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2024-05-04

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通用10篇)

篇1: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尊敬的党组织:

我们党中央一直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在我看来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帮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和隐性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总是力图构建一种和谐的文化,以便从人们的内心深处给出一种价值标准,使这种标准内化为一种强大的自省力和约束力,在人们依据这种标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能够“发而皆中节”,保持社会的和谐状态。创建和谐文化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理念和方略,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我们考察和构建社会体制及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哲学理念、新的实践逻辑,为我们实现科学发展、造福人民、推进文明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和思想动力。和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值得我们从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深刻层面加以把握和理解。

首先,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哲学。作为文化哲学,它研究人们精神生活的一般规律和根本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和谐哲学”,强调各种积极的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动互补,同心协力,为振兴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和谐哲学是与改革、发展、稳定相适应的哲学,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哲学。所以,和谐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广阔的文化背景,深度和广度上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激荡着和谐文化产生强健的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其次,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能力。文化的作用在于化入人心,日渐渗透,成为人们修炼素质和习惯的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等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在多元化与多样化的选择中,东方与西方、文明与冲突、高雅与通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现象造成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浮躁并存,斑斓与喧嚣同行。我们面对多样性,应积极有效地引导多样性的和谐,妥善处理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和谐文化的能力,使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和谐文化需要对多元文化产生认同,不能简单粗暴地压抑和消解多样性,而应运用和谐文化的操控能力,积极引导、协调、提升和规范多样性,在多样性之间求沟通、理解、对话和融洽,进而从中提炼出民族的向心力和前进力。

第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创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型”。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应贯穿一种具有世界眼光的积极有为的创新思维。当代世界并不平静,和平与发展、对话与对抗的世界格局一波三折,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诸如,强权政治在以不同方式干预、颠覆别国政权,霸权主义以强凌弱用战争的形式推行它的“国家利益”,超级大国以文化为“软实力”把它的价值观进行“世界普适性”的包装在全球兜售,而它的理论家又以“世界级言论”论证它在世界热点地区进行战争的合理性。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冲突应对冲突,而应进入更高更新的思想层面,提出“和谐文化”的理念,尊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取长补短和创新发展。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底蕴。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更不可能有社会和谐的实现。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升华,也是人们追求社会和谐智慧的结晶。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所在,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归依,也是社会和谐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源泉,它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观念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同时也是一名预备党员,我们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这样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力量。

汇报人:

XX年XX月XX日

篇2: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所谓“一元主导,多元辅补”,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的多元存在,吸取多元文化的精华,发挥其对主流文化的辅助补充作用;所谓“会通古今,兼融中西”,就是深入发掘、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达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与兼融互摄,以创建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软实力。

要实现这样一个和谐文化观,有必要摆正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无论什么社会,在一个时期中总有一种文化起主导作用,同时又并非一枝独秀而是多元共存的。例如中国封建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文化,同时又有道家、法家、佛教的共存并立;在现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同时也有伊斯兰文化、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多元共存。在建设和谐社会、处理多元文化关系时,应当树立“一元主导,多元辅补”的和谐文化观。

竞争机制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竞争如同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和谐如同润滑剂,是保持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调节器。如果只有竞争而无和谐,则社会就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崩溃,就像机器没有润滑剂会烧毁一样。而如果缺乏竞争,社会就没有活力,就不会进步。所以竞争与和谐都是社会发展所必须。我们必须大胆引进社会竞争机制,而辅之以社会协商机制,使和谐社会建立在良性竞争制度之上。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和谐社会的政治关系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前者是民主原则,后者是人权原则。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社会,理应奉行少数服从多数、多数尊重少数的原则。

道义与功利的关系。古代墨家的“兼爱互利”之说是兼顾道义与功利的。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避免重利弃义、一切向钱看的偏颇,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做到正义谋利、义利兼顾。

篇3: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汽车社会与汽车文化建设,取决于国家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国情。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能源缺、耕地少,发展水平还不高,汽车文化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

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杨晨同志要求我参加“中国汽车文化论坛”并讲话。汽车行业我是外行。这几天看了点资料,做了点功课。下面我把学习汽车社会和汽车文化建设的三点体会跟大家汇报、共享。

一、汽车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人类

自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第一台三轮汽车到现在,世界汽车的历史已近130年了。欧美国家早就进入了汽车社会。最早形成现代化、规模化、多样化汽车生产的美国,汽车工业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相当于德、法、英、意等4个国家汽车工业年产值的总和。2012年底,全,世界汽车保有量达到11亿多辆。美国社会汽车保有量多达2.5亿辆,接近人均1辆,差不多是欧洲和日本(平均两人一辆)人均水平的一倍,被称为“汽车轮子上的国家”。

我国的汽车发展相对滞后。从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厂试制成功首批12辆“解放”牌汽车算起,整整落后了70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奋起直追,快速发展。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合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轿车工业的新开端。1994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1998年之后,我国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外合资企业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零部件国产化。同时,一批自主品牌汽车如吉利、奇瑞等发展壮大。2001年加入WTO以后,国内汽车行业快速融入世界,生产与市场规模迅速扩展。,到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目前,汽车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支柱产业。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汽车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52918亿元人民币,约占同年国民经济总产值10%左右,直接从事汽车生产的从业人员达到380万人,相关,产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总人数12%以上。

无论国内国外,汽车改变社会,改变着人类生活,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行业,引发了生产方式和企业管理的变革,推动了公路网络建设,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汽车文化。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说,20年来汽车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变化的促进作用,是多么神奇,多么不可思议汽车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改变世界的机器”。

二、汽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汽车社会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暴露。在我国,随着汽车消费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和矛盾正在急速显现出来,而且越来越严重,引起全民关注和议论。

首先是能源问题。目前我国能源进进口依存度已达到40%以上,预计到2020年达到60%。中国石油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供汽车使用的,汽车给中国能源带来了巨大压力。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全国百人小汽车拥有量为6辆,则石油需求为3.5亿吨;如果每百人拥有量为10辆,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5亿吨。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我国目前石油消耗总量。

其次是交通问题。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已成为我国的社会公害。北京首都成了“首堵”。不仅一线城市,就是二线、三线,甚至有些县市出现了堵车现象。有一次我从中南海开会回家,不到15公里的路程,开了一个半小时。堵车造成了无穷的烦恼,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使企业蒙受严重损失。据专家估计,北京一年堵车造成的直接损失达60亿人民币。全国每年因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还有,全国交通事故频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汽车年总产量占全球汽车总量的2%,但交通死亡事故人数占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0%每年死于车祸的人超过10万,受伤者超过百万。

再次是环境污染问题,汽车急剧增加和尾气排放的低标准,严重污染空气。一氧化碳、氢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大幅度超标,导致呼吸道疾病和癌症增加,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据国家环保统计,我国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在城市污染中的分担率已经达到80%左右。

最后是汽车文化建设滞后。陈旧的汽车观,往往引发车与车、车与人、人与人、人与车之间多重矛盾冲突等等。

我们历数汽车社会的问题,目的不是要限制汽车的生产和销售,不是要让汽车行业发展减速。汽车业的发展是客观趋势,无论是汽车保有量还是社会需求,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人们都迫切希望能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所以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找出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加强汽车业的宏观规划管理,并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推动汽车文化建设,逐步消解汽车社会带来的问题,促进汽车和汽车社会和谐持续平衡发展。我们相信,只要有针对性解决上述问题,一定能建设成一个健康文明的汽车社会。

三、要加强汽车文化建设

关于对汽车文化的定义,专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学教授帅石金认为,汽车文化的定义为在汽车发明、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我认为,汽车文化就是人们对汽车制造、使用和管理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行为。这是人类在工业化过程中,经过不断扬弃,不断积累创造出来的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和遵循的有关汽车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汽车文化,不仅具有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也有传承性和相互渗透性。它是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和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具体说,汽车文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汽车直接相关的文化,例如汽车发明、汽车设计、汽车制造、汽车品牌、汽车车标、汽车改装、汽车美容艺术等等;二是由汽车衍生出来的文化,比如汽车消费理念、汽车文明驾驶、汽车管理、汽车运动、汽车收藏、汽车广告,等等。

我们从中发现,汽车文化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作用,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制造、使用、管理汽车,做到人控制汽车而不被汽车控制,更好地规范、约束不协调行为,提高造车者、用车者、管车者的文化自觉性,从而逐步解决人、车、路的矛盾,解决资源与环境、安全、监管和城市规划等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平衡发展。

那么,如何加强中国的汽车文化建设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汽车是为人服务的。这是汽车制造、使用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汽车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在有关人与车的关系中,在汽车社会的一系列行为、习俗、法律、观念中,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观念、陋习常常与此背道而驰,比如给汽车赋予身份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特权的象征,导致马路上的不平等不和谐;比如缺乏以人为本、尊重他人的交通意识,常常与人争道、与其他车辆争道,闯红灯、开斗气车、酒后驾车频频发生。只有提倡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坚决抵制和克服庸俗的唯我独尊的观念,汽车文化才会步入良性循环和发展状态,达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

二是坚持从国情出发;

汽车社会与汽车文化建设,取决于国家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国情。我们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能源缺、耕地少,发展水平还不高,汽车文化建设必须与之相适应,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这个问题国内外专家一再提醒我们,但在执行中往往被忽略。我们有14亿人口,不能搞家家有车,一家几辆车。出行主要靠发达便捷优质的公共交通来解决。行业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我们树立环保意识和节俭观念,提倡多生产、多使用小型车、节能车,建立绿色交通系统。还要知道汽车不仅要喝油,还要占地。解决土地稀缺问题,就要适当控制汽车的保有量。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未来汽车保有紧达到现在日本两人一台车的水平,全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6.4亿辆。按照欧洲和日本标准,每辆车消耗土地面积为0.02公顷(美国为0.077公顷),全国将消耗1300万公顷土地,相当于我国现有耕地面积2300万公顷的一半还多。显然这是一个难以承担的数字。所以,我们发展大众汽车消费,建设汽车文化,一定要从具体国情出发。

三是坚持增强与车相关者,包括造车、用车、管车人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汽车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汽车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牵涉到各个方面的人员。只有所有涉车人员树立社会责任感,发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才能保证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汽车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确处理与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用个人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消费观和环保意识,做到关心人、尊重人,文明驾车,爱车惜车,把汽车文化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对于负责汽车业宏观规划管理和指挥的人员,更是担负着繁重的社会责任,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全局观念,不仅要关注生产,更要关注消费;不仅要关注产业,更要关注社会;不仅要关注管理,更要做好服务。尽快实现政府对汽车业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转变。

我们相信,只要涉车三个方面人员统一认识,团结一致,持之以恒,共同努力,做到“三个坚持”,我们一定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汽车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和汽车产业的持续平衡发展。

篇4:用文化促进企业和谐

在文化建设开展之初,二○二厂职工历经长期政策性亏损,仍精神不倒、意志不减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对此企业就“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我厂队伍不散、企业没垮,反而人气旺盛、越来越向好的态势发展”这个命题放在企业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讨论,对企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提炼总结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七种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拼搏精神;强军报国、牺牲终身的奉献精神;协同作战、勇于攻关的团队精神;勇渡难关、战胜一切困难的吃苦精神;富于创造、勇攀善闯的进取精神和以厂为家、与企业共存共荣的主人翁精神。这“七种精神”,就其实质就是对核事业的热爱,对企业深厚纯朴的感情。这是推进企业继续创新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无形资源,是今天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为推进企业和谐发展,我们在分析企业历史,立足现实、把握未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导入实施企业文化CI战略,推进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和创新。

超前规划组织落实

面对核电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企业明确提出了“实现三大跨越,建设国际一流核燃料工业基地”的企业战略目标。为使这一规划变为现实、理想成为实际,企业领导班子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作为一项重要战略加以研究。2001年,企业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着手企业文化的探索实践。2002年,研究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2004年成立了厂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导入企业文化建设CI战略,完成了VI设计方案。2005年出台《二○二厂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明确了组织机构、责任分工、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

在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企业文化建设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确定党委宣传部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并在宣传部增设企业文化科,配备专职人员,制定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管理办法,形成了由厂党政一把手主抓、相关职能部门密切协作、分工负责、职责明确的工作机制。近几年,厂里进一步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每年召开企业文化建设专项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部署工作,提出工作要求,从机制、组织和制度上确保了企业文化建设规范有效运行。

规范运作系统提炼

按照高起点、专业化要求,企业组织专门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三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进程。2004年,企业独立完成了企业文化VI设计方案,共涉及内容百余项。先后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对办公应用、环境应用、服装应用、公关应用、文化网络进行改造,塑造了整体统一的企业形象,提升了人气。2005年,厂新制作下发了《二○二厂企业文化VI手册》,制定了《二○二厂企业文化视觉识别系统(VI)实施管理办法》,对规范企业视觉识别系统的实施起到了保障作用。

本着实践性、系统性、个性化、持久性和人性化原则,坚持从员工群众来、到员工群众中去。2002年至2004年,我们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厂歌、企业理念、企业吉祥物的设计征集工作,厂报上刊登征集的目的、意义、要求,将征集到的近几十幅作品在厂报上连续登载,广泛听取全厂各方面意见。通过收集研究近10年来企业的有关文件资料信息,同时多次召集有关人员专题研讨座谈,组织职工进行有规模的问卷调查,对企业现有的员工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等企业文化现象进行全面详细诊断,挖掘提炼企业内部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借鉴、吸收、倡导先进的企业理念,对企业理念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企业理念识别系统。

强化渗透重在育人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明确了“以军立厂、以核兴厂、以民辅厂”的企业发展方针,强化“科技为先、军核为本、人才为源、发展为理”的企业理念,并把文化理念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向企业管理全过程渗透。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坚持灌输、落实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争创一流的工作要求,将“国际一流”的目标细化为一流的装备、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一流的企业文化、一流的人文环境。不论是在企业日常工作中,还是在企业保密、质量工作认证、军品科研生产能力调整,以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都将这一工作要求渗透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作为企业工作的自觉行为规范和重要衡量标准。

把坚持文化育人、育人兴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落脚点。企业大力宣传集团公司企业理念,用核工业精神、中核集团公司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统一职工的思想行动。企业在厂报显著位置刊登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企业理念,登载新闻稿件、系列述评文章和反映核工业精神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厂电视台开辟栏目,宣传核工业精神、集团公司企业理念;通过召开劳模座谈会,进行演讲比赛,开展以“我是核工业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用企业发展历程以及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对核工业精神进行诠释;通过组织全厂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联系二○二厂的艰苦创业史,加深对核工业精神的理解;在员工中积极开展以“热爱核事业、热爱二○二厂、建设二○二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员工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核工业精神的内在精神实质;在生活区制作引人瞩目的宣传栏、道路指示理念牌,宣传核工业精神、中核集团企业理念,让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强化感受,加深印象。2003年,企业建成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为推进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国产化做出了贡献。二○二厂抓住这一典型,大力宣传员工的顽强拼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宣传争创一流的优良工作作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推进了企业团队建设。

篇5: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中共姜堰市娄庄镇委员会 姜堰市娄庄镇人民政府

我镇地处姜堰市东北角,东与南通海安毗邻,北与盐城东台接壤,全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9万亩,总人口5.2万人,下辖1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今年来,我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和谐创建为主题,以法制宣传教育为载体,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积极探索整合本镇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途径,形成了集“法制一条街、法治公园、法制广场、法制文艺创作”于一体的法治建设模式,初步探索出一条高起点、有个性、重实效的法制文化建设新路。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有了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显著提升,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连续多年被省、泰州市表彰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再次被表彰为“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仙剑单位”。

一、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法治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法制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实施。

二是认真制定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和效率。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监督,年终有考核。

三是实行目标管理,镇、村、企业、学校和相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制,并结合个单位、部门的实际,研究制定法治文化建设的目 标和措施,切实抓好过程控制,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四是创建经费到位,镇政府在制定财政预算方案时,就将法制文化建设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镇财政对此项工作所需经费全额拨款,确保有序有效推进。

二、创新体制,法治文化的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镇始终树立抓好法制促发展,抓法治增幸福的理念,坚持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依法治镇、建设法治娄庄的重要抓手,列入文化强镇战略大局,加强体制创新,不断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一是高标准建成法制一条街,我镇将集镇较为集中、人口流动多的人民路和育才路两条主要街道列为法制宣传一条街,先后投入资金5.5万元在两条街道的绿圃内设立永久性的宣传标语,对悬挂的罗马标语定期更换内容,创建办公室还动员沿街有条件的商铺和单位设置了LED电子显示屏,在宣传自身的同时,适时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商业气息和法制宣传有机结合,形成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是借鉴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经验,精心打造法治公园和法治广场,小城镇建设是我镇的一大亮点,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由分管领导和创建办的同志先去先进单位学习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了建设法治公园和法治广场的实施方案,并经镇党委、联席会讨论通过后加以实施,投资近5万元建成了颇具特色的法治公园和法治广场,通过法治历史人物、法治格言、法治警句、法治典故、法治碑林、法治雕塑等法治元素,打造主题鲜明、立意深远、内容丰富的法 治宣传阵地,让群众在漫步公园休闲娱乐的同时,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进一步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是注重法治文化改造。镇成立了 由宣传、文化、司法、老年协会、妇联、团委等部门组成的法制艺术团,创作并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短小精悍、寓教于乐的法制文艺节目,在全镇进行巡回演出,激发人民群众的学法和用法热情,法制文艺演出受到了广大人们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流动的法制课堂”。小品《学法路上》在姜堰市调演时荣获一等奖。

四是筹办法治文化研发中心。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提高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镇政府积极筹集组建法治文化研发中心。目前已聘请了4名具有一定写作功底的作家,2名兼职摄影爱好者和5名民间艺人,专门从事法治文艺作品的研究创作,组织开展各种法治文艺系列活动和法制文艺演出。目前已创作各类法治文化作品20余件。

三、创新形式法治文化建设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推进法治文化和其他文化的有机融合。以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为法治素质教育的龙头,开展了党委中心组定期紧系法制讲座,“专业法制宣传月”等活动,着力建设以“法治、民本、廉政、阳光”为核心的机关法治文化,实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学法的经常化、系统化、制度化;深入开展法治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创新校园载体,增强校园普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推进“法律进企业”活动的开展。将镇 区内的重点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作为普法重点,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懂法和用法意识,使依法治企、诚信双赢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大力推进“法律进村入户”工程,各村均建立法制宣传专栏、普法阅览室、村民法制学校,完善了村两委会成员、村民党员代表学法制度,各村民小组配备了法制宣传联络员,各农户明确了法律明白人,形成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全面覆盖。目前,全镇17个行政村全部创建成“民主法制示范村”,其中省级5个,市级3个,县级9个。

篇6:浅析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

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篇7:“山寨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倪萍:有啊,关于山寨文化我坚决反对。

记者:什么原因?

倪萍:全是盗版,全是剽窃,然后呢全是胡说八道。

记者:但是山寨手机很便宜,咱们花500元600元就可以买一个。

倪萍:垃圾很便宜,你也捡吗?咱们不能这么样,有时总要付出一点代价,是不是?

――《重庆晨报》

从倪委员的回答来看,她根本不了解“山寨”到底是什么,“山寨”的前世今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山寨的前世今生

山寨“全是盗版”、“全是剽窃”吗?如果是哪样的话,不用倪委员倡议,相关执法部门和品牌类企业(这里的品牌主要指名牌,因为一部分山寨也是有品牌的,只是不知名罢了)也不会袖手!显然没那么简单。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知名品牌,主要特点为模仿性、快速化、平民化,且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在IT制造业表现最为明显,比如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这种“精神”近来逐渐向社会各个层次和方面渗透,尤其是影视、娱乐等,并形成一种文化――“山寨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其存在也必然有其合理的部分。

山寨有利于自主创新

山寨文化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模仿性”,认为其缺乏可持续性。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市场是最具有话语权的裁决者,山寨的广泛存在本身就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有人说山寨打击了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其实山寨本身是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山寨不仅加剧了品牌类产品创新的紧迫感,同时 “山寨主”的生活并不好过,山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山寨仅凭价格显然无法维持其生存,使得山寨的唯一出路也就放在了“自主创新,品牌自主”上,这一点“山寨主”也很明白,在相关展会上出现的许多国产电子类品牌不正是一个写照吗?这与我国改革开放具有相似性,当下许多响当当的品牌在早期不也做过“山寨主”吗?山寨文化有利于山寨企业的技术获取和学习,并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创新,提高竞争力,创造更多财富,

山寨有利于还原品牌本质

山寨文化为人所诟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其扰乱了市场秩序,一款新品牌手机上市还没几天,市场就出现了山寨版的孪生兄弟(在品牌手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外型上的,可见“山寨主们”并不是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而且比起品牌机来看,有的山寨机还会在品牌机基础上调整功能并胜之),但价格却比品牌机低了许多。山寨真的破坏了市场秩序吗?其实未必。我们不谈什么“模仿也是创新”,仅从品牌角度来看,山寨主的这种行为恰恰告诉了消费者什么叫做品牌,让大家明白了品牌的本质是什么。品牌资产是品牌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所能获得的溢价,这也是品牌存在的根本原因――能给品牌所有者带来额外收益,也就是说即使在产品同样的情况下,无论贵贱,如果该品牌是成功的,即所谓的名牌,它自然具有应有的号召力,自然有忠诚的消费者选择它而不是山寨类产品,且愿意支付一个额外的价格。比如收入高的阶层一般会选择品牌类产品,因为他们本身品牌观念就比较强,更看重该品牌所代表的基本功能外的其他利益,地位抑或价值观,而山寨类产品主要面对的还是低收入阶层,他们收入比较低,本身品牌忠诚度比较低,对价格比较敏感,对于品牌类产品他们只能望洋兴叹,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山寨类产品,他们也不会消费品牌类产品,品牌的价值在这时候才真正显现出来,所以说也正是山寨还原了品牌本来面目。

山寨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从满足市场需求角度讲,正是山寨类产品满足了市场上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它让部分消费者能够花少量的代价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获得所渴望的功能、时尚,从而使得他们处于相对满足的状态;而且山寨式企业或作坊的存在也为社会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就业岗位,并为这些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其相关技能和生存能力。其他一些如明星模仿秀类的山寨节目其实也带给大众许多快乐,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使得过去偶像似的娱乐走向普通人参与的大众娱乐。所以说山寨产品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山寨文化有利于丰富大众文化生活。

所以总体来说,山寨的存在有其客观和积极的意义,山寨就是山寨,品牌就是品牌,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是各得其所而已,山寨的存在有有利于加剧产业竞争,充分发挥大众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和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篇8: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两句话明确指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根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团结人民、推动历史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 是中华民族面临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所以, 建设和谐社会, 必须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可以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引导、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 它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力量, 引起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价值体系, 它对社会生活发挥评判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 给和谐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 鼓励一切和谐事物的发展, 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作为一种规范体系, 它对制度、法律、道德的构建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 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 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 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 它又能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 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 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由此可以认识到, 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间存所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建设和谐文化, 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现在, 我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建设和谐文化, 拓展文化的包容性, 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意义。

二、以和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

怎样建设和谐文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现在, 重要的是结合本地实际, 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认认真真地抓紧落实。建设和谐文化,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坚持:

(一)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打牢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因此.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三) 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 一切精神文化产品, 都要宣传科学真理, 传播先进思想, 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四)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加强青年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五) 坚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崇尚自然、休养生息;在人与人关系上, 强调以和为贵, 重视家庭和睦、融洽相处;在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 强调调协和万邦, 重视睦邻友好、互利互惠。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还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 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使文化建设更好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有创造性, 不断推动文化创薪, 增强文化活力。

(六) 坚持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 广泛吸引群众参与, 推动形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要有和美与共的情怀,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努力营造和谐创业的文化氛围, 强化全民创业的观念, 形成崇尚创业、争相创业、人人创业、创业光荣的社会环境,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努力营造不同利益群体平等友爱、互相协调、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文化氛围, 为公平正义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奠定社会心理基础, 共同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

(七)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篇9: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要求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身的生活品味。而目前农村的现状是文化建设不平衡,文化资源缺乏,设施落后,文化生活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不相适应,为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已成为迫切需要。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十分必要,其内容和目的有三个层面:

(一)精神层面

这个精神层面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包括人的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養的熏陶、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素质能力的培训、思维方式的引导等方面。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以此来坚实党执政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巩固党执政的最广泛的农村阵地。

(二)物质文化层面

这个层面的文化是物态文化,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践等各个方面。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一是要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需求,生产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

(三)制度层面

这个层面的文化也是非物质文化,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时俱进,一些好的制度文化要弘扬和完善,一些落后的制度文化要革除,一些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的制度文化要建立,整个社会制度文化要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

分析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当前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匮乏,设施和场所缺乏

老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主要表现为看电视,打麻将、吹牛皮等等,这些主要是由于文化设施缺乏,文化活动稀少造成的。调查研究发现,乡镇文化站名义上建起的多,实际上能开展活动的少。文化专干配备不全,真正干文化的更少。村级文化室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乡镇文化站((中心﹚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原因:有的是无文化专干,无活动场地,无图书报刊,无活动内容,有的是有人没阵地,拿钱不干活,占编不到岗,阵地功能发挥不到位,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小,群众参与不广泛。

(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轻视文化建设也是造成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之一。因为群众文化生活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所以引不起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多把精力放在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上,放松了群众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改变,迟早会影响经济建设速度。

(三)政策落实不力

真正能让农民参与的“三下乡”活动,因受经费、人员、设备等制约,而得不到很好地开展。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每年活动只能进行很少几次,并且还不能保证每个乡镇都能走到,要将广泛的文化活动延伸到农村社区是比较困难的。

三、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办法

(一)加快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不能成为一句空话,切实解决县级两馆设施空白点和设施落后问题,切实解决乡镇文化站只有牌子无场所,只有编制无经费,只有人员无活动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另外,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下乡,不但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组织形式多样的下乡活动。如学生艺术团、职工艺术团、老年艺术团、社会艺术团等,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加强领导

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倡导农民健康娱乐等先进文化建设,应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五个统筹”的精神,在考核中把社会事业等各项“软”指标“硬”起来,不要“喊得多,做得少”。基层文化建设是政府建设的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要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的东西,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加大投入。群众文化工作作为公益性事业,政府应该投入,因为,经济与文化事业是否同步、协调发展,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三)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法

一方面要明确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是政府行使公共职能的重要内容,使国办文化机构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加大闭路电视的普及力度,把在农村很实用的广播恢复发展起来,完善固定阵地与流动阵地相结合的网络体系,运用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等。另一方面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支持农民发展民间剧团、文化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个人图书室等文化实体。通过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激励、加强管理等方式,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篇10:用和谐文化促进和谐社会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出人才、创精品”为目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精品创作。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社团,培养壮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筹建起武城县京剧协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书画家协会,使他们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整合全县文艺创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化创作积累,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先后有6件作品获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二是以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成就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会演、调演、展演和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文体竞赛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人员对其分类指导,提升档次,丰富内涵,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鼓励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创新。积极开展“三下乡”特别是送戏、送电影、送书、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农村先进文化示范点,推动先进文化向乡镇、村组辐射延伸。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文化与企业联姻活动,确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办大文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事业,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加强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软硬件建设,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推进党报党刊进村入户。组织开展了“读书读报、用书用报”活动,开办了公开栏、阅报栏、黑板报。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为重点,深入持久的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除城区有文化会堂、文化大厦等文化设施外,9个乡镇街文化站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属于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设施、无场地的“四无”状况。村文化大院多为一院多用,且无一达到省颁标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或者说仅仅是挂块牌而已。

二是专业队伍严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原81人的文化队伍现在仅有15人能工作,乡镇文化站无一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流失严重,近十多年来文化系统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进来,却有几十个人才流失,这里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气候的问题。文化系统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原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人员执行差额工资,评剧团执行差额补贴,电影公司属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目前,由于市场疲软,所有职工全部下岗待业,养老保险金及医疗保险无法缴纳。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波及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文化活动资金短缺,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文化市场管理无人员、无编制、无工资、无经费。乡镇文化站无一分钱活动经费,已经近于名存实亡;村级文化大院几乎没有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热爱德州,努力建设小康德州的精神结合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继续引导农民群众理性认识当前德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大力培养农村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农民进行创新实践;要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开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努力开创“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工作的新局面。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主题宣讲、教育影片、案例解说专题片等农民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卫生、文明生活等良好文化理念、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如文明生态村创建、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工作的重点和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发挥这些工作载体的作用。把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目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道德操守。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应切实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群众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专栏、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宣传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典型人物及感人事例,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同时,要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人们分析判断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所源自的文化劣根性,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省能力,夯实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抓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各级财政预算应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化专项活动保障机制。对关系到农民实际利益的有线电视、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应尽早确定县、乡镇出资比例或补贴标准,尽快使各项建设落实到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要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挖掘、开发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形式和产品,在各旅游景点进行定点定时演出,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通过门票分成等方式,解决传统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提高其知名度,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农村题材文化作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制定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学艺术等专业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制订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计划,加大资助力度,确保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应将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划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实际,不拘一格,以“文体协管员”等灵活的方式,招录、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缓解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而创作更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实现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将文化团队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农村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形式,支持农村群众性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人和爱好者开展特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巡演,创新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形式。特别是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缺失特性,发挥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需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坚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据调查反映,全县上下对如何系统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障和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性规定较少,还未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部门。各级在相关工作的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较少把具体工作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结合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仅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认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较少注重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不断循序推进。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突出内容予以深化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和谐文化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纳入其规划体系,并科学分解,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工作措施,保持相关工作的持续性,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应明确县委宣传部或县文明办为统筹协调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落实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重要举措兼容并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目标、任务、要求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由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加强专项考核和监督。各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和谐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建立起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上一篇:张泾中心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党组织下一篇:小蛇散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