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目前教育的看法

2022-11-10

第一篇:对中国目前教育的看法

对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疑推动了当代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在随之加剧。

一、老龄化问题严重

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老龄化社会趋势的加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任季萍告诉记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养老保障的压力大。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

其次是医疗保障压力大。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倍。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下,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二、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学校教育没有把学校与社会真正区分开来,很多时候,学校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思想被认为是学校与社会是相同的,在学校里是成绩好的学生,将来走进社会也一定是人才,这一点虽然已经被很多教育学家所批驳,因为学校与社会是不容的,学校有自己的规矩而社会也有自己的规矩,学校里的那些评价一个人的观点是不能用在社会上的,著名的微软集团的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就曾说,学校不是社会,社会也会是学校,因此你在学校里学到的做人的原则与评价人的观点都不能拿到社会上的,即使一个在学校里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的时候,也是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的,因为社会不同于学校,在学校里存在着很多思想都是不能用在社会上的,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没有明确的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社会与学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只是含糊的把学校教育所传授给学生的思想说成是立足社会的思想,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你用在学校里学到的思想观念来看待社会的话,你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没有把社会与学校正确区分之外,还存在着学校教育对道德教育的缺失,现在很多中国学校都在追求分数,因为一个学校的升学百分比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升学百分比高的话,对学校无形就是一个宣传,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升学百分比低的话,就意味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好,就会失去学生,所以分数目前位置依然是制约着学校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学校不敢在教育方针政策上进行大胆阔斧的改革就是害怕一旦改革就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因此素质教育模式无法普及的原因就正是这样一个因素,我上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就坦白的说:“不是学校不想实行素质教育,而是分数依然是升学的唯一标准,一旦素质教育普及了,学生的成绩降低了,那学校会失去形象,老师也会丢掉工作,因此素质教育无法普及,因为分数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可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缺乏改革的意识也是有很深的社会根源的,如果国家的升学政策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话,我想素质教育是可以普及的,现在好的现象是,一些升学考试已经把素质教育中的某些方面加了进去,这样的话,就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普及速度。

三、贪污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毫无疑问,中国近年来出现了腐败越打击越多的怪现象。腐败总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可能伴随着贪污。制度只是更好的防范,而把贪污腐败无法根除的罪责完全归于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防范不力,却有失公允了。毕竟,客观世界较之主观世界更容易改造。有人说:权力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人获得一定权力时,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很难,所以有人说:私欲的满足要有一定底线,不能打破权利赋予你的平衡,一定的权利对应一定的底线,凡是超越这条底线的,将必然受到惩罚。这种理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权利背后应该是责任,而非私欲的满足与享受。

贪污腐败无论归因如何,其现象的发生都有迹可循。胆大妄为的官员会直接从有关公款中截留,当然了,此类人物要么手眼通天、后台强大,要么等于“自绝于人民”,所以,此种人物并不多。另有一类,“面情软,不会拒绝别人”,主动的收受贿赂,并且按照行贿者的要求处理相关业务。据说,这类人占腐败官员的多数,都是些身不由己的悲哀角色,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牺牲品。还有一类,当官就是为了得到好处,嘴里说着“千里作官,为了吃穿”的灰色论调,手拿公众的权力主动“寻租”,找茬子、栽秧子、使绊子———人为设置障碍,主要目的就是专门“发现问题”,然后召见相关人员,威逼利诱、恐吓讹诈,目的就是得到好处,然后为你“摆平”麻烦。至于买官卖官,就更不用说了,其目的就是为“索贿”。

然而,造成贪污受贿腐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权力的大小,也不是贪官们的贪欲,而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没有有效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应该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客观规律。当前找寻更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将贪污腐败现象发现在行为人实施贪污腐败行为的起始之初,应是当务之急。

四、失业群体遍及全国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极大。农民工失业首当其冲。几个月当中,仅广东一省就有几百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而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当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大量失业,必然会对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总体情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同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很不相同的是,如今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期间往往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成本,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家长往往是倾其大部分收入供子女上大学,所以,这些人一旦失业,那么就很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如高房价,看病难、看病贵,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风气越来越差,这些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只要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基础,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缓解。改革开放以前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反之,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社会问题就一定会反复不断地出现,而且会愈演愈烈,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

我相信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逐渐理性的关键点,正在变得更宽容、开放、务实,各种矛盾和议论都会有的,美国不是也有校园枪击和金融危机吗?坚定不移的走小平同志早就规划好的大市场、小政府,多讲法制建设、少搞行政干预,大力提倡公民意识、不搞意识形态政治运动的既定方针。万万不可因发展中出了点事情就乱了方寸,让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毁于一旦。

第二篇:我对中国教育制度的看法

中国教育制度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企业中苦苦最求人才,二大学生又找不到工作,这不得不使人们想起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本属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教育产业化”本来就是莫名其妙的提法。目前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包含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重大错误。理论方面,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并改进教育机构乃至整个国家教育的效率,是正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实施研究成果,但在理论上把不管什么教育机构都当普通的以赢利为目的企业,把绝大多数理应属于非营利机构的学校与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混为一谈则纯粹是理论上的错误。实践方面,民众交纳了税款,即应当获得国家政府在教育方面一定程度的服务,而且这些服务要安排得尽量公正合理、有效率,民众不应当为这些服务特别是义务教育服务重复交费,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承担部分成本,却毫无疑问不应当承担公立大学党政后勤等非教学研究机构极其臃肿等问题导致的额外成本。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从思想、理论到实践,全面混乱。

因此,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必须废除,改之为“教育公正合理化”政策。所谓教育公正合理化,即政府承担必须承担的提高教育投入等责任,保证并实现个人的自由选择等权利,依据公正的规则同等对待个人或机构,并依靠有关各方运用知识智慧在互动中达到实质的公正,依靠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和信息公开化来保证拥有权力者执行公正的规则,最终实现教育的公正、高效、优质化。当然,首先政府要大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增加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服务,并首先保证贫困学生的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公正合理化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主管行政机关与教育机构的公正合理化,适合教育机构自行决定的事项如人员招聘、专业设置、学生招收等由教育机构自行决定。二是教育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即实现公立教育机构、民办教育机构、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教育机构的公平竞争,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提前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各类教育机构,包括教会大学,而且平等对待,但必须区别是非营利机构与还是以赢利为目的普通企业。三是要实现教育机构内部的公平合理化,教育机构内部必须保障教师的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实行民主自治,如教授治校、终身聘用等,并全面实现信息公开化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保证权力的拥有者执行公正合理的规则。

当然,中国教育必须有资金作为后盾,中国教育制度的缺陷很大一部分也跟资金有很大关系。

现在,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高等教育的“教育产业化”政策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但这实在是一个误区,许多的教育问题,实在是各种社会问题,如政治体制、人口、经济等等问题导致的,实际上是社会问题,教育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贫穷的学生上不起大学这个问题这么受关注,就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等级社会,贫苦人家的孩子改变社会等级、以及国家选拔人才几乎全依靠在中国相对最公正最不坏的高考,考取大学意味着登上了一个高台阶,还可能登上更高的等级,如果因为缺钱导致这一切不能够实现,毫无疑问对个人对国家都是损失,但损失更大、更不公正、未被特别关注的是贫穷的孩子们连义务教育都不能够得到。中国教育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 社会的问题,借用一位网友的话是:社会问题的大象踩在教育的图钉上。对中国教育情况熟悉一些的人都知道,教育等级越高,知识性的教育就更加次要,研究性的教育就更加重要,对教师研究水平和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中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其次大学教育,最差的是研究生教育。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在目前中国教育中是相对效率最高的。

一个孩子获得义务教育乃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虽然规定了义务教育

的权利,但贫穷的农村,孩子们仅仅因为缺几百元钱就不能够受到义务教育,缺乏教育会导致孩子们一生甚至下一代贫穷的延续,这对那些孩子是明显的不公正,因此必须在义务教育上实现公正,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分贫富,都能够在教育上得到起点的公正和基本的程序的公正。而且,一个国家,教育的资源始终都是有限的,必须首先集中教育资源在中国教育最有效率和最能够实现公正的地方,另外大学教育并非义务教育,所以,政府应首先在资金投入上确保义务教育,至少保证贫穷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最好是实行“学券制”改革以提高效率,但政治体制不改革,这是无法实施的。

虽然中国中小学教育相对水平最高,但也问题很多,一言以蔽之:中小学教育做了太多无用功,知识性的教育太多,意义不大的重复性练习太多,学生自己太缺乏必要的自学时间,太缺乏研究性的教育,已经大退步到比八十年代还不如的地步了,几乎就是分数教育。学生的作业负担考试负担太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某些教师在课堂、考场上公然教学生作弊的现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样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这样下去中国人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线全部要被打穿,师道尊严和教育都会全面崩溃。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在于量化考评制度、砸教师铁饭碗的劣化改革,把中小学教师都变成了一年或几年任期的临时工,教师们比拼学生成绩如平均分等等,成绩下降就要被学校或主管上级解聘或者低聘,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饭碗开玩笑?学生考试成绩高则在提升、职称、工资奖金等方面得到好处,把复杂的多因素的教育效果的评价简单化到了只看学生考分。这样断送了很多孩子的前程。

中国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这不是一句话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群众共同配合,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是如果中国教育制度能够改善,那么将对中国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

第三篇: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看法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行政力量对高校的干预相当严重,高校的科研及教学在其干预下已经背离正确的发展理念。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三个决策失误。一是高校合并,大批高校合并、改名,全力向综合性院校看齐,工科院校合并文理科院校,综合院校再合并医学院。部分专业领域领先的大学被合并,丢掉了老校名这一宝贵的历史财产,同时使大量的已毕业的老校友无何是从。第二个失误是大学扩招,必须承认大学扩招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是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开始缩水,扩招导致了一下三大恶果:(1)社会就业压力的急剧膨胀;(2)研究生质量的严重下降;(3)高等教育金子招牌含金量的直接降低以及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裹步不前。第三大决策失误就是“211”“985”“111”等工程。利用国家的资金来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的发展除了有相应的配套资金以外,还需要有较和谐的人文氛围,光靠金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大学。上述工程最后助长了高校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之风,影响到了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对于部分高校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大学四年期间国家和个人均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按照现行的教育模式,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以及“零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符合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应该适当压缩高等教育规模,包括硕士研究生规模和博士生规模,通过采取严格控制审批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控制各院校招生规模的手段避免各高校再出现硕士生数量和博士生数量的大跃进的情况。同时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专业技能人员的培养力度,按社会之所需来培养人才。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高、中并进,同时兼顾基础教育。要继续加大力气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保证大部分人能够享受得到国家的基础教育,并应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四篇:对中国目前残疾人情况的调查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推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为保障残疾人权益,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社会各界的真诚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残疾人群体在创造和享受新生活的同时,也和全国人民一起憧憬和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

中国目前有多少残疾人: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目前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其占残疾人总数的比重为:视力残疾1233万人(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24.1%),言语残疾127万人(1.5%),肢体残疾2412万人(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6.68%),精神残疾614万人(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16.30%)。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标准时间为2006年4月1日零时。调查由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等16个部委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部署。

调查在全国31个盛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北)进行。

( 原因:一是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即使残疾人比例按1987年的4.9%不变,依据2006年人口基数推算,2006年残疾人口数量也将达到6416万,比1987年的5164万增加1252万人。二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1987年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是8.5%,到2005年已达到11%。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等发病率和致残几率增高。这次调查60岁及以上的残疾人约有4416万人,比1987年调查时该年龄段残疾人数增加了2365万,占全国残疾人新增总数的75.5%。三是本次调查的残疾标准和残疾评定方法,参照国际最新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修订。对残疾的评定,不仅重视生理结构,同时强调功能障碍和社会适应性。肢体残疾标准对照我国现行有关伤残标准进行了适度的调整。四是其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残疾的风险。 主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会上指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残疾人总量增加、比重上升,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口的老龄化所导致的。

在保持残疾人比重不变的情况下,仅仅由于人口总量的增加,残疾人的数量也会增加。但是中国在这十几年中,不仅仅是人口总量的增加,更大的变化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可以讲,残疾人口的老龄化或者说老年人口所面临的残疾的风险增大,这样一个现象应该说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正在努力:

我国残疾人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农村。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就医、入学等方面困难很大。国务院日前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将扶持10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解决温饱;初步解决温饱的扶助其稳定提高经济收入。

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扶助农村残疾人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帮助中西部农村地区100万名适合参加生产劳动的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扶持中西部农村地区25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完成32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任务。

中国将于未来5年在100个城市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执行情况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自2002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南京、杭州、厦门、广州、西安、秦皇岛等12个城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截至2004年底,12个城市在主干道、商业街等人行道、公园、广场、商业区、重点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公交车站的等候区设置的盲道占道路总长度的24%;在路口、出入口和人行道设置缘石坡道和进行坡化改造56420处,改造率达67%;在1160处主要路口设置盲人过街提示音响装置。

12个城市自2002年起新建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学校与园林建筑、公共厕所等各类公共建筑全部按要求建设了无障碍设施

如何看待残疾人:

你如何看待残疾人:

答: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

我每每走过他们(当然是在街上或者外面)的时候,我都会对他们说声“HERO”

在每个残疾人的心里面来说 走出他们的世界是最不容易的!我们应该鼓励他们!

你怎么看待当今社会的人们奋斗的本质就是为了金钱惹的所有人身上都是铜臭味什么时候人们才真正的和谐起来呢?

答: 这样的确世俗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没有经济作为基础就无法逍遥自在 风花雪月 同样人的思想一般也不会马上变得纯洁与高尚(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有些人还是能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要等到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才能有资本谈和谐

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

例:四级残疾人优惠政策具体有那些啊比如开店是不是可以免税收??答:对于残疾人的优惠政策,有国家统一出台的;也有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的如:劳动就业 康复医疗 文化教育 法律援助 经济救助等方面.

对于你的情况(年轻)能享有的优惠政策,主要是劳动就业问题.假如你还没找到合适工作,可找当地残联,请他们帮助推荐;从事个体经营可享有:税收优惠, 经营场地照顾, 免收管理类 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小额信贷;劳动技能的培训等.

具体情况找当地残联.

例如下列情况政府可以给予优惠政策

1. 如果自己想开个什么店铺,有残疾证是可以免税的!

2. 再有是可以提前办病退.

3. 家里装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管道煤气、小区物管费,费用减半.

4. 每年过年社区有慰问金。

5. 公共厕所、公园等免费进出。

比如说盲人坐城市公交免票,一些旅游景点对残疾人进行半票或者全免。像这样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大家也可以咨询一下当地残联,因为各省面积也比较大,人口比较多,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完全一样,所以说各地对残疾人采取的优惠都有一些规定,不尽完全相同,咨询当地残联最好。

第五篇:对中国税务改革的看法

班级:10营销2班姓名:张文学号:20101508250 2011年两会上有关税收以及税收改革的话题,在全国上下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这种情形的出现,当然是令人欣慰之事。因为,它至少表明,在时下的中国,人们对于税收地位和作用的认可度和重视度,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这无疑是市场经济趋向成熟的表现。但欣慰之余,将能够看到、听到、搜集到的来自各方面的言论加以梳理并静心体味,却不免泛起一丝隐忧之感。

比如,不少人指责当前中国的税负过重,而主张实施大规模减税。但一旦深问,就中国当前的情形论,需要减多少税,究竟要减哪一个税种的税或减哪一方面的税,并且,合理或适当的税负水平应当是多少,它又如何同政府支出水平对接的时候,却往往没有了下文。

再如,提升个税“起征点”被解读为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的一种举措。且不说“起征点”的说法并不准确,严格的说法应当是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但一旦细究,提升“起征点”所惠及的是现行“起征点”——月收入2000元(若考虑到免税项目,则可能达到3000元)——之上的群体,而现实中国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月收入水平并不在此范围之内,为什么要通过提升个税“起征点”而不是通过个税的整体改革给中低收入者减负的时候,似乎又拿不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又如,许多人对所谓“馒头税”义愤填膺,而要求取消所有针对食品的课税。但一旦被告知,17%的“馒头税”实是增值税,它不仅对包括馒头在内的食品课征,而且,对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要课征,取消馒头税可能意味着全面取消消费品课税,甚至可能牵涉到份额达40%左右的中国税收收入的时候,接下来的论证又戛然而止了。

还如,车船税法的修订,特别是针对汽车排气量大小而适用不同税负水平的内容,先是被当作推动节能减排的一种政策安排,后来在一片质疑、反对声中大步后退的时候,对其目的,又改用减轻居民负担的说法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有这些,客观上揭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实:对于中国下一步的税收改革,我们尚缺乏整体考虑和顶层设计。历史与现实一再告诉我们,缺乏顶层设计的任何改革,都难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其实,目前税务改革之所以引起这么热烈的讨论,主要是因为税收涉及到了社会公平,政府清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纠葛问题。

目前我国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背景因素。

(一)各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的现象愈演愈烈

当前,各地为了吸引外资,不惜一切代价,纷纷给予外商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按照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体制,除中央政府有明确授权的以外,各级地方政府均无权制定税收减免政策。然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越权制定了各种减免税“土政策”,包括纳税前的减免优惠和纳税之后的税收返还,即先征后返,在税歉入库之后,财政进行“退库”,将税款返还给企业。因为某些税种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如果擅自减免就等于变相剥夺了中央收人。这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违规减免税导致地方恶性竞争,已经严重阻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我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

(二)地方主体税种缺乏,导致地方政府过于依赖非税收人

当前地方税收体系中税种虽多,但缺乏对地方财力具有决定性影响且长期稳定的税种,税源零晕分散,受制因素多,税源潜力小。而且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偏小,地方税的立法权完令集中在中央,省级以下政府没有地方税的立法权,地方政府不能根据当地公共支出需要及本地区域特征开设税种筹集收入,地方政府收人税收依存度过小,地方税收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地方财政支f“的需要,越来越依赖各种预算外收入以及举债收入。

进行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将对我国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地方政府收入来源,以及对地方税收体系的建立、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一)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所采取的政策将多元化(二)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将规范化

(三)地方政府将建立起以财产税和行为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四)地方政府调节经济的方式将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

(五)有助于税务公开,避免过度的三公消费,保证政府清廉。还能让民众更好的参与政治生活中,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

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日益凸显的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因为贫富差距加大,而一些富人又为富不仁,引发种种不良影响,社会“仇富”问题严重。初次分配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显然不够。收入再分配面临着平衡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艰巨任务。这时就要税收发挥调节居民收入,实现社会公平的功能。这是涉及民生方面的问题。

总而言之,就中国当前的情势而言,税收改革的顶层设计,起码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究竟要定位于怎样的水平?这不仅需要做国际间的比较,还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不仅要考虑眼下的中国国情,还要前瞻未来的中国走势;不仅要牵涉税收同经济之间的关系,还要联系政府职能、政府支出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不仅要着眼于政府部门自身的需要,还要同包括企业和居民在内的所有部门、所有利益群体的诉求相协调。

第二,中国的税收究竟要被赋予或应担负怎样的功能?不仅仅满足于取得收入这一传统的功能,还是要同时兼顾调节居民收入和实施宏观调控等可称之为现代税收的所有功能。第三,如果要减税,中国的减税政策究竟要落实或归宿于何处?从根本上说来,所有的税收都来自于企业和居民的缴纳。不论减何种税,最终都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但不同的税类、不同的税种所涉及的企业和居民群体有所不同,操用不同的减税举措所惠及的企业和居民群体也有所不同,联系到当前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情势和中国税制体系的前行方向,当前的减税又当以什么样的税类、税种为主并辅之于什么样的举措?

第四,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或基于不同政策目标而选择的税收改革内容固然会有所不同,但当短时的需要同长远的考虑相冲突的时候,究竟是让短时需要服从于长远考虑还是让长远考虑让位于短时需要?如果取短时需要和长远考虑相融合之策,那么,又如何让短时需要的满足不至于损伤长远的考虑?或者,将其对长远考虑的可能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中国税务改革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我们要积极关注,积极参与,才能使改革体现民众意愿,达到预期目标。

上一篇:大整改大反思反思总结下一篇:党章党规党纪对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