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22-06-24

第一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定,同时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讲是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简言之,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利润与工资的关系。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的是工资最大化,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把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把蛋糕做大,并能合理的分割。这样既能使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促进其持续发展,又能使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实惠。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投资者能够较好地结合,实现充分的就业,并使劳动都所得到的收入

1及社会保障水平与其贡献、绩效相适应,最终达到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状态,最终 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存在发展状态,只有当社会经济关系处于和谐发展状态时,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而在诸多社会经济关系中,劳动关系不仅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而且是一种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直接相关、并发生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仅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时,劳动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古人云: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树之高,先固其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先固社会和谐之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

二、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 总体上是稳定的,劳动者的利益得于较好的实现,但随着利益分配的再调整,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矛盾也日趋增多。就准格尔旗来看,以下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地位互换矛盾,即一些企业改制后,职工下岗、分流、兼并或重新安置时,职工原有的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经营者权力则至高无上,职工失去了“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失落不满情绪加重;二是利益分配矛盾,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与

经营者年薪差距逐渐拉大,利益分配差距凸现;三是劳动关系呈低水平、脆弱化状态,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不依法执行用工制度,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签订短期劳动合同,职工没有职业稳定感;一些企业不注重改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职业卫生状况较差,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等情况,由此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还引起了职工群体性事件,造成许多不良影响,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雇用关系的区别所在,但共同点在于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双方始终存在既对立又协同的矛盾关系,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偏向哪一方都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和谐社会的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劳动者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因而,公平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工会组织要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效益共创,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目标来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加强维权机制建设

近年来,准格尔旗总工会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 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把握维权重点,完善维权机制,提升维权质量,推动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大维权”格局,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维权实效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创新建会形式,工会组织覆盖全旗。市场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催生了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多种身份的职工群体,“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对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工会维权的基础。准格尔旗总工会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建会工作的重点领域,针对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点多、面广,用工不稳定的实际,探索多种方式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如建立餐饮产业工会、建筑产业工会、批发零售工会等模式,把难以单独建会单位的职工按不同形式组织起来,做到“量上扩大、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尤其把农民工作为发展会员的重点对象,将他们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采取“无会抓建会,有会抓规范”的措施,积极寻找建会空间,努力探索建会途径,加强建会督查力度,推动工作组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参与劳动仲裁,建立维权机制。受制于经济、人事上对企业行政的依附性,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为职工说话难、维权难、有理不敢说,侵权不敢维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现象,准格尔旗总工会积极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将原来的行政处理变为有工会组织参加的多方干预机制。加强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组织的有机结合,行使工会代表的职责,使工会对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有话语权、法定建议权和一定的否决权。这样,工会的威慑性就加大了,恶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因工会在处理机制上的发言权,对工会的调解行为和维权行为给予足够的重

视,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科学维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体现,只有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肩负起工会组织的光荣职责。准格尔旗总工会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规范协商程序,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事贡进行平等协商,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全同,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全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强化职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职代会内容形式,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厂务公开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准格尔旗各级工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制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工人先锋号”和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活动,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切实发挥工人阶级在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安康杯”等竞赛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

际关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

第二篇: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文章标题: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和谐,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建设和谐天津,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强劲足音。对这项工作,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已作出全面部署。张立昌同志在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和谐天津建设。目前,全市上下正

在认真贯彻落实。

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就是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在这方面,天津的百姓最有发言权。回首天津十多年的发展之路,大量事实表明:天津能有今天的大好形势,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始终关注和改善民生、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是密不可分的。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干大多数群众赞成的事,办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让群众及时得到应该得到的实惠,成为天津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干部群众心齐气顺的原因所在。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关键要从实事抓起,从群众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起,从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日常生活来感受社会和谐。群众生活涉及方方面面,解决民生问题也需要从多方面加以体现。因此,“坚持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成为这些年来天津工作的指导原则。对这个原则,津城百姓耳熟能详且备感亲切。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有了“三五八十”,有了世纪危改,有了稳定物价、解困和扶贫的“三件事”,有了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文化品位的“新三件事”。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提出了“带着深厚的感情把群众的事情办好”,相继推出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技能培训、政府花钱买岗位等政策,努力把下岗失业人数控制到最低。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连小小的农村户厕问题也记挂在市领导的心头,因为“厕所看来是小事,但对百姓来讲是难事、大事”。于是,本市通过对农村10万户厕的改造,使50万农民告别了旱厕,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

关注民生,既要关注百姓的物质生活,也要关注百姓的文化生活。多年来,本市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小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了一批先进水平的医院和区县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文化体育设施,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不欠社会进步的账,办成了许多百姓盼望已久的大事。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不只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魅力所在。

和谐并非没有矛盾,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正视差异并着力化解,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设和谐天津还要做大量工作。今年是本市加快推进“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部署的重要一年。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天津就一定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

《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来源于,欢迎阅读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第三篇: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文章标题: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的理想目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谐才有利于社会、从而也有利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从另一方面说,发展才会促进和谐、发展才会有真正的和谐。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社会和谐最可靠基础之一

新技术革命使现代社会的生产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取决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正式的知识被视为关键的个人资源和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是今天唯一意义深远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即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没有消失,但是它们已经变成第二位的。"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人力资本已经构成了世界财富的64。凭借现代通讯技术,知识和资本快速流动从而引发了竞争的加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必须在足够的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的提高构成了一个社会和谐的最可靠的基础。所谓社会不和谐是说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的利益集团的矛盾激化、出现了严重的冲突危及了社会的基本秩序,而矛盾冲突的根源最主要的是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解决利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需要有分配制度的公平、分配机制的合理,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则是这二者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首先,对个人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使他有能力去竞争那些报酬较高的工作或职位并由此获得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会弱化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而产生的相对被剥夺感和不公平感,并会更多地注重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种积极发展自我的努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对社会而言,人力资本的提高会使社会的生产效率提高,有能力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为社会中的低收入群体、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可以和睦相处。人力资本的提高靠教育,所以在世界上教育被一些国家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越是发达国家对教育越重视。

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决定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是政治权力。国家控制着全部的社会资源,是唯一的利益主体,由国家计划、按照意识形态、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履行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所以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的职业、单位、行政级别等,社会分化程度低,由利益分配引发的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资源分配机制逐渐地进行着根本性的改变,市场正在取代政治权力成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市场经济使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的分化加剧,社会的矛盾凸现。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益主体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如在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主要是工人,导致他们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据2000年的一份全国性的调查显示,在岗职工的文化程度整体较低,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1年,大多数是初中、高中学历,明显低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后两者分别是13.86年和13.08年。与1992年的调查数据相比,大致相似。值得注意的是,在岗职工初中、高中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还略有上升,而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则略有下降。调查分析还表明,工人阶层在文化程度方面的同质性很明显。换句话说,在不同企业里,工人的文化程度都不高,都是初中、高中学历者占绝对多数。这在全国如此,在大连也是如此。国家统计局大连市企业调查队在我市对150户企业的经营者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发展程度最大的因素。在被调查的150户企业中,认为在职工人的技能和教育程度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了较大甚至严重影响的占被调查企业的53。在职工人的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需要的重要的内在制约因素,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技能和受教育水平低的在职工人在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潜在地具有失业和被淘汰的可能,事实上在已经失业的人口中,技能和受教育水平较低者是绝大多数,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340名被访的失业者中,小学及以下7人,占2.1,初中194人占57.1,高中113人占31.2,而大专以上26人,只占7.6。这些人职业选择的面窄、再就业的机会小,要改变现有的处境比较困难。

改变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的情况,提高低收入和失业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缩小收入差距、减小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推动大连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在理论上十分明确的问题,重要的在于要根据大连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使教育能够收到最大的社会效果。

目前,大连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行业一样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今后我们有条件争

取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第一,市委、市政府重视。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大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审议并通过《中共大连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的决议》,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大连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使发展教育所需要的组织规划、力量发动、资源动员等有了保证。

第二,具有经济社会基础。近年来,大连市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攀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全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近年来,大连市一直在致力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通过这一活动,广大市民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使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要促进教育的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2004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源于,欢迎阅读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篇: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文章标题: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来源于,欢迎阅读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第五篇: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申论考前押题

(九)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http:// 2006-12-13 来源:中公网 点击:4792

问题:

1.法律制度不配套,政策扶持未落实

2.办学思想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民办教育缺乏认同感

3.办学条件差,,非法办学现象严重

4.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

5.管理不规范,学校间恶性竞争收费较乱

6.资金不足,部分民办学校存在着的风险

原因:

1.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争夺办学审批权、管理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机构职能条块分割严重,相互间缺乏共识和合力,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软弱。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对非法办学和恶性竞争的处置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明显的效果。

2.民办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总的看来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却远远不够。

3.很多民办高校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研究不够,在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创建上,缺乏明确的思路。一些部门简单认为大多数民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投资办学是一种商业行为,从而对解决民办学校的困难和问题消极怠慢,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4.民办高校没有办出办学特色和质量优势,创建名牌民办高校的意识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发布假广告,搞虚假承诺,搞恶性竞争等等,这些现象影响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缺乏教师聘任、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固定资产和财务运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相当部分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龄确认、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教师的待遇同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

6.一些兴办者不懂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不端正,存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不舍得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注重提高办学质量,有片面追求营利的倾向,企图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执行教育的政策法规的意识淡薄。

7.我国民办教育的经费是靠民办学校自己筹措的,国家并无经费上的支持,其主要来源学费,接受的赞助或捐赠,学校经营利润等。则于社会对所谓“贵族学校”比较敏感,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学费进行控制,同时,法律又规定,个人投资民办教育不能索取回报,而且在学校存续期间属于学校资产,个人不得转移,而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接受大规模无偿捐助的可能性又很小,因而民办学校普遍感到经费紧张,只能维持教师工资及教育教学日常开支,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无法顾及建校及改善办学条件。

对策:

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使民办教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各地应对民办教育在用地、税收、投资回报、教师调动、户口迁移、住房、职称评定、学生就业、学校收费等诸多方面给民办学校以更多的优惠,充分调动更为广大的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到民办教育产业上来,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贡献。具体如下:政策方面:在征用土地方面,对有些适合做学校的破产企业闲置厂房或闲置校园,在所

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优惠提供给民办教育使用。

资金方面: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办学成效显著的民办教育,实行“花小钱,引大钱”。

制定收费政策方面:物价部门在审批时充分考虑民办教育的实际效益,允许其根据自己的社会声誉、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自行确定收费标准,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招生政策方面:对公办、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统一报名和录取,增强公办学校忧患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2.立足区域特点,确立各自目标面对区域性差异,发展民办教育中改革办学体制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应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规划,不能搞“一刀切”。即是说,各地区应有不同的进度和不同的层次,在总体目标下,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确定自己的“切入口”,确立自身的发展策略。

3.建议国家对教育拨款、贷款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教育拨款应对公办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考核标准与条件,对具备条件的民办学校给予同样的拨款额度,以鼓励民办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在贷款制度上,民办学校应在抵押、担保、授信贷款额度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民办学校的学生应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一样,不应受到歧视性待遇。

4.民办教育自身应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校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评估、监督功能。校际之间要加强联谊和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5.增设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应该设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在教育行政内部,应设立一个与民办蓬勃发展势头相适应的社会力量办学司(处),进行归口管理,避免多方插手、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力量。

其次,应完善与民办教育有关和各项法律、法规建设,配合司法、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监督、审计以及广告管理并形成定期检查的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学校依法进行处罚,将民办教育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6.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诞生的民办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否则它就很难生存下去,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校长、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必须明白升学率的高低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和谐发展,而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

7.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民办学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应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晋职升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为专职教师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解除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乐于,也敢于到民办学校担任教职。同时,还要改革社会人事制度,建立教师人才市场,健全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合理流动,另外民办学校教师的聘任要符合法律程序,学校和教师应签订"劳动合同"和"岗位聘任合同",使民办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规范化。

8.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民办教育也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那么国家就应该像对待公办教育一样,对民办教育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尤其是对举办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至少应当按全国生均经费给予补助。在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当鼓励民办学校多方筹措教育经费。”通过多渠道融资,将所得资金投资于教育,用以建立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环境,增加硬件设施,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

学习。

上一篇:车间现场整改方案下一篇:创建文明城市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