽生态、创新开放、繁荣小康”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召开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支部书记讲党课和重温入党誓词工作

2019年10月17日下午,全局在会议室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召开县自然资源局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会议由副局长主持,巡回指导组副组长杨明庆到会指导,局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职工参加会议。会议共四项议程,一是副局长传达了《中共县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及党员对照党章党规,聚焦3方面18个是否逐条进行了对照检查剖析,局班子成员及党员干部开展相互点评帮助工作。三是县委巡回指导组杨明庆同志作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作点评指导。四是局党支部书记夏多汪堆就抓好本单位找差距问题整改工作作表态发言。县委巡回指导组副组长杨明庆分别就工作准备充分、作风务实、团结增进、改进方向明确等方面给予肯定,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带头落实党章党规、压实政治责任,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整改,坚持把“改”字贯穿始终,将对照党章党规查找出来的问题纳入主题教育整改落实任务,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细化落实整改措施,保质保量完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各项工作任务。

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作小结2

结合我局的工作实际情况,为全面提升全体财政干部队伍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财政的各项职能,不断促进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我局大力实施“综合素质大提升”活动,大大提升了干部综合素质。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宣贯宗旨、精神、理念、信条品行的灵魂,“发展是硬道理”的邓小平精神,通过“综合素质大提升”活动的开展,全面提升财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财政队伍,为财政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目标意义

近年来,我局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全体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财政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比较单一,协调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全局的正常工作。全体人员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从个人修养、政策法规、业务流程、资金管理、沟通协调、公文写作等七个方面全面的提升自身素质。

三、主要内容

(一)着力提高理论水平,在强化学习上下功夫。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与财政业务相关的各类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法纪观念和各项业务技能,自觉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做到自身素质与社会相适应,知识、本领、能力与财政工作要求相适应。开展集中学习。由分管领导组织股室人员坚持每周二下午的集中学习,重点学习园区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及新颁布的财政政策法规,以及本周开展的工作情况汇报。改变“照本宣科”式的学习方法,采取先学习,后交流,然后讨论的方式,使大家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在讨论中把握领会。

(二)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在加大培训力度上下功夫。三是开展专业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的要求,积极派员参加省厅、市局组织的各类专业对口培训,邀请上级机关领导、业务骨干作讲座,本着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加强培训,年轻干部经常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思路,大力提升培训效果。

(三)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在专业化建设上下功夫。始终把“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固本强基的关键性、基础性工程来抓,鼓励支持全体人员晋升学历、学位和专业资格、职称,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着力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专业化的财政干部队伍。

四是开展每月一篇学习体会活动。财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结合每月学习的内容,写一篇800至1000字的学习体会,并安排一位副职领导对全员的学习体会进行点评,分季、半年进行综合排名,以提高全体财政干部的写作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太仓市紧紧围绕省委“五坚持五提升”人才工作体系,着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格局,努力让人才资源成为引领太仓转型发展的最强引擎。

坚持高点站位,提升人才工作牵引力

人才工作是一项关乎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制度设计上“通盘考虑”。从大处着眼高点站位,立足太仓“两校两院”长远谋划,强化人才工作与太仓“22321”三年目标、“1115”产业发展目标、“1222”城市重大项目等全市战略同频共振。全面推动《太仓市创新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及“民营载体引才”“招才引智激励”等“1+4”政策体系落地见效,强化区镇政策叠加效应,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支持体系。在考核推动上“精准点穴”。综合考核是推动各项工作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围绕考核“指挥棒”开展综合分析研判,吃准吃透监测体系,集中精力、明确靶点抓关键,在重点任务上不遗余力,在核心指标上倾尽全力,努力实现赶超跨越。在工作力量上“选优配强”。人才竞争要跑到前头,关键是人的“再出发”,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再出发,人才工作团队配不齐、配不强,创新驱动就轰不出“推背感”,争先进位就跑不出“加速度”。强化工作力量配备,把实招硬招多、服务本领强、落实成果好的干部推上人才工作的第一线、挺到“双招双引”的主战场,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推动人才工作“能量满格”。

树立全球视野,提升招才引智行动力

思路决定出路。推动人才工作跨越赶超,就要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用主动出击,换来绝地反击。聚焦“细分产业”引项目。围绕上级人才工程结构性调整,聚焦汽车、航空等智能装备领域,切实发挥《太仓市重点产业专项培育支持办法》等政策撬动作用,加大先进载运装备细分领域项目引进力度,推动太仓产业真正“跑起来、飞起来”。聚焦“特色平台”引项目。发挥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品牌效应,在海内外重点城市打造“创赢太仓”全球创业大赛ip,持续深化高校院所“太仓日”引才活动,充分激活科技镇长团、大院大所、引才机构等各方力量引才积极性,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形成引才合力。强化“双招双引”引项目。同步谋划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统筹布局产业规划与人才规划,推动项目、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对于重大产业化人才项目,牵头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集中资源、集成支持,努力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的“葡萄串效应”。

打造最优生态,提升人才服务整合力

篇8:人才培养提升工作计划

“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 倾听青年心声, 鼓励青年成长, 支持青年创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要求, 彰显了党对青年群体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和殷切期望。

高校是青年汇聚、青春飞扬的殿堂, 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摇篮, 理应率先学习、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关心、关爱青年大学生, 以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自觉坚定地推进青年工作。

关爱青年成长成才, 就要坚定青年理想信念, 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精神旗帜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集中、学术思想活跃、文化活动频繁的地方, 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 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 要想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教育青年、引导青年、鼓舞青年, 就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当代中国的精神旗帜。高校要主动把自身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重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有效转化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为此, 高校要坚持以思想育人为先导,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 高校党委班子要定期研究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和困难, 认真做好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强化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和讲评, 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都落到实处。与此同时, 还要从制度上明确宣传、教学、共青团、就业等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形成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工作局面,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持之以恒地引导青年自觉践行。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教育工作为抓手, 通过德育课程和学科渗透, 有效地把握、疏通、占领、拓宽了课堂主渠道的传播功能。学校还注重将普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辐射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引领大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由我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社会主义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等六大理论社团, 齐头并进, 持续联合开展以“学理论、读红书、跟党走”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和学习交流活动, 已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 成为青年学子进行自我思想教育的先锋军、示范者和引领者。

关爱青年成长成才, 就要鼓励青年增长知识本领, 把学风建设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

重视学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每所高校都应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一如既往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保持青年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转换教学机制, 增强青年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强化管理、严明奖惩, 以制度上的规范增强青年学习的约束性;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加强教风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对青年学子的示范性;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品位, 增强环境育人的渗透性, 从而有效引导青年学生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 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新思想、新知识, 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在学风建设中,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重点把握四个环节——学习、思考、应用、创新。通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团组织、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宿舍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学习结构上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方向知识的有机融合, 在学习内容上更加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在学习方式上更加多渠道、多方向、全方位。通过设立本科生导师制、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加大师生互动交流、强化思维方法培养等, 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成为会思考的人。目前, 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生为主撰写的《退休行为及退休年龄研究》《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种粮行为与种粮政策》3部专著先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其中一些观点还成为全国“两会”提案的依据,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通过强化就业指导课, 邀请各行业精英到校授课;鼓励学生兼职、实习、创业;定期举办职业规划和才艺技能设计比赛等, 激励青年学生注重个人影响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领导能力等的培养, 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提升知识价值。通过重视大学生个性培养、不断优化实践课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 不断探索提高青年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近年, 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专业竞赛中, 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励170多项 (次) 。

关爱青年成长成才, 就要激励青年矢志奋斗拼搏,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近年, 高校逐渐形成了以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使一批批大学生丰富了阅历、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然而, 与如火如荼的社会实践活动相伴而来的则是如何提高实践的实效性这一重要课题。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始终坚持以实践育人为基石, 在引导广大青年作贡献、促和谐的同时, 也在不断探索总结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新路子。一是突出实践目标层次化。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 将大一新生、大二学生和大三以上学生的社会实践目标分别确定为“接触实践, 走近社会”“理解实践, 提升专业”“依靠实践, 学用结合”等。二是探索实践活动项目化。每年定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创意征集活动, 在确定活动主题的基础上, 面向全校公开征集立项, 并组建专家评审委员会, 通过公开评审答辩确定实践项目及团队, 并对立项团队进行实践前的集中培训、实践中的跟踪指导和后期成果的评价反馈。三是力求实践活动多样化。通过参观访问、政策宣讲、专题调研、志愿服务、科技服务、科研创新、勤工助学、挂职锻炼、就业见习等多种形式, 将实践活动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相结合, 使青年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形式更加灵活, 效果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断的实践摸索换来了可喜的成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由于活动内容丰富,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学校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被团中央网站报道50余次。

“时代开启崭新篇章, 使命需要挺身担当。”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点, 高等教育所肩负的人才强国使命任重而道远。在人才培养职责的履行中, 高校必须积极整合各种资源, 构建全方位、长效性的青年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才能真正做好党的青年工作。

作为一所刚刚完成更名合并的大学,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以人为本, 服务至上”和“育人为本, 德育优先”等理念, 在学习中探索, 在探索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关爱青年成长成才, 就要锤炼青年的优良品德, 把诚信教育作为财经政法类人才培养的第一标准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其前提就是诚信。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诚实守信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财经政法类高校肩负着培养财经、政法类人才的重任, 所培养毕业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走向, 这就对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诚信的知行统一。因此, 财经政法类大学要把诚信教育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第一标准, 引导学生在学习、交往和工作中把诚信认识、诚信情感与诚信信念结合起来, 养成诚信习惯、坚守诚信品质, 以诚实守信的精神风貌走向社会、赢得发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 将“诚信建设工程”先后列入学校“十一五”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统筹部署和规划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学校牢牢抓住新生教育、日常教育、朋辈教育、纠偏教育、毕业教育五个环节, 深入开展学术诚信、考试诚信、生活诚信、网络诚信、就业诚信、还贷诚信等主题教育活动, 除课堂教育外, 还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诚信签名、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系统化;通过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定期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 及时掌握反馈、纠偏指导。这种做法不仅激励了大学生的自觉诚信和自为诚信, 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上一篇:杜书记在农委调研讲话下一篇:乡村教师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