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2024-05-07

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通用8篇)

篇1: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齐晓光 2009级 音乐

【内容提要】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为主线,有益于开发人的创作潜能。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并具有独特思维特性的人,其思维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广,范围更大,思维更加新奇独特。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摆在音乐教学工作者面前必须研究的课题。文章介绍国内外有关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及在培养音乐创造力中音乐教师应建立的理论基础。

【关 键 词】 :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 创新精神

【正文】

: 创新是人类真知的全部来源。事实上,“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英国科学家霍伊尔(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沦为落后国家而羞愧。”

人类自觉关注自身的创造行为,如果从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1870年出版的《遗传的天才》一书算起,也只有100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创造性的研究大体沿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强调创造性才能中思维品质的重要性。(2)深入进行创造性才能培养的实验研究。(3)注重研究吉尔福特强调的与创造性才能密切相关的人格品质、教育、动机、环境等因素。

对于音乐创造力的研究,最先开始于国外的各种音乐教学法实践中,随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把培养音乐创造力列入到本国的普通音乐教育大纲中并进行了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人人都能进行音乐创造的教学思想。(2)通过唱歌的方式来进行音乐创造。(3)强调学生即兴演奏和即兴表演能力的培养。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处于对国外教学法的学习和优秀课例的借鉴上,在音乐创造力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实验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工作。

近30年来在世界上出现了“促进创造性教育”的热潮,90年代《美国艺术教育标准》音乐课程中将即兴与作曲纳入计划,在强调其教育价值的同时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成就标准。近些年来,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通学校教育将音乐创作的学习纳入学校音乐课程,各国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战略的时候,都把培养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作为首要的任务。《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增加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内容,专门设置了思维技艺、创造技艺、创造活动等课程。日本把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他们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能力的核心是创造能力。我国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探求音乐创造力的内涵和发生机制为主线,有益于开发人的创作潜能。以音乐创造力的教学实验为手段;以音乐创造力评估和测量的数据为标准;以发散性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为突破点,对音乐创造力的构成、发展、培养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及相关因素做量的分析,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音乐创造力的培养。但这些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中,且主要集中在音乐教学过程和音乐教学课例的创新研究上,对音乐创造力的内涵、音乐创造性思维的机制、音乐创造力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音乐创造力的测量和评估标准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验。音乐的本质,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艺术活动。无论是在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音乐欣赏中,都需要音乐创造力的参与,没有音乐创造力就没有音乐才能的发展。

事实上,从诸多的音乐家的创作过程来看,他们都是在大量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上,创作出经典之作。研究表明,创造力更多地表现为心智活动的倾向和特点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丰富经验。人的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青少年时代,在中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又如何起到一种健康的引导,更高层次地挖掘潜能呢?创造力思维高度发展的人一定是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表现出用词的流畅性、联系的流畅性、表达的流畅性、观念的流畅性等特点,总是能在既成常规的模式中打破常规。具有新颖独特的思维,并具有独特思维特性的人,其思维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广,范围更大,思维更加新奇独特。“创造性这一特质是具有不寻常的思维方式,能够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关系,对于各种观点和事物能够想出新颖别致的用途。”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做到自身基础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随时关注时下新的音乐元素的思想,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应当认识到音乐中的创造力多属于个体的心理品质问题,音乐教师应在音乐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开放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学校与老师应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脱节,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变革现有封闭的音乐教学模式,构建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开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营造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要积极改革班级授课形式,针对音乐教学特点,尽可能限制班额,以小班教学为主,与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活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加强参与音乐教学的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发挥。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与创造。让学生在弹性环境中自然发展和创造。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必须改革音乐课程教材的内容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课程教材设置(尤其是基础教育)上明显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堂模式单一等弊端。因此,必须扭转课程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时代社会发展的局面,突出课程教材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既重知识积累、又重能力培养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音乐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文学、生活、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

三、必须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今天,我们许多老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可贵的创新意识早就被扼杀掉了,学生最多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情与向往。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流失,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思想守旧、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即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培养不出多少英才,这实在是教育的失败与悲哀。因此,大力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要坚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原则实行改革。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争辩、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大胆思维、大胆实践、大胆发现、大胆创造,通过设立各类音乐比赛奖项,正确引导、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甚至是冒险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化品质,不拘一格育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放手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只有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提高、创新精神才会发扬,才能不断迸发创造的“火花”。同时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积极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科学的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包括观念、品质、情感、习惯、态度、个性、创造力等的评价。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不能完全用一首歌、一张卷子的形式来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应在教学中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凸现创新素质为主的评价标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出正确的导向功能。往往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采取师生互评、学生互评,个体评估、群体评估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和体验学习音乐的喜悦和成功,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刘沛译.音乐教育理论基础[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尹红.音乐创作教学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1993.4.[5]罗小平、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1995.10.

篇2:音乐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是最能够展现人类艺术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自幼儿时期,就会对音乐充满各种各样的幻想和兴趣,同时,少儿期是孩子发掘自身音乐潜能最重要的黄金时期。

对于少儿音乐教育来说,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观、鉴赏力和创造力是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其中对少儿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是进行少儿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著名的美国教育家罗威菲尔特曾说过:音乐常规教育只是进行儿童美育教育的一种手段,而通过音乐教育去发展儿童的各方面感觉,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少儿音乐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中,应注重三个环节的塑造,即:兴趣、想象力和实践能力。要将激发少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调动少儿对音乐的想象力作为关键,注重少儿音乐实践能力的锻炼作为手段。以下,笔者将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探讨在音乐教育中少儿创造力的培养。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兴趣是培养少儿音乐创造力的源泉。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少儿对音乐的喜爱,让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享受音乐,提升他们创造力的源泉。抓住培养兴趣的着力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少儿音乐兴趣最好的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育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采用贴近生活的教育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儿对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来源于对音乐的.兴趣,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培养他们兴趣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让少儿更多地倾听来自于生活的声音和乐曲,例如:他们自己的心跳声、小河流水的哗哗声等,这些声音都来源于生活并很容易模仿,少儿能够很轻易地将这些来源于生活的声音学会,并演奏出来,从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增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2.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少年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如一味地采用课堂式的音乐教育手段,会本限制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容易使他们产生乏味、无趣的感觉,从而对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培养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少儿多融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在自然中找寻最原生态的音乐节奏,如小鸟的歌唱、娟娟的流水等,这些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音乐正式激发少儿音乐学习兴趣的最好导师,少儿能够在自然的嬉戏中发掘出对音乐最浓厚的兴趣。

二、以想象力发展为关键,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教育给少儿带来的想象是深远的,马克思曾经把想象力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在少儿的音乐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它是少儿发挥音乐创造潜能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特定的音乐形式充分调动少儿的音乐想象力,例如:在学习《金蛇狂舞》一曲时,教师通过现场音乐演奏,让学生进行欣赏,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以问答的方式给学生制造一种音乐的意境。发问方式一:“同学们通过音乐能够想象出什么景象?”学生回答道“我们看到了好多条龙在空中飞舞,好像很多条绸带在飘舞一样。”发问方式二:“在表达金蛇狂舞的意境时,同学们可以用什么方式?”学生回答道“欢快、精神、活力。”教师要注意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类似的启发、引导式的问答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开发少儿的智力,培养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增强音乐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以实践锻炼作为手段,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力

实践锻炼是一切创造力的来源,没有深入实际的动手操作,一切创造都是空中楼阁。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少儿创造力的培养源泉来自于他们的手指。”这充分证明了实践锻炼是培养少年儿童创造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要多制造机会,让少儿参与到音乐的实践锻炼中去,让少儿养成动口又动手的良好习惯,即让他们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也进行音乐实践训练。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少儿对歌曲旋律、节奏形成认识,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会少儿用自己的手去根据音乐节奏打节拍,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旋律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将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背景设置相应的场景剧目,让学生根据音乐背景扮演不同的音乐角色,进行音乐剧表演,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使他们做到感同身受,从而以多样化的实践锻炼模式培养少儿的音乐创造能力。

篇3: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为音乐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本身是丰富多彩的,不但要教会学生唱歌,弄懂乐理,而且要使学生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欣赏能力,以及乐器的演奏能力,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思维的培养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开放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指导学生不断创新,从自己创编到群体交流,变封闭的音乐课堂为开放式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创新的手段。

以下结合音乐学科特点,我谈一谈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一、激情隐趣,培养创造意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审美情趣有着促进作用。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积极的活动倾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是认知活动的动力来源。学习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教学的导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节奏练习、发声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采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使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实践中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努力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逐渐形成相应的技能,并在活动中逐渐形成爱好,培养兴趣。如在教学歌曲《青春舞曲》时,歌曲节奏适宜载歌载舞,于是我便把它编成简单的舞蹈作为导入,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教师应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在课堂中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巧妙地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二、提供情景,创造崭新形象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闭眼听一段描绘雨声的录音,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了把学生融入大自然。我问道:“同学们,你愿意告诉我你雨中的心情,并让我知道你雨中的故事吗?”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下雨了,因为下了雨我可以在水塘里玩水,可有趣了。”还有的学生讲了雨天发生的故事……接着,我运用多媒体电脑显示一幅幅极富诗意又带生活气息的连续画面:“池塘里的小雨点”,“戴斗笠的男孩”,“打荷伞的女娃”……伴随着歌曲的旋律、小雨的“唰唰声”,我又问:“如果这是首歌曲,你能给它起个什么歌名?”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回答也是各具特点:“雨中小唱”、“童年的雨天”、“下雨真好”……学生的思绪在雨景中延伸,想象在雨景中扩展,创造在雨景中体现。就在这一情境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旋律节奏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经历,为歌曲编配歌词,可以独立创编,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在填词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兴奋,也很投入,创编的歌词富有个性色彩,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最后师生共同参与比较、分析、评价,并试唱体验。在我设置的富有情感的意境中学生用心唱自己编的歌,再次感受到创新的愉悦。

三、采取各种形式,培养独立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以音乐艺术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二十一世纪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这种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又能使他们的情感更为丰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要加强音乐基础能力的培养。

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即兴演奏、演唱和小品表演等,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给学生自由发展的自由天地。音乐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也是组织学生上好音乐的重要阵地,因为音乐课是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拓宽审美境界,诱发审美感受,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

1. 节奏创编培养学生创造力

用一个节奏或旋律乐句作为例子模仿它的节奏类型进行编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自己先念再拍,然后由同学一起拍,看谁的节奏编创得好。

2. 歌词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根据歌曲节奏与内容,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为依据自由地创编歌词。

3. 动作创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以动作姿态表现音乐。

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与核心就是感受和表现,儿童音乐活动的基本核心同样是感受和表现。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辅助感知,使学生置身于音乐天地中,入情、入境、动情、想象、体验音乐所表达描绘的各种丰富多样、细致的感情色调,让学生参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需求。在音乐动作创编的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现得到较完美的体现。学生能听着音乐自由地做动作,听着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长时间地陶醉于这种充满乐趣的想象之中。

四、总结评价,为以后的创新鼓劲

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在创造活动中有的学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同学起哄,更怕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提倡学生有创造意识,教师就要敢于表扬标新立异的学生。尤其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谁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业、成功的作业。同时评价时不同的学生按不同的标准衡量,只要他的作业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就有机会体验成功。看似“小题大做”的表扬行为不仅会为日后创新做好铺垫,而且新颖的角度、大胆的设想会使整个班级中的其他学生找回自己的创新勇气和胆识,从而创作出更出众的作品。

篇4: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中多次提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培养创新意识”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头等大事。

一、创造力和音乐教育

“创造力”一词是由拉丁语“Creare”派生而来的,其大意为“创造、创建、生产、造成”。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也在迫切追求自身的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性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而美育在培养人的这些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美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人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正说明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是诱发式的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其教学方式是诱发的,而非强制的。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特质。”关于这种“令人解放的特质”,恰恰表明音乐作为一种启发人思想的手段和工具,尤其能够充分发挥人们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众所周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像音乐一样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每当爱因斯坦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认为自己能在音乐中获得灵感。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理性的桎梏中释放出来,使他的思路从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创造力。由此可见,音乐和创造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们运用创造力谱写并演奏出美好的旋律,而美好的旋律反过来又给人以灵感,激发人的创造欲望。

而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具有强大审美功能和感性意识的学科,和创造力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2、音乐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门类,在目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在素质教育当中,我们应突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到音乐教育当中,我们也应不断地探索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和完善自己的同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前进和创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怎样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的具体措施,如: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和集体讨论等。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格特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其创造力。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更愿意强调一下远距离联想、克服紧张情绪和集体讨论这三个举措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1、远距离联想已被广泛地运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场景、形象进行联想,可使抽象的音乐语汇变得具体而生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瑞士音乐家兼教育家达尔克洛茨在其音乐教学中也运用了这一方法。他的著名教学法——“体态律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身体来体验节奏感,通过唤醒学生天生的节奏本能来培养其敏锐细腻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在这里必须提到以下这一点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开创的“奥尔夫教学法”,又称“Ep兴创造活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克服紧张情绪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许多演奏者在其演奏生涯中一直都致力于克服紧张心理,这种可称之为“精神上的障碍”的心理状态在音乐教学的发展中已开始显露出越来越大的实际意义,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从小学中学甚至幼儿教育就开始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和羞怯情绪是极为必要的。紧张心理一旦得到克服,对学生进行记忆和创造活动都是颇有益处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在一个人安静状态下才能记录反应到其大脑皮层的a波,平静的情绪和自信的状态是发挥创造力的良好条件。由此可见,教师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为学生树立敢于创造的自信心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构建其在创造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安全的过程。

3、集体讨论对创造力开发的巨大作用

“集体讨论”又称“头脑风暴法”,是以班组讨论为形式,通过学生互动的途径进行创造力的激发。自1963年被提出以来的几十年中,这种集体讨论的方法在西方教育中一直颇为流行。近年来,我国许多达到条件的学校也开始采用这种更为开放的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如此,笔者个人认为,将集体讨论的教学方式引进到音乐教学中也是颇为有效的。让学生们互相倾听、互相启发,不仅可以锻炼他们在大众面前勇敢展示自己的心理素质,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迅速提高其创造力。在我国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尤其是音乐学院当中,集体讨论的教学方式常以演奏会、公开课等形式被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以上三种措施之外,其他一些在普遍教学中起积极作用的措施都应该被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运用到音乐教育中来。例如,应重视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可在开始阶段向学生提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动脑能力。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可鼓励学生自我提问,自我寻求答案,教师仅充当一个引导和促进的角色,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总之,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不断地努力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以便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在对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当中,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关注是不能忽视的。众所周知,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本身具有创造力和无限求知欲,具有和学生共同学习态度的教师,往往会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大多会注重对创造活动的评价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渴望。由此可见,教师本身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引导学生创造力的行为中颇具意义。

具体到音乐教育方面,就更能显出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宝贵。因为音乐教学是个性鲜明的教学,提倡不同人对音乐的不同感受和理解。因此,无法用某一固定模式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灌输对音乐的同一种理解方式。所以,因人而异、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音乐教育当中就显得弥足珍贵。反过来说,如果教师将一种呆板、强硬的,甚至是仅仅出于个人喜好的音乐观点强加于人,而没有根据情况进行再创造,那他的教学必定会是毫无生命力的,他的学生所学到的音乐也将会是毫无生命力的。

除了上面所谈到的教师的创新精神之外,教育工作者还应转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例如:过分追求成功、以个别学生的例子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等等。以上的错误观念均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即:打击了学生自主创造的信心,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简言之,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有利于诱发学生创造动力和信心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

在对“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们发现,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开展,对学生甚至是对教师的创造力的培养都会被给予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关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心理,注重对自身创造力的培养及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为祖国的教育改革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5:浅谈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李定一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素质教育的潮流及学生思维发展的自身规律,提出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文中从“美术中创造力的重要性”、“创造力与美术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三方面阐述自己对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的观点和见解。通过这一系列的观点的提出,来达到更好地完善美术教学,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自由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并提倡在教学中挖掘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

篇6:音乐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摘 要

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需以学生兴趣为指导,以教师技巧为支撑,因此开展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练习方法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的理念和定义,同时结合《落雨大》进行了音乐创作分析,指出了音乐创作应当遵从的原则,为幼儿音乐创作练习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幼儿音乐;音乐创作;练习方法 前言

我国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主要以歌唱为主,幼儿课堂音乐创造练习依然没有受到教师重视。未来社会需要多方面的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育是幼儿音乐课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新课标提出了幼儿创新型教育的理念,旨在推动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提升。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思维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探索音乐创造练习方法对于培养幼儿的思考习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概述

(一)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内涵

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内涵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性精神为主要理念,探索培养幼儿创新理念的方式方法,以幼儿音乐课堂为基础,推动幼儿发散思维习惯形成,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幼儿音乐课程,最终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意义

开展幼儿音乐课堂音乐教学意义重大。幼儿音乐课堂并非是独立课程,而是与幼儿综合思维习惯是紧密相关的课程。通过开展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教学,能够让幼儿对音乐课堂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辨别和创作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同时有助于提升幼儿交流能力,培养出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三)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理念

在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作过程中,要遵从如下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1、兼容并包

幼儿思维状态是非常活跃的,在教师引导下,幼儿思维呈现出发散思维状态,既可能与教师思路一致,或者另辟蹊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因此教师应当认可幼儿发散的思维习惯,[1][1] 石建宇,林能杰.“双基”与“审美”共存的小学音乐课程目标观——析朱稣典《新中华小学音乐课本》[J].人民音乐, 2011,(03).对幼儿的思维成果予以认可,增强其思考活力。

2、尊重个性

在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一些个性理念和思路是比较常见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想法,鼓励其继续创新型思路和想法。

3、尊重成果

教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创作成果,只要富有创新精神的成果,都应当受到鼓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进幼儿音乐课堂创作理念的推行。

二、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思路

(一)培养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标中反复强调,要以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活动,让幼儿充满学习兴趣,形成持久的创作追求。培养幼儿音乐创作积极性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好奇心为导向

音乐课堂是一门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课程,音乐创作与学习是融合为一体的,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当遵从幼儿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对音乐创作的热情,增加兴趣。

2、倡导全体参与

音乐创作并不是只属于少数学生的,而是属于所有学生的。因此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幼儿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用眼神、笑容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以暗示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投入到创作过程之中。

3、彰显学生个性

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立舞台,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是非常必要的,将学生音乐创作成果展示到舞台上,鼓励幼儿更好地创作,培养更多的创作灵感和信心。

(二)从模仿起步

由于幼儿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直接进行创作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在开展幼儿音乐创新研究过程中,可以先从模仿入手。在模仿过程中,让幼儿对音乐创作理念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范例为基调,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在了解了音乐创作方法之后,鼓励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实现新的突破,根据音乐教材设计一些简单的节奏,也可以把音乐教材改变成一种 [2][3]

[3]

[2] 周晓东.小学音乐活动课程的未来愿景[J].小学时代(教师), 2011,(02).焦爱华.读《布谷鸟的歌唱——村小音乐教研叙事》有感[J].中国音乐教育, 2011,(10).音乐剧。

(三)超越模仿创新创作

模仿是创作的初始阶段,只有超越模仿,才能实现创新创作。幼儿创新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当指点幼儿音乐创作思路,比如说通过加一加等形式来进行简单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让幼儿感受到这首曲调的节奏和美感,然后根据自身知识对这首曲调进行简单的加工,从而完成音乐创新过程。

三、以《落雨大》为例阐述创作

《落雨大》描述了一种下雨前的场景,因此围绕这个曲调简单的节奏,开展幼儿音乐创作教育。首先组织学生歌唱《落雨大》,以丰富的想象力来进行简单歌词创作,完成音乐创作。

(一)采用场景设置

由于幼儿想象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场景设置形式。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展示下雨前的场景,实现幼儿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种具有实际效果的场景来实现幼儿与音乐的活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创造能力,使得幼儿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发散性思维。

(二)角色扮演

在歌词中,下雨前有小商小贩、有行人。教师组织学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歌唱不同的歌词,通过自己的歌声来表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状态。

(三)教师点评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节奏,改编歌词或者增加节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表演,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创作成果予以点评,增强幼儿音乐创作乐趣和积极性。

四、幼儿音乐课堂音乐创造注意的问题

(一)循序渐进开展创作

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音乐创作水平不高,因此幼儿音乐创作与成人创作成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幼儿音乐课堂创作并不是要求幼儿创作出非常完美的作品,而是培养幼儿创作积极性和兴趣,实现幼儿音乐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在考评幼儿创作过程中,不能把幼儿音乐创作作品作为评定标准之一,培养幼儿多元思维方式才是幼儿音乐课堂教育的主要教育功能。

幼儿音乐课堂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幼儿音乐素养实际出发,切不可不顾实际,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有针对性地设定一些创作目标,比 [4][4] 曾诚.“三维一体”的音乐剧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音乐教育, 2011,(03).如说针对低年级幼儿,更多地采用鼓励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过程中来;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发展节奏、节奏创作、简短小调音乐创作等,只有设定合规目标,才能够推进幼儿音乐课堂创作正常进行。总体来说,幼儿音乐教师应当遵照学生的兴趣,一方面使得幼儿的创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积极性。

(二)设计创作场景

设计创作场景有利于让学生培养创作兴趣。教师在音乐课堂授课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精心设定教学场景,使得教学内容和音乐节奏相一致,激发学生进行音乐创作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音乐歌曲,同时解说歌曲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所描绘的内容。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予以适当鼓励,营造一种特有的音乐审美情景,为开展音乐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发散思维,对于幼儿今后的思维习惯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说教师在进行旋律创作过程中,申明没有明确答案,倡导学生自主创作,大胆进行构思,鼓励学生撰写不同的艺术构思,教师最后加以点拨,使其明确旋律写作的常用手法,比如说前后乐句之间以重复为主,结束音应当避免出现“fu”等音调。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答案解答者,对每一位具有不同创新意见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从而能够提高幼儿更好地思考和创作,鼓励幼儿多从其他角度考虑,更好地处理和解决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作动力和水平。

(四)提高幼师职业素养

教师一要提高教学技能,二要提高个人职业素养,这两点是新课改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1、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要加强良好的师德师风,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和教书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的高尚的道德,以自身的修养,学识风范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

爱心就是促使学生爱好学习动力的源泉。当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青春和热情就全部奉献给了学生,而教师的人生也在这里大放异彩。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更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音乐教师,更加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5]

[5] 武玉琴.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资源利用[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4).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毫无保留的把爱献给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教师必须遵从的首要要素,不管是在哪一个班级中,还是在哪一堂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关心学生,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内心。作为一名严师,并不困难,可是作为一名恩师,就难的多了。可作为一名教师,只当严师是不够的,还要当学生的恩师。而做一名合格的恩师,爱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本职上像蜡烛一样地发光发热。光热是什么?光就是智慧,热就是情感。所以,教师要动用自身的聪明才智,要把全部的感情都投放到学生的身上,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一顶一点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呵护。才会对老师敞开心扉。

2、增强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

[6]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需要长篇大论的知识去引导学生,需要说唱弹跳一起结合并用,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人民教师。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成为“全才”。所谓的全才,就是指即能够熟练的掌握声乐、器乐、合唱、舞蹈、音乐知识、课堂教学等技能,还要具备舞台表演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等等。

在音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保持,创新很重要,是一个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四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有利于培养刚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专研的精神有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真正能够体会学习音乐。

人跟人是不同的,每个学生自然都不同,他们是不同的存在,不管是性格还是个性。当然,他们对音乐更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其欣赏能力和领悟能力自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由此可见,作为中学音乐教师,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老师对症下药,才能有更大水平的提高。

3、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也要具备各种综合能力,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师不仅是单一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个智慧的传播者,道德的引导者。

音乐教育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我们将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积极的吸收知识,拓展音乐教学的内容,才能不断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习的强劲动力。因而音乐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很重要。这种能力表现在:能够准确把握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及其方向;能够有效地在各种音乐教育资源中取其精华;能够有效的利用现有音乐课程设置实施条件;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 [6] 王德文.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评价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 2011,(03).丰富音乐教育教学资源,使资源合理共享。

现代音乐教育技术教学的多样化和新奇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地刺激想象力。而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用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展示音乐之美,加强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操作,让学生在多种感官上认识音乐,吸取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聆听、歌唱和分析等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结束语

幼儿音乐创作教学是一门艺术。在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学生兴趣是开展创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培养发散思维习惯。教师教学技巧对于培养幼儿音乐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音乐创作过程中,需要遵从三个原因,其一,要循序渐进,其二要设定场景,其三培养发散思维,这三种方式都有助于推动幼儿音乐创作教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书籍

篇7:浅谈美术教育中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作者:穆翠花 文章来源:163教育考试在线 点击数:

178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教育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力呢?在美术教学中,通过

教师的指点,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想象力并创造性地完成一系列有独特见解的作业的体现,叫创造力。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思想深处架起一座通往创新之路的“立交桥”,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一是要求教师要有见识、善于发现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在“教鞭 "下发现“瓦特”、“牛顿”、“爱迪生”并能给予以悉心指导;二是教师要有奉献的激情,创造活动的目标和方向异常强烈、鲜明,喜欢“自找麻烦”,即使失败也处之泰然,勇于直前;三是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有预见性、能想象和推断出学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成就;四是教师要有独立性,不囿于教学的某些清规戒律,不断探索和追求适应于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把握儿童美术特点,尊重儿童创造性差异

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其创作的需要,才能完全了解他,并且作有效的指导。

儿童总是以自发和自然的方式创造艺术,因此,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它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方式去进行美术创作。它与成人美术截然不同,成人美术非常强调形式和技术,大多数美术家都努力使自己的技术日臻完善,并且非常关心外界的评价标准,比如他们以往的成就以及对他们未来将有什么影响,而儿童注重的是对个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他们探索美术媒体,更多在是沉入创作过程中,而不顾他们的作品将来被如何评价,他们似乎只对内心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标准做出反应,以至于他们对完善技术和掌握形式显得兴味索然。因此,在分析儿童美术时,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对儿童及其自发性的探寻。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主张通过儿童创作,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他认为教师不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横加干涉,而应尽量向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然而,许多教育者仍保持着“严谨”的教育态度,在惊叹儿童画得美丽之余,却要求“正确”的比例和“优良”的色彩设计,以某些机械标准去衡量、评价儿童自发挥较强的创作行为和创作结果,他们并不太关注作品以外的因素,对其采取一种忽略的态度。这种忽略会导致片面、甚至偏激的作品评价,并会严重伤害儿童对自我形象的肯定,相反,如果让儿童自己进行个人选择,享受选择的自由,并能看到自己独立把握作品的力量,以及教育者对此做出的积极反应都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重感,而不会去对自我形象质疑。

艺术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求异,即使同一事物由不同的人来表现也会存在极大差别。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满含憧憬地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美术是最为尊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课程,所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求异、创造性),教育者不但要善于发掘,而且应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儿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见,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而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知发展的评价要求束缚他们,儿童有他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

儿童的个性不同,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不可能以完全同样的方式去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教学的多样性,教师应向儿童提出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此外,对学生运用不同的美术材料的方式 的观察也可以为清楚地确定其学习方式提供线索,如某个儿童是更适合运用两度还三度空间媒体?某儿童是精确地描写细节还是大胆地简化形式?他是否专注于特殊的题材?他将自己局限于一个有限范围还是超出其界限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进一步获得儿童个性类型和学习方式的知识。

教育家艾斯纳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因此,美术常被为“无错误的学科”,因为它对错误的误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态度,而且它不存在任何需要记忆或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也就是说,制作一幅画或一件雕塑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方法,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上的差异是宝贵的,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这些差异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受到欣赏,教师表达对差异的欣赏又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良性循环,使学生勇敢地尝试各种活动,在尝试或使创造思维不断升华,从而为儿童美术创作带来一种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展局面。

二、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变得融洽、生动、活泼、高效、充满创造活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境,有利于美术表现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创造安静优美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学习,使他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喜欢美术。另一方面我们要运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艺术、精美的范作、生动的音响、形象的道具创设必要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体验某种色彩,进而引发兴趣,产生顿悟;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的优势,加强直观教学、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画画、玩玩”中发挥创造力,使其产生创作艺术的冲动,积极地主动地追求具有创造性的作业成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深化创作水平。

美术教育还需启发学生从周围的事物中去发现美,学会从一支歌,一片树叶,几朵小花中寻找灵感的创作动机。当布置作业时,教师对每一次作业提出一定的要求,但又总给学生留出一些想象、创造及个性发挥的余地,如给一种瓜果,让他们通过想象、思考、雕镂出各种不同的形象;给一支毛笔和一瓶墨,让学生在用笔和用墨方面作自由处理,创作出泼墨点染等富有儿童情趣的作品。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术活动,自由自主地充分地倾吐自己的感受,体现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心中的意向。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生命潜能的个体,尊重、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美术课”,强化参与意识

当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已被教师们所接受。因为这一教学原则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参与、多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促进其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同时,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搭建展示思维“舞台”,鼓励学生发挥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方法上,采取提供信息(言语及形象)指导,当参谋和参与儿童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他们自由想象、表现和创造。如陶艺教学,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制作方法外,鼓励他们不受任何方法的限制,随手握制或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塑造自己喜欢的形象;又如国画教学,只须教给学生用笔和用墨方法,由学生自己组织画面,则会出现千人千面的喜人局面。课堂组织形式上,座位呈“U”形摆放,或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不仅能画,还能解释画面的内涵。形式上可采取先自评,再教师点评等方法。

3、提出具体要求

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要创造教育情境,但也要有一些具体的学习要求,而且要求必须具有长期性、实效性、即两个“不一样”,一是自己画的和别人画的不一样,就是不要模仿别人的画,包括

教师和教材上的范画;二是现在画的和过去画的不一样,就是要敢于否定自己的过去,敢于创新。

三、启迪想象,培养独特的思维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的重点是想象力,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创的保证,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尽其所有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可以从命题、选材、构思等方面引导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由此激活学生思维,使其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1、选材:往广处想

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并通过创作活动,构成新的形象组合,能实现儿童想象的飞跃,展示他们纯真的心灵世界。

如立体造型教材,从简便的材料如火柴、纸盒等入手,制作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然后再用纸、泥、陶土等材料制作稍复杂一些的造型,如果抓住这部分教材中的两个知识点“粘接”、“组合”引导发散思维,则可以将生活中易见的蔬菜、水果、树叶、石头等作为制作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

2、命题:往妙处想

如果以蔬菜、水果为主要材料,课题分别定为《蔬菜的雕镂》和《蔬菜的联想》,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即美国风行的“木匠教学法”,所谓木匠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些木块和量尺,由他们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然后去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意即只给学生工具材料,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学生在动用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验表明,前一课题学生受“雕镂”二字的影响,表现方法受到了局限,学生过于重视技法而想象不丰富,后一课题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造型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程度,适当选择命题的炼字,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现技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有效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

3、构思:往趣处想

仍然以上面提到的一课为例,抓住关键词,即以“联想”为切入点,进行启发、诱导、鼓励学生用各种材料结合起来,产生各种联想,使它们按自己的构思、设计作进一步的感受、探究和创造、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便会迸发出来。

4、动手:往巧处想

动手制作,是将构想变成现实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掌握教材介绍的基本制作方法外,教师应启发学生往巧处想,创造出更适合表现的多种方法。如:《纸条工艺》一课,教材只介绍了卷、折、扭、粘四种方法,并且要求用等宽的纸条剪切等方法将作品进行处理,菊花会变得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小女孩的头发、眼睫毛也变得充满活力。又如《蔬菜的联想》,只有将构思好的各部分运用插接的方法进行巧妙地组合,才能创造出生动有趣的作品。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执教者要有敢破敢立,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不为现有教材、教参、教法、模式所囿,而通过一定的筛选、选择、重组、赋予美术教学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和清新美感;艺术地处理教材就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融入执教者独到的领悟和见解,把教材内容转化、优化为教学内容、并富有创意地呈现给学生,从而使教材、教师、学生巧妙地组合成生气洋溢的动态结构,这是美术教学艺术表现的起点和关键。

篇8: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由于音乐教育本身, 就是创造性较强的艺术之一。如果音乐教师能够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 “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够得到提高。

我认为音乐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致有一下几种形式和方法。

一、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学生创编表演动作

边唱边表演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更是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在音乐教学中, 如果歌曲内容是具体的, 并容易用动作来表现的话, 就应尽量让学生自编动作来表达。

例如学习《走路》这首歌时, 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舞蹈动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来表演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走路的形象, 虽然这些动作对歌曲的内容表达不一定十分准确, 但通过创编动作的过程, 能使学生关注自然, 并从自然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素材和乐趣。观察力和模仿能力是音乐创作的基本素质要求,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自编舞蹈动作就是一个创作的开始, 并且把创作培养成一种习惯。

二、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创编新词

让学生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词或改变部分歌词,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演唱兴趣, 同时创造能力又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唱歌曲《我爱雪莲花》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 自编歌词。有个学生随口唱出“我叫刘晓娜, 生在砀山下, 从小爱爬山呦, 采来野菊花”。其他学生也受他影响, 纷纷自编歌词, 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词, 创造力顿时被激发了出来。

增编、改编歌词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在音乐游戏中积极发挥创造力

在组织学生做音乐游戏时, 可以根据音乐本身的内容来编排游戏,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内容上有所创新。例如:在进行《龟兔赛跑》音乐游戏中可提示, “假如兔子改掉了骄傲的毛病, 中途不睡觉, 那结果又该如何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在学习《开火车》这首歌时, 在开火车的过程可有很多的情节很多游戏, 教师可提示让学生来设计、来表演, 这样学生在做游戏中可尽力发挥其创造力。

四、通过音乐形象自编故事

作曲家往往根据生动的故事来创作改编歌剧, 这要求作曲家自身具备坚实的艺术功底、强烈的创作欲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学生虽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但是却能够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改编成小故事。这也是一种生动的创作形式。

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 如果让学生在欣赏完乐曲后, 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编一个故事。然后你会发现, 感相关因素的课程, 如了解客户、市场、定位、策划、设计、制作、发布、传播等与本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 包括广告策划、美学概论、民间美术、艺术欣赏、电影沙龙等课程。通过行业专家讲座的形式完成选修课程的学习。这样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构筑了更加完整和坚固的知识结构, 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开发设计思维, 提高设计水平。

时代在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这给高职院校平面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跟随市场要求更新, 制定出适合本地区高职院校平面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招生、教学、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得到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故事情节也会变得复杂多样。这就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理解音乐的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得到发挥。

五、用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

一种色调能表现一种情绪, 而一段乐曲也能体现一种情绪, 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音乐也就出现另一种理解方式。

例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歌时, 先让学生完整的体会音乐情绪, 然后提问:“欢乐的情绪应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呢?”“灿烂的阳光和绿色的草地应该用什么样的颜色来表现呢?”, 有的同学回答“红色, 因为太阳是红色的”, 也有的回答“绿色, 因为草地是绿色的”等等。于是随着乐曲的进行, 不同的颜色在学生的笔下生动地表现出来。用线条表现音乐情绪也是一样。音乐平缓时, 学生笔下的线条是平直的, 当音乐激烈时, 线条又变的起伏不定。这些变化都是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

因此, 对音乐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 而由颜色和线条表现音乐, 就是让学生把音乐具体化, 鲜明化。

六、自制简单小乐器,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 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 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利用打击乐器来表现马蹄声、用折叠的树叶做口哨表现小鸟的叫声, 等等。

老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在生活物品中制作简单的乐器。当老师布置了作业后发现, 学生自制的乐器还真不少;有的用易拉罐装沙子做成沙锤, 有的用自行车铃铛做成钵, 有的把啤酒瓶装上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不同的音阶, 有的连锅碗瓢盆都用上了等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 教师要善于解放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 让他们能干。并且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才。改革开放的今天, 只有不断的拓展创新思维, 教育才能有所进步和发展。

七、改革传统的评估方式

传统的课堂评估以教师评估为主,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如果能将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 更能科学的评价学生。

可以采取多种互动方式测试, 例如:才艺展示、音乐PK, 舞蹈竞赛等等。也可以分组比赛, 一个节目结束后让大家一起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考核内容, 同时又发扬民主,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评价和被评价, 这种评估方式能营造出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 淡化以前考试的严肃、紧张气氛, 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总之, 只要我们创造性的挖掘、使用课程中的创造性因素, 有创意的进行教学, 就能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去学习。把“创造”引入音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原我们的音乐教学能够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启蒙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徐挺.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选编 (上) (C)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C)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张瑶祥.关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培养模式问题的探讨.职教论坛.2007.作者简介:

上一篇:智联招聘怎么撤销申请下一篇:《神奇的玻璃家族》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