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2022-09-17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

小学品社教学过程探讨

王吉

所谓"教学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教学规律。思品课是一门注重思想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学生的思想上下功夫,但最终目的还是用思想指导行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小学思品课,我通过一年的实践经验教学,我觉得应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引、听、说、评、做。

一、引

引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学生的兴趣。比如:我上第十一册中的《与邻居和睦相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对联,老师这儿也要贴对联,说着出示上联,"远水难救近火",下联呢?指名学生回答,(远亲不如近邻),接头再请同学们想想横联应贴什么?(与邻居和睦相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给了学生一个思想准备。

二、听

听就是要认真听讲,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听一些这方面的小故事。从而使学生通过听,能够认真的思考问题,从一些小故事中汲取教训经验,从而纠正自己的思想。我教《与邻居和睦相处》是这样做的,首先我出示了湘江居委会6户居民和睦相处的幻灯画面,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明白与邻居和睦相处应做到"敬"、"助"、"让"又具体是指什么,应怎么去做,这样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而不是一味的说教,思想政治课,不会使学生困乏、烦躁,反之这样效果很好,在鲜活的例子,具体的事实面前,对学生更有主服力,感触更深。

三、说

听完别人的故事之后,就要说说自己。这时已形成理性认识,对凡事都有一些感受,对自己身边的事,也都有一个说法。于是,此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时,很多同学都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与邻居和睦相处很重要。有的说:与邻居和睦相处有很多好处,可以为我们幸福的家庭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还有的感触深切地说:以前,我总是以为与邻居相处的好不好,没什么关系,不重要,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所以总是为了一些小事与邻居斤斤计较,闹得很不愉快,大家见了面也不打招呼,都像见了仇人似的。现在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首先得从自己做起,而后要求爸爸、妈妈与邻居和睦相处,不要再像以前那样了……小小年纪,通过学习之后,竟能懂得这么多,说出这样大的道理来,可真不简单,但这些可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行的通的。接着我重点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事来,大家一起来议一议。很多同学都大胆地说起来,毫不顾忌。通过这些自己所经历过的事,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让学生更能从中受到教育,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平时应该怎样去做,用自已所学的东西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

四、评

为了更加巩固加深学生的知识,接着就要让学生评。评一评。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是非观。首先,老师可举出一些有关的例子。如:邻居在家里来了很多客人,谈笑声影响了小强做作业,小强就在楼道上大喊大叫。然后可让学生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拿出来评一评。通过评论,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深一层,思想程度更加深一层,使学生有事理,更加懂道理,从而把理论已应证于实际。而不只是浮在空洞?quot;说理"上,而能把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紧密结合联系在一起了,思想上有了一个明确高度的认识,那么行动上也就更为"有理"了。

五、做

一节课下来,“做”才是最终目的,开始的“引”、“听”、“说”、“评”都是为最后的“做”服务的,"引"、"听"、"说"、"评"是在思想上下功夫,"做"是在行动上下功夫,但"良好的行动"是在"良好的思想意识"上产生的,只有有了一个良好的"思想意识"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行动。在前面四步的奠定下,此时,学生的思想意识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框架,现在就是要怎样把这个意识概念拿出来,用于实际之中,这时我先是让学生查查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哪些做得好,继续发扬,哪些做得不够,立即改正。今后又打算怎么去做,接着老师举出一些例子,让大家说说,你遇到这些事会怎么办,如:见邻居家小宝跌倒了,你连忙过去扶他,可小宝哭着不肯起来,小宝妈妈跑出来一看,说你怎么欺负小宝呢?"让学生讨论发言。这样使学生的思想、行动都更进一步,从而很好的达到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而育人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改教学反思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广大教师已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主”浮于表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滞留于表面。比如,有些小学语文课堂上,所谓的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还有的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又开始进行教学,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深入分析课文,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就会比较肤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教师这一因素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教师的忧虑

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比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代表了很多语文教师以及其它学科教师的普遍看法。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二)教师理解的偏颇

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干扰”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试想,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适当的引导,他们的“自主活动”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这些教师没有考虑到小学生心理的特点和小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活动浮于表面,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走向深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应切实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探究、理解,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万不可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那种担心自主学习占用过多的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会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它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为了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我们必须使这两个过程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否则教学必将失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到“收放自如”,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己的引导下进行。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速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同时教学效果亦会非常不错。

二、“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另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囿于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真正地合作,合作学习放任自流。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到的知识,取长补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方面它背离了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倡导合作学习的本意,另一方面也白白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笔者认为,为了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效地进行,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同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进行合作学习的价值。一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有困难的任务课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小组通过相互配合、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容易使学习任务更好地完成。如果学习的任务比较简单,或者学习的任务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就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二)适时进行

一般来说可以在以下几种情况开展合作学习: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2.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凭借个人能力无法解决;3. 需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时;4. 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5. 学生的意见分歧较大,需要共同探究的时候;6. 学习任务较大,凭借个人能力无法完成。

(三)加强指导和监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不至于偏离教学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得问题可以予以适时的指导。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三、跨学科活动过多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所教学科,要有充分的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这一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封闭、死板的课堂,而走向开放式课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理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片面追求愉快教学,片面追求活跃的教学气氛,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非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游戏课”;有的教师使语文课变成了“美术课”;等等。这些活动是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这种生机与活力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效果与效率并无太大的作用,甚至使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为了使语文的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各种活动。但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不能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课改。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不是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

活动是需要的,但这些活动必须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开展活动要明确一下两点:

(一)活动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对于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开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绝不能因此而丧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迷失预期的目标。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更好地达成。那种为游戏而游戏,为表演而表演,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生机与活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活动要适可而止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研究发现,活动就像在教学内容外面裹了一层糖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往往会被糖衣所迷惑。他说:“如果注意力不曾直接作用于实际的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就不能为儿童所领悟,更不能在儿童的心目中起什么作用了。”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果我们的活动不能适可而止,就很容易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各种活动,而不是所学内容。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过程研究

开题报告

宁夏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李思国

课堂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开展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更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课堂已成为当前教育科研的主平台。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过:“只有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才真正有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师生交往的方式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方式。”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是确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这种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力求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者,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

过程。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 “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有效设计的创新。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需要

从客观原因上说,小学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大,有的教师执教多门学科。要求这些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存在有许多困难。不少教师是草草地看教材,进课堂,尽管教学任务完成了,但这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到底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能不能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很难说了。大多数教师不进行教学设计或设计低效的教学设计,其客观原因是工作量大,事实上,主观原因是思想认识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有准备,只有有准备的教学行为才能为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提供可能。

3、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起来的,新课程标准中更突现这一特点。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需要教师从课程整体入手进行教学设计。然而,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不能整体去把握课程内容,他们不清楚数学知识体系结构,不熟悉课程内容的前后知识关联性,目光往往聚焦在所教学期的教材和教学用书上,仅仅通过教学用书上的一些教学建议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缺乏对课标内容学习的整体理解,各年级的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

流。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些普遍问题:(1)缺少“关于数学”的知识,导致对数学本质特点和数学教育价值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思考;(2)缺少“数学学习”方面的知识,对数学教育理论缺乏更新,以致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3)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和方法,以致教学设计缺乏科学系统性,实际操作不得力;(4)缺乏有力的前期分析,以致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5)缺乏整体优化设计意识,导致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缺乏指导作用;(6)缺乏发现问题并进行设计研究的意识,以致教师发展性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一些教师除了参加优质课评选能够深入进行教学设计外,我们身边老师使用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是经过自己真正思考而设计出来的?实际的情况不容乐观。

4、提高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和践行者。因此,创造性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缺乏有效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浅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还依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弊端:①重“教”轻“学”;②重结果,轻过程;③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④重智

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需要。

(二)、国内外课题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纵观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对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做了详实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借鉴。诸如教学设计的环节、步骤、方法,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因素等。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发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当前有效教学实验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

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有效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两者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国外学者比较侧重于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所做的研究理论普遍性很强,但缺少

实践的针对性。而我国学者现在比较关注新课程观念下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然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同样缺乏针对性,未能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与国内外同行一样,其目的都是总结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重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其创新之处在于:本课题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将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教学设计,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注重创新、形成适应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针对数学学科特点,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有效教学设计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梳理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所蕴涵的内容、因素;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途径、方法;探索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为教师能够设计出适应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设计指明方向,切实减轻师生的学习负担,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影响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质量的内容及主客观

因素,揭示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教师对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2)探索并形成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

(3)通过课题的研究,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参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在教师中普及新课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调查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梳理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因素。

(2)研究提高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现有数学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提高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途径及操作方法。并在数学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改进、调整、推广和发展。

(3)进行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收集和积累典型的数学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探索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可供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参考的案例。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形成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教材及教师用书,梳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中所蕴涵的内容,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主客观原因及因素,指导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2、行动研究法。将梳理而得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方法、途径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分析效果后,修整再应用于实践,科学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途径、方法体系,提高教师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能力。

3、案例实验法:积极尝试实验,开展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活动。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不断进行阶段性研讨、经验交流总结等活动,对实施过程加以调控,促进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课题研究的周期、范围及步骤

1、课题研究的周期及实验范围:

研究周期确定为三年(2014年7月——2017年7月) 实验年级:青铜峡市第五小学 1——6年级

2、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2014.7—2014.9) 主要工作:

1、确立课题,收集、查阅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确定研究目标、内容、申报课题并立项。

2、组织实验队伍,确定研究制度、措施、办法,拟写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2014.9—2016.12) 主要工作:

第一步(20114.9——2015.12)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学习,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

(2)开展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开展优秀有效教学设计的评比、交流,写好教学随记,收集典型案例,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积累研究资料,写出初步研究效果分析报告。确定下

一步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策略。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对课题研究进行中期评估,调整实施方案。

第二步(2016.1——2016.12)

(1)在小结中期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方案不断充实完善,进行实践研究。

(2)继续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继续开展优秀有效教学设计的评比、交流,写好教学随记,收集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基本形成有效教学设计的方法、模式,积累研究资料,写出效果分析报告。

(3)举办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讲座,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研究汇报、交流。进一步总结经验。

(4)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2017.1—2017.7) 主要工作:

(1)展示交流课题研究成果。(举办观摩研讨活动,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汇报。)

(2)写出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3)做好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征集一批经过广大优秀教师精心设计、不断实践完善的教学设计,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形成优秀案例集和指导手册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对研究成果逐步加以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本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旨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够熟悉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在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整理成能够对教师的有效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集或论文,建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供全市小学数学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能够面向全体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其有效的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成果呈现形式:结题报告、有效教学设计典型案例集、优秀论文集、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资源库、教师教学随笔、有效教学设计反思、典型教学设计展示的课堂实录、音响视频等。

六、课题组成员及工作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负责课题的选题、上报立项、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阶段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的实践工作,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的收集、整理,阶段研究报告分析;“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

的实践研究等。

成员及分工:

李伏晗: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开题、研究、结题工作的准备、工作分工;具体的实践研究等。

王丽:组织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讲座;分析,梳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及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因素,撰写分析报告;“数与代数”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数与代数”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案列分析等。

闫红梅、朱国栋:“图形与几何”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图形与几何”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金丽琴、尚学红:“统计与概率”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统计与概率”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孙桂英、杜小娟:“综合与实践”领域有效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搜集“综合与实践”领域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随笔、案列分析等。

(课题组成员均参加实践研究,承担观摩课、研讨课等课堂教学,为课题研究积累典型有效教学设计、案例、随笔、反思、课堂实录等。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论文、反思、随笔等由全体课题组成员承担。每位成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还需完成课题研究的其它相关工作)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李思国曾参与过省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作为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有着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和科研经历;课题组成员:闫红梅为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王丽、金丽琴为吴忠市级骨干教师、朱国栋、孙桂英二人为青铜峡市级骨干教师。课题组教师都参与过区、地、市级以上立项课题的研究,都属一线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李伏晗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王丽,教导主任能身体力行参加研究活动,对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有积极的影响和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3、欧阳芬,吴快华,谭立义等.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备课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北京公司,2010.1

4、吕世虎,陈清荣,钟志勇.新版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5、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6、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

7、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

8、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

小学数学考试评价方法的初探中刘老师运用了:(1)试题评价(2)作业分析(3)综合能力测试(4)成长记录袋(5)二次评价(6)课堂观察(7)合作学习评价;

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用到以下评价方法:

激励评价法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例如教学“629÷63”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算,然后汇报交流,大部分学生汇报用竖式算的一般方法。其中有一个学生说:“我不是用竖式算,是这样想的,把629看成630,先算630÷63=10,因为629比630少1,要再算10-1=9 ,63-1=62。”我及时表扬他:“你真聪明,这样思考比用竖式算更简便。”同时鼓励全班学生要积极动脑筋,以便找到更好的方法。使学生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与评价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因此我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如教学“确定位置”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说说自己在班里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自己的前后、左右的位置上分别是哪个同学,由其他同学判断正误。学生很喜欢这种民主的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

非言语评价法

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如果采用多种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多采用非言语评价法,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课堂上我通过表情、动作与学生直接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赞许地点点头;当学生因紧张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以充满希望的眼神鼓励他;当学生上课精神不集中时,我轻轻地拍一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听讲要专心,以此来传达一种关爱,表达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第五篇: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

在新课程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要落实以下教学目标: 首先要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两个方面的内容:(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将传授知识与技能变为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技能操作中要注意如何维持学生的兴趣 ,从小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现出发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其次要落实过程说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有六个方面的内容:(1)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2)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5)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适当的情景 ,收藏Web页教学案例。体验和探究相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先学后讲”的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后讲”是在课堂教学顺序上体现新课程教学原则的一种特征,它是指在教学的流程上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高度评价学生自学获得的成就。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法探讨下一篇:自愿放弃参保声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