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论文

2024-05-13

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论文(精选8篇)

篇1: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论文

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论文

重视学生,培养能力是新教材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这种能力的要求不仅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而且在训练方法上也是灵活多样的。具体体现在新教材课后的“活动”栏目中。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分别以演讲会、研讨会和辩论会的形式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单元中的“人类认识的宇宙”一节后,分别安排了“正确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不让愚昧迷信侵蚀社会”和“好好爱护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的小型演讲会。

在《大气》单元中,又以辩论会的形式,将科学家们对目前“大气保温使全球变暖”的事实,所持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示出来。并提出:

1.针对正反两方的主要观点你同意哪方?简述理由;

2.无论双方讨论结果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样的事实,你认为人类应给以怎样的态度并采取那些措施?

这些问题的提出,形式独特新颖,气氛活跃轻松,尤其通过对“大气保温使全球变暖”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表明观点,充分发挥想象的思维空间,还提供了阐述观点、表明立场,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的机会。同时,在辩论过程,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不仅体现在语文、英语学科中,同样体现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撰写地理小论文是新教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又一要求。

如在《陆地和海洋》中,根据地理图表,以“澳门的填海造陆”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澳门填海造陆的成就和土地面积的变化;同时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为题,写一篇短文。这种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归纳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练习,同时,还对各学科间的关系认识有了更大的提高。

三、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自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对搜集的资料分析、归纳、整理,论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况。

如《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中,要求学生调查所在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危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防治设想。

在《大气》中,要求:1.调查家乡的0℃以上的积温值和年降水量值,分析农作物的熟制与气候的关系。2.调查家乡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3.调查家乡的气象灾害及预防措施等。4.搜集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季风的存在等等。

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新教材还在“活动”中安排了以下内容。

1.试做天气预报员。

2.用灯泡和地球仪演示昼夜半球和晨昏线。

3.用烧开水和燃纸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等。这些实验不但形象、直观、而且可操作性强,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有大的`帮助。

五、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在学完“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后,要求学生观测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这种通过亲自观察、归纳与概括得出的结论,要比单纯的课本知识深刻得多。

六、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新教材在第20页、第101页和123页中,分别以总经理、工程师和镇长的身份设计了相关知识的训练。如世界各地的时差;地下隧道的选建;村边河流的流向与利用。这种变换角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放性问题训练,不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考虑问题,而且,对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以致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新教材在新形势下,对广大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为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2: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论文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发行使用以来,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英语教师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讨论新教法,探索新教材的热潮。本人通过一轮的摸索和实践发现新教材选材广泛,任务明确,时代感强。如能利用好新教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在编排内容上,它一改以往教材大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通过大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教师和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侧重地展开教和学,从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在编排步骤上,采用了分课型任务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这无形中减轻了年轻教师在课型设计上的迷惑,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素材的收集上,从而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新教材的推行,兼顾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差异的许多方面,缩短了城乡学生在认知世界上的起点间的距离,且符合现行新课标的目标和任务。

对新教材在使用中的几点认识

1.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新教材在听说的要求上相对较高,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由于基础和胆怯可能难以完成教材要求的听说任务,所以,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喜欢听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从而能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要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来共同关心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从而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

2. 紧扣现行课本广泛收集教学素材

增加一些贴近社会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且符合高中学生喜欢参与、求知欲强的特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上DESTINATIONS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旅游梦想,激发学生的热情,然后我把自己收集的一些当今我国的国外旅游热点目的地(如:新马泰、韩国、欧洲等)进行介绍。之后,我与学生一起展开了讨论。这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师教学内容的同时,产生了共鸣,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获得真才实学的强烈愿望。

3. 在组织课堂教学上,坚持以英语口语为主,适当利用母语,再辅以一些必要的现代技术手段。

教师可在课前简单默想一下这堂课可能用到的课堂用语,包括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何应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听力普遍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语言组织上力求通俗易懂,语速要慢,还得伴以必要的表情和手势,只要长此以往,不愁学生听不懂。

4.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必过分拘泥于教学参考书的标准。

只要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只要能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可在教学环节上作一定的删改,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教学环节。例如:在教高一(下)册第14单元Warming Up时,课本中出现了几个学生不太常见的节日画面,这对于他们在认知和感悟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将后面的讨论题目设为中国传统节日the Spring Festival和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Christmas之间的比较,等到做完这些题目后,再转向上方图片话题的讨论、总结,并采用听写的形式将背景知识告诉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5.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挖掘潜能

《新课标》基本理念处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使教学适应个性需要;既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又要关注学习情感,提高人文修养;同时要求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所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仔细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平等,开放的师生关系,在分析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要善于给不同学生开不同的“药方”。有的学生拼写不好,有时学生阅读能力差,有的学生不愿开口,…,我们英语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契机,克服他们个性中的弱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让每个人都得以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和多媒体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网上既有数不尽的英语资源供老师学习和研究,也有无数的英语教学网站供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辅导与帮助,激发其学习的潜能。

其次,新教材提倡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利用网络可以很好地开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拓宽他们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如果多媒体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法能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师生互动,那么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究潜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7.结合新教材开展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各种英语活动。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时代性极强,所以设计一些好的,特别是时代感强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非常重要。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英语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进行了 “单词之星” “口语之星” “背诵之星”,“阅读之星” 等的评选活动。这有助与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潜能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课标》虽然给了我们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它让我们英语教师认识到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教材的更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等等,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潜能。但我深信:在《新课标》指引下,只要我们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就肯定能在新世纪将我们的英语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8.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新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怎样批改和点评学生作文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确立以肯定为主的评价风格,着力挖掘优点。兴趣与自信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二者的产生和保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付出努力后所获得的成就感。因此,学生每完成一篇作文,我们都应尽量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恰当的表扬并提出中肯的意见,让学生期待下一次完成得更好。除了优秀学生的作文展示,我还特别注意基础较差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他们只要在结构、段落、思想或用词用句上有较好的表现,我都给他们以“笑脸”或“五角星”。

篇3:结合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的思想, 树立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教育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因此,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我们数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需要深刻地理解教材, 高效地利用教材, 把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事物和新观点引入课堂, 并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进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创新能力。

二、努力改变教学方式, 创设具有创新理念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以求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充分互动, 参与讨论。同时我们教师要与学生为伍, 与学生平等沟通与交流。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放手, 相信学生能力,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让他们爱学习, 主动学习, 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 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环境。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的时空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 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在课堂授课中,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以各种方式发现新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 要多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 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另外,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斯莱文发现, 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也就是说由于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业上成功导致了成绩水平低的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同时, 他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 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 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 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所以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机会,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们只要享受到教学活动的快乐, 就会增强学习动机。比如在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开展对称几何图形设计大赛, 在课余或联欢会上讲一些数学笑话, 逻辑推理故事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课堂上有机会表现自己, 找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尊重和鼓励学生,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学生在探索创新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而是要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从而让他们承认并改正错误。作为教师, 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 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 则会抑制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让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束缚。

四、鼓励学生敢于求异、质疑和总结, 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产生

教师应当善于架设情境, 给学生一个平台, 帮助他们构建一个容易引起他们兴趣的外部环境, 通过提问、回答,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有个性的语言, 通过创造情境, 激励学生们打破自己的思维模式, 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科学发明创造正是通过质疑开始, 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对同学的观点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取证, 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需具备的素质。

五、抓好双基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证明, 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 知识越多越熟练, 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就越高。如果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能转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而且能运用自如时, 就能扩大思维的发散面, 使思维深刻, 认识升华, 达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因此,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就要重视双基教学。数学教学中, 在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基础上, 也要训练发散思维,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 发散量越大, 集中性越好, 创造力也就越高, 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我们要经常精心选择习题, 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答。

篇4: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在课程改革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适用了几年了。它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创新能力

“勤于思考、善于提問、解决问题”,说的都是“问题”。显然,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创新的载体。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创造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把课本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在逻辑上互动,而是把课本题目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1、在引入新概念时,要把相关的旧概念联系起来,教师要确立信任学生的观念,要注意,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把某种情境用数学方法加以表征;在形成概念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提倡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确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2、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方法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要改变传统的分为“展示定理、推证定理、应用定理”简单三步的模式,而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用特殊化、一般、类比、推广、似真推理等种种手段,猜出结论,然后再给出严格的证明。3、在解题教学时,要渗透解题策略,要改变传统的解题训练多而杂的做法。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即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解题训练设置一定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的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喜悦之心,不禁而生。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例如:在讲高中新教材§4.1.3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解》时,我做过这样一个可控性对比试验:在我所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其中一个班级直接告诉这种题目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先求在第一象限的正角α,然后判断:若所求角在第二象限,则为π-α;若所求角在第三象限,则为π+α;若所求角在第四象限,则为2π-α。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即便是学习比较差的同学也能掌握规律,迅速得出正确答案。而另一班级,在其他条件均未改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所学知识,通过正弦函数的图像得出结论。在这一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困难。在做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才得出结果,而且只做了三道题就到了下课时间,远未完成本节课的要求。但一周以后我重新拿出这节课的一道题目,第一个班级中只有几个善于复习的同学记住了规律,做出了题目,而第二个班级有一半多的同学做出了此题。一个月后,把这道题稍加深化重新考察,第一个班级中已经没有同学会做这道题了,而第二个班级中仍有很多同学能够做出。可见,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相互接纳的和谐气氛。教师要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具有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新问题。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要注重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使班级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的成果。通过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维方法。其次,教师本身要善于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陌生的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此外,教师的教学本身也要不断创新。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了解我国以及国际上数学教育改革的动态,把学习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支持条件。虽然强调探索过程,也要处理好时间问题。因为强调探索过程,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期效应”,也就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而眼前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中学)

篇5: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论文

一、课题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二、课题提出

1、研究现状: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西方国家特别重视本国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的研究,他们根据本民族的信仰和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课堂教学引导,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也不例外。在新时期,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创新意识不断凸现,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把学校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放在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则多是在某一点上的突破,呈现出单一性、片断性、局部性和个体性。单一性,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某个操作环节的研究;片断性,是指还没有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体系;局部性,是指对某一学校、某一学科或某一阶段的实践研究;个体性,是指部分教师个人进行的研究,或是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研究。尤其是在我市,在这一方面较为明显。由于缺乏大范围、系统、整体的研究,导致课堂教学学生主动活动的断层,往往是少部分学生主动活动较好,而对大部分学生却忽视了,出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学生课堂主动活动的盲区,部分学生的主动意识成畸形,即使一少部分课堂主动性活动较好的学生在某一时期、某一时段表现较好,但持续性和整体性较差,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压迫下被动的学习。为了大面积提高我市课堂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水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我们认为研究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操作的全过程,从全局上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宏观控制和具体指导,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十分现实的课题。

2、实践价值:

2002年9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在实践层面上拉开了帷幕,新课改对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实施以及评价都进行了重新定位,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和最终实施者,怎样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把新课改的理念付诸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主动活动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面向学生的生活回归等教育理念,凸现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等基本价值取向;新课改十分强调课程目标,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不做硬性规定,这就增大了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以新的教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研究就是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的。

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合理有序的结构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四个优化”,即优化目标结构、优化内容结构、优化训练结构、优化时间结构,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过程,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学生活动能力自主化,因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也以不同方式提出了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目标。在教育方式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学生要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提出教学论的基本原则是“从做中学”。受他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率先在中国实践和推行了杜威的教育理念,并发展了他的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又发展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美国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等;我们国家在吸取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后,倡导出“强调教育教学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的教育思想。这些理论都从不同层面论述到了“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观点,为我们探索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我们的研究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探索新时期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构建策略,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目的

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和“手脑心体并用的过程”,让学生动口、动脑、动心、动手、动身,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德、智、体、美、劳诸育的融合,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形成较完善的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理论和实践方法及评价方式,提供较为详实的个案以利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

五、研究内容

1、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 ①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②学生主体体现的研究 ③课堂教学情景设置的研究 ④课堂教育资源利用的研究 ⑤课堂流程建构研究 ⑥课堂偶然因素调控研究

2、学生主动活动课堂评价研究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中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确立一些实验班和非实班学校,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法:对参研学生进行课堂活动能力进行测试,把研究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也可以在每阶段任务完成后对参研学生进行测试,观察其能力变化,对结果进行研究总结。②叙事行动研究法:分为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计划、边行动、边改进。具体模式:“←计划←反省←观察←行动←计划”。行动研究是一种对教育行动的动态研究。叙事研究是一种较多关注教育“质”的研究,只得出“质”的结论,也就是定性的结论,很难把研究结果量化表示出来。它呈现出来的结果一般是叙事报告。目前在教育问题研究中,往往把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结合起来,称为叙事的行动研究。这是解决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的好方法。其具体模式:“教学设计 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 反思 撰写教育叙事 再反思 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在学校思想教育活动中,在不断的行动反思中发现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教育途径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

③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组对国内外学者、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目标特点、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及经验做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进行学习和研究,通过专题讲座、召开心得体会会、信息交流会等形式进行深入领会,为研究创新提供方向指导和实践帮助。操作实践组按照课堂教学的要求,对乡村教育资源和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然后和理论组一起设计农村中小学学生课堂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适应性。

④实验法:按教育实验的规范要求,编印相关资料和实验操作资料,选择实验样本,控制实验因子,进行较规范的实验,验证理论假设,并注重实验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完备的实验档案。

⑤个案追踪法:参照检测评价的内容,或在教育行动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课堂活动能力跟踪卡,进行个案辅导。

六、研究过程

研究周期: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 准备及初步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①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②确定各实验班,落实实验教师子课题。

③各实验班认真学习,宣传动员,了解各自研究目标,制定研究制度及研究计划等。

④进行研究前的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现状,并收集整理资料,完成调查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并报课题组。⑤课题组将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校可根据情况聘请专家进行课堂研究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⑥加强领导和管理,努力在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课堂全息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教学氛围。

2、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2月)①探索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活动能力的内容和方法,对课题进行实质性研究,实验班根据各自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展开研究,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轮流提供研究现场,准备公开课或展示活动等。

②实验教师对各自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阶段总结,及时反馈问题和进展。

③继续组织培训活动和专家报告讲学,不断提高认识,掌握前沿信息;在子课题内形成明晰的、富有成效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思路,并指导研究工作的进行。④在实验班试验的过程中,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展及成效开展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①各实验班进行后期的总结,将突出的成果在所在学校范围内推广。

②各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要求,进行研究后测工作,并观察、分析、总结调查结果,完成研究报告和相关资料。

③课题组收集并整理上交报告、材料,完成研究总报告。

④汇编各实验教师上交的研究论文,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验收、结题。

七、完成课题的条件。

本课题由校办主任马玉勤同志担任负责人,学校具体协调,教研组长和一线骨干教师参与研究,使课题研究具有有效的组织保障。

课题组成员大多具有中高级职称,都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的带头人,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教研组长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课题组便于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大面积指导教学实践,便于深入实验班开展实验点上的研究;多数人参与过地市级以上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课题组同志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教学研究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课题研究预计总开支为3.3元,其中资料费0.5万元,课件费0.4万元,调研差旅费0.5万元,会议费0.5万元,计算机使用及打印费0.4万元,成果鉴定费0.6万元,其它0.4万元。经费来源,学校筹资2.1万元,申请资金1.2万元。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

2、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4、《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研究案例集》及部分精品课。

5、《课堂学生主动活动能力培养优秀论文集》及部分音像、光盘资料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雅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健康成长。我校自创办以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和一个勤奋的学习环境,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努力挖掘物质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建设,都要体现学校的特色,要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近几年来,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从本校实际出发,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紧紧围绕着“务实育人、张扬个性、主动发展、创造和谐” 的办学特色,从整体的布局到局部的造型及主体的设置都体现了“育人、个性、发展、和谐”的理念。我校面南背北,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区”的分布成一个“睡”着的“品”字,生活区在教学区的后面,运动区在教学区的右面。走进校大门就进入了教学区,在主道的“丫”处矗立的一个塑雕把道路分开,向两边延伸的道路环抱着教学楼,这一造型从空中俯瞰,像一个人双手托起一颗初升的太阳,预示着长寿一中的蒸蒸日上。教学楼成一个“凸”字形,在“凸”字的顶部镶嵌着一个跳跃的火炬形图案的校徽,整个造型象征着学校在老师的默默奉献和学生的活泼健康成长中不断崛起。生活区以南北贯穿的主道为对称轴,分为东西两块。房屋建筑,室内设计体现个性化,外观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区内有六栋房子,二、三、五、七栋房子是教师宿舍,四、六栋房子是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是具有都市气息的尖顶三坡或四坡或五坡流水式的别墅形建筑,学生宿舍是江南传统的两面坡式的四合院建筑,这一设计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告诫我们的学生不忘过去,面向未来。房屋外墙的装饰上,主要选择凸凹不平的白色瓷砖,以增加光的漫反射,使校园更加亮丽,人的视觉感觉更加柔和。每一栋房屋都有一个主题。如,第三排房屋的造型像一个人伸出端平的双臂拥抱着前面的整个教学区。它突出的主题是“学习”,展示着余坡人勤奋好学,接纳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五栋像一个人举着一个杠铃在强身健体。它突出的主题是“运动”,展现着余坡人热爱运动,拥有世界的良好愿望。第七栋像一个坚强的卫士屹立在余坡山头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它突出的主题是“奋斗”,象征着余坡人坚强不屈,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这三栋房子完全诠释了我校的“小天地,大社会;小学校,大教育;小人物,大出息”的文化内涵。房屋间的空地里砌有花坛和田地,里面植有花草树木,突出了田园风光,把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巧妙的融合到一起,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友好相处。

二、合理规划,认真显示自然环境育人因素。

我校房屋林立,树木成荫,花坛锦簇,优美、典雅、和谐的环境隐含着巨大的育人功能。为了显现环境的育人功能,近几年来学校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一是在花坛里树木旁竖立警示牌,让花草说话,教育学生热爱环境,和自然和谐相处,如“我是你的朋友,请爱护我“”你护理我健康成长,我为你释放出清新”等等标语拉近了自然和人的关系。二是制造各种造型,赋予它象征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取意识。如前面提到的房屋造型的意义,再如教学楼后面的花坛,它的造型就象征着“团结出战斗力”。三是给房屋、道路、树林和绿地等命名。学校现在正在争取各方面的意见,通盘考虑,将在近期内给校园的各种设施命名,以此激励学生好学上进。

此外,物质和自然环境之美是人创造的,它能唤起师生的爱美之情,激发师生创造美丽校园的欲望。因此,在营造优美校园环境时,我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把绿化草地,公共卫生场地分到各班,落实责任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拔除杂草,浇水施肥,修剪花木,天天打扫公共场地,使校园里地面无纸屑,厕所无臭味,墙壁无涂污。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精心设计,渲染浓郁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它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我们把 “长寿一中”,用四个1.2米 高的艺术字镶嵌在校门顶上,让学生目睹耳染,亲身感受母校的亲切关怀。校门两侧悬挂学校全称和“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教学楼外墙上悬挂校徽和校训:“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各班教室正面上方悬挂国旗,两侧有醒目别致的班风条幅,室内墙上悬挂中外名人画像和箴言,教室后面墙上有板报宣传园地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主要干道与走廊里,设置了艺术、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宣传栏,定期地搞好宣传报道,举行摄影、书画、学校活动展览及各类标兵事迹展示。此外,我们还在醒目地方张贴各类有教育意义的标牌,如“用文明的语言迎接甜美的笑容,用规范的行为实践灿的一天” “捧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带着一片温馨之情走”,并在中文字上标出汉语拼音,以配合推广普通话。学校校史荣誉室,设计新颖,内容真实,寓意深刻,系统地展示了我校创建以来,教育工作的历程和成效,渲染了浓郁的育人氛围。

四、加强管理,培育良好校园精神风貌。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并通过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要树立和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关键在于加强校园管理,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氛围,形成健康活泼的心理环境和勤奋向上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作法是:

(一)、加强师德建设,培养良好教风。

教师是学校教育情景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其人格特征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代替的。我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们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教研活动,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我们系统地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和 《义务教育法》,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认真开展“讲师德、树师表、铸师魂、练师能”的竞赛活动。坚持班主任盯班度,规定每天早、中、晚班主任必须到班跟学生交流一天的情况。每位教师每周晚上轮流到教室跟班辅导和管理。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宣染浓郁的教研氛围,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基本功竞赛活动,落实老教师传、帮、带工作责任制。我们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函授进修,并认真贯彻教育局制订的《钟祥市教育系统实施名师工程的工作意见》,抓好名师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建立一支安教、乐教、善教,适应我校封闭式管理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坚持封闭式管理,建设优良学风。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创设安全、宁静、勤奋、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除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外,我们还规定学生从周日下午至周末中午在学校寄膳、寄宿,统一做早操,统一夜自修。上课时间宿舍门关闭上锁,学生不得在宿舍逗留,晚睡熄灯前寝室长要检查室内人数,有缺宿现象及时报告管理人员。食堂规定开饭时间,学生排队刷卡购买饭菜。我们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执行出入校门检查登记制度,外来车辆(公事车辆除外)一律不准进校园。学生非假日要离开学校,必须凭“班主任假条”。在抓好学生生活管理的同时,加强学生考纪、考风教育,强化学习质量管理,搞好中考备考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办学的凝聚力。在此重点抓了宿舍文化的建设。在建设寝室文化中,我们遵循了自主、系统、教育和实效的四项原则,即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住校生行为习惯的各种潜在因素,然后以明确的教育目标为导向确定了寝室文化的具体内容,构建了寝室制度文化和自主管理文化。

1、寝室文化内容:一是学校精心挑选了一批名言警句布置在寝室楼道,还有一块展示寝室生活的小黑板和寝室管理公示栏,及时公布每天寝室动态和张贴当天报纸,在整个学生公寓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学校非常注重寝室内部的美化、整洁和协调。每间寝室可自由为寝室命名,可将寝室成员的照片、个人介绍等张贴于寝室门上;寝室内可以依照同学们的个性进行布置,如在桌上摆放盆景或其它装饰物品,床上的摆设和碗筷摆放可以有自己的花样,但必须整齐、协调。三是每月还开展一次以“爱我校园,美化环境”为主题的“文明寝室”评比活动,通过参观,相互学习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寝室制度文化: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长寿一中文明寝室评比细则》。这一条例就学生寝室活动、内务管理、寝室用具及生活用品摆放,内务检查评比、奖励和处罚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规范,并要求各寝室进行张贴。学校还建立健全了学生管理网络,每天都有学生进行检查,温馨提醒,定期与较差的寝室进行交流,培养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逐步由服从转向内化;同时,寝室管理教师和学生对寝室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所在寝室和班主任反馈,并进行统计,每周评出优秀寝室和整改寝室若干个进行通报,每月评出3个文明寝室给予奖励。

3、自主管理文化:现在学生中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弱,自律意识薄弱,自习时间不能自我约束,不适应全天候的集体生活作息制度。针对学生的现状,除了管男女寝室的教师专门指导外,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由全体寝室长参加的寝室管理指导会,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同时,还邀请转业军人到校指导学生进行内务整理,每学期开展一次“内务整理”比赛,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生活能力。

(三)、实行开放式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

封闭式管理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自主发展,甚至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如果搞得不好,会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困难。为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我们提倡开放式教育:

1、深化学生自律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我们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行动中自我对照,自我约束。开展“创建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竞赛活动,做到一日一检查,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一学期一评比,有效地推进班风建设。

2、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校值日生积极协助值日教师,加强校园纪律督查。负责宣传、文娱、劳动的学生干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大胆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如“庆元旦”师生联欢晚会、“庆国庆”歌咏比赛、弘扬“长征精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和拔河比赛。团委会还组织青年志愿者走出校门,清扫街道、奉献爱心等,用实际行动显示我校青年团员的精神风貌。

3、充实德育内容,抓好思想教育。一是利用传统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家园的教育:“三八节”,学校开展“颂扬母亲,召唤台湾”征文竞赛活动,“五一节”,开展“走进春天,亲近自然”社会实践活动,“青年节”,展出学习“八荣八耻”优秀文章,努力使学生“知荣辱,树新风”;“母亲节”开展向母亲说一句温馨的话作品展活动,“助残日”开展“节约一分钱,献出一片爱”的捐赠活动等等。二是利用各种场合对学生进行“感谢母校、回报师恩”教育:三月份,在向雷锋学习月中,开展“为母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活动;四月份,开展“向老师问声好,给老师一个惊喜”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和课间操的时间,讲述自己周围优秀学生的事迹,揭发学生中的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警示;五月份,开展“母校在我心中”读书阅报活动;九月份开展向“教师节”献礼活动,书写赞颂教师的文章,并选出优秀文章进行展出;十月份开展“长征精神”进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发扬长征不怕苦、连续作战的精神,锻炼身体、刻苦学习,回报母校。三是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学校开通了校广播,新辟了德育宣传专栏,规范了“日常行为”曝光栏,添置了三个展牌,努力使学生的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有形。每次活动后,都把学生的心得体会、善言谏语,通过广播、宣传栏和展牌展示出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育。

篇6:浅析新教材“活动”的能力培养论文

浅谈如何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与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地理教材又是传授地理知识的依据.那么,怎样正确地把握住现今地理教材的这些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下面就谈谈个人长期从事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几点体会.

作 者:叶三女 作者单位:大城县第二中学,河北大城,065900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3.55关键词:

篇7: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生活中必备的能力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用好教材中设计的口语交际内容,还要深入钻研课文,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口语交际的因素,采用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立足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索。

一、利用“空白”,积累语言

人教版教材第一册图文并茂,课文生动有趣,是根据有关作家的作品改编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编排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学生喜欢读,熟读之后多数学生能理解或背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钻研课文,精心设计问题。如《自己去吧》一文,有这么两句话:“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小鸭和小鹰是怎么学会的?学会后心情会怎样?妈妈会怎么夸?小鸭和小鹰又会怎么回答?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问题,既要结合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经历过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和表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文中这样的空白不少,教师如能巧妙设计话题,“填补”“空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为口语交际奠定基础。

二、变换角色,自主评赏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由于各个阅读主体的生活经验和个体气质不一样,在阅读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都不一样。基于学生在阅读中的这种个性化体验,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搭建口语表达的平台,让学生从“阅读者”这个角色中跳出来,让学生成为欣赏者。《比尾巴》结尾一环节,我这样叙述:“课文中的动物比尾巴比赛没分出胜负,现在大家都是裁判,请你评判一下,第一名会是谁?为什么?”“我评孔雀第一名。因为它的尾巴像彩色的扇子,最好看。”

“我评给公鸡,不评孔雀。因为孔雀尾巴上好像有好多好多眼睛,也太大了。公鸡的尾巴像瀑布。”

“我觉得鸭子的尾巴太扁了,太短了,不好看,鸭子应该是最后一名。”

“我觉得鸭子的尾巴太好看了,应该评第一。因为它的尾巴扁扁的,像菜刀。”

“我认为所有动物都应该得第一。它们的尾巴都好看。”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喜好,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言通句顺。

三、联系生活,角色体验

人教版第一册入选的很多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的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曾感受到、经历过、但没有意识到的,这一类课文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联系学生生活体验设计话题或扮演角色,将课内外联结、整合。如识字一的第三课,在学生熟读图下的几句话的基础上,提出:“孩子给爸妈送水果时,会怎么说?爸爸妈妈和孩子,你喜欢哪个角色,上来演一演?”孩子们争着、抢着,兴致极高,在表演过程中,学会了表达,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中学会了使用礼貌用语,从而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创设情境,将隐性的双向互动显性化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它应该是一个听者和说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材中,有些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是显性的,易操作,但有些话题的互动性是隐性的。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话题就会失去互动性,成为“看图说话”。要将口语交际中隐性的双向互动显性化,就要靠教师认真钻研,精心设计,让学生互动起来。《我们的画》这一话题的听与说的双向互动是隐性的,按图下要求,让学生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讲讲自己的话,看看、评评别人的画,展览自己的画,如果到此为止,充其量也仅仅是看画说话。所以此时我改变角色,扮演参观者,煞有介事地观看画展,边自言自语:“哇!这幅画画得真好。我真想认识认识这位画家,和他谈谈。”面向学生,“请问这幅画是谁画的?请小画家上来介绍介绍。”这样的教学手段把师生引入一种特定的情境,形成了互动、对话的氛围。当师生对话结束后,从每一组抽几个学生扮演参观者,模仿刚才的师生对话,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对话,实现了听与说的双向互动,达到了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的目的。

篇8:探究新教材,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新教材,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 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 课堂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注重“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养成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如何使用新教材呢?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针对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尝试, 以起到交流和推动教改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 诱发逻辑性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结论几乎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读者体现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 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 也很难达到清楚地解释全部情况。”通常一个物理问题以数学的表达形式得到解决后, 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 结果把逻辑推理过程丢在一边, 使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如何让冰冷美丽的物理结论, 重新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呢?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素材, 公理、定理、推论、阅读、思考、链接等都是宝贵的资源, 教师只要选取适当的内容, 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努力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物理王国, 同样能激发学生进行火热的思考, 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在学习人教版必修2动能定理这一节内容时, 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物理情景:如图所示,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由A位置运动到B位置, 前进的位移为L, A位置时的速度为v1, B位置时的速度为v2。

学生思考并回答:

(1) 该过程中F做多少功?

答:W=FL。

(2) 该过程中F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少?

答: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3) 该过程中物体做什么运动?

答:匀变速直线运动。

(4) 能否用v1、v2表示位移L?

答:可以。由2aL=v22-v12得L= (v22-v12) /2a。

(5) 将 (2) (3) 式代入 (1) 式将得到什么?

答:得W=ma (v22-v12) /2a, 即W=mv22/2-mv12/2。

当我告诉他们, 这就是力学中一条重要的规律动能定理时, 学生情绪高涨, 感受到伟大的物理结论离自己竟然这么近, 真正感受到了物理过程推导的魅力, 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优化策略, 培养发散性思维

新教材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程度都比旧教材高, 绝大多数的课本的例题都具有趣味性、可研究性;如果在教学中就题论题, 无疑会浪费宝贵的有限的课程资源。我们应以例题为抓手, 引导学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解题构想和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通过对小球频闪照片的分析 (自选以前教科书上的照片打印后发给学生, 两人一组自主探索) , 学生探索积极性已被初步地调动起来。我顺势让学生探究人教版必修1P44页“做一做”。

有一种“傻瓜”照相机, 其光圈 (进光孔径) 随被拍摄物体的亮度自动调节, 而快门 (曝光时间) 是固定不变的。为估测该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实验者从某砖墙前的高处使一个石子自由下落, 拍摄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由于石子的运动, 它在照片上留下了一条模糊的径迹。已知每块砖的平均厚度为6cm, 石子起落点距地面的高度约为2.5m。怎样估算这架照相机的曝光时间?

先求出石子起落点距B、A两点的距离h1、h2, 据自由落体公式h=gt2分别求出石子落到B、A两点的时间。

B、A两点的时间差值即为曝光时间:

△t=t1-t2=0.65-0.63=0.02s

此题是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如果仅仅满足于利用基本公式解题, 效果并不佳。在学生理解此解答后, 我提出了问题:匀变速运动我们在第二章就学过了, 你们还有没有别的解法?

生甲脱口而出:求出两点的速度, 利用加速度定义式。

师:请你上来写出你的思路。

从而求出曝光时间。

师:甲的解法和黑板上的解法有什么联系、区别, 各有什么优、缺点?

同学们议论纷纷,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生乙突然站起来:老师, 此题还可以使用平均速度求位移的方法。

师:好, 请发表高见。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师: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学生开始思索、讨论……

生丙:请老师稍微提示一下思考方向。

师:从几何角度考虑呢?

班级里已有不少人说出了谜底:图像法。

师:对, 请大家画出v-t图, 好吗?

同学们情趣高涨, 纷纷画出图形求解。

同一道例题,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想境界, 优化了学生的解题策略,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变式引申, 激发创造性思维

新教材“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运用”这个例题难度虽不大, 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高度”。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的思维已打开, 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如果就此打住, 就犹如一堆熊熊燃烧的烈火被浇了一盆冷水, 实在可惜。而高考命题的原则是“根在书中, 题在书外”, 所以此时我顺水推舟要求学生对原题进行变式,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在欣赏成果之余, 我不禁为学生思维的大胆、严谨、创造性而感叹不已, 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变式1.将绳拉直到水平位置OA, 使小球在A处从静止开始运动。求小球经过B处时的速度和经过C处时小球对绳的拉力。 (g=10m/s2)

变式2.若在悬点O′的正下方有一颗钉子P, 试讨论, 钉子在何处时,

(1) 可使小球绕钉来回摆动;

(2) 可使小球绕钉做圆周运动。

变式3.若将绳换成不计质量、长为l的细棒, 一端用光滑铰链固定, 在细棒的中点固定一个质量为4m的小球A, 在细棒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B。棒可绕固定水平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现将棒拉到水平位置, 释放后, 求小球A、B到达最低位置时的速度, 以及这时铰链受到的力。

变式1最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大多学生都能想到。变式2结合圆周运动知识, 学生的思维迈上一个新台阶。变式3跳跃性最大, 基本上已跳出原来的问题框架, 很有创造性, 大部分学生思维达不到这个水平, 而且此题学生不容易找到突破口, 有待老师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 于己于人, 都是一种鼓励和提高, 在相互的启示与学习中, 不知不觉地将思维引向了更高的层面。在课堂上, 老师要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动态, 审时度势地调整教学思路, 保护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质疑教材, 养成批判性思维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得好:“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无疑, 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 常有疑点和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要鼓励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 勇于“异想天开”。学生往往对书本的讲法或解法深信不疑, 其实即使是教科书, 有时也难免出现失误或错误。特别是试用教材需要探讨的问题更多, 教学中首先教师不能迷信教材, 要用批判的观点去研究教材, 然后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1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中的第二条纸带的处理时, 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据所打点的间隔判断手拉纸带应做加速运动, 按图示的取点法计算的速度等于D、F中点的速度, 用此来表示E点的瞬时速度会不会增大误差?为减小因距离过小而增大测量误差, D点再向前取一个点是不是更好一点?再如必修1的45页习题4, 学生根据照片中刻度尺的像读出小球下落过程中各时刻的位置、计算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和位移之差后, 发现位移之差不是定值, 小球的运动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按题目所给时间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h=计算, 也可以得出该照片不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运动。小球的运动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我经过认真分析, 认为这的确让人难以理解。学生提出的一个个质疑, 表明学生的思维更趋于成熟, 趋于理性化, 批评性的思维慢慢地在养成, 这对于学生创新性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上一篇:珍惜生活的朗诵稿下一篇:爱学校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