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验心得

2024-05-06

课改实验心得(共11篇)

篇1:课改实验心得

课改实验心得

五.(3)李响

在漫长的时间中,从古至今,在学习中有很多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还可以很有效的理解文章。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使我们读懂文章,走进文章中心,去感受文章内容。

在我们学校,有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四环 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环节”指的是“自学——实践——讨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养成课堂前自己预习、复习的良好方式,自学让我们学习文章前可以大概得了解文章。实践可以从社会中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处境,感受从中领悟到的道理,亲身体验才可以深入理解。在讨论过程中,你会发现,别人的分析、理解,会比你得多,也可能比你的好,我们要从中吸取别人的意见,把自己知道的和别人说到的,而你去没有想到的结合在一起,会让你增加分析效果。运用把你在各方面学到的知识转化到可以利用的地方,灵活运用到各科、生活、做事中会变的更完美无缺。

在盛会哦中,做任何事都应该有它的方式,在学习上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会不断提高你的成绩,提高你的良好习惯。有力良好的学习方式才会有好的成绩,才会知识渊博、受益无穷

篇2:课改实验心得

课改实验心得体会

直到现在,我还是庆幸,能在上学期末,被学校确定为首批课改实验教师。在一个学期的课改路上,我摸爬滚打,收获颇丰。

最初,着手课改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无从下手。虽然从教的时间并不长,但也习惯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然要改,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怎么办?把学生放开,收不回来怎么办?课堂由学生来主宰了,我在课上做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一度让我裹足不前。

学校领导在了解了我们这几个实验老师的困惑后,为我们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让我们走出去,学习辽宁营口带来的先进理念,借鉴兄弟学校创建的先进模式。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突破口,踏上了我的课改之路。在课改走上正轨后,我就感受到了其优势。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从预习开始,学生需要一步步地完成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在查典故、翻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更多地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成功的乐趣。这样一来,即使是一些学困生,也逐渐有了信心,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班上有一个男生,以前总是沉默寡言。自从本学期进行课改以来,他在完成一道道思考题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现在,他勇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了。

其次,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由于采取了分组学习,各小组之间形成了“比着学”的良好风气。小组内更是互帮互助,一人落后,组内其他成员便会齐上阵,督促、帮助他。这样一来,我不再需要抓破头皮,磨破嘴皮去催作业,讲习题了。这学期以来,基本每一次作业都能全员交齐,而且质量也越来越好。

第三,学生的创造性也得到了施展的空间。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要由小组来解决,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撞出了激烈的火花,撞出了别样的精彩。课堂上,学生常常令我大吃一惊,目瞪口呆。在汇报课上,学生就用自己的话描述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种相依相随,难以割舍的感情,甚至把自己都化成了海鸥,融入到故事中去。学生的出色表现,也使得这堂课获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最后,在学生进步之余,我自己也有了很多收获。为了让课堂更有利于学生发挥,我不得不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准备一节课常常要花以前两三倍的时间。但也因为这样,我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同时,在课堂的组织上及生成上,我也有了不小的收获。在课堂上,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讲准备好的东西,而常常举一反三地讲出更多的知识点。有时候,自己脱口而出的话,也会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我不再畏惧课堂,反而在课堂上找到了乐趣、体会到了价值。

现在,回头看看我这一学期的课改路。虽然挫折不断,但那些跌倒后总结的经验教训却让我终身受用。虽然,我知道自己欠缺得还很多,我也知道漫漫长路上还会与更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有了这些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我会在以后的课改路上走得更远、更快、更稳!

我的课改路 课改实验心得体会

篇3:课改实验:总结与实践同等重要

这一场由政府参与并领导的课改实验, 承担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积蓄国家未来竞争实力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一句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乎民族复兴与国力强盛, 只能成功, 不能失败。

如何才能确保课改实验能够真正沿着先立后破、以点带面、滚动推进的工作思路顺利运行、健康发展, 需重视的方面固然很多, 但是, 对实验区课改工作的及时、科学、有效的总结, 必定是诸多重要工作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强调的环节之一。

根据国务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要求,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有六项, 即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形成教材编写、审定、选用的有效机制;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专业水平。而这六项任务的完成, 必须依靠各课改实验区的全体同志, 特别是基层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一点一滴的课改实践的不断积累与总结。

课改实践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充满未知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艰辛的过程中, 随着课改矛盾的不断凸现, 实践者的热情随时都会被消磨减弱。课程改革的过程是应试教育培养出的教师们自我新旧意识交锋、新旧理念斗争, 改造自我、超越自我、涅槃新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搏斗、有创造、有阵痛。痛定思痛, 定会茅塞顿开, 获得感悟, 这种感悟有时会让我们对于得与失一目了然, 会让我们更加充满自信, 奋然前行。这种感悟就是经验, 就是教训, 就是理性的思考。而这种理性的思考, 必须靠总结才能获得。

作为课改实验区, 从课改实验启动前的准备、岗前培训到课改实验过程中的跟踪指导、课改立标、示范研讨再到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制度的革新、模式的探索, 评价体系的革新、课改实验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等等, 这一切的工作实践, 课改实验区的不同层面的操作主体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 均应及时予以总结。应该特别指出的是, 这种总结, 绝非不加综合与分析的简单叠加, 而必须是以课改新理念的目光细致审视的总结。只有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时效性强的总结, 才能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具理性化、更具理论化、更具借鉴与指导的实效性。否则, 名为课改“实验区”, 其实却无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并不能为课改实验的“后来者”指明课改的方向和课改的误区, 那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必须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们的高度关注和足够的重视。

作为课改实验区的领导与教师, 只重实践, 不想反思与总结的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课改实验不应该是大雪前的逃生;课改实验走过的路子必须有清晰的脚印和明确的路标。

篇4:课改实验总结

二 、把握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因此,我把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作为我自己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步,把新课程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

通过学习、讨论和反思,提高了认识,深刻地感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与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了创造者。

教与学的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传统的教与学,就是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收不到知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完全处于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状态,失去了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中,我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引导者转变;由高高在上的权威,向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转移;由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转变。学生要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由学习的主体转变。要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真正达到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目的。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的师生关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居高临下地要学生接受学习,而是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成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伙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合作者,把学生参与教学,探究知识贯穿于整个课堂。小组学习时,让小组长当小老师检查、辅导本组学生,并选出学习好的小组到前边讲台教全班学生读写等等。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正在消然形成。

二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使用学习,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问题情境——共同探究——多项交流——实践应用的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例如:为了便于学生多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增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我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学习互相交流。

三、 掌握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不管教材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心理,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现在我领会了新课改理念后,才用了新的做法,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的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老师能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生,学习也离不开生活。这种方法更容易达到增强学生兴趣、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的目的。

四、 密切合作,多项沟通

课改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单兵作战是不行的。我特别注意老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与同行交流磋商,还定期总结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的到了丰富,能力也的到了提高。

五 、认真总结,不断思考,充分做好今后实验工作

从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的工作思路就是:实验——反思——调整——改进——再实验。对实验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作认真总结,反思,思考,详细分析,成功之点,作为经验,继续发扬;失败之处,作为教训,改进调整,继续前进,并把这些总结的经验教训作为一个专题“课改小结”记录在在自己的教案上。这样,不但积累了经验,也使我对今后的实验工作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的思路。

篇5:课改实验心得

石场乡中心完小:施鹏博

7月15日,我在我市七星关区一中参加了为期一天新课改实验教材教师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由市教研室的主持,由我市教育局请来的专家主讲,上午讲的主要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修订情况介绍与一年级上册教材修订说明。1.课标解读。2.教材解读。下午由讲的“掌握课标 促进教学”。下午主要是进行交流和互动。在他们讲的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大大地开扩自己实视野的眼界。通过此次培训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更新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的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自己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学习探究。

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原来的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我们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我们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我们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我们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我们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我们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我们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学科老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我们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我们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我们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新课改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唯有这样才能满足新形式下社会的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使命。

石场乡中心完小:施鹏博

篇6:实验小学课改小结

———小学第三片区英语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11月20日上午,小店区“推进区域课改,构建高效课堂”第三片区英语大教研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我校13位英语教师按时参会。活动后,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活动对大家来说受益匪浅。它让教研活动活跃于校际之间,让封闭于学校内的教师走进更广阔的思想空间,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和各方面提高的平台。

这次活动我们听取了恒大小学高雪梅和小店中心校吴婷老师的课,她们风格各异,但都十分重视课堂的趣味性及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活跃轻松,教学效果良好。各位老师与大家分享的措施都有许多让人借鉴学习之处,会上区教研室赵文珍主任还从小学英语教学的高度对小学英语教学做了详尽的点评,提出了不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次教研活动内容充实极富意义。

总之,通过这次联片教研活动,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了每一位教师反思自己,对照自己的实际班级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深钻教材学习任务要细化,精心设计检测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相信只要广大教师在活动中虚心学习,互相交流,更多的教师将在有文化的研究氛围中,不断感悟专业成长的喜悦,为我区英语教学工作的再进步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篇7:课改实验工作小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已进行了一年。针对我们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办学条件较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中仍处于薄弱环节的现状,教育局和教委领导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及时组织教师培训、开座谈会、进行教学观摩等,从而使教师增强了课改意识和课改理念。通过努力学习,教师不断成熟,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方向、灵活运用体育教材、活跃了课堂。我校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保证了体育课的教学。现对一年来的实验工作进行如下小结。

( 整理)

一、教师转变观念,深入教学实际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开足开齐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一大变革。每周四节体育课保证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教师不断深入实际,努力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执教是课改的教学目标。在一年的体育课实验中,教师积极参加县乡级举行的体育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从中学习了经验,增长了见识,进一步转变了教学观念。体育教师积极承担公开课、示范课共八节,参加教育局举办的体育教学比赛两次,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教法的领域,通过相互评比,提出不足,以求改进。

二、学法的改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进行课改实验以来,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一大转变;另外,一、二年级体育课教材的设置,为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带来了方便。教材内容具体,且选择性较强,内容也都较为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教材对教学方法、动作要领还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选择内容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用一些民间游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有机组织,学生充分发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尝试、探索、参与活动,学生学会了锻炼的方法,培养了正确的体育态度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树立起了健康第一的思想。

三、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因惑

就学生本身素质而言,我们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具有很大差异。再加上家长对体育的认识不够和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在教学中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应试教育一直影响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认为只要学好语文、数学即可,体育课没什么用处,所以要求教师不要上体育课,甚至以学生有病为由阻止学生上体育课;另一方面,学校条件有限,严重缺乏教学器材,学生自制的体育器材,单方面的游戏和跑步等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发展。

( 整理)

篇8:新课改下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

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 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3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3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 Cl3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 Cl3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3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3。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

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2O2性质探究实验中Na2O2与CO2反应,传统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层次上来。

3.5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它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状况。目前高校体育和其它高等教育相比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结构的不协调,培养结构已严重滞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缺乏学科带头人;二是知识结构急需更新,除极少数教师具备一些科研能力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属于技术和训练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虽专项技术较好,但知识面较窄,理论水平和科研梯队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急迫。高校体实验是制取CO2气体并通入Na2O2,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2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2O2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2O2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2O2与CO2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有的同学打破常规,改进了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Na2O2粉末,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剧烈燃烧,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花上,然后点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

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柯珍凤.化学实验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徐肖邢,陆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1999,(06).

[5]康午生.中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形成与训练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

[6]郭志东.专家型化学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方法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

篇9:地理实验——课改的新亮点

关键词:地理;实验;新课改

引言

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在四川试行一年了,在新课改实践的这一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地理教学改革带来无限的生机。在教学中利用简单的地理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疏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是培养他们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

正文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中学基础教育中被划分为“文科”的地理课,远离实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这给地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地理1的活动建议中有“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的野外考察”,“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可见,实验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地理实验的价值是任何课程资源所不能替代的,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教师通过演示小实验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做有趣的,并且和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实验引入新课,能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上来,用小实验作为新课引入,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过程:(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的上部开口处盖严;(3)将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学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发现什么规律?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现象:装冰块的盆上方:烟雾垂直向下运动,然后水平向装热水的盆方向飘动(低空);装热水的盆上方烟雾垂直向上运动然后水平向装冰块的盆上方飘动(高空)。如此循环。

实验结论:由于空气的冷热不均,产生了不同方向的空气运动。(空气受冷收缩下沉,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而导致的水平方向上的空气流动。——这就是热力环流)

迁移运用:演示实验结束后,我再进一步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大家一起分析气压的产生和变化。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热力环流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创设了地理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等强烈的感觉刺激,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的思维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奇心促使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积极地思考并渴望得到答案,学生就会产生想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想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小实验采新猎奇,精酿兴趣

通过小实验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来做一些实验,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地理的信心,他们的思维活动更积极主动,学习后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小实验,如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材料:一个地球仪、透明胶带、硬纸条。实验要求:(1)用不同颜色代表上升气流、下沉气流、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2)只制作北半球的三圈环流,每个环流圈各用3~4个纸条作为环流圈模式。根据制作的环流圈模型完成要求:(1)分析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極低高压带在形成原因上有什么不同。(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低东风的形成原因。这样的小实验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出他们浓浓的学习趣味。

三、教师运用小实验变难为易,提高兴趣

地理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知识是抽象的,或是学生缺乏经验的现象,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一时很难真正理解掌握。我在课堂上常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比如在讲到气候形成因子、季风形成原因的时候,经常提到海陆热力差异。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感到迷茫:“什么是海陆热力差异?”我告诉学生,是海洋和陆地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不同,其实就是物理中讲到的比热容不同。“温度变化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趁机问学生:“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解决或是自己去亲身感受一下呢?”接着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实验室设计小实验,另一组到操场上去实地考察。实验组设计的实验:取两个烧杯,一杯放水,一杯放等量的细砂,在两个烧杯中均插入一支温度计。把两个烧杯同时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定时间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再把两个烧杯移入室内。过一定时间后,再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考察组:一盆冷水。将一盆冷水放在操场上让太阳晒一段时间。同学们脱掉鞋子,赤脚一只放在盆里,另一只直接踩在地上,感受不同的温度。经过以上实验探究,学生对海陆热力差异就有了深刻的认识,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

四、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稳定兴趣

做好小实验是培养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可以让他们在发现和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和习惯,使他们不仅能意识到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做,而且在课后也能利用简易材料自己做,并且能从中发现不少问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把这种兴趣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乃至终身。

如学习了“沉积岩”后,有个学生用“雀巢脆脆鲨(威化饼干)”来演示沉积岩的形成及特点。他将一片饼干放在盘子里,上面叠上一层奶油,再叠上一层饼干,再叠上一层奶油、一层饼干,然后解释说:“沉积岩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叠加而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最下面的一层岩石最古老,最上面的一层最年轻。”全班同学在哈哈大笑中接受了其解释。

尽管学生自己的设计不一定完美,但通过这样的锻炼,让学生在设计实验、准备器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了他们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和科学探究者。

结束语

地理新课标将实验教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发挥小实验在地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地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把知识学得更灵活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

篇10:课改实验工作总结

课改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抓教师课堂教学为重点,开展了中青年教师课堂校本教研,人人走进课改,展示一堂具有创新的课堂教研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抓好教学监控,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加速了学校发展。

一、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必须彻底改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我校十分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大力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在这一学期里,我校派小学老师到李家沱小学、鱼洞四小、大江小学、东城小学等学习培训,派出教师还参加了重庆市举办的青年教师作文课大赛论坛观摩课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组织教师听专家讲座,看专家教学实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经常性的反思。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并将一轮课程改革视为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

2、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教师们逐步领会到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受教育者适应现实,而是改造、创建新的现实,培育出有创造能力的人。从而形成了“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任务在于更新教学观念”的共识。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3、加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加强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的联系。教师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的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的实际情境,创设动手实践、创造的现实环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拓展到教室外、校外,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与论课活动,强调合作交流等,使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使老师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

在校内教研活动中,我校制订了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张亮老师,数学教研组长贾家东老师,7-9年级组教研组长张麟勇。要求教研组长,每学期初制定好该组教研计划,写好教研活动记录,学期末做好教研工作总结。要求每位教师在一学期内都要讲一节校内公开课,学年下期我校校本教研给中青年充分上台展示的平台,还与大江小学开展了联谊活动,同时大江小学教师送来了供教师们学习的优质课,教师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本学期,我校共举行教研活动19次,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效果。本期作课的教师,均在各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高素质。老师始终面带微笑,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准确,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范读情景交融,把学生带入如梦如幻的美景之中。教学语言流畅,板书美观工整、新颖,教态大方,驾驭课堂能力强。部分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很好,运用自如。

另外,我校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组织教师学习专家讲座,请来教科所的专家讲座,学校内部在每周三举办了教师业务学习和讲座,由教导主任举办题为《有效教学基本素质》的讲座活动,上优秀示范课等,和校内听课间周进行。本学期校长听课不少于30节,主任听课不少于40节,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

让老师切实有效的由新课程的旁观者,变成新课改的组织者、参与者,投身到新课程中的改革中,并在实践中找出其中最关键、最困惑、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在教师中进行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使教师提高了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三、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

1、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实际,重实效

1、我校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

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积极参与一课多研活动。通过活动,增强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4、结合我区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开展“走近、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的校本教研作为校本教研的重点。

5、注意总结经验。在这一学期里,我校的教师能按要求做好教学反思,能积极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有意识的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成文章。范时涛撰写的“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西师版低年级新教材有感”获西南师范教材出版社一等奖。

篇11:课改实验课总结

邓玉华

按学校教务处、年级组工作计划,根据本组安排,从9月2日到9月9日,我们组圆满完成了一轮课改探究实验课任务。此轮实验课的目的是强制落实新课改,加强小组建设,在课上使学习小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落实双基;尽力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利用同组教师个人及群体智慧,在教学风格上下功夫,并且使不断完善的导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真正发挥引导导、学的效果,使学生学会,会学。

课堂上师生能够互相配合,利用不同教学活动,逐一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一、通过互相听课、评课,总结如下:

1、宋广利老师讲的《闭合电路的功率》 优点:体现课改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体验、享受课堂上的快乐,课堂容量大,思路宽,选题由易到难,过度恰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体验、享受课堂上的快乐,通过先自学,然后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观念也转变了。

2、课上授课内容一般是以问题化为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我们学案的设置体现了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3、通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课上解决难点知识和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高了习题课的课堂容量。

4、导学案提前批改,老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了解,课上讲解目的性强。

5、注重落实双基,课前检测时效性强。

6、导学案体现了学生自学教师解疑、精讲、教师示范、学生演练、展示、教师综合评价等。具有可操作性。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尝试操作课改环节时,觉得生硬,还不熟练。

2、学生预习不充分,老师认为可以通过预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本还没掌握,学生只是盲目的应付导学案的内容。课上老师还需讲解。造成预习时效性差。

3、双基落实还不够扎实。

4、课上小组活动讨论时效性差。

5、学生展示后的内容应该如何处理还需探究。学生层次差别太大,无法统一。

6、部分老师点评能力有待提高。

7、导学案设计还应更科学、更实用些。

三、解决方法

1、导学案习题设置要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注重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解题的速度。

2、一如既往的坚持课改的各环节,并灵活应用。

3、提高课上小组活动讨论的时效性,加强小组培训。

4、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调高点评能力。

上一篇:施工安全教育培训教案下一篇:最终版QC发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