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2024-05-09

庄子心得感悟笔录(精选7篇)

篇1: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近日来,看了《庄子》的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深有感触。下面根据这两点,谈谈我对幸福的理解:

一、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第一题为《逍遥游》,《逍遥游》里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两只鸟的能力完全不一样。大鸟能飞九万里,小鸟从这棵树飞不到那棵树。可是只要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爱做的,它们都同样地幸福。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在它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地幸福。

幸福生命是美丽的,活着便是幸福的。

病痛中,健康是幸福;黑暗中,光明是幸福;寒冷中,温暖是幸福;分离时,团聚是幸福;伤心时,有一个可靠的让你流泪的肩膀是幸福;失意时,有一双紧紧的拉你的手是幸福。这是人生的精华。

我觉得,简简单单就是幸福,不求轰轰烈烈,只愿真真切切。和爱人分居四年了,每当一家三口在一起时,我就会觉得这就是幸福。

幸福,是别人眼里的风景。

我看过许多关于重病房里躺着很多靠药物、导管和呼吸机在维持生命的病人,他们时刻都在与死神博斗着。他们困难的每一次心跳、每一声呼吸都凝聚了对生活无限的向往,他们渴望活下去,健康地活下去!实现这个愿望,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常常被我们忽略。我们有健康的四肢,灵活的头脑,可以在宽敞的图书馆阅读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的奔跑,可是幸福是什么滋味,我们总抱怨感受不到。 什么才是幸福呢? 饿了,一顿美食就是幸福;渴了,一杯白开水就是幸福; 累了,一张沙发就是幸福……

其实,触手可及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时时抱着“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吧,你会发现,只要用心体会,梦里的幸福,一点也不遥远。

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

这是三位前辈对人生的感悟,他们生活的年代参杂了太多的环境因素,也造就了迥异的生活态度。我们追求的却是平凡的幸福,让我们对生活的事事非非“宠辱不惊,看窗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吧,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惊喜与意外了,抱有一颗平常心,生命的疆域会拓展的更宽。

亲爱的读者,你对幸福的感悟与我一样吗?

二、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庄子在《逍遥游》中还说到:有个人名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他是个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是个至人,圣人,神人。它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他与道合一。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功。他也许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让人们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让每个人充分地、

昨天晚上,我忽然觉得,要幸福,也许其实就两个条件。而幸福的程度,也取决于这两个条件的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条件一:自己要很强(有多强大,就可能会多幸福);条件二:要有好的态度(态度有多好,就可能会多幸福)。二者要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我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也许很多人认为,幸福只是心里的一种感受,心里觉得高兴,觉得幸福了,就幸福了。可是,如果没有能够觉得幸福的机会,幸福又能从哪里来呢?我考虑的是,怎么样能让自己心里觉得幸福呢?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幸福呢?得先给自己创造幸福的可能性。

篇2: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一切内容都将围绕项目销售展开,至于产品型或快速消费品一类的销售活动则不在此文讨论范围之内。

好了,在所有项目销售(以下简称销售)的同行中,就销售人员自身性格而言,大体上可分为偏外向型和偏内向型两种,所写内容全部适用于偏外向型销售人员,大部分内容适合偏内向型销售人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依我主观的看法来说,这两个类型的销售人员在整个销售过程中需要采用的销售手段是不太一样的,偏外向型销售人员与客户的销售关系更容易发展成伙伴型销售,偏内向型销售人员与客户的销售关系更容易发展成顾问型销售。前者要具备更强的主动性,把关系把握住,先在感情上掌握住客户,再将技术细节慢慢的向其脑中灌输(这个步骤可以自己完成,也可由售前人员完成);后者需要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专家的角色在基本的技术交流上征服对手,使客户对你产生技术层面上一定程度的依赖型,之后再把客户关系捋顺,成功拿到订单。

假使你能够准确的理解所叙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运用,相信你的跟单成功率会大大提高,至少会是今后大大提高的一个基础。当然,要是你指望看过后就能够拿下所有订单的话,那就趁早停止吧。因为头脑如此简单的家伙肯定也无法真正看懂所描述的道理和方法。

一项目前期的电话交流

首先,无论你得到的项目信息是自己打电话主动寻找到的,还是别人通过电话找到你的,都请你详细并且准确的记录项目联系人的全名、电话(最好有手机,这在你以后发短信的时候很重要)、E-mail(最好是两个,不好用的邮箱太多了)、部门、准确的需求。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想很顺利的得到这些信息并且不给对方留下负面的印象(不得不承认,有些客户并不很情愿把自己的手记号码或者别的信息更多的透露给陌生人),你就必须在脸上挂着笑容,虽然对方看不到你,但我打赌,他一定能够听得出来。态度上最好显得热情一些,对没有听清楚的词语一定要问清楚,这会使对方产生被你重视的感觉。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无论在对方询问你关于你公司的信息或者产品的一些细节时,你所有的回答必须要充满自信,不能支支吾吾地去说你想说的话,因为那会让对方感到怀疑并且可能导致对你的不信任。还有一点要在此处指出的是,一定要详细准确的理解对方的技术要求,对于自身产品并不具备但是相差不远的要求可作模糊回应处理,对于和自身产品功能相差较远的技术要求一定要明确答复:做不到。如果你为了拿下订单而盲目承诺对方所有要求的话,那你是在给技术人员,给公司,也是给你自己找麻烦,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客户期望的问题,后面的章节里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再详细聊一下。

在首次电话交流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说太多的话,多听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样的,最好也不要大肆的,喋喋不休的介绍你的产品,尤其是对方并不太懂行的情况下。你应当先简单而自信的介绍一下公司的情况以及你们产品的成功案例,这是最直接的问题。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不要盲目介绍,你可以先给他发一些产品的资料给对方,让对方有时间消化一下,这样一来,你在次日上午或者下午进行的第二次电话交流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具体的说法上,我一般考虑的是:“那您看这样,我现在跟您聊太多产品估计您也很难准确的理解,我先给您发一份资料,您看一下,然后明天上午我会再给您去电话,您看可以吗?”一般来讲,客户第一次给你打电话时通常也会打到你的同行公司那里,因此他们往往要在一个小时之内接触到好几个人,你必须增加和他接触的机会才能够让对方记住你和你的公司。

篇3: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超越这个话题,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经常讲到的。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在于对现实的认知,在于我们能够辨别所有纷杂生活中恒定不变的本质。

讲一个题外的故事:乾隆下江南时,到了金山寺。他问禅宗高师法磐:每天长江上来来往往,这么繁忙,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大师回答说:两条船。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无非就这两条船。

那么,庄子对名利又是怎么看的呢?

尧让天下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和舜被认为是自古至今天下明君贤主的代称,但是,尧却是很认真地对许由说,先生,现在遇到了你,我就知道,当日月这些光明永恒的星宿都出现时,还用我这个火炬干什么?天降甘霖,万物已经得到滋润,还用得着担水一点一滴去浇地吗?总之,我的能力是不如你的,所以,请允许我把天下让给你吧(图1)。

(1)尧甘愿让出天下,被传为美谈

尧辞让的可不是小官位啊,他是主动把天下大权拱手让出。那么,许由又是怎样回答呢?许由淡淡地说:你治理天下已经这么好,你想把美名让给我,我要这些空名干什么呢?算了吧。许由接着说了一个经典的比喻: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他说,一只小鸟,即使给它广袤的森林来栖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树枝;一只鼹鼠,即使给它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来喝水,它又能喝多少呢?

同样的道理,人生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一个人一辈子能吃多少饭啊?一个人住再大的房子,往床上一躺,能占多大的地方呢?所以要有一种淡泊为大、宁静致远的心智。

可是,一个人要看清自己的方向,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的生活往往是无事忙,曾经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有个人想要往墙上挂一幅画,他忙忙叨叨地找来锤子、钉子。一钉,发现钉子吃不住这幅画。怎么办呢?他说我得打一个小木楔子让钉子能够吃住。于是就去找木头,找着以后,说我必须得找把斧子。找着斧子以后,又觉得要有锯,于是又去找锯。找到后,发现锯子没有手柄,然后又去找手柄……就这样一轮一轮地找下来。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凑齐了,他竟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了,因为他早就把那幅画忘到了脑后。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很多时候,我们终日奔波,忙忙碌碌,但忘记到底是为了什么(图2)?

(2)当一个人迷失在功名利禄之中时,常常会忘记了人生本身的意义

而庄子淡泊名利,虽然生活非常贫困,但贫困恰恰成就了庄子,使他能在淡泊为大的境界中感悟到了人生许多真正的道理。

那么,大境界在哪里?大境界就在于我们有没有安静的心和智慧的眼睛。只要我们让心静下来,真正有空灵之境,我们的眼睛就会锐利起来,就会看到不经意处很多至极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报道,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刚开始声名远扬时,总觉得自己的嗓子不堪重负,十分苦脑。有一次,他在世界巡回演出时,在酒店里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这时,隔壁客房有个婴儿不停地啼哭,烦躁不安的帕瓦罗蒂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婴儿啼哭一两个小时,为什么声音不哑,相反一直那么洪亮呢?他不停地听,不停地想,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婴儿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全,还不会单独用嗓子来哭,他的气来自丹田,一股气在往上顶。帕瓦罗蒂突然明白,成年人因为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独立运用了,所以往往会鼓励吊嗓子,结果唱不到一个小时声音就嘶哑了。如果我们也学会运用丹田气,也许就会省了嗓子。于是,他开始练习运用丹田气。结果他这次演出大获成功,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歌剧舞台上的霸主地位(图3)。

(3)帕瓦罗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细微之处,悟出精妙的大道理,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有很多人一生追逐辉煌,总是耐不住寂寞,就连一个小小的兼职机会都不肯放弃,总是想以这种外在的辉煌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其实,事情是不是这样子呢?

有一句谚语说:“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这句话很是耐人寻味。大家想一想,不管是百米还是马拉松比赛,冠军跑到终点之前,观众席上是没有掌声的。只有冠军冲过终点线,掌声才响起。然而更多的掌声是为落后的运动员加油的,结果落后的运动员往往比冠军得到更多的掌声(图4)。

(4)为落后的运动员鼓掌加油,是竞技场上常常出现的情景

“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说的就是古人的散淡、恬静,古人的辞让在于他们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终于可以开阔。

所以,寂寞有时并不意味着愁苦,而是意味着一段静止下来的时光。当你独自去面对时,可能会看到你意想不到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庄子在《逍遥游》里有过很多的描述。

肩吾问连叔

肩吾和连叔是两个修道者。

有一天,肩吾问连叔,说,我听说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他可以不吃不喝,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你说他怎么可能呢?连叔说,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他做起事来气定神闲。这个人气定神闲到了何等程度呢?大旱之年,天旱得山崩地裂,土地都被烤焦了,可是这个人也不觉得热。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有定力。接下来连叔说得更邪乎了,说这样的人,他身上的皮屑、尘垢就足以捏一个尧舜了。意思是说这个人有很大的一种功力和境界。当然,这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可是他也说明,人生的经历和悟性不同,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眼界(图5)。

(5)连叔对肩吾说:你不相信有这样的人,是因为你没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

宋人的笔记中有一个故事,说到苏东坡和佛印。这一对冤家经常共同出游,有一天,两人走到一个木匠铺,看见木匠正在做活。木匠拿出一个墨盒弹墨线,佛印一见,马上就这个墨盒做了一首诗:吾有两间房,一间赁与转轮王;有时拉出一线路,天下邪魔不敢当。意思是说,这个墨线一弹,给出来的就是规矩,落线就是正直与准则,在这样正直与准则的制衡下,所有的妖魔鬼怪是不能出来的。这就是说做人要有行为准则,不要超越底线。

苏东坡随后说,我也有一样东西,但不是墨盒,而是一张琴。这张琴的 5根弦都藏在我的肚子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拿出来弹,这是别人听不到的。我的心智可以听到天下所有的无声曲,无声的音乐是至极的天籁。这架琴是什么呢?它就是人心中一种欢欣之意的流露。

其实,苏轼与佛印分别代表了追求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叫做“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就是指一个人内心要有仁爱,这就像墨盒弹出的墨线一样,是做人的一条不容置疑的底线;而“游于艺”就是人的自由境界,就是苏东坡心中的那张琴。一个人具备了人格理想上的两个支点,他还会感到寂寞吗?面对纷纭的世事能不超越吗?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正因为庄子超越了功名利禄,才能够逍遥人生,而庄子所谓《逍遥游》中的“游”字,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这 “游”字告诉我们,一个人必须要有一种动态的系统,让生活有更多的灵动,不要让它僵死。因为有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真正稳定的东西都存在于动态之中。比如陀螺,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陀螺不停地旋转时,它才稳定。一旦静止,就失衡倒下了。今天有太多的人应对整个世界挑战时失去了心理的平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他不动(图6)。

(6)同样道理,骑行中的自行车才不会倒下

庄子在他的故事里又说到这样一个例子。说有个商人僵死地按照自己的心理标准去卖衣帽。他想,越人处于蛮荒之地,可能没有开化,衣帽这类东西他们没见过,我要是去那里卖,肯定生意兴隆。于是,就浩浩荡荡运着好多衣帽去了。结果越人是“断发纹身”。因为那个地方热,用不着穿衣服,他们的装饰就是纹身;因为热,男人不蓄头发,根本用不着帽子。庄子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以想当然去评估这个世界。我们在很多时候愤愤不平,就是因为我们心带成见,做了多少去“断发纹身”之地推销自以为是的衣帽,然后又抱怨生活给我们的机遇不好。其实这就是缺乏智慧的一种判别(图7)。

(7)与时俱进,才不会出现去“断发纹身”之地推销衣帽的洋相

庄子的大智慧在于,他能够把自己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他对自然万物充满了悲悯之心,而对自己的生活只求淡泊平静。今天我们有许多人的心态总是不能平衡,是因为眼睛里看到了太多的功利。

由于我们看到太多的功利,也就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遇。什么是生命逍遥之境,这种逍遥绝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外在世界之上,跟万物成为对抗的一种自尊霸主。这种逍遥需要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行动与世间万物相连,水乳交融,欣赏春花秋月,听懂鸟鸣水流,这样我们的心才是干干净净的。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心头无事,用不着郊游多远的地方,坐在自己家的床上,你都会觉得这个床无比宽阔。

东郭子问道

东郭子曾经问庄子,说,道在哪里呢?庄子随意地说,道在蝼蚁,就在地上的那些小蚂蚁。东郭子不解,说道怎么如此卑下呢?庄子不搭理他了,说道在野草上。这一说还没有生命了,东郭子不满了,说道就这么卑下吗?庄子说,道在砖瓦上,你去看吧。东郭子就更加不满了,说道怎么越说越卑下啊?庄子实在不耐烦了,说道就在屎溺。用今天的话来说,道就在粪便中,你去找吧。这下东郭子就不说话了(图8)。

(8)庄子说:道法自然,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就看你能不能发现

有一句谚语,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这话对吗?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有时我们能够看见鲜花,但当一个人的心被名利遮蔽时,他能看见的世界也差不多是遍布饲料。因为饲料是可以吃的,是实用的,而鲜花是神秘的,是启迪心智的。不要以为只有牛羊才看得见饲料,我们今天往往在抱怨饲料太多,鲜花太少。这就需要我们重归到庄子所说的道,去看看那些最卑下甚至是最污秽的东西,有没有真正的道理。放低我们的心去发现,这是一种态度。

出家的僧人都穿僧鞋,僧鞋的形状很有意思,即使在冬天穿很厚的白布袜子,僧鞋仍然是前面露5指,后面露脚跟。僧人再俭朴也不至于要节省这点布啊?这里是不是也隐含着道呢?

其实,穿这样的鞋是为了提醒一个道理:六根通透,要去掉贪嗔痴怨疑慢。六根要清净就是要你看到这6个洞,这6个洞是要让你看得穿了,真正的奥秘是为什么要把这个道理放在脚下呢?因为人只有低下头,才能看得穿。你不低下头是看不见的。

篇4:庄子心得感悟与超越

1.淡泊为大(淡泊明智),宁静致远。

2.人能够看清目的和方向是不容易的。

3.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4.冠军永远跑在掌声之前。

5.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6.经历和悟性决定你的眼界。

7.人格理想的支点:依于仁,游于艺。

8.感到心理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不动。

9.生命的逍遥之境,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用我们的心与世间万物相勾相连、水乳交融。

10.道法自然,道无处不在。

篇5:庄子心得感悟笔录

不像佛教,有生命轮回说:也不像天主教和基督教,给人死后勾画了一个美好的去所——天堂。庄子肯定地说,“吾生也有涯”(《养生主》),郑重地告诉人们一个客观的事实:人的生命是有终止的。进而,他冷峻地告诫人们:“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齐物论》)每个人一旦有了生命的形体,便在等待着死亡的来临。而随着人的肉体的死亡,人的精神也与之一起死亡——“其形化,其心与之然”(《齐物论》)。也许庄子觉得这样说还不到位。他又以近于残酷的话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隙),忽然而已。”(《知北游》)人生就像骏马跃过狭窄的山涧那样短暂,是忽然之间的事。

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死亡之剑悬在了头上。而且,死亡之神忽然之间便到了面前,人们怎么能逍遥呢?

那么,庄子又怎样逍遥地看待生死呢?

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世俗之人往往把“命”理解为外在于人的神的意志,实际上庄子说得很清楚,他所说的“命”指的是“物之情”,即自然界本身所存在的、人“所不得与”的客观规律,就像天有黑夜与白昼一样,人的生死有其客观的必然性,是人们所无法左右的。“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天地》)有运动,就有静止;有死,方有生;有消亡,才有兴起。这都不是人们所能干预的。

对于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对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应该如何面对?庄子有一句名言,那就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安之若命,有人解释为听天由命,我觉得不够准确,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心安理得地依顺自然规律的变化”。安之若命,这是不是过于消极了呢?可是,你客观地想一想,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你偏要与之抗争,结果会怎样呢?“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在自然规律面前较劲,就像企图挡住滚滚车轮的螳螂,自以为其臂膀硕大强壮,其实是不胜其力的,下场也只能是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现在的问题是,明白了“安之若命”的道理,并不能解除人们心中的死亡之结。让人们心安理得地面对死亡,怎么可能呢?

于是,庄子告诉我们,从万物是一个整体的意义去看。生和死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活着只不过是生命的动状态,而死亡是生命的静状态,“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刻意》)。

也许人们大都喜欢动状态的生,而不愿意静状态的死。实际上哪一种状态更好一些呢?庄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比较,他把人生分为了生、老、死这样三个阶段:“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师》)这里所说的“生”应该是相对于“老”的青壮年阶段。上苍让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用劳累来安排我们的青壮年时代,用安逸来颐养我们的老年时代,用彻底的休息来慰藉我们的死亡。这三个阶段中,青壮年时期,血气旺盛,精力充沛,却是人生中最为劳累操心的时期,“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老年时期,子孙们都长大成人了,没有了那么多的操劳,可以比较安逸一些了,但“寿者惛惛,久忧不死”(《至乐》),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人的青壮年和老年阶段固然有种种痛苦,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死亡是一件更为痛苦的事情。庄子却这样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齐物论》)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贪生不是一种迷惑呢?我怎么知道怕死不是像漂泊在外而不知返乡的游子呢?封疆官的女儿丽姬,许配与晋国国王为妻。晋国迎娶她的时候,她哭得泪人似的。等进了王宫,与晋王同睡在舒适的大床上,共享着美味的大餐,这才懊悔当初的哭泣。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会像出嫁后的丽姬那样,后悔自己当初的贪生呢?

仅用丽姬出嫁这件事来设问、揣测死后的状态,或许说服力不足。《至乐》篇中“庄子枕髑髅”的寓言故事,则通过死者之口表达了逝者之乐:

庄子出游,到了楚国,看见一个骷髅,就用马鞭敲打着骷髅问道:“先生是因贪生背理而死,还是因国破而遭杀戮?是因有愧对父母妻子的丑行自杀,因灾害冻饿而死,还是寿尽而亡呢?”问完话,庄子便枕着骷髅睡去。半夜,骷髅托梦给庄子说:“听你说话好像是个辩士,可说的都是活着的人的劳累和忧愁,死了的人没有这些忧虑。你想听听死人的情形吗?”庄子说:“那你说给我听听。”骷髅说:“人死之后,上没有君主,下没有臣子:没有四季的寒热风霜,从容自得,与天地共长久。即使当了国王,也没有这般快乐。”庄子不相信,说:“我让掌管生命之神恢复你的形体,还你骨肉肌肤,把你送回故乡,与父母妻子团聚,你愿意吗?”骷髅听了紧皱双眉,忧愁地说:“我怎能放弃国王般的快乐,再受人间之劳苦呢?”

用骷髅托梦,来展示死去之人的逍遥,看似荒诞,可细细想来,却也不无道理。它让我想起一位中医学家谈人的生死之际。他说,“人刚出生的时候,都是紧攥双拳,紧锁双眉,大声啼哭着来到人间。为什么呢?因为他(她)知道,摆在面前的是一条充满艰辛的生活道路。他哭了,亲人们却笑了。而人在死亡的那一瞬间,他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来。他笑了,为终于走完了艰辛的人生之路而笑。他笑了,众人却哀声痛哭。”这段话,说出了人在生死之际的大彻大悟,也隐喻了活着的人们在生死问题上的不明白。

庄子认为,从根本上说,生命,就是有气息的物质。“自本观之,生者,喑噫物也。”(《知北游》)这种物质与其它物质没有根本的区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人的生死,只是气的聚散而已。“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从庄子“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一语理解,庄子所说的气,指的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原素。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不仅没有哭泣,反而坐在地上敲打着瓦盆唱歌。前去吊唁的惠子十分不解。庄子说:“她初死之时,我怎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想想,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曾形成元气,不曾具有形体,后来的变化才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方有了生命,如今又变化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她安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

啼哭,我觉得这是不能通晓于生命的道理,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地透破生死,庄子告诉我们,由气所凝聚成的我们的身体实际上并不为我们所拥有。

《知北游》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舜问他的老师丞是否可以得到并拥有道。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能拥有的,你怎么能拥有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我所拥有,那是谁所拥有的呢?丞说,是天地给你以身躯之形,生命之气,性命之征,以及繁衍子孙的能力。这都是天地间气的运动的结果,你怎么能够得到并拥有它呢?

我的身体,不为我所拥有,这个命题让一般人看来,实在是太离奇了。我想上哪儿去,我的身体就上哪儿去。我想让它干什么,它就得干什么。它不为我所拥有,为谁所拥有呢?现代人讲求人权,人权就是人身的自由权,这种自由权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我对我身体的支配权。可细细想来,我对我身体的支配权确实很有限。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一个自循环系统,它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经络系统等等,它们的运行大都在我的支配能力之外。除了给它供应能量、支配它的行走部分外,我还能支配它什么呢?那么,是谁在支配它呢?庄子说:“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齐物论》)大小一百多块骨头,眼口鼻耳等窍门。心肝脾胃等脏腑,完备地安装在我们的身上,我与谁最亲近呢?都喜欢呢?还是有所偏爱呢?如果同等看待,那它们都是臣下吗?如果都是臣下,那它们之间谁领导谁呢?是轮流称帝呢?还是另有真君存在?庄子这一脑门子的问题,时下的医学理论还没能破解。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在五脏六腑中处于领导地位,主思维,“心之官则思”吗!而在一天的不同时辰,五脏六腑则是轮流当令的。现代医学认为,大脑主思维,是司令部,对全身器官有指挥作用,尽管谁是“真君”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有一条是确定的,即不论是庄子、传统中医学、还是现代医学,都认为,这个“真君”不是我。我的血压、心率、呼吸、消化、排泄都不在我的意志的掌控之内。我的生死更由不得我作主——“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达生》)我怎能是“真君”呢?怎能说我拥有“我”呢?

如果说我的生命之躯并不属于我,那么,我们对它的依恋是否会变得超然一些呢?

《至乐》篇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支离叔与滑介叔一起到野外观赏风景。忽然,滑介叔的左臂上长出一个肿瘤。支离叔问:“你厌恶它吗?”滑介叔说:“我为什么要厌恶它呢?我们的生命就是假托借用。什么东西让生命假托借用呢?就是尘土泥垢之类。人的生死也就像昼夜的变化一样。我和你现正在观赏天地万物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发生在了我的身上,我怎么会厌恶呢?”

庄子认为,有生有死,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死因生而死,生因死而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生和死是生命体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互为因果。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知北游》)在这里,庄子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不是佛教意义的生命轮回,而是说新生命是死亡生命的延续,而衰老生命的死亡又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承认生命的物质性,承认人的生死是物质变化的辩证过程,我们就应该坦然地面对生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知北游》)既然死和生是一个相互交替的延续过程,我们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在常人眼里,视死如归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气概:在庄子眼里,视死如归应该是一种平常的心态,“死生无变于已”(《齐物论》),而贪生怕死倒像忘了归家的游子那样迷茫。“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德充符》)生死之变,甚至天翻地覆,对他都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他在沉静地观察万物的变化,恪守着自然之道。

庄子还通过对一个个人物的描写来阐释他对生死的态度。

在《大宗师》篇,庄子写了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友。他们立下的结友盟约为:“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梁,把“死”当作尾,明白生死存亡是一个整体的道理,是他们结友的思想基础。

子舆病了,五脏挤在背部,脸颊垂在脐下,双肩高过头顶,发髻朝天。阴差阳错,气血不和。如此病状,他和来看望他的子祀都面无忧色,一起感慨造物主的伟大。能把人弄成这副蜷曲不伸的样子。子祀问子舆:“你讨厌这副样子吗?”子舆说,我怎么会讨厌呢?假使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就用它来报晓:假使把我的右臂变成弹丸,我就用它打鸟再烤了吃;假使把我的尾椎变成车,把我的心神变成马,我就乘坐这辆马车,省得再找别的马车了呢!我又有什么可厌恶的呢?

不久,子来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家人围在病床前哭泣。子犁前去探望,他严厉叱责痛不欲生的家人,让他们离开,不要惊动将要变化的人。他感慨地对病床上的子来说,伟大的造物主啊,他又要将你变成什么呢?鼠肝?还是虫腿?

篇6:《庄子》心得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一个核心命题,就是何为大,何为小?《逍遥游》其实无限地拓展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告诉我们,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与小不仅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所以大与小绝不单纯是一种文学化描写的境界。更多的时候,它表现在生活里很多实用的规则,也就是说,小大之境界应用起来会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效果,带来不同的人生。

何为大小境界

大家都知道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有一天啊,惠子去问庄子,说魏王给了我一颗葫芦籽,我在家种了一架葫芦,结果长出一个五石之大的葫芦来。这就让我发愁了,因为这个葫芦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处都没有。他说,我要是把这个大葫芦一劈两半,用它当瓢去盛水,葫芦皮太薄,“其坚不能自举”,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用它去盛米面粮食,因为皮薄而体积太大也容易破碎。想来想去这个葫芦有什么用呢(图1)。

庄子听了,想了想,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先不说这个葫芦干什么用,他说,宋国有这么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件稀世瑰宝,就是有一个秘方。这个秘方呢,能够在寒冷的冬天让人手脚沾水后不皴。因为他们家有不皴手的药啊,就世世代代以漂洗为生。一天,有个人来跟他商量,要以百金买下这个秘方。全家人一听很高兴,咱们从来没见过百金,就卖了吧。所以拿到百金后太知足了。

(1)不如我干脆把它打破算了

这个人拿这个秘方去干什么呢?当时战国各地方诸侯正在为争夺土地而混战,东南部的吴越两国正在打得不可开交。

吴越地处水乡,这个人拿了秘方献给吴王,说你要是选在寒冬腊月向越人发起水战,你有这个秘方,军士可以手脚不生冻疮,就可以拿住兵刃,而越人没有这个秘方,他们是吃不消的。吴王听了他的建议,在冬季向越人发起了水战。结果吴国大胜(图2)。

(2)这个提供秘方的人裂地封侯,身价马上非同一般

你想想,这个秘方给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效力。如果你有大眼界呢,同样的一个秘方,它可能会决定一国的命运,也给提供秘方的这个人带来自身的改变。

最后庄子说,大葫芦也是一样,你怎么就认为,它非要剖开当瓢使呢?你为什么不用个网子把它系起来绑在腰间,用它当个游泳圈呢?这样你可以带着这个大葫芦,自由自在地浮游于江海啊(图3)!

(3)庄子认为,一个东西不必非要被加工成某种规制的产品,才能被叫作有用

境界大小定命运

为什么相同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价值呢?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眼界的高低,境界的大小,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一本翻译过来的书叫作《隐藏的财富》,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1845年,一对德裔兄弟来到纽约,弟兄俩觉得这里的生活很难继续,商量着怎么样才能够活下去,哥哥原来有一技之长,他在德国时泡菜做得很好,而弟弟太年轻什么都不会。于是,哥哥说,我走了,我去加利福尼亚的乡下,继续做我的泡菜吧。弟弟想,反正我也没有手艺,就留在纽约白天打工,晚上求学吧。他学了什么呢?他去攻读地质学和冶金学。哥哥到了加利福尼亚一个比较富庶的乡间,买了一片廉价的土地种卷心菜,腌泡菜。4年后,弟弟大学毕业了,来看望哥哥。哥哥说,你现在手里都拥有什么呀?弟弟说,我除了拿个文凭,别的什么都没有。哥哥说,你还是应该跟我扎扎实实地干活吧。他把弟弟带到了他那一望无垠的菜地,自豪地说,你看看我的成就。弟弟呢,蹲下来看了看菜,然后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他在那儿看了很久,然后端来一盆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里面漂洗。他突然非常惊讶地抬头看着哥哥说,我现在要测一下你这块土地。因为他发现盆底沉淀有一些金灿灿亮闪闪的金属屑.等他运用所学的冶金和采矿知识鉴定后,长叹一声,说:哥哥你知道吗,你是在一座金矿上种卷心菜啊(图4)!

(4)换个角度有真金

其实,我们有太多的时候,安然地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秩序,没有跳出自己现有的经验系统。重新质询一下:我还可以换一个角度吗,我目前所拥有的这些技能,还有没有可能让它发挥更大的用处?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出的那个永恒的问题:什么叫作有用?

我曾经见过一个科学实验,就是把一个会跳的小虫子放在瓶子里。它明明可以跳得很高,把瓶盖子盖上后让它跳,它一跳,“ 啪”碰到了顶掉下来了,“啪”再一跳又碰到顶掉下来了。它反复地跳跃,等到它越跳越低时,再把盖子拧开,这小虫还在跳,但它永远不会跳出这个瓶子了。因为它认为,头顶上那个盖子,是不可逾越的。即使打开了这个盖子,它也已经不知道还有超越的可能了。

这些道理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能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不去探讨太深刻的庄子的哲学思想,仅仅从有用无用相互转化这一点上来看,探讨一下逆向思维。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一定要按照程序去设计自己呢?

逆向思维助成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大公司招收发报员,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这一天来了很多人应聘。这个公司很大,经常有数十人进进出出,有的在说话,有的在打电话,有的用密码和明码发报,充满了嘈杂的声音。面试是在最里边一个很神秘的小屋子,大家就一排排地坐着等候叫名字面试。这时,有一个迟到的小伙子,连座位都没有,就站在那里等。只见他站了一会儿,就径直往那个小屋走去。所有人都很奇怪,说他也不排队,怎么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带着那位小伙子出来了,对所有坐在那里等候的应聘者说:对不起,这个职位已经有人了,你们可以回去了。

这位迟到的小伙子为什么会径直闯进那个神秘的小屋?他又为何得到发报员的职位?这里的秘密又说明

了什么呢?

人事经理说,真正的秘密在于我们特别营造了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直以摩尔斯电码告诉大家,谁要是听懂了这个信号,请直接到小房间里来。这个小伙子听懂了,所以他进去了。而其他人按照规则,认为我要坐在这里等待,没有人想到要去分辨一下,在这么嘈杂的环境中还有一种密语(图5)。

(5)小伙子以他的敏锐抓住了机遇,配得到这个职位

这是一个现代生活中的故事,这样的机遇,谁说不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呢!庄子是大智之人,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

庄子还讲,他出门去看到一棵栎树,这棵树被那个地方的人们奉为神树。这树有多大呢?他说话一向很夸张,他说几千头牛在这个树底下乘凉,那树荫都遮得过来;他说这个大树有好几百丈粗;有多高呢?好多丈之上才生枝子。这棵树够大了吧?但这棵树立在那里,没有一个木匠愿意砍它,这是为什么呢?木匠说了,这种树叫作散木,就是长得太大了,木质非常浮散。这棵树要是用来做船,那船很快就沉;要是做房梁,那个房梁很快就朽;要是做门板,那个门很快就会散;要是做器物,这个器物很快就会折。总之它做什么都不行。

庄子最后说了这样一番令人深思的话,庄子说他梦见这棵树跟人对话:喂喂!你白天胡说什么?你说我是一棵没用的树,如果我有用的话,不早就被你们砍掉了吗?我哪能活到今天啊!

这棵大树说,由于我什么都做不了,所以我在这儿就被奉为社神了,你觉得我该羡慕谁?应该羡慕瓜果梨桃那些果木吗?那是大家认为最有用之材。它每年硕果累累,大家对它赞不绝口。可是你看它,大枝子都被撅断了,小枝子也都被压弯了,结的果实每年一成熟,人们就来剥夺它,它年年都要付出很多,都要受伤害,这么折腾它能不早死么(图6)!

(6)大树说,我这样就不用早死啊

庄子在《人间世》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它说一棵树要是长到一两围粗,那么,就有很多人把它当做拴羊拴猴的桩子使;如果长到三四围,很多做房梁的人就开始算计把你砍走了;如果再长得有七八围,那些富贵人家就该算计来做棺材板了。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不论长到哪个规格,总会有一种低廉的实用的价值观来评价你。但如果你长到百抱合围,大到已经超乎人们对于一般规格的想象,就变成大家朝圣的神树了。这个时候还有谁想到要把这棵树砍回去做个箱子呢?

一棵树不能成为栋梁,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人们朝圣的对象。庄子的寓言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中急功近利的追求不是一个提醒吗?

天生我才必有用

当我们以世俗的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具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作天生我才必有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大境界呢?

我们可以来看看李白,李白一辈子谑浪笑傲,不服权贵。说明他在这个世界上不为君主,不为青史 不为功名,为的只是自己的心。所以他是一个无所羁绊的天地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作主的人,这样一种由自己的心智来决定的人生,会给自己开拓出不同的境界(图7)。

(7)天生我才必有用

丰子恺先生曾经讲过,他说人的生活可以有三重境界,分别主真,主美,主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现实中要顺应很多的要求,但求真实 如此而已。第二重生活是审美的,就是三朋五友在一起听听音乐,读读诗词,进行一种文学的陶冶和艺术享受。但丰子恺先生又说,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的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但为什么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争斗?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一个快乐的人生呢?

这个世界上种种的争斗,看起来很残酷,但在庄子的笔下又很可笑,庄子把一棵树一个葫芦的功用说到如此之大,但又可以把世间很多旷日持久的纷争说到很小。他曾经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叫触氏,一个叫蛮氏,为争夺土地打得天昏地暗,搞得民不聊生。那么,这两个国家争夺的到底是多大的一块土地呢?庄子说,其实那个地方很小很小,触氏跟蛮氏,就分别住在蜗牛的左、右犄角里(图8)。

(8)为蜗牛犄角这么大的一块地方打得你死我活,不是很可笑吗

先秦的史传散文有一个观点,叫作春秋无义战。大家都在打着正义的旗号,但在这种追逐本土利益的争斗中,没有谁是绝对正义,正义只不过是一个争杀的幌子而已。

所以,当我们明白他们争夺的土地不过是一个蜗牛壳般大时,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在有限的生命里,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庄子说,如果谁斤斤计较,心胸不开,此生不能做到笑口常开,那么他就是痴人,就是有太多的痴迷没有看得通透。

篇7:《庄子》心得

让心飞翔起来

《庄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叫作逍遥游。什么是“游”?我们每个人能够达到“游”的境界吗?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云将到东边游历,经过扶摇神木之枝时,见到了一个名叫鸿蒙的人。鸿蒙是一个自然之气凝聚而成的混沌未开的老头儿,他“雀跃而游”,正用手拍着大腿像麻雀一样跳来跳去地玩儿,开心极了(图1)。

云将被鸿蒙的举动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认真地问道:你是谁啊,你在干什么呢?鸿蒙也不停,依旧跳来跳去,只回答了一个字“游”。说我这是邀游呢。云将说,我有问题想问问您。这个老头就像天真的小孩一样说:好啊。云将问:“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天地万象没有一样事情是风调雨顺。我愿意合天地所有精华之气来养育芸芸众生,使百姓的生活风调雨顺。我这样一个理想怎样才能实现呢?

鸿蒙继续拍着双腿像麻雀一样蹦来蹦去,回答说:“吾弗知,吾弗知”。我不知道啊。云将什么答案也没有问出来。

过了3年,云将东游来到宋,恰好又一次碰到了鸿蒙。云将非常真诚地把鸿蒙尊称为“天”,说,几年过去了,我问你的问题还没有找到答案,请你指导我吧。

鸿蒙还在那儿高高兴兴地像个孩子一样玩着,说:我在天地之间浮游,从不知道追求是什么。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我哪里懂得什么道理啊!在云将再三坚持下,鸿蒙才脱去一副老顽童的外表,把心里最朴素的真理说了出来。他说了两个字:“心养”。

“心养”就是“养心”,自己修养自己的心灵。

我们今天有养生之说,但很少有“养心”之说。其实小到一个人的生命,大到天地至理,都在乎“心养”(图2)。

不被物质役使

庄子认为:只有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我们现代人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处于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之中,是否想过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是否对已经被束缚了本性全然不知呢?

当我们真正进入社会被一个角色所规范时,我们已经被束缚了。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心,释放自己的灵魂,做到一切自自然然时,天下众生万物,才会各复其根。在这种情况下,人不再娇情,去掉了所有的强制,这个世界就会是一片葱茏的绿色。

今天,公园里的树木大多被修剪过,很多公共场所还把树木修剪成一个一个的动物形状。植物本身不是动物,就像没有必要逼着动物成为植物一样,又何必逼着植物去象形动物呢(图3)?

其实,我们今天繁华的物质世界不是不够美好,而是这种美好有了太多人为的痕迹和社会化的标准,我们能够贴近自然的地方已经太少了。所以,我们就不再有拍着大腿像鸟儿一样跳来跳去那样的欢欣。天地万物纷纭,只要各自回归本性,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生长,就构成了天地和谐。

有这样一个寓言:青蛙看见蜈蚣有那么多条腿“刷刷刷”地走路,非常好奇。就问蜈蚣:你看我就4条腿,还有前后分工,一蹦一蹦地跳。你有这么多条腿,最先迈的是哪条腿呢?蜈蚣一听“啪”地顿在那儿,不会走路了。蜈蚣说,你不能再问我这个问题,希望你以后也不要再问任何蜈蚣这个问题,我要是一思考,所有的腿都不会动,都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图4)。

这多么像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比蜈蚣的腿只多不少,工作和交友,老人和孩子,上级和同事等所有的一切,当它们顺理成章成为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是不能过多思考的。否则我们的日子就会像蜈蚣的腿一样卡在那儿走不下去了。所以庄子说“有大物者,不可以物”。就是说真正拥有了这个天地世界,就不要被外物所役使,让一切顺乎自然。

大惑改变本性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社会标准规范着我们,有那么多的名利诱惑摆在我们的面前,怎么办呢?

庄子说,在以圣贤为规矩法度的价值标准中,“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这句话说得动魄惊心。它是说,从尧、舜、禹以来,天下无不以外在的物质标准去改变人的本性。他说,现在人人都在看重自己的一些东西,“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这些听起来好像不一样,小人丢性命是为了那一点小利,大家都会不齿;士是为名誉殉祭生命,大家觉得应该;大夫是为一个家族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大家认为高尚;圣人是为天下牺牲了个人自己,这叫作崇高。

但庄子对此却有不同于世俗的评判标准,庄子说,从以物易性这一点上来讲,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其实质并无两样(图5)。

所以庄子认为,不要因为外在物质的目的去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诱惑,“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意思是说,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21世纪的今天诱惑更多,比如高考,一个孩子说我想学物理。可是家长说,咱们学金融管理吧,以后能挣钱啊!一个孩子说我想念中文系,以后当诗人。家长说,当诗人能挣饭吃吗?学法律以后当律师吧。这只是“小惑易其方”,为了某种物质的目的去改变一个心中的理想方向。而“大惑易其性”,利令智昏,欲壑难填,会让一个人做出不忠、不孝、不义等改变自己本性的事情来(图6)。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张天下无双的名弓,这是一张紫檀木弓,非常沉实好用,这恰恰是勇士所需要的。可是这个人却认为这张弓不够华美。怎么办呢?他找来能工巧匠,要这个工匠在弓柄上雕刻一幅行猎图。这个工匠尽展技艺,在弓柄上雕刻弯弓搭箭的猎人、奔马猎物,还有土地和太阳,刻画得惟妙惟肖。主人高兴地说,这张弓现在算得上至善至美了。不料他搭弓引箭,“嘣”地一声,弓折断了。让弓柄承载过多的雕刻,这叫作舍本逐末,是非常要不得的。

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一张弓,由于没有看见自己生命的本初,保持住自己没有雕琢过的原始面貌和心中的愿望,往往会做出类似折损本性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保持本性,去获得真正幸福的生活呢?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小狗问它的妈妈:我的一个朋友跟我打赌,说你要是能够把自己的尾巴抓着,就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和欢乐。可是,我一天到晚跳着蹦着追自己的尾巴,却怎么也抓不着。它问,在我自己身上的东西,我怎么就抓不着呢?这样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没有幸福快乐了?它妈妈笑了,说幸福和快乐就跟你自己的尾巴一样,你无心获得它时,它永远都跟着你。尾巴已经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为什么非要抓住它不可呢?你尽管往前走吧,一切都会跟随你的。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叫作“无心得”。

自视内心保本真

道家认为,每个人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我们想一想,水在什么情

况下才能够照到天地万物呢?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水是平静时。急流大浪之中能照出人影吗?当我们心潮汹涌澎湃时,世间万物是照不进我们心底的。因此,庄子说“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对于世间的万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绝,当我们的心灵保持这样一种状态时,我们不仅可以外视世界,而且能够自视内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生命的愿望。

《庄子》有一篇《马蹄》专门讲马:其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它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蹦蹦跳跳,欢欢畅畅去驰骋,这就是马的本性。要是给马高大的屋宇和最好的美食,它都不见得感兴趣,它需要的就是自由自在的性情。

但不幸的是马遇到了人间的伯乐。伯乐怎么对待马呢?他修剪马毛,铲削马掌,在马身上烙印,这样折腾下来,一群马已经死掉十之二三。他再进一步训练这些马,叫作“饥之,渴之”,要饿着它,渴着它;“整之,齐之”,要它排列得整整齐齐。还要给马的嘴戴上嚼子,后面拿鞭子赶着它。训练结束时,这群马已经死伤过半了(图7)。

我们站在社会的角度评价都称伯乐为相马至圣,但庄子并不这么看。庄子认为,伯乐恰恰是戕害动物天性的最大凶手,因为伯乐的做法违背了马的天性。在庄子看来,每一个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庄子说:“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我所说的耳聪,不是指他能够听到世间所有的声音,而是他能够听见自己的声音。他说跟聪相对的是明。什么是明?就是能够看见所有的“彼”和看见自己的心中。一个人真正的聪明,并不完全是看到外在的世界,而是静下心来能够听见自己生命最初的愿望是什么。

刚刚学会坐着的婴儿,在他的周围堆放着电动小汽车、豪华积木和漂亮的绒毛熊等各式各样的玩具,可是他对此一概不感兴趣,手里只是抓玩着一个空药瓶子。我们有不少家长可能都会按照成人的价值标准,劝孩子说这个瓶子是废物,不要玩这个。这个空药瓶子真的是废物吗?也许孩子在拧那个瓶盖子时,对他就是一种智力的开发。而大人所谓的华美益智的玩具,在婴儿的眼中可能视如粪土(图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看雕刻家工作,雕刻家正在一块浑沌巨石上雕刻一个美女像,只见雕塑家手中的刻刀把一块一块的石头剥落下来,一个玉洁冰清的美人就从巨石里一点一点地浮现出来:浮现出她的眼睛,眼睛盼顾生辉;浮现出她的嘴巴,嘴巴微张欲言;浮现出她的面颊,面颊上有一层光彩。这个孩子惊讶地问道: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边?你是怎么把她给找出来的啊?

雕刻家回答说,她其实是藏在我的心里。我只不过是把我心中的美人搬到了石头里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变成一个载体,把我们心中藏着的那个“美人”浮现出来,所以我们不能完成生命与职业的沟通。要做到这些首先是不依赖技巧的,而是要依赖我们心中原来就有的形象,让自己的心合乎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我们今天常常提到“淡漠”二字,当这个世界过于浓郁、浮躁时,是需要一点清淡,需要淡然处之的。

有一个故事说得更有意思:有一个国王收到进贡来的3个小金人,这3个小金人一模一样,而且重量不差分厘,很难分出哪个更好、更贵重。有一个睿智的大臣说,可以试一试它们的通道,拿一根草从它的耳朵捅进去,看草从哪儿出来。第一个小金人,草从左耳朵捅进去,从右耳朵出来;第二个小金人,草从左耳朵进去,从嘴里出来;第三个小金人,草从左耳朵进去,“啪嗒”掉到肚子里没有出来。

这个国王恍然大悟,原来第三个小金人最贵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就像我们今天的生活,人们听到了很多的信息,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却各不相同。信息从左耳进右耳出的第一种人,根本没有走脑子。信息从耳朵进去,从嘴里出来的第二种人,往往道听途说,随意传播。信息从左耳朵进去落在肚里的第三种人,是一种沉默但有辨别的人。他了解自己的愿望,能分清世间的真伪,不以一种热烈的姿态去逢迎,而以一种沉默的姿态漠然处之(图9)。

上一篇:《国际投资学》模拟题下一篇:欢乐谷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