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艺术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2022-09-12

“动漫”的创造者是日本漫画界的小林光一郎, 他首创“使画面在平面上展现动态效果”的技术, 将“动态漫画”的概念与数码合成技术、高科技光学材料结合, 在四维空间技术所产生的快感中, 融入生活细节和运动魅力。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动漫产业现已经成为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并被视为2 1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

当今,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动漫鲜活的形象, 代表着快乐, 激动, 幻想, 回忆……在儿童、青少年甚至成人的内心深处, 留下一种难舍的“动漫”情结。“动漫”情结对于儿童人格的形成、审美的提高、压力的减轻、社会的和谐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去解读它的存在和流行呢?如何把这种存在与流行在学校美术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呢?

1 动漫艺术流行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新世纪的人类在数字化环境中的认知与情感, 无法抗拒地沉溺在虚拟与真实的挣扎之中, 新世代的审美经验, 也无法避免从虚构的卡通、动漫、游戏和网络的传输中, 不知不觉产生了新的认知与欣赏系统, 远远脱离了传统的认定标准。

他们的生活被物质消费讯息牵引着, 从小在动漫艺术世界中长大的他们, 被动画 (animation) 、漫画 (comic) 、卡通影片 (cartoon) 、电视广告里那些虚拟的角色, 启迪了孩童对人际关系与感情互动的憧憬和遐想。上世纪初在美国发迹的漫画、卡通、动画, 在电影院、电视等有限的管道传播, 各种经过简化的视觉造型, 不论是喜感、幽默、讽刺或邪恶的, 都能普遍攫获儿童、少男和少女的心, 深深烙印在孩童成长的记忆中。

动漫作为流行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来势之猛, 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也对我们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动漫艺术对儿童心理的作用与影响

2.1 儿童比成年人更易被动漫吸引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被卡通动画吸引。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韩世辉教授在《科学通报》2007年第19期上发表的《儿童观看卡通片激活内侧前额皮层》一文介绍:科学家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测量1 0岁儿童观看电影和卡通片段时候的大脑激活情况, 其中电影和卡通分别代表真实和虚拟生活场景。结果发现, 儿童的大脑内侧前额叶在观看电影表现的真实人物和卡通片表现的虚拟角色时候都会被激活。该研究结果提示, 尽管儿童在4~6岁间就具有心理归因的能力, 但是儿童直到1 0岁时, 其大脑内侧前额叶还是不能自动区分真实生活中人物形象和虚拟世界中非人物角色。其研究结果对于对评估使用卡通片开展儿童教育的方法有一定意义。

2.2 动漫形象可以成为转移压力和释放压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 每个个体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 儿童特别是青少年需要选择一个对象、一种方式来释放这种压力以及压力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一个理想的对象, 可以让她敞开心扉、尽情倾诉而不会顾忌对方城府太深, 可以任由她“发泄”但可以“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而且还能总是“憨态可掬”、“面带微笑”。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这种心理减压的方式, 称为转移。所谓转移, 是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 因某种原因 (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 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 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这种方式, 既经济方便 (不用付出太多成本) 又安全可靠 (不必有所顾忌、能被社会接受) 。或许这就是动漫中的卡通形象玩具为什么深得现代成年人宠爱的原因之一。

与此相似的是借助变形金刚等形象进行幻想来暂时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所谓幻想, 就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 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的方法, 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 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现实中的困难, 以得到内心的满足。

3 动漫艺术的美学内涵与教育意义

在很多人眼中, 固执地认为动漫是小儿科, 是雕虫小技, 是不正规的, 低俗的大众文化, 实则不然。

3.1 动漫是美术形式的拓展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

动漫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许多其他的美术形式, 例如我国优秀的动漫作品《牧笛》和《小蝌蚪找妈妈》就是动漫与国画的结合;《葫芦兄弟》和《海螺姑娘》则是动漫与剪纸的结合;而迪斯尼的一些经典动漫作品如《白雪公主》等则采用了动漫与水彩画的结合;时下流行的一些动漫影视就大量运用了电脑特技。优秀动漫作品除了有好的画面之外, 还结合了许多艺术形式, 好的动漫作品必定少不了好的故事情节, 即需要良好的文学基础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有很多作品改编自世界名著, 甚至参考和借鉴了一些极富哲理的典故和经文。此外, 还有在平面漫画和影视动画都运用得非常频繁的分镜语言等等。动漫融合了绘画、文学及电影艺术的特点, 所以说, 动漫是美术形式的拓展与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 具有丰富的美术内涵。

3.2 关注动漫艺术, 提高儿童的鉴赏能力。

动漫的风靡是因为它的节奏快, 信息量大, 少说教而多乐趣, 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特性。现今的动漫作为一种流行艺术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作品在出现、窜红。孩子们喜欢的漫画书、动画片以我们成人无暇关注的速度在变换。一会儿是《宠物小精灵》, 一会儿是《流氓兔》, 一不留心学生们人人手捧一本《乌龙院》。孩子们常常沉醉其中, 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与轻松。然而学生们虽然喜欢动漫, 却往往仅作为休闲娱乐而没有正确的或更深层次的认识。

目前正在央视热播的国产动画片《中华小子》, 就是一套以儿童为本位、符合儿童心理并有益于儿童精神成长的动漫作品。本片则抓住了儿童的崇拜英雄的心理和游戏心理, 塑造了三个肩负着打败黑虎王、拯救中原百姓重任的英雄形象:小龙、小虎、小兰, 他们为并肩完成神圣使命一次次历经艰难险阻、一次次出生入死, 而就是在这个艰险的过程中, 他们逐渐成长为小英雄。孩子们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三个小主人公, 共同体验、共同冒险的过程, 是精神游戏的过程。在这种精神游戏当中, 他们获得了情感、经验、心智等多方面的共鸣。本片不仅向儿童介绍小龙、小虎、小兰以及少林僧人等正面人物的形象, 并帮助孩子逐渐理解正面人物的好思想、好品质, 使他们提高判断是非、好恶、美丑的能力。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中华小子》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蓝本。还有, 在《中华小子》这部动漫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词, 比如少林寺、少林功夫、武功秘笈、团结合作, 等等, 这些都会在小读者的心中种下民族的种子, 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从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 应当关注流行艺术对学生的影响。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儿童正确欣赏流行艺术, 另一方面也应该重视美术教学中高雅艺术的欣赏, 提高儿童的艺术品位, 让儿童具有自觉自主的良好的审美取向。

摘要:如何充分利用动漫这一流行艺术, 引导青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也对我们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动漫,儿童心理,游戏,审美

上一篇:《中外医疗》投稿说明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