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2024-04-19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通用8篇)

篇1: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形式与政策 教案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教学目标

1、分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意义

2、引导当代大学生重视文化软实力

3、加快大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

教学重点

1、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

2、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历史使命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背景介绍

1、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来源

★党的十七大: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篇)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2、推进文化创新;

3、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201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授课教师介绍:

向晖,女,文学与传媒学院辅导员。联系电话:***

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2、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上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所强调的理论武装、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等丰富内涵,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建设好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第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繁荣民族文化开辟了道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新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引导下,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作为北方草原民族集大成的民族文化精华——草原文化学已经宣告诞生,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奠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情况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在我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就是要推动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草原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我区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做大做强草原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包括继续拓展草原文化研究,丰富和填补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壤,而草原文化产业则是草原文化理念的物化,它赋予草原文化产业以鲜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有鲜明的唯一性、民族性,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在其发展进程中催生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的文化业态。草原文化产业既带有一般文化产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文化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为草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当前要特别在整合草原文化资源,重视草原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草原文化丰厚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完善有利于草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把草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跻身于我区强势产业行列。

第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

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消化别的、外来的有益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而成为一种内涵全新的文化,同时使自身的文化特征更为彰显。但是,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种文化的影响。文化要实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必须要形成一种强势的文化氛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仅在经济、政治上打破了许多禁锢,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氛围,这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最可宝贵的、最有利的社会环境。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文化的创新和文化活力的迸发再一次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闸门,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空前高涨,文化发展的环境更为宽松,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文化生产力必将得到空前的解放。实践将证明,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为在又好又快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文化创新,开拓更加广阔的前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硕果累累的文化百花园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开辟了广阔前景。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小康建设新胜利描绘了宏伟蓝图。文化建设作为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的先进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中,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增长,极为热切,这就要求文化的发展更要先行,更要加快步伐,更要兴起新的高潮,这是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观,必将深刻影响经济基础,必将要求全社会在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落脚点,更多更好地关注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更好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应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第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文化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文化部门要能够适应时代、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清除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性障碍。因此,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加宽松、舒畅的环境,建立良好机制,从有利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个大局出发去想问题、作决策。我区文化人才济济,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总结兄弟省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按照当前的文化政策导向,我区的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从本地区文化人才资源相对较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才为本,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队伍不散,创作不断,留住骨干,切实解决好面临的主要问题,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搞好体制,构建好符合文化市场运作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灵活机制上,统筹考虑编制、人事、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配合,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激活体制机制、激活人才、激活创造活力,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文化人才、多出文化大家的良好社会效果。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作用,并把是否做到留住了人才、是否激活了人才作为检验文化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可以相信,经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区的文化发展一定会出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可喜局面。

3、当前现象及分析

现象:

(1)中华文化不断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建设孔子学院,开展中国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在全球推广国家形象片……

(2)全国各地掀起文化建设热潮,几乎所有省份都在制定或正式实施文化枪声战略,把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建大项目大场馆,主题公园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艺术,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分析:

(1)文化发展的跃进式、指标化

(2)文化内容的肤浅化、表面化

(3)文化有成为经济的附庸的风险:GDP化、功利化

(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定位和历史使命

定位:

第一、大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 有机会充分地接触国内外的各种文化, 应该是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

第二、大学生处在其人生阶段中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

性, 兼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在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

用。

第三、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传统文化的流失、国际化进程中欧文化的渗

透等严峻问题需要大学生承担其历史使命, 要在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方面身体力行。

历史使命:

1、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用价值, 吸收和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势在必行。同时,对于世界上的文化,也应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学生身处浓郁的学习环境, 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应该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学习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 武装自己的头脑, 丰富自己。

2、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作为大学生, 应该深刻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念, 在逐步增强理解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造福社会。

3、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 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 以刻苦钻研、怀疑、求实的态度应对挑战, 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4、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员。大学生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 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积淀, 具有相当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能够通过学习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方面, 领会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第二, 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全社会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氛围。可以把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相结合, 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丰富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让社会主义文化更喜闻乐见更具渗透力。第三,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大学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篇2: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一)农家书屋为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农家书屋改善了农民的读书条件,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从现实情况看,农村的公共图书服务事业,是农村文化事业最薄弱的环节。据调查,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如果不包括小孩的课本,人均0.1册书/年,也就是10个人一年才有一本书。我省一些贫困地区,一年内有75%的农民家庭没有买过一本书。农村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相当突出,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命运。农家书屋建在最基层,免费为农民提供看书读报的条件,拉近了科学文化知识与农民的距离,使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学到很多新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调查问卷统计的414人中,有288人“认为农家书屋工程非常有必要,非常欢迎”,95人“认为有必要,欢迎”,两者合计比例为92.5%。95.8%的村民表示“愿意去农家书屋看书借书”,其中77.3%人表示“经常去”。很多人在“对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议”中都提出要尽快把农家

书屋建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已建有农家书屋地方的村民,都希望农家书屋能更多地补充更新图书。有的青年农民说:“村里早几年建了农家书屋的话,我肯定也考上大学了。现在村里有农家书屋了,村里肯定可以多出几个大学生!” 建设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是关键。让农民群众掌握文化知识,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农家书屋使农业科技扎根农村,有利于促进科技兴农。各级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送科技下乡,时常开展类似活动。但往往是“一阵风”式的,无法实现经常化、常态化,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甚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让农业科技扎根农村的问题。农家书屋配备大量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农业科技类图书,使农业科技知识直接进村入户,充分发挥出版物便于传播、便于长期保存利用的特性,解决了农业科技与农民长期隔离的问题。有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形象地比喻:“农家书屋消除了农业科技与农民群众最后 1公里距离”。农村各类专业户是农家书屋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占农村阅读人群比例的36%。78%的农民表示可以在农家书屋里学到自己所需要科技知识。现有农家书屋90%以上出现在专业村。这些统计数据都说明农家书屋对传播农业科技的巨大作用。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又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相结合的通知》,将农

民培训工作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现无缝对接,更加有利于农家书屋传播农业科技。我省瑞金、余江等地依托农家书屋办农民学校、开展农业知识讲座,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兴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有利于建设文明村风。农家书屋如同村民共有的书房,为广大农村带来了书香气息,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品位,把农民由牌桌拉向了书桌,读书声冲淡了麻将声。农家书屋进祠堂,使先进文化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农家书屋学校,更加丰富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让家庭贫困的农家孩子能读到自己心爱的图书。农家书屋进村部,拓展了农村基层组织传播文化的功能。如今农家书屋成了“香饽饽”,方方面面都抢着要。各地农家书屋开展了“读书明星评比”、“小手拉大手进书屋”等丰富多彩的农民阅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明村风建设。

(二)农家书屋工程为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一个重要“抓手”

广大农民群众有享受基本文化生活的权益。党的十七大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农民群众不仅有得到衣食住行基本物质保障的权益,还有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生活的权益。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农家书屋

工程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一样,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解决农村“看书难、买书难”问题,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成果,为改善农民群众的民生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农家书屋工程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公共文化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本低,可长期发挥作用,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干扰基层工作,不增加政府机构编制,不需劳师动众,投资小风险低,不会造成负作用。而它所能起到积极作用却难以估量,一条致富信息,可能造福一方百姓;读一本好书,可能改变一个农村孩子一生的命运。有农民风趣地说:去乡文化站太远,在家看电视费电,只有到农家书屋看书最实在。

农家书屋工程是离农民最近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农家书屋直接进村,农民群众的感受最深,受益面最广。为农民群众提供便捷、不间断的文化服务,让最偏远的农村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文化关怀。农家书屋是小题目可做大文章。不少农民群众都深有体会地说:“农家书屋离得近,又是村里人自己管,就跟自己家里建了间书房一样。我们乡下人看得见、用得上。老表们最欢迎这样实实在在的项目。”所以说,农家书屋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三)农家书屋工程为振兴出版发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3: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 层次清楚、定位明确、结构严谨, 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用什么样的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 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不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 对解决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念等问题的新创造, 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做出的科学解释,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和形成社会共识的精神航标。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密切关注社会思潮的运动进程, 把握趋势、正面引导、重在建设,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努力在多样中谋共识, 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二、激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与活力

坚持用改革精神推动文化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激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与活力。

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解决和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 使得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单位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例如, 我区很多文艺院团承担着服务群众、传承民族文化等职责, 由于一直以来经营性单位和公益性单位不分, 很多文化单位经费不足、待遇不高、活力不强, 使很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外流较多, 也使很多单位职能发挥不够, 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创新。现在, 我区应抓住中央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 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要积极予以政策扶持, 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 还要抓住文化产业兴起的机遇,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培育市场主体, 发展起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对公益性事业单位, 要深化内部机制改革, 增强活力, 提高效率, 发挥好公共服务的职能, 政府也要加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保障和支持。

要不断推出新的精品力作, 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期待。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和享有者, 要坚持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方针, 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创新作品。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强创新。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创作具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 使文化作品充分反映人民主体地位、现实生活和优秀民族文化, 能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 改造传统文化的表现力, 实现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多样化。要积极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技术,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要创新民族文化品牌, 加大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力度, 创作生产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精品。

要加强和改进管理, 建立良好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使文化主管部门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当前, 还要更加注重做好社会舆论的引导工作。舆论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大,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要提高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特别是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认真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各类突发事件,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 最大限度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 建好主流网站,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引导;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依法打击、有效防范利用或针对网络的违法犯罪活动。引导社会舆论, 不能只靠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 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引导舆论的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舆论引导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增强新闻舆情意识, 切实做好职责范围内的舆论引导工作。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着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 加大投入力度, 更加注重公共财政对基层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支持, 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室) 、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鼓励城市骨干文化企业向农村延伸, 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要把弘扬主旋律作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讲文明树新风等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活动,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鼓励国有文化企业积极开发市场、占有市场, 发挥骨干作用,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发展网络影视、网络图书、手机电视等现代文化服务业, 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篇4:努力促进衡阳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借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结合衡阳的实际,我们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扩大开放为突破,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壮大文化产业实力。

要实施品牌战略。所谓品牌,简单地说,就是规模大、效益好、大家都公认。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打出别人永远也取代不了的牌子。

美国的“百老汇”戏剧产业品牌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核心就是实施“六化”品牌战略,即剧场分布集群化、资源配置专业化、剧目投资风险化、产业运作法律化、创作主题生活化、表现形式多样化。

衡阳市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就是要重点攻关,生产一批文艺精品;就是要挖掘资源,创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就是要加强培养,推出一批文化名人。

要推进现代营销。衡阳市宣传文化单位不仅要认真研究工作、组织开展活动、潜心抓好创作,还要善于推销我们的品牌、栏目和人才。要以“世界是平的、市场无国界”的开阔视野,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了解和掌握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和特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遵循市场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壁垒,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利用文化博览会、展销会、影视节等载体和各类中介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营销网络,拓宽营销渠道,大力推介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衡阳的影响。

要加大投入力度。衡阳市各级财政要以不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大对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投入,尤其要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资金需要,着力解决基层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推出一批好项目、好节目、好栏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吸收民间资金,借助外力推动文化发展。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改革创新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

要创新内容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顺应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和评价标准,真实表现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普通群众的精神风貌,使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善于运用现代技巧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的极大丰富,使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要创新体制机制。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中央和省里提出的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的要求,实行点上突破、面上推开,加快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格局。

要积极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营造政策法规平台,把政府对文化的管理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要稳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改革。要加快培养与合理使用文化人才,充分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造就一支包括文化领导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的人才队伍;要完善激励机制,扶持文化原创,设立市级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想干事的以机会、能干事的以舞台、干成事的以待遇,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篇5: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北碚是全国首批文化先进区、重庆市文明城区,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前列。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将文化建设提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巩固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高唱发展正气歌,着力建设中西部一流的文化强区、全国文明城区,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财政部门,支持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职责所在,也是构建公共财政的迫切要求。2008—2010年,全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投入分别为XX、XX、XX万元,分别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有力推动了我区文化民生“四项工程”。

一、发挥保障作用,全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推进区级文化中心场所建设。区政府筹资,建设可容纳2.5万人的缙云文化体育中心。区财政安排资金XX万元,对区级图书馆、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确保“两馆”顺利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验收,并在图书馆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北碚支中心”。(2)加强基层文化站点建设。区财政累计投入

XX万元,实现17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安排奖补资金XX万元,对歇马、水土、静观等镇和北泉、天马等村公共文化服务示范点给予补助奖励,有力推动了全区农村基层文化站点建设。歇马镇投资XXX万元修建了全市首个镇级图书馆,为推动全市镇级图书馆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3)率先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区财政筹措资金354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为15个镇街118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配备桌柜椅凳及部分书籍,农家书屋建管用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服务公共文化普惠工程

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大力支持文化惠民工程,引导人财物向农村和基层倾斜。(1)加大农村文化投入。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XXX万元,推进文化“三送工程”(每年向农村送电影4000场、文艺演出80场、科普书籍7000册),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2010年区财政投入资金XXX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并通过扶贫方式向困难群众免费赠送电视机3166台,解决了边远地区群众看电视、听广播的问题。(2)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2008年,区财政安排资金XXX万元,修缮并免费开放老舍、梁实秋、卢作孚纪念馆,近三年来参观人数成倍增长,成为市民接受教育、陶冶情操的理想之地。2011年4月,我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区级图书馆、文化

馆和镇街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并成功承办了全市免费开放工作现场会。

三、发挥支撑作用,大力扶持文化精品创作

篇6: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篇7: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以党的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门讨论文化的发展和改革问题。这次全会,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明年十八大召开前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十八大主要是通过一个政治报告以及人事安排,不会有决议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程:一是锦涛同志的两次讲话;二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三是通过了明年召开十八大的决议。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三个问题:

一、认识全会的背景意义;

二、把握全会基本精神;

三、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认识全会的背景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命题最初是在党的十七大(2007年)上提出的,那么,明年就要召开十八大了,到届了,那么文化究竟发展得如何?这就要作出对下个阶段文化发展的部署。下面讲三个方面的背景和意义,有‚三个需要‛

(一)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一般认为只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实际上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六个方面(六位一体建设)。在这些方面建设中,党的建设最重要,只有把党的建设搞对头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打通了,其他几个方面建设才能搞好。而党的建设中就有文化的内容(思想理论建设),因此,科学发展观,虽然经济社会方面讲的比较多,但六位一体建设中文化是灵魂,文化是一个政党的一面旗帜(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就是靠先进文化的这面旗帜的引领,一面旗帜五句话)。

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进步、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一个重要目标是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实现翻两番,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文化消费将占到个人生活的20%以上,我国文化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4.5万亿元(中国人的消费畸形及国外人的消费观)。实际上我国2010年的人均GDP已超过了4000美圆,文化消费总量应当在5万亿元左右。实际情况是,2010年我国文化消费总量在1万亿元左右。这就意味着我国文化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任务十分繁重。所以文化消费将进入一个‚井喷‛时期。例如,人均图书馆的数量。国际图联规定,5万人一座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不是指学校的,也不是指科研单位的图书馆)。日本现在是4.2万人一座,美国是3.3万人一座,法国是2.2万人一座,英国是1.2万人一座,而我国是40多万人一座图书馆。虽然这个计算有可探讨之处,各国国情也不同,但是在城市中我们国家现在最好的情况也是10万人一座图书馆。再一个是电影银幕的数量(上标准的),美国有4万多块,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非常快、非常好,也就五千多块。

(二)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综合国力有硬实力和软实力,文化属于软实力。一般讲软实力有四大构成要素: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政策方针、制度设计。那么‚软实力不软‛体现在什么地方?如,美国现在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产业,控制了全世界60%—80%的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制作,占了三分之二的电影总票房。而我们国家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个销售额比不上贝塔斯曼(全球第四,德国)等大文化传媒集团中的一家。有一条手机短信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讲了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儿: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文化就具有这样的作用,它不光占脑袋,还占市场。文化产品的逆差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就是所有文化产品都有文化内涵、价值观,就像美国电影《巴顿将军》,一开始就是一面美国国旗;还有《拯救大兵瑞恩》宣扬了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那么它们是带着价值观念过来的。所以文化具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作用。今年是苏共亡党20周年,美国始终亡我之心不死。新中国刚成立,美国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周边,打了朝鲜战争,60年代又打了越南战争,但都不管用。从尼克松开始美国改变战略,与中国进行接触,美国的国务卿就提出和平演变。90年代苏联解体,使美国更相信‚软‛的办法更有用。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上世纪80年代提出‚软实力‛,希拉里讲巧实力是继承和发展。锦涛同志在这次全会上讲,国际敌对势力长期对我国的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思想文化领域是争夺的重点。李长春同志在全会上说,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我们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要遭到国际敌对势力的围剿。这就是说我们要防西化、分化也要加强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再比如说日本,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汽车工业是非常发达的,但是现在,日本的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它的汽车工业的产值;还有韩国,它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

就拿韩国的影视剧来说,可以说已经形成了风靡我国、风靡亚洲的‚韩流‛文化。在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的人喜爱韩剧,尤其是那些中年女性,有很多都是地地道道的‚韩剧迷‛。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可以说很多人晚上下班的时候几乎是掐着时间往家赶,进门甚至拖鞋顾不上换,先到那把电视摁开。动辄100多集的一部剧,几乎见不到她们有看腻的时候。当然,现在韩剧的种类和数量是越来越多,观看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比如说到网上去看,那就方便多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一个国家它的强大的文化渗透力,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这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出口给一个国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问题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这种文化渠道向外界展示了自己国家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且更进一步的展示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并借此推广和塑造自己国家的形象,提升国际地位,还可以通过文化影响营造一个国际化的友好交流环境。韩剧在日本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一些原因,韩日两国的关系本来一直有些不是那么很合拍,特别是日本右翼势力不肯对过去的侵略战争作深刻反省,引起了韩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反过来也影响了一些日本人对韩国人的态度。但是‚韩流‛登陆日本以后,韩国的男女明星在日本的男女老幼当中引发了一股强烈的追星狂潮,通过这个渠道,日本人对韩国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印象和感情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所以曾经有的日本媒体就说过这么一句话:‚韩国没费一枪一弹就‘征服’了日本。‛

(三)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决定指出了八个方面的问题(思想认识、道德领域、网络舆情、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文化体制、国际影响以及文化队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先生说,以前我们的文化大师是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现在变成了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这些问题中,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领域更加突出,全会召开前发生了广大佛山的小女孩被碾事件(影响到国家形象,中国人的文明素质问题)。现在,经济上的贫富分化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甚至两极分化,认识上产生巨大差距,为什么?因为大家占有的财富不一样,得到的待遇、工资收入差距不一样。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人民思想的多元化之间产生矛盾,民族凝聚力下降。这些问题也需要文化建设加以解决。当然,根本的还是经济,经济上一是解决贫富差距,二是转变发展方式。这两个不解决,光靠思想文化,光靠宣传部门,我认为解决不了问题。

民族凝聚力非成重要,这里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之后日本的迅速崛起。二战以后,日本由一个战败国、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究其原因,涉及到很多方面,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利用科技革命成果、高速经济成长政策,以及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等等。但是概括起来,得到普遍认同的一个核心的因素,靠的是强大的民族精神的推动力。正是这种民族精神在日本国民中的激励和凝聚力,成为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精神动力。

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外汇储备是38亿,要还债是100多亿,国家面临破产,实际上也是灾务危机。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你只要放开金融体制,给500多亿贷款。但金大中不同意,搞国民献金运动,号召国民把家里的美圆、黄金等献出来,200万韩国人拿出了100多亿美金。金融危机韩国影响最大,但恢复最快。

归根到底,这些集中起来就是一个核心,那就是:民族精神!

文化对一个国家是这样重要,对一个地方的地域精神,如绍兴县过去的‚四千精神‛、新时期的绍兴县精神等,对一个部门,如机关也需要有先进的文化。如机关文化(是机关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精神、价值观念、制度内涵的集中反映,也是机关优良传统、优秀品质和良好作风的沉淀)。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勤政务实、廉洁爱民、科学精细、雷厉风行作为机关干部的基本要求,注重培育爱岗敬业、诚信服务、依法行政、优质高效的机关精神理念。

二、把握全会《决定》的基本精神

《决定》除了开头和结尾部分外,共分9个部分,有三个板块,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和措施。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下面我着重对《决定》的内容作一些解读,就是六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这个命题,在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发展道路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完整。

这条道路有如下特点: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二 :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个也是首次提出,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不仅是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与经济发展不相称。我国经济现在占国际经济总量的9.5%左右,但文化只占到4%,也就是说我国文化的发展和我国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国际上衡量文化强国有五个标准:一是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四大名著)。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应该占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四是文化版权贸易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在世界文化贸易当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中国版权贸易逆差由2000年的15:1,减少到目前的4:1)。五是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当中发挥作用。目前的不少国际议题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于14日闭幕,美国正把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成员包括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秘鲁、越南和美国。对美国来说,目前缺乏制衡中国的杠杆,美国试图以TPP为突破口,建立以其为主导的横跨太平洋的亚太经济合作体系,并由此建立美国主导的‛亚太自贸区‚,进而赢得全球的战略优势)。又如最近召开的气候会议上,欧盟提出了航空征收‚碳关税‛。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后,应该在议题的提出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三 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概括地说包含这么4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这个表述比较抽象。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提出的八德‚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及‚国家之上、社会为本、家庭为根‛等通俗易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就需要有一套与其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封建社会里就有一个以‚三纲五常‛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这里面有很多需要批判和否定的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和社会时代里,对于凝聚人们的思想,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我们要靠什么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就是要靠统一的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即是说,要靠一个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的发展中确实有不利于民族团结统一的因素,出现藏独现象、疆独现象,甚至富豪移民等。这从反面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实需要亟待加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其中,文化渠道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容易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发挥其渗透作用的有效途径。《决定》提出要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

例如歌曲《青藏高原》,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韩红演唱的这首‚天路‛,这首歌曲以青藏铁路的建成为素材,歌唱了民族和睦、民族友爱、民族团结这样一个主题。对于这样的歌曲,我们很有必要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藏族同胞当中,广泛的唱下去,深入的唱下去,把民族和睦、民族友爱、民族团结的观念通过它的感染作用植根到人们的心灵当中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的渗透力。

关键词四 :文化体制改革

《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着这几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在具体改革中,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继续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

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国有文艺院团等改制转制取得积极进展(小百花越剧团)。

关键词五 :文化产业发展

《决定》指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七大重点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动漫等。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尽管中国已位列全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位,年产量可达1.47万集电视剧,但电视剧的进口和出口比例是15:1。2009年,韩国的网络游戏出口额是中国的10倍,电影的出口额是中国的7倍。

关键词六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例如,有一位女孩在加拿大留学,今年正值我们国庆六十周年时,女孩找到班主任,认为作为国际学校,应有义务为外国学生的国家大庆举行庆祝仪式,老师认可了她的观点,但要求她自己组织操办此事,于是该女孩召集了该校的一百多名中国学生,自制了国旗,举行了一场热闹的聚会,把她们会唱的中国民歌轮流唱了几遍,大大地宏扬了一把中国的文化。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广大,同时,对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进行抛弃,如民族历史文化中保守、缺少冒险精神等(国际关系中)

说到底,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说到底就是大家保持一根文化的弦。例如,在突飞猛进的城乡建设中,在动辄拆迁腾地以促开发的大潮下,许多城乡的文化标志与文化记忆被人为地抹去了。一些百年老店,奉命迁址后一蹶不振,直至关门歇业。有些特色民居已经所余无多,代替它们的是千篇一律的、基本上无文化含量的公寓楼。

印度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值得我们学习。宗教文化、瑜伽、咖喱等都已成为印度的代名词和赖以自豪的‚国家品牌‛。如今,印度人还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着优秀的当代文化,例如正在迅猛发展的软件产业、蜚声全球的印度电影。在很多国际场合,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身着典型民族服装的印度人(居住小区)。但客观上由于长期殖民,没有战争与革命,印度在完整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种姓制度、重男轻女、女子陪嫁等陋习,也影响了其前进的脚步。

三、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拓宽思路,转变理念。必须有五个新思路、新理念,从而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说文化是配角。要认识到文化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根本、最持久、最难复制替代和模仿的核心力量。

世界上很多国家采取文化立国的国策。英国曾经是全球第一代‚世界工厂‛,后来失去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提议并推动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的第二大产业。

美国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渗透力,正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和扩大霸权。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 60%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花木兰)。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目前已经高达18%—25%。

日本把提高文化竞争力作为提升日本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01年日本明确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目前,全世界动画播映的60%、欧洲动画播映的80%都是日本动画(金庸小说中的人物)。

文化可以创造永久性财富。尽管日本人均 GDP超过3万美元,但是国民的财富远远比不上欧洲,日本拥有的是耐用消费品,而欧洲很多国家拥有的是财富,其中很大部分是永久性财富。比如说文化艺术品、比如说有深厚文化含量的建筑等等。所以,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在追求一种永久性的财富,越来越重视文化修养和收藏。消费周期长的住房投资非常旺盛,这也是人们力图获得永久性财富的冲动,但实际住房也是耐用消费品。能够永远保值并且不断增值的财富,只有文化和文化产品。比如历朝历代中华民族留下的诗书字画、保留下来的精品瓷器和古家具等,保留时间越长其价值就越高,这就是永久性保留的财富。

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文化具有比货币资本更大的渗透力。现在,我国发展最快的制造业,我国仍处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就是因为我们的产业和产品还没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去年,瑞典复原的那艘经历了 10个月漂流到达中国广州的‚歌德堡‛号,就是261年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运输瓷器、茶叶和丝绸的商船,当时一船货物的价值,就等于瑞典当时全年的 GDP。目前,美国一些大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已占到总资产的一半以上。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连续几年都是可口可乐,最高的一年品牌价值达到82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它的有形资产价值量。可口可乐公司的负责人说,如果一夜之间可口可乐所有的工厂被烧了,不出 3天,可口可乐就会重新出现在世界上。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就是品牌蕴涵的文化的力量。

文化具有独特发展规律。文化发展不能像搞运动一样来发展。必须认识文化产业的特殊规律,用不同于发展制造业的办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从产品看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产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这是更高层次的需求。二是文化产业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是文化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人。三是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四是文化产业的产品创造的是无形资产,积累的是品牌效应。同一产品被拷贝的次数越多,其产生的产值就越高。

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二三产业比重失衡,第二产业比重大。要优化产业结构,就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文化价值含量最高的产业。会展、旅游业、新闻出版、传媒广告、演艺影视、动漫游戏等都是文化产业也都属于服务行业。例如,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物联网的出现,智能电网、智能停车系统等。

篇8: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案

一、为服务终身教育、传播先进文化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中职学校要服务终身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培养一批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一) 增强政治责任, 提高文化自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应该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精神”, 使广大教师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既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中华各族人民的思想精华, 又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 优秀的中华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认识到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推进文化建设不能超越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 我们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 科学把握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 主动担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 打破有碍于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着力改变思想观念中深层次的认识问题。

(二) 学习先进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坚持与弘扬。为此, 中职学校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学习教育, 帮助教师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深刻领悟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 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坚定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 以理性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深刻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增强文化凝聚力, 自觉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职教事业中加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 营造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浓厚氛围, 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三) 讲究科学方法, 实现文化自强

实现文化自强, 必须从实际出发, 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把握服务终身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科学方法。中职学校要通过安排校本培训、外出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等途径, 帮助教师在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 深入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活动,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在教育教学、社区服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构建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等工作中, 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

二、为促进终身学习、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新生力量

促进终身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中职学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摇篮, 应该通过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新鲜血液。

(一) 在教育内容上, 实现终身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

1. 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终身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学校要通过主题教育、日常教育和德育课教学等途径, 大力加强终身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 终身教育既是教育前沿的一种具有魅力的理念, 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 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要“听党的话, 永远跟党走”。

2.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把终身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内容具体化

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实际, 把终身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与弘扬特色地域文化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地域特色先进文化的对接, 通过系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把爱国与爱乡结合起来,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终身教育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奉献社会。在学校德育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可以旗帜鲜明地宣传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特别是我们身边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等先进典型事迹, 分析他们开展终身学习、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会、感言, 使学生产生敬佩、羡慕之情, 激发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驱动力。

3. 要把终身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与产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中职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绝大部分将到企业一线工作, 学校要通过产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教育, 帮助学生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产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起来, 把爱国主义精神具体化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鼓励他们在实现职业生涯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过程中, 开展终身学习, 引导他们在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不断感恩亲情、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实践中, 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二) 在教育方法上, 要提高终身教育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1. 要重视营造教育氛围

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会、广播、宣传栏、标语、网站等媒体的作用, 营造开展终身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国际性的元旦、五一节、植树节、读书日和我国的国庆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教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相关内容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庄重、活泼、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通过德育课主阵地和各学科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改革, 让学生在科学严谨、入情入理、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中接受教育;举办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夏令营学生骨干培训班等培养学生骨干力量, 通过学生骨干的辐射作用, 帮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接受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途径, 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过程中, 既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终身学习、参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又要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把党的指导思想、理论、纲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既要重视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 又要做到弘扬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和腐朽文化。从而, 让终身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产生入耳入脑的深远持久影响。

(三) 在教育目标上, 要提升学生开展终身学习、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能力

1. 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学校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面向市场办学, 在专业建设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过程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为了今后的成长成才认真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技术, 积极开展以读写能力、计算能力, 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终身学习, 让学生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 提升开展终身学习、发现身边的时代精神典型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能力。

2. 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提升素质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然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敢创新、会经营的人才为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展终身学习的目的和培养创业精神的意义在于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认识到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必须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过程中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定信念、不懈奋斗精神。从而把终身教育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融合到培养创业能力的教育中, 培养出既能创造物质财富, 又能创造精神财富, 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三、积极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服务终身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校是向当地社区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 中职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整合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社区居民, 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 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开放度, 从终身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视角进行专业建设

中职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产品, 需要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开放。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开放度仍很不足, 特别是在专业建设方面, 往往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用同样的课程、教材及教学管理, 缺乏一种系统的为开放的、终身的教育创造条件的观念。中职学校不再单纯培养学龄段的在校生, 除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外, 还要承担起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军队复员转业培训等大量的社会培训工作。应该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角下重构学校专业, 把终身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于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 让学员在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通过培训中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终身学习、艰苦创业、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等文化渗透, 把他们的价值取向引导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上来, 既提高他们接受终身教育的自觉性, 又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进头脑、进社区。

(二) 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在送教下乡、进厂、进社区的活动中开展终身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正在经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高端制造产业正在逐步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 需要职业教育面向高端制造业培养劳动者, 而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 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过程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 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现代农民, 都需要接受继续教育, 半工半读成了中职学校办学的重要机遇。为此, 中职学校应该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统筹校内外教学工作安排, 积极开展送教下乡、进厂、进社区活动, 帮助在职员工和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渗透于他们的技能培训中, 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思想政治素质,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他们;同时, 我们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 有意识地收集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精神风貌的典型事例, 对这些精神财富进行整理、提炼, 作为各种教育活动的素材并加以发扬光大, 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 积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为开展终身教育、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条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各行各业、各种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 与此相适应, 无论是干部职工, 还是个体生产者、待业青年都不同程度地对自己提出了开展终身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中职学校开展的是职业教育, 和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 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 利用办学的各种资源, 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此, 中职学校应该利用与大学的校校合作关系、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 争取设立大学的函授、网络教育等教学点、考点, 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 满足广大农村、工商企业、机关单位等社会各界人士学习、深造的需求, 为他们开展终身学习活动、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提供帮助, 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四) 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 打破中职教育的

终结性, 实现终身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关于“到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 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为此, 中职学校应该努力做好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问题的探讨与创新, 在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和教法研究与推广等方面, 系统思考中高职教育如何实现终身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衔接课题, 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做好充分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准备, 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端产业劳动者输送优质学生,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更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

总之, 发展终身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协调配合、不懈努力。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 应该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 积极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不断探索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为服务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南海, 王星星.国内职业教育终身化思潮及实践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1) .

[3]强卫.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J].求实, 2012 (6) .

[4]李建成.基于终身教育视角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5) .

[5]周汉民.以职业教育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5) .

[6]佐佐木聪, 余秀琴.终身学习与技能提升培训系统——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人才资源发展政策及技能开发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5) .

上一篇:信客第一课时学案下一篇:农忙季节进度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