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

2024-05-02

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精选7篇)

篇1: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

◇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

成功阶梯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侯城学校小学部

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

根据县教育局课改的精神,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改革以往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多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学生评价结果表现为特色卡、档案袋、等级、学校荣誉,学生评价的最高表现形式为“十佳少年”、“五好学生”、“学习标兵”、“特长少年”、“进步少年”等荣誉。

依托小组合作评价和特色卡评价在全校开展“创建和谐校园,完善自我形象,争当各项标兵,共为侯小争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第二阶段:自我完善阶段;第三阶段:推荐审查阶段;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第五阶段:事迹宣讲阶段。贯穿整个学年,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推荐,学校审查等手段促进学生完善自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和奋斗方向,从而形成一种人人争先、奋发向上的育人氛围。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年级各类标兵楷模评选细则》、《侯城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以班为单位划分小组,修订班级小组评价细则。

不仅让每位教师明确,同时也让学生心中有方向。

1、学校领导利用校会宣读各类标兵楷模评选细则;

2、上的各类标兵楷模代表以班组队,由班主任带队各年级交叉宣讲,事迹报告、交流经验。

3、在此基础上,各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学习各类标兵楷模评选细则,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确定努力的方向。

第二阶段:自我完善阶段(过程性评价实施阶段)

各班学生自我管理,师生共同制定小组捆绑式评价细则、特色卡发放原则。各班课任教师要根据各班细则评价学生,随堂发放特色卡。

我校根据学生的表现,只要学生有亮点,就发相应的“特色卡”。上课发言很积极,发张“积极发言卡”;值日很认真,发张“工作认真卡”;考试进步了,发张“学习进步卡”„„

签发特色卡,由各课任老师及班主任进行,卡的背面要有教师签名、发卡时间方可生效。

班干部要从纪律、卫生、文明礼貌、道德品质等方面监督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好人好事及不良行为都记录在记录本上,当日公布各组得分、失分、得卡情况。组员的得分累计为小组得分。每个组员随时都能看到自己小组和别的小组的得分情况,激发了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分数每节课都在变化,竞争每节课都在进行。

建立“每周之星”评价制度。每周利用班会时间各小组自评、互

评,汇总得卡情况、得分情况,并记录在小组记录本上,同时选出每周优胜小组。让学生知晓自己小组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和其他组的差距,找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在每周一评的基础上,每月一小结。每月第一周总结评价上月学生综合表现情况,填写《侯城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卡》。“成长记录卡”主要填写五部分内容:特色卡汇总、自我评价、小组得分、小组评议、评价委员会意见。自我评价的时间为两天。在自我评价后,利用班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一方面总结小组得分、失分情况,另一方面人人对小组内其他成员提出建议、努力方向。评价委员会意见在班主任征求课任意见后对每个学生提出建议要求。表现好的学生写清下阶段努力方向,要有具体的指导办法。在道德品质、学习、纪律、卫生等某一方面有问题的学生,采取在卡片后备注保证书的方式,评语暂时不填,到下月评价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再填。表现良好可让其收回保证书,教师对其重新定位。这一环节可以促进师生对话沟通。班主任每月至少有一次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机会,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为润物无声的谈话方式,走通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解决了问题。

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由学校组织评选“合作之星”(1个)、“优秀小组”(3个)、奋进小组(3个),表彰面达到一半以上。

每学期末各班抽出一天时间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依据《侯城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几方面评价。对每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量化,评出等级,并在班内公示。评

价结果要装入档案袋,作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第三阶段:推荐审查阶段(终结性评价阶段)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即每年的4—5月份,学校成立由教导处、政教处、班主任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依据过程性记录情况,分年级根据各年级评分细则,评审“十佳少年”(全校选拔十个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学生)、“五好少年”(指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电脑创新大赛中积极参与并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五方面优秀的学生、“学星少年”(思想过关、学习优秀而其他不达要求的)、“品优少年”(学习进步幅度大、对班级贡献大、有典型事迹的)、“特长少年”(体育、音乐、美术特长生、信息、劳动卫生先进个人)。

这一环节先由班级投票表决选拔各类楷模,然后提交到学校评审委员会。学校评审委员会结合各处室记录情况审查后公示一周。在此期间,如有反馈意见,一方面调查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手段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问题并写保证递交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表决通过,或降格处理或取消资格。

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5—6月份)

1、班级评审委员会对各类标兵楷模赋予富有个性的颁奖词;

2、学校召开隆重的颁奖表彰大会;

3、学校一方面做成版面张贴在楼厅中,各类楷模的照片下是每类学生的富有个性的颁奖词。另一方面制成精美相框送给学生作留念,同时反馈给家长,分享喜悦。

版面在期末考试前做好张贴,通过及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逐步形成了学“星”学“佳”、追“星”追“佳”,互学互帮、勤学知礼、文明向上争做合格公民的良好校风。

第五阶段:事迹宣讲阶段

学校组织“十佳少年”、“五好少年”、“班级旗舰”组成报告团,宣讲各类楷模的典型事迹。本次报告会与开学时的经验交流相衔接,成为一个循环体系。

期末考试结束后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再次对学生量化,评出等级,并在班内公示。评价结果要装入档案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多种评价方式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差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我们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在快乐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确如此,两年来我校师生的实践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完善制度,创设更好的环境,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引子:曾经有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四十九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我们感谢这位母亲,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对孩子,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怀和鼓励。也给我们教师一个启示,用心为他们设计一条用爱和鼓励铺成的通往成功的路,告诉他们:其实,清华,并不遥远!我校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共同制定了一套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对我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为保证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质量地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

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评价的基本方法

我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卡”评价,即侯城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卡、综合素质评价卡、家校联系评价卡。根据课改精神,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成长记录,即特色卡评价过程记录。

(一)、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通过特色卡给予关照和偏爱,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无论哪一个学生作出成绩,都予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

2、全面性原则

新课改下,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特色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而设计的,从体现能力的“优秀作品卡”到注重过程的“精彩发言卡”,“创新意识卡”以及培养正确情感态度评价观的“文明礼貌卡”和“积极合作卡”,基本涵盖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评价的主体性,综合性、形成性,并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平等性原则

首先,“特色卡”中的十四项内容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从客观上肯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特色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设计内容宽而广,承认学生的差异。这样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点长

处,就有得卡的机会,而不必考虑学生是否是“优生”,是否是“班干部”,是否上节课已经得过卡,也就是说“特色卡面前人人平等“,从而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时效性非常强,评价越及时,激励作用越大,这就要求评价的操作必须简单易行。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的发言、灵感火花的碰撞、精美作业的展览、创新思维的表述,亦或课外文明的表现,老师签字后就可以发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了。学生整理好放入自己的成长袋,每月一统计,每学期一评比,这样的操作简单易行。

(二)、评价过程

Ⅰ、过程性评价

1、特色卡简介

我校在认真学习新课改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新观念。设计和使用了以下十四种特色卡,并在每张卡片上,印制了各种激励性名言、俗语。这些卡中有体现道德品质的“文明礼貌卡”、“热爱集体卡”,上面分别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我唯一的理想就是为大家服务”;有体现公民素养的“遵守纪律卡”、“工作认真卡”,上面分别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我应该做,所以我能做好”;有体现学生能力的“优秀作业卡”、“创新思路卡”、“精彩发言卡”或“成绩优秀卡”、“学习进步卡”,上面分别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新的失败比模仿的成功更强”,“闪烁而出的语言,点石成金”,“是金子准会发光的”,“进步是目的,理想是标准”;有体现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合作卡”、”积极发言卡”,上面有“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不要认为

机会会第二次敲门”;有体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比赛优胜卡”、“特长展示卡”、“优秀作品卡”,上面分别有“谁做的最漂亮,谁就能获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是创作的源泉”。这些卡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并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特色卡的操作使用

特色卡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设计的,符合学生实际,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改变了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让学生把学习变成,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和发展提升的过程。

首先,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优良表现适时发放相关特色卡,进行激励表扬。凡是在课堂上或活动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可获得“积极发言卡”,若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且表述准确、语言流畅,就发给“精彩发言卡”。

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赏析这篇文章的精彩片段后,老师提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出你的理解,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放声唱起了《好汉歌》,当铿锵有力的歌声响起时,同学们自然想到了路见不平、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义举,同学们为之喝彩,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此时老师发给这位同学“精彩发言卡”,这样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如:对课内外作业书写认真,准确率高的发给“优秀作业卡”,在班级组织的各种书画作品,小发明,小制作,征文,手抄报等展览中,获奖的学生发给“优秀作品卡”;在各项比赛中,在各科组织的课堂测试中或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发给“成绩

优秀卡”;对所有在学习上勤奋努力,不同层次地取得进步的学生,发给“学习进步卡”;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发给“比赛优胜卡”;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活动,还是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相互合作及扶贫帮困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发给“积极合作卡”; 如在音、体、美等艺术类及各种学科竞赛中能够大胆地展现自我,在某一方面能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即发给“特长展示卡”;学生思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有创意就发给”创新思路卡”。

如:在一堂题为《优美的校园》美术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拓展。这是一堂室外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校园建筑,并利用已学过的透视、比例、构图等方面的绘画知识对建筑物进行写生练习。由于在室外上课,学生情绪高涨,在作画过程中,教师不断在各组巡视辅导,与学生交流。遇到有困难的学生,就鼓励他放松情绪、放开思维、展开想象。三十分钟的写生很快结束了,从收起来的作业看,许多同学不仅做到了认真观察、细心描绘,而且有好几张作业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将原有的建筑作了改动与添加,使画面更加美观,从中也折射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激发,老师表扬了这几位同学,号召大家学习他们,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好思想和敢于表现自我的设计思维,并发给他“创新思路卡”。

第三,每周班会时间举行评选活动,由个人申请,小组讨论,班级投票表决发放“文明礼貌卡”、“热爱集体卡”、“遵守纪律卡”。

如:我校某班有个男生,家境贫穷,本人却似乎天性顽皮,经常做一些令周围同学头疼的事:上课说话,乱丢垃圾、纸屑,与周围同学打闹,甚至有一次爬到变压器上去掏鸟玩,被电击飞在地。真能把人吓死!可是,在他治疗期间,同学们没有嫌弃他,而是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度过难关。在班里,每当他有了失误,甚至损坏了公物,同学们都能用宽容的心理解他、帮助他。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他逐渐转变了,变得自信起来,“随和”起来,主动为班集体做好事,积极劳动,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看着他的变化,同学高兴,老师欣慰,于是“特色卡”在他惊喜的眼光中发到了手中。

签发特色卡,由各课任老师及班主任进行,卡的背面要有教师签名、主要事迹及发卡时间方可生效。特色卡每月一小结,汇总在学生成长记录卡中,并有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共同提高。每学期末,根据得卡情况评出等级,对达优的学生学校授予“希望之星”荣誉称号,对单项卡数最多同学以“xxx之最”进行表扬奖励,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同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总之,“特色卡”在学生过程性评价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它集科学性、教育性、可行性、民主性、发展性为一体。

学生成长记录卡的内容包括十四种特色卡的汇总、学生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评定和小组评议共四项。每月填写一次,属过程性评价。

1、特色卡汇总

特色卡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校内外表现作出的一种评价,涵盖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方面。每月一次汇总时,各小组成员相互验证特色卡后,由小组长在表上相应卡后填出张数,并统计出综合张数。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在成长过程中的得失,主要内容

要从以下方几个方面进行填写。如在某一项活动中得到表扬奖励,哪些方面表现优秀、突出,有什么违记的现象,都要真实、客观的将其记录下来。如有过失将要提出以后的希望、争取在下一阶段做好,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开放性参与、监督。

3、学业成绩评定

本项要充份发挥考试功能,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教师根据所设科目,选择相应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4、小组评议

小组评议一栏,由各班成立的班级评价小组填写。评价小组成员由各班带课教师2-3名和五名学生代表组成。填写内容分为定性评价的评语和定量评价的等级。评价小组应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等到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Ⅱ、终结性评价

家校联系评价卡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卡是终结性评价,每学期一次。

1、家校联系评价卡,是反应家长的评价信息,由家长来填写。这是家校联系共同教育督促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期末,学生家长根据表上的分项内容,在相应的等级栏内打对勾,并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便于学校更进一步管理与教育。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卡

由各班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根据每月一次填写的学生成长记录卡内容,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并评出等级。评价各方面内容中各要素的等级,可分为:A(好)、B(较好)、C(一般)、D(较差)四级。对各要素的等级综合评定后,作为六大方面的总体等级,给学生以最终评价。每学期每班总体评价,获A级的学生数不超过本班人数的

35%。

三、评价的管理制度

1、成立学校评价委员会 组 长:由校长担任 副组长:由校委会成员担任 成 员:由各班班主任担任

2、建立公示制度

学生在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班级公布,“希望之星”、“特优学生”等荣誉,在校会上公布,接受学生的咨询。

3、建立举报和申诉制度

学生、教师、家长对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向学校评价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

4、建立奖励制度

每学期,学校要对各班评选出的各方面的优秀学生与组织,评价优秀的班级进行奖励。

⑴、希望之星:每学期对班内特色卡总数最多的前五名学生,进行奖励,获“希望之星”称号,并拍照出榜公布。

⑵、特色卡之最:班内各项特色卡数量最多的学生将以“XXX之最”命名奖励。

⑶、“特优生”和“学习进步奖”。对学业成绩优秀的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将颁布“特优生”荣誉证和“学习进步奖”。⑷、最佳评价班级:由学校对各班组织填写评价的情况进行评估,对能及时、公正、客观、认真地进行评价的班级,给予“最佳评价班级”荣誉。

5、建立评价档案制度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档案资料,学校要及时建档,妥善保存,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这一系列评价制度的实施,象春雨润物,看似无声,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改变着校园的面貌。一张张看似简单的卡片,却起到了不平凡的作用。特别是“特色卡”的推行,由表及里,内外兼顾,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人文情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实施以来,学生的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均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对自身价值、目标理想、人生理念有了清晰的认知,在学校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同学们团结一心,发奋努力,一同走过风风雨雨;有困难时,一起想办法;有欢乐时,一起分享;流泪、流汗都在理解和宽慰的笑容中。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确如此,两年来我校师生的实践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完善制度,创设更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铺就更宽、更广的路。

篇2: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

搭建教师成长阶梯

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在思想观念上,行使教育管理权力的人,应该把教师看成是办学最大的、最具活力的资源,教师的思想境界、工作质量、潜在能力的调动、运用和发挥,可以转化为较高的办学效益。教师能够胜任社会赋予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学校就会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

目前仍有部分的教师和校长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因而没有把搞好教师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还有部分校长、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搞评价,把日常工作与评价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认为评价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

(二)评价制度结构不合理。

目前,从结构来看,还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或者是校长(评价)→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缺乏充分的信息和数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课堂听课搞突然袭击。经常依靠办公室、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制度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由于目前教师评价制度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教师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教师评价制度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而学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评价标准

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在此依据上上,应该逐步明确以师德为首的内容体系。其中包括:第一,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学生,工作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第二,教师的法制意识。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要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任务、要求、义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要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学科水平。在现代教育中,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知识。第四,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班级等学生群体的管理能力,家访及做学生思想工作、心理疏导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第五,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做班主任或其它教育工作的效果,教师学科教学成绩,教师著述、论文、报告、科研成果。在诸项评价内容中,尤以师德和法制观念为要,在很多评价中采取了师德和依法施教的一票否决,如每学期教师的述职和考核,如果出现了严重违犯师德和违犯教育法规之事,考核则为不合格。

(三)制定评价方案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评是主要倡导的评价形式,也是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它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可依据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本校的师资情况,拟定出A类和B类评价内容和标准,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作为C类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表。比如:在教学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中,学校把“教学目标”定为A类目标;将“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的学习者”作为B类目标;教师也可把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有发言权、培养协作精神、关注学生思想行为方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作为C类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发展中,利用不同方式写出教学发展体会、教学日记、周期性总结等形式的自我监控总结材料。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一般每学期两次专题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每学期不得少于四至五次),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让性格内向、不敢在教师面前评价教师的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心里话。一周开一次信箱,一月做一次总结,也可设计学生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自己孩子在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是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征求家长对学校,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每学期要按时完成全班学生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并认真做好记录;学校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了解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由学校和任课教师联合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让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可以在平时,也可以在家长开放日)。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导力量,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教师对每一位教师的评价,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常规的落实、教改实验的进展、课堂教学的设计、改进与效果等。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在一个学期中,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

三、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

(一)导向功能

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对教师的评价过程自然会具有导向的功能。

(二)激励功能

教师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这是评价的一种心理功能,驱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活力。因而评价在客观上也对学校、干部、教师起着督促作用,激励其内部潜藏的积极因素的发挥。

(三)馈矫正功能

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的把握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中的长处与短处。这样便于学校和教师经常调节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不断地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目的。

(四)鉴定功能

对一所学校,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必然会有评价的结果,这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校,教师具有鉴定的功能。只要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那么评价的结论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因此,通过评价来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

篇3: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

(1) 变评价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评价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学生教育管理中, 多给学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我们的家长会以正面表扬肯定为主;个别问题不当面批评。每次考试之后, 我们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成绩汇报单和成绩曲线图, 结合自己的考试成绩和中考的目标成绩,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期中考试, 我们精心地准备了“跃马扬鞭正当时”表彰会, 会上设立了优秀担当奖、优秀宿舍奖、成绩卓越奖、自我超越奖、年级组长奖, 全方位大力表彰学生。

(2) 变挫折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生活中, 每一个人时时都面临着挫折与失败,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是我们毕业年级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学生的出现与抗挫折能力是有关系的。如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经过努力一段时间后, 成效不显著, 即对自己丧失信心, 悲观失望, 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障碍时, 内心产生焦虑, 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 解决问题, 而是一味苦恼和不当发泄甚至破坏公物;还有的学生家庭出现问题, 父母离婚, 再组建家庭, 又生了一个小孩, 自己感觉苦恼, 放弃人生追求。针对这样的问题, 年级通过拓展训练集体活动, 有计划、有意识、有组织的设置一些适度的困难、问题和障碍来训练学生的承受能力, 提高学生的勇气, 磨练学生的意志。最为典型的训练如亲子活动中“报数”的游戏使学生找到了自己落后的原因, 知道了“今天是谁为你做俯卧撑”。成功者找方法, 失败者找借口。

(3) 变竞争与合作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要团结, 要合作, 更要竞争!没有竞争对手, 学生就会消沉, 有了竞争对手, 学生才会有战胜对手的信心, 有了竞争, 学生才能发展, 有了竞争, 年级才能进步!为此我们在年级按照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了七个团队。班级之间对应的团队要竞争, 班内的团队之间要竞争, 团队中的同学要竞争, 通过这样与他人竞争, 与自己竞争, 以竞争促进发展。年级提出了团队竞争, 班级给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予以配合, 每组由学习优秀生, 中等生和学困生构成, 学习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 促使他们在积极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 帮助和带动本组其他成员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 并营造出浓厚的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这样年级有团队, 班级有小组, 让每个学生都在竞争与合作共同前进。

(4) 变目标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成功就是设定目标并达成目标。初三一开始年级组长就提出三个层级的年级工作目标:明确奋斗目标, 全方位进入角色;懂得责任担当, 夯基础提高能力;拼搏自立自强, 下苦功超越自我。为此年级广泛开展目标教育、理想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中考目标与当前的月考目标。告诉学生中考的成功从每次月考开始, 月考的成功从每一节课开始的道理。

(5) 变教育契机为学生成长的阶梯

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事物发展或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关键、枢纽, 决定性的环节。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抓拄机会, 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教育学生,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契机是经常的, 大量出现的, 同时又是稍纵即逝的, 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思考、善于鼓动、善于走进学生之中。其实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是教育契机, 比如我们初三年级捕捉到了课间操这个教育契机, 集合速度最快, 第一次得到了全校表扬, 之后老师们再鼓励表扬, 学生们热情高涨, 自信十足, 我们初三年级连续做到了课间操集合速度最快。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年级、班级的凝聚力,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让每一个生命精彩让每一粒种子发芽”, 教育学生要做一粒树的种子。不要像小草的种子那样容易地破土而出, 要像树的种子一样深深地埋在地下, 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将根系深深植于泥土深处, 把枝叶伸得更远更高, 高高耸立于大地之上。我们在升旗仪式上让学生准备“初三, 我们拼了”的发言;我们在家长会上以青春的名义向母校的庄严宣誓;年级的板报上, 学生们对未来的憧憬与必胜的决心凝聚在“拼”和“WIN”字…在这些学校的活动中, 我们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搭建阶梯。

就这样, 在开学两个月的时间里, 我们的教育教学已初见端倪, 学生整体情况从懒于思进, 逐渐到思变求进。1班课堂面貌好转了, 在稳定中求发展;2班集体荣誉感增强了, 在进步中迅速转化;3班学习习惯加强了, 在较高的学习热情中求提高;4班学习风气浓厚了, 在竞争中求奋进。初三整体面貌的提升, 不同基础学生的进步, 全体老师更加自信地在等待和努力中积聚力量, 在坚守和耐心中实现灿烂的绽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我们会牢记校长的教诲“给问题解决更多方法、给学生发展更多机会、给学校教育更多可能”, 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一个成长的阶梯。

摘要:保证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 在初三毕业年级工作管理中尤为重要。

篇4:生涯教育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

创设情境——让生涯目标更高远

情境育人是育人的重要方式,我们采取动静相结合的方式让生涯教育既看得见、听得到,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学生中产生共鸣。

固化的情境。如用校史馆传递历经百年积淀已逐渐形成的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传递李大钊、蔡元培等前辈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传递革命运动中涌现的爱国热情与爱国行为;校园内的日晷默默提醒师生珍惜时光;各种文化石、文化亭、楹联牌匾等传递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教导着一六一人的德与行。

流动的情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一次次的主题班会、年级会、校会,一次次的参观、社会实践活动,都是流动的教育情境。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体验着、成长着。

找准策略——让生涯教育有途径

我们采用以生涯规划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的教育策略,将教育之根扎在深处、扎在实处。

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我们请我校老师和北大教授从不同的方面为学生进行价值观探析和生涯探索。班主任还结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发地方教材《高中生涯规划与管理》引领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涯信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对自己的客观分析与家长共同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生涯规划报告。

利用榜样作用激励学生。我们邀请毕业生崔晴回校为学弟学妹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她在传媒大学读研,是传媒大学最年轻的编剧。她的剧本《十五岁的笑脸》,主要记录自己的校园生活,已经被搬上荧幕。

通过体验教育强化学生目标兴趣。通过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职业体验需求。我们建立了10多个代表不同类别和方向的社团组织,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爱好和需求。利用参观传媒大学电视台、中电科技、国家电网等,帮助学生真实了解职业要求。北京电力展厅和西单变电站已成为高中理科班的另类教室。学校还利用主题活动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如模拟人生拍卖会,促进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为学生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我们给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与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例如:协助学生会成员组织跳蚤市场活动、卡拉OK赛、器乐演奏比赛、献爱心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多元展示和竞赛。

用好资源——让生涯教育有抓手

用好学校特殊资源——开展“四走进”特色教育活动。走进央企:了解、感受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强爱国热情。走进第一产业:组织初二年级全体师生走进北京最美乡村——留民营,直观感受课本上所说的“农村生产结构调整、新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真正意义”。走进高校:组织参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科研院所等,让学生感受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走进中轴线:带领学生走进大栅栏、故宫、国博、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组织学生走进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立下“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的青春誓言。

用好生涯人物资源——开展“面对面”式的教育活动。与名人面对面:我们邀请社会名人和各行各业的卓越人士如航天英雄景海鹏、张晓光等来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学生真切感受踏踏实实做学问的重要。与师长面对面:我校尝试导师制管理,利用教师资源为学生做生涯规划指导,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与学长面对面:安排毕业学长张牧云、周泽宸、李娴姝、崔晴等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在校时是如何确立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的。与家长面对面:请家长进校,为学生讲解职业特点、职业人应具有的素养等,帮助学生明确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首先要做好人,然后是做好学问。

篇5: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

2009年9月,高安路第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读书阶梯伴我成长》完稿,全校学生开始正式使用这一教材。回顾起来,这一课程经历了三年的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既求“有”又求“优”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实施好国家课程,还要开发、实施好校本课程,以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证明,能考高分的是人才,下一手好棋,打一场好球,写一手好字,唱一口好曲的也都是人才。因此,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校本教材、转变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层面上,更应该考虑课程的依据、主体、途径、目的、方式、实施及评价等诸多要求。一门好的校本课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赶制出来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只有经过精细打磨,才能结出硕果。

怎样打磨呢?首先是选好主题。纵观近年国内语文校本课程的走向,大多受“亲近母语”流派的影响,所设计的语文校本课程较多地关注了读本的内容和体裁,忽视了读书习惯的养成。而学会读书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其中涵盖了情感、习惯、态度、意志、方法等等。鉴于此,我们设计了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语文校本课程。我们相信,如果能扎扎实实地上好这些课,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有了主题,该怎样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呢?毫无疑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也就是说,要针对小学1~5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相应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继而形成习惯。

我们始终认为,学语文,主要就是学读书,如果能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又掌握了恰当的方法,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让本教材不同于一般的课外书,就要为学生的阅读精心搭建一个成长的阶梯。经过几番试教与修订,我们确定了教材编写序列:

一年级上:认识学校图书馆

一年级下:整理我的书

二年级上:认识一本书

二年级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三年级上:学做文摘卡

三年级下:走进上海图书馆

四年级上:学会上网查资料

四年级下:读书要关注作者

五年级上:学会批注

五年级下:学写读后感

仅有校本教材是不够的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校本教材,只要编成一本教材,哪怕只是一堆材料,就认为自己开发了课程。不管该课程的价值如何,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实施的时间、场地、师资,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评价等等。其实,既然是课程,就应该有课程所必备的要素。于是,我们开始了实践和探索。

首先是课程的方式。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呢?我们觉得,小学生每学期养成一个读书习惯足矣,五年下来,便会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其次是课程的实施。我们利用每学期的读书节活动,辟出固定的时间由语文教师来上这一课。但仅仅固定时间还不够,重要的是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带着教师逐步走进课程,我们经历了阵痛期。

比如《学会批注》一课,在开发初期,执教的五年级孙捷老师非常头痛。以前从来没有上过类似的课,而这种课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后来,孙老师阅读了《文章例话》中的叶圣陶点评《背影》一文,对如何指导学生批注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由教研组

老师和孙老师一同备课、反复试教,思路逐渐明晰。

在选取阅读材料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是任意选一篇课外阅读材料作批注,还是选取经典作品作为范例?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作为五年级学生,应该引领他们阅读经典作品,加之我校学生家庭普遍比较重视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大,校本教材就应该适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并给予他们更广阔的舞台。于是,孙老师选取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和《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作为教学材料,学生头一次见到这种读书方式,很新奇,也很活跃,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和思维碰撞的火花。设计片段如下:

„„

二、介绍经典的批注著作

多媒体出示: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选段)

1.简介金圣叹。

2.分角色朗读4个片段,说说作者写的是什么。

3.片段练习:你读了这段会怎样做批注?

a.自己读文后做批注。

b.交流。

c.出示金圣叹的批注进行比较,谈谈感受,交流。

小结:金圣叹是文学批评家,他多从语言艺术角度去分析,进行批注。

多媒体出示: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文章节选

1.简介《二十四史》。

2.读读、看看、讲讲,让学生自己说说作者写的是什么。

3.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注的?

小结:毛泽东是开国领袖,他读二十四史的评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点,只以政治得失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阅读经典,尝试批注

多媒体出示朱自清《背影》(节选)

1.看叶圣陶如何在此文上做批注(节选)。

2.(隐去原文的批注)同样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试着自己做做批注。

交流,评议,小结。

孙老师不仅引领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而且关注到学生良好批注习惯的养成。课后她还不忘提醒学生:“希望你们能多阅读经典著作,不断地有新想法。但要注意自己的书可以随时、经常、反复做批注,公共的书绝对不可以。”

再次是课程的调整。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努力开发出适合学生的课程。我们认为,只有适合学生的课程,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及年龄特点,才是优秀的校本课程。

比如,《走进上海图书馆》一课开始定在四年级,后来经过反复斟酌,第二年我们又将它调整到三年级,原因有二:一是在一年级时设置了《认识学校图书馆》这一课,到了三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他们有着浓郁的阅读兴趣,此时,应该引领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阅读;其二,上海图书馆离我校咫尺之遥,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将其作为固定的教育场所。当孩子们走进这样的大型公共场所,在这里借书、阅览时,应该具备怎样的行为习惯呢?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将四年级的《走进上海图书馆》移至三年级上学期,效果较好。

最后是课程的评价。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改变纯学科的单一的体系,兼容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形式,促进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比如,《学做文摘卡》其实是融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而《学会上网查资料》则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材延伸,达到互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多元,更凸显学生的兴趣、习惯及积极的参与度。

在每学期读书节结束时,我们会设计一张问卷,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完成问卷,开展学生测评,对读书节活动及校本教材做评估,并由此梳理出经验与不足,以便对校本课程作进一步的修改。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我们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是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要确保培养目标上的一致,让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更具活力,让师生双边活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让语文更具魅力。

比如,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发了《整理我的书》一课。我们发现,孩子们爱看书,家长也乐于购书,但一年级孩子往往依赖家长整理书籍。其实整理书籍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只有爱惜书的孩子才是真正爱读书的孩子。考虑到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下面的呈现方式:

书宝宝的家:书架、书箱、抽屉、书橱、盒子。

怎样帮书宝宝整理它的家:

1.按照书的大小来整理。

2.按照书的厚薄来整理。

3.按照购买的时间或人来整理。

4.按照书的类别来整理。

最佳整理书的方法:按照书的类别来整理。这样,能使我们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

帮书宝宝分类:故事书、科普书、动漫书、工具书、教辅书。

动手试一试:先将书宝宝按类别进行整理,再把它们放回它们的家。

温馨提醒:随着书宝宝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们可要养成定期整理图书的好习惯,让书宝宝陪伴我们学习和成长。

这样的设计让书籍的整理更具趣味性、实效性,使语文学习弥漫在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编制校本课程的重要目的是与语文学科课程达到互补作用,让课本知识延伸,使学生与教材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四年级的《学会上网查资料》,就是对教材的进一步发展。小学生查阅资料时往往存在不会筛选信息的问题,既费时又费力。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在资料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其实就是一种语文能力--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当查到“老舍”的生平简介后,还需要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归纳,筛选出主要信息向大家介绍。这样的定位,既是书本知识的延伸,又教学生掌握了一种语文学习的本领。比如:当学生查到老舍夫人胡絜青的“絜”字不会念,老师就教方法--如何利用百度查找生字解释和读音。既实用又快捷,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读书阶梯伴我成长”就这样在历经困惑——实践——思考——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孕育生长。

篇6:多元化评价搭建学生自信桥梁探究

一、多方面进行评价, 体现评价的灵活性

每个阶段的考试成绩不应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唯一标准, 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学生的其他学科成绩很不理想, 但是在语文学习中却表现突出, 教师则应该鼓励其将语文学科的学习精神带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 弥补自己的劣势。除此之外, 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实际, 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思维发展等方面作出多元化的评价, 积极地鼓励学生, 使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信心。例如, 教学《黄鹤楼送别》这首诗歌的时候, 可以让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朗读。如果这个学生在读的时候缺乏感情, 只是进行词语的组合, 显然他是没有完全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在感情。这时, 教师不要表现出一丝的不解, 而是要微笑着给他自信, “告诉老师, 你知道这首诗歌的情感吗?”学生出乎意料痛快地回答说, “不知道, 老师您能给我讲一下么?”这时, 就要当众表扬这种没有一般孩子的怯懦、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还可以给他另外一个机会, 让他自己反复地读, 边读边体会情感。他在朗读过程中, 就会懂得这首诗中蕴含的依依惜别的情谊。由此可见, 评价一个学生应该是过程性的, 而不是结论性的。要看他在学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 不能以单纯的知识掌握作为唯一依据。评价是具有灵活性的,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不要一成不变地看待一个学生。他们在某个方面往往是具有优点的, 要善于发现这些优点, 给予他们正确的、客观的评价,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自信满满地学习语文。

二、多层次评价学生, 体现评价的公平性

学生本身是具有差异性的,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家庭成长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所以, 在语文学习中也是具有层次性的。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性,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学习的自信。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注意公平性, 立足于学生本身的实际去开展教学评价, 不能以同样的标准去对待不同的学生。例如, 《小草和大树》一课的学习过程中,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设置分层教学目标, 采取分层教学, 从而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第一层, 是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课文, 能够把握每段的段意;第二层, 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 明白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 才能感悟精彩人生的哲理;第三层, 是将文章的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联性找出来, 并能够说出对自己的一些启发。对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看他们是否达成了自己所在层次的那个教学目标。实现第一层的要鼓励他们实现第二层, 实现第二层的要鼓励他们实现第三层, 在层层的评价中, 实现教育评价的公平。针对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在不断的客观评价中进行鼓励式评价, 使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进步, 尤其是在学习语文时候, 能够永远地充满自信和勇气, 敢想敢说, 让语文的馨香洒满每个孩子的心田。

三、采取激励评价策略, 体现评价的鼓励性

每个学生都渴望着被鼓励, 鼓励能够激发人的思维能力发展, 也能给人带来学习的信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言的学习必须依靠鼓励式的评价, 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才敢于将自己内心的情感释放出来, 提升自我文学素养。例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去感受文章, 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 自读、自悟地发展,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全体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们发言的时候, 要采取鼓励式的评价, 肯定他们的思想, 尤其是他们对于一些优美文句的独特理解。个性化的阅读加之鼓励性的评价, 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语文学习中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学生表达观点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合理的鼓励性评价, 使他们在课堂上找到自信。

四、结束语

总之, 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合理把握教学评价, 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而且还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进行多元化评价, 提高评价艺术, 多方面、多标准、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让学生自信满满地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张伶俐, 章慧芳.课改给小学语文考试评价带来的新变化[J].江西教育, 2009 (08) .

篇7:为学生搭建进步的阶梯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11-0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人曾经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阅读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读书让他们受益匪浅。可见阅读有多么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懂得爱人、爱己、爱世界。

一、阅读的意义

1.阅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书里面那些具有良好品质和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主人公,很容易引起读者内心的震荡。比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诗,会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并可以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2.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博览群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自然会产生写的欲望,而且因为读的书多,写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审批学生作文的时候不难发现:平时喜欢阅读的孩子,写出来的作文大多引经据典,内容充实,而且有深度。

二、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环境是一种语言,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愿望。把班级分成一个小图书馆,推出“自理”的补充书,进一步规范图书角建设,实现对学生课外图书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的名言,古典诗歌,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没一个角落都成为书的小世界,让每一面墙都渗透着文化氛围。另外,在课程表的设制上要每周有一两节的课外阅读课,并引起重视,将其做为主要课程,使它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为满足不同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需要,要准备很多阅读课的材料。因此,在实践中,要重视对学校图书馆的充分利用,闭路电视教学,网络数据,从多种途径来提供对文本的阅读,利用网络、视频和音频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走进教室,就你可以看到书架上是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可供学生随时翻阅。此外,还要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提高认识,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备足材料,要有一个适合学生阅读的家庭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用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针对农村学生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因此,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能使学生领会到“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体会,细心、正确地听清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筹,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我教《第一场雪》一课时,通过有感情范读描写下雪后的句子,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如静态描写:“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品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动态描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整个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3.读中理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也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初读时,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读就要求学生在读中思考、体味、理解、升华,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品读时.我们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来深刻地理解课文;在略读时,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时,我们不但教学生要根据读物内容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而且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要让学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后再学另外一种,切忌揠苗助长。读书的诸多好处,让我深有体会。从儿时爱上读书,从最初的小儿图画到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唐诗宋词,无一不成为了我的喜爱。后来,书读得多了,也从中悟出了很多做人的哲学,更深的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更加发奋苦读。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仅在文学领域上获得一些成就、在以后的事业里书中所学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一篇美妙的散文,可以带学生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是感受异域风情、或是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一篇励志之作,可以使学生从中吸取到足够的坚强与毅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位生活中的强者,将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 读几首好诗,品几阕宋词,更能让学生心旷神怡。因此,我们要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提高其阅读能力,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宝玲.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J].群文天地;2011-12-25

[2]浅谈阅读教学论文[OL].2012

上一篇:合格的行政助理的职能下一篇:寻路中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