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课改论文

2022-04-18

作者简介:罗维治教授,桃源县深水港乡人(后迁居泥窝潭乡),生于1931年1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沙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兼物理与电子技术系主任,并被该校聘为“终身教授”。现任长沙大学评估办首席专家,全国高等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大学物理》(教育专刊)副主编,长沙市物理会理事长等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物理实验教学课改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物理实验教学课改论文 篇1:

课改形势下物理实验教学的尝试和体会

摘要 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加强实验研究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设计实验,搞好理科教学,本文阐述了笔者的一些尝试和几点体会。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新课改

改进实验,创设情景,是顺利完成理科教学的重要措施,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突出实验的重要作用,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1]。现象明显,高效直观,是现代实验教学追求的方向。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应该是现代教师所具备的素养。如何进行理科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一些尝试,谈谈体会。

1 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

物理实验是自然现象在实验室中的重现。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生动、趣味横生的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教版物理教材新大纲给出了近20个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实验,要认真思考,精心准备,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开展启发式实验教学。

案例:拔河比赛胜负原因探究

1)设计三组实验: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探究;②甲、乙两学生穿同一类型球鞋比赛;③在上一轮比赛的基础上,让赢方改穿溜冰鞋,输方继续穿球鞋再次进行比赛。

2)现象分析。①力传感器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绘制出两力关系图像,观察弹簧称示数变化特点,发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且两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②穿同一类型的鞋,分析赢方原因和拔河技巧。③赢方同学改穿溜冰鞋后,将输给穿球鞋的同学,实验完成后,学生分组探讨分析原因,以小组为单位台上展示。

3)结论。根据受力特点,牛顿第二定律内容分析得到:甲、乙同学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拔河胜负的因素不是双方作用力大小决定,而是双方所受摩擦力大小决定。通过游戏化实验设计,让学生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学到知识;探讨、展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技能技巧,寓教于乐,生动直观。

2 简易性和实用性结合

教学中尽量使用一些简易仪器,实验过程尽可能简洁明了,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简易仪器便于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教社教材中提供的一些改进实验效果很好,如手的压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通过透明细管观察水面变化,知道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又如,用海绵分析支持力方向,橡皮条分析拉力方向,效果也非常明显。这些器材,取材很方便,但有的教师认为实验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没有做的必要。其实不然,大部分学生平时对一些细微现象并不在意,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做这些实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指导,学以致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潜在意识,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观察一定要目的明确,并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器材。例如,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如果用观察桌面微小形变放大演示装置来分析,效果必然逊色许多,因为桌面微小形变放大演示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硬的桌面受压后也会发生形变,这与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判断这一目标,已有很大差距。但如果将实验改为木块放在海绵上,分析海绵对木块的弹力,效果就要好得多。所以教学中生搬硬套,不认真分析器材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极易把简单问题弄得烦琐复杂。

3 控制性和综合性结合

当具体问题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时,我们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或根据独立性原理进行分析讲解。例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可以进行如下处理:在普通电线中抽取铜丝线一根,蜡烛下端用铜丝线系住(如图1所示)。试管口用葡萄糖瓶盖盖住,瓶盖用图钉钻一小孔,孔径大小以铜丝线能顺畅移动,水又不从试管里流出为准。

操作步骤:试管不动,松开铜丝线,观察蜡块向上运动;拉住铜丝线,水平移动试管,蜡块水平向右运动;松开铜线丝的同时,向右平移试管,观察到蜡块斜向上运动。

实验中有效控制了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运动,对两个分运动分别进行分析,借助多媒体讲解,运动的合成原理也就迎刃而解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如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和物体受力及质量的关系,电流大小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均可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分析清楚了两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整体情况也就容易理解了。

4 对比性和目标性结合

通过实验对比,形成鲜明感观,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物理规律,是实验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具体操作通常有两种:相同条件下不同结论比较,不同条件下相同结论比较。

例如,紫光和红光折射率大小的比较,让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紫光偏折最厉害、红光偏折最小(如图2所示),红光、紫光在入射角相同条件下,紫光折射角小,紫光折射率大;红光折射角大,红光折射率小。

又如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条件分析,创设不同条件下的多个实验:让线圈中磁场变,线圈在磁场中的有效面积变,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或控制开关的通断,让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变,得出同一结论:在磁通量变化的瞬间,电路中均有感应电流产生。

围绕实验目标,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探究、总结。设计实验时,要考虑面向全体,力求现象明显,对比鲜明。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反馈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5 辅助性和技术性结合

实验教学中,一些微观的、细小的、极快的、极慢的现象在课堂上无法演示,或效果不佳。借助模型、投影设备、多媒体等,对声音、画面进行技术处理,运用现代先进设备,创设条件,增强视听效果。具体实施中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模型展示法此类实验涉及到的器材很多,譬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我们借助制作原理模型,让学生掌握器材的设计原理,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训练,掌握读数方法,让学生迅速地形成技能技巧。

投影仪放大法通过投影仪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微变化和关键环节,进行特殊处理,可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视度。如电学实验中,用投影设备放大电表读数,观察数据的变化情况,直观明了;把桌面上的仪器和实验器材投影到屏幕上,将不利于学生观察的俯视效果变为平视效果,有利于学生观察。

慢镜头处理法实验中有的细节和过程稍纵即逝,不容易把握,而这些细节和过程往往又是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通过慢镜头处理,重现其过程,有利于规律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通过频闪照相机拍摄,将相关信息数据输入计算机,现场进行处理,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理想模型创设法现实生活中有些实验无法达到理想条件,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让这些实验尽可能地接近理想效果,例如,简谐运动实验,让弹簧振子在气垫导轨上振动,现象十分明显(如图3所示);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滑块在气垫导轨上的运动情况,数字计时器记录数据,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快捷准确,学生一目了然。

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于实验教学,是现代实验教学的特征,我们要深入研究,大胆尝试,既不能出现替代现象,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优化互补,才能实现实验教学最优化。

6 美观性和科学性结合

一件好的实验器材,应该美观精致,使用方便,让学生印象深刻。器材外观和结构设计要精心布置,实验时器材摆放要井井有条,杂乱无章的实验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如,演示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实验器材很多,我们的教师把器材固定于木板上,将水平摆放设计成竖直摆放,既便于观察,又利于搬运,且安全可靠;又如,演示电流的磁效应,我们的教师设计出将小磁针分上下层和不等距离摆放在透明塑料板上,固定在装置上,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它既是一件效果极佳的实验器材,也是一件极富创意的工艺品(如图4所示)。

当然具体实施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美观性,更要注重科学性,如电学实验中导线的连接要简洁,能拉直尽量拉直,色泽搭配要和谐,与实验无关的素材不宜过多、过杂,力求做到声形并茂,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教师只有掌握了相关理论,并将这些美学规律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地运用于实验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感受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物理学兴趣盎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实验设计是如此的简单,物理理论不再枯燥。这些需要一线教师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情景、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能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研究探索的情境中。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全面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39-142.

作者:谢如伶

物理实验教学课改论文 篇2:

课改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简介:罗维治教授,桃源县深水港乡人(后迁居泥窝潭乡),生于1931年1月。曾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长沙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兼物理与电子技术系主任,并被该校聘为“终身教授”。现任长沙大学评估办首席专家,全国高等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大学物理》(教育专刊)副主编,长沙市物理会理事长等职。曾先后在全国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学术著作8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曾宪梓教学奖二等奖一项,1996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最近,作者在进行湖南省“十五”教育规划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研究”的过程中,接触了不少中学物理教师和学生家长,他们对新课程改革极为关注,也存在不少困惑:新课程新在哪里?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高?新课程的物理实验教学与以前有何不同?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有何关系?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有何区别等等。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1 课改背景

这次课改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群众和专家,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基础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改革的目标、结构、标准、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以及组织和实施都提出了十分明确和科学的规定。新的课程改革包含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六大功能。

(1)课程的三维目标:过去的物理教学目标是一维的,它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新的课程是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三维目标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民素质的标准。

(2)课程结构:新的物理课程改变过去物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课程内容:新的物理课程改变过去物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物理由生活走向课程,又从课程走向社会。

(4)课程的实施:新的物理课程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物理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单一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它除保留接受学习方式之外,还特别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组织作用。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水平仍然是关键。

(5)课程的评价:新的物理课程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从上面简要分析看出,新的物理课程注重了基础性,体现了时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可操作性。这次新课程改革继承了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精华,立足国际大平台,促进了我国物理教材的新发展。

2 课改背景下深化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新的物理课程要求学生能动手动脑地“学”科学,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因此,新的物理课程实验是加强了,不是削弱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它既是物理教学的内容,又可看作是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谈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2.1 把握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比较新课程物理实验与过去的物理实验,新课程中的学生实验与过去有如下几点不同:

第一,更加重视利用身边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实验,使生活走向物理,通过实验又使物理走向社会;第二,新课程物理实验除按规程进行物理实验(如正确使用仪器,用图像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规范化的实验步骤等)之外,还特别重视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生产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如探究水饺煮沸后上浮的原因,家中摇控器红外线穿透能力与物理材料的关系的探讨,阅读说明书并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等;第三,新课程物理实验强调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探索,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事先设计好了的实验步骤;第四,新课程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大大增加了,真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新课程标准(高中)专门规定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该模块注重从以下四方面培养学生:①经历实验探究过程;②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③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的分析;④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的评估。

2.2 按课改要求,开发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1)从课改理念看物理实验内容。虽然新课程与过去的实验教学类型变化不大,但它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功能却有显著不同。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过分强调传承知识,因此它突出的是“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新的课程物理实验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形成热爱科学、热爱物理,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从课改理念看科学探究。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阐述科学探究时,都提到了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谈到科学探究,正如《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引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探究的内容可以是课程中的,也可以是与课程有关的交叉学科的;探究的形式可以是课堂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探究的手段主要是实验的,也可以是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在这里,有几点必须引起教师注意:一是科学探究仅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不是什么问题都要用探究,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二是从《标准》中关于科学探究的阐释可以看出,科学探索的手段主要是实验,当然也可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例如“探究大容量电容器对电路的影响”这一课题,学生可以查找有关网站和资料,了解这一课题当前的研究状况,然后提出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进行评估。在这里,学生查找有关网站和资料就是利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但要得出大电容对电路有哪些影响最终必须通过实验探究;三是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科学探究,都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和组织作用;四是科学探究的成败必须用三维的教学目标来检验,看学生是否自主地参与了这一探究过程,真正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用课改理念看科学探究与验证性实验的差别。新课程特别突出探究性实验,但验证性实验仍然需要,例如,安培计和伏特计的使用,学会正确联结线路等。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有四大区别:①验证性实验是步骤性实验,而探究性实验是问题趋使性实验,例如,如何使水火箭飞得更高?学生要解决这一问题,趋使学生选择不同变量(火箭的材料、喷口的大小、火箭中水的质量),进行实验设计,以使水火箭飞得最高;②验证性实验有助于掌握陈述性知识,探究性实验有助于掌握程序性知识;③验证性实验是以已知的概念、关系为基础,验证它们之间的规律,而探究性实验是以发现新的概念和关系为主要目标的;④验证性实验具有较大的确定性,而探究性实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探究性实验在促进人的发展上具有更大的价值。

2.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的问题,有两个极端情况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信息技术万能论。最近作者参观了一所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学,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一切现代化”、“消灭粉笔和黑板”,他们的现代化指的是所有课程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的实验也都在电脑上完成,有仿真实验,计算机实时测量等。“消灭粉笔和黑板”实质上是消灭一切传统的实验,这是信息技术万能论的典型。二是信息技术无用论。我们认为这两种极端情况都是不对的。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我们认为真实的物理实验始终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始终是为辅的,只能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实验教学而不能用物理实验去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凡是能做的实验都必须做,尽管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它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

(1)一些宏观的物理现象无法搬到讲台上,如“船闸”,“神六”上天、返回,推土机推土,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现代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集于一体,形象生动;

(2)一些眼睛看不到的微观现象,如摩擦起电、分子的热运动、导体的静电平衡过程、感应起电机的起电过程等,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显示;

(3)有一些实验的过程极短,如自由落体、电路的暂态过程,可以用慢镜头或动画表示;

(4)一些不能做的实验,如原子核的聚变、裂变,可用动画显示;

(5)一些复杂的外科手术、汽车、飞机的驾驶、信息战争等,我们可以用现代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模拟。

此类例子归结到一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缩短掌握知识的过程,提高接受知识的能力。

2.4 利用日常器具在课外做物理实验

用一些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到物理无处不在。如用一个吸管,将它的一端剪成喇叭口,放在嘴中吹,可发出某一个音调的声音,然后用剪刀将吸管一段段的剪去,可听到音调越来越高;又如,可用一个装1升牛奶的纸盒,待牛奶用完后,在纸盒中装满清水,在纸盒顶端开一个孔,在纸盒底端的侧壁开一个小孔。在夜晚或暗室中用一灯光照射纸盒的顶端开孔,可观察到光线随水从底部侧壁射出,这就是有名的“丁达尔效应”,也就是今天光纤通信的原理。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生刘炳升教授编制了许多这样的实验,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些课外活动实验,是课堂实验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不一定现场指导,而是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实验,自己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能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因此,新的课改对此十分重视,在新课标教材中专门开辟了“做一做”栏目和“大家做”栏目。

以上仅是作者学习“课改”的一些肤浅体会,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栏目编辑廖伯琴)

作者:罗维治 孙利平 黄飞江

物理实验教学课改论文 篇3:

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途径

【摘要】物理学科作为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学科之一,对于理科学生来说,通过物理课堂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物理知识,同时在物理实验学习中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物理能力。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与克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实验

引言:

作为高中物理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教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形式,并没有进行较大的创新,取得的效果也不明显,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机械地按照教学设计和教学大纲实施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创新能力等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无法充分发挥出实验教学对的教育功能。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改中对学生的要求,教师要创新物理实验教学,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很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于教材中的相关实验却是一带而过,将实验教学的时间放到物理知识的讲解上,虽然教师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却无法体现出高中物理的实验性特点,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教材中的知识成立“无源之水”,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不会形成对抽象性和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还会使得课堂学习的氛围过于沉闷,不够活跃,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物理课堂中[1]。因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物理教学理念,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目标,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确保学生在得到进步的同时,增强学习物理知识的信心,切实发挥实验教学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促进作用。其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也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创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直观性,转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刻板印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与平时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经过准备实验、实际操作、分析数据和总结结果、完成报告等阶段,如果仅仅依靠实验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以上操作,基本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将与实验有关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操作,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恒定电流”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欧姆定律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明白利用图像处理数据、总结物理规律是学习物理知识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并且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绘制相关的图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正确和错误两方面的作图说明,使学生掌握正确作图的方法。其次在讲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图像得出物理结果的方法。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深刻理解物理抽象性的知识,导致在面对實验时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无法自主完成实验,因此教师物理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而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实验步骤转换为动态、形象的,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相关的实验视频或实验课件,提高教学的可见度。加上教材中一些物理实验无法向全班学生展示,而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实验的慢镜头,或者重复播放具有困难的操作,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2]。

例如,教师在讲授“电磁振荡”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这一节课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动能的实验教学。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能观察到随着时间的变化,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在改变,而其中磁场的变物理生却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在没有感官认识的前提下,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抽象性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或者flash课件的方式,将实验过程中电场与磁场的变化展示出来,将实验中电荷流动的现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师将的物理知识形成系统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图像思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能迅速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跟上教师的思路。

四、联系生活实践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把握高中物理的必须教学内容,在这个的前提下,结合学生所在的生活环境以及所接触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理在每个人生活的运用与体现,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物理,从而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通过将实验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的真实感知力,了解到物理离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到这个案例中的物理知识,而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本上纯理论知识的教授;另一方面也是贯彻落实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的体现,真正的做到了将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符合新课改中对教师实验教学的要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要认识到高中物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实验性,将理论性与抽象性知识与实验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实验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验证与革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总结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总结与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进而提高整个物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盖学敏.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调查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19.

[2]魏吉芳.借助实验培养兴趣——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013(024):107.

作者:梁越

上一篇:重型设备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文化回归设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