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培养

2022-11-11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它的提出迫使教师们必须从观念和行动上尝试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于是如何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中解救出来, 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便成了老师们不懈的探索与追求。在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 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谈几点粗浅认识, 以求同行赐教。

一、指导学生立足语言文字探究

语文课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目的是积淀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最重要的内容是积累语言素材以及语言材料使用的感觉和经验。因此, 语文探究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探讨字词句的含义,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其表达形式, 梳理探究并积累语言材料的运用以及段落篇章组合的方法规律等。教师教学时应立足这一点, 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抓住文章中关键具体的字词句, 结合学生自己的实践体验进行探究学习, 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朱自清的《春》, 让学生探究春草的特征时, 老师们可让学生抓住“小”“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探究春草的质地, 抓住“偷偷地”“钻”探究春草的生长。学生经一番探究学习, 就能感受到“碧绿鲜嫩而又柔软的小草, 一夜之间破土而出, 长得是那样的有劲儿, 有力。”接着, 让学生用相同方法分别探究“春花”“春风”“春雨”的特征。学生在这样的探究学习中, 就容易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也便于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学到作者的一些写法。这样的探究是语文的探究, 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素材, 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探究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阅读, 探究学习方式主要落实在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领悟、阐发等方面。阅读中提出问题, 思考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是探究学习的基本思路。阅读中敏锐的发现问题, 于无疑处生疑, 提出自己有价值的问题, 是理解探究的第一步。好的问题, 应该是符合学生阅读实际, 发人深省, 又有研究价值, 包孕并启示着探究过程的。因此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们自己去一个个地探究完成, 让他们自己在不断进分析归纳、推断演绎中最后得出答案。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探究思路, 很容易流于刻板教条。很多老师以此为模式, 把课文肢解为一系列问题, 把阅读中学生、文本和教师的“对话”过程, 简化为“问答式”。而“问题”又多来自教参中专家对文章的分析结论, 由结论生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不切学生的阅读实际, 学生摸不着首尾, 只好由教师一一作答。这样的探究不利学生理解课文,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如教学《芦花荡》, 探究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教师这样设计教学:同学们, 我读课文发现老头子说话做事很有个性, 你从文中老头子的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中, 是否有所发现, 能提出相应问题吗?

学生自读后发言, 先后提出以下问题:

老头子说:“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一切保险。”在当时环境下老头子真有那么大的能耐吗?

(1) 小女孩受伤后, 老头子说:“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为什么?是不是老头子做事不负责? (2) 老头子说他没脸见人, 他无脸见谁?是什么原因让他觉得无脸见人? (3) 小女孩的安慰怎么成了“一声一声像连珠箭, 射穿了老头子的心”。……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 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探究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阅读中的困惑, 都表现出学生发现的机敏, 包含着发现的喜悦和激动。先提出问题的学生, 对其他同学成了启发者、帮助者, 在互助的启发中, 大家思路逐渐活跃, 都能找到可疑点。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究, 得出最后的答案。在这样的探究学习中, 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课文, 把握人物精神实质, 积累相关的语言素材, 也培养了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探究中应有老师的合作

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教学中得到解放, 他们获得了学习的自主和主动。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能够满怀着兴趣渴望, 带着动力, 充满着期待去吸收探求, 培养能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了, 老师是否就被动了, 无所事事了呢?其实并非这样, “探究式”教学, 改变了原来一“讲”一“听”的简单教学过程, 而让教学过程变得复杂而灵动, 活泼和谐, 充满生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 教师也是主动的, 过程是生动的, 而掌控过程是教师。教师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始终是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应有老师的合作参与, 教师要适时给学生启发、引导、点拨, 让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样师生合作的探究, 学生对课文才探究得更深刻, 更透彻, 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时, 我开始简单地提出本课时学习的基本要求, 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并要同学们拿出有关的字词典, 按照所讲的要求自学探究这篇课文, 并进一步明确:有问题, 特别是疑难字词要通过自己独立思考, 联系上下文努力加以解决, 不能解决可以请教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

同学们独立学习大约10分钟之后, 有一女同学举手提问“中通外直”怎么解释, 我不动声色, 只是问:这一句中难道你一个字都不懂?学生说他真的不会。我说:“我不相信, 比如说‘中通外直’的‘中’你一定会解释!”学生无奈, 勉强说:“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中间’?”我说:“你说得非常正确!”接着又追问, “既然会解释‘中’, ‘外’还要我再问吗?”学生有点害羞:“老师, 我知道了, 应该是对应的‘外面’”。我又问:“如此, 你会发现文言文的解释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 你只要善于比较, 学会对照, 敢于推断, 很多问题都可以自己解决, 如果有一本《古汉语字典》在手, 那就更是如虎添翼了。我想, 该句中的‘直’和‘通’你自己也是可以推断出它们的意思的, 对不对?”该同学在老师的点拨与鼓励下, 问题获得解决, 满意地坐下来。

这时候, 我并不罢手, 乘势发挥说:“大家发现, 实际上, 文言文的好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个人的阅读思考、分析研究加以解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再读再思, 共同探究解决。在这一探究学习活动中正因为有了老师的合作参与, 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更活跃了, 他们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就有了更大地提高。

四、总结探究的方法, 养成探究的习惯

新课标理念倡导教学中注重学习探究方法的指导, 注重探究过程的历练, 养成良好的学习运用知识的习惯。因此, 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长期有意地引导学生总结出合适有效的探究学习方法, 并培养他们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如阅读时善于质疑问难的方法;能抓住关键, 圈点勾画, 瞻前顾后, 左钩右连, 迅速把握课文, 筛选信息的方法习惯;围绕问题搜集材料, 能迅速找到材料的源头和搜集渠道的方法;分析研究问题能找到正确的角度, 制定适当的步骤,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独辟蹊径地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习惯等等。

但是方法不是万能的, 通用的, 因为问题的解决者各有长短, 遇到的问题千变万化, 各有不同, 尤其是关于语文的问题更需要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 所以, 引导学生总结的方法既不能笼统, 难以操作, 又不能太具体细碎, 应该是具有一般规律性的思路方法。更重要的是, 方法的运用, 一种习惯、一种能力的养成, 绝不是给他一种方法就能达成的, 而要经过多次的训练后, 忘掉“方法”而积淀成素养能力。因此, 教师在训练学生探究学习时, 要力求将学生总结出的方法, 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习惯和能力, 这样才能令学生受益终身。

上一篇: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新思路研究下一篇: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创新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