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

2024-04-10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精选5篇)

篇1: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

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课改实验总结

古定小学荣幸地被选定为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并成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实验样本校,自200*年秋季起,全校一年级8个班478名学生开始使用人教版体育实验教材。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观察和探索,主要的体会是:教师教得顺,学生学得欢。现将我校一年来参与实验工作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转变观念,以新的课程理念去领会新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实验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具体体现。迅速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新教材的特点,是顺利开展教材实验的前提和基础。我校承担课程改革体育学科的实验任务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积极选派了两名体育教师多次参加了市、区教委举办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班,XX年3月我校苏娟老师参加了玉林市《国家课程标准改革征求意义》会议,参与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同年8月还参加了人教社举办的全国体育与健康骨干教师培训会议。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经过学习,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强了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制和紧迫感。在新教材实验中,做到以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去领会新的课程的总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目标,并以此去指导教学。

二、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新教材实验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机遇。实验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堂学习与课外的自主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在参与运动过程中,学到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同时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非常重要,但也要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如在“模仿性走”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等,创设了“动物园”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头戴各种小动物和各种人物(老人、青年、小孩)的头饰,唱着“动物园里动物多,大象、狮子、小白兔,动物多得数不清,小动物们真可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小朋友们都喜爱。”的儿歌,分散或结伴欢快地走进“动物园”,在“动物园”里与各种“动物”自由的嬉戏、与“游人”愉快的游戏,凭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创造,模仿各种动物、各种人物走路的动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参与活动的兴趣,学到了一定的知识,提高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又如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时,先向学生讲清动作的方法和要求后,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有创想性的练习,比如摆设各种图形,如跳过一个长方形、跳过一个正方形、连续跳过多个相隔一定距离的长方形比赛等游戏活动,使学生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发展了学生的协调性和弹跳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养成健全的人格。如在进行“障碍接力跑”教学时,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障碍物,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设计障碍物摆放的顺序,自定障碍物的高度和宽度,自行组合合作比赛的伙伴,并允许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确定本组的比赛方案(障碍物的顺序、小组成员间的排队顺序、交接棒的方式等)后再进行比赛。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能使每人都有获得胜利的可能,都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进行“抛、掷轻物体”教学时,改变了过去程式化的练习方法,采用游戏的教学形式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把报纸折成小飞机或揉成纸团进行“放飞机”和“打雪仗”等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抛、掷动作,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评价中,改变学习成绩只由体育教师评定的方法,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根据平日观察和必要的测试,参照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估做出综合性评价。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看得比一次绝对性的“好成绩”重重要。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每个学期末,参考教师把书中的“一年级体育课学生学习成绩评价表”发给学生,讲明评价方法,让学生进行自评和组内评价。学生感到很新鲜,都能认真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进行很公正的评价。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新教材实验的成效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重新审视了学生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精心设计教向精心设计教与学转变,由重在技术、技能掌握的教学向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转变,由统一规格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向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评价和互评转变。大胆探索,边实验,边总结,边反思,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即:集中明确课的学习目的→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按照学习内容的要求在小组内互帮互学→教师巡回指导→组织各个小组进行效果展示→发现不足→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正→学生改进学习→实践与应用。),课堂面貌发生了变化,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00*年8月26日至27日,我校老师在玉林市课程改革体育教师培训班上为教师们讲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等两个专题;同年10月何立等两位老师为玉林镇全体中小学体育老师上了示范课;200*年11月29日至30日,玉林市以我校为点,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体育学科研讨会,何立等两位老师给全市实验教师上展示课,课后两人又代表玉州区分别在会上发言进

行了经验交流,得到了自治区课改专家的高度评价。200*年1月,我校体育老师撰写的课改论文分别获得了玉州区课改论文评比一等奖和三等奖。200*年2月有的老师参加了广西课改实验地方课程教师用书的编写会议,并承担“走”、“跑”和“集合”等内容的26个案例的编写工作,并于3月被选拔为玉州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心组成员、体育学科组副组长,200*年5月成为玉林市课改中心组成员;200*年5月21日,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院等20多位教授、讲师等到我校指导,何立老师为专家上了课改体育课。200*年5月,苏娟老师被聘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可行性实验研究》”课题组成员,我校被确定为总课题的实验样本校。200*年6月11日,苏娟老师在玉州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研讨会上,代表玉州区体育学科组进行发言。200*年6月12日,何立老师代表玉州区参加玉林市课改讲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代表玉林市准备参加广西200*年10月在桂林市举行的课改讲课比赛。200*年7月,实验老师承担了玉州区校本课程体育学科一、二年级各6个教材内容的编写工作。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1.实验教材的教具、学具等资源配套不足,“小学生广播体操(一)”没有录音带,影响和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开展。

2.场地小班数多,实验班学额过大,教师组织教学比较困难,部分学生照顾不到。

3.课改专家到课堂现场指导过少,教师集中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水平提高不快。

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实验阶段存在是难免的,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从教育思想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做到“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围绕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育科研,使我们的课改工作能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所收获。

篇2: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

我校作为福建省首批课改实验学校,2002年投入了这场前所未有、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至今已经六年多。这六多年来,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推进课改”的改革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探究。课改使我们在一线的广大教师面临着许多挑战,我校教师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现在回想近三年来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的新课程改革有点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强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就是立足学校,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解决学校在课改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为此,我校改变了传统教研“等”(等专家指导)、“靠”(靠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被动现象,提出了“向教研要质量、向教研要发展”的口号,结合学校的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切实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和解决问题和能力。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理论学习”与“资料收集”相结合。学校每年为教师们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新课程丛书、教育刊物和教学光盘,为教师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要求教师勤学习、勤作学习笔记,收集资料要广开渠道、内容丰富,并具有实用价值。为了拓展教师学习的空间、丰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学校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配置了13间简易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在网上备课的同时随时进行资料查阅,做到优势互补。

2、“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为教师提供来大量外出学习的机会三年来共派出153位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要求凡外出学习的教师返校后要结合学习内容在校内进行讲座或者开移植创新课。三年来,我校共有9位教师在全市小学教师业务培训会、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开讲座。学校先后派出苏慧、王小平、俞丽华等12位教师参加全国、省、地、市课堂教学评比及说课、片断教学及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教师在市级开课达26人次;在南平市开课5人,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地邀请一些教育专家,如:王永、张文质等来校讲座、听课和评课,为教师们传金送宝,帮助教师更快地成长。

3、校本教研,骨干来引领。我们学校有省级骨干教师4人,地级骨干教师21人;市级骨干教师31;学科带头人10人。这些老师积累了丰厚的教育经验,有极强的教科研能力,我们组织起这些校内“专家”,发挥这些老师的作用,通过开设讲座、上示范课,与青年教师结队帮扶,由他们引领教师们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共同推动课堂教训效益的提高。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学校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暑期、每周教工会议、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活动内容有学纲领性文件、观看光盘和录像、上研究课、实验课和汇报课,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疑难问题探讨、举办教学论坛等,做到学习人人主动参与、有内容、有记录、有时间和质量保证,从而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思想,提升了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使教师们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促进了教师运用新理念,用好新教材,研究新策略,优化课堂教学,为课改的顺利进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以立项的课题研究和问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目前我校市级以上课题共12个。分别是国家级1个,省级3个,南平市级3个,市级 5 个。从资料的收集到课题的论证,到最终的课题成果汇报,课题组成员都要全程参与。每学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资料验收展评及成果总结交流活动,既要将不同课题组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又要在同一课题中的所有研究成员中进行纵向比较,成功地实现学校教科室对课题的有效督导与管理。

6、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积极开展“四子”活动,引导教师拔尖。(1)请专家会诊,“开方子”。请专家学者帮助教师进行自我分析,制定扬长避短的措施,选准突破口,造就新能力,形成新风格。(2)搞对外展示,“搭台子”。每学年学校都要定期举办一场对全市小学教师开放的教学观摩活动,每次至少都要安排10位教师登场亮相,此外,还有不定时地为来访的领导、专家或兄弟单位的教师上课或开座谈会。这些展示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锤炼提高的空间,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鼓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授,“带弟子”。学校有计划地安排老带新工作,并将传帮带工作落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导”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层次,增强自身能力。(4)把好苗子,“压担子”。随着我市教育系统人事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近年来进入我校的教师均是从乡镇学校竞聘进城的,他们都是素质较高、潜力较大的年轻教师。为此,学校对他们都放胆使用,让他们挑重担,增长才干。

7、反思总结——提升教师素质、推广教研成果的必由之路。学校将教学反思列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求教师课课有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总结,并将其中的精彩撰写成教育案例,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要撰写一篇教育案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学期末学校都定期举办教师论坛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至今,已有90多位教师成功地登上了讲台,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成功、失败、困惑、问题与大家一同交流、探讨,一同分享和改进。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校级优秀教育案例、论文评比活动,将从中择优推荐到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参加教研中心的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三年来,学校教师所撰写的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37篇,在各级获奖157篇。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

2、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我校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

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要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3、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肄点,把握关键。精心设计教案。每课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精当的练习。要提前两天备课。坚持写教后记。授课后及时记载本课教学的成功和失误;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教法,不断提高。

4、重视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单周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按期初制定的教研活动计划正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单纯依赖教参,备课就缺少源头活水。备课应多方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备课资料,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四、开发校本课程,整合教育资源服务新课程。

1、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我校主动树立了新的课程资源观,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的课程提供环境。学校除了进一步开发了传统的知识性课程,如校内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室、校园文化建设、各种非正式课程等方面外,还经常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捕捉社会热点及大家关心、感兴趣的人与事,开展各种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活动、红领巾广播节目、各种专栏、板报设计评比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从多渠道、多角度汲取信息,得到更多、更全面的教育。校外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校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及乡村的教育资源,如博物馆、光荣院、纪念馆、城村德育基地、共建单位、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将有利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学校常以少先大队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和慰问演出,到共建单位(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空军场站)参观或观看演习,到景区游览,特别是学校每年都要组织五年级学生到对城村德育基地开展为期3—4天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有上课、听讲座、学习劳动技术和才艺(学编草鞋、学结绳、学泥捏、学沙雕、学茶艺)和体能训练等。同学们8人一小组,同住、同吃、同学、同乐,真是其乐融融,收益甚多。通过这种集中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增强了体质,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求异创新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古代文化极其丰富,民俗风情十分浓郁,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为此,学校结合当地和本校的实际,学校先后组织校外有关专业人士及校内教师创编了《武夷风情》、《古诗赏读》。《武夷风情》共有6册,每个年级一册,内容丰富,图文并貌,浅显易懂。《古诗赏读》共有2册,1-3年级一册,4-6年级1册,每个年级内容各异,由短到长,由浅入深。学校每周安排2节课,分别《武夷风情》、《古诗赏读》各1节,做到有课时、有师资、有备课、有教研、有考核、有评价。学校还成立了小记者队,常深入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在活动中的所看、所思、所闻、所感编成了《小记者在行动》一书或所写的文章常刊登在校报《浪花》上,成为学生十分喜爱的阅读材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课程改革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日益凸现,办学实力越发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课改伴随着我们走过了整整六年,不可否认课改让我们体会到艰辛、挥洒过汗水,也存在着一些困惑、问题、甚至矛盾,但更多的是让我们品尝到成功和愉悦。课改给学校办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省文明学校、省教工之家、省课改先进集体等团体荣誉和奖项32项;课改让老师茁壮成长,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获奖258人,在武夷山市“人寿”保险杯知识竞赛中,我校学生连续夺冠。

篇3: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

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何使高中生物实验课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目前高中生物实验课存在的突出问题

1.没有明确的分工合作。

学生做实验时, 尤其是在自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分工合作的意识, 常常只有一两人动手, 使得整个实验过程比较拖沓, 分组实验形同虚设, 实验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要求。

2.学生实验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动手实验能力有高有低, 使实验课时间的分配效益不高, 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 能力弱的学生完成不了任务, 导致实验课只是走过场, 削弱了实验课的功效。

3.缺乏对实验课的评价。

目前, 对实验课前、实验过程的有效评价还相对缺乏, 这就造成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少学生缺少基本的实验操作常识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拓展探究, 使实验课没有达成应有的目的。

怎样改变这些状况, 从而较好地提升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进行探索实践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抓手。

二、探索实践, 巧用“导学案”组织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

按照新课程对高中生物课提出的新理念和要求, 围绕高中生物实验课实施过程中所突显的问题, 如“没有实验前的预习”“分组实验效益不高”“缺少对实验课的评价”“分层教学及拓展互动探究实施难”等, 我认为“导学案”不失为一种有利于改变上述问题、提高实验课效益的教学方法。

(一) “导学案”的基本特征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以问题为载体, 通过启发、引导, 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达到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1.以“问题”为载体。

问题是“导学案”的重要起点, 它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进行实验的基础。问题设置要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考虑与学生前后知识、经验及学习心理特征相关联;二是问题须联系时代特征和实际, 紧扣独特的生物实验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三是问题设置须包含一定程度的探究性, 以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四是延伸、拓展学生的现有经验, 使学生能依据已有经验在适宜难度的思考学习中实现不断发展。

2.以“导”为主线。

“导”是“导学案”的主线, 与问题提出相衔接。“导”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 要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目标设立, 其要义有三, 即问题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匹配度。具体而言, 问题需要标准是指“导”的方向须符合创设的实验问题情境, 不是无目的、无意义的;学生兴趣标准是指“导”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兴趣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 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经验, 实现学习经验的迁移;经验匹配度标准是指在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 要适当超越学习者的现有经验, 将知识增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3.以学生“学”为标的。

学生的“学”是生物实验教学的标的。学生的“学”有三个层次:一是学会实验的方法;二是学会自我探究, 通过发挥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学生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 实现自主性发展, 使自身素质得到优化;三是掌握继续学习之经验, 这是学习的最高层面。通过提升继续学习之经验, 学生获取的不只是某些系统知识与技能, 而是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和统一, 这是学生终生学习的必要技能。

4.“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

(二) “导学案”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应用的简要解读

实验课的课时安排一般都是一节课, 教师应按课时内容, 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动手实验或探究。

“导学案”主要由两个模块构成:一是课前预习案, 二是课堂合作实验。课前预习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 (小组成员及分工) 、本小组可探究的内容。

实验原理:以填充式的方式呈现, 既利于学生课前预习, 又能尽量减少学生的书写文字量。

附导学案截图1:

实验过程:可采用关键词填充式样的流程简画图, 或者是填充式的表格。在实验过程中加设“小组成员及分工”的环节, 每一个实验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 并在相应实验环节后方框中签上负责人的姓名, 其目的是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好课前预习,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 明确合作任务。

本小组可探究的内容:探究实验的设计是为了在分工完成课本要求的实验后仍有余力的实验小组而准备的。该部分的设计以提升实验能力和素质为出发点, 为学生提供探究、动手、交流合作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并实现依据不同的学生实际情况作不同的要求, 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讨论探究的思路或方案, 如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的改良和改进等。

附导学案截图2:

课堂合作实验包括清点材料用具及明确注意事项、难点技巧演示、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实验结果展示、探究实验、交流总结及实验结论、桌面的清理及材料用具的摆放、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等八个部分组成。

清点材料用具及明确注意事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前清点实验所用试剂、用具及摆放。若实验器材不完整的小组要求举牌, 以在实验开始前实验员给予配齐。给每个小组设置组号的组牌, 一是利于评价、记录的方便;二是学生有需要帮助或疑问时, 举牌向老师示意以减少实验课堂的嘈杂, 使教学更有次序。教师通过对细节的要求, 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附导学案截图3:

合理安排实验环节:强调合理支配时间和分工合作, 既能规范实验操作, 提高实验课堂效率, 又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有计划做事的意识。

实验结果展示:按照不同的实验特点, 实验结果的展示可以是绘图、文字叙述等不同的方式。此外, 还在该部分设计了“思考填充”的环节, 主要是针对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分析的及时检测、反馈。检测的题量应少而精, 体现由浅入深的原则, 第一题让学困生得到鼓励, 第二题使中等生得到激励。

附导学案截图4:

探究实验:主要以填写的方式完成实验目的、实验变量的设置、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和思考等项目。在“导学案”中特别增加探究实验的记录, 一是着眼于探究式学习不流于形式;二是书面表达对优等生而言又将是更深层次的挑战, 而且十分迎合高考中实验设计题的要求;三是作为实验课后师生交流学习的资料和对学生评价的依据之一。

桌面的清理及材料用具的摆放:该项由小组负责人监督协同小组成员完成, 可以有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结束后清洗整理实验器具的好习惯。

附导学案截图5: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实验结束后由小组长在配备的表格相应项打钩。

附导学案截图6:

其中, “清点材料用具及明确注意事项、桌面的清理及材料用具的摆放、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自我评价”这三项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 是对自己所完成实验的自我评价, 而不仅仅对实验正确结果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更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也更人性化、科学性地评价学生。

篇4: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共涉及十五大改革领域,其中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响亮提出,并明确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市容市政管理工作改革、加快市容市政工作发展,充分发挥在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需要树立“五个意识”。

一、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四、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五、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要树立创先意识,大胆探索用于实践,以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的创先方式工作,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

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作为一名市容市政工作者,尤其是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次全会围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在注重会议精神学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制定措施与创城紧密结合,及时了解上级创城方针、政策。一是在全面保护现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加快新建绿化工程建设进度,扎实开展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严格标准,到边到沿,注重效果,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加强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和规范化管理力度,加强社会单位绿化督促指导,不断加快创城步伐;二是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对老旧公园游园进行改造维修,对部分景观效果较差的城市绿化节点改造提升,形成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城市景观;三是与市政设施管理紧密结合,认真做好市政设施管养工作,加大对城区市政设施的巡查管理力度,加强市政监察,提高执法效能,切实推进路灯智能化改造工作,打破旧模式、引入新技术,实现路灯管理新突破;四是与加强队伍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党

组织领导核心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带头遵守好、落实好上级八项规定,深化四风整顿,加强“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率先垂范,带好队伍,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

篇5: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年度课改实验总结

陕西亚鑫餐饮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

陕西亚鑫餐饮食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1年6月,注册资金200万,拥有员工238人,是一家主要经营餐饮食品的私营独资企业。公司的前身叫亚鑫大排档,创办于1993年4月。1998年6月,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企业成立了党支部,是全市第一家成立党支部的私营企业。近年来,企业还逐步成立了团支部、工会和妇联。企业现有党员19名,入党积极分子38名,共青团员50名。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党员和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由最初的10余名员工、几张小饭桌,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四个分店,总营业面积3000多平方米,员工200多人,年纳税额百万元的餐饮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多次被评为“西安市优秀私营企业”、“青年文明号”、“治安模范单位”和省、市、区的“消费者信得过单位”;企业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市、区级和街道的“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构建载体,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

只有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赢得员工的认可和业主的信任。党支部在开展工作中,结合行业特点,先后在全体党员和广大员工中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集体攻关”和“强素质、树形象、建堡垒、增活力”等一系列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业主和广大员工普遍信任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党支部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技术练兵,举办了“烹饪技能大赛”、“现代营养学讲座”、“面点小吃展示会”等旨在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活动,为树立健康的企业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到党建工作促进了企业发展,使董事长张亚鑫进一步消除了建立民营企业党组织是否必要的担心与疑虑,更加支持党支部开展工作。他为支部设立了专项活动基金,每月从企业收益中划拨支部活动经费,积极为支部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和经费保障。党组织的潜移默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业主张亚鑫切身感受到了党员的先进性,主动向组织靠拢,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目前,在亚鑫餐饮食品公司,“共产党员”四个字就是技术强、素质高、表现好的代名词。公司19名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党旗在私企飘扬,让党徽在岗位闪光,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勇于实践,探索私营企业党建工作新路子

在工作实践中,党支部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并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教育党员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企业建设,为企业发展出点子,想办法,打消企业主对党建工作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顾虑,把党对私营企业的领导充分体现到私营企业的繁荣和发展中去;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近年来,支部先后制定了《私营企业党组织关系接转制度》、《定期听取私营企业党员职工意见制度》等多项制度,保证了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化运作;三是摸索出“参与不干预,支持不拆台,引导不强制,监督不迁就”的工作准则,为支部在企业中找准了位置,明确了工作重点;四是摸索出私营企业党支部在处理好与业主关系的三种方法,即:思想沟通法——书记与企业主经常沟通思想,在交流中达到心心相通;道理说服法——出现矛盾,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讲清道理,明辨是非,反复沟通,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肯定激励法——对企业主的正确主张,坚决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对企业主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表扬和鼓励,树立企业主在群众中的威信。通过这些措施,找准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使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壮大队伍,不断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广大党员吃苦在前,无私奉献,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广大员工树立了榜样。党支部成立近五年来,企业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王军同志身兼三职,以企业为家,勤勤恳恳,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大量心血;支部三名委员吃苦耐劳,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每名党员都以自己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员工的信赖和业主的称赞,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表率作用。尤其是在今年的抗击“非典”斗争中,广大党员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工作,共渡难关。党支部以此为契机,把发展党员作为支部的重点工作来抓,并通过各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消除他们对党组织的模糊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实施“双向培养”计划,着重做好那些工作在一线、在企业工作时间较长的优秀分子和业务骨干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近年来,先后有40多名员工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8名员工参加了区委举办的私营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4名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从当初的5名发展壮大到19 名。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新领域。在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党支部的活动经费问题。党支部的建设需要必要的软、硬件支持,而这些都需要用经费来落实。这个问题虽然在我们公司解决得比较好,但在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党支部活动经费紧张问题还较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党建工作的开展。建议省、市委组织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在经费问题上向非公企业党组织有所倾斜,从而保障非公企业支部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是企业党员身份的认定问题。非公企业中党员身份的认定主要是靠接转组织关系。但国营企业下岗、待岗和提前离岗职工党员与原企业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党员不想让原单位知道自己现在的工作情况,这就造成了接转组织关系的困难。建议省、市委组织部门能够实行党员证管理制度,任何党组织的党员,仅凭党员证就能证明自己党员的身份,并参与党的组织生活,做党的工作,并通过党员证的年审制度来明确党员隶属关系。

第三是党员发展问题。私营企业员工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给企业党员队伍建设带来了困难。按照有关规定,发展党员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期进行考察。但在非公有制企业这个较为特殊的环境下,是否一定需要一年以上的培养期,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商榷和探讨。

上一篇: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下一篇:西村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