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2024-04-21

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通用6篇)

篇1: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http://lxks.offcn.com

【2018中公遴选·材料分析】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背景链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我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所有这些,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原因]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人民的需要已从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对我国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

放眼全国,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各地重要的标志性、功能性的文化建筑;从中心城市到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城乡群众都可以便利获得的基本权益;公共阅读、艺术普及、非遗传承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有些文化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例如,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开放的,普通群众却“没资格”进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文化遗产有自己的生命历程、自己的责任……服务于当下和未来,这样才是有尊严。

[意义]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其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只有推动社

http://lxks.offcn.com

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再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更加期待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戏曲,更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盼望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提升。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最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硬支撑。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一是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偏离大局,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要提倡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创新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当然,我们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原则的尊重、无底线的包容,决不能让错误的东西、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滋生蔓延。要注意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团结、加强引导,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

三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文章素材 [标题] 1.繁荣中华文化 实现伟大复兴 2.文化繁荣,故事还能更精彩 [开头] 示例一

http://lxks.offcn.com

中华文化化育着中国人生活、规范着中国社会,同时为中国人提供了高远的理想。比如,“大同社会”的观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公正的价值取向;“协和万邦”的观念,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息息相通;等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于它的文化理想与道德理想,在于它的大同思想与整体主义;还在于它的务实性与“此岸性”,在于它的自强不息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示例二

随着消费观念的更新,文化消费已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新标志,人们的消费领域从传统物质产品消费逐渐向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拓展,文化消费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但是,我国文化消费量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明显的消费缺口。可见,提升文化消费水平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通过多方努力来实现。

[结尾] 示例一

文化艺术属于人民,一切文化创新的手段也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中,才会有创新活力的充分涌流,才会有文化精品力作的春色满园。

示例二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人民生活富裕了,文化需求自然就会产生。虽然现在我们的市场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文化消费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但这恰恰是希望之所在。提升文化消费水平,就是要让人们在生活中“打起精神”,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创造美好的未来,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申论范文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公共文化是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并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最基本的因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还能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扎下深厚的根基。

然而,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既表现于城乡,也呈现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化经费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如何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服务的热情,也需要有完善的措施。这些问题出现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基层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向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从而积累了大量历史欠账。

可喜的是,当前系列政策和会议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到了比较迫切的位置,将文化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事实上,我们各级政府也已经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比如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些耳目一新的举动必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由此可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文化大发展的根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的单一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和投资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覆盖面窄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机制不活、服务数量不足、服务质量普遍较差的问题。

调动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构建高效、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从根本上来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国民文化素质的整

http://lxks.offcn.com

体提高,政府有责任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最终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部分来源:

人民日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者刘奇葆

篇2: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每一个民族或族群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就是其文化史。文化是与生产力一样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凸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处于边疆的新疆、兵团,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多民族结构,文化当然是兵团屯垦戍边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兵团的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也就更显重要。要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和谐文化,增进共识,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凝聚力量。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具有兵团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兵团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兵团的具体体现。推动具有兵团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兵团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大力弘扬兵团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头脑、统一思想。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干部职工群众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2.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团结群众、凝聚力量。

3.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和改革创新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4.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诚信的宣传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宣传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5.要大力开展兵团精神的宣传教育。兵团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了奉献的情怀。其核心内容或价值理念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兵团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阵地,弘扬兵团精神,张扬兵团文化的内力,增强兵团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整合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

二、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和谐文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人民群众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具有兵团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1.加强正确舆论引导。要不断扩大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赢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对待问题、处理矛盾,努力在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风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取得实效。

2.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心群众物质利益,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为广大职工群众营造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致富增收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及时做好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宣传解释工作。要注意职工群众的情绪、心理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提高人们的心理适应程度和自我调节能力。要注重加强基层干部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愿望,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职工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从抓规划入手,抓住中央、兵团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机遇,抓好系统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文化宫和职工综合活动室、图书室的建设。继续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创新文化形式,丰富文化内容,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求。

三、建立健全公共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人员素质

要以解决群众对教育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培训机制,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认真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与“两免一补”政策,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切实缓解“择校”矛盾。继续加大投入,改善团场中心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提高职业人才培养适应性、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和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待遇,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开放,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等改革,推动与周边地区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深入推动群众性创建活动。各种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有效载体。要继续深化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文明生态小康连队建设、十星级文明户、“五十好”、“三十佳”、“诚信楷模”评选等活动,不断总结多年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经验,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变工作条件。要在“感动2005”、“感动2006”人物评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感动2007”人物评选活动,加大典型示范力度。要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努力抓好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充分展示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2.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要深入开展“一帮一”、“一帮二”、为孤寡老人、贫困生、残疾人送温暖等活动,让弱势群体感受到党的关怀、人间的温暖,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形成相互关爱、奉献社会的浓厚氛围。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感染力、渗透力,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加强互动交流、沟通和讨论,为人民群众提供表达意见和呼声的渠道和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心态。

4.扭转等、靠、要的思想。要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切实扭转等、靠、要的思想,培养人们自觉的奋斗意识,形成“赶、帮、学、超”的浓厚氛围。

篇3: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一、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准。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感染力、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不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冲突, 还包涵着文化的冲突, 这种“文明冲突论”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的现实。“文化全球化”不仅成为资本掠夺的一个新手段, 而且直接威胁着各民族的文化安全及文化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我们如果不加快发展, 就有既守不住也打不出去的危险。因此, 我们必须把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国家战略, 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二)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也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 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坚信, 不管从人的全面发展, 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大力发展文化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政策选择。

(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 随着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速文化产业转型,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等改革措施的实施, 文化产业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尤其是在现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世界经济一片低迷。我国文化产业一枝独秀, 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湖北等省市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 , 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726亿元, 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4.6%提高到7.6% , 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 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就业的新出路。

随着企业改制、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减少, 农业生产力逐年提高, 以及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 我国剩余劳动力数量呈攀升状。而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许多行业如旅游业、娱乐业、会展业、休闲业等都是就业弹性大、吸纳就业人数多的产业, 从而成为许多地区主要的就业产业。据不完全统计, 2001年我国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员总数是145万多人, 到2008年已变为1, 200万人 。文化产业在安置就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及其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仍是一个弱势产业, 现实仍不容乐观。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 052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2.75% , 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一般可达到GDP的10%~12%, 差距依然存在。

(一) 发展文化产业观念相对滞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文化被认为是单纯的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垄断性经营, 各级各部门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 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造成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 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又长期依赖政府。由于这种思维的惯性, 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在许多方面仍然停留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市场经济观念淡薄,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由此造成, 在东西文化对话的世纪转折期, 中国文化及其历史更多地表现出接受与退守的弱势。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 却也是文化产业弱国。尽管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世界排名第7位, 但中国文化竞争力却仅仅屈居世界第24位,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近年来版权贸易逆差在7.5:1左右。

(二) 文化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结果, 中国的创新能力居全球第27位, 远远落后于新加坡 (第1位) 、韩国 (第2位) 、美国 (第8位) 、日本 (第9位) 。我国文化原创能力十分欠缺, 突出表现在: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 附加值不高;原创力相对低下, 原创作品缺乏有效的版权保护, 产品复制力强大, “山寨”文化现象突出;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产品较为稀缺;高端人才尤其是大师级文化创意人才较匮乏, 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因而, 新兴文化业态主要成形于国外, 我国基本尚处在“拿来”和“买来”阶段。

(三) 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小, 竞争力不强, 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 文化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南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共有26家文化企业上市。2011年3月31日,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5家单位组成的“航空母舰”——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这都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肇始。但是, 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我国当前的文化产业仍然属于弱势产业。文化企业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数量众多, 规模相对较小, 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资源极度分散, 市场经验不足, 经营方式单一, 品牌意识不强。美国企业500强中有近50家是文化传媒企业, 中国企业500强只有6家文化企业, 总营业收入仅为1623.13亿元 。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也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下、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除此之外, 还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文化产业的大部分生产能力或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发展不平衡, 大部分文化产业集中在大中城市。

(四)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近年来, 在中央统一部署要求下, 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 探索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和路径,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但是依然要清晰地认识到, 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尚未完全理清, 转企改制也不彻底, 市场主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日益突出, 严重地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现行的文化管理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的情况较为严重, 存在越位缺位现象, 部分管理部门画地为牢, 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 管理呈现分散化的态势, 使文化企业在实践中感到难以适从, 还容易产生谁都管不着的灰色地带, 使得几个系统之间各自为战, 难以形成合力。文化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尚不完善,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缺乏有力的依据。

(五) 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产业政策不完善。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文化方面或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总体来说, 我国的文化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多通过行政法规、规章、政策来调整, 缺少高层次立法。现存的许多法律缺少严密性, 缺少系统性, 缺乏可操作性。有些法律法规已明显与现实脱节;有些法律带有过渡性, 无法应对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一些法律法规定义不明确, 规定过于概括, 操作起来灵活性太强。同时, 投资法律保障机制尚不尽完善, 投资渠道不畅通、投资方式不合理, 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家整体上对文化产业实行了优惠税率, 但是文化产业中各行业的税负相对较重, 高税赋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文化行业投资的积极性;文化产业的各种管理关系尚未制度化和规范化, 执法上一些刮风式、运动式的临时突击做法亟待改变。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 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按照中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任务要求, 我们要精心部署、积极行动。

(一)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

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 同时又有产业属性。但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 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二重属性, 对文化产业比较生疏, 对文化产业的市场属性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发展文化产业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放不开手脚, 资源优势长期没有形成经济优势。现在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确定为一项国家战略, 各地都要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并做出了规划。要“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 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 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 深化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要树立“早改早主动, 晚改就被动, 不改没出路”的观念, 加大改革力度, 转变政府职能, 重塑市场主体。进一步理顺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单位之间的关系, 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按照中央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界定和划分标准, 积极稳妥、科学规范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要积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按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 中央财政要明显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使其成为战略投资者, 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 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 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要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全面加强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 发挥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优势, 建立健全全社会、全行业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 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定期发布年度统计资料。

(三) 放宽投资领域限制,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资体制。

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为目标, 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 并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当前, 制约我国文化产业的重大障碍在于缺乏流动性资金、缺乏战略投资者。为此,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 并积极参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转制和改制。为此, 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鼓励、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促成民营文化企业的突起, 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 突出一批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 形成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积极实施文化创新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流和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战略性标志, 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不能走低端产品发展的老路。只有实现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型,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才能够在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战略作用。要大胆借鉴国外文化商业运作模式,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大脑经济”, 是以创意为核心, 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 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 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类新兴产业。

(五) 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和模式, 培养高端文化创意人才。

我们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人才较匮乏。为此, 我们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育出高端人才的社会文化环境, 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人才评估体系等各个层面进行改革。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培养和引进各类文化产业人才, 促进创意、人才和资金的整合, 打造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特别注重培养发展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努力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 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艺术创造和工程技术人才设立奖励基金, 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创造效益。选拔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年轻干部, 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 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六) 发掘传统文化资源, 培育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品牌。

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让世人为之瞩目, 为之疯狂。从中我们总结出, 越是个性的, 越是普遍的;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越是文化的, 越是市场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 我们要善于发掘培育文化资源, 并使它真正转变为文化产业品牌。这种传承既要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 又要体现精彩的创意, 从而营造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 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令世人瞩目的残疾人艺术团, 通过独特艺术形式, 在舞台演出用手语诗《生命永恒》所表述:“一切生命都有尊严, 一切生命都有价值。”这种文化观超越了种族、国家、年龄、性别, 得到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 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有魅力, 这就是我们的品牌。

(七)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新局面。

2005年l1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阐述和部署。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指出, 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 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 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 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重申, “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此, 各级党委政府要确实履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要积极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 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的规模, 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运营文化事业的比重, 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 搞活农村文化市场, 丰富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一体化, 使得广大农民均等地享受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 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文化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坚信, 有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 有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 有广大人民的主动参与, 文化产业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人们也必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成果。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吹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 奠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题基调。为此, 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增强文化软实力, 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文化建设,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扶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鼓励引导文化创新, 培育养成骨干文化企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小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军事译文出版社, 1992

[2].[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 2002

[3].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M].新华社, 2011, 1, 27

[4].王荣著.全面落实科学发观争当文化产业发展领头羊[J].人民日报, 2011-9-29

[5].文化生产力, 在改革中强劲释放———文化产业向纵深推进成为经济新增长极[J].人民日报, 2011-4-29

[6].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1052亿元[J].国家统计局, 2011-9-16

[7].蔡尚伟, 崔嘉艺.刍论“中国———南亚———东盟文化贸易体系”的构建, 人民网, [2008-6-10],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54430/54431/7363153.html。

篇4: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关键词:以人为本;先进文化;体制改革;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26-03

为了谁、依靠谁、惠及谁,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一、文化发展为了人民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艺要与群众相结合、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建设,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就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当前国内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现状,必须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大加强主流思想文化阵地的力量,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巩固我们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国际上,当前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尤其加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因此,我们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人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增强人们对国家发展前景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这是应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图谋,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大计。

(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有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价值观,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社会权益,同时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只有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推动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在文化生活上的差距仍然较大,基层文化建设急需加强,应当更加重视农村和城市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工作要特别关注普通群众百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四)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进步和提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完全一致的。致力于不断推进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铸造人们的审美人格,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建设,其立足点是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才队伍的作用、人民群众的评判,使人民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一)依靠人民群众智慧

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善于从群众和基层的改革实践中吸取经验和智慧,不断开阔工作视野、完善工作思路。谋划工作、制定规划、出台和落实政策,都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听取群众意见,防止闭门造车。要植根于群众的实践土壤,深入到群众中去,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充分挖掘蕴藏在人民群众中取之不尽的文化创造资源,从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探寻开展工作的新思路,从老百姓朴素的话语和鲜活的艺术中提炼闪光的思想,认真总结、推广源于群众、生动活泼的文化样式和文化载体,使我们的文化工作和文化作品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二)依靠人民群众力量

千百万人民群众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主体。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的支持。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进一步完善政策、拓展渠道、丰富载体,充分挖掘运用各方面的文化资源,畅通人们投身文化建设的途径,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角。要积极鼓励群众的创新创造,支持群众自我教育、自办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千方百计保护好、发挥好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充分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三)依靠人才队伍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状况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还不相适应。要把文化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超越、宽容失败,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的生动局面,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四)依靠人民群众评判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一切工作的是非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人民群众是文化产品的享有者,人民群众,有对文化工作的好与坏、文化产品的优与劣的最终评判权。我们制定文化政策,评选评比、考核表彰,都要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注重群众评价,不能搞自我评价、自我认可。要制定科学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把人民群众认可不认可、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使我们的文化工作、文化产品真正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三、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也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文化建设,其落脚点是面向大众、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改善文化民生。

(一)提高认识,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这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前提基础。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为此,要全面把握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改革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使文化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努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创造文化发展的新优势。要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协调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关系,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真正落到实处。

(二)面向大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这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保障。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设施网络、资源配置提出新的要求。要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到位、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着眼于拓展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面向基层,统筹推进城乡基层文化建设

这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实途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点在基层。农村地区文化条件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成为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文化资源配置、项目建设、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推动基层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发展,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进一步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县级数字影院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政府部门、文艺团体、文化创作企业,应当更多地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更多地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更多地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转变发展方式,为人民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

这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关键环节。文化生产要服从服务于大众文化消费。要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谋划文化改革发展,着眼群众需求推动文化工作,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要从偏重文化生产轻消费向文化生产和消费并重转变,把文化消费作为着力点,通过大众文化消费引导文化发展,给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要从偏重文化硬件建设向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并重转变,在丰富文化思想内涵上下功夫,赋予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要从偏重生产精品向生产精品和大众化产品并重转变,努力生产出更多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个性化文化产品。文艺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承担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的历史责任,认真践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2]刘云山.为了谁 依靠谁 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1,(16).

篇5: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2,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作为大学生,应该深刻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念,在逐步增强理解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造福社会。

3、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学习和吸收的过程中,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以刻苦钻研、怀疑、求实的态度应对挑战,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篇6:材料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泸县文化工作情况介绍

泸县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辖19个镇251个行政村,幅员1532平方公里,人口109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浓郁,是全国100个“千年古县”之一,被文化部命名为“龙文化之乡”是省文化厅、人事厅公布的全省首批文化工作先进地区,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评选的“四川省先进文化县”,2009年被文化部、劳动人事部公布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公布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2010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选为“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2011年,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被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泸县农民演艺网”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县的文化资源,打造泸县文化特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提出了建设“川南经济强县,文化旅游新县”的战略目标,以战略定位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近年来,我县的文化工作围绕三个方面强力推进:一是倾力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依托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雨坛彩龙打造龙舞之乡;依托龙桥和宋代石刻打造石刻艺术品牌; 依托农村文化演艺资源打造农民

1演艺艺术品牌。二是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网络。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按照省文化厅要求,大力实施“文化住处资源共享工程”、“112农村文艺演出服务工程(即保证每年每村2场文艺演出)。”三是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工程,特别是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共享文化成果。经过近年的积极努力,泸县相继发掘了龙脉桥、宋代石刻、泸县龙桥群、千年古县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雨坛彩龙、龙文化之乡、石刻艺术、泸县农民演艺网、激情广场大家乐等,受到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实现了县有品牌文化活动,镇有节庆文化活动,村有文艺演出,特别是由文化馆组织的“激情广场大家乐”,送文化活动极具广泛的群众性和地域性,融参与、表演和观赏为一体,既有原生态古朴的风格,又充满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已经成为了泸县的金牌文化活动项目。

二、以创建“泸县农民演艺网”为抓手,提升文化产业新水平

泸县由于历史上是农业大县和新建县城的特殊原因,城区文化相对较薄弱,文化工作的重心长期在基层和农村;同时瞒天过海卢县文化氛围深厚,有一批长期活跃在云、贵、川、渝及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演艺队伍,农村演出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泸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明显提高,农村演艺队伍更加少吃,涌现出了上过春晚的巴蜀笑星张德高,还有一大批在全国、全省各种比赛

中获奖的演员歌手等,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泸县文化部门及时抓住这一热点,把握机遇,根据泸县农村已有的86支非常活跃的文化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演艺资源,由政府主导,打造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新模式。一是成立演艺龙头团队,通过抱团整合方式,于2009年10月成立了泸县农民演艺网“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散落在云、贵、川、渝的86支泸县农民演艺团队进行整合,走出科学发展第一步。二是整合演艺资源,充分利用“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把86支农民演艺团队的演员、设备、品牌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演艺队伍最优化,为做大做强夯实基础。三是提升演艺质量,通过与四川师范大学等专业学校合作,以及聘请国家级编剧参加小品研讨会,免费对演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节目编排、创作工作,强制提升演出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四是健全演艺保障,县委县政府把演出列入全县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文化工程,在全县大力实施一村一年开展两场文艺演出的“112”农村文化工程,实现了公益演出政府买单、商业演出市场运作,演出团体蓬勃发展、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多元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演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演艺网成立以来,演艺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演出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文化部门组织免费培训,演员素质显著提高,演出节目更加健康且具备竞争力。张德高的小品《星级服务》、《棒棒》经聘请有关专家修改排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笑星大联盟》播出;另一个被群众戏称为“猪油罐儿”演出团的小品《带着公公出嫁》在去年泸州市建党90周年文艺调演中获得第一名。雨坛彩龙在去年6月到浙

江参加“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舞龙展演”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评奖活动获得金奖。文化馆还将优秀的作品编辑成《农村文艺演出作品集》,免费发送给演出团队。二是演出市场更加有序,演出团队竞争力更强。通过成立演艺网,结束了泸县演艺队伍散、乱的市场局面。三是演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针对农民演出团队的现状,文化部门强化管理,演艺中心加强监督,加强学习和交流,一方面通过免费培训提高节目质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农村文艺调演,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的“112”农村文艺演出工程,积极引导,遏制了部分演出节目存在低级、庸俗的问题,社会反映良好。目前,各镇的演出队伍已经成为宣传党的中心工作的强有力的工具。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去年12月,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建设会上,县委副书记孙海燕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题为《发展壮大农民演艺网,促进农村文化大繁荣》的经验交流发言。今年3月,省文化厅在宜宾召开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会上,泸县再次做了经验交流发言。

根据农民演艺网的规划,今后几年,农民演艺中心将评级评优,继续组织戏剧小品研讨会、培训班,力争把泸县的草根艺术团推向全国,成为南方的“本山集团”,真正实现“小舞台、大文化”。

三、以全面挖掘地方文化为依托,彰显特色文化优势

泸县是全国文物大县,除“龙脑桥”、“宋代石刻”、“雨坛彩龙”三大国宝之外,泸县尚有馆藏文物总数达14135件,其中一级文物106件,二级文物133件,三级文物243件。泸县境内有170多座龙

上一篇:2023济南历史中考下一篇:类型参考1: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情况的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