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

2022-09-10

1 乐感的内涵及产生

1.1 乐感的内涵

乐感即音乐感觉、音乐感, “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 [1]是人们对音乐的感觉能力, 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具体讲是指人们对音乐艺术感知上的灵敏度、准确度、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生活联想能力、艺术想像能力、艺术上平衡及对比、统一及变化的感知能力, 上面这些是属于技术性方面的感知;由于音乐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 因此, 人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还应延伸到以下几个方面:对于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形象、意境, 能感染到、理解到、体会到、表达出多少;对于音乐作曲、演唱、演奏、指挥中所表现出的乐曲的风格、特色、特点, 能否辨别出等等, 都属于人们对音乐艺术感知上的范畴。如果学生能够具备上述条件, 具有较强的乐感, 那他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超强的接受能力, 丰富的想象能力, 极强的模仿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音乐演唱、演奏、指挥、作曲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过来说, 如果学生不具备以上的各种条件, 他在乐感上的缺陷将会毫无疑问地表现在音乐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

1.2 乐感的产生

乐感是如何产生的呢?有的人认为乐感是先天形成的, 并由此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进行音乐专业方面的学习, 是否可以从事音乐表演艺术事业;有的人则认为乐感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演奏所必备的乐感条件。实际上, 大量事实证明前面两种关于乐感如何产生的论断都是片面的,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对于音乐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 只能说明这个人具备了进行音乐专业学习、从事音乐艺术表演所需的基本先天条件, 而演唱、演奏所需要的乐感, 则是需要经过一定专业训练、通过后天努力而形成的;而对那些对于音乐艺术不具备良好反应能力的人来说, 要想在音乐学习与音乐演艺事业上取得成绩或成功, 就更加需要刻苦的专业学习、勤奋的后天努力, 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2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的途径

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与一般的知识课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知识课是采用讲述、灌输、以及逻辑性较强的理性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 而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 运用自己的感性思维来理解作品、演绎作品、分析作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乐感的培养途径也具有有别于一般的知识课的教学特点, 接下来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培养学生乐感的途径进行阐述。

2.1 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愿望是他们愿意学习、认真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 也是学生的乐感得以提高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充满好奇与兴趣, 那么他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音乐专业的相关知识与背景, 同时在对音乐专业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 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乐感得到极大的提高, 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相反的, 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的音乐专业充满厌烦感、排斥感, 那么他将会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中被自己对音乐专业相关知识的排斥感所影响, 使他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效果无法得到满足感、成就感, 而且在不断的挫折体验下, 学生的音乐素养、乐感的发展也将受到一定的阻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除了受校园广播、电视音乐表演、音乐会、音乐比赛等影响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受音乐教师的影响, 音乐教师优美的歌声、生动的作品分析、丰富的音乐素养, 都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因此, 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 是音乐教师有效提高学生乐感的途径之一。

2.2 文化素养是音乐欣赏的基础

高层次的音乐表演, 准确到位的情感理解, 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音乐艺术表演技能, 更需要具有扎实深厚的文化修养。音乐修养的高低决定于个人整体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文化素养是音乐欣赏得以准确进行的前提条件。大家都熟知的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此曲通过优美而深沉的音乐, 叙述了阿炳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这首凄婉而悲愤的乐曲, 好像是描写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清泉冷月的写景之作, 实质上却是阿炳几十年痛楚、愤恨、向往的多重思绪的概括, 是人民控诉旧社会, 追求光明新生活的反映[2]。如果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不足, 那么他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局限, 他是无法深刻地了解作品背景, 站在作者的角度感受作品的深刻寓意的, 更加无法用准确的感情与角度来欣赏作品。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是音乐欣赏的基础。

2.3 在音乐欣赏中指导学生准确地分析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奏一首乐曲, 却不能充分地表达出音乐内容里所包含的深刻情感与寓意。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作品, 更没有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 只是一味地照乐曲练习, 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也就是说, 没有好的乐感, 就不能准确地理解乐曲的深刻寓意, 也不能真正地表现乐曲的精髓。因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对学生乐感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因作者所成长的时代、文化氛围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创造风格由于作者的成长经历、生存环境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因此, 要想学生准确地理解、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 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风格各异的不同作品进行详细、准确、全面的认识、理解与分析,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分析的能力。

2.4 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

经常参与音乐艺术实践对学生音乐感觉的提高可以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琢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不断总结表演中的缺陷与亮点,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音乐感觉能力。因此, 学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握进行音乐实践的机会, 为自己的音乐感觉能力的提高创造机会。比方说, 现在有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会在课余时间里扮演音乐家教、酒吧歌手、校园乐队队员等角色, 学生从事这些职业, 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兴趣, 或赚钱;但是, 从另一方面来讲, 学生也可以将这些兼职工作当作是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 在每次实践后及时总结自己在音乐教学、练习、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亮点, 及时地正视与改正自己的不足, 在经验不断积累、不足不断改正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感觉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摘要:乐感, 是指人们对音乐的感觉能力, 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那么乐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先天赋予的, 还是经过一定专业训练、通过后天努力形成的。音乐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本文着重从乐感的产生和在音乐教学中乐感的培养两个方面加以阐释。

关键词:音乐教学,乐感,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曹美韵.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3] 晓红.浅论乐感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培养方法[J].榆林学院学报, 2006, 5.

上一篇:DS20井钻井施工技术下一篇: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