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2024-04-22

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共12篇)

篇1: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作用。但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条件和城里的幼儿园相比相差甚远,也难于花大钱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可是,农村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它们,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让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这是也是实施《纲要》基本的实践策略。《纲要》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何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课堂移到大自然,带孩子到大自然进行教育,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大自然;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资源,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工作纲要(试行)》也强调,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作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并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同时要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一、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进行教学

1、感受大自然,陶冶其情操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老师应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在一年四季中,选定合适的时间,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真,善,美的心灵,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着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

2、利用大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很多,生动的多。大自然对孩子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幼儿天生就喜欢去探索大自然、亲密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里有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的,“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还可以教他们如何将物体进行归类,说出其颜色,自己探索数的组成和分解及加减法的意义,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知识,使教学活动变得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产生,萌发幼儿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逐渐产生一种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3、收获大自然,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活的书本”。“纲要”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农村幼儿园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参加农事劳动机会却非常少。例如:可以根据农田耕作的季节特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参加简单的农田劳作的机会,春天带孩子们到

田野里种黄豆、挖野菜、种花生;初夏带孩子们挖土豆、摘西红柿、摘豆角等,秋天带孩子们去采棉花、摘花生、拾栗子等,冬天带孩子们到菜园里拔萝卜、挖菠菜、收获大白菜等劳动。这正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论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规律,更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德。

4、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丰富自己的玩具材料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室内玩具材料”在我们农村,没有多少钱能用在为幼儿购置玩具,只有充分利用周围大自然的资源,收集田地中的自然物和农作物,自己进行动手制作。要让幼儿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首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具有教育性的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可以利用农村当地生长的、并容易获取的植物及其它废旧材料,运用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域,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①、自然角:这一角落是幼儿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因此,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根据动植物对阳光、水分的喜好不同布置一个内容丰富的自然角,把春天可爱的小蝌蚪、颜色鲜艳的龙虾及各种植物等都搬进教室里,让幼儿随时都可以去观察。比如:为了让幼儿明白种子发芽的过程及需要的条件,在自然角中准备了三个瓶子,分别放上同样的种子,第一个瓶子放了许多水,第二个瓶子里面不放水,第三个瓶子放得水不多也不少,然后让幼儿观察。结果,第三个瓶子里的种子发了芽,而第二个瓶里的种子没变,第一个瓶里的种子只是泡胀了。从而幼儿知道种子发芽的顺序为:种子——泡胀——长芽,种子发芽离不开空气、水。使得本来很难懂的科学道理,在孩子们亲自观察、体验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学会了。

②、美术角:A、将幼儿收集来的材料进行观察比较,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各种颜色(如草的颜色有嫩绿、草绿、深绿等),并将花朵、叶子中的汁液取出来进行染色、配色、装饰画面,使幼儿积累一些配色方面的经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B、利用各种树叶、花衣、螺丝壳、瓜子壳等进行拼贴组画,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更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美术的兴趣。

③、音乐角:将粗大的竹一段一段地截下来,取有节相连的地方,染成各种颜色,并取一根小棒,做成一个个简易“木鱼”……让幼儿知道除了乐器之外,自然界中有许多东西也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因此,当“小老师”让“小朋友”拿起“乐器”来演奏时,他们就成了一支小小演奏队,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出色的演奏队员。

另外,还可以在科学角、语言角等区域中利用农村现有的材料,通过幼儿自己收集,参与布置,来激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更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愿望。

二、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课例开发的内容

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课例的开发,可根据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农村的自然、文化、社会等资源条件,开发涵盖不同年龄段的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教学课例。

1.健康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健康类教学课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农村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身心健康水平,并结合其家庭的生活习惯、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开发有助于幼儿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课例。内容包括生活卫生教育、安全教育、身体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等。

2.科学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借助于农村的自然环境、各种动植物、生产生活用品等,并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开发出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分类、实验、测量、预测、推断、交流等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推广性的教学课例。

3.社会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结合农村的社会变化和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礼仪、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等,并根据农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活动情况,开发有助于农村幼儿培养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理解和遵守行为规则、了解和适应民俗文化的适合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例。

4.语言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利用农村的环境条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民间文学等,并根据农村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审美需求以及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教育目标,开发出文学活动、学习字词句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早期阅读活动等一系列具有农村学前教育特点的教学课例。

5.艺术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利用农村乡土的或民间的音乐、舞蹈、绘画、剪纸、刺绣、玩具、雕刻、小制作,以及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并根据学前教育教学目标、儿童身心特点、艺术表现技能与创作等,开发艺术欣赏活动、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探索活动、艺术表演活动、艺术创造活动等方面的教学课例。

三、研究意义

农村幼儿园所属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但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薄弱,同时由于他们本身专业素质和其他专业能力的限制致使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本文则以此为背景对适合农村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其意义在于:

1、通过了解农村学前教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们对农村学前教育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2、通过提出可操作策略,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如何利用周围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教学指导具有借鉴意义。

3、对帮助农村幼儿园教师加深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理解,学习、掌握其教育方法的理论及策略,促进其专业成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信息的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幼儿教育、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先进研究成果,探讨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策略的途径和方法。

五、参考文献

1、《幼儿园课程概论》主编:王春燕;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挺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

4、王颖莉.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的个案研究

5、[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6、李浩泉.乡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篇2: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农村教育;人口素质

[论文内容提要]城市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的城市化,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城市化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而教育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关系,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机制,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特点

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数量多质量低的特点,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城市化过程中伴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转移的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直接导致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集中的第三产业为例,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适应现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我国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3.,是第三产业中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行业,但与日本相比,我国这些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仍旧低于日本0.8年而且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有资料表明,20多年来,我国第三产业中就业比重提升较快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社会服务业,而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交通通信卫生教育科研和机关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出现下降,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的就业比重变化幅度较小

二现阶段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培训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的学历提高和在职培训方面,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职后培训的机构还不健全,机制有待完善从整体上看,各类各级教育衔接不畅,未能形成有机整体,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较低,各教育机构对城市的文化辐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不能满足城市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在职业教育方面,内容单一,方法落后,与城市经济发展针对性不强,导致职业教育层次不高,普及面较窄,主要以城市青年和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人群为主,而一些临时工城市民工都排除在职业教育之外,他们大多是“放下锄头就盖楼”的农民工,基本上很少接受过相关的技术教育培训,更难做到持证上岗,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外型建筑业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2.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子女”现象和农民工子女“流动”学习大量存在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出现了农民工纷纷外出打工的“民工潮”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子女”和农民工子女“流动”学习现象

“留守子女”一般由那些留守在村子里的不能出门的年迈老人照顾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老人基本上是小学文化程度,这里所谓的“照顾”也就是生活起居意义上的照顾,根本无力胜任“留守子女”的思想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任务,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这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心健康

农民工子女“流动”则是家庭条件好一些或者家里没有人照顾,子女们随着父母一同进入城市由于进城农民工学历技术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大多只能做一些零碎的粗活重体力活或者临时工等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在城市中没有固定的工作,相对于城市居民,他们收入菲薄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投资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一般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生活环境条件较差,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更多的是“流动”工作因此,孩子也跟着他们满城市“晃”,今天插班这个学校明天插班那个学校同样,和农村“留守子女”一样,影响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农村学生源向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市转移成为趋势农村学生辍学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而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农村学生源开始向教育资源较好的城市转移,因为城市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许多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农村地区的农民不辞辛苦劳作,只为了孩子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更有甚者,从幼儿园开始就送到城市里面上学农村学生源向城市转移,这不仅仅给农村学校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更多的是使城市教育资源紧张,不能使教育合理布局,进而优化教育质量以北京为例,北京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少年数目增加很快,这个数字是9.8万人,已经达到34.5万人,北京本地生源逐步减少,而外来学龄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流动儿童的流动性,是公办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3.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科技师资队伍不健全农村中那些掌握农业科技农业致富信息农民实用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缺乏,这使得农村教育体系对现实农民的教育与培训难以有效实现在我国农村的绝大多数地区,缺乏掌握农业科技农业信息农民实用技术的专业人才,农民无法接受新科技新信息,依旧采用传统的农业经营方法然而,我国中高等院校每年有大量掌握农业科技的大学生毕业,还有在省市县乡的各个机构中,均设有农业科技站之类的,面向农民和农业的专业政府机构但是,实际上,这些中高等院校毕业的农业科技专业人才中,真正下基层作农业科技方面工作的人非常少,那些各级政府机构的农业科技站的工作人员,一年到头也很少下乡走到田间地头做指导讲技术,给农民传播的致富信息也往往是虎头蛇尾,“管种不管收”,效益好坏与他们没有关系,即使损失了那也不是自己的,更不说这期间的技术追踪了由此看来,我们怎么能要求我国的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呢?农村怎么会有“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呢?

其次,农业学校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农村学校教育受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教育投资有限,再加上地理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教育教学设施,不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过硬,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健全不完善学校老师大多是从中专毕业的本地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从教多年受国家政策照顾转正的当地农民一位小学老师可以身兼“数职”,教完四年级语文再教三年级数学,还可以教其他年级的音乐或体育,农忙时节大家就轮流上课,使老师们可以轮流回家做农活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教育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1.科学规划农村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布局

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布局是教育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措施之一鉴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教育培训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乏,农村农民由于时间金钱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限制,都接受正规教育根本不现实,也不可能再者,农村农民的学习需要是现实大多数正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的因此,面向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应采取多元化格局,满足农村农民的教育需求况且,多元化的培训格局有利于形成培训市场竞争关系,激发培训市场的活力,同时弥补培训资源的不足为此,形成以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各行业部门所属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为依托的格局,鼓励有资质和培训能力的民办科研远程教育和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服务于农村农民的多层次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网络同时,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机构还应建立广泛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加强教育资源内部流通和共享 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体系,满足社会发展和农村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 全力构建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采取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实用人才三大措施,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农民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使其逐渐由单一的体力型向集智力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转变,为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第二三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农村农民的教育培训,除了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外,还进行一种关于公民素质的教育,包括道德法制观念城市生活规则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文明行为权利能力社交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改变其精神上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东西

3.壮大农村教育师资队伍

稳定学校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教师待遇,较高的待遇才能有较强的吸引力,才可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把提高教师待遇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同时大力弘扬敬业精神,努力稳定师资队伍

鼓励农业科技师资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鼓励农业科技教师参加种类培训,吸收最新信息如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培训智商测试培训微机培训英语培训等,使教师接受新知识信息,掌握新的教学手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在村校管理上坚持网络化管理,即中心校——辅导校——村校三级管理中心校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加强对村校的指导检查和考核,使村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断调整学校布局,逐步撤校并班,在撤并过程中辞退不合格教师,提高师资素质

全方位磨练,在育人中练业务青年教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精力足知识新头脑灵活热情高,但没有经验,容易盲目办事培养教师时应坚持全方位磨练,促进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对优秀青年教师的工作经历可以这样安排:择优任班主任——提拔到业务领导岗位——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这样的青年教师,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业务上既熟悉复式教学,又深谙班主任工作,来自基层,提拔上领导岗位之后,从思想素质到业务都比较过硬,在群众中有威信和号召力

分层次培养,促进青年教师逐步成长对青年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教育研究学历评优教龄等方面进行全面考究考察,分三个层次针对性地培养第一层教师经过几年锻炼,各方面表现较好,可以大胆使用,让他们担任业务辅导,承担较重工作量;第二层教师在工作上也有一定的起色,但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可以对他们充分信任,扶上马尽快发展,指导他们上好公开课,开展教育研究;第三层针对新教师而言,教育教学工作还没有入门,需要悉心关照,带着他们走,使他们掌握教学的常规

4.建立多元资金投入的教育培训经费机制

农村教育是个社会问题,自然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管理政府应将农村教育纳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政府预算之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企业直接资助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经费的主要渠道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

个人负担主要是受培训者自己出资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参加教育培训能够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共享,从而增加就业能力,提高收入水平因此,作为个人也应积极投资教育培训

混合经费资助是建立在企业直接资助和企业对外集资形式基础上,由国家对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而构成的一种间接资助形式简而言之,培训企业用于或交纳给基金会的资金在一定时候可从国家的税款中以一定比例扣出目前,这种优惠税款有:专门扣出款及时扣除款补偿款和社会福利优惠款等

[参考文献]

篇3: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2015年3月28日,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级规划正式公布, 标志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开始从政策倡议阶段进入政策规划阶段。“一带一路”战略为21世纪国际合作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以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促进沿线经济繁荣发展、加强文明交流共享、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一带一路”战略, 赋予西北边疆地区和东南方向边疆地区以及毗连区域以新的战略意义。特别是我国西北疆 (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 地处连接中亚、西亚、南亚的战略要冲, 是古丝绸之路穿越和东西方文明交汇的跨境地带, 长期以来都是我国西北方向重要的安全战略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于维护西北边疆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保障国家西北方向的地缘政治安全与地缘石油战略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仅局限于经贸领域, 而是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的全方位合作。其中教育交流与研究的合作将具有重要的地位。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规划应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 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做好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一是要做好“一带一路”沿线两个方向上的国别问题研究, 探索沿线国家与人民之间民心相通、人文交流的新思维新方式。“一带一路”战略是以促进沿线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目的的战略构想。要广泛开展沿线各国及有关国家的教育、文化、历史和政策的研究及相关的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全方位了解沿线各国的基本情况, 另一方面积极地向沿线各国推介我国教育、文化与历史发展成绩及经验。与经济交往相比, 教育文化交流有比较“软”的一面, 我们可以从教育交流与合作先行, 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民意支撑, 开拓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同时, 吸取以往国家间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教训, 不断改进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形成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匹配的教育文化交流的新思维与新方式。

二是要抓住战略性、关键性、节点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教育研究和政策研究, 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智库作用。要研究面向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沿线国家的战略产业与新兴业态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 培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是教育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的核心所在。要研究与“一带一路”战略密切配合的留学政策, 包括中国政府资助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政策, 也包括面向沿线国家的国家公派留学政策, 通过人才交流实现民心相通。要研究面向中亚和面向东南亚的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合作, 致力于打造区域高等教育共同体, 推动西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研究与保障“一带一路”国内区域尤其是边境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战略性、关键性问题, 如少数民族和多民族边疆地区的教育政策、双语教育和国家、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问题。要研究“一带一路”智库建设策略, 与国家智库建设政策相衔接, 建设“一带一路”智库联盟。

篇4: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关键词:生态环境;环保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125-01

针对这些现象,我园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一年来,我园在总结前阶段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的同时,结合本园的教学工作,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现结合工作中的实际,试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与生态环境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我园占地面积8778平方米,操场四周有大面积的绿化带和种植园,园内种了各种各样的树,如:桂花树、石榴树、桔子树等;种植园里根据季节的不同种上了相适应的各种蔬菜。借助这些资源,我们常带幼儿去观看,并让幼儿动手摘辣椒、拔萝卜,孩子们当时的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同时孩子们在参与中也会发现:萝卜是长在泥土里的;空心菜摘了又会长;蜗牛喜欢呆在潮湿的地方……

在研究此课题之前,我园就非常重視利用这些资源让幼儿获得直观的认识。同时我园各班都设立了自然角,种植了各种花草植物。我让我班的每个孩子都自己种植并管理一盆植物,孩子们每天都很关心自己的植物,来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自然角看看,并给自己的植物浇浇水。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记录植物们的发芽过程。一天早上来园后,孔锦晨宝宝急匆匆并很难过的告诉我:“吴老师,我的芦荟死了。”我赶紧走到自然角去看看,其他几个孩子也跟了过去。我很惋惜的说道:“这么好看的芦荟好好的怎么会死呢?”于是几个孩子议论起来,“是不是被虫子咬死的?”“是不是浇多水了?”借助这个时机,我让孩子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上网查看,好好的芦荟为什么会死?第二天,孩子们就带来了很多答案,“浇多水了,我们自然角缺少阳光……”我想通过这一“芦荟之死”一事,孩子们学会了怎样更好的照管植物。自然角里的鱼缸里除了小乌龟外,还有泥鳅、小蝌蚪等可爱的动物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带给孩子们无比的快乐,无尽的知识。

二、利用情感对幼儿进行生态教育

幼儿期是一个更多的依赖情感而不是依赖理智生活的时期,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要受到他的经验的局限,然而他的情感却是最容易受到感染的,我们应该利用幼儿的特点,激发其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幼儿天生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他们能够和大自然亲密地对话,能够以自身的感受体验自然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里,小草是亲密的朋友,蝴蝶是淘气的伙伴。充分认识和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激发幼儿对世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应该成为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根本。我们在选择幼儿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时,必须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不能超越幼儿理解能力,比如:小草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幼儿在对小草的探索中,发现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休息场所,也是一些小动物的嬉戏之处,不仅是牛羊的美食,还可以造纸、做草药、清洁空气等,从这些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幼儿能对生态关系获得粗浅的理解,才能懂得如何保护环境。

三、将环保知识随机渗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生态环境教育当然也包括环保教育,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仅仅靠开展一个主题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教育“有心人”。我们三位老师的环保意识较强,平时都会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幼儿乱摘花、乱丢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或洗手后不及时关水龙头,以及自由活动时高声喧哗等现象,我们都会及时晓之以理,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使他们懂得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同时借助开展一些与环保有关的活动,比如故事、诗歌、手工活动等使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内容儿童化、趣味化。孩子在这些活动中,通过充分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学得更生动、有趣且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在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中组织一些活动,如在“植树节”时给幼儿介绍森林资源及其作用,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及人为破坏森林引起的地震、台风、大气污染等恶果,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在“爱鸟日”则给幼儿讲述大量捕捉鸟类会出现的恶果;在“世界环境日”则组织幼儿进行“最美的环境”美术创作活动等,既丰富了幼儿的环保知识,又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四、开展亲子活动,加大环保宣传,增强环保能力

幼儿环保意识的萌发,环保能力的提高以及幼儿园绿色环境的创建,离不开家庭、社区、幼儿园三者结合的大环境。为了让家长、孩子逐步了解乱扔废旧物品是形成污染的重要因素,并知道很多废弃物都有回收利用价值,特举办了一次“家长和孩子一起利用废品制作玩具”的亲子大赛。我们组织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类具有操作性、活动性、观赏性的玩具、工艺品……园内走道的橱窗里,摆满了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的件件作品,纸盒做成的小动物、皱纹纸折成的裙子,易拉罐做成的欧式家具,药瓶做成的风铃……每位路过的家长都被这些小玩意儿吸引住了,他们纷纷停下脚步,与自己的孩子讨论一番,并投上赞扬的一票。看着自己动手把废旧的物品变成了心爱的玩具,孩子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样,既让家长掌握了各种变废为宝的技能,又增强了家长、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环保教育吧!

篇5: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工作措施:

一、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当前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城镇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明显优于农村,而且城镇工作与农村工作也具有较大差异性。鉴于这种情况,具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应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城镇和农村、要求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纵横联动、全面推进。从横的角度讲,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文明办将与工青妇、科教文卫、综合治理、旅游等社会口单位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各单位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从纵的角度讲,文明办将带领街道、(镇)社区、文明单位开展创建工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考核标准不变,评分更加严格,检查更加常规性,通过文明办经常性的检查、指导、落实,使街道、(镇)社区、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重视性更加提高,工作更有成效。

文明单位为社会的示范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全市300多个文明单位自觉地开展益民社会活动的较少,今年要求各级文明单位至少开展2-3次社会文明示范活动。

(二)城镇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举办街道、社区文明专干、文明单位文明专干的精神文明综合知识培训,认真提高人员队伍的基本素质。

(三)动员街道社区联动辖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活动丰富精神文明创建的形式和成果,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当前新农村建设开展的热火朝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迎来了一次大好机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实效、夯实基础、培养人才、形成氛围。

——抓队伍。落实乡镇、村精神文明建设人员名单,通过各乡上报精神文明工作计划及下乡调研对各乡精神文明工作现状进行评估。在充分吸收基层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调动各乡首先从思想上重视精神文明工作。

——抓活动。以“一乡一个载体”为目标,各乡主动挖掘本乡资源,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炼活动载体,以载体促活动,以活动聚人心,以人心促和谐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作出贡献。

——抓人才。深挖农村中的特色才艺人员,将他们组织起来,以浓郁的乡土文化活动传帮带,特别要突出体现当地民俗风情,传统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体制,逐年提高。

——抓亮点。在全市100多个行政村中每年挑选2-3个示范村,根据该村实际突出特色,如“科技致富型新村”“崇文重教村”“艰苦创业型新农村”等,抓住亮点,深挖潜力,加快发展。

——抓投入。各乡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每年要有一定的比例投入,逐年积累,使乡镇在活动中有器材,有服装。

二、加强管理,突出文明单位的社会示范作用。

当前,全市三级文明单位300多个,是我市丰厚的文明建设资源。在坚持过去验收的基础上,推行文明单位社会化服务活动。要求各级文明单位在较好完成本质工作的基础上,每年要承担两到三件社会性事务,为年终或届满验收的硬指标。具体事务由街道、社区列单,由单位选择承担。

三、加强学习,完善机制,不断提高本单位综合素质。

篇6: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努力营造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水环境

马渚镇人民政府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马渚镇党委、政府也更加重视人文、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好水环境,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使全镇的河道管理工作进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崭新阶段,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上级领导的重视。下面我就马渚镇河道保洁的市场化机制及奖嘉隆江整治工程的有关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创新河道保洁机制,切实提高保洁质量。㈠河道保洁的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姚西腹地,区域面积65平方公里,境内河网纵横交错,除市级河道外,现有镇级河道27公里、村级河道140公里,水域面积达807.4公顷。我们在前几年集中抓好全镇河道清淤整治的基础上,近几年着重抓好河道的长效保洁工作,极大改善了整个水生态系统。但实际工作中各村各自为战,个别村重视不够,河道保洁效果参差不齐,个别保洁员工作责任性不强,监管、考核难以真正到位,群众意见较多等问题仍时有存在。针对这些问题,镇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决定从2008年起,转换河道保洁机制,实施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真正实现河道长效保洁。㈡市场化机制的基本内容

经过今年3月份竞标,余姚市国权河道保洁有限公司中标,承担镇域内镇、村二级的所有河道的保洁工作,实行市场化的河道保洁机制。具体工作中:

一是规范的承包机制。镇政府与保洁公司签订承包合同,合同明确承包期限、承包内容、工作职责、目标要求等相关内容,镇政府落实专项资金50万元,由保洁公司进行市场化操作。

二是严格的职责要求。我们要求保洁公司(保洁员)认真履行宣传有关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及时打捞和清除河道内的漂浮物、垃圾和水葫芦等水生杂草;及时制止向河道倾倒生活、建筑等废弃物,及时制止并报告擅自填堵、覆盖、缩窄河道及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建筑等工作职责。保证每周“6天6小时”的工作制度,并达到河面上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等7个方面的质量要求。

三是完善的考核制度。镇政府专门制定了《马渚镇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对考核对象、目标、内容、程序与评分标准、补助标准、奖励措施等作了具体规定。考核分日考核、月考核与考核3个层次,并将市考核要求和群众及媒体反应相结合,按考核得分实绩,与承包金额挂钩。

四是全面的监督管理。将全镇河道按地块分成三个区域,落实了3名专职监督员,专职从事河道保洁工作的检查考核,每月至少进行1次定期检查和4次随机的抽样检查。每周三下午,3位监督员到镇水利站汇报一周监督、检查情况,并根据检查情况 和群众反映情况,发出书面通知,限期整改。

河道市场化保洁机制实践8个月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改进了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既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保洁质量,又节约了资源,提升了河道功能,更是保持了良好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和群众更加满意。但是,要真正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一是将按照与时俱进的观点,从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高度上,在科技和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继续推进这项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考核。要求保洁公司完善考勤制度,实行分片集中上班考勤制。即保洁员按照指定的分片地点,上班统一集中报到,考勤后再分河道作业。

二、配合做好市级重点工程——奖嘉隆江整治工程 ㈠工程基本概况

奖嘉隆江是余姚市重点骨干河道,该整治工程被列为省级重点工程。整治工程马渚境内全长4.9公里,涉及6个行政村。需要征用集体土地401.5亩,涉及263户农户;拆迁安置农户15户、企业4家,拆迁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同时要对130亩鱼虾塘、45亩经济果木和700余株零星苗木做好经济补偿工作。

㈡突出重点,积极做好配合工作

镇政府成立了奖嘉隆江整治工作建设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办公室,具体配合余姚市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指挥部做好有关工作。

一是及时做好政策处理。目前,工程沿线对各村、农户的政 策处理已基本完成,以确保工程能如期进行。

二是适时做好农田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将使沿线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必须重新规划和建设。共需新建5座主桥梁、3座附桥,改迁和新建机埠17座,电力线46档,三面光进排水沟2500米,砂石路30000平方米。且必须在明年备春耕前完成。因此,我们及早确定方案,落实措施,与整治工程同步边施工边建设。

三是按时做好附属工程。国家级沪闽光缆涉长1120米,因该工程也必须迁建,其实施要求更高。我们仅用了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此项工作。

篇7: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

[文章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珠海一中信息中心

【摘 要】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大学所采用。采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的学生对其究竟适应到什么程度,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学生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适应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就国内外关于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做一文献综述。

【关键词】 网络;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适应;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都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问题,如沿用了近4的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并不适应于所有的学习者,即使是专为适应学习者特性而设计的“适应性教学系统”或“适应性学习系统”也不是所有学习者都能适应,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更不例外。当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被越来越多的大学采用后,出现了学习者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其表现为有些人对其满意度评价很低;学业成绩评定多数人很差,差到考试只有25%左右的通过率;一份调查显示“复旦大学超过半数的网络生至今仍无法适应这种教学形式”;?1?浙江大学首批网上学生308人,至9月仅有70人获得学士学位,只占23%。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网络教学形式本身的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为了能深入研究并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仅就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学习适应性研究做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以“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学习适应性”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中尚未发现。证据是以“networking education a learning adaptability”为关键词在 ebsco database、eric database、global dissertations数据库上检索和以“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and 学习适应性”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检索到的文献篇数皆为0。

但当把“网络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搜索关键词扩展到distance learning、open learning、on-line education, 把“适应性”搜索关键词扩充到adapt、adaptive、adaptation、adaptable、fit、fitting、suit、suitable、adjustment、

篇8: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新形势下后竞技体育运动员期盼着职业教育, 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既能提高在运动生涯期间竞技体育人的文化素质, 也培养运动生涯结束后竞技体育人的生存、发展技能 (非专业素质) , 它对我国的整个竞技体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开拓竞技体育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实现。

1“非专业素质”的内容

“非专业素质”即为跨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它是学生独自地、专业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其评价的能力和意愿。

(1)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处理社会关系及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意愿。 (2) 方法能力是指自主学习和工作并在其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 将已有知识技能来处理学习和工作场和应用的能力。 (3) 情感能力指的是其在职业规划生涯、社会生活方式中判断和认清目标的能力和意愿。

2 我国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的现状

(1) 学校作为培养运动员的组织结构:部分学校按照利用市场经济方式, 对运动员进行教育培养。主要是一些体育运动学校对运动员进行统一管理, 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 (2) 国家作用:是指由各地级体育行政部门设置、各级体校和专业运动队等的方式体制来培养运动员。 (3) 社会团体作用:是指以经济实体的形式经营、管理、培养运动员。它培养的运动员倾向于职业化, 在文化教育上重视不够。

3 我国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有关政策是看重运动员能否取得良好文化成绩。当前我国高校没有针对现役运动员的详细管理办法, 有关体育管理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缺乏配套的法规制度作为有效保证。 (2) 运动员不同于普通的在校学生, 所以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普通的大中小学教学模式要区别对待, 对于运动员的文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缺乏针对性。

4 加强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1) 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 有利于运动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就业的发展。 (2) 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其的自身修养, 同时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问题。 (3) 加强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其退役文化上的劣势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 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影响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使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 如果发展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 将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5 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的关系

(1) 高职教育就是有关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 它是传授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我国需要各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知识, 来维护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 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2)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后竞技运动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高职教育从增加通用性和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 为学生长期发展而服务。 (3) 高职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所以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 高职教育可以在运动员运动生涯期间起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竞技运动员运动生涯后培养体育人的社会就业能力的作用、培养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

6 提高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文化素质的对策与研究

重视全面素质培养,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强调专业素质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让人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 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

完善的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 (1) 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队伍组建, 使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转变为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职能, 对大学生 (竞技运动员) 进行思想引导、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 它是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 (2) 利用所有教育资源。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 除了发挥高职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外, 还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 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 (3) 制定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与特点, 制定学生 (竞技运动员) 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 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 其基本内容不能局限于人文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4) 可行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 如:工学结合、岗位模拟、临场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

建立科学有效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 评价方法, 在有差异性的基础上, 有效地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作出有效的评价, 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 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 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 为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 根据相应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类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既能在竞技体育中拼搏, 又能在退役后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7 结论与建议

(1) 转变教育理念, 教学指导思想应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还要建立专门教育机构, 如课程设置、培养目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只有循序渐进, 稳步改革, 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 (竞技运动员) 非专业素质培养, 才能达到体育经济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平衡协调。 (2) 以实践强化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 建立跨校的学生社团, 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平台, 使其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 优化竞技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 增设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新要求, 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虚拟课程式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实践, 使非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8 结束语

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 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乃至整个体育团队的水平。竞技体育必须和高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起来, 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 较好地解决我们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及退役后的就业的问题,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 办出地方特色, 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原.近5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J].教育与职业, 2001.11:38-30.

[2]李群.开拓体育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0.12:76-78.

篇9:学生的教育观与课程改革要相适应

关键词: 学生课程观;知识观;师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也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将面临一次全新的突破,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它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都要发生重大改变,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它需要教师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随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地转变教育观念。

一、课程观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最重要的转变是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课程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新课程观念的转变表现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程内容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以时代性和基础性为特点,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功能目的,新课程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既将从事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认识并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重要。

二、知识观的转变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境域性,主张“任何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都是由其位于整个的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正是基于此,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交往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精神,以及好奇心和想象力。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具体、丰富、鲜活、多样的情境联系起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将其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师生观的重新调整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它能使用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然,对于师生双方都可以提升素质、扩大知识面、增强自信心、愉悦身心。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就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这被称为“交互主体性”教育理念其核心和本质就是“主体间意识上的‘同’和言行上的‘一’”,也被称之为“主体间性”教育观,“师生关系的展开以平等的、合作的对话方式展开,在理解中对话,在情感中对话,教师与学生在对话的教学过程中合作起来共同成长”。这种师生观下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的尊重。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作为担负德育教育责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更要善于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尊重、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四、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新课程的变革与发展要求教师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课程中,师生将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思想政治教育界专业学生要主动积极地践行新课程改革,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坚定信念,激情投入,以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和谐而终身的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国家的课程改革为已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參考文献

[1] 李玉萍.从对立到对话的师生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篇10: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

庄静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群体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有关调资料查显示,因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问题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1: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

学校紧紧围绕南府教发[2012]1号文件“2012年南关区教育工作要点”的精神和“南关区中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系列德育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地开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书法又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校把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开发出了一套国学启蒙教育与中国书法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以此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一、教材编写促行动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综合设计义务教育阶段国学经典内容与书法的教学内容,组织全体语文教师针对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编写了的《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校编教材:

一年级《三字经》与基本笔画相结合 二年级《弟子规》与偏旁部首相结合 三年级《千字文》与偏旁部首相结合 四年级《道德经》与间架结构相结合 五年级《增广贤文》与间架结构相结合 六年级《论语》与间架结构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临写,完成情绪表达的过程,并与内容产生共鸣,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教材精选了国学经典做为诵读内容,内容上删除国学经典中封建愚昧思想的内容,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书法教学注重书法技法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以临摹过程为基础过程,把进一步的临写与创作作为提高内容,强调孩子们写字习惯的养成,对书法艺术感情的培养。

二、制度保障促落实

根据我校的实际,作了相应的制度。国学经典早读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每一位语文教师积极地参与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之中,引领学生开展诵读活动和书写活动;保证了每一个班有专用的国学诵读时间;保证了每一个学生有《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校编教材;保证了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展示活动—,即与考查学生国学经典积累相结合的“我爱汉字”书写大赛,学校对各班级开展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活动给予督促、评价。

三、融入教学促高效

《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语文教学同步,与其他学科融合,与学生生活联系的。语文学科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 效拓展、写字教学有效融合,把国学经典诵读、书法和语文教学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励孩子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四、活动推进促发展

为了让国学经典文化与书法艺术真正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我校主要通过活动来推进。结合不同年级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与所教授的书法技能,我校已经成功举行了两届“我爱汉字”书写大赛,通过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国学,练好字的热情,为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和谐的个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反思内省促提升

教师不是专业从事国学研究和书法研究的人员,对国学经典的讲解和对书法技能的传授并不是很精准,虽然学校在努力为我们创造培训的机会,但从事“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教师仍渴望得到更系统地培训。

东长小学

篇12: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摘要]本文介绍了对宗教的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怎样看待宗教问题以及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内容,主要结合当前宗教发展的现状,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的冲突与融合,邪教横行对社会主义带来的深重影响的背景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已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迫在眉睫的举措。

[关键词]宗教问题社会主义积极引导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童年而出现,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之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作一番重新审视,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类自身的关爱,都是十分有意义的。而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宗教的定义及对其的认识

定义宗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七十年代有日本学者的统计表明,对宗教的定义有一百多种,但每种都有缺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和涵义,总是可以找到例外

《牛津字典》里给宗教下的定义是:人类对一种不可见的超人力量的承认,这种力量控制着人类的命运,人类对它服从、敬畏和崇拜。詹姆士提出自己的宗教定义是:“我现在请你们武断地采纳的对于宗教的定义,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的一段话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总之,宗教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宗教最早产生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映和幻想。宗教是人么克服了缺乏感,凡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受限制的都能够在幻想世界中得到满足。宗教的反映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即宗教的神圣性十一超越尘世为前提的。

全世界的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二,宗教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宗教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思潮及现象。据统计,中国1亿多人信教,世界有4/5的人信教。当今世界的各种冲突都伴随着民族和宗教问题。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国家和地区没有宗教问题。宗教思想、宗教组织、宗教设施、宗教人员、宗教信众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已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强大的社会势力和精神力量。要解决世界性问题包括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民族问题、文化问题等,宗教问题乃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交织。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历来密不可分,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所属的宗教。目前世界上宗教与民族问题相交织并发生冲突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中东、前南斯拉夫、车臣、克什米尔、斯里兰卡、北爱尔兰、魁北克、科索沃等。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是神圣、崇高、不可亵渎的。但

是,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常常采取宗教的形态;而许多宗教冲突的发生,在深层原因上又发端于民族实际利益的冲突又例如现实中的中东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无尽灾难,在历史上有许多是是非非和恩恩怨怨,加上外部势力的插手,更增添了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难度,尽管有些问题是非分明,有些问题互有对错,但实质上仍是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冲突。这些冲突往往以宗教的形态出现。

其次,是宗教问题与社会问题相渗透。宗教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问题也在宗教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事实上,对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宗教活动和思想感情,而且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政治和经济,社会道德和伦理,社会文化和交往,乃至于家庭婚姻、生老病死等等。

再次是宗教问题与国际问题相感染。宗教问题国际化和国际问题宗教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前宗教问题的国际化趋势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西方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又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西方文明或西方文化)与东方和其他宗教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是同伊斯兰教的矛盾,还有同佛教、儒教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另一种是地区性的宗教矛盾和冲突,如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伊拉克和伊朗、科威特的冲突等。还有一种是某些国家内部不同宗教之间以及同一宗教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这就构成了世界上不同层面和地域的宗教矛盾和问题。国际问题宗教化是指当前的国际问题大多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这里既有冷战结束后巴以矛盾的突显,也有在这期间美国和伊拉克矛盾、美国和恐怖主义之间矛盾的产生和突显。

三,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长期以来,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是简单地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对宗教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另一种是放弃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对宗教人士的教育引导,甚至热衷于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助长宗教热。这两种对待宗教问题的不正确。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看到宗教具有长期性,民族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才能自觉地从党和国家新时期工作的全局,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着眼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充分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切实把做好宗教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我国大部分群众不信仰宗教,少部分群众信仰宗教,这是我国人们侵略在宗教信仰问题上的实际状况。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对人们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不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必须看到,“少部分信仰宗教的群众”其实也是为数甚多的基本群众,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充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广大信教中的凝聚力、吸引力,把他们仅仅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要客观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从“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角度,以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为钱俶,改变过去有的同志只习惯于从消极方面着眼、过分强调信教于不信教群众的差异的思维定势,多从正面把握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致力于促进建立和谐关系。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体化为“正

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并将之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宗教要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相适应,必须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我国各宗教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也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其积极因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做好。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要鼓励和支持宗教界继续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在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促进世界和平等。

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这些合乎时代精神的神学思想,极大地激励着我国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与建立人间天堂的伟大事业。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全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靠保证。

另一方面,保守的神学思想、宗教中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的教义、教规和活动仪式还会对广大信教群众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宗教出现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重要的是在“积极引导”上下功夫,在引导的过程中不断克服不适应的方面,使宗教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宗教现象学》玛利亚苏塞·达瓦马尼 著 高秉江 译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华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甘肃民族出版社

上一篇: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下一篇:文明,只差一步之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