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观后感

2024-05-07

庄子观后感(精选13篇)

篇1:庄子观后感

庄子观后感

庄子观后感

最后是哲学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为无:道不是物,道生万物,道是道本身,道即为无。无中生有,无就是最本源。我感觉: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为相对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观者,无尽的三是万物。还有一句现象背后无一物,现象就是本质,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爱就是爱。我好像明白我为什么爱我女朋友了!

篇2:庄子观后感

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

课文节选的是《秋水》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 你能说这些寓意不符合寓言本身吗

而这么多的启迪正是我们对《秋水》断章取义的结果。

其实人们对庄子其他的一些文章的理解也多采用这种方式,如《养生主》一文中,用庖丁解牛的故事阐述避开一切矛盾的养生处世之道,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单独来看这则故事,我们又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他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一句名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争分夺秒地学习,尽可能地在有限的生命中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实际上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把整个一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是浩瀚无边的,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了。

”原来他的意思是叫人不要去追求知识,跟我们的理解刚好的背道而驰

篇3:庄子观后感

如果《墨子》以朴质谨严见长, 《孟子》以气势充沛制胜, 《荀子》厚重而凝练, 《韩非子》雄健而峻嵴, 《庄子》的行文则变化无端、想象联翩, 闪耀着浪漫主义的特异光辉。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著书十余万言, 大抵寓言, 人物土地, 皆空言无事实, 而其文则汪洋辟阖, 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1]评价十分中肯, 所谓仪态万方意即形象丰富多彩, 该书中塑造的许多形象丰满、个性突出、神采飞扬的劳动者形象, 在先秦诸子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 学术文化为统治阶级及知识分子所垄断, 他们笔下绝少出现劳动者形象, 偶尔露脸, 也往往是蚩蚩愚氓。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时期, 有的贵族没落了, 新兴力量上升了, 列国纷争, 处士横议, 反映上述垄断局面的突破。然而这些处士大都力图跻身于统治阶层。孟子把“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称为“天下之通义”, 在这种通行观点指导下当然难以成功地塑造劳动人民的形象。《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韩非子》中“自相矛盾”的故事, 寓意深刻、语言风趣, 确为辞令妙品;讽刺的对象, 后者为手工业者, 前者大概可划为城市贫民。以乞食为生的贫民之家有一妻一妾, 这里存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缺陷, 也许是由于作者脱离生活实际而臆造的缘故。《庄子》则不然, 不仅其中出现较多劳动者, 而且形象丰满, 多属正面, 具有卓越才能、智慧和识见, 使统治阶级的“君子”、“圣人”相形见绌。

一、厨师

我们先看《庄子》“养生主”中对一位厨师解牛过程的绘声绘色的描写, 他“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2], 手、肩、脚、膝并用, 发出种种声响, 刀子动处, 牛的骨肉划然分解。动作合于舞蹈旋律, 声响合于音乐节奏。《桑林》相传为商汤时之舞, 《经首》相传是唐尧时乐章。这里对劳动姿态与节奏做了高度赞美, 把庖丁的解牛动作配合解牛时骨肉分离发出的声响喻之为配乐演奏的舞蹈。此处庖丁在庄子笔下, 是一位技艺超群, 并且对解牛有一套自己看法和见解的“哲人”。且看庖丁对自己技术经验与亲身体会所做的介绍“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庖丁通过亲身参与生产实践进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由于多年解牛, 他已对牛的内部骨骼结构非常了解, 因此当锋利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之中, 反而显得绰绰有余, 刀没有受到任何钝折, 锋利无比。

庖丁之所以对解牛如此娴熟, 首先, 是多年亲身实践给他提供了总结经验的良好机会。其次, 庖丁工作态度极为认真, 虽然技艺已炉火纯青了, 但每次碰到筋骨交错盘结处, 总是“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提高警惕, 注意力集中, 动作审慎, 直到整只牛肢解在地, 才“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就像完成一件重大任务一样内心充溢着满足与喜悦之情。这则故事中, 一位善于解牛且通过解牛阐述自己为人处世之道的厨子形象跃然纸上, 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给每一位读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木匠

《庄子》“天道篇”中记载了一位木匠以亲身实践告诫当权者“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却因偏执而忽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轮扁在朝堂下制作车轮, 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 讽劝国君不要只读所谓的圣贤之书, 只有亲自参加社会实践, 才能明白世间真理。他以自己斫轮经验为喻, 说明运用椎凿的轻重缓急必须恰到好处, 其中存在精微规律, 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不徐不疾, 得之於手而应於心, 口不能言, 有数存焉於其间”[4]。此处扁的观点明显轻视书本知识, 且含有神秘主义色彩。现代人应该看到, 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确有局限性, 但不应如扁一样全盘否定之。要知道河水的深与浅, 就应当像小马一样亲自淌一次小河, 而不是因听到不同言论而裹足不前。扁虽身为木匠, 却是庄子的代言人, 庄子利用扁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圣人”、“君子”不事稼穑、脱离社会实践的批判, 可谓一语中的, 所提论点虽有偏激、偏执的一面, 但还是可以理解的。

三、技术工人

在《庄子》“达生篇”中, 有关于“痀偻承蜩”与“津人操舟”两位靠技术混饭吃的人的记载, “痀偻承蜩”指那些“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5]的人, 即强调人通过长期严格训练与高度集中注意力, 技术就能臻于神境;所谓“津人操舟”则强调“善游者数能, 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 彼视渊若陵, 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 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 以鉤注者惮, 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 而有所矜, 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6]。指善于游泳的人熟悉水性, 自然很快便能操舟, 虽济深渊, 也如在平地, 并不在意。“用志”与“忘水”两相矛盾, 反映掌握技艺过程中的两个侧面, 合而观之, 才得其全, 需要辩证地统一。此处技术工人以自己一技之长向后人阐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四、杂工

《庄子》“人间世”篇中的“支离疏”是另一种劳动者的典型。他驼背耸肩、肢体畸形, 是个打杂工。“颐隐於脐, 肩高於顶, 会撮指天, 五管在上, 两髀为胁。挫针治繲, 足以糊口;鼓策播精, 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 则支离攘臂而游於其间;上有大役, 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 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 犹足以养其身, 终其天年, 又况支离其德者乎!”[7]像这样一位替人缝洗衣服以养活自己, 播扬米谷, 可供十人口粮的残疾人。由于天生生理的缺陷, 统治者的兵役、徭役都轮不上他, 有时还得到一点救济。支离疏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老百姓, 通过自己的合法劳动, 既养活了自己, 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奉献给社会自己的余力, 对他所处社会作出了微薄贡献。此处的支离疏是一个社会群体的代表, 在那危机四伏的时代, 似乎又比一部分四肢健全的人幸运些, 因为他至少可避免兵役徭役的迫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那么, 庄子想要通过支离疏传答些什么信息给读者呢?首先, 作者想要暴露当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受的压迫, 苛繁的兵役、劳役使多少健壮者暴骨沙场、葬身沟壑, 只有这个畸形的半残废人才得幸免罗网、苟延残生, 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呢?真是“苛政猛于虎也”, 其中寄寓了多少“人间何世”的悲愤。其次, 身体健全、智慧超人的正常人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和保全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社会是充满矛盾的, 要想保全自己, 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在矛盾生活夹缝中苟延残喘。

五、农民起义领袖

《庄子》“盗跖篇”又是一篇奇文, 这里塑造了一位人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盗跖”之名屡见战国诸子作品, 《孟子》、《荀子》、《韩非子》均曾提及, 但都只有片言只语, 作为贪暴的反面例子。《庄子》此篇, 规模相当于传记塑造的形象, 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却相当高大。篇中记述孔子见跖的对话, 自属寓言, 但借孔子之口竭力赞美跖的仪表堂堂、智勇双全、才能出众, 具有“生而长大, 美好无双”, “知维天地, 能辩诸物”, “勇悍果敢, 聚众率兵”的“三德”, 因而准备推举他为一国君主。然而跖凛然拒绝了这种实为招降的收买, 指出那是用统治阶级的地位利益引诱他, 而从来统治者都没有好下场。他又面斥孔子“不耕而食, 不织而衣”, “矫言伪行, 以迷惑天下之主, 而欲求富贵焉, 盗莫大於子”[8]。《庄子》在这里沉重鞭挞了力图依附于统治集团的儒家之徒的不劳而获、道貌岸然而竞名逐利的丑态, 指出这种人实在更适合戴上“盗”的帽子。文本中锋芒毕露的语言充分显示出叛逆者的豪情壮慨。

那么, 庄子为何能成功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劳动者形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 与庄子的生活经历有关。研究者认为庄子出身于没落贵族, 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 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一生贫困, “穷闾厄巷, 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9], 曾以编草鞋为生, 有时还要靠贷粟度日。他对当时统治阶层的丑恶混浊是看透了的, 不愿做帮闲、帮凶以求富贵。“列御寇”中记载有个叫曹商的, 带着秦王赏赐的百辆车子, 向庄子夸耀道:“夫处穷闾阮巷, 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 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商之所长也。”这里描绘的住在小弄堂里脸黄颈瘦的制鞋者实为庄子的画像, 而曹商则以能得到大国之君的宠信为荣耀。庄子回答:“我听说秦王有痔病找人医治, 谁能舐他的痔疮就得车五辆, 干的事越下流, 得车越多, 你大概是治过秦王的痔疮吧?去你的吧!”对统治者及其宠臣表现出极大蔑视与鄙视。

其次, 与庄子的思想倾向密切相关。庄子追求绝对自由, 身心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他对因保持独立人格而生活贫穷是感到自豪的。当他穿了打补丁的粗布衣服拜访魏王时, 魏王说:“为什么先生这样疲惫呢?”庄子答道:这是“贫”, 不是“惫”, “士有道德不能行”叫做“惫”, 衣鞋破旧叫做“贫”,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 而欲无惫, 奚可得邪?”[10]意思说“在这些混蛋统治下面, 如不同流合污, 不贫困是不可能的。反映他人穷志不穷, 意气是昂扬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楚王曾派人以重金请他入朝做国相, 但他不愿受官场羁绊, 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生不仕, 以快吾志焉”[11]。表明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个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物。

最后, 与庄子的文学修养有关。庄子往往不是用一种正面阐述或写实的方法表述思想, 而以超现实的虚构、神奇怪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造虚妄荒诞的寓言故事, 将他的真实思想寄寓在这些虚妄的寓言故事之中。庄子这种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和人生修养使他对下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与精湛技艺有深刻认识与体验, 从而在笔下气宇轩昂地描写出来。

参考文献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16.

[2][3][宋]吕惠卿撰.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6.

[4][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277.

[5][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53.

[6][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54.

[7][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85.

[8][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40.

[9][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572.

[10][宋]吕惠卿撰, 汤君, 庄子义集校.中华书局, 2009:372.

篇4:庄子和《庄子》

哇,庄子竟然这么牛!

庄子的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而庄子本人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就算只了解《莊子》概况,你都会变得不一样哦!

《庄子》其中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共33篇。整部书中共有180多则寓言,故事富有幽默讽刺意味,想像丰富,读起来不仅有趣味,也会使读者领悟到超脱的生活哲学,懂得要顺其自然。寓言成为一种文学体裁,正是从庄子开始的。

活着不受束缚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

庄子不愿让高官厚禄束缚自己,表现了他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逍(xiāo)遥自在的生活品质。

庄子在濮(pú)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邀请他做官。庄子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却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呢?”两位大夫回答:“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

庄生晓梦述蝴蝶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庄子实在难以分辨。庄子把这种物我的变化叫作物化。

篇5:庄子观后感

新一届局党政领导班子对人才培养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干部培训、开展文体活动等各种方式方法来搭建平台,挖掘人才、激发潜力、鼓励创新,希望达到为劳动保障事业培养好人才的目的。今年,局党委又为每一位中层干部购买了书籍,以增强文学艺术修养,培育人文精神。

内心里十分感激局领导们的良苦用心,相信周围的同事们和我一样都正在积极努力,秉持着“满腔热情、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劳动保障精神,不断提高自我,辛勤耕耘,用自己的人生这支笔努力为闵行劳动保障事业增光添彩。

于丹写的《庄子心得》是今年的热销书,在局里还没为我们买这本书之前,就已经因为喜欢它而买了一本,并且还象学生时代遇上喜欢的书时一样,买回来就立刻为它包上了封皮。虽然社会上对于丹这位热点人物的争议至今还没有个明确的论断,但我觉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够成名,亮点就在于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现代社会忙碌的人们解读庄子、孟子等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谈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动人心。她通过这种方式既普及文学知识增强人们的古典修养,又诠释人生启发人们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读不到位或失误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总体来说,我认为还是瑕不掩玉的。

简单写些读《庄子心得》的感想。

喜欢这本书里说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态度来改变的。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说的是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在经历相同的事情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对人生的感悟如是,对命运的把握亦如是。命运是个客观的东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机遇。其实,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决定你的取舍,决定你的命运。

于丹在《庄子心得》中还写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庄子逍遥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够超越名利。而有一个淡泊的心态,是超越名利的基础。”

闲暇时,我常常会这样想,生活中有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杯饮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无滋味,有人喜欢它够爽够刺激,有人说它苦中自有香味。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实现成为理想,邪恶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便成为贪念。

篇6:《庄子》读后感

丹青挥毫的满纸荒唐,是一种对道追寻的喧嚣?是一种对尘俗的浮躁。

百年孤独,孑然一身,总是带着透彻的目光,和柔婉的心灵,却不曾孤独百年。

庄周梦蝶,梦到的是一个只有飞翔的境界,美丽的像水,平凡的貌不惊人。

《庄子》是一片远离更远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园般不知所措。

如垂钓,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宁静,即使空手而还也淡不经心,它此时在九天外御风飘游呢。即使有时无意间捞上几分功名,他也会掷之于江湖,相位的诱惑也不住他一心,无心挥洒不羁的心。

如午寝。一般人不及庄子。看着美景心向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腾空了,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么凄怨,只是为挽起几缕青色,无思无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飘有此“恣意妄为”“无法无天”,却不管他,纷纷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羁不怯的天堂。

梦醒了,也不慌不忙,心里也会开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绽放。

如送丧,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归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逝,是一种太过残酷的现实。

篇7:《庄子》读后感

初读《庄子》,欣赏老庄的睿智;又读《庄子》,感慨老庄的逍遥淡定;再读《庄子》,更被老庄的笑对生死而折服。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

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庄子的生死观当然是建立在他“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我们除了顺其自然,不要把生死看得太重,节哀自便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可茫茫红尘中,有几人能做到和庄子那样呢?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有太多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但是,庄子讲了很多关于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生死故事,他对生死的看法与今人全然不同。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柴火的长度。人生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判读又是各不相同的。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

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的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 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中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

篇8:《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庄周所著的道家经典。它向人们阐释了“无为而治”的逍遥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别是两则故事“轮扁斫轮”与“佝偻者承蜩”给了我很大启发。

“轮扁斫轮”讲述的是,有一次齐桓公在读书时,做车轮的轮扁问他读的是什么。齐桓公回答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他又问圣人何在。齐桓公解释圣人已死。轮扁就说:“那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就像做车轮,砍木材太快太慢都会失败,而其中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明确告诉我儿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们不能言传的东西都死去了,这些书不过是糟粕罢了。”

轮扁的话虽然太过绝对,但却道出我们大多数人学习时的弊病。我们学习的过程常有这样的情况,只是机械地背诵,记忆和模仿从课本和老师所学,而不能领会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东西。比如写作,我们平时跟随老师学到许多描写方法、表现手法,写作时尽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写作的第一要义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情,其余都是衍生。于是产生一篇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专注于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那么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令读者叹服。韩愈的《师说》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数学,我们的知识只是简单罗列,它们带来的只有它们本身,没有更多。我们学数学的方式是记公式——做题——记题型。诚然这是正确的,但遇到没见过的题型时,成功的几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经验,学会一个题型后,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在哪一步出问题了?由此,你寻找方法将越来越有针对性。渐渐地,当大多数人还在运用题型解题时,你已能够运用知识解题型了。

我总结了一下,对于文科类型,一个模块学过后,要将视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识,找到各小部分的联系,包括它们共同指向什么。这样你将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理科类型,要让每个题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提高解题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题型的能力。最终回归到知识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偻者承蜩”则记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捕蝉如同拾取一般熟练,便问缘由。老人回答说:“技艺练到五六个月时,在竿上累两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坠地,这时捕蝉失误率锱铢;累三丸不坠时,失误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坠时,再捕蝉就像拾取一般了。”

这个故事说的就是“熟能生巧”。这是我们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时却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诵的,我经常不重视,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过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练习,我却常借口没时间而偷懒。当然,不练习就会生疏,知识不扎实。然而我们很多人却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少做点题也没关系。但就像上面说过的,很多能力都是练习培养的,这也许很漫长,见效慢,不过一定要耐心,记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篇9:《庄子》读后感

志在明年自身修养的磨砺和具体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以下汇报其中两条心得:

心得之一:在新一轮**机关文化建设工作中,必须大力倡导“齐物”理念。

庄子提出“齐物”,意思是物不分大小长短久暂高低贵贱,必须一视同仁。他用鲲鹏与斑鸠作比喻,认为虽然鲲鹏嘲笑斑鸠鼠目寸光、胸无大志,斑鸠嘲笑鲲鹏沽名钓誉、迂阔空疏,但是大知大年与小知小年都有伟大而值得尊敬之处,同时他们都存在只有对方才能弥补的不足。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是不了解那些燕雀的艰辛生活的;而燕雀站的枝头很低,也不会理解大鹏为什么要飞那么远。世界不能只有大鹏,也不能只有燕雀,所以必须“齐物”;世界不能只有君王圣贤,也不能只有平头百姓,所以必须“齐人”。

**的发展即将迎来人才汇聚的时刻,伴随而来的将是思想的碰撞、方法的矛盾和习惯的冲突。这是一个有利于转型的过程,但是对机关文化发展来说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机关文化向来平和,但随着这几年青年干部的增多,这种平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经过一年中大量的沟通谈话有所察觉),未来几年量变会加剧,新老思想、新老方法、新***惯的交锋频率和强度可能会提高。如果处理得好,机关文化会在平和的基础上体现一些诸如高效、进取的元素;如果处理得不好,则可能会使冲突破坏了最宝贵的平和。所以**机关的文化建设应该及时被提上议事日程。我主张从三方面着手开展这项工作:一是在机关内部广泛挖掘先进事迹,尤其是要大力宣传中层以下干部的点滴闪光点,鼓励每一位机关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精彩的人生,逐步构建一个机关干部共同的精神家园;二是对青年干部的培养施行导师制,一方面切实帮助青年干部加快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干部更多地接触、了解老同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宽容;三是加强机关党总支和机关工会的工作,以党员学习为平台,经常教育党员干部带头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奋进,以工会为纽带,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提供快乐合作的体验机会,不断营造“齐物”、“齐人”氛围。

心得之二:在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必须坚持“自我守持”。

庄子描述了一个残疾圣人王骀的故事,说明一个人的德行是否充实,是否够得上一个美德的标志(符号),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容。王骀的圣明伟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乐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稳定的心里架构。庄子认为修养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无私无惑,无骄无赘,清可鉴人,明洁永远。有了或者过于注意自身的好恶,就会带来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给予自己的,也会是给予他人的。所以他认为有德之人必须“自我守持”。

对于自我守持,不止庄子提出过,孔子也有中庸化、适度化、非极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说要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以防干扰心智。老子也曾不遗余力地提倡虚静心态。这些年,我把庄子、孔子、老子等圣人们的守持说当成座右铭,不断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强大的人。习惯于自我守持的党员领导干部才可能成为强大党的真正基石。归根结底,领导干部做事的“度”在于“爱自己”还是“爱群众”,“爱享受”还是“爱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不卑不亢、顾全大局;才能说话有理、交往有节;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这个度,就可能出现不该定的事擅自定;不该管的事乱插手;不该办的事胡乱办;不该讲的话到处讲。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揽权、多揽事;不干扰,多支持;不武断,多协调,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犹豫地按政策规定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老百姓的愿望办事。

篇10:《庄子》读后感

摘要:寿而不悦,夭而不悲。

天与人不相胜也。

哀莫大于心死,而身体亦次之。

关键词:无为

顺其自然

天人合一

正文:庄子,姓庄,名周。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之一。说道庄子,让人不禁想到《庄子》一书,它较为系统的记录并表达了庄子的宇宙观认识观,伦理思想,无神论等思想,是一部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的著作。特别是其伦理思想,对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人们,有着一份清醒的作用。

篇11:庄子读后感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篇12:《庄子》读后感

在人们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样提倡人们回到古朴的先民生活时代去,因此庄子的思想里对于“人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态度,而对于“天然”的事物,则是给予了最大的肯定与赞扬。与老子相类似,他也强调“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的自然规律。下面我想谈一谈我阅读《庄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谈一谈有关于庄子有关于崇尚自然与自由的思想。在结合庄子对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里是说人如果能够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等宇宙万物的规律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却还是要有所依赖。因此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能顺应客观,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庄子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完全无所作为的结论,也提出了“绝学”、“弃智”的主张。认为人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规律,并且妨碍自己去认识“道”、掌握“道”,因此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次,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以自然为美的审美思想。在庄子《知北游》中这样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里强调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语言、不发表谈话、不附加解释的。这个观点表达了庄子认为人所表达的文字也好,音乐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间的“大美”。庄子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的美。“大美”实为主体以自然为宗,在自由关照中获得一种美的体验。所以庄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强调我们对于真正的美应该如何把握,认为应该否弃人力,追求自然。

结合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庄子同样的强调“虚静”。庄子在老子的理论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斋”与“坐忘”。庄子强调主体应该由虚而明,达到无知无欲,不受外物干扰,空明宁静的心灵状态。而“心斋”和“坐忘”在我看来是一种达到“虚静”的方法或者是过程,通过“心斋”和“坐忘”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的心灵洗涤,读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灵修养,从而达到“虚静”。而庄子在“虚静”的状态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论。庄子曾在《齐物论》中说到:“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我与蝴蝶之间必定有所区别,而这个区别正是“物化”所在。庄子在认为“虚静”正是为了达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还是物,亦不知是物还是我。同时提出“物化”是一种审美特征,是主体对对象生命情趣和本质的感知,是“体通”的境界一种创作过程中的主客关系。

篇13:《庄子》读后感

他只写,写了《尊生》。在《尊生》中,我看到父从容而去时的超然。

民,生便可,是谁统治已然不重要。

诚然,“权力”这一事物的出现本来目的便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让人更好地生活下去罢了。只是有了管理义务的人自然是辛苦许多,人民便给了他更好的待遇作为报酬。怎知岁月变迁,人的私欲淡化了“权力等于责任”,反而将“权力等于更好的待遇”越描越黑。当责任主见变成了当权者的“可供选择”,而待遇渐渐成了充要条件时,逐鹿朝野、征战四方也愈演愈烈。于是,责任与待遇本末倒置。可庄子却连一丁点儿笑世人的念头都懒得有,他只是平静地说“尊生”。权且提一提根本吧,至于是否可有人能参透便不是他想知道的了。

已然再一次被折服,以上那些世俗之论也皆是我的臆断罢了。他身在我们中间,心却在我们世人外面,抬着他参透一切的眼,冷冷地指出我们的根在哪儿,我们要做什么。

当中有一句:“能尊胜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即使富贵也不因养生的物品伤害身体,即使贫贱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祸害身体。恍惚间我忽然想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说。或许从才出生我们就被蒙蔽了。其实诸如富贵、贫贱等词语全然没有什么褒义、贬义之说,都是平等的。贫贱会因追求利益而拖累身体,富贵也会有养生之物伤身的危害,无论是贫是贵,都有优有劣,不分谁高谁低,只是所处的状态不同罢了,谁能因此而讨厌或嫉妒什么呢?而如今会分了褒义和贬义,好的和不好的,我想大抵也是受了私欲之惑。因了私欲,人们都更向往富贵而远离贫贱,渐渐的,富贵就好了,贫贱就坏了――私欲已然改造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连小小的语言都深陷其中,竟是生出许多悲凉。

连带着,我在品读《庄子》时都有如上的感受。或许,正是因为私欲的迷烟,渐渐失去了事物的根本而仅利用以满足自身的欲念,恰如射箭是为了展现自己,趣灌渎便以为能功成名就。人们痴傻地追逐着什么,却常常没有想到它的本质在哪里,只是一味地追,不想功成垂败但其实差之千里。痴儿般的渴求成了俗念。世人行,鲜有人破。

上一篇:《草房子》阅读指导课教案下一篇:变化与进化高三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