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2024-04-19

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精选6篇)

篇1: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22日 01 版)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现就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社会组织工作中还存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等问题,从总体上看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一些社会组织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有利于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面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党中央明确的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定位,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注重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支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合力,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改革创新。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改革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社会组织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坚持放管并重。处理好“放”和“管”的关系,既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积极培育扶持,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确保改革工作平稳过渡、有序推进。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规政策更加完善,综合监管更加有效,党组织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基本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一)降低准入门槛。对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促进和谐、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采取降低准入门槛的办法,支持鼓励发展。对符合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优化服务,加快审核办理程序,并简化登记程序。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按照不同规模、业务范围、成员构成和服务对象,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实施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和业务指导。鼓励在街道(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发挥管理服务协调作用。

(二)积极扶持发展。鼓励依托街道(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区服务站等设施,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活动经费等措施,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人员、农民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困难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等特定群体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设立孵化培育资金,建设孵化基地。鼓励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三)增强服务功能。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居民融入、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社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基层政府委托事项,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社会工作联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成为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

四、完善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政策措施

(一)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通过竞争性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

(二)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品牌性社会组织。落实国家对社会组织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财政、税务部门要结合综合监管体制建设,研究完善社会组织税收政策体系和票据管理制度,改进和落实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税收优惠制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社会组织的金融支持力度。

(三)完善人才政策。把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纳入国家人才工作体系,对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相关行业相同的职业资格、注册考核、职称评定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专门人才给予相关补贴,将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制度,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积极向国际组织推荐具备国际视野的社会组织人才。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将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纳入有关表彰奖励推荐范围。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的意见。

(四)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支持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制定团体标准、维护会员权益、调解贸易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支持社会组织在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繁荣科学文化、扩大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五、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审查

(一)稳妥推进直接登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商会,按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的精神,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科技类社会组织,以及提供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服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为满足城乡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在社区内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直接向县级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审查直接登记申请时,要广泛听取意见,根据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或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国务院法制办要抓紧推动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民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分类标准和具体办法。

(二)完善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查。对直接登记范围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继续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业务主管单位要健全工作程序,完善审查标准,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名称、宗旨、业务范围、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把关,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成立。

(三)严格民政部门登记审查。民政部门要会同行业管理部门及相关党建工作机构,加强对社会组织发起人、拟任负责人资格审查。对跨领域、跨行业以及业务宽泛、不易界定的社会组织,按照明确、清晰、聚焦主业的原则,加强名称审核、业务范围审定,听取利益相关方和管理部门意见。严禁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垂直领导或变相垂直领导关系,严禁社会组织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对全国性社会团体,要从成立的必要性、发起人的代表性、会员的广泛性等方面认真加以审核,业务范围相似的,要充分进行论证。活动地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组织比照全国性社会组织从严审批。

(四)强化社会组织发起人责任。国务院法制办会同民政部推动将社会组织发起人的资格、人数、行为、责任等事项纳入有关行政法规予以规范。发起人应当对社会组织登记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完整性负责,对社会组织登记之前的活动负责,主要发起人应当担任首届负责人。建立发起人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发起人不得以拟成立社会组织名义开展与发起无关的活动,禁止向非特定对象发布筹备和筹款信息。党政领导干部未经批准不得发起成立社会组织。经批准担任发起人但不履行责任的,批准机关要严肃问责。

六、严格管理和监督

(一)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约谈、警告、责令撤换、从业禁止等管理制度,落实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制度。建立负责人不良行为记录档案,强化社会组织负责人过错责任追究,对严重违法违规的,责令撤换并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推行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前公示制度、法定代表人述职制度。

(二)加强对社会组织资金的监管。建立民政部门牵头,财政、税务、审计、金融、公安等部门参加的资金监管机制,共享执法信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民政、财政部门要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票据管理使用制度,推行社会组织财务信息公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财政、财务、会计等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依法处罚并及时通报民政部门。税务部门要推动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税务登记,对于没有在税务机关登记的社会组织,要在本意见下发后半年内完成登记手续;加强对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的监督,严格核查非营利组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落实非营利性收入免税申报和经营性收入依法纳税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税务检查,对违法违规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依法取消税收优惠资格,通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罚社会组织和主要责任人。审计机关要对社会组织的财务收支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金融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组织账户的监管、对资金往来特别是大额现金支付的监测,防范和打击洗钱和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中国人民银行要会同民政部加快研究将社会组织纳入反洗钱监管体系。

(三)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管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业务活动、对外交往的管理。民政部门要通过检查、评估等手段依法监督社会组织负责人、资金、活动、信息公开、章程履行等情况,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将社会组织的实际表现情况与社会组织享受税收优惠、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等挂钩。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制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取缔未经登记的各类非法社会组织。对被依法取缔后仍以非法社会组织名义活动的,公安机关要依法处理。行业管理部门要将社会组织纳入行业管理,加强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做好本领域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查,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相关部门做好对本领域社会组织非法活动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外交、公安、物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对社会组织涉及本领域的事项事务履行监管职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向民政部门通报。实行双重管理的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要对所主管社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财务和人事管理、研讨活动、对外交往、接收境外捐赠资助、按章程开展活动等事项切实负起管理责任,每年组织专项监督抽查,协助有关部门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指导内部管理混乱的社会组织进行整改,组织指导社会组织清算工作。

(四)规范管理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综合监管以及党建、外事、人力资源服务等事项,参照《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及配套政策执行,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已经成立的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本着审慎推进、稳步过渡的原则,通过试点逐步按照对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民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性社会组织试点方案,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地方社会组织试点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由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试点方案要根据当地情况研究制定。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探索一业多会。已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区要根据本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试点工作。

(五)加强社会监督。鼓励支持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民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各类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办法,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报告制度,规范公开内容、机制和方式,提高透明度;探索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评估信息公开、程序公平、结果公正;建立对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及非法社会组织投诉举报受理和奖励机制,依法向社会公告行政处罚和取缔情况。

(六)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对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社会组织,要依法吊销其登记证书;对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社会组织,依法撤销登记;对未经许可擅自以社会组织名义开展活动的非法社会组织,依法予以取缔。完善社会组织清算、注销制度,确保社会组织资产不被侵占、私分或者挪用。

七、规范社会组织涉外活动

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开展对外交流,参加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发挥社会组织在对外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环保等交流中的辅助配合作用,在民间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完善相应登记管理制度,积极参与新建国际性社会组织,支持成立国际性社会组织,服务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确因工作需要在境外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的,必须经业务主管单位或者负责其外事管理的单位批准。党政领导干部如确需以个人身份加入境外专业、学术组织或兼任该组织有关职务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报批。

八、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一)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针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特点制定章程示范文本。社会组织要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以及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重大问题决策等制度安排,完善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成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推行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制度,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途径依法解决纠纷。

(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会组织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党章赋予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开展工作,团结凝聚群众,保证社会组织正确政治方向;对社会组织重要事项决策、重要业务活动、大额经费开支、接收大额捐赠、开展涉外活动等提出意见,加强对社会组织分支机构党建工作的指导,对具备条件的分支机构,督促其及时建立党组织。对住所地不在北京以及设立分支机构的全国性、跨区域社会组织,除按有关规定由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加强党的领导外,住所地及分支机构所在地党委应当按照“条块结合”的要求,加强对有关社会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党组织的日常指导和监管服务。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一般从社会组织内部产生,提倡党员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党组织书记。规模较大、成员较多或没有合适党组织书记人选的社会组织,上级党组织可按规定选派党组织书记。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公开承诺等活动。注重在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层和业务骨干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有条件的社会组织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支持工会代表职工对社会组织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监督。

(三)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建立行业性诚信激励和惩戒机制。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引导社会组织建立活动影响评估机制,对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重要事项应事先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强化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意识,社会团体设立机构、发展会员要与其管理服务能力相适应。探索建立各领域社会组织行业自律联盟,通过发布公益倡导、制定活动准则、实行声誉评价等形式,引领和规范行业内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社会组织收费行为,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切实防止只收费不服务、只收费不管理的现象。

(四)推进社会组织政社分开。支持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促进和谐的作用。贯彻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稳妥开展脱钩试点。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政府部门不得授权或委托社会组织行使行政审批。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原承担审批职能的部门不得通过任何形式指定交由行业协会商会继续审批。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从严规范公务员兼任社会团体负责人,因特殊情况确需兼任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从严审批,且兼职一般不得超过1个。在职公务员不得兼任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已兼职的在本意见下发后半年内应辞去公职或辞去社会组织职务。

九、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领导

(一)完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地方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研究决定社会组织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党委常委会应该定期听取社会组织工作汇报。各部门党组(党委)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本部门管理规定,配齐配强相关管理力量,抓好督促落实。中央建立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地方各级要建立相应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社会组织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重视和加强社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完善社会组织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

(二)推进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社会组织,可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或建立工会、共青团组织等开展党的工作,条件成熟时及时建立党组织。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具备组建条件的应同步建立党组织。经党中央批准,全国性重要社会组织可以设立党组。各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组织登记、检查、评估以及日常监管等工作,督促推动社会组织及时成立党组织和开展党的工作。

(三)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基础保障。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党建工作基础保障,提倡企事业单位、机关和街道社区、乡镇、村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党组织资源共享、共建互促,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根据实际给予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专职党务工作者适当工作津贴。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主动支持党建工作。推动将党的建设写入社会组织章程。

十、抓好组织实施

(一)加快法制建设。加快修订出台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研究制定志愿服务和行业协会商会等方面的单项法律法规。加快调研论证,适时启动社会组织法的研究起草工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根据本意见精神出台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二)加强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要寓服务于管理中,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各级民政部门特别是县级民政部门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日常工作。重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确保服务到位、执法有力、监管有效。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推进社会组织法人库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及时总结、宣传、推广社会组织先进典型,加强社会组织理论研究和文化建设,提高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做好督促落实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做好组织贯彻落实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和职责分工,抓紧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具体管理办法,做好本系统社会组织改革工作。民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本意见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2: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全面构建和谐青龙的基本性工作来抓。近年来,青龙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百业复兴的喜人气象。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时期,必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转型,必然带来人们利益格局的改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波动,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滋生。而要应对这些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实践证明,以“规矩”成就“方圆”,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树立法治权威,是营造公平正义、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基本方略。

一、树立法治理念,使依法行政成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要前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看,树立法治理念,自觉依法行政,是改善发展环境、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基础。

严明的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呈速度快、发展方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要维护和保障良好的发展秩序,必须要求参与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各方,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按照法制的要求进行。各方职责法定、权益明晰,才能在法治框架下有序运行,才能合理取得并有效保护预期的发展成果。

依法行政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现自身价值和加强自我保护的首要前提。无论是一个领导班子,还是每名党员干部,只有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其从政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合法有效的,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和巩固。一个违法的行政行为,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施政效果,也将使自身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追究。

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和内在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合法的渠道和方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推动新时期经济社会科

学发展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时,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必须在法治范畴内依法进行,既不能法外开恩,给社会造成错觉,也不能滥用权力,动辄打击报复,将人民内部矛盾激化成敌我矛盾。要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障;没有法律依据、漫天要价,也不能屈从纵容。要通过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引导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即任何人通过合法渠道和方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其合法权益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以依法治国的施政理念,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纳入法治的轨道,从而能够避免非法治的不可预期、对抗与暴力,实现法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县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政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行政决策机制更加科学,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经济社

会迅猛发展的同时,法制建设的步伐相对缓慢,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衔接不够及时和科学,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突出表现在矿业生产、国土安全、环境保护、城市拆迁等重点工作中,面对一些新现象、新矛盾和新问题,有些职能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反应迟缓、迷茫失措,欠缺法律素养,执法能力不强。在不能严格依法行政的情况下,造成矛盾涌现、秩序混乱、工作被动、发展受阻。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法制建设:

一是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衔接,在所有领域和环节实现“有法可依”。要结合我县实际,加强调研,依据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完备相应的规章制度。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矿业发展、城市建设,只有遵循明确、合法、统一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秩序,减少偏颇和损失,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法制教育,培树法治理念,着力打造法纪严明、行为规范、诚信有力的政府形象。要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和管理举措,实切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业务水

平,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是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程度,营造阳光、透明、健康的法治氛围。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党和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施政事项,以及对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情况,都应扩大公开程度,确保公开透明。只有把法律依据、行政权力、行政行为和结果置于公众的视线之内,才能有效深化人们对权利、责任和法律的认识,才能有力推动政府机关依法行政、市场主体依法经营、普通公民依法办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方利益主体自觉接受法制的规范和调整。

三、严查重点领域渎职侵权违法犯罪,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加大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但是,当前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除传统意义的贪污腐败之外,在一些重点领域,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危害程度更大,社会反响更强烈,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制约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了反渎职侵权工作。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

犯罪工作力度的若干意见》,把各地的惩治和预防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工作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大重点领域渎职侵权违法犯罪案件查办力度,推进重点领域的反腐败斗争,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制动力和司法保障。

一是关注民生,强化监督,努力挖掘重点领域渎职侵权案件。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渐趋多元,矿产资源开发、土地流通流转、工程建设、城市拆迁等事项每天都在发生,整个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变得更加复杂。这就给负有监管责任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不能依法履行职责,就容易发生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渎职侵权犯罪。从我县近年查办的渎职侵权案件看,发生在企业税费收缴、安全生产、国土资源管理、森林资源保护、征地拆迁等领域成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犯罪多发易发的领域。这些领域的职务犯罪,不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资源环境,损害国计民生,而且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危害公平正义,败坏党和政府形象,妨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挖掘这些领域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依法予以严惩,营造“违法必究”的法治氛围,既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有效服务大局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是健全机制,加大力度,严肃查办重点领域渎职侵权犯罪。要进一步加大渎职侵权案件的查办力度,健全办案机制,重视犯罪预防,加强工作协调,完善法制建设,坚决遏制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确保犯罪行为受到追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机关应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忠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水平。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查处影响科学发展、损害国计民生、危害公平正义、破坏和谐稳定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案件,特别是对国家机关和领导干部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案件,滥用司法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案件,要下大力气予以彻查严办。

三是注重宣传,教育警示,构建对重点领域渎职侵权违法犯罪的惩防一体化工作机制。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渎职侵权违法犯罪并不是出于主观故意,而是源于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责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如果前移关口,注重预防,增强执法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履责意识,很多违法犯罪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主张以重点领域的渎职侵权违法犯罪为典型案例,利用重点领域

篇3: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四大网络

近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加强分类指导,落实扶持政策,规范管理程序,严格依法监管,推动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据笔者对一个县域的抽样调查,截至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244个(不包括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其中社会团体130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114个,成立基层党组织17个,社会团体会员总数达到62773人,民办非企业单位专职工作人员达到1388人。 广大社会组织较好地发挥了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个县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建设的需要,从政府层面看,主要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 缺乏统筹规划、资金投入较少、硬件相对滞后、激励机制缺失、 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从社会组织层面看,主要存在着总体质量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承接服务能力较弱、作用影响不够突出、 行为不尽规范等问题。为了促进县域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作出以下思考:

第一、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尽早研究制定社会组织发展意见。 近年来,这个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规定的通知》以及《关于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审批登记流程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对于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还缺少一个指导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意见,缺少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只能靠相关职能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 县级政府应统筹相关职能部门,认真研究发展社会组织的宏观政策,科学分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快出台促进县域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应提出目标方向任务,科学规划布局, 确定发展重点,建全管理体系,理顺部门职能,出台扶持政策, 充实监管力量、制定保障措施等。县政府应逐步改变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解各自承担的职能,明确政府职能转移的领域,划定可以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适时出台市政府关于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逐步将能够由社会组织行使的行业管理协调职能、社会事务管理服务职能、技术服务职能、 市场自律职能等,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及其他方式依法转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将政府各部门承担的相应职能剥离出去。 譬如职业介绍、法律咨询、慈善义工、体育运动、文化娱乐、书画摄影、老年康乐、妇女保健等,市政府可以无偿地交由社会组织, 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运行,满足城乡居民不同需求;譬如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法律服务、教育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养老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等,政府都可以有偿转移给社会组织。 如我们可以向社会养老服务等机构购买养老服务,为符合一定条件的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 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服务,建立覆盖全市的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网络。

第二、打造平台,优质服务,尽快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县域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各种社会组织发育不全,承接政府转移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与大都市比差距较大,难以很好满足政府职能转移迫切需要。因此,县域政府应尽快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发展打造平台,切实解决“交得出、接得住、 管得好”的问题。国家民政部已经启动了社会组织孵化试点工作,许多先进地区都建立了孵化基地,取得了成功经验,效果十分明显。各个县域政府应认真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尽快纳入议事日程,通过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市本级配套、民政部门集中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存量等方式,先期建设一个县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在各个街道社区逐步推开。孵化基地应优先满足服务内容贴近民生的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公共服务类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进驻。由市民政部门统一管理,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培训、活动场所,为社会组织履行职能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策划、人员培训等集中、优质的服务,形成社会组织对外合作、开展工作、进行交流的平台。对于刚建立或处于筹备成立过程中的社会组织,都可以纳入孵化基地的培育对象。

第三、突出重点,积极扶持,努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县域政府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培育扶持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支持经济类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支持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开展社会组织诚信自律等级评估等。 政府相关部门应通力配合,认真研究制定和落实相关扶持培育政策,重点扶持培育公益事业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 应积极探索将政府对社区服务直接投入方式逐步转变为对社区社会组织奖励性、委托性、补贴性和购买性的投入方式。应以城市社区为重点,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社会组织进社区工作。 每个社区都应成立社会组织工作室,建立相关制度,设立专兼职人员,负责指导联系工作。应不断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的资金支出,拓宽政策的覆盖面和资金支持力度,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各类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供场地、资金、培训等一系列服务,打造一批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同时,还应针对农村专业技术类协会迅速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专业技术类协会发展意见, 建立健全协会服务体系,增强协会网络服务功能。对于作用发挥突出的协会,要予以适当的奖励和补贴。

篇4: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聋生 心理健康 社會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239-01

聋生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的言语发展迟缓,与健全人、团体、社会交流困难,抑制了聋人的思维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较弱,人格发展不够健全等导致聋生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是聋生心理问题得以矫正的有效途径。

1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期望过高,聋生在理想与现实中存在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

(2)品行不端,如偷盗和说谎等。

(3)不良习惯较多,家长放任迁就使聋生养成较多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喝酒、吸烟、不爱惜公共物品等等。

(4)性格孤僻,例如:猜疑、偏执、嫉妒等。

2 聋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2.1 寄宿制对聋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聋生在县域内分布广、人数少,一个县市大多仅有一所特教学校,聋生的随班就读开展受限制因素较多,由此聋生的义务教育多是寄宿制。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源泉,活动空间受限,聋人接触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机会受限制,堵塞了聋人赖以产生心理行动的材料源泉,导致心理活动内容贫乏,情感体验匮乏,处事经验缺乏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社会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人只有经常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活动,才能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并表现出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对其产生兴趣,增长能力,寄宿制使聋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大为减少,交往对象、内容受限,制约其社会实践及交往能力的发展。

2.2 听力损失对聋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听力损失不一定导致社会和人格方面的困难,但它造成一种容易产生这类困难的环境(梅多1980)。聋人不能与正常人进行深入交流,或无法理解健全人世界,与别人的关系产生困难,这样重复再三就会造成性质严重的社会顺应问题,进入正常社会的聋人均有孤独与被遗弃的感觉,正如戴维斯指出:除个别情况外,听觉障碍总要影响到交往时所应有的自在与方便。他们一般都能意识到自己不能够充分适应社会关系,都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为同伴所完全承认,一个人不一定能支配自己的异常,但可以支配同有异常的人的交往,同别的聋人在一起的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成年期,在许多地方都可看到聋人的亚文化群。他们彼此结成一种社会小团体,相互通婚,孤立于耳聪人的社会大家庭之外。

2.3 生理心理发展的不一致性

聋生生理发育迅速,而语言发展迟缓,心理发展滞后。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迅速,性机能日趋成熟,有了性的体验及要求,残疾阻碍了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对于青春期生理知识所知甚少,虽有独立意识但其心理未成熟,认识片面,容易不加辨别的接受一些不正确的信息和行为,产生不正当需要。

2.4 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节

聋人由学校踏入社会,有一个适应社会,调节自身角色转换的过程。由于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在接受教育后的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较大差异,多数聋人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当前,聋人教育强调回归主流,教育内容主要跟普校接轨,缺乏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步入社会的引导教育,针对在校聋人踏入社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此外,家长的教育态度、家庭的娇纵和放任、特殊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婚姻状况等等都有可能是聋人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

3 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聋生心理发展对策

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聋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主要包括:社会认同、建设家乡、致敬榜样、珍爱生命、心灵守护、友谊交往、习惯养成、感恩回报、体会幸福、挫折教育10个方面。

社会认同教育。读爱国主义书,看爱国影片,了解祖国60年来的沧桑巨变,了解屈辱的中国现代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要团结起来,建设富强的中国,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爱党情感;观看建国60周年阅兵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了解祖国改革开放来的伟大成就;参观文物古迹,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爱我家乡。关心家乡,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文明,物产、风土人情。感受自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知道国富民强的道理,为家乡的繁荣昌盛作贡献。

感恩教育。使聋人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的培育之恩、军人对我们的保卫之恩、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

体会幸福。体验健全人的工作,了解健全人生存现实,帮助聋人正视社会现实,合理评价自己,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能理性择业。认识自身特点,学会合作、竞争就业。了解社会上还有很多比自己更为不幸的人,学会帮助他人。

挫折教育。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很难免的。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帮助聋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聋生及时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习惯养成。培养良好卫生、文明、学习习惯,促进全面健康发展。

友谊交往。了解健全同龄人的学习生活,增加聋人和同龄健全人的接触,融入正常的社会群体,正确处理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组建多元化的朋友群体。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人际交往的空间越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机会就会越多,就越能保持心理平衡,就会感受到他人的喜怒衰乐,他人的关心帮助,心胸就会变得开阔。通过与他人交往,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在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

守护心灵。充分认识“黄、赌、毒”对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参观劳教所、监狱、法院审判,使聋人真实地感受到自由的重要,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法制观;邀请法院领导做讲座,通过大量鲜活案例,向聋人介绍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知道遵守法律制度应该从小培养,从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起。

珍爱生命。了解生命、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观看汶川地震专题,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学校聋人的应急避震能力;进行消防应急预案演练,增强聋人自护、自救能力;适度地向聋人进行性科学和性道德的教育,使聋人自尊、自重,为其终身的生殖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聋人交通安全意识和规避交通事故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榜样认同教育。观看残疾人艺术团表演、残奥会开幕式,榜样教育系列活动,帮助聋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树立残而不废,自立自强的精神。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桥梁,是使教育面向社会的重要方式,是促进聋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5: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一、立足**县情,在注重加快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兼顾社会公平,切实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

**县地##,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XX平方公里,人口XX万,XX个乡镇中有XX个乡镇属于条件较差的山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到2001年,全县还有省定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7.5万,占人口总数的10.7,其中特困人口4.5万,占贫困人口的60,造成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素质低下、身体残疾、身患大病、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我们充分认识到:

抓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提出并推进了“以增加经济总量,增加财政实力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城镇化,拓展以旅游为主的三产业”的“三增三化一拓展”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0年以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4,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加了1097元,使我县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变成省级贫困县。同时,我们坚持用解决贫困的办法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大力开展扶贫攻坚,帮助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激发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抓好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重视维护社会公平,高度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困难,经常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了民困、解民难,较好地处理了效益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

抓好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在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居民贫富不均等社会现象,部分城乡弱势群体甚至居无定所、生活无着,导致弱势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了一定的不满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通过建立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消除了“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较好地化解了社会矛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救助方法,着力构建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住房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失学救助、残疾人特殊救助为主体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

在建立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践,大胆改革创新。一是决策思维创新。按照“区分轻重,注重缓急,点上突破,面上推广”的原则,分别实施临时、紧急、短期和长期救助,让不同类别的贫困群众都能得到有效救助。二是救助观念创新。改变过去救助“政府一杆子插到底”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人有难,众人扶持”的社会风气。三是救助方式创新。一方面,注重给贫困群众“输血”,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另一方面,注重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突出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为他们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以实施“五大救助”工程为主体、“四大援助”为辅助的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

1、实施城乡特困人口生活救助工程,让他们生活有着落。一是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2002年税费改革以后,我们就对1611名“五保户”落实了每人每年800元的养老金,2003年扩大供养了2870人。从2004年开始,我们修建了农村敬老院9所,对300多名“五保”老人实行了集中供养,2005年又增加了100人。二是实施农村“非五保”特困家庭生活救助。2003年4月,我们在下乡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非“五保”特困人口生活相当困难。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这部分人进行最低生活救助。第一批救助了1250人,每人每月给予3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2004年,我们扩大救助了8000多名非“五保”特困人口。到2005年底,保障人数达到10200人,救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20元。三是认真落实城镇低保政策。对9800多名月收入低于150元的城镇居民落实了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金按时足额实行打卡发放,人均月补差达到62

元。

2、实施城乡特困无房、倒房户住房救助工程,让他们住有其所。2003年春节前夕,我们组织县级领导走访慰问农村贫困家庭了解到全县还有300多个特困农户因灾因贫倒房、无房居住的情况,县委、县政府立即向全县广大干部发出号召,对这部分特困农户实施建房救助,由县里拿钱、乡镇组织、党员干部帮工为他们修建“爱心房”。仅2个多月时间,就筹资230多万元,建起“爱心房”316栋790间,使812名长期无所栖身的特困农民住进了新房。2003年,县委、县政府又筹资800多万元,帮助农村因灾倒房且无自救能力的重灾户解决住房困难,建起2880栋“爱民房”。到2005年底,共建“爱心房”、“爱民房”3385栋,解决了10500名农村人口的住房困难。2004年,我们又针对部分城镇下岗特困职工住房难问题,全面启动了城区“安居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500多万建成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1000户城镇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当年就有150户城镇特困家庭乔迁新居。目前正在建设第三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

3、实施城乡特困家庭大病医疗救助工程,让他们病有所医。为解决城乡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2003年我们大胆决定,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贫困户大病医疗救助,对患有尿毒症、重症肝炎、重大意外伤残等8种大病的城乡困难居民,每年一次性补助3000—5000元医疗费用,让他们病有所医。2004年又启动了城市大病医疗救助。县政府设立了医疗救助办公室,每年县财政安排预算资金50万元,向社会募集资金80万元,设立大病救助基金。如易家渡镇唐家堰村白血病患者陈文学,为治病家里已经倾家荡产,我们先后通过医疗救助、社会捐赠等形式为其支付医疗费用6万元,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实施这项救助工程以来,已为1470名特困大病患者支付救助金230多万元。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也设立了贫困患者医疗救助专项基金。近3年来,仅县人民医院就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400多万元。

4、实施城乡特困家庭子女失学救助工程,让适龄学生不失学。为保证城乡特困家庭子女和孤儿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采取多条途径救助失学子女。一是捐资救助。从2003年开始,我们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捐献年工资总额的1、学校救助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扶贫助学制度,并成立了“教育捐赠中心”,已募集扶贫助学资金860多万元,救助贫困学生8779人次。原**一中学生胡泊,母亲高度残疾,多次面临失学危险,我们及时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他解决了3万多元助学金,让他顺利进入湘潭大学深造并完成了学业;二是对口救助。2003年以来,我们坚持县级领导带头,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结对助学。目前,已有50多个市、县、乡镇单位在我县结对助学607人,落实扶贫助学资金33万元;三是奖励救助。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都给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新生颁发政府“大学新生奖学金”;县人民医院也设立了“博爱奖学金”;香港人士发起成立了“刘志宏、何镜波高考奖”。目前,已奖励贫困大学新生750人。四是认真落实国家政策。仅2004年,我们便为8405名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书杂费210万元;2005年,已为22701名学生发放“两免”和扶贫助学资金907万元。同时,逐步把县级助学资金重点向贫困高中生和应届大学生倾斜,从去年9月开始实行了助学金制度。

5、实施城乡残疾人救助工程,让他们残有所靠。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自救能力差,对他们进行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助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200万元,使1600多名残疾人通过康复治疗恢复了健康,其中每人资助1500元,为1100名肢残人安装了假肢;资助20万元,为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治疗,使185名患者重见光明。投入资金100万元,通过分散和集中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使526名残疾人找到了就业门路,特别是让100多名盲人在按摩院找到了岗位。通过助学救助,使160多名残疾学生考上了高等学府。2004年,我们还每人单列资金3000元,对120名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实施建房救助,解决了他们住房难的问题。

在重点推进上述救助工程的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临时和灾害应急救助、就业援助、司法援助、科技援助等制度,形成了覆盖广、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弱势群体的各种困难。

三、切实加强领导,强化保障,严格监督管理,初步建立了运作规范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机制

城乡弱势群体救助,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远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坚持从长远出发,逐步建立了规范运转的长效机制。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几年来,为把城乡弱势群体救助抓好、抓落实,县委、县政府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县里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民政、教育等有救助职能的20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救助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社会救助。各村(居)建立了社会救助申报点,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级级有人抓、层层抓落实的社会救助组织体系。同时,对20个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责进行了规范,如县民政局承担主管、综合、协调职能;县财政局负责救助资金的管理监督;县教育局负责教育救助政策的制定及组织实施;县残联负责残疾人生活困难救助;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城乡失业人员进行就业救助等。县长每季度对各成员单位的进行一次调度,县委书记每半年对救助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县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每半年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汇报一次情况。

2、归口管理,形成合力。社会救助体系包含着多个单项社会救助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内容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单位,只有实行归口管理,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救助资源的最大效益。为此,我们要求:所有社会救助由县社会救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项救助款物进行终审。成立了社会救助管理局,作为具有行政职能的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救助对象的申请受理、救助款物发放方案的拟订、救助政策和信息的衔接和汇总等日常事物,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负责制度间的衔接和制度各要素的配套,负责社会救助资源的整合和高效运用,从而改变了过去救助“一盘散沙”的局面,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合力。

3、整合资源,保障资金。为了给社会救助提供资金保障,我们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地措施。一是努力增加财政投入。我们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千方百计地为社会救助多提供资金支持。近几年来,我们每年用于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都在400万元以上。2004年,财政支付的社会救助资金达到了473万元。2005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增加了100万元预算用于社会救助,使社会救助资金达到了573万元。部分乡镇也设立专项救助基金。如新铺乡就安排资金25万元设立了大病救助基金,及时对本地工矿企业的矽肺病患者进行救助。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对国家下拨的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我们坚持做到专款专用,不搞任何挤占挪用。三是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我们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和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对社会救助的支持,积极开展“助学日”、“助残日”、对口捐助、慈善捐助等活动,多方筹措救助资金,弥补政府救助资金的不足。近几年来,从社会这条渠道筹措的救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白云乡74岁的退休教师文非,1993年发起成立“扶贫助学基金会”,十多年如一日,已累计募集资金34.9万元。资金得到保障以后,社会救助领导小组根据年初规划,研究统一的资金配置方案,确定救助项目,由各主管单位分别组织实施。

4、规范操作,严格监督。为了使救助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规范操作程序。对每项救助的原则、对象、程序、标准、款物发放等做了详细规定,还编制了社会救助体系网络图和程序示意图,实现了救助的全面覆盖和公开透明。二是严格资金管理。为保证将社会救助资金不折不扣地用在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身上,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和财务监督的实施意见》,在各乡镇区设立了“社会救助资金”专用帐户,每年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审计,确保了资金安全。三是加强社会监督。我们推行了“三公示”、“四公开”制度,即:村级评议公示、乡镇核查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公示;救助程序公开、救助对象公开、救助内容公开、救助标准公开。还专门在县救助办公室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在各乡镇设立了举报箱,在每个村(居)聘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社会救助义务监督员。建立了社会评议制,定期将社会救助情况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公布,并通过政务、村务栏定期公开。

几年来,我们通过实施社会救助工程,建立科学的城乡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是改善了干群关系,凝聚了民心。通过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群众家里,使贫困群众得到党和政府给予的实惠,广大群众耳闻目睹,深受感动,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增强了,对干部的亲切感加深了,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凝聚了民心,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合力。白云乡康坪村梁典金老人得到了社会对他的救助后,动情地说“我经历了许多事情,原来对共产党的干部不关心老百姓困难有看法,现在觉得不是那回事了。”

二是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城乡弱势群体的生活难、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等突出困难,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化解了社会矛盾,确保了社会和谐安宁。近几年来,我县没有发生影响大的群体性越级上访、因矛盾激化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重大恶性暴力案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

三是激发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活力,调动了民力。通过实施社会救助,解决城乡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加快发展夯实了基础,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白云乡晏家棚村残疾人晏新华,1998年9月通过县残联安装假肢后,开办家庭经销店,大力发展种养业,每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成为“康复扶贫脱贫典型”和“残疾人自强模范”。2002年以来,共有5000多人通过社会救助走上了富裕之路。

篇6: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林州市民政局

在林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市的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各类民间组织迅速成长并日益壮大起来,它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目前,我市共有民间组织147个,其中社会团体6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1个,涉及教育、劳动、科技、体育、农业、商业、文化、民政、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五年来,共注销民间组织15个,撤销9个,法人变更登记18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严格登记,强化监督,促进民间组织规范管理

1、抓好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民间组织体制建设。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民间组织实行双重管理的政策法规,经常主动与业务主管单位沟通情况,督促业务主管单位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指导民间组织建立民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办事制度,形成了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

面,切实加强了对民间组织的管理。

2、开展民间组织管理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民间组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抓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民间组织的违法行为,打击非法民间组织,确保民间组织的纯洁性。为营造良好的民间组织发展氛围,根据国务院和民政部《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我们多次会同纪检、公安、工商等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密切协同,对全市民间组织进行执法集中查处活动,依法取缔了“世界民建自富基金总会”等非法组织,有力打击了非法民间组织,进一步规范了民间组织行为,起到了教育、警示和威慑的作用。

3、落实收费许可,规范社团涉企收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的社团收费工作,我们按照省市要求,对社团会费收取作了明确规定,严格要求收费的社团认真履行会费标准制定和修改程序,严格执行会费收支公开制度,严格实行收费许可制度,严格民间组织票本专用制度。同时,在全市社团中开展了清理和规范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使社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多和滥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减轻了基层和群众负担。

4、对民办学校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按照民政部和

省、安阳市要求,对全市50个民办学校进行了个体变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进行了变更,为保护其合法利益提供了保障,对9个未办理变更手续的民办学校依法进行了撤销登记。

5、举办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培训班。为贯彻落实财政部、民政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通知”精神和省市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我们会同财政局对全市民间组织的会计人员进行了新会计制度培训,使我市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

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在全市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扎实开展了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我局被省民政厅表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组织奖”,林州市爱心幼儿园被表彰为“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林州市成品油协会等3个单位被表彰为“河南省先进民间组织”。

一是健全组织,加强协调,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组织保证。为加强领导,成立了林州市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制发了《关于开展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的通知》。二是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提供制度保证。三是广泛宣传,-3-

全面动员,为扎实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确保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取得突出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加快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步伐,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遵循边发展、边登记、边规范的原则,放宽登记条件,简化登记程序,走出了一条农户自发、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路子。截止目前,全市共登记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6个,备案29个,涉及养猪、养兔、种子、饲料、沼气、农民用水、中药材种植、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为推动全市农村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领导重视方面,市里调整充实了由市领导任组长,各乡镇及民政、财政、农业、林业、市社、土地、畜牧、科技、税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范建设工作纳入16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目标考核内容,签定责任书,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要培育发展1—2个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专

业经济协会。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过程中,我们对提出申请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坚持实行登记和备案“两条腿”走路,降低准入门槛,减少批准筹办环节,坚持条件成熟一个,注册登记一个,规范管理一个,促进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

四、开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

做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将按照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强化服务,积极引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推进重点业务工作,力争行业协会改革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不断开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新发展。

上一篇:精选幽默励志名言下一篇:邮轮酒店认识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