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繁荣的群众文化促进文化和谐

2023-02-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原则, 也为建设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群众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 尤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 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文化权益, 使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

1 和谐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群众利益是多方面的, 既包括物质利益, 也包括文化利益。群众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之一, 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才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物质是基础, 文化是支撑。群众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具有群众性强、参与面广的特点, 而且具有审美娱乐、宣传教育、启迪心智、凝聚人心的功能, 直接关系群众文明素质的培育与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服务的对象, 同时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实践表明, 凡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好、群众文化建设发展得快的地方, 文化建设的成效就更加明显;反之, 如果对群众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推动不力, 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 应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 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文化大省建设的全过程, 用群众文化建设的成果推进文化建设, 实现文化大省建设和群众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 文化和谐:一组变化的生态

和谐社会是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张继良教授, 2006, 江西财大.) 。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关于和谐社会的阐释是从生产关系角度展开, 即和谐的本质是生产关系和谐。在生产关系中, “作为特定社会形态的基本生产要素之间、这些要素所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是否处于和谐状态是判定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罗润东教授, 2006, 南开大学.) ”。那么, 新农村文化和谐状态有如下几个社会表征 (表现或特征) :农村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物质财富比较丰富, 人民丰衣足食。具体来说, 就是三大进步:一是农村要进入小康社会, 特别是农村没有绝对贫困, 这是文化和谐的社会基础;二是社会生产关系有了明显进步, 特别是农村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经济关系比较融洽, 建设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三是新农村制度文化有了明显的价值创新, 使得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都得到有效保护, 人民安居乐业。三大进步或三大表征归根结底是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各阶层的对立性和同一性的深度和谐, 但文化价值观不只是静态的历史沉寂, 而是离不开大自然的生态活体。

文化和谐在经济领域的产业和企业层面, 一方面体现劳动和资本关系的制度化和谐, 另一方面体现人性与自然的生态和谐。劳动—资本关系的运动和发展必然随着人性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改善而改变方向。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相互对立与依赖关系既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 也是文化经济发展阶段生态关系的焦点问题, 二者之间的和谐状态显然是产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核心目标。随着生产力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劳动—资本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罗润东教授总结为:生产标准化倾向和人力资本倾向。但是, 我们不能无视中国实情和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差距。也就是在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 劳动—土地关系的生态和谐问题, 始终是中国和谐社会的主题。

3 结合实际推进群众文化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 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发展群众文化事业, 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把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文化发展规划, 健全领导体制, 明确目标任务, 完善有关政策, 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广大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构筑坚实平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建设的载体, 是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依托。应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 大力建设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的市、县、镇、村四级公益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优化群众文化设施布局, 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文化设施资源共享机制, 构建城乡共享和区域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创新文化服务机制, 整合社会文化资源, 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有效途径。目前,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应把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 通过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文化服务下移, 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向广大农村延伸、向欠发达地区基层延伸。特别要加快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 推动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以及流动演出网建设向农村基层发展, 力争在较短时间里解决农民群众看电视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丰富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 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应继续组织好文艺下乡活动, 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日常性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好各种主题性群众文化活动, 鼓励群众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 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业余文化活动;精心打造群众文化精品, 大力培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牌, 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培养群众文化人才队伍, 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稳定的、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 是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依靠力量。应从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出发, 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文化队伍, 发展一批社区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村、企业业余文化队伍, 扶持一批文化志愿者、社区文化积极分子、农村文化专业户。同时, 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优秀文艺人才投身群众文化事业, 使之成为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

摘要: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文化建设中, 文化部门责无旁贷、任务艰巨, 必须不断提高使命意识, 努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关键词:和谐文化,群众文化,文化建设

上一篇:涉农企业员工薪酬和绩效的关系研究下一篇:小提琴演奏的运弓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