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2024-05-09

《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我一下子就被《庄子心得》中有趣的故事吸引进去了,跟随于丹老师的讲解,深悟人生,思考生命,于丹心得读后感。总有一种感觉告诉我,人似乎生活在一个被安排好的世界,只有被选择的余地。也许正是当时的消极情绪,让我决心再通读一遍。我宁愿相信,看的过程和听的过程会是全然不同的,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仔细浏览,这一次忽然发觉,它很有趣,很深奥。那是一个多么遥远又近在咫尺的世界啊,它包容万千,将一切化为乌有。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中却蕴含有大智慧。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他的《逍遥游》了。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有人说年轻人读了《庄子心得》会受到不求上进的影响,但在我认为却恰恰相反,其实《庄子》里面的精神,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需要。这是需要你辨证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一生的悟结合起来,你所到达的就是主语看见我的心。这是人生的大觉悟。”

觉悟是一个佛家语。用现在的话就是“看见我的心”。我曾经觉得“觉”很重要,但是看过书之后反而觉得“悟”更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经历。当我80岁时,回想这一生的点点滴滴,时光流逝,脑子里的每段 篇章,可能那还是一个过程。但是他是我的经历,我的积累。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觉”是瞬间,好像一点过程都没有。有些不劳而获的意思。

同样在我的工作中也应该多“悟”而不是“觉”。只有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机会或是有资本“觉”的,心得体会《于丹心得读后感》。古人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同样,我认为“觉”是在“悟”的基础上的。不论是什么,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才可以成功的。

篇2:《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新一届局党政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干部培训、开展文体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来搭建平台,挖掘人才、激发潜力、鼓励创新,希望达到为劳动保障事业培养好人才的目的。今年,局党委又为每一位中层干部购买了书籍,以增强文学艺术修养,培育人文精神。

内心里十分感激局领导们的良苦用心,相信周围的同事们和我一样都正在积极努力,秉持着“满腔热情、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劳动保障精神,不断提高自我,辛勤耕耘,用自己的人生这支笔努力为闵行劳动保障事业增光添彩。

于丹写的《庄子心得》是今年的热销书,在局里还没为我们买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因为喜欢它而买了一本,并且还象学生时代遇上喜欢的书时一样,买回来就立刻为它包上了封皮。虽然社会上对于丹这位热点人物的争议至今还没有个明确的论断,但我觉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够成名,亮点就在于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解读庄子、孟子等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谈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动人心。她通过这种方式既普及文学知识增强人们的古典修养,又诠释人生启发人们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读不到位或失误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还是瑕不掩玉的。

简单写些读《庄子心得》的感想。

喜欢这本书里说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如是,对命运的把握亦如是。命运是个客观的东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决定你的命运。

于丹在《庄子心得》中还写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闲暇时,我常常会这样想,生活中有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杯饮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无滋味,有人喜欢它够爽够刺激,有人说它苦中自有香味。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成为理想,邪恶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便成为贪念。

篇3:《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感受什么?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或情境倾注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观点或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特色或艺术境界等。领悟什么?领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或表达的事理;领悟语言形式本身的特色与魅力。把这些感受或领悟写下来, 就是读书心得。学生写读书心得, 是一种练笔的过程、思维理顺的过程, 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

那么, 如何教学生写读书心得呢?首先要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或一本书, 认真阅读;第二,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确定引发感想的“点”。读书心得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 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 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 写自己的认识。但无论怎样写, 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 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 泛泛而谈。下面试举几例。

音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最简单的体会就是根据文章的主要意思明白一个道理, 如读《从小立志》, 学生的体会是:

著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 他四年级时就曾经担任过图书管理员,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工作着, 意志非常坚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要从小事做起, 持之以恒,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最后成功地实现目标。

读文章《民工》, 同样有这种体会:

《民工》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民工形象, 他荡气回肠的歌唱, 活泼开朗、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无不让我们感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切的感情告诉我们:当我们处境卑微、深陷逆境时, 一定不要放弃快乐, 因为它能让我们看到光明, 看到希望, 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音关注文章的重要句子、重要情节

学生读一篇文章, 除了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些了解以外, 也会对文章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是某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会产生一些想法, 如读冰心作品《水中红莲》, 学生的感悟是:

这是一篇赞美母爱的文章, 可她没有正面描写母爱的特征或作用, 而是在结尾处点出了母爱的伟大:“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是啊, 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吗?本文的前几小节写了雨中的荷花, 衬托出了母爱的伟大, 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要珍惜母爱。读了这篇文章, 一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不管孩子怎样独立, 都需要母亲的呵护。

读《安妮日记》, 有这样的体会:

我在“安妮语录”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在我死后, 仍能继续活着, 只要我还活着, 能看到阳光, 这蔚蓝的天空, 只要这一切还在, 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这个不到16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的犹太女孩儿,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依然那么乐观、勇敢、善良, 渴望自由和公正。

音关注人物

每篇文学作品中都有人物形象的描写, 走近人物, 理解人物, 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工作, 学生读《三国演义》, 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是:

这是选自《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一篇文章。《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刘备与曹操在酒席前谈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袁绍见利而忘义, 不是英雄;刘表空有虚名, 没有真才实学, 不是英雄;刘璋只会守城, 不会创新, 非英雄也……总之, 曹操认为英雄要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下之志。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音关注思考和联系实际

当学生读到某些内容时, 必然会联想到身边的事情, 进而去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读书心得, 重点应写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千万不能抄原文代替自己的感想, 或者复述课文, 一定要“感”比读多。如读《把梦想交给自己》, 学生的想法是: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 它的实现不是靠别人给的, 而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只有这样, 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读文章《亲情》, 就更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

读了课文我十分感动, 因为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过年时要去看看孤独的爷爷和奶奶, 多给他们一点关心, 这样他们就不再孤独了。其实, 不一定要在过年, 平时一有空我们就应该多去关心关心爷爷、奶奶, 哪怕挤时间也要去看看他们。

读《尊严是生命的基石》:

文章告诉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给予别人尊重, 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 保全他人的尊严才是最大的帮助。外祖父因为知道小偷生活的艰辛, 所以对来偷东西的人一律敞开大门, 甚至还帮助他们翻墙, 因为他相信不到万不得已, 谁也不愿当小偷, 这不是笨, 而是内心中一种善解人意的善良。

音关注作家的写作手法, 情感, 关注作品的语言形式与结构

写读书心得, 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个内容某个情节的感受上, 还应关注作家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关注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如读丰子恺作品《忆儿时》, 学生写道:

这是一篇丰子恺回忆童年的文章。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直率自然, 语言朴素洒脱, 形式灵活多样, 信笔所至, 妙趣横生, 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 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我很喜欢这篇文章, 它仿佛是一幅水墨画, 让我都不想再生活在热闹繁华的上海了, 而想在偏僻的乡下过一种宁静的生活, 这篇文章的结尾一面点出了作者儿时和父亲还有其他家人一起在中秋节赏月的欢乐, 一面忏悔儿时杀了螃蟹, 从而表现了他对小动物的怜悯之情。

读冰心作品《山中杂记》:

这是一篇冰心奶奶赞美海的文章, 冰心奶奶那优美的文笔让我陶醉, 她那惊人的说服力让我折服。冰心奶奶的文章结构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她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开头, 从而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山也是可爱的, 但和海比, 的确比不起, 我有我的理由。

接着, 冰心奶奶从多方面比较了海和山的特点, 衬托出海的妩媚、庄严和璀璨……

篇4:《庄子》心得——(一)庄子其人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庄子名周,字子丘,是战国时期宋国蒙地人,约生于公元前369—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图1)。

(1)庄子塑像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在乱世之中,他从天地大道到名利生死,都了然于心。他留到今天的《庄子》一书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从庄子那些充满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天地自在的逍遥游。

那么,庄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生穷困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人人都面临着生存问题。那么,庄子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呢?

庄子的生活一直相当贫困,这从他的寓言里可见一斑。

他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家里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了,于是,去向一个管水利的小官“监河侯”借米。监河侯非常热情,说你看我现在正收租子,等把租子全收上来了,我一下子就借给你300两黄金。这个话说得多漂亮啊。可是,正等米下锅的庄子需要的是马上能救命的口粮,而不是今后能否兑现的金子。

庄子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昨天我从这个地方经过,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四下一看,只见在车辙沟里有一条小鲫鱼在那里跳呢。小鲫鱼跟我说:请你给我一点水喝好吗?我说,可以。但我现在没有水,等我到吴越去,向吴越王请求,开通西江水,引水回来迎接你回归大海怎么样?小鲫鱼听了淡淡地说:你要有一升水现在就能救了我的命,等到你把那么远的水调来,明天你去那个卖鱼干的铺子,或许还能找到我(图2)。

(2)等米下锅,捉襟见肘,可见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相当贫困

既然庄子是一个衣食不能温饱的人,他还能有更高的追求吗?

不被“利”困

庄子有一天去见梁惠王,他穿着一身摞满补丁的麻布衣裳,鞋子随便拿根草绳一绑就去了。

梁惠王见庄子这副模样不禁吃了一惊,说:先生,你怎么这般困苦?

庄子说:这是贫穷,而不是困苦啊。有大智慧而不能化行天下,才是困苦。猿猴在楠子树上盘旋跳跃,唯我独尊,后羿拿它也没有办法。但猿猴在荆棘丛中,就得小心翼翼,不敢乱跑乱跳了(图3)。

(3)庄子说他生不逢时,犹如猿猴在荆棘丛中

但是,庄子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贫困呢?他说,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利”字如何看待,往往决定他对待贫困的态度。

庄子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叫曹商,有一天,曹商很荣幸地肩负国家使命出使西部最强大的秦国。走时国家给他配了几乘车马,回来时竟带着上百乘浩浩荡荡的车马。他趾高气扬地对大家夸海口说,要是让我住在一个破房子里,每天靠织草鞋来生活,我估计自己没有那种本事。我的能力是什么呢?就是一看到国君这样高位的人,我几句话就可以讨得他的欢心,然后换来很多的财富。

听了他的夸耀,庄子是什么态度呢?庄子跟这个人淡淡地说:我也听说了,这个秦王有疾患,遍求天下名医为他医治。比如说他身上长疮,如果有人为他破一个脓疮就赏给一乘车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地为他舔痔疮,就赏给五乘车马。曹商啊,你是去秦国给秦王治疗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能带回来这么多乘车马呢?你的这些东西我根本不会稀罕。

庄子说出如此极尽辛辣讽刺的语言说明什么呢?说明“利”困不住庄子的心。

死不留名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那么,庄子的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今天,一个有10块钱的人,他的快乐未必不如一个身家上万的人。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最快乐的人既不是穷得叮当响的,也不是家财万贯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仅仅温饱或者刚刚步入小康的一批人。因为他们的生活不至于过分窘迫,但也不至于被财富束缚。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都属于有资格幸福的。其实,幸福不幸福就在你的心里头。

现在网络流行这样一个段子,说人的一辈子无非是为几张纸,财是人民币,名是奖状、文凭、档案,死后为了墓志铭,烧纸钱。庄子可能把这些东西看得太淡了,他觉得辛辛苦苦为利丧失很多自由和心智,用心为形役不值得,所以这个利束缚不了他,

破“利”不易,破“名”就更难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为利所惑,却常常为名所累,即使高洁之士也希望名垂青史。那么,在高官美誉面前,庄子会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庄子有雄才大略,但他不爱说,只好云游各地。庄子的一个好朋友惠施在梁国做宰相,惠施以他的著作《坚白论》著称,是当时天下有名的雄辩家。庄子到了梁国,就有很多人跑去跟惠子说,庄周的口才、雄辩远远在你之上。惠施一听着急了,就发动他手下的人满城去找庄子,不让庄子去见梁惠王,害怕梁惠王把相位给了庄子。

庄子听说这个事后,就去找惠子。惠子问,你来找我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庄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叫 雏,这鸟从南海飞到北海的时候,在这遥远的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飞过一只鸟的头上, 这只鸟正在吃腐烂的老鼠,鸟怕雏抢走它的老鼠,便仰头“嘎”地大叫一声。现在你也想对我“嘎”地叫一声吗?我告诉你吧,名位对于世俗虽有设置的必要,但对于大智慧的人来说,名位就像旅社一样,没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图4)。

(4)无欲则刚,敢于上门找惠子作一番论理,说明庄子并不看重名位

后来,楚王派大臣找庄子,要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庄子当时正在蒲水逍遥自在地钓鱼呢,当两个大臣毕恭毕敬地说要请他出山为相时,庄子又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3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用作占卜。你说它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庄子微微一笑,说还是让我拖着尾巴在泥里活着吧。你们就请回去吧(图5)。

人心为什么有自由,是因为他不在乎。所以人生的劳顿有很多时候要先问一问目的是什么,有时因为被名利一步一步地吸引着,人会陷入一种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5)庄子就是这样用嬉笑谢绝了送上门来的相位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公司或者一个机构,可能最有资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板。老板可以随意呵斥任何一个下属,下属只能是唯唯诺诺。下属的无名火怎么办呢?回家后就把老婆臭骂一顿。老婆也只好点头哈腰,因为她每个月要从丈夫手里拿钱,但是心里又不平衡,回过头就去训孩子。孩子也只好点头哈腰,但回过头就更愤怒,就开始骂他们家的狗,还把狗给打了一顿。狗不敢说什么,它知道它得住在这儿,但也有无名火,就撒在野猫的身上。猫知道自己打不过狗,只好忍气吞声,然后拼命去抓耗子,因为只有在耗子的身上,猫的愤怒才能得到宣泄。

如此这般地说下去,一个老板的愤怒跟一个耗子的委屈之间到底还差着多少环节呢?其实,世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名火,如果真的想平息它,就来看看庄子,到底真的是别人加给我们这么多的委屈,还是我们自己看不破“名”、“利” 呢?人人都在“名”、“利”这两条船上走,人人都在船中忙,其实心有拘囿啊。所以要我们自己打破这个边界,才有可能达到一种自由和逍遥。汉文的 “闷”字就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把心关在一扇门里了,能不闷吗!能否打开这扇门全在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打开了一扇门而已(图6)。

(6)庄子视名利如粪土

庄子淡泊富贵,看破名利,但对于死亡,他是如何看待的呢?

看破生死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但却看到了令人惊诧的场景:庄子并没有显示出一点悲痛的样子,而是在敲着盆唱歌(图7)。

(7)“鼓盆而歌”反映庄子客观地看待死亡

惠子不解地问道,你的妻子为你家操劳了一辈子,现在她死了,难道你不悲伤吗?庄子说,她刚走时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我“察其始而本无生”,现在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最初的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天地之间无非是聚起来这么一股气,然后这股气息逐渐地找到一个形体,由形体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可能在一个巨大的密室里面踏踏实实地睡觉。她解脱了,我还不高兴吗。想起这些,我就忍不住敲着盆要唱歌了。

其实,中国民间的大智慧者有时也能做到这一点,民间讲究办喜事,喜事有红白两种,嫁娶是生命繁衍的开始,属于红喜事,寿终天年是白喜事。所谓红白只是生命的两端,红是生命来临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灭之后的相送。而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图8)。

(8)庄子只是把生命视作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有了庄子这样的心态,也许我们会少很多的羁绊和苦楚

那么,庄子是如何面对他自己的死呢?

他的学生商量,老师百年之后,我们该怎样打点老师身后之事呢?庄子跟他的学生讲,我死后什么东西都别给我准备,就用天地做棺椁,日月当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当葬品,把我直接扔出去就完了。学生不敢,说老师,如果我们不给您弄个小棺材就扔到外面去,野兽把你给吃了怎么办?庄子告诉他的学生,要是把我扔在荒山上,可能就被那些苍蝇、乌鸦等把尸体给食了。要是好好地弄一个棺材把我装起来埋在地底下,我喂的就是蚂蚁、蝼蛄等所有地底下的小虫子。我无非就是饲料而已,干嘛要抢天上那些飞鸟嘴里的食物,而去喂地下的东西呢?哪头不都是被吃掉吗!这就是庄子对自己死的一种看法。

篇5:《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篇6:庄子读书心得体会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篇7:《庄子说》读书心得

拉哈站张金成

在本月的国学读书活动中,对《庄子说》进行了学习,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

“庄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努力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画卷?“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花时间在不该当的事情上,不会因为执拗、较劲追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了娶绝色女子,为了虚荣嫁给富商,离开了爱情,于是此生与他(她)错过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结果猴子给逮着了。“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倒置之民。”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开,以心为镜照见自己,再去思索问题,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生活状态。”且好的心态,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艺重要,像运动员往往场上显不出场下的好成绩;搭在板凳上的板条我可以轻易走过,但横到悬崖上就我就却步了。静心达而见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颗清明的心,以规律迎合规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篇8:《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幸福,信服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 似乎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 有多少时间捧着教育书籍报刊阅读呢?直到我的桌上放了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每每翻开阅读, 浮躁的心灵仿佛平静了许多, 掩卷沉思, 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书中文字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上、从学习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幸福?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理想与追求, 但这个题目好大, 所以犹豫再三还是决定静下心来将一个时期以来自己的迷茫与思索进行必要的梳理, 渴望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点助益。

幸福是什么?它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 是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 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和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 是一种生活的更好的追求。课堂中的幸福是师生之间完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体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于是我就在思索:我的课堂幸福吗?怎样的课堂算是幸福呢?幸福的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意义, 幸福的课堂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对话、彼此分享。我找到的答案是“幸福”首先要让学生“信服”。

一、教师的品德是让学生信服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影响是永久的, 教师在读学生时, 学生也在读教师, 学生会时时注意教师的言谈举止, 一个能让学生信服的教师在他们心中更是高尚人格的化身。书中《身正为范——重视榜样的力量》等文章发人深省、令人受益。我们要求学生带好学习用品, 自己的教具准备全了吗?我们要求学生涂画细致时, 自己的板书清楚吗?当我们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前整理干净时, 自己的讲台是否做到了干净整洁呢?虽然这些是细微小事, 举手之劳, 但有时学生也能从这些小节中学到许多东西, 感受到教师那可贵的人格。尤其是小学教师, 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工作的重点, 知识欠缺可以弥补, 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偏离却很难修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想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 教师必须自身具备较高的精神境界。

二、教师的知识是让学生信服的根本保障

自己学识干枯, 就不可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只有自己有源头活水, 才能以丰富的新鲜知识滋润学生成长,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学生之所以崇拜教师, 除去尊敬教师的高尚人格外, 还在于他们能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得到指点、受到启迪, 一个没有丰厚而广博的学识的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 更不可能有魅力。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 意味着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决心, 博览群书, 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 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 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的情感是让学生信服的催化剂

我们教师都知道用“情”去打动学生, 感化学生, 但有时我们也会感到困惑, 我们被自己讲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而我们的学生却稳坐泰山, 面带微笑, 这并不是学生的智商有问题, 而是学生的情商太低。读着《精心呵护, 避免心理伤害———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等文章,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是情感唤起情感的事业, 需要教师付出无私的爱,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关爱, 必须是从心底里流出的真情;关爱, 必须走进学生心灵,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会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关爱, 必须学会挖掘, 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爱, 必须满怀宽容和期待, 学会赏识和赞美。教师的胸怀越宽广, 就越有人格魅力, 就越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四、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生是让学生信服的有效途径

小学的孩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简单中有点小复杂, 稚气中透出点叛逆, 希望老师重视他, 可是又敏感地觉得老师要改造他。我们做教师的千万别想着轻而易举转变一个学生, 而是应该因势利导, 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唤起他们自我改变的意识。不能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 而是把他们当做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与教师平等的人。虽然他们还未成年, 思想还不成熟, 感情还很稚嫩, 性格还不稳定, 欲望还很虚幻, 恰恰因为这样才需要老师走进孩子的内心, 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篇9:《庄子》心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核心命题,就是何为大,何为小?《逍遥游》其实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小大之境界应用起来会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效果,带来不同的人生。

何为大小境界

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有一天啊,惠子去问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葫芦籽,我在家种了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五石之大的葫芦来。这就让我发愁了,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处都没有。他说,我要是把这个大葫芦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也容易破碎。想来想去这个葫芦有什么用呢(图1)。

庄子听了,想了想,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用,他说,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件稀世瑰宝,就是有一个秘方。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水后不皴。因为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就世世代代以漂洗为生。一天,有个人来跟他商量,要以百金买下这个秘方。全家人一听很高兴,咱们从来没见过百金,就卖了吧。所以拿到百金后太知足了。

(1)不如我干脆把它打破算了

这个人拿这个秘方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各地方诸侯正在为争夺土地而混战,东南部的吴越两国正在打得不可开交。

吴越地处水乡,这个人拿了秘方献给吴王,说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向越人发起水战,你有这个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生冻疮,就可以拿住兵刃,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他们是吃不消的。吴王听了他的建议,在冬季向越人发起了水战。结果吴国大胜(图2)。

(2)这个提供秘方的人裂地封侯,身价马上非同一般

你想想,这个秘方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力。如果你有大眼界呢,同样的一个秘方,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也给提供秘方的这个人带来自身的改变。

最后庄子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剖开当瓢使呢?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个游泳圈呢?这样你可以带着这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浮游于江海啊(图3)!

(3)庄子认为,一个东西不必非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制的产品,才能被叫作有用

境界大小定命运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呢?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一本翻译过来的书叫作《隐藏的财富》,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845年,一对德裔兄弟来到纽约,弟兄俩觉得这里的生活很难继续,商量着怎么样才能够活下去,哥哥原来有一技之长,他在德国时泡菜做得很好,而弟弟太年轻什么都不会。于是,哥哥说,我走了,我去加利福尼亚的乡下,继续做我的泡菜吧。弟弟想,反正我也没有手艺,就留在纽约白天打工,晚上求学吧。他学了什么呢?他去攻读地质学和冶金学。哥哥到了加利福尼亚一个比较富庶的乡间,买了一片廉价的土地种卷心菜,腌泡菜。4年后,弟弟大学毕业了,来看望哥哥。哥哥说,你现在手里都拥有什么呀?弟弟说,我除了拿个文凭,别的什么都没有。哥哥说,你还是应该跟我扎扎实实地干活吧。他把弟弟带到了他那一望无垠的菜地,自豪地说,你看看我的成就。弟弟呢,蹲下来看了看菜,然后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他在那儿看了很久,然后端来一盆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里面漂洗。他突然非常惊讶地抬头看着哥哥说,我现在要测一下你这块土地。因为他发现盆底沉淀有一些金灿灿亮闪闪的金属屑.等他运用所学的冶金和采矿知识鉴定后,长叹一声,说:哥哥你知道吗,你是在一座金矿上种卷心菜啊(图4)!

(4)换个角度有真金

其实,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安然地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没有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还有没有可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用处?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出的那个永恒的问题:什么叫作有用?

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实验,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得很高,把瓶盖子盖上后让它跳,它一跳,“ 啪”碰到了顶掉下来了,“啪”再一跳又碰到顶掉下来了。它反复地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时,再把盖子拧开,这小虫还在跳,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是不可逾越的。即使打开了这个盖子,它也已经不知道还有超越的可能了。

这些道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能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不去探讨太深刻的庄子的哲学思想,仅仅从有用无用相互转化这一点上来看,探讨一下逆向思维。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一定要按照程序去设计自己呢?

逆向思维助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公司招收发报员,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这一天来了很多人应聘。这个公司很大,经常有数十人进进出出,有的在说话,有的在打电话,有的用密码和明码发报,充满了嘈杂的声音。面试是在最里边一个很神秘的小屋子,大家就一排排地坐着等候叫名字面试。这时,有一个迟到的小伙子,连座位都没有,就站在那里等。只见他站了一会儿,就径直往那个小屋走去。所有人都很奇怪,说他也不排队,怎么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带着那位小伙子出来了,对所有坐在那里等候的应聘者说:对不起,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你们可以回去了。

这位迟到的小伙子为什么会径直闯进那个神秘的小屋?他又为何得到发报员的职位?这里的秘密又说明

了什么呢?

人事经理说,真正的秘密在于我们特别营造了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直以摩尔斯电码告诉大家,谁要是听懂了这个信号,请直接到小房间里来。这个小伙子听懂了,所以他进去了。而其他人按照规则,认为我要坐在这里等待,没有人想到要去分辨一下,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中还有一种密语(图5)。

(5)小伙子以他的敏锐抓住了机遇,配得到这个职位

这是一个现代生活中的故事,这样的机遇,谁说不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呢!庄子是大智之人,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还讲,他出门去看到一棵栎树,这棵树被那个地方的人们奉为神树。这树有多大呢?他说话一向很夸张,他说几千头牛在这个树底下乘凉,那树荫都遮得过来;他说这个大树有好几百丈粗;有多高呢?好多丈之上才生枝子。这棵树够大了吧?但这棵树立在那里,没有一个木匠愿意砍它,这是为什么呢?木匠说了,这种树叫作散木,就是长得太大了,木质非常浮散。这棵树要是用来做船,那船很快就沉;要是做房梁,那个房梁很快就朽;要是做门板,那个门很快就会散;要是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总之它做什么都不行。

庄子最后说了这样一番令人深思的话,庄子说他梦见这棵树跟人对话:喂喂!你白天胡说什么?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活到今天啊!

这棵大树说,由于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在这儿就被奉为社神了,你觉得我该羡慕谁?应该羡慕瓜果梨桃那些果木吗?那是大家认为最有用之材。它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可是你看它,大枝子都被撅断了,小枝子也都被压弯了,结的果实每年一成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它年年都要付出很多,都要受伤害,这么折腾它能不早死么(图6)!

(6)大树说,我这样就不用早死啊

庄子在《人间世》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它说一棵树要是长到一两围粗,那么,就有很多人把它当做拴羊拴猴的桩子使;如果长到三四围,很多做房梁的人就开始算计把你砍走了;如果再长得有七八围,那些富贵人家就该算计来做棺材板了。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不论长到哪个规格,总会有一种低廉的实用的价值观来评价你。但如果你长到百抱合围,大到已经超乎人们对于一般规格的想象,就变成大家朝圣的神树了。这个时候还有谁想到要把这棵树砍回去做个箱子呢?

一棵树不能成为栋梁,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庄子的寓言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是一个提醒吗?

天生我才必有用

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作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呢?

我们可以来看看李白,李白一辈子谑浪笑傲,不服权贵。说明他在这个世界上不为君主,不为青史 不为功名,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这样一种由自己的心智来决定的人生,会给自己开拓出不同的境界(图7)。

(7)天生我才必有用

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他说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美,主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现实中要顺应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 如此而已。第二重生活是审美的,就是三朋五友在一起听听音乐,读读诗词,进行一种文学的陶冶和艺术享受。但丰子恺先生又说,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的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争斗?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这个世界上种种的争斗,看起来很残酷,但在庄子的笔下又很可笑,庄子把一棵树一个葫芦的功用说到如此之大,但又可以把世间很多旷日持久的纷争说到很小。他曾经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为争夺土地打得天昏地暗,搞得民不聊生。那么,这两个国家争夺的到底是多大的一块土地呢?庄子说,其实那个地方很小很小,触氏跟蛮氏,就分别住在蜗牛的左、右犄角里(图8)。

(8)为蜗牛犄角这么大的一块地方打得你死我活,不是很可笑吗

先秦的史传散文有一个观点,叫作春秋无义战。大家都在打着正义的旗号,但在这种追逐本土利益的争斗中,没有谁是绝对正义,正义只不过是一个争杀的幌子而已。

所以,当我们明白他们争夺的土地不过是一个蜗牛壳般大时,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有限的生命里,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庄子说,如果谁斤斤计较,心胸不开,此生不能做到笑口常开,那么他就是痴人,就是有太多的痴迷没有看得通透。

篇10:《庄子》读书心得

秦天应化一班 20***029 《庄子》是一本很神奇的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它没有什么教条似的给你讲道理,而是讲了很多寓言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故事。但就是这些有趣而不切实际的寓言和故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庄子老先生站在人类思想德的至高点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自由与逍遥。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这是整本书中最让我震撼的句子。当庄子的弟子问庄子,在他死后应该怎么安葬?庄子说,我要用天地做棺椁,日月星辰当陪葬品,世间万物为我送葬,所以,你们把我的遗体随便找个地方扔了就行了。当他的弟子听到后就傻眼了。弟子问,遗体被天上的鸟禽吃掉怎么办?庄子说,尸体不埋会被天上的鸟禽吃掉,埋在地里会被地里的虫子吃掉,为什么要去抢那些虫子的口食而去喂天上的鸟禽呢?

这是一种怎样的潇洒,在庄子认为,人活一口气,气没了,人就没了,那躯体只是自然中万物中的一份子,就像石头,海水。而那时,人也回到了自然之中,怎么葬也就无所谓了。

有大境界的人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同样一件事物,大境界的人可以看到它背后的价值。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同样是防治冻疮的药,在普通人的手中,只用于在冬天洗衣服,但用在大境界的人手中,这可以用此打败一个国家。同样是五石大的葫芦,常人觉得又不能盛水,又不能舀水,是无用之物。而庄子认为,它可以当游泳圈,“浮乎江湖”。

在《逍遥游》里,庄子在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没用的,只是我们往往被困于思想的定式,而没有看到物质本身的价值。为什么我们被困于思想的定式?因为我们没有用更高的眼界去看待事物。为什么我们没有更高的的眼界?因为我们站在人生的大境界上去看待人生,而是拘泥于自己的世界,没看到宇宙星辰。所谓逍遥,就是将自己的思想与物质分开,凌驾于万物之上,让思想绝对自由。而在这个境界,人可以更接近于宇宙的本源“道”。正如《老子》中所说的:“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庄子便是一位高人。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为名利而奔波,为生存而奔波。庄子生在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心研究道学。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当 物质基础得不到满足时,便不会有精神的需求。但庄子便是一个例外,庄子家经常没米下锅,常常向别人借米下锅。可以说,庄子家很穷很穷,连耗子都不在他家呆。但就是这样一个穷鬼,楚王派自己的大臣去到庄子那里亲自找他,希望把楚国的相位授给他。庄子当时在干什么呢?当时,他逍逍遥遥在蒲水上钓鱼呢。这个时候来了两个大臣,毕恭毕敬地跟他讲,说想要我们国家的事,劳烦劳烦您。说得很客气,想要请他出山为宰相。庄子又开始讲故事,绕得很远啊。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种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头还被放在宗庙里,用做占卜。你说,它是情愿送了性命留下骨头,让人敬重好啊,还是情愿活在烂泥巴里打滚好呢?”大臣说:“我猜它一定愿意在泥巴里打滚。”庄子说:“那么你们回去吧,我和它一样,愿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滚。”

很多人,也包括我,不是很理解庄子的行为。你说,一个饭都吃不饱的货,还哪有力气去谈什么人生境界。可庄子就是这么一个妖孽。我想,可能是庄子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很高的眼光了吧。在庄子的眼里,那些名与利会束缚他,让他劳于世俗,不能超脱肉体,与天地同游,达到逍遥游的至高境界。这是他的选择,也有也有很多人选择名利。我觉得人的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是在乎你的心,跟随你的心而动,即使最后结果不尽人意,也不会去后悔。可是真正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自己的心呢?我们怀着梦想走出家,去上学,又怀着梦想走进大学。可在大学里,我们忙着打游戏,逛商场,碌碌而无为。我们因为梦想而出发,却又因为路上的风景迷失了自己,忘记了曾经的梦想。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庄子早在几千年前就与天地归一了,留下了自己对“道”的体悟。而在几千年后的我,沿着庄子的思想,向高处艰难迈步。我自认为做不到庄子那样淡泊,我有父母,有家人,我必须在名利中打滚,我必须努力挣钱,去养活我的父母子女。但庄子的思想却给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人生至高的眼界和境界。何为大?何为小?何为有用?何为无用?何为对?何为错?世上没有太多的明确的界限,一切存乎我们的心。

篇11:《庄子》读书心得

人们大多数执迷于大道理。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人生活再世上就要努力,就要活的比别人好。即使再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们依然不放过自己。每日的辛勤我们都觉得是必须的。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在学校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在学校我依然每天跑图书馆学习看书。上班之后我朝九晚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给老板看。结果是我们很累。

我们的心就像风筝一样被束缚着。竟然浑然不觉。如果不看庄子的文章。我会一直以为这束缚理所当然。但庄子给了我一个不一样的价值观。在我看来就是豁达(记得小学的一个同学说是顺其自然,现在才明白)

做人要豁达。不应当执迷于物质。庄子一生贫穷。但他却有丰富的思想世界。再他看来。精神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一个人的心飞不高。那他就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世界。想想一个被束缚内心世界的人,他的生活会是多么可悲。没有追求,没有自一由,他的世界永远是灰色的。

做人还要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需要挖掘自己的独特再哪里。明白自己的优势再哪里。这种自省是达到自己境界的基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够深入剖析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通过一些内在外在的方法解决掉问题。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今后遇到问题我们就只能深陷其中。最后自己杀掉自己。

生活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自己的心飞翔。你知道你的心能够飞到多远吗?如果你还局限再那里,那么就一把剪掉风筝线。挣脱束缚。让心无限飞翔。

还会有更多的感触,慢慢来。

春游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篇12:庄子读书心得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槁项黄馘 ”的躯体包裹不住飘逸优美的才情,贫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没超脱世俗的快乐。道学家们批判他的消极无为,却又不得不用惊羡的目光欣赏他的作品,赞美他的精神。这又是怎样一种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气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纯洁从容。庄子曾以鸟自比,那是怎样一种鸟?非梧桐树不栖息,非饱满的果实不食,非清洁的甘泉不饮;如果上面的条件无法达到,鸟仍不会屈从命运的安排,它就会不停的飞,去寻找,直到自己死去。这种鸟我没见过,这样的人大家都知道,庄子就是。

我喜欢庄子,虽然他在很多时候都显得那样淡然,他没有孔子那般显赫的名声,没有孟子劝君行政的志向,更没有法家人物改革图新的气魄,但他却是一个活的最纯粹的人。

我向往庄子的心智,它拥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豁达,他厌恶世俗的陈规陋习,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羡慕庄子。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我更加想说他的精神,在年轻一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学习一些求生的本领。

篇13:《庄子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而人物形象作为一种生动的“语言”,会更加鲜明突出地体现创作者的理念和情感。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以其清新温暖的画风制作的电影,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观众的喜爱。在这些动漫电影中,宫崎骏刻画了许多单纯、善良、勇敢和执着的女孩儿形象,《龙猫》中的小月和小梅,《千与千寻》中的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天空之城》中的希达……这些女孩儿形象各异,又有着一些共同点,但同时又不会让人混淆,她们每个形象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这些女孩儿往往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而所有这些宫崎骏动漫女孩儿则构成了宫崎骏动漫电影思想中的一种核心理念,成为一种文化表征。

一、女孩儿的形象表征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那些女孩也许有着不同的生命历程,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但是她们本身其实都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如《千与千寻》中的千寻,是一个没有超能力,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能的女孩。她不会飞翔,也不能挥着剑去拯救自己的父母。她只是一个随着搬家的父母误入魔幻世界的普通女孩。而《悬崖上的金鱼姬》中,波妞虽然是海洋之神的大女儿,是一位公主,但是她看起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向往其他的世界。虽然在这部影片播出之后,很多人觉得宫崎骏的电影中的女孩实在不够漂亮,波妞长得似乎有点畸形,但是,女孩的漂亮与否并不是宫崎骏所要表达的内容。宫崎骏曾谈到千寻角色的塑造:“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10岁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女孩,都从千寻那儿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千与千寻》也令人联想到现实社会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进入一间大机构做事的情形。面对陌生的环境,冷漠的人事,这女孩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发掘内在的潜能,克服种种挑战,方可建立一片立足之地。”宫崎骏的电影中的女孩形象,她们的眼睛更多的是正常的大小,不见得有多美丽和夸张,而是在她们的行为和心理的细节中,她们的喜怒哀乐都清晰却并没有特定程式地表现了出来。这种表现普通女孩的形象,更容易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可和心灵上的沟通。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即使是拥有魔法血统的琪琪,那一点仅有的生存能力都会在无意间丧失,而使琪琪变为普通的女孩,在这些天赋被利用和它们忽然的丧失以及后来被寻找到,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的鼓励和自我的寻找。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都有着纯真的美好可爱。宫崎骏注重对少女的眼睛的刻画,黑而且亮,强调“用自己的纯洁的眼睛来看世界”,她们的目光都带有与生俱来的属性:纯净、清凉、坚毅。通过她们的清澈见底的眼眸映衬出自然的美好、神奇和人对自然的依恋,看到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远,找到人类生存下去的希望和信心,与自然和谐共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纯真可爱形象有《龙猫》中的小月和小梅。她们是一对由于母亲生病而跟随着父亲搬到有一颗很大的树木的山中生活。她们的快乐和美好时时在笑容中流露出来。她们用探寻的眼光去阁楼,她们在院子里跳来跳去地追逐。这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和温馨,而在小梅无意间闯到龙猫的居住地的时候,却没有半点害怕,却调皮陪着龙猫玩一会儿后便睡着了。而小梅和小月在阁楼上发现的黑色煤屑,也因为她们的纯真而视之为“黑色精灵”,当姐妹二人在房屋内发现黑子时,大批的黑子涌出房间向圆圆的月亮飞去,第二天告诉隔壁的老奶奶,老奶奶说:“我小时候也发现过黑子,现在老了看不见了。”只有孩子可以看到生活在人们身边的自然界中的精灵,而成年人却早已失去了这一特权。只有孩子的纯真可能会发现更加丰富多彩的纯真童话世界。

二、女孩儿的性格表征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都是以善良的面目来出现的,如《千与千寻》中,千寻对那些小煤屑的帮助,在工作中对被怀疑为腐烂神的河神的耐心和细致地帮其清除污垢,都是一种善良的表现。而在这部影片中的非女主角的小玲,这位在魔幻世界中工作的女孩,也是一位善良的姑娘,她偷偷地带着千寻,将她带到汤婆婆工作的房子里。她划着船将千寻送往火车的站台,她大声对无脸男喊着,你若是欺负小千,我对你不客气。她并非是电影中的女主角,但是却也是一位令人有深刻印象的女孩。她的善良如同宫崎骏其他电影中的女孩一样,有着相似的特质。而《魔女宅急便》中的琪琪,她在无助之中也保持着善良,主动帮苏珊送客人遗留的奶嘴,这正是她后来获得苏珊帮助的一个契机。琪琪还在老奶奶的房子里帮助她做南瓜烤鱼,这种善良使她后来也获得了别人很多的帮助。

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都经历过成长的蜕变和挑战。《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苏菲,只是一个平凡的做帽子的女孩,在影片中,你甚至会感觉到苏菲觉得自己不够漂亮的自卑心理,但是,就是在她被荒野女巫变成老太婆的时候,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坚韧性。这种坚韧,使她不仅获得了自己的救赎,还拯救了哈尔,邻国的王子,甚至是结束了一场战争。苏菲打扫满是灰尘的屋子,她鼓起勇气去见国王,希望结束战争,她开着飞机冲回城堡,她曾经的无奈之后所表现出的坚强远远超出人的意外。而哈尔,他在影片中像王子一般力量强大和美好,但却是性格懦弱、内向并且敏感的人。而苏菲,则是影响和改变哈尔的少女形象。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女孩的敢于冒险和独立的性格也是很突出的一点。即使是在突出表现女孩孩童般纯真的《龙猫》中,小梅也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孩形象。她在得知妈妈生病不能回家的时候,抱着自己掰下来的玉米想要去医院送给妈妈吃,希望妈妈的病赶紧好起来。这种纯真的善良,加上勇敢的举动,使人不禁能够原谅其孩子的冲动和不谙世事。而《魔女宅急便》中的少女琪琪,更是一个人要去闯荡世界,去外面生存修行一年的女孩,她靠着自己的飞行,不仅温暖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也实现了自己的独立生活的愿望。而《千与千寻》中,虽然千寻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是这种普通之下却也有着勇敢和冒险的精神,她决定去钱婆婆所在的沼地本身就是一次很大的冒险,没有回程的火车,40年前的火车票,未知的前方,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坚强的冒险精神才有可能做到。千寻义无反顾地上了火车。开始了她冒险的征程,也最终实现了对于他人的救赎和帮助。

篇14:《庄子》心得

纵观整部《庄子》,所有的理论只有一个奥秘,就是大道合乎自然。

其实,在道家的理论中,人以大地为法,地以苍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因此,世间万象,合乎规律为最好。

何为人间大道

庄子在《知北游》篇里,托一个名叫知的人,去追问什么是人间大道?知,是一个大智慧的人。

知游历于玄水南北两岸,向名叫“无为谓”和“狂屈”的两个高人讨教:“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意思是:人怎样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样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样才能获得大道呢?

可是,这两个高人都没有回答他。

知又去问黄帝。黄帝回答说: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意思是说:你不要思考才能懂得大道;不要考虑怎样安身处事才能安于大道;不要去想途径、问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大道(图1)。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花费太多的时间来羡慕他人,所以,庄子在《秋水》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种一条腿的神兽叫夔,夔特别羡慕(蛇),因为(蛇)长了很多条腿,比它能够行走;(蛇)又很羡慕蛇,因为蛇没有脚,却比(眩)行走得还要快;蛇又很羡慕风,因为风连形状都没有,却比蛇移动得更快;风又羡慕什么呢?风羡慕人的目光。因为风还没到,人的目光已经到了;目光是不是最快的呢?目光最羡慕的是人心。人的目光未到,人的心中一动,心意却已到达了。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夔怜眩,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怜,在这里就是羡慕、喜欢的意思。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榜样、偶像。也就是说,总会有一些人比我们完美,让我们羡慕,想要成为榜样、偶像一样的人(图2)。

我们真的能成为别人吗?

有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只小老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一直希望找到最强大的东西。它抬头一看,什么大啊?万物大,莫过于天。天太辽阔了,无所畏惧。小老鼠决心要找到天的真谛。

于是,小老鼠问天:你什么都不怕,而我这么渺小,你能给我勇气吗?

天告诉它说:我也有怕的,我怕云。因为云可以遮天蔽日。

小老鼠觉得云更了不起,就去找云,说:你能遮天蔽日,你是天地间最大的力量吗?

云彩说:不,我怕风。我好不容易把天遮得密密的,可是大风一吹,云开日出。

小老鼠又跑去找风,说:你力量太大了,天空上的万物都挡不住你,你没有什么可怕的吧?

风说:我怕大墙。天上的云彩我能吹散,但地上有一堵大墙我就得绕过去了。所以大墙比我厉害。

小老鼠就跑去找大墙,说:你连风都挡得住,你是不是天下最坚强的?

大墙却说了一句令小老鼠非常惊诧的话,大墙说:我最怕老鼠,因为老鼠会从我的根基上一点一点地咬出很多洞。总有一天,我这面高大的墙,会因为若干个老鼠洞而轰然倒塌。

这时,小老鼠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是它自己(图3)。

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虽然各异,但本质却是相同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特的,崇拜偶像不如认清自己,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别人。大道合乎自然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遇到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虽然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会有坎坷不平,但无论是荣誉还是困苦,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所以,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就合乎天地大道。

庄子最终提醒人们:“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迷失于物质世界中,把自己的性情流失于世俗之中,这个人叫作倒置之民,就是说这个人本末颠倒了。

我们真正辨清的是外在的两个障碍,一个是物质,一个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是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他就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那么,一个人要想不迷惑,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终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在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会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曾经在梦中得到一句箴言,只要记住这一句话,一生都将忘怀得失,度过大宠大辱。

但国王醒来后,竟然把这句箴言给忘了。他就倾宫中所有的钱财打造了一个巨大的钻戒,对大臣们说:你们去给我找这句话,谁给找回来,我就把这个钻戒奖给谁。

有一天,一位最聪明的老臣对国王说:把你的钻戒给我吧!

国王说:你找到了吗?

老臣不说话,拿过钻戒来,在戒环上刻了一句话,把钻戒又还给了国王,扬长而去。

国王一看,恍然记起了梦里的那句话:“一切都会过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光荣会过去,耻辱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的(图4)。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

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

我们每一个人走过的道路不同,经历的沧桑各异,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符合天地之法,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真正要懂得的只有自己的心。

庄子认为,天地之间,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是善养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呢?

庄子说:真正的善养生者,若牧羊人,就好像是放羊的人。牧羊人挥着鞭子,他的鞭子会落在哪一只羊的身上呢?“视其后者而鞭之”,专门打落在最后的那只羊。前面的羊不用打,只需让最后的一只羊加快脚步,整个羊群就前进了。

这恰好映照了现代管理学一个家喻户晓的理论,叫作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的板子有长有短,这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子,而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子。

羊群也好,木桶也罢,总有落后的一只羊,总有最短的一块板,这就是天地大道,只有我们自己可以看清你的羊群里最后一只羊是哪一只,你的木桶上最短的板子是哪一块。

可是有些人的眼睛永远只盯着自己最长的那一块板,永远只看见领头的那一只羊。他总有资本去炫耀。

当他看着头羊沾沾自喜,后面的羊群已经在山坡上散落;当他看着最长的一块板超过别人,却不知道木桶中的水因为最短的一块板而流失了(图5)。重要的是认知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有这么一个寓言:

羚羊是最灵巧机敏的动物之一。羚羊欺负乌龟,非要跟乌龟赛跑。比赛的胜负是明摆着的,可是,乌龟居然答应了,说明天早晨咱们开始比赛吧。

第二天早晨,赛跑开始了。羚羊看都没看乌龟,就箭一般窜出去了。它奋力地奔跑一段路程后停了下来,得意地叫了一声:小乌龟,你在哪儿呢?

突然,就在前面不远的草丛里,乌龟慢吞吞地说:

我在这儿呢,你接着跑吧。

羚羊吓了一大跳,乌龟怎么跑到自己前面去了呢?羚羊撒腿又跑,跑了一段路后又停了下来,叫道:小乌龟,你跟上我了吗?突然,它又听见在前面几步远的草丛里,小乌龟慢悠悠地说:我已经超过你了,你赶紧跑吧。

羚羊开始惶惑。又跑一段路,再问,乌龟依然应声而答,还是比它要快几步。羚羊最后在极度沮丧之中跑到了终点,发现乌龟已经在终点线之外等它了。

事情果真如此吗?真正的秘密是在头一天晚上,乌龟把它的整个家族都调动起来了,在比赛的路线上,每隔不远就埋伏了一只小乌龟,无论羚羊跑到哪儿,都有一只小乌龟等在它的前面。在终点早有一只小乌龟以胜利者的姿态在迎接羚羊。可怜的羚羊就败给了这样一个假象。

这个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甚至有人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和名誉,庄子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多一些内心的淡泊,少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不要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这就合乎天德。

生命就在我们手中

在很多时候,生命是会陷入绝境的。陷入绝境之后,只有依靠我们明确的判断和心底的冷静,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绝境。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批地质学系的学生,跟随教授去一个千年古洞考察。古洞非常幽深,以前有很多人进去就出不来了,人们把这个地方视为绝境。

这些学生在教授的引领下进入了古洞,洞里曲曲折折,曲径通幽,洞中有洞。他们经过层层跨越,终于走到了最深处,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水晶石。

当他们准备返回时,忽然发现,所有的洞口几乎一模一样,已经不辨来路。这些学生顿时慌乱了起来。

这时,教授淡淡地说:哎,这里头还有前人留下来的标志,看,这个路口就有用石灰石划的印记,我们就顺着这里往外走吧。然后大家就往外走。教授拿着一盏灯,每走一段他就惊呼:这里还有前人的印记!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前人的印记。

顺着一个一个印记,终于走出了千年古洞。绝境逢生,学生们无不感慨万端,说:如果没有前人的引导,我们根本走不出来了。

这个时候,教授默默地从兜里掏出来一小块石灰石,原来,所有的印记都是教授一路划下的。

本来他们探的就是一处绝境,本来他们就有走不出来的危险,本来就没有前人的指引。但是,靠了自己的用心,顺着自己的心路,教授把学生们带出了绝境。

这就好像是人一生的历练。当我们追寻一个辉煌的目标时,我们都有可能忘记风险,在一路上不做标识就一头扎进去。到了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了退路,“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当我们不辨来路时,还有能力回到本初,重见阳光吗?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时为什么只凭着一种激情,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一点记号呢?

庄子在《天道》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和舜一起探讨治理天下大事,两个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舜问尧:你是用什么样的心面对世界治理天下的?

尧回答说:我“无敖无告”,对无依无靠的人从来不轻视;“不废穷民”,对穷苦人从来不抛弃;“苦死者”,对死去的人,怀有悲悯之心;“嘉孺子而哀妇人”,喜欢小孩同情妇女。这就是我的用心。

尧以宽和、悲悯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尤其是弱势群体。

舜给了尧一个评价,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你的这番心意对于世界来说,是善良美好的,但境界不够阔大。

尧就问舜:你所说的大又是怎么样的呢?

舜说:“天德而宁,日月照而四时宁,若昼夜之有径,云行而雨施矣!”天就生成在那里,大地宁静,太阳、月亮轮番照耀着世间,四时周行而不惰,世界就一直这样运转着,好像是白天结束了就有黑夜,天空有云才会下雨一样,有它的变幻常规。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是我所谓的大。

听完了舜的话,尧说:我明白了,我所说的那番用心只是人之道,而你说的这番用心合乎的是天之道,天之道才是大道。

庄子讲了这样一个寓言:

一位老酋长,对他部落里的年轻人说:你们去远行闯荡吧,你的这一生,我只要给你们6个字就够了。我先给你们每人一张纸条,写着前3个字。你们出去历练,等建功立业回来,再找我取后3个字。

这些年轻人经历了各自的荣辱磨难,在每一个时刻他们会看到这3个字:“不要怕”。结果任何磨难都闯过去

等他们人过中年,带着或是风霜,或是荣耀回来,找老酋长要后3个字时,他们看到的是“不要悔”。

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所畏惧,也无所懊悔。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图6)。

还有一个寓言:

一个年轻人手里握着一只小鸟,跟一位智者打赌:既然你能洞察一切,你现在告诉我,我手中的这只小鸟是死的还是活的?这个年轻人认为他已经稳操胜券,因为如果智者说小鸟是活的,他只要轻轻一捏,就把小鸟掐死了;如果智者说小鸟是死的,他只要一松手,小鸟就放飞了。

没想到智者淡淡地回答: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上一篇:大班主题教案《保护自然环境》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课题推进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