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育的看法

2024-05-01

对美术教育的看法(精选9篇)

篇1:对美术教育的看法

我对现在绘画的看法

大家好,中国美院现在为什么不可以用中国传统的那些雕塑作为素描写生的对象呢?我记得西方的文艺复兴是以古希腊雕塑中写实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人体的崇拜,然后引发了在西方占很长时间的写实绘画的。但作为素描本身来说,我指的是西方的,是以科学的透视法,人体解剖,及后来的色彩理论,为主要的支撑的。我也记得俄罗斯的美术形成自己的风格上,是以引进西欧的那一套,然后以大量的本民族的人体写生作为依托,实现了俄罗斯绘画的民族化,也走向了世界美术大舞台。那么中国的美术如何实现民族化呢?我感觉我在作为把俄罗斯的经验作为一种见解是可以的。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俄罗斯作为西方国家,在精神意识上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的相似性,比如都是基督的信徒。再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不长。而且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作为西方的绘画风格很快就占领了本民族的绘画领域,这也要求它必须紧跟其他欧洲国家的美术发展潮流,这实际上一种在美术文化领域的一种大范围的同化。到后来俄罗斯的绘画也走向了,向康定斯基,夏加尔,等与欧洲的现代绘画的方向。中国引进西方绘画的历史不长,早期象徐悲鸿,林风岷等引进法国的那套绘画方式,及后来的又受俄罗斯的那一套,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多种流派的吸收。中国的美术好象就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中国的西式绘画好象从来没有靠近过中国的本土文化一样,只是轻轻的附在上面。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国,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单从我们国家的国画上来说我们的积累就很多了,发展到今天。在说我们的古代雕塑那么的多。好象一直的在那放着一样,没有人去过问,有的也是,那些考古专家的,我们在口口声声的说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可是我们就那样把它用一个围拦,围起来,就叫保护吗?西安美院也好象放了不少的文物的,说保护,我倒感觉同样象是被放在荒郊野外一样。

对中国的文物,文化的保护,我想最大的保护应该是我们去关注和从新认识他们,发展应该是放在对过去的东西的重新理解上的。我本人很喜欢绘画只可惜没有那么多的钱,也没

有什么人的理解,但我感觉作为喜欢绘画的我不能不去关注它的发展。

自己对西方的那些大师的素描和画了,总感觉,那里面更多的是文化意识的东西。我们在画素描时的精神意识是什么啊,对着一个本身就没有多大的内涵的东西我们的感情从何而

来?

当我在偶尔的一次中发现了,明代画家仇英的一副有许多马的画,我深深的被那些马所感染,同样让我想到的是劳特累克小时候画的那些马,一个国画一个油画给了同样的感受,完成很想从仇英的画中见解点东西,可我却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看事物的方式啊和眼光,形式体系上有着太多的差别了,很多人也曾想把两种东西融合,但往往犯了,形式上硬凑,结果不伦不类的。

在建模大厅放着从西美毕业的老师的两尊罗汉头像,深深的吸引了我,感到一种异常的亲近,比那些古希腊雕像。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东西,我们的身上流着得是龙的血,我不能不从心底里感到亲近的,我很想去画它,因为画出的画里面更多的包含了我对自己文化的理

解,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心境的澄清。

现在我愈加的明白。西式的素描的实际上是塑造一个立体的视觉形象,但因为有了要画

什么而变的更加的兼容性了,不只

只是一个立体的形象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再画一些不能引发我们思索的,或是思索不深的画了,我很想建议与我有相同感触的画画爱好者们,让我们去走出画室,到寺庙里去,到石窟去,到敦黄去,到麦几山,到有古代雕塑资源的地方去写生,去寻找我们心中的文化底源,以古代雕塑为写

生对象,开创中华民族绘画的新起点。

篇2:对美术教育的看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但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提到,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篇3:对当前学校国学教育的看法

教育理念不正确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在于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 熟记名句, 学习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从而不断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 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 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 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 并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 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 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然而不少学校对此缺乏深刻认识, 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上级的安排, 或者视作一种潮流, 自己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境界支配下, 他们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安排上就难免草率, 难免应付了事, 如此以其昏昏, 而欲使学生昭昭, 则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可想而知, 最后不走过场才是怪事。

教育内容不规范

1.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 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 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 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时代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 这些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就剔除, 而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 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 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 把礼理解成“礼仪、规范”, 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 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 又要去粗取精, 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 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实质。

2.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对国学的内涵没有开展过深入的研究, 也没有对国学经典进行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 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强的国学教育, 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非得贪大求全, 毕竟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 青少年儿童没有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完, 加上学制有限, 学时有限, 功课繁多, 要学完学透也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 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 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 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 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 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 以此达到既健全又系统, 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 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 通过去粗取精, 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 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 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这样的教材编撰工作, 可以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 也可由各地各校自行开展。

3.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所谓公民教育, 也就是现代的“德先生”教育。“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五四时期同时引进中国, 如果我们开展了国学教育, 开展了“赛先生”教育, 但就是淡化甚至不开展“德先生”教育, 或者只开展“假大空”的“德先生”教育亦即伪公民教育, 可以肯定地说, 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健全的教育, 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 而没有健全的国民, 也就绝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社会。须知, 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 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 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 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这个角度讲,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 做到中学与西学并重,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 而不要顾此失彼, 更不要因为开展了国学教育, 把老祖宗的精神价值拾起来, 却把新时代的普世价值丢弃了。

教育方法手段不科学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而应用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 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 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 结果学生一边摇头晃脑诵读, 一边不知所云, 就如鲁迅小时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样, 或者课上读着“谦谦君子”, 课下仍打打骂骂, 举止行为中没有一点君子的儒雅, 没有一点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有人主张就是要这样“死记硬背”, 即使暂时不明白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样一种看法似乎有理, 但如果一点不明白内涵又怎能让学生“记”“背”得牢实呢?又怎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国学教育不是说非得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透彻, 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给予适当点拨, 让他明白基本意思, 这样他才能记得牢, 也才能化为己用。退一步说, 低年级小朋友因年龄过小不太明白让其“死记硬背”尚可理解, 高年级还这样就不应该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 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 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 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和准备安排, 教育形式单调, 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 有的还一天几读, 但就是忽视了开展形式多样、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不是专门的国学艺术学校, 可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 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 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重蹈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的覆辙。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 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 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突出实效出发, 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3.没有利用好语文教育这个重要载体

其实, 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国学教育的主要范畴之一, 只不过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很多现代精神, 但在语言文字角度看, 语文课本完全就是国学。很多中国学生语文功底差, 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成问题, 作文也写不好。现在虽然推行国学教育了, 有的学校还另编了单独的国学教材, 可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起来。因此, 开展国学教育, 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中国的文学, 必须要求他们首先把语文学好。要借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美读、美思、美写”等方式, 把语文教学搞好, 把学生的中文功底打扎实。

4.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 主要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 但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而在这几方面, 不少地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来说, 不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 都会影响国学教育的成效。从家庭教育来说, 中国家长其实都习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 这种教育其实就属于国学教育的范畴。但现实情况是, 不少家长都出门打工去了, 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学生, 加之某些家庭还存在其他不良问题, 那么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 必然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 社会环境也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如果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 又接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可想而知, 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的成效会被抵消掉多少呢?所以, 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 应动员学生的家长及其亲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从而形成多向的教育合力, 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篇4:对教育评价的看法

关键词:教育评价;教师行为;激励作用;提倡赏识;鼓励;个性的发展

教育评价是全面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检验幼儿学习效果,激励幼儿学习兴趣,进一步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评价语言应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还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纲要》引领下的教师评价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师在这些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等。作为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能,即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否通过反思来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断提高自我,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才会达到教学评价的真实目的,推动教与学两方面发展。在评价活动的操作过程,评价者从思想意识到方式方法上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评价过程可采用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相结合。

3.评价方法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评价的内容注重全面评价。

5.对待评价的结果应进行全面的解释与慎重的处理。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是完整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是使教育过程连续不断运转,促进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效果逐步提高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结果可以使评价对象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或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帮助评价对象掌握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使评价真正达到其作用所在。表现如下:

一、课堂即时评价,让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现代评价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时机,因此,教师在评价中精心呵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显然格外重要。教师对幼儿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要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二、评价在提倡赏识、鼓励的同时,不应该放弃批评

新课程强调对幼儿尊重、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幼儿表现如何,教师都一味地给予表扬,不要批评。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在幼儿回答问题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进行恰当的点评是十分可取的。面对幼儿的不同想法、不同问题,教师应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见解、准确的答案。教师对幼儿的赞赏也应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对于幼儿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三、多角度的教学活动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旧的评价观只关注认知结果,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社会的、情感的发展等。《纲要》中的教育内容更多地考虑到“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多角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和富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评价应该着眼于未来,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评定幼儿的学习结果上,而是要更进一步,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和建设性的建议。有效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就有效性教学的最新发展来说,从反思性教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借鉴了许多的合理因素。但是,要使有效性教学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必须不断地发展它、补充它、完善它。

篇5:对未来教育的看法

职继学院

市场营销

20091090030

董薰

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了,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人们对未来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了。

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所以,未来的教育越来越讲究现代教育技术,讲求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微软发布的未来教育视频信息整说明了这一点。未来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技越来越发达,语言也越来越畅通无阻,各国之间的交流应该多一些才是。众所周知,中国一直走的是应试教育的道路。素质教育必然代替应试教育,将来的个性学校必将代替现在的共性教育学校,个性教育才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应试教育只能用大多数人的牺牲而培养出极少数的人才,应试教育是谋杀大于教育,负面大于正面。英国的夏山教育模式将是全世界的未来教育方向。

以学生为主体来看,中国式教育是由外而内的,而正真正确的教育应是由内而外的。外力强迫学习只能造就书呆子,学生发自内心的发奋学习才可能取得惊人成就。中国现行的教育根本上不知道“怎么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去学习”,为例祖国繁荣昌盛随着时代变迁显然以及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了。其实非常简单给学生以尊重,注重呵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几点极端重要。老师要尊重学生、父母要尊重学生、教育体制要尊重学生、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应尊重学生。这样才行。

人没有“个性”就不可能有“创新”。书呆子很少会有创新的意识,基本上连思考都懒得去做,所以才称之为书呆子。中国的教育教出了多少书呆子。中国现行教育如果能注重一下学生个性的培养,我相信中国所能取得的成就远不止于此。甚至日本、欧洲、美国都将被远远抛在后面。

篇6:我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二、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我先讲个故事:我小时候经常没鞋子穿,我们家孩子多,母亲做一双鞋不容易,再加上我们小孩子脚长得快,经常要换鞋子,于是母亲就想了一个法子:把鞋子做大点,布料加厚点,做的结实点,以便来年还可穿。可是我穿着的时候就特别不舒服,特别是不能走长的路程,也不能跑快,心里特别难受,于是就想了一个坏主意,把鞋子搞破了,结果爱了母亲一顿骂,也不准换鞋子,我心里恨死这个不合脚的鞋子了。鞋子对于脚而言,合适就是好的。如果不合适,无论款式、质地、颜色还是其他怎样怎样好都不是好的。

教育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如此,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否则就不是好的教育。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习惯爱好也有差异,接受能力、记忆习惯等等都不一样,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会不同,总的要求是要适合孩子。但我们现在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家长不顾孩子的客观实际,一味追求名校、名师、重点班等等,我不是说不应该追求,应该的,但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校、老师或者班级。教育不能讲面子,也不要互相攀比。

教育不能讲面子,为什么呢?因为越是讲面子,就越有可能违背教育规律,采取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孩子对教育的反感、厌恶或者恐惧。家长可以反省一下,我们要求孩子做的事里面有多少事是对孩子有益的。例如送孩子“培优”(姑且这么称呼,其实不是培优,可以叫培训)这件事,有多少成分是对孩子有益,又有多少成分是关乎面子。以我的经验来看,孩子学习不是一个“培优”就能解决问题的,如果培优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需要学校了,学习也就简单了。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有许多家长送孩子“培优”是图省事,把孩子交给一个人管着;或者你们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没面子;或者别人孩子都培,我孩子要是不培,就会落后。我可以这么说,孩子学习会否落后与培训无关。孩子必须自己学会学习,这是关键。有的孩子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家长首先想到的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而是立即请所谓的“家教”,有的甚至请四五个家教,这样一来,孩子就省事了,不需要动脑筋,什么都可以依赖家教,孩子不仅没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也会变得更加怕困难。有的小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却无地自容,家长把孩子成绩的好坏当做是一种荣耀或耻辱,但小孩子并没有这种荣耀或者耻辱感。他们会通过察言观色知道:“哦,原来我读书跟父母有这么大的关系呀。”于是就找到了对付父母的办法,“我不跟你读书了”,只要父母不满足我的意愿,不管合理不合理,都以此相威胁,这样就助涨了孩子骄横的脾气,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遇到点困难或者不开心的事就在家里闹脾气,啼哭、不吃饭等等,家长一看小孩子不开心就像要塌天一样,不是正确引导孩子去正视困难,想办法克服困难,而是立马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样的事情有几次之后,孩子就从中得到启示:只要我发点脾气,父母就会满足我的要求,办我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教育孩子肯定是会出问题的。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百分之五十或六十的满足孩子愿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生活中,孩子有愿望,有梦想是好事,最好是他自己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梦想,但由于能力、条件等因素所限,孩子不能一下子实现自己的愿望或梦想,家长可以给予一定帮助,但这种帮助应该是有限的,也应该是次数不多的,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留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奋斗。

教育也不要攀比。只要攀比,教育就会变味。教育就是教育,不应该让他承担本不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什么名利荣辱都不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就是让孩子的心智得到健康发展。她以培养和提高能力为核心,以服务社会、幸福生活为宗旨,她也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读书学习。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教育应该会轻松许多,和谐许多,不会有这么多的焦虑与不安了。穷,未必教育不好孩子;富,也未必能教育好孩子。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可以了,不必攀比。

教育不是一场竞赛。现在很多人把教育当做竞赛,还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面子观念,正是这种教育观念,导致了我们教育中的急功近利,社会上蔓延着对教育的焦虑情绪,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很好的按教育规律办事。家长巴不得孩子能一夜成才,社会巴不得我们的孩子一出学校就能承担社会重任,我们的孩子没有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社会也缺少深层次的对教育的理解与宽容,再加上我们这一代家长的成长道路(好好读书,考好大学,过好生活)非常单一,使得我们的教育更加走向极端化,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指责教育,但是很多人不愿认真研究教育,动物本能似的沿袭着老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如棍棒教育等。在这样一个多元发展的时代,这种单一的成才观念仍然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篇7:对忠诚教育的个人看法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忠,崇敬、恪守的意思;诚,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意思;忠诚,即尽心尽力、没有二心。它是无形的,却有着巨大而有形的力量;它是无声的,却鸣着神奇如春雷一般的回响。它是一种人生信仰,它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

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个警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警魂!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对祖国、对人民忠诚是应深深烙在我们心灵深处。忠诚是人民警察躯体中永不泯灭的钙质,是她撑起了千秋不倒的坚强脊梁。一个警队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没有精神支柱的队伍,是一个颓废的队伍、软弱的队伍!唯有这矢志不渝的忠诚,才是我们人民警察不倒的旗、不断的根、不灭的魂!

作为新时代的警察,尤其是长久以来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的新疆警察我们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三大政治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毫无疑问,神圣的职责任务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对党、对人民、对法律、对公安事业倾注全部的忠诚。倘若警察失掉了忠诚,那么他连同一起失去的不仅是党性,还有一个人的尊严、诚信、荣誉以及前程。从普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忠诚之心,集中表现在四大方面:

一是忠诚于祖国

一位名人说:“忠诚于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忠诚于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二是忠诚于家庭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避风港和安乐窝。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性,那么更确切的讲,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一定应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认为一个人事业再怎么成功,家庭不幸福,也算不上成功。试想一个对家庭都不忠诚,都呵护不好的人,他又能对人民、对社会赋予多大的真诚?

三是忠诚于朋友

忠诚于朋友包括忠诚于你的老师和领导。我认为人的一生,除了父母之外,没有比老师和领导更加恩重的,哪怕小时候老师训过我们、打过我们,现在回味一下,打也是老师怪我们不好好学习……一个人在世上想生活得有情趣,过得很美好,必须有好朋友。当然好朋友一定是相互忠诚的,一个忠诚的人一定会交到忠诚的朋友,一个不忠诚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我十分欣赏和敬佩古希腊民间传说中的达蒙和皮斯亚斯之间的忠诚友情。皮斯亚斯由于反抗君主被判死罪,达蒙用生命作抵押使他能回家料理后事及与家人告别。但是,执行死刑的日期快到了,这时皮斯亚斯还没有回来。君主嘲笑达蒙是个傻子,把友情看得过重,白白为朋友丢掉性命。君主还说如果达蒙能真正了解人的本性,他会明白现在皮斯亚斯早已逃之夭夭了。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正当达蒙被押上刑场时,皮斯亚斯赶到了。他十分激动冲上前去,上气不接下气地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两个朋友亲切地互相问候,做了最后的告别,场面十分动人。君主被他们的真挚友谊深深感动了,他宽恕了皮斯亚斯,并带着羡慕的口吻说:“为获得这种友情,我愿献出我的王国。”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朋友一般人都不会让你的忠诚朋友去经受这样的生死考验。检验一个人是否是自己忠诚的朋友,最灵验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再一个就是用时间去验证。

四是忠诚于事业

无论你是工人还是军人,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军队,是你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个不忠诚的人将是一个迟早要爆炸的定时炸弹。因此,任何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如发现有不忠诚的人,必清除之,否则后患无穷。

那么从特殊意义上讲,警察的忠诚,除了要具有上述的忠诚之外,还集中体现在对党、对人民、对法律、对公安事业的高度忠诚。应该说,考察一名警察是否优秀,在所有综合素质的要求中,忠诚是第一位的。如果说警察不忠诚,那将对党、对人民、对法律、对公安事业都是十分有害的。小到对工作的敷衍塞责、怨天尤人,大到臵党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拿法律当儿戏。

在我们公安机关内部目前为止因违反法律法规、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判刑了不少。由此可见,他们对党、对人民、对法律、对公安事业丧失忠诚的人最终将使自己走向毁灭了。

当今检验和培养一名警察是否忠诚,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警察的忠诚体现在为了人民的利益经受生与死考验的时刻。警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危急关口能否挺身而出、不怕牺牲,是考验警察是否忠诚的试金石。

比如:“7.5”事件牺牲,受伤的同志们,“6.29”劫机事件的同志们 这类的案例

辽宁省公安厅刑侦总队长许文有用一腔热血书写忠诚,用拼命精神兑现忠诚。他参加公安工作24年,17年战斗在打击刑事犯罪第一线,以多破案、快破案、破大案实践了自己忠诚的诺言。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冲锋在前,在每一个危险关头,他都挺身而出,而他自己却在战斗中两次负伤。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2次,个人二等功5次,荣获辽宁省优秀共产党、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警察的忠诚体现在群众有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巡防支队副大队长冯志国热爱三尺岗台,16年痴心不改,在爱人下岗、老人患病、家中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1993年3月起,走进岫岩县大山中,用自己的工资资助9名失学儿童,1998年又用省公安厅和市公安局奖励他的奖金为9名学生买了9辆自行车。他们中有的现已考上大学。他多次立功受奖,200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警察的忠诚体现在组织与个人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铁西分局原副局长赵所全同志在几十年公安事业中,从一名刑警到分局副局长,始终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先后两次把提升职务的机会让给别人,多次把立功指标让给战友,直到生命的垂危时刻,他还抱病参加一级警卫任务。他工作多次调动变化,但见功就让、见困难就上的高尚品格却没有变,无论干什么工作,个人利益永远服从组织利益,始终把组织需要作为第一需要,被国家公安部批准为二级英模。

——警察的忠诚体现在平日对待人民群众感情的时候。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公安局副局长兼延吉市公安局局长金光镇,从警26年,侠骨柔肠护百姓,一腔热血铸警魂。他三地任职,披肝沥胆,勤政为民。他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群众报案无小案、群众上访无小事、对待群众态度无小问题”的工作原则;他亲自组织警力为一名87岁老人侦破了三年未决的儿子被杀案;他时刻惦念山沟里的一位革命荣退老军人宋协友,多次安排民警为他治病。他对老百姓的爱像长白山天池那样圣洁、深沉、博大。当他调离和龙县时,人山人海的老百姓自发地为他送行。他曾多次立功受奖,2001年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警察的忠诚体现在执法中面对法律与人情困扰的时候。云南省保山市公安局明正彬副局长长期战斗在打击毒品犯罪第一线,在毒穴中卧底18年,期间儿子被绑架,家中被火烧,境外大毒枭悬赏500万元买他的人头。他仍拳拳忠心、执法不阿。他曾亲手抓捕了自己的侄子,并被判了死刑。记者问:“你这不是不讲亲情吗?”明正彬回答:“我是很重视亲情的,但是在亲情与法律面前,我想到的是我是一名警察,警察必须忠诚于法律。在法律面前我不能徇私情。”明正彬被誉为“缉毒先锋”,曾先后四次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

此外,警察的忠诚还体现在对待自己的岗位、单位、领导上。在忠诚于公安事业的同时,也同样要忠诚于同志间的感情,这不仅是崇高品质的体现,而且可以使其心境净、杂念少、工作快乐、心情顺畅并拥有激情。这样的警察,无论干什么、走到哪,他都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更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荣幸。

相反,一个没有忠诚的警察是很悲哀的。无论他处事多么“圆滑”,无论他多么有才干,最后的成功都将与他无缘。因为,这样的人领导不信任他,同事防备着他。不要说警察随时都有生与死的考验,需要战友间相互的忠诚奉献甚至牺牲,他这种人不行,就是平时在工作上也斤斤计较,无端的利益之争也早就使同志们对他反感至极了。在我们身边,时常会听到、看到这样的警察:无论在什么场合,单位的坏话、领导的坏话、同志的坏话不绝于耳。殊不知,这样的警察在讲别人坏话的同时,是对他自己品质的“打折”、“掉价”。试想,在他眼里,无论谁都一无是处,这样的警察,你敢用吗?你敢“处”吗?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警察队伍里,缺乏忠诚的警察是没有市场的,他自己也因此活得很累。同志的友情,工作的热情,成功后的喜悦似乎总是离他很远……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警察,在所有警察必备的优秀素质中,忠诚是第一要素。当然,警察的忠诚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教育、培养、锻炼,使之逐步成熟和铸造的。一方面在于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在于组织和领导的培养。作为公安机关如何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法律、忠诚于公安事业的过硬警察,是当前公安机关队伍建设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我认为,忠诚意识的教育,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单位内部的良好风气,是影响和培养警察树立忠诚精神的关键所在。

当然,检验一名警察对事业忠诚能否到永远,靠良心和觉悟换得忠诚是有限的,只有使民警个人价值得到精神和物资上的不断充实,才会使他们对事业忠诚不息。

“如果成功是一棵大树,那么忠诚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在我们警察的队伍里为什么不断地出现跳槽的、掉队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公安事业缺乏忠诚。只有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你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才可能专注。当然,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并不意味着你永远只从事警察职业。忠诚敬业是对一种职业的绝对负责。

篇8:对美术教育的看法

1. 艺术院校想要做好民间美术教育工作, 首先应当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

总体上讲民间美术具有多元性、传承性、民俗性的特点。

1.1 多元性:

地域多元性。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特点鲜明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 中国地域广大, 人口众多, 决定了明间美术的地域多元性。比如西北地区的剪纸艺术, 天津的杨柳青年画, 潍坊地区的风筝等。同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地区也可分出不同的风格和内容。

民族多元性。首先这一点较突出地表现在服饰上。中国56个民族, 各民族大都拥有风格鲜明的服饰。苗族人特别钟爱银饰。苗族银饰体积大。样式、花纹都十分精巧, 相比其他民族显得十分突出。再比如满族、蒙古族等马背民族, 都有旗袍等便于骑射的服装形式, 而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生活于山地丘陵, 则有不开襟的裙装。如傣族等。

其次是工艺装饰美术。伊斯兰民族的工艺美术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他们深受中东文化的影响, 重视教义。无论是建筑、生活器具还是装饰品都有伊斯兰独特的装饰风格。云南有些少数民族喜爱“五毒”等一些奇异的纹饰。这些民族特点鲜明的装饰形式, 正反映了中国民间美术审美的多元性特征。

1.2 传承性:

许多民间美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无数艺人不断加工完善才有了今天较成熟的面貌。比如门神贴画, 就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演变史。从悬挂草药, 田螺壳这类实物逐渐演变为民间绘画的一部分。取代实物的是一些神话、历史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也正是深厚的历史积淀, 使门神画充满了文化气息。民间美术的多元性也是传承性的一种诠释。那些复杂多样, 精美绝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 是民间艺人传承发展而来, 是他们用时间与生命谱写的精华。[2]

1.3 民俗性:

民间美术最主要的特点还是他的民俗性。民俗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美术必须拥有民俗性才会成为民间美术。民俗性使民间美术具有了实用性。从传统上说, 从祭祀的用品, 到过节、婚葬的装饰都是民间美术发挥作用的地方。由于民俗性, 民间美术的表达形式也丰富多彩。可以是各种宗教教义, 也可以是儒家“忠、孝、忍、义、信”的诠释, 更可能是一些花鸟兽抽象的图案, 甚至只是些形体。许多艺术家苦苦追求的创作手法, 很可能在一个没读过书的农村老太太手中精彩地展示出来。可以说民俗性使民间美术充满了实用色彩和生活气息。

2. 应当了解民间美术的现状。

民间美术面临着技艺流失严重, 西方美术的冲击的现状。

2.1 技艺流失严重是很严重的一个现状。

如今大量的民间美术工艺面临失传。比如剪纸,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精通剪纸的安塞老太太曾经赴京展演剪纸, 作品还到欧洲展出。她们现在大都已经去世。如果没有传人那么这类民间美术工艺就失传。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民间美术形式已经失传了。比如一些地方的家具雕塑与雕刻。如今的家具生产, 大都采用机器生产和简易制作。即便是人工制作, 也很少有木匠会像过去的艺人那样, 精工雕琢。样式也奔着简单、快捷发展了。有一些工艺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了。如墓穴绘画等。但大部分民间美术形式消亡了, 对于民族来说就着实悲哀了。他们是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间美术的流失有许多原因, 最根本的是实用性的的降低, 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工艺美术。当代人对原有的民俗大都不屑一顾, 很难想象祭祀活动在当今家庭里会有什么轰动的影响。宗教信仰在当今中国主流社会难觅踪迹, 所以也就谈不上民间美术在其中的表达了。

2.2 西方美术的冲击也是当代中国民间美术面临的现状之一。

西方的美术教育方式无疑已经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主流, 西方的文化观念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中国民间美术大部分是固有文化的衍生物。文化消失了, 他们也就失去了灵魂。只能成为古董存在于博物馆里。现代美术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 浑身上下充满了工业的味道, 相比那些泥土味的民间美术, 他越来越贴近当代人的生活, 更加具备实用性, 他们强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3. 针对当代民间美术的特点和现状, 艺术院校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对待民间美术教育。

可以从重视人才培养;重视传统文化, 区分中西式美术教育;重视商业化的影响三方面入手。

3.1 重视人才的培养

如今, 我们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 许多艺术院校开设了民间美术的相关课程, 有的院校拥有专门的系科和研究生, 这都是院校对民间美术教育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 现在院校培养的民间美术相关人员大都是一些理论性人才, 实际操作方面的人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人毕业以后也大都不再从事民间美术研究。国内对于高学历民间美术人才的需求量相较于其他行业并不是非常大, 但显然社会舆论在对民间美术人才的重视程度上还有待加强。高校也可适当考虑加强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这对提高技艺自身和促进技艺传承都有好处。民间美术是本土艺术, 民间美术人才体现的是民族文化修养和民族历史底蕴。所以必须重视民间美术人才的培养。

3.2 强调本土民间美术的审美

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个学美术的学生都学素描、色彩。主要的理论也都是西方的透视、空间、对比之类。中国传统的美术向来重写意。比如泥塑, 传统的民间泥塑没有什么解剖、结构的概念。形象几乎也是以夸张变形为主。东西方人对色彩的审美传统也是有区别的。比如鲜艳的红色,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上, 红色是喜庆、吉祥的颜色。重大节日, 红色都是用于装饰的主要颜色。但欧洲人在传统观念上认为红色是一种躁动的颜色, 代表了血腥和不安。相对于红色, 他们更愿意选择蓝色。[3]我们学习西方经典美术, 也学着他们审美, 渐渐的, 民间美术中传统艺术审美就被打破了。这些传统的东西并不比外来文化低劣, 只是我们越来越习惯崇尚外来文化而已。应强调本土民间美术的审美。这业符合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3 重视商业化观念的影响

应当重视商业与民间美术的结合。民间美术需要生存空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 才能使民间美术直接改变失传的危机。这也是重新使民间美术恢复其实用性的方法。比如与旅游业的结合。展示地区的特有风俗文化, 是旅游业的基本内容之一。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本土化和民俗性足以引起成千上万游客的注意。与抽象的文化不同。他们便于游客携带。因此, 在学院的教育中就应当意识到这一因素的存在, 而不应当将他看作阻碍艺术发展的不良思想。民间美术市场的发展也关乎到民间美术教育的发展。

民间美术教育同样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重视民间美术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篇9:对艺术高校的教育看法

关键词:教育;高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75-01

一、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

营造“环境育人”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环境成为品位高雅的育人场所每一所高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利用高校档案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给校园文化环境赋予丰富的内涵,更具有育人效果。高校校园里各具特色的校园亭台、花园、草坪, 浓缩着高校历史的校内雕塑、人文景点, 标志着高校形象和精神的校牌、校歌、校徽、校旗, 这都是学校的一个标志,一段历史,都是高校的里程碑。它们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及办学特点,体现了学校传统文化品位和校园精神,反映了学校的风采、风骨和风貌,彰显着高校特定的文化美和高校传统文化的品位。体现的结构美、抽象美、历史美和内涵美,启迪师生员工的审美意识、道德养成、爱校精神、心灵净化, 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树立培养方向意识

随着人们对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认识的提高,通识教育在高校艺术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因为高校艺术学教育不仅承载着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有艺术修养、艺术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艺术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就是对人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健全人格、能够贡献于社会的有用人才。在现实教学中只片面注重专业技巧训练,忽略了高品位艺术风格的传授,忽略了作品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的挖掘,导致许多只知玩弄技巧而内容空虚、颓废的作品出现。大学的教育,关键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艺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终身的教育,学生在高校中学到技能,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学到艺术的理念。没有思想理念的艺术人才,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没有追寻与发现美的眼睛,是不可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的。这就如同具有全面摄影技术的人,只是一个摄影人才,而决不是一个摄影艺术家一样。只有关注技术与学术的结合,以理念指导实践,才能使自身的技能顺应时代,不断发展,成为社会所需人才。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观念的冲击,影响了年轻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难以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理念做出正确的判断与甄别;二是艺术商品化、大众化的趋势,导致原来艺术创作的主题和手法受到挑战,通俗描绘的机能反倒成为市场的卖点,精神层面的追求被忽视与冷落;三是当代艺术表现出的非技术化、无秩序状态,尤其是观念艺术对再现机能的贬斥,以及新媒体艺术对大众广泛的影响效果,都与原来的艺术教学呈现出对立状态;四是整个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对艺术创作人员的需求日益减少,而具备学科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受到广泛欢迎。

三、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育曾多次提出要淡化专业、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人文素养。但是高校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往往只注重科目的设置和课程内容、形式等问题,却很少关注课程的理念。正是由于长期忽视通识教育的理念建设,导致了高校教育理念的空洞化,高校教育逐渐偏离教育的原点,越来越向功利性的实用主义靠近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克服或减少因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加强通识教育不是仅仅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几门专业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认识实施通识教育的最高目标及实施步骤。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因此,加强高校艺术学中的通识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设置科目。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要能紧随时代脉搏,讲授学生最为需要和最感兴趣的知识,同时也考虑到学校、专业的实际可能,不能盲目上马,设置大量华而不实、毫无作用的科目。第四,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细化又高度综合,单一的学科或单一的思维方式,无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多开设涉及文理的边缘学科课程。最后,建立与社会实践接轨的课程。利用艺术学的特殊优势,提前让学生接恰当的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的改变必然要在教学内容上体现。

小结

上一篇:69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下一篇:职场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