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24-04-25

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共8篇)

篇1: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拔尖人才的工作计划

一、计划内容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人才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子计划。计划从20xx年开始实施,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创新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二、入选条件

申请者应为具有中国国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在聘的青年人才,并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

2.20xx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

3.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4.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专业成就及荣誉称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5.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有很好的学术、艺术发展潜力;有志于在一线潜心研究,建功立业。

三、支持措施

对入选该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自然科学领域每人120-24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每人30-60万元扶持经费,3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具体支持标准和划拨方式由中组部组织专家评审核定。支持资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使用和管理,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对入选者的后续支持、跟踪培养和考核管理等政策措施。

四、推荐程序

此次推荐申报工作按照行业归口或行政隶属关系进行(中央、省在州单位不通过州内申报),具体程序为:

(一)申报。各县、各部门接本通知后,组织发动符合条件的人选,根据专业领域填写申报书和附件材料(自然科学领域填写《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填写《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申报书》),按程序申报。

其中,宣传文化系统、州属学校、科研院所、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系统,分别由州委宣传部、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和州国资委负责组织推荐;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县属企事业单位,由所在县委组织部负责推荐;无合适人选可不推荐。

(二)初评。州委组织部采取专家评审等方式对申报人选进行初评,按招标限额提出推荐申报人选报省委组织部(人才办)。

(三)复审。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县、各部门推荐人选进行审核把关、优中选优、产生我省申报人选名单,并在申报书“推荐单位意见”栏签署意见后报中组部。

五、有关要求

(一)各县、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迅速布置本地区、本系统的`推荐工作,坚持少而精、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真正把那些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拔尖人才推荐上来。

(二)各级组织和个人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各县委组织部、州直各部门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申报材料客观、真实、完整。对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将取消今后3年的申报资格。

(三)申报书统一通过网络申报与评审系统填报,可登录阿坝组工网站、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下载使用。附件材料包括:

①1-3篇代表性论文全文;

②20xx年以来发表论文的首页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证明;

③国内外获得的发明专利与奖项;

④国际学术组织或刊物任职证明;

⑤其他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用人单位任职证明材料等。

(四)请各县、各部门于11月22日前,将纸质申报书一式15份、附件材料2份(分别装订,封面、封底统一用白色亚光纸胶装)、申报人选情况表2份等申报材料报州委组织部(人才办综合科)。逾期不予受理。

(五)待省正式申报人选确定后,由省人才办通知本人将申报材料上传至网络申报与评审系统。

篇2: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部2日举行2010年第3次新闻发布会,请参与《规划纲要》起草工作的专家解读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张大良在会上作出以上表示。

张大良指出,最近十多年来,一批高水平大学不断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很多很好的有益尝试,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他们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他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多样化的,要在原有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因为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深化改革。所以,在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形势下,应该要很好地抓住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这个有利时机。

张大良表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原则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门对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了筹备工作,已经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数、理、化、计算机、生五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想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他表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用人部门,包括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要营造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和政策机制。其中,政策方面,主要是在如下七个方面来抓改革:

一是在学生的遴选方面,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的兴趣和发展的潜质,实行动态统筹机制、自由选择专业的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到培养计划当中。

二是教师的配备,要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

三是培养模式,要突出个性化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参加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志向更加远大,心态也要是平和的,德才兼备,成为未来的一流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四是营造氛围,要通过世界级的科学家的访问、高水平学术报告等等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学术分为和开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愿望。

五是制度上要创新,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等制度。

六是条件方面的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试验教学试验中心等等,都要向参与这个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经费的支持、条件的支持、空间的支持。

篇3: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10年3月, 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这个基于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 率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11所高校试点。各个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色, 在数、理、化、计算机、生物5个学科率先试点, 开设相关重点实验班。

该计划通过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 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进入各高校重点实验班的学生, 可以自由选择专业, 学校为他们配备高水平专家学者作为导师, 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参与教学, 进行个性化培养和动态化的管理。这些学生还可以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研究学习, 并有机会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交流。

北京大学本学期已经在数、理、化、生、计算机和基础文科正式启动了6个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清华大学自2009年开始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首批进入该计划的有4个项目:数学班、物理班、计算机科学班和钱学森力学班, 今年预期还有化学班、生命科学班两个项目进入计划。

篇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摘要:湖南大学以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为新理念,以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为新方法,以有效推行大学生课外科研计划为新载体,以创办李达学院为新平台,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学分制;研究性教学;课外科研计划;拔尖创新人才

一、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大学教学的根本问题。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型大学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以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分制为手段,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模式与机制。我校确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通识教育,进行综合背景下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在突出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实施“2+2”两阶段培养模式。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前两年分大文、大理两类组织教学,实施通识教育,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不同学科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后两年教学有效结合科学技术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评估和国际认证等,既突出专业特点又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

2.自主选择专业与课程

实施学分制后,选修课比例提高到40%以上,同时允许20%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通过各种举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用合适的内容、方法以及正确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措施,促使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有效培养与健康发展。

3.国际化培养,走出去与请进来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以全球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一是既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或讲学,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先解决师资的国际化问题。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80多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互派学生交流培养。三是加入国际组织,例如设计艺术学院加入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Cumulus),培养步伐紧跟国际前沿。四是参加境外实习,例如会计学院每年选派学生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选拔参加境外实习,土木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互派学生实习。五是与国际大公司、一流大学合作,引进优质国际教育教学资源课程。六是参与国际人才联盟,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跨国远程合作项目。七是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例如SAE方程式赛车、ACM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等。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特别是杰出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

二、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促进课程体系与实践内容创新

研究性教学是充满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研究性教学对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本科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研究性课堂教学

所谓研究性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强调学科原理形成过程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其关键就是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入探究未知领域的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大力推行“科研四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进毕业设计),并以26门国家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微软精品课程为样板,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摒弃“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应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教材教参、授课类别、讨论组织、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高度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重点培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的网络资源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依靠课程责任教授,确保教学质量。课程责任教授作为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领军人物,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依靠对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紧密结合国内外前沿动态,以国际视野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带动了艺术设计类课程群组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研究性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杨叔子院士曾经以“创新之根在实践”为主题先后发表四篇论文,详细阐述了创新的根本来源于实践这一命题。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性环节的研究性教学。

(1)变革实验教学类型,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验证、实践体验、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等多种类型实验项目构成的教学体系。鼓励实验课时较多的课程独立设课,强调实验教学内容面向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项目。

(2)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全新开放机制。结合质量工程建设和学分制改革,采取网上预约实验、聘请实验助教、提供专项经费等措施,建立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努力实现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开放,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氛围。

(3)创造毕业设计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让不同专业学生同时直接进入科研团队进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和合作开发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

三、大学文化整体育人,引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从“知识教育”过渡到“文化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贯彻于教育全过程。在教育途径上,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

1.先进的文化育人模式

(1)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发掘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当代教育中,从而为学生的人文化过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发挥优秀影视文化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影视文化一直深受大学生青睐,学校因势利导,与潇湘电影集团联合成立了影视文化基地,创造了以优秀电影首映式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成功举办了《毛泽东去安源》等10余部电影首映(展映)系列活动。以优秀电影首映式为契机,发挥影视文

化育人功能,在影视文化中引导学生研习历史、增强学生对党的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强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建设了由人文科学、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类组成的15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教授和副校长章兢教授分别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成才之路》、《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由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主讲人的“中国文化论坛”、“艺术与人生论坛”、“科学与创新论坛”,已形成学生向往的名师文化。

2.全新的项目学习模式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SIT)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选择相对复杂、面向实际的课题,并进行论证、立项、研究、结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学习项目背后的科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研究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逐步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建设课外创新基地,吸引有项目的学生前来开展研究活动。例如由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建立的基地共有8间配备了常用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共有106名本科生和2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进入基地。2008年该基地学生团队获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建立“创新俱乐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例如学生成立的SAE方程式赛车俱乐部,从2007年开始赴美国参加FSAE方程式汽车大赛,影响普及海内外。在校报推出“我创我秀”专门栏目,通过学校电台、电视台定期宣传学生研究的优秀成果,利用展板宣传、实物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开展大型成果展示活动。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创新宣传月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创新网络文化,建立课外科研计划的专题网站。发展竞赛文化,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近三年来,有1176名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四、着力创办李达学院,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创新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宗旨,着力创办李达学院。采取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参与科研、鼓励创新的新培养途径,培养造就一批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每年通过笔试和面试从新生中选拔100名左右优秀学生进入李达学院,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实验班单独编班,建立拔尖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1.“宽专交”培养

设计“宽专交”培养模式,既强调宽阔的基础知识、又注重突出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交叉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选专业,在导师指导下设计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强调基础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别强化数理、人文、社会学科基础: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只有基础知识宽,二三年级时选专业时的面才广。在专业的学习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学校还积极鼓励不同学科学生交叉组合团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加强在交叉学科上学习,成为交叉型人才。李达学院约有30%的学生跨学科选择了新的专业,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得到了激励,个性和潜能得到了更好发挥。

2.导师制

为实验班配备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师、双语教材、实验资源等。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导师大部分都是院系的院长、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另外还有国家教学名师经常关心学生的发展,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担任学生导师。通过学生与教授和研究人员广泛而有效的交流,并参与科研活动,不仅使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更让学生们接受学者型老师教学文化的熏陶和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的润染。李达学院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研活动,取得了好的成绩,且有一批学生被一流高校录取为研究生。

3.品牌效应

李达学院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体现出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扩大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就业和招生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学生中80%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在各个专业里都表现出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自信心。每年学生选择导师和专业时,各学院领导、教授都积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选择本院的老师和专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基本都被大型企业和研究单位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良好的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影响了社会、企业对我校学生的认可程度,提高了就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关注。将李达学院招生与高考招生相结合,聚集了很多高考生及家长的眼光,对吸引优质生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篇5: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人民日报2010-9-1

4这是一项被誉为‚北京大学教学改革一面旗臶‛的教育革新;这是一项伴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号角吹响而推进的教育革新;

这是一项承载了当代教育家培养中国拔尖创新人才之决心的教育革新。

这,就是北京大学‚元培计划‛。

‚元‛,《尔雅》中意为‚始也‛。‚元培‛,‚培养人才之起始‛。取‚元培‛之名,既有‚开端‛之意,又寓意了对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敬意和对北大精神的传承。

从2001年到2011年,北大元培,躬耕十载。

十年实践,十年检验。

由于她,北京大学的本科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变得生动具体;由于她,通识教育的理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由于她,越来越多的兄弟院校陆续探索教育改革的多样化与新途径……

十年探索,十年征程。

这一项对中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革新低调前行。没有高调的宣传,只有默默的实践和反复的摸索。近百位亲历的北大教师见证,近万名莘莘学子见证:尽管有挫折、有困惑,但元培实践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

北大元培,致力于中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年在行动!观其会通 造就通才

‚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

北大的育人理念,是经过历史积淀,一脉相承的。‚中西并重、观其会通、造就通才、发明新理‛的办学思想,就明确写入了京师大学堂的章程。蔡元培担任校长之际,提出‚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些融汇了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先进思想一直影响着北大的发展。

1999年,面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变化,参照国际人才培养理念,一项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实践开始酝酿,北大成立本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启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2001年,载入北大史册的香山会议召开,明确了新世纪北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模式。

自此,‚元培计划‛正式诞生,作为改革先头部队的‚元培实验班‛也开始了第一期的招生。

元培实验班按文、理招生,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学生入学后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

这一做法直指当时高等教育的两大弊端。其一,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其二,大多数中学生在并没有真正了解专业情况的背景下,盲目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后出现落差,学习上兴趣降低,日后放弃本专业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实行通识教育和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主权可以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好比我们的手掌,掌心是学生前两年所学的共同基础课程,每个手指代表一个专业方向。只有掌心有力,手指灵活,才能形成有力的拳头。‛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院士这样解读元培的理念,‚同学们是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

广泛涉猎 导师培养

‚重心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获取知识方法的训练‛

探索,从‚元培实验班‛开始,实验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元培计划在全校大规模推开的时间表。因此,所有人关注的目光都聚集到了2001年秋季入学的一群‚特殊‛学生身上。

同一宿舍里,几位同学来自不同专业、有文科也有理科,入学时不分专业,只按文理两类进行教学,大一阶段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宽度远远超过一般院系要求;大二之后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专业方向,到相关院系选课;修满学分后即可毕业,实行3—6年的弹性学制。于是,在北大的校园里有了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不隶属于任何一

个院系和专业,其教学安排和学籍管理都由‚元培‛负责。在入学后一年半的时间内,他们会按照文理的分科,自由地选修课程,同时,实验班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以自由选课为基础的学分制。和其他普通院系相比,元培计划实验班的总授课学时适当压缩,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参考书、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等教学环节的指导。而之所以这样,背后源于一个理念的支撑:‚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重心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获取知识的方法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导师制是实验班非常重要的基本制度。导师分为专职导师,也有兼职导师,包括林毅夫等在内的知名学者、北大各学科的资深教授不少都曾担任元培实验班的兼职导师。这些导师与一般意义的导师不同,他们不光要指导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和专业选择,有的还要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学位论文。最重要的是,导师要发现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选择方向。

曾经担任过导师的艺术学系教授朱青生的一段话耐人寻味:在导师制的前提下,更要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科学精神。

就这样,从学籍的全新管理,到课程和专业选择的全新变化,改革在一点一滴地推进,尽管一直以来不事宣传,但是,这项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依然引发国际关注,美国的《SCIENCE》杂志对此作了介绍,并预言:‚北大元培计划及其实验班,是会在北京大学的历史上留下一笔的。‛

反复论证 砥砺前行

‚让元培成为一个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2007年,‚元培计划‛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元培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先头部队‛初见成效与‚元培计划‛深入推进。当然,任何改革的推进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元培计划‛同样如此。

元培学院的负责老师介绍,由于自由选课制度本身的要求,自由选课机制的顺利运行和各种优势的体现,需要全校行政、教务部门和所有院系的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实现。初期由于元培模式和传统专业模式并行,在各方面的配合与协调上仍然不够,在课程设臵、时间与教

室安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摩擦和阻力。这些问题包括课程冲突、考试冲突等等。

不同于外人的想象,‚元培的学生都是特权生,可以任选专业、任选课程‛,实际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探索阶段,元培的学生要比其他院系的学生付出更多。

‚教学改革往往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正如在2005届元培计划实验班学生毕业典礼暨座谈会上,老校长许智宏所说,‚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制度的变革,而且涉及观念的更新。而无论是制度的革新还是观念的变化,都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元培计划实验班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困难并没有阻碍学校探索的步伐,更没有动摇学生们努力求学的信心。在学校里,当被人问及‚同学,你是哪个系的学生?‛他们会这样说,‚我是元培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2年到2010年,元培学院学生在代表本科学术水平的北京大学‚挑战杯‛中,表现一年比一年喜人。从2008年至今,更是连续包揽挑战杯的最高奖项‚王选杯‛。而在每年的高考招生中,元培学院的招生分数都名列前茅,成为最优秀的学子的首选方向之一。毕业生的去向更是令人欣喜,以2011届毕业生为例,169名毕业生中,79.9%考取研究生,81名考取境外研究生的毕业生大多数被牛津、剑桥、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录取。

元培,究竟带给学生怎样的收获,带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怎样的借鉴?或者说,元培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从元培走出的毕业生有着深刻的理解——

周岩,毕业后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元培计划实验班学习的5年中,周岩在修完了化学专业所有必修课的同时也修完了物理和生命科学的全部必修课和数学的部分必修课。‚元培就是这样一个自由宽广的平台,自由选课、选专业制度给每个人一个理性思索后选择自己道路的机会。‛

汪清清,毕业后赴哈佛大学攻读系统生物学专业。在元培,汪清清先后尝试了生命科学、化学,以及光华管理学院。她说:‚元培给

了我一个重新认识自我、自由选择的机会,元培教会了我选择。‛南星,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继续深造。‚保研时,我的绩点不是很高,但是在自由选课平台中学习带给我的活跃的思维、宽广的视野以及良好的基础成为我顺利保研的优势之一。‛

如今的元培,十年探索,坚实前行。除了探索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需求建立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之外,还利用制度优势积极探索组织跨学科专业,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闯出一条新路。以元培学院为平台打造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就是‚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这个专业在牛津大学是‚领袖专业‛,培养出许多政治、经济领袖,体现出跨学科知识组合的独特力量。北京大学在这三个领域都有非常强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具备培养这一专业人才的学术实力,但如何招生、学生归属于哪个院系成为专业建设中的大问题。元培学生可以到全校各院系选课,因而哲学系、政府管理学院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决定建设这个专业,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在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淋漓尽致的作用。现在和未来中国特别需要具有这样知识背景的创新人才,他们有更为宽阔的知识眼界,有对人类本身存在价值的深刻认识。这或许是元培教育模式对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贡献。

2011年,经过4年培养,第一届11名‚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毕业。‚古生物‛、‚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两个跨学科专业也正在建设中。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喜悦收获。

回首之时,我们发现,北大元培承载的不仅仅是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重任,更承载了中国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十年探索实践,十年期待憧憬。

篇6: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兰州大学培养拔尖人才 今年计划招50-70名创新人才 兰州学生网2011-2-27为您报道:自2009年酝酿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后,今年我国将在清华、北大、兰大等19所高校正式实施这一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试点培养拔尖人才。昨日,记者从兰州大学了解到,该校今年计划拿出50~70个名额实施这一计划。

昨日,兰州大学教务处处长许鹏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兰大将为实施该“计划”启动建设专门的“萃英学院”,并且要为进入该计划学习的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0万元培养经费,此外,这些学生通过3年国内学习后可直接跨入国际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目前该校已经成立了“萃英学院”,与此同时,兰大今年还将“计划”培养学科扩大至人文基础学科中的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学科。“计划”所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学科按教育部批准招生人数(约50~70人)招生,文学、历史、哲学学科每年招生20人。“3+1”培养模式国内读3年后进国际一流大学据悉,“萃英学院”将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引入全英文教学环境、“3+1”(3年国内1年国外)国际化培养、早期进入导师科研团队等模式。“萃英学院”学生在一、二年级期末分别进行一次选拔,对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补充进入“计划”。

与此同时,“萃英学院”将为每1~2名学生配备国内、国外导师各一名。据悉,该“计划”一年级学生学习、生活在榆中校区,二年级以后的学习、生活则安排在兰大医学校区或盘旋路校区。此外,中央财政对于实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培养计划的学生,每生每年给予10万元资助,兰州大学将支持相应额度的培养经费用于人文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记者 郭涛)

篇7: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郝孟佳)近日,教育部20第3次新闻通气会召开,会议介绍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半年多来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关情况。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在会议中表示,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将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刘桔表示,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将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该计划的目标就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立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的体制机制,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到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据了解,“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实施。参与高校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

作者:郝孟佳 中国大学网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中国大学网

篇8: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翱翔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突破现有学校教学方式,提出“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制度构想,通过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探索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可行机制。至今,来自全市各学校的130余位首批学员已经顺利完成“翱翔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本文拟以首批翱翔学员的课题成果及其所体现的学生特点为素材,总结和分析拔尖创新型高中生所具有的若干特质,以期获得对于创新人才知识、能力及其价值观的基本认识。

一、明确的学科倾向与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参加“翱翔计划”的高中学生,从报名伊始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每位学员都有自己明确的学科倾向。高中课程科目众多,通常对某一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偏爱的学生,会有在这一学科的科学世界里进行研究和发展的强烈愿望,这是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的源动力。同时,这种学科倾向与愿望是与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梦想相联系的,这将对学生选择所要研究的课题和探究项目提供有力的参考,并且帮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论文《光子晶体作为异相反应催化剂载体》的作者是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第一中学的李佳育。正是出于自身对物理学科和项目的喜爱,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与热情,激励他完成了这个对高中生很有难度的课题。指导教师们工作十分繁忙,他自己本人课业负担也很重,但是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指导教师能够耐心地指导学生,学生能够坚持不懈,不断克服难题,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与大家一起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最终才以良好的成果完成了课题。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

任何一项课题的研究、任何一项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是以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为前提条件的。基础知识是知识体系的首要根基,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参照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解决具体问题就越容易,还能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打好基础。“翱翔计划”的学员都是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全面优秀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够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参与课题,从而缩短适应期和磨合期。另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科学探究都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比如有的项目既需要物理的知识,又需要数学的逻辑运算或信息技术的编程处理数据,学生如果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则能够在交叉学科的研究项目中游刃有余,有利于他们进行创新活动。

北京市第二中学孙汉鑫同学研究的《循环排气吸附方法的研究及应用》项目是比较成功的一项创新设计,他研究的爬壁机器人可以广泛应用在核工业、石化企业、建筑行业、消防部门和造船业上。整个研究过程不仅需要物理学科的知识来设计机器人吸盘和选择电机,还需要化学的材料知识来选择吸盘的材质,以及用信息技术的编程来建立模型和效果演示。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汉鑫同学对各学科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爬壁机器人是无法设计成功的,研究成果的可行的应用前景也使得他的创新更具价值。

三、突出的领悟与探究能力

借助科学家指导和真实的科学发现过程,“翱翔计划”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进而发现和建构知识的创新性学习过程。在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以问题的探究者、发现者的主体身份,从事着相对自由、自主的研究和探索。他们在问题的提出、参与方式、问题解决的策略等方面都极大地表现出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这种主体性探究学习要求参与“翱翔计划”的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领悟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北京市第二中学王牧阳以《从实验室常备试剂中探索打印纸上碘熏油手印的后处理新方法》为题,介绍了他对15种实验室的常用试剂开展的专题研究。他的探究分增色、固定、对茚三酮显色效果增强等三个专题分别进行。王牧阳在了解到碘熏法的缺点之后,又看到有学者提出的粉末固定法,很难普及应用,最后决定参考国际指纹组会议的信息,思考从实验室常备试剂来寻求增色剂及固定剂,尝试达到对使用者健康危害小、节约成本的目的。研究从这样的实验出发,通过样本制作,比对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探索了打印纸上碘熏油手印的后处理新方法。作为高中生的王牧阳对于碘熏油手印并不熟知,但是他很有悟性。通过短时间的观察与学习,就了解了碘熏法的特性和研究情况,并且设计出了比较合理的实验思路,实验结果也比较令人满意。应该说,他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超常领悟能力与探究能力,对于研究的启动与完成都起到了很好的驱动作用。由此可见,拔尖创新型高中生必须要有突出的领悟能力和探究能力,有悟性的学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更强、速度更快,因而能够对自己不熟知的事物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显著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研究向复杂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每一项科学发明创造都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系统浩大的工程甚至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科技攻关合作。这一切都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社会,独立自主是决定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合作精神和能力逐渐体现出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巨大潜力,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素质。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不同的知识,需要多方的合作。基于此,当前高中生要重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于学会生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拔尖创新型高中生必须具备良好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牛天林、沈浩、袁泉三位学生共同完成了论文《对汉库HGR—3M—C机器人拓展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到他们良好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机器人特别是仿人机器人的研究,结合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是复杂科学的代表之一。研究团队在来自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4名教师的指导下,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程序开发和软件的执行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既分工又合作。正是因为有互补协作的团队意识,才得以完成创新价值的论文。他们的《对汉库HGR—3M—C机器人拓展的研究》,被专家誉为“有交流协作、合理分工的团队合作成果”。

五、出色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个创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创造水平和效率,就需要有出色的动手能力。童第周教授在生物遗传学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事实,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从自己长期的研究中提出,细胞质中含有的信使核糖核酸对改变生物的遗传能起到积极的、主动的作用。但是,任何科学结论必须以实验结果说话。他和牛满江教授首先选择金鱼和鲫鱼作为研究对象。从鲫鱼卵巢成熟的卵细胞中提取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去,观察这对金鱼的后代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其实这一切都离不开他们那高超、精细、灵巧、熟练的双手。

北京市第二中学王仪岚的论文《套袋对茄子农药残留量和产品质量的影响》,以京茄20茄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套袋对茄子农药残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者在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光温室里进行试验。出于试验的需要,首先要合理地进行穴盘育苗,按株距定植,并采用大小两种行距定植,在生长过程要给试验茄子套上套袋,对照茄子不套,在发生病虫害的时候,要给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茄子喷洒相同数量和规格的农药,通过对比分析,最终得出,套袋栽培能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对茄子的污染,协调了病虫防治与绿色食品生产的矛盾。整个试验过程都涉及到亲自动手实践的环节,育苗、定植、套袋和打药,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一个城市长大的高中生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而出色的动手能力,对于整个试验的高水平完成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拔尖创新型高中生,当然要具备出色的动手能力,但是动手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高标准的训练和不懈的实践才能够获得。

六、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几乎所有参加“翱翔计划”的学生都曾经历过一个个困难。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也曾经彷徨过、困惑过,但是正是他们吃苦耐劳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让他们坚持了下来,并且最终获得了研究项目的成功。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并不是每个中学生都能够轻松获得的优秀品质,尤其在现在独生子女居多的学生中,娇生惯养现象严重,但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一定是经得起磨砺的人,“翱翔计划”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了学员自己和身边同学及家长,重塑他们的人生观、行为观和知识建构观。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张文江同学的家距离实验室很远,每天挤公交、坐地铁花在路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中学生们每天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过着几乎与社会脱节的生活,可是做实证研究项目的学生们却都面临一个到各地做实地调查的要求,他们从羞于张口、引来侧目,到自如坦然、获得帮助,他们不仅挑战和改变着自己,也改变着身边的人。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刘逸侬同学是个女生,拿着两米长的网子,在毒辣的太阳下,在吹着大风的草原上汗流浃背地挥网二百多次,手上磨起了一层茧子。草原上的天气变幻莫测,前十分钟还艳阳高照,后十分钟就风雨交加了。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他们不仅没有退缩,没有放弃,反而更加燃起了他们的斗志。回忆自己的亲身体验,刘逸侬感慨地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各种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个人的道德意识。德是一个智者的关键因素,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显露才华的必要条件,而一个人的品德首先体现为他的责任感。

参与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的同学们是一批有高度责任感的高中生,他们深切感受到节能与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一点从其论文选题中便可见一斑。从研究各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到研究环境和气候与昆虫群落的关系,从研究绿地灌溉方式的最优化到研究小麦、水稻、棉花等基因以增加产量,从研究电池的合理使用和再利用到研究循环排气吸附方法,再到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合理开发,这些论文和选题无不反映了高中生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正是对人类命运的勇于担当,使得他们对于科学研究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

八、高效率的学习者

一个创新的民族,首先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翱翔计划”的学员们跟普通中学生一样,有着繁重的学业压力,他们不仅要应对学校的日常学习及各种课外活动,还要利用节假日去基地学校补充基础知识,去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在他们科学安排下,所有的学习活动不仅没有发生冲突,反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翱翔计划”的学员们给自己制订学习计划,普遍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并将各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相结合,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最有效的学习内容。“翱翔计划”的学习不仅没有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反而让他们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校中的课程学习也高效和简单起来。学生们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考中取得的良好成绩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已经毕业的130余位翱翔学员中,有7位同学被国外著名高校录取,2位同学分别被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录取,26位同学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其余的翱翔学员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各重点大学。

《教育规划纲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明确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翱翔计划”的关键并不完全在于开展科学研究,而是通过真实科学研究情景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增强青少年的创新性学习体验,借此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翱翔计划”虽然只给每位学生一年多的学习时间,但是却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全新学习感受。他们借由“翱翔计划”走进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走上大草原,走进工厂;他们接触到了世界领先的实验仪器,了解了学科前沿的科学知识;他们享受了专家一对一指导的兴奋,感受了不同学校教师的授课风格;他们认识了新的伙伴,结识了新的朋友;他们不仅学会了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还更懂得了感恩与回报。这段“翱翔计划”的学习经历带给他们的不只是一项科学项目研究,他们在这里的收获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正如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刘逸侬同学所说的:“这一年多的研究路程,我所收获的绝不仅是几张图表、几个结论,这段科研经历帮助我培养了许多能力,增长了很多知识。这段时间,我学着独立自主,学着自己设计方案,学着自己制作工具,学着与他人沟通,学着向人们展示自己,学着运用大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着靠自己的力量探索未知的事物,我学会了聆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思考,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什么是坚持不懈。在我看来,‘翱翔计划’所提供的,是一片供雏鹰飞翔的天空。它为我们提供一个舞台,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从高中时代起,就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去,去探究我们所钟爱的科学,生物也好,物理也好,化学也好……使我们这些高中生,这些展翅欲飞的雏鹰,能够翱翔在我们所钟爱的天空。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感谢‘翱翔计划’!”

上一篇:笑迎初中新生活下一篇:回家的抒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