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

2024-04-22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精选15篇)

篇1: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

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1000字高二

金色的十月,我伫立在金色的秋风中,遥望东方地平线那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思绪如骏马般飞腾,集合起来自母语的温馨词汇,将喜悦和憧憬幻化成美丽的诗篇。

在历史的长河里,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金戈铁马地一路狂奔而来,追寻着富足的疆土和昌明的盛世。然而他们的豪情与壮志无论如何表现不出今日祖国的风度,他们的诗情与画意无论如何描绘不出今日祖国的风采。

去病不灭匈奴誓不为家,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林则徐虎门销烟,乃广为传颂的佳话;秦桧卖国求荣,吴三桂引清入关,遭万世百姓之唾骂。人们尊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痛恨奴颜婢膝的卖国之辈。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而朴素的感情,是赤子对母亲最诚挚、最热切、亘古不衰的爱。

接你回家,我不能没有你,尽管你留在那里却铭记在我心里;接你回家,温暖你的土地,永远守候你一生,对全世界的情义。一场海地地震,夺取了8位英勇的烈士的宝贵生命.他们在海地努力地救援,为中国增添了新的勇气,这难道不是爱国吗?

曾经记得汶川地震,每一个人都在挣扎,每一个人都在内心哭泣,当一个个生命被成功的救出,大家心中的喜悦已经翻动着,澎湃着.我们中国人的信念并没有摧毁,灾难使我们更加团结,众志成城凝练了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受难的同胞们用自己的希望与信念打破着生理的极限,难外的人们分秒必争的抢救着每一个生命。是信念让一个个人存活下来,是爱心打破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我们不怕,因为爱在!这也是一种爱国的精神!

爬满长城烽火的大地,布满甲骨文的钟鼎,气势磅礴的故宫,在这一片东方的神舟大地上,一展雄姿!我爱我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爱我祖国的人情风土,我更爱我祖国人民那勤劳爱国的精神!碧波万顷的大兴安岭,不仅走不完,也看不厌,她养育了多少珍禽异兽,又出产了多少奇珍异宝。听,那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如乳汁一般滋养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养育着伟大的中华民族。

当一面国旗缓缓地升起,我们都以最庄严肃穆与敬佩的面孔朝向它,祖国的国旗,你能说我们不爱国吗?是的,生活中就是这样。一个人,只有远离家门,才能真正知道家的重要;只有走出国门,才能真正诠释“祖国”的含义;只有到了局势不稳定的地方,才能真正理解“和平”的意义。我虽然没能像维和队员一样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一种责任,我能感觉得到灵魂的悸动、血液的奔流,同时,我也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性。我既没有像他们一样这样工作得轰轰烈烈,我并没有像他们一样这样伟大。在以后岁月里,我会孜孜不倦地工作学习,一切从小事做起,用自己有限的能力为他人服务,学习维和警察同志立足本职、勇挑重任的精神,学习维和警察同志完善自我、为国争光的精神。

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时,我们从那满含泪花的凝视里,从自豪激昂的“起来”声中,从挺直腰杆、溢满喜悦的容颜上,体会到了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同时,也掂量到我们新世纪青年学生的重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今天,从我做起,从我的一个眼神做起,从我的举手头足做起,我爱我的祖国!

篇2: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

祖国,一个令我感到无比温馨的字眼儿。每每看到那鲜红似血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蓝天之中,总能勾起我心中那一抹与祖国有关的情感。

放眼望去,现在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一栋栋高耸入云的大楼,一套套先进的设备,一朵朵花儿在人们脸上绽放。这都体现着今天我们的祖国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是不可藐视的。但是由今天我们祖国的`成功,我们是不是也该回首过去那些为祖国而献出自己的可爱的人儿们。是他们的付出造就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造就了今日中国在社会上的地位;让我们中国人在国际上能够昂首挺胸,自豪地说出:我是中国人!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得以延续,是和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紧密联合在一起的。

有深入险境,以寡敌众,大胜而归的霍去病;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忧患意识的范仲淹;有“精忠报国”之动人壮举的岳飞;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民族气节的文天祥。有“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之为国献身的于谦。正是他们这些仁人志士为我们中华民族翻看了精彩的一页,他们的事迹鞭策着我们前进。这些动人的历史篇章,不正是在告诉我们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在那段多灾多难的岁月里,我们的爱国志士们救亡图存所走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视死如归,为国捐躯。正是这种英雄气概鼓舞着一切爱国者,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出一部部爱国史诗。

林泰曾这样写到:

当年丞相过桥东,

战马啸啸满路风。

万古人间留壮烈,

百年溪水泣英雄。

伤心荒涧碑犹在,

放目寒山事已空。

吊古不堪回首望,

冷烟萎草夕阳红。

他用自己的笔倾诉自己满腔的热血,而我拿起笔,却显得稚嫩无力。我此刻也不禁想起了:我又该做些什么?

我也曾想过,征战沙场,统帅百军,做像岳飞那样的大将军,统领一直想岳家军那样的军队;我也曾想过,挥毫洒墨,气宇轩昂,做一位像文天祥一样的词人,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也曾想过,自己出生在那战火连天的年代,做一位像毛主席一样的领导者,领导中国人打江山……可是,我能做到吗?

如今,“东亚病夫”这个称号已经离我们远去。那么,在如今社会安宁的年代里,那么,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爱国呢?我陷入了沉思……

也许,你会说:我们现在还只是个孩子,一个孩子而已,能为祖国做什么?是啊,我们只是个孩子而已,能为祖国做什么?

不能吗?不然,我们虽然只是个中学生,我们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做那些让世界垂青的事,但我们可以低下头去,看看自己身边的小事。

我们的身份是什么?学生。对,那么学生的职责是什么?好好学习。

作为学生,如果我们好好学习,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呢?目前,我们祖国最缺少什么?不正是一些有能力,有才干,有智慧的人才吗?也许现在我们离这一步还很远,可是我们每日的刻苦,每日的学习,不就是为了那一步而打下基础吗?所以,我们现在的刻苦与努力,就是一种爱国。我们在为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而作准备。今日,我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希望将来,中国能以我而感到骄傲!你根本不用找寻任何特殊机会,你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献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就是这样。

篇3: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父母

18岁那年,我和父亲大吵一架。原因是为填志愿与父亲意见不一致。

我坚持了自己的志愿,没有听家里的。父亲以为一片好心却不被理解,一向听话的我竟敢反对他,便发火大骂我“不孝”。而我认为我有权利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便说:“谁也不能把意志强加于我!”

一听这话,父亲勃然大怒,拍案骂道:“大胆!你是我生的,若在舊社会打死你也不犯法!你给我滚出去!”

我真的一甩袖子住到姨妈家去了。

这件事最后以父亲妥协了结。但从此父子之间变得冷漠而隔膜起来。现在回想此事,父亲的好心是不容置疑的,我还是非常热爱他,因为他为我们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但我总感到遗憾:为什么父子之间不能从一开始便是朋友而平等相处呢……

是啊,为什么父母和孩子为什么不能做朋友?

孩子们渴望父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们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期望的理想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面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几乎一致选择:亲子如朋友。

朋友是什么?

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如是说。对吗?也对。但远远不够。因交往而感情者,可以是师生,可以是干群,可以是官兵,可以是夫妻,也可以是亲子,但并不就一定是朋友。看来,“朋友”除了感情之外,还有更本质的东西。

我们且来为“朋友”寻一回根。

“朋”字,本义是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甲骨文的朋字就是两系串起来的贝壳的象形。后来,有了“同门曰朋”的意思,“朋”指受业于同一老师的人。

“友”字,在甲骨文里像顺着同一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互相帮助之意。后来有了“同志为友”的意思,“友”指有共同理想共同志向的人。

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合起来便是“朋友”。这样看,朋友当指有共同师承或有共同志向的人。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什么?两个字:平等。不论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还是后人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如此漫长的历史长卷竟赋予“朋友”一个永恒的内蕴一一平等。

于是,人们把朋友定位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这是人们共同的永远的追求,追求人与人之间润泽于情感之中的平等。人们追求着平等,人们渴望着平等,人们也创造着平等。人们共同的努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今天,人们终于享有了更多的平等,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朋友。

于是,师生可以是朋友,干群可以是朋友,官兵可以是朋友,夫妻可以是朋友……

在走进新世纪的今天,亲子又何妨是朋友?

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亲子做朋友还是那样难。类似前面的故事还常常让我们感到是那么似曾相识。

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是“代沟”所致。这有一定道理。父母与子女是两代人,由于生活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价值评判和自我感受,存在着差异、隔膜乃至对立。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代沟”。代沟的确会导致亲子间的心理不相容和情感不融洽,以至难于朋友般地相处。但是,通过亲子间有效地沟通,是可以消除代沟的。如果把亲子难于做朋友仅仅归结为代沟,就实在是以偏概全了。

亲子难于做朋友的根源,是至今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头脑中不肯退位的“父为子纲”,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

“父为子纲”,是封建社会亲子关系的准则。在这种关系下,父母的意志就是子女的意志,父母的话对子女来说就是法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如若违抗,可以任意惩处,甚至可以处死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同“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一样,“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要不,《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何至于其父一声传唤,就吓得半天也迈不出一步?多少年来,我们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生活过来的。

今天,“父为子纲”早被推翻。但如今还没彻底消亡。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余毒根深蒂固,“父为子纲”的观念还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这就是在许多家庭中,亲子之间还存在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在不少家庭中亲子间还不能平等相处。子女的事,一切由家长做主,不看重子女的人格,强迫子女按家长意志行事,动辄打骂,施以体罚,甚至体罚子女致残致死!这岂是一个“代沟”可以了得?

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社会需要一代新人具有民主、平等、自主、自强的意识。新的一代也在主动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和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家庭生活也必将日益民主化,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必将日益发展和强化。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如果父母的教育观念不更新,不主动调整亲子关系,势必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父母就会丧失教育子女的主动权。

因此,亲子还是应该做朋友。

朋友,已经并正在成为亲子关系的一道最亲最美的风景线。

在欧美国家的家庭里,一般亲子关系是比较平等的。在我们国家较开明的家庭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亲子能平等相处。亲子如朋友的故事,正在汇成一缕缕清新的风,吹进越来越多的家庭。

您也许说,亲子做朋友是件好事,可跟几岁的孩子也可以做朋友吗?

您听这位父亲怎么说——

在儿子心目中,我与他有着父子和朋友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还要从“玩”上说起。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跟孩子同玩也是初建亲情的过程。一天,我带儿子买来塑料球,一球多用,我俩可以用脚踢“足球”,可以用羽毛球拍打“网球”,也可以挂上塑料网投“篮球”。除了玩球,儿子喜欢的活动,我都参与,我们成了不分老幼的“玩友”,玩中,我们讲究的是平等。

后来,结合儿子左撇子的特点,我们给他制订了练习拉小提琴的计划,目的是全面培养孩子的素质,不指望成为艺术家,仍然定位于“玩”。第一次“上课”,儿子的注意力像被磁石吸引住了一样,来了兴趣。可时间一长,竟将小提琴扔在地上,哭着说:“你告诉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对几岁的孩子光讲大道理不行。我们还是讲平等,换个玩法:把每天一个小时的训练改为我和儿子交替拉,比赛拉,孩子又能坚持下来了,而且训练水平渐入佳境,经过几年的训练,顺利通过了小提琴级别考试。

孩子上学了。一天中午,老师为孩子没完成作业把我请到了学校。在教室里,面对老师和同学,我特别尴尬,恨不得打儿子一顿。回到家里,我平静下来,感到应该和儿子平等地沟通,应该把自己摆在朋友的位置上。吃晚饭时,全家在一起说了许多知心话,儿子静静地听着,想着。我们一起讨论着怎样把学习搞好的问题。

我感觉,把自己跟孩子摆在平等的位置上,从孩子小时候就能做起,也让我尝到了甜头……

篇4: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

我认为爱国对于90后来说是一个遥远而抽象的词语。在我们眼中所真正关心的无非是考试成绩,明星八卦,电子游戏,年轻作家等等,至于爱国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要爱她,首先要尊重她。

中央二台“开学第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负责天安门升旗仪式的解放军战士在护送国旗到旗杆下时,靴子被一根铁钉扎穿,铁钉深深嵌入肉中。他没露出一丝痛苦的表情,平静甚至出色的`完成了升旗仪式。等仪式结束后脱下靴子,里面早已被鲜血染红了。或许当时的剧痛足以令他倒下,但他始终铭记自己庄严的使命,面对广场上无数中国人与外国友人,他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无愧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相信,当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他心中一定充满无限骄傲和自豪吧!这是怎样一份赤诚的爱呀!

篇5: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百善孝为先,有了孝才能谈其他的。由孝敬父母做起,再设身处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这个基础上再谈爱国。”读了院领导推荐的《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感慨很多,受益匪浅。

首先很赞成书上说的“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孩子从父母,特别是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基本的伦理关系。父母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子女的品格、气度、和性情,担负起子女真善美的引领和追求。”

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行孝的三个含义。养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让父母为你的健康担忧。养父母之心的第二条就是要顺父母之意。顺,合乎天理。有一句话叫“顺着为孝”,就是说对老人不要苛求,不要较真、不要下意识地去改造老人,而是应该努力适应老人。养父母之心的第三条就是兄弟姐妹要友爱和睦。养父母之心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常给父母发自内心的笑容。

有学生向孔子问孝。他简单的回答了两个字,说“色难”。色是脸色、表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孝敬父母这事里,千难万难,难不过给爹妈一个好脸色,和颜悦色比什么都难,比你给他买房子、买衣服,带他去旅游都难。因为这“色难”,是要持之以恒的,不管你心里烦不烦,不管他叨叨的对不对,你都能听下去,还得有个好脸色。在家中父母面前,要始终是欢乐的样子,不能长吁短叹的发愁。这种修养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氛围,而且也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而现在我们都是跟爹妈先甩脸色,停一段想起来后悔了才安慰。在家里,恶劣情绪是最大的污染源。一张拉长的脸,足以熏黑一片晴朗的天。我们常常听到老人们说:吃孬吃好没什么,只要回家能见个好脸,得口好气,就心满意足了。这叫“孝颜”。正如《礼记、祭义》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现在很多青年人,朋友之间交往打扮得漂漂亮亮,那你回家时打扮过吗?相互经常不断的又是献殷勤又是献花,那你给父母献过吗?每天又是打电话又是发短信,那你给父母打过吗、发过吗?一见面又是说又是笑,那你给父母说过多少话、笑过多少次呢?据调查,当下80%的年轻人,对自己偶像明星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而对于自己父母的生日竟毫无所知。《二十四孝》里的老莱子,70多岁了,为了父母高兴,忘却年老的忧虑,常常在父母面前表演很多节目,手摇拨浪鼓如小孩般戏耍,甚至翻筋斗,让父母欢笑舒心。

有人专门做了问卷调查: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位表情愉快,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和希冀。而100位儿孙见到长辈时,有46位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问题。有人把“脸难看”称为家庭暴力中的表情暴力。

目前,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由“食养”提升到“色养”的层面。关注老人的心理世界,呵护老人的精神生活,是时代赋予孝敬的更深内涵。

篇6: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 作者: 鲁献启 * 发表时间: 2011年10月26日 *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很高兴和大家见面。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我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这也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孝道,构建和谐社会,一点肤浅的感悟和体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些欧洲学者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都消失了,唯有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并保持了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经过研究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那就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家庭教育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

人从一出生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家庭关系,孩子从父母,特别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如何处理好基本的伦理关系。比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最基本的伦常大道。父母以自己的身先示范影响子女的品格、气度和性情,担负起子女真善美的引领和追求。

现代社会的很多美德都是以家庭关系中推出来的,好的概念几乎都是从父亲母亲之中浮现出来的。父母的言行和诚信度对子女人 性、心性、禀性的培养和人格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力,是为子女打造做人基础的决定关键。

今天的家庭从过去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慢慢的到现在的小家庭化,个人化,人们关注的是一个人的享受,许多年青人失落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失落了中国固有的精神,做父母不像父母,做子女不像子女,做兄弟不像兄弟,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讲的是市场,科技,信息,很少强调学思并重,言行相接,如何做人。知识的教育重于生活的教育,功利的教育重于道德的教育,填鸭式的教育重于启发式的教育。重规范化管理,轻个性化发展,重普世科学文化,轻中华人本文化。邓小平曾说:10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是教育。20多年过去了,失误以另外的形式变幻着另外的后果仍在持续发展着。传统伦理道德被颠覆,社会互信不断消解,社会心理日益扭曲,公共责任和核心价值观缺失,特别是一些权力和金钱持有者缺乏高尚的道德支撑,缺乏内心敬畏的法律约束,其严重程度绝不小于邓小平当年的担忧。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直指:“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这里大家看一看今天“教”字的写法,左边是孝,右边是文,这也就是说教育要先教会孝道再教学文化,这样德才兼备才成其教育。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这就是说孝道、孝顺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包括伦理教育、圣贤教育、道德教育,都是从孝道引申出来的。教人要从教孝道开 2 始,做人要从行孝道做起。古文讲:“天下之人,不孝不教”,就是说,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不能教化。

孝对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学好孝道,他感恩、道义、责任、奉献的人生态度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人假如从小就受圣贤教育,用爱心经营人生,他的生命绝对不会到成年才发光,也绝对不会到退休就结束,而是愈老愈有价值。

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的根本,他培养的是人的一种恩义、情义。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古人名言: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做人。意思是说懂得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那才谈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算是一个具有人性的人。那么下面我们就讲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孝?

(一)什么是孝?《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是孝的三个阶段。“始于事亲”是指幼年时期从开始侍奉父母做起。“中于事君”是指中年时期以效忠君王为孝。“终于立身”一说指老年时期应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这是孝的圆满结果。“事亲”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层次,否则“事君”谈不上,“立身”更不可能。三个阶段既有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又有着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就今天来说,让父母生活的好是小孝,小孝为家。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因为自己生活的好,是大孝,大孝为国。一个人的孝心永恒不变,并能发扬光大,做到立身,进德,修业,成圣成贤,那你就是至孝了。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也好,论国学智慧也好,则孝道不能不讲,《孝经》不能不读。

汉朝大儒郑玄说《孝经》是六经总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章太炎先生的说法:《孝经》是国学之宗。汉朝自惠帝起,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如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汉孝武帝,使孝道达到了新的高度。这种谥号特点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一如既往地把《孝经》放在了重要地位。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父母,所以《孝经》是一部受到关注最多的书。

《孝经》从“入则孝”开始,详尽地讲解了孝道。例如: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谏父母之过,侍父母之病,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并从五个方面向我们对什么是事亲、什么是尽孝作了具体的阐释:

首先“居则致其敬”。“致”就是尽心尽力切实做到,而且做得圆满。就是说对父母要发自内心,完全真诚,没有丝毫保留、虚伪。对父母由衷的尊敬,这样的一种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关键是要尽心尽力做到承欢膝下,让父母舒心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

三是:“病则致其忧”。就是说父母到了老年,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做儿女的心中不仅要忧心忡忡,问寒问暖,而要尽快为父母检查治疗,尽力照料,护理,争取早日痊愈。

四是:“丧则致其哀”。就是说如果父母过世了,做儿女的要知恩图报,尽其哀情,这是儿女情感的自然流露。

五是:“祭则致其严”。是讲父母埋葬后,要定期的祭祀,庄严、肃穆、恭敬,追忆感念父母的恩德。

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居、养、病、丧、祭五个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作为子女的基本责任就算尽到了。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

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恢复本善。

这里向大家举一个例子:说的是抢劫犯李斌,入狱一年了,从来没人看过他,眼看别的犯人隔三差五就有人来探监,送来各种好吃的,李斌就给父母写信,让他们来,在无数封信石沉大海后,伤心和绝望之余,他又写了一封信,说父母再不来,他们将永远失去他这个儿子。

这天天气特别冷。李斌正和几个在押犯人密谋越狱,忽然,有人喊道:“李斌,有人来看你!”进探监室一看,李斌呆了,是妈妈!一年不见,妈妈变得都认不出来了,才五十开外的人,头发全白了,腰弯得像虾米,人瘦得不成形,衣衫破破烂烂,一双脚竟然光着,满是污垢和血迹,身旁还放着两只破布口袋。没等李 斌开口,妈妈浑浊的眼泪就流出来了。这时,指导员端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鸡蛋面进来了,热情地说:“大娘,吃口面再谈。”等妈妈吃完了,李斌看着她那双又红又肿、裂了许多血口的脚,忍不住问:“妈,你的脚怎么了?鞋呢?”“是步行来的,鞋早就磨破了。”步行?从家到这儿有三四百里路!“您怎么不坐车啊?怎么不买双鞋啊?”“做什么车啊,走路挺好的,唉,今年闹猪瘟,家里的几头猪全死了,天又干,庄稼收成不好,还有你爸……看病……花了好多钱……你爸身子好的话,我们早就来看你了,你别怪爸妈。”

探监快结束了,指导员进来,手里拿着钱,说:“大娘,这是我们几个管教人员的一点心意,您可不能再光着脚走回去了。”“这哪成啊?娃儿在你这里,已够你操心的了,我再要你的钱,不是折我的寿吗?”李斌撑不住了,声音嘶哑的喊道:“妈!”就再也发不出声了,此时窗外哭泣声一片,那是旁观的劳改犯们发出的。这时,有个狱警进了屋,故作轻松的说:“别哭了,妈妈来看儿子是喜事啊,应该笑才对,让我看看大娘带了什么好吃的。”他边说边拎起麻袋就倒,李斌妈妈来不及阻挡,口袋里的东西全倒了出来。顿时,所有人都愣了。第一只口袋倒出的,全是馒头、面饼什么的,四分五裂,硬如石头。不用说,这是李斌妈妈一路乞讨来的。李斌妈妈窘极了,双手揪着衣角,喃喃地说:“娃,别怪妈做这下作事,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东西…..”李斌好像没听见似的,直勾勾的盯住第二只麻袋里倒出来的东西,那是一个骨灰盒!李斌呆呆地问:“妈,这是什么?”李斌妈神色慌张起 来,伸手要抱那个骨灰盒:“没……没什么……”李斌发疯般抢了过来,浑身颤抖:“妈,这是什么?”李斌妈无力的坐了下去,花白的头发剧烈的抖动着。好半天,她才吃力的说:“那是……你爸!为了攒钱来看你,他没日没夜的打工,身子给累垮了。临死前,他说他生前没来看你,心里难受,死后一定要我带他来,看你最后一眼……”李斌发出撕心裂肺的一声长号:“爸,我改……”接着“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劲儿的用头撞地。“扑通、扑通”,只见探监室外黑压压跪倒一片,痛哭声响彻天空…… 第二个例子说的是,《二十四孝》中有一则“拾葚供亲”的故事。故事主人翁叫蔡顺,是我们河南人。蔡顺父亲早年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很孝顺。当时正赶上饥荒,没什么吃的,他就背着筐去采桑葚。有一天,他采了不少桑葚,背了两筐往回走,路上碰上了贼。贼是当时官方记载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造反的农民赤眉军。赤眉军一看他背的桑葚分两个筐装,都很好奇,问他,这是为什么?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好吃,有甜味。红的是生的,不太好吃,有酸味。黑的给我妈吃,这个红的我吃,我们没有粮食可吃,就靠这山野果子充饥。赤眉军的这些人认定蔡顺是孝子,他们决定给他两袋粮食,饥荒年代有人给粮食可是不得了的事!而且不是一般人,是强盗给的!赤眉军除给粮食外,又给他一个牛蹄子,说给你妈妈改善改善生活吧。

李斌的例子告诉我们:孝道可以让服刑人员触动他们的天性,启发他们的良心,转变改造为好人。蔡顺的例子告诉我们:盗亦有道。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孝子,那些社会边缘人物,或是暴力起 家的强盗,也会尊重你,甚至尽其所能帮助你。孝道与亲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

孙中山先生说:“国家讲伦理道德,才能长治久安。”“《孝经》所讲的,几乎无所不包。现在世界中最讲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得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 我国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在人类,中国是最讲孝道、最注重伦理的国家。在众多的伦理教条中,孝总是摆在第一位。在封建社会,许多英明皇帝告知天下以孝治国。”

周文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对父母就由衷敬爱。继承王位之后,更是以孝著称,以德治国,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都尽到极致,成为全国人民的表率,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王朝。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时的“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之所以能把国家治理的那么好,根源就在于这些皇帝以天子身份行孝垂范,以孝驭官,以孝化民,以孝治天下。

《孝经》在汉武帝时传入朝鲜,梁武帝时传入日本,他们都把《孝经》视作盛典。日本古《学令》规定,学生必通《孝经》、《论语》方可取用。在韩国,不孝者根本不能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能做政府官员。

韩国、新加坡等周边邻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华人聚居地,孝道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们在修身齐家、治国理政、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近代,毛泽东情深意切的《祭母文》,其孝情、纯情、哀情、悲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收入语文课本,使无数人受益。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记者采访朱德。

记者问:在您的一生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 “是识字课本。”

“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是我母亲。”

“你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世的时候,我没有在她的床前给她端一碗热水。”

本世纪以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孝道的宣传和教育,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刘云山、回良玉、陈至立,对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对把孝道作为德育教育内容都作出过重要批示,发表过重要讲话。200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弘扬孝道、共建和谐的专版,把孝道郑重地摆在全国人民面前。2008年,国家决定清明节放假三天,让人民群众祭奠祖宗、追念先烈、感恩和怀念逝去的父母。这一举措,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孝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重阳节期间,北京市开展万名孝星和千家为老服务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其规模之大、气魄之大,为全国各地树立了榜样。有的地方提出“以德招商,以孝引资”。有的地方以“教育一代人,受益几代人为”宗旨。编制“孝心教育大纲”。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实则都包涵了中华传统的孝道。

孝关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让人的内心充满温暖,并把人提升到一个庄严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准则。

我们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其实质都是在演孝。“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过节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义。祭拜祖先,感恩长辈,敦亲睦邻,关爱晚辈,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慈爱心肠,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同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凝聚和睦和谐和平的亲和力。这也是节日的动力、魅力所在。

篇7:今天,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

上海外滩美术馆“从手势到语言”(展期:4月27日~ 8月11日)是由巴黎卢浮宫爱德蒙·德·罗契尔德收藏馆(Edmond de Rothschaild Collection)及铜版雕刻收藏馆馆长与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联合策划的展览。展览意在使观念艺术与传统造型技法相关联,试图打破常见的时间顺序的布展模式,将古典、现代和当代作品并置在同一空间,并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元化作品,展开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即:权力、身体、空间书写。用策展人的话说:“期待观众能够借助展厅中视觉与文本的有力建构,完成一次在国际语境下的当代艺术穿越。”

拼凑的词句

展览的三个板块:权力、身体、空间书写——听起来非常有料,不过看完展览之后,展览拼凑的生硬之感。每一件作品都太有想法,各自发声,却没有凝聚为一股力量。不过,这倒是合了展览本身的理念:“非字非词,仅将纯粹的形式缀合”。那么,艺术真的能脱离内在价值而纯粹追求观念与形式?自打艺术史进入“后现代艺术”以来,其趋势是抛弃宏大叙事的架构而走向碎片化、个性化的内在情绪与心灵状态。古典艺术所具有的秩序与和谐、繁复与精致的美,已经被消解为无序、模糊与惊悚,艺术史看起来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果真如此吗?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之一阿瑟·C·丹托说:“丑化是过于消极的姿态,最终会丧失效用,因为处于丑的状态仍然是一种处于审美对象状态的方式,进而会增强束缚而不是抛掉束缚。”

该展有一件作品让我印象深刻: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好男孩坏男孩》录像装置,由两个彩色电视组成,视频共15分钟。屏幕里各有两个正襟危坐的演员,一位是黑人男子,另一位是白人女子。他们复述着由一百个短句组成的同样序列的话语,从“我本是一个好男孩,你本是一个好男孩。我们是好男孩。那是好的。”开始,转到最后“我活着,你活着,这是我们的生活。”其中的对话,从“好”到“坏”、“善良”、“邪恶”,从“活着”到“工作”、“玩”、“取乐”、“无聊”,最后回到“生活”。刚开始,双方语气平静,随后逐渐变得激动、充满说服语气,最后演变为愤怒和尖叫——这种语言游戏像极了如今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重复的符号,循环往复;每一个人都企图说服别人,然而却缺乏耐心聆听他人。是的,大家都在发表意见,那么,谁来听呢?不聆听别人,你的自我语言又何来让人聆听?当有一天,我们的平和交流变成不得不歇斯底里才能让他人听见,这恐怕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消费文化的风格导向

《好男孩坏男孩》所呈现的矛盾语境,其实正是当今艺术的语境。我们身处一个消费时代,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它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些,组成我们的“风格”。我们既想标新立异,又囿于他人的目光。影像中快速流动的图像,就是这个风格导向下的一系列符号元素的呈现。它迅速捕捉我们的注意力,又迅速使我们的注意力涣散。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其后期的著作中,尤为强调现今的媒体手段,是在不断消解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区别,是在无止境地复制,以供文化消费——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到处充斥连篇累牍的符号,我们所吸收的看似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实则是非常碎片化的存在,而这些碎片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它们各不相干,就像一面被打碎的镜子的碎片,而每一碎片都那么锐利,似是要割开现实的一道道口子,除了血淋淋的伤口,无他。痛并嘈杂着,这或许就是如今消费社会下文化语境的现状。而在镜子被打碎之前,它平滑光鲜的特质自然是吸引人的,但我们陶醉的图像,却是我们自己,由各种符号堆砌的自己;我们之所以陶醉,是因为我们认同了这些符号所带来的审美定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消费文化中,人们对所谓“商品”的消费,不仅仅是因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它们的形象,我们从这些风格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有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那么,对于不利于我们的情感体验,我们如何对待呢?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早在《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中探讨过,她认为诸如战争影像,其实是反映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

从沉思到述说

瑙曼的《好男孩坏男孩》,从表现形式来说是流动的“图像”,但从其内在价值来说是“符号”字词的罗列。“图像”是视觉艺术的初级阶段,随后进阶到“符号”体系。在今天,艺术早就远离宗教时代的氛围,从机械复制诞生起,艺术就失去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其所提出的“光晕”(aura)理论,对艺术史的观看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迷恋的“光晕”之美,而成为一种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当今的艺术,不管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从沉思走向述说。更进一步说,当今的艺术品是一个个因述说者而异的故事。比如杜尚的《泉》,它的争议点不在于小便池到底是不是为艺术品,而是它为什么不能是艺术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古典艺术的反叛意义何在?杜尚把小便池摆在展厅,不是为了抹去“泉”这个词本身的含义,用丹托的话说是“更倾向于把它作为缓解膀胱扩张的一种文明手段,在其内涵不受颠覆的状态中,把它作为雕刻式建筑作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插在泉的标签下,达到像美丽泉、普罗米修斯泉那样的成就。”

所以,“从手势到语言”这个展览与其说是想探索观念艺术隐退形式、单纯通过语词呈现艺术品内涵的可能,不如说是在试图讲一个故事。古代艺术培养的是“凝视”的修养,当代艺术则是启发发散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情感体验的共鸣。在如此喧闹的世界,我们该怎样聆听艺术?或许,我们应该重拾童年对听故事的向往与好奇之心。《泉》的前提是,置换了男用小便池的存在场所,从盥洗室到美术馆。任何的艺术观念,必须是结合展示空间的语境的,只有这样,观念才能形成让人听得懂的语言。我们选择聆听某一件作品,是把艺术品当作一个故事载体,艺术家是讲故事的人,而展览馆,就是讲故事的语调。在了解了我们当下艺术语境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作为观者的我们,也就进入了故事的情境,也就能代入我们的情感。

篇8: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

20xx年,导演宁浩凭借《疯狂的石头》以小成本拿下20xx万票房的传奇横空出世,其执导的《心花路放》、《疯狂的外星人》分别获得11.69亿、22.01亿的票房佳绩,堪称最受国人喜爱的导演之一。此次拍摄《北京你好》,“疯狂导演”宁浩与“国宝演员”葛优强强联手,以出租车司机视角切入,回溯北京奥运会在中国举办,举国欢腾的高燃时刻,用小人物的故事呈现普通人与历史瞬间的紧密勾连,在诙谐幽默的基调中突破献礼片的既定概念,打造出截然不同的献礼喜剧,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北京你好》出乎意料的喜剧情节及妙趣横生的叙事风格令人眼前一亮,预告中,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获得一张千金难买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得意洋洋,搞笑台词不断:“您说我这奥运开幕式门票搁哪个合适呢?”、“要是能跟艺谋合个影就更完美了”,开启显摆模式的张北京却没想到因为这张门票遭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通过葛优幽默搞笑一口京片子的诙谐演绎,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普通老北京人形象呼之欲出。

拍摄过程中,导演宁浩与主演葛优认真打磨每一个表演细节,从台词到动作都保留了宁浩一贯“疯狂”喜剧的风格,加上葛优独具特色的“葛式幽默”,极具笑点,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献礼喜剧。提到与葛优的合作,导演宁浩表示:“葛优老师的表演非常精彩,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超出我剧本想要塑造的人物,我想要十分,他给我二十分。”一个擅长拍摄喜剧类型的导演,一个擅长塑造喜剧角色的演员,借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首次合作打造的不一样的献礼喜剧也引发了众多网友的期待:“这两人合作一定妙语连珠、非常快乐!”、“宁浩葛优真是绝配!”

篇9: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

这七个故事的题目分别是《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以这7个故事为代表,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每一时期一个个小人物在国家发展的大潮中,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我是含着激动的眼泪观看了这部巨作,见识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和巨变。

每一个故事都给予了我不同的感动。最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前夜》和《回归》中的国旗升起。每每从新闻中看到国旗徐徐升起,总觉得是理所当然,看到了那一时刻的雄壮,但未曾想过为了让五星红旗顺利升起,专家们要做那么多严谨的准备工作,让我很震撼。开国大典前,工程师林治远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反复试验,同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援,最终在队友的鼓励下他在大风中勇敢地爬上高高的桅杆,克服了恐高症,克服了大风的干扰,将升旗装置修好,保证了五星红旗成功地在开国大典上顺利升起。

《相遇》告诉我们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科技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不怕牺牲,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的主要故事内涵虽然在以往的新闻和文艺节目中都曾看到过,但电影又用它特有的技巧演绎了这些伟大的时刻,让我激动不已。

篇10: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

《北京你好》宁浩+优优的化学反应出奇的好,他们的幽默感很契合。人物设计的很棒,幽默之余不乏温情。而且这一趴最符合“我和我的祖国”中的“我”,是千千万万的小人物和祖国的羁绊。

《回归》很喜欢这个剧本所探讨的内容,围绕那一秒钟时间的寸秒必争而延伸出来的故事。任达华的角色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杜江表现的还不错。

《前夜》也是选取了开国大典筹备中一个很棒的角度。管虎+黄渤,又能让他回到近似杀生的水准了。

《夺冠》徐峥的风格很明显,囧途式幽默,发笑之余也提现了女排精神的传递。

《相遇》从这里开始,故事就变得单薄,这一趴至少我还能知道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任素汐做作的演技,让我无法专心听她的大段独白,换一个自然一点的好些,比如郝蕾。张译大部分时间用眼神演戏,这个戏精又high了。彭彭和小黄鸭算是彩蛋了吧,彭彭一如既往的可爱。歪个题,我有点想嗑张嘉译X张译的cp,叫译译生辉怎么样……

《护航》也是很洒狗血的一个故事,最有能力的人执行备飞任务,在有机会被检阅时选择了帮助队友。完。

《白昼流星》陈凯歌,你老了,认了吧。你的这个故事最小学生看图说话,且犯了假大空喊口号的错误。不知道,你是想卖腐搏出位还是咋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刘昊然的演技竟被衬托的还可以。

篇11:今天我们该怎样教语文

那么,今天,我们到底该怎样教语文?笔者认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两个问题。

一、正确定位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现实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不清楚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清楚语文素养是指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情感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的语言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熟练的语言技能,高雅的言谈举止;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品德修养,等等。而且这些内容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

现实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不分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目标游离,既不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更不会根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学生需求等方面因素,灵活地设定文本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心中不仅有语文教学的“大”目标,更应灵活地设定文本教学的“小”目标。

二、丰厚教学底蕴,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1.以学生发展为本体,咬文嚼字,揣摩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载体,承载着思想、文化、情感等。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千万不能冷落文字》中说:“语文课就是要尽心尽力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一篇篇课文是用书画同体的汉字组成,其中倾吐着作者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文质兼美,相辅相成,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凭借、样本,须认真解读、品味、体悟,从中领悟表情达意的规矩、奥妙。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旁……” 陈钟梁先生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本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共同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课文,咬文嚼字,揣摩语言。

2.凸显学生学习主体,乐学善思,教会学法

语文课本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或是优美壮丽的自然环境,或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或是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足可让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凸显学科魅力,使学生乐学;抓住文本的兴趣点、疑难点或延伸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思;示范引路或渗透规律,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会学。

比如包头市二机一中语文教师刘淑贤在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时,以“感知一篇课文,选读一段文字,精读一节课”的教学板块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根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学生需求等因素来设定本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领会从文章的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来的博大的爱,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其次,制定了一个以读为支点,以“老王”为主轴的梯度式阅读步骤:第一步,初读课文,认识老王,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并用合适的词形容一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步,选读课文,评说老王,每人可以节选一处对老王的介绍或描写,先朗读,再结合内容评说老王;第三步,精读课文,品味老王,选择学生们说得最多的一段进行精读细品,然后师生走进文本,逐字、逐句、逐段研读课文,揣摩语言;第四步,联系实际,关注老王,让学生想想身边有哪些像“老王”一样的人,学了这课之后,你将怎样对待他们?最后,请每个同学用一句话向全社会的人们发出倡议,以“和谐社会,需要你我之手紧握,需要博爱之心共鸣”的倡议结束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教师心中有数,目中有人,手中有法。教师在掌握课程标准、文本特点、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导语巧妙渗透了两点,一是作者的介绍,二是抛出一个主问题:“一个不普通的人为什么会关注一个普通的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然后以读为基础,引导学生“沉入文字”,去品、去思、去议、去讲、去练,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形成了一种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其间,如沐春风,如鱼得水。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以学科魅力吸引学生,以教学艺术赢得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怎么会不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呢?所以语文教师应追求这样的教学境界:让学生“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我学得好”。

笔者的一个学生曾写过这么一段话:“是什么悄无声息,从我身边流淌而过,却留下美词佳句的芬芳?是什么轻舞飞扬,从我身边徜徉而过,却留下字字珠玑的禅意飘香?是语文!她从我们身边轻轻走过,悄悄播下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静静滋润着学生老师的心灵殿堂!”

愿这样的美好能够滋润、愉悦着所有的教师和学生,一路快乐前行!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篇12:我们该怎样爱国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该怎样爱国》。

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冉冉升起的时候,我激情澎湃,心中马上会联想到祖国壮丽秀美的山川,历史悠久的文化,还有那些千百年来为抵御外辱,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英雄志士。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但那时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以为祖国真的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祖国有了一些了解。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在我的小屋里挂起了一张中国地图,那像雄鸡一样昂首挺立的中国版图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激起了我了解祖国的热情,我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那些五颜六色,密密麻麻的东西都是什么?妈妈就一手牵着我,一手指着中国地图:“孩子,你知道吗 ?这就是祖国妈妈。”长大了,老师指着地球仪,教我认黄河、西藏、长城、北京„„才使我知道了黄河就是祖国的摇篮,青藏高原就是祖国的脊梁,长城是祖国的动脉,北京是祖国的心脏。而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大家同是华夏子孙。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亲的是妈妈,最爱的是中华。

听故事我知道了雷锋叔叔,他有一颗博爱的心,在雨夜里他用那敦厚的肩磅为人们遮风挡雨。在那步履艰难的残疾人家里,有他那双手撑起的一片天;在路边,在风雨里,在赤日炎炎下,他用生命书写着人间至爱的歌,就如他曾经说的那样:“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的更美好”。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那高尚的情操,强烈的责任感深深的打动着我,感动着我的心。读课文我认识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从来都是把祖国的利益,人民的生活放在首位,他告诉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中国人也因为他的伟大魅力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神洲大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该怎样爱国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早日成为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尊重别人、助人为乐,讲文明,懂礼仪,诚实诚信,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同学们,我们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我们只有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够报效祖国。

我亲爱的母亲曾告诉过我,我是你的妈妈,你还有一个母亲叫祖国,妈妈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祖国这颗种子,老师为它浇水施肥,如今这棵种子已经开始长大,我一定会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篇13: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作文800字

谈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这和雷锋精神从内涵上是一致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从小学习雷锋的事迹,唱着雷锋的歌长大的,雷锋精神对我们不陌生,很博大,内涵非常丰富,是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伟大的激情,它体现了雷锋同志的公无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同志的事迹,在各个侧面体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今天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就要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要体会到雷锋精神与时俱进的内在活力,怎样把雷锋精神与时代的要要求结合起来,怎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贯彻雷锋精神?我们今天学习雷锋精神,不要讲形式,要讲实效,要讲发自内心的出发点,要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社会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树立积极的、好的榜样,雷锋就是我们的好榜样。

雷锋的精神内涵是很丰富的,他刻苦钻研,尽忠职守,热心待人,做好事只是雷锋精神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行为当中。

学雷锋,最根本的就是要用雷锋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很快,不仅是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是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像雷锋那样,刻苦学习,学理论,学技术,学知识。我们也要像雷锋同志那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憎分明,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要辨是非,明荣辱,分善恶,别美丑。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对于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上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要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科学文明、团结友爱,这才是我们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

篇14:一双筷子该怎样拿作文800字

马年春晚上有一段视频,讲的是中国人的筷子,由八个简单的镜头组成,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来仍是感慨万分。

一双筷子,承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情感,不管是启迪、传承、明礼、关爱,还是思念、睦邻、守望、感恩,这些情感都恰恰是我们民族精神最生动的体现,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咿呀学语时爷爷用筷子蘸了米醋送进你嘴里惹得你哇哇乱叫,又换成酱油换来你的会心一笑。稍微长大一点,手指还不灵活,父母教你用筷子吃饭,多次失败的你抹着眼泪,却还是屡败屡战,终于成功。过年的餐桌上,爸爸抓住你抓着筷子跃跃欲试的小手:“让爷爷先吃。”你求学在外,回到家中,用筷子偷吃妈妈切好了码在砧板上的鸡肉,妈妈笑着说:“就知道你爱吃这个。”或许你只身在外,只能为已故的父母点上高香,摆上碗筷,说一句过年啦。有幸陪伴在家人身边,你把孤单的邻居请到家中吃年夜饭,说这不过是多双筷子的事情。

如此,有滋,有味。

在这个西餐泛滥的年代,走进西餐店的国人越来越多,吃起洋快餐的国人越来越多,有多久,你没有拿起筷子了?这双看起来如此单薄的筷子,又究竟该怎样拿?

不由得想起柴静的《盛妆端热油》――“盛妆”,是不能懈,懈了没有警觉,甘居下流。端着“满满一碗热油”,又要沉静,一较劲儿,力气使大了,热油泼一手。人在某个阶段,四面受力,内心要宽裕才成,心若慌乱是做不成文的,成了也绝不深厚,绝不动人。

筷子和人没有什么两样,在这个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时代,我们的筷子四面受力,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这时我们就该“端热油”,保持海纳百川的心态,学习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但同时,更应该为我所用,不能懈,时时刻刻都要着“盛妆”,做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好好拿着这双筷子,灵活地运用它。

篇15: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孝敬父母、关爱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人莫忘父母恩。同学们,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吗?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呢?

我国东汉时,有个小男孩叫黄香,他家生活很穷苦。在他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伴随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少让父亲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人们常常冷得难以入睡。一天晚上读书时,黄香觉得特别冷,捧着书的手一会儿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都夸奖他。

到了夏天,黄香家低矮的房子里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一到晚上,大家都在院子里乘凉,尽管每个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都困了,准备睡觉去,这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不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黄香说着,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大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父亲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里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父亲紧紧地搂住黄香说:“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哪!”

此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九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的,人们说:“温席扇蚊的黄香,天下无双。”人们还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实也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亲的故事也流传千古。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点评:年仅九岁的小黄香就懂得体贴父亲,他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更引人深思——我们接受父母养育之恩十余年,是否懂得感恩回报父母,是否真正理解父母?你可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首要和最基本的条件。“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何况我们是万物之灵的人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懂得孝敬自己的父母。

孝心故事串串烧:《羔羊跪乳》《卧冰求鲤》《乌鸦反哺》《彩衣养亲》《哭竹生笋》《鹿乳奉亲》《闻雷泣墓》《笼负母归》《弃官奉亲》。

身体力行

和中学生谈谈怎么孝敬父母

据调查,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不知道孝敬父母。他们常常把父母语重心长的教导当成唠叨,动辄顶撞父母,摔碟子撂碗;因父母没有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就不理父母;更有甚者,因父母不让他们“泡网吧”,竟然丧心病狂地弑父杀母,烧毁房屋……类似的令人痛心的事件时有发生,的确令人担忧。

在电视里或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婴儿将要出生的时候,母亲忍受了难言的痛苦;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心急如焚,四处求医,昼夜守护;当孩子该上学的时候,父母即使砸锅卖铁,也不肯耽误孩子的学业……总之,父母愿为我们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父母不仅给我们以生命,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条件,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一切。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一文中写道:“父母者,人之本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在遇到艰难险阻或疾病痛苦时,为什么总是向父母求援,就连平时跌一跤,也会不由自主地喊一声“妈呀”!这就是本能地追念根源。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他便是一个无知的人,一个缺德的人,一个不可交往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那么,现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呢?我们请到了几位老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有什么高见。

A

出镜嘉宾:周 林(江西师大附中 教师)

独门高招: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

父母处处都是为孩子着想,谁也不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火坑里。有时候父母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我们作为晚辈,要耐心解释,不可冒犯父母,给父母脸色看。于丹老师在讲授《论语》的时候说,儿女有钱了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要做到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在和父母交流时,如果你流露出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我们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父母感到快乐、幸福,那样你也将得到快乐和幸福。

此外,我们更不能以“出走”来吓唬父母,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来。

小编插话: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多不容易,我们要听从他们的正确教导。他们是过来人,我们积极地吸取他们正确的建议和看法,可以少走弯路,即便我们有不同意见、看法也要注意表达方式。《弟子规》中说,父母有过,应柔声相劝。心平气和地与长辈交流不同意见,才能显得有礼貌,有修养,更是传统“孝”的体现。

B

出镜嘉宾:王晨光(山西省孝义市二中 教师)

独门高招:在精神上多给父母一些安慰

上学时对父母说一声“再见”,回到家向父母问好;见父母下班了,道一声“辛苦了”,送上一杯热茶,端去一盆洗脸水;父母生病了,带去一声问候,送上一束鲜花;父母生日时,给他们一份惊喜,最好的礼物是一张奖状,一份优秀的学习成绩单或用自己的稿酬、奖学金为父母买的生日礼物……虽然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若你真的这样做了,父母会感到无比欣慰。

小编插话:王晨光老师的提法很全面,值得大家学习。孝敬父母就应该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细小的举动是甘露,能滋润父母的心田,由此带来的幸福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C

出镜嘉宾:唐 旭(河南省济源市济水一中 教师)

独门高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饭后或节假日帮助妈妈洗碗、扫地、洗衣服、擦桌凳、整理房间,或为爸爸捶捶背,为妈妈洗洗脚,农村的学生还可以帮助父母干些农活。总之,根据自己的情况,会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只要你有一颗孝心,心里装着父母,报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恩情是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的。

小编插话:古人云:“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现在,许多父母为了子女能专心于学业上的竞争,包揽了一切家务,以至很多中学生“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弱,有些学生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却很少关心日夜为自己操劳的父母。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种情况,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D

出镜嘉宾:王宁宁(江西省石城县石城中学 教师)

独门高招:节约开支,体贴父母

古代有句话,叫做“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说,当子女的自己要节约一些,省俭一点,这样就能有充足的物力来赡养自己的父母。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父母都不需要上中学的子女来赡养,但需要子女对他们的体贴与理解。

我曾布置学生开展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让班干部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论节俭的警句和名人故事,接着让全班学生搜集父母为子女跟上“时代、潮流”而节衣缩食的事例,并在班会课上交流。同学们听到一个个感人的事例后,都惭愧得流下了眼泪。随后,我向全班学生提出了“生活节俭,不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的倡议,同学们纷纷自觉响应和执行,在全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小编插话:王老师的办法真好!现在有些中学生攀比之心太重,不看家里的情况,一味地给父母“提要求”。记得有句老话“俭以养德”,可见节俭是检验一个人品性的标尺。大家想想看,时代总在变化,我们紧跟时代没有错,可是对于物质追求,考虑一下家里的负担情况,还是要量力而行,多为父母着想点吧。

E

出镜嘉宾:康 蕾(安徽省和县三中 教师 )

独门高招:尊敬父母

“敬”是“孝”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父母,不仅要“养”,更要“敬”,否则与犬马无异。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很多人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礼貌。

小编插话:康蕾老师说的问题在很多中学生身上存在,有些农村的家长来到学校,孩子不愿意看到他们,甚至躲着他们,原因就是觉得父母穿着不够体面。我们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可不曾卑微,他们理应得到我们的尊敬。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杨怀保,每当穿着寒碜、满脸沧桑的父亲来学校找他时,他从不回避同学们的视线,而是大大方方地迎接父亲,因为他明白,一个真正懂得孝顺的孩子是不该嫌弃父母的,即便他们再怎么贫穷。

·红灯警示区·

这些不孝之事,咱不做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过饭,扭头看电视或玩去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照顾,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让人忧虑。以下几种不孝的事情,咱可千万做不得:

☆顶撞父母☆

顶撞父母是中学生最常见的不孝敬父母的行为。某省一份针对600多名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超过65%的学生在家里经常顶撞父母,对父母发脾气。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当父母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时,你会怎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与父母争辩或者摔门而去。

☆不做家务☆

有些中学生缺少家庭责任感,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多中学生在家里很少做家务,所有的事情都要父母、长辈代劳。

☆不体贴父母☆

父母往往创造最好的条件满足子女的需求,一些同学却不懂得珍惜与回报。有的同学在父母身体不舒服、工作遇到困难甚至家庭遭遇变故时,不能体贴父母,反而提出非分的要求。

☆嫌弃父母☆

有的中学生羡慕别人家条件好,逐渐埋怨、嫌弃自己的父母,抱怨家长没有能力为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深深伤害了父母的心。

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孝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父母的感情,让他们心痛。因此,这些不孝之事,咱可不做!

·孝心贴士·

最伤害父母的十句话

父母辛苦一辈子把我们培养成人,真不容易,我们绝不应该对他们说出以下十句话:

1. 好了,好了,知道,真啰嗦!

【温馨提醒】没有真正啰嗦的父母,只有不懂倾听的孩子。

2. 有事吗?没事就挂电话了啊。

【温馨提醒】父母给你打电话,也许只是想和你说说话。我们能否理解他们的用意,不要匆忙挂了电话?

3.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

【温馨提醒】父母的确有些方面很落伍,但你抛出这句时,想过以后自己也会老吗?

4. 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温馨提醒】一些父母总是努力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我们可以出于关心而劝阻,但这样说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

5. 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温馨提醒】父母的建议也许起不到作用,可我们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6. 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你看,东西找都找不到了!

【温馨提醒】自己的房间还是自己收拾好,无论怎样,也不要伤害好意的父母。

7. 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

【温馨提醒】盼着我们回家的父母总想把所有关心融在特意做的饭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就好。

8. 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啊!

【温馨提醒】父母一辈子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很难改,让他们每次尽量少做点菜就好。

9. 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说了,烦不烦!

【温馨提醒】请你掌握好和父母交谈的分寸。

10. 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

【温馨提醒】父母总想把跟我们成长有关的东西都收藏起来,也许会占些空间,可对我们来说,多年后看到自己婴儿时穿的小棉袄,难道不是很惊喜吗?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说过这十句中的一句或几句,但请体谅我们的爸爸妈妈,作为子女,我们都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人生很短,一定要珍惜你身边的亲人、爱人、朋友。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才知道这些人对你有多么重要。善待生命,孝敬长辈,要知道,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他们都会原谅你的,家,才是你永久的港湾!

·孝心金言·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 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 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 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 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 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 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 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 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 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 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

编后语

古圣先贤孝敬父母的佳话姑且不说,就在我们周围,大家耳闻目睹的孝敬父母的事例也不可胜数。

上一篇:看航模展作文下一篇:与农村学前教育相适应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