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朗读评价

2024-05-07

多元化朗读评价(精选六篇)

多元化朗读评价 篇1

一、角色体验“读”

角色表演是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 把“机械”的文字化成活生生的情境。它能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与文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振, 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教学《池塘边的叫声》时, 我采用“演读结合”教学法, 以演促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即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以文中“小壁虎”与“小鱼”“老黄牛”“燕子”和“壁虎妈妈”的对话为朗读依据,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课文的理解, 给这些“人物”设计表情、动作, 添加想象的语言, 然后通过戴头饰表演,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角色, 并将其“形之于外”, 边演边读, 边读边演, 让文中的人物“活”了起来。这种情境化的融入, 不但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使他们想读、愿读、乐读, 而且能让学生在课文构筑的奇妙世界里, 通过角色的体验, 更真切、更准确地感受文本, 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从而得到精神的滋养, 体验生活的丰富与绚烂。

二、对比反差“读”

课文中常有一些情真意切的语句, 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 难以走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中, 与其产生共鸣。如何沟通, 走进学生心灵, 打动童心呢?别出心裁的令人欲抑先扬或是欲扬先抑的反衬铺垫手法的应用, 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 在指导学生朗读“毁灭”部分时, 我摒弃作纯技术性的朗读指导, 而是利用媒体资源, 先是让学生观看课件“昔日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今日圆明园的残桓断壁”, 一扬一抑, 一美一惨, 形成鲜明的对比, 激发了学生的痛心与仇恨。紧接着, 课件直观再现当时英法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圆明园的真实情境, 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进而将学生内心的愤怒和伤痛, 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发泄至极点。这时候, 我再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涵泳品味, 在品味中完成文本的感悟、理解、内化, 进而将学生内心的愤怒和伤痛, 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发泄到极点。此时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 学生自己的朗读就能自然地打动自己, 深深地感染别人。一句“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习得可谓透析入理, 把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表达尽显无遗, 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描述示范“读”

情感是朗读的“导火索”。“课堂上感染学生的是情, 打动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也是情。”刘勰说:“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实践证明, 课堂上, 有时无需太多的讲解与分析, 教师丰富而激情的语言, 投入又动情的语调, 就是一颗催发情感的种子。一旦落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就迅速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世界, 从而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如教读《雪娃娃》一文第一句“下雪啦, 下雪啦”时, 我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朗读, 而是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大屏幕以蓝天飘着的雪花作场景。和着轻柔舒缓的音乐, 我投入地进行描述:“冬天, 一朵朵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那么晶莹、洁白!你瞧, 它落在了大地上, 落在了村子里, 也落在了小朋友的家门前, 小朋友看到了, 他们高兴得蹦呀、跳呀、喊呀! (活动课件) 你猜, 他们在喊什么?”“下雪啦……”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于是我微笑着问孩子们:“你们也想喊喊吗?”“想!太想了!”学生一个个高兴地站了起来, 大声喊:“下雪啦, 下雪啦!”顿时, 整个课堂充满着孩子们的高兴劲儿, 显然学生的情绪被美丽的雪景感染了。我不失时机, 亲切地问孩子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学生有的说:“第一次见到雪, 所以高兴。”有的说:“下雪了, 我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教室里充盈着下雪的快乐!这时, 我动情地说:“下雪啦, 小朋友多高兴呀!让咱们一齐喊出心中的快乐吧!”学生立即涨红了脸, 高声朗读。这时, 一句“教师, 第二个‘下雪啦’要比第一个‘下雪啦’读得响才对, 因为雪越下越大, 人越来越高兴啊!”又推波助澜, 使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激情朗读“下雪啦!下雪啦!”, 再加上他们特有的表情和语调, 真是可爱至极。就这样,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读书声中, 早已和主人公融合在一起, 尽情地享受着美丽的雪景所带来的无限欢乐!

四、合理想象“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往往言而不尽, 意味深长, 含蓄有情, 留给读者的是广阔的想象空间, 是丰富隽永的内涵。因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 运用形象思维, 启发想象, 达到“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的境地, 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 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的意境, 获得丰富的语感, 促进学生朗读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 篇2

作者:刘辉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9期 “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具体地学到艺术语言的表达技巧,丰富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另外,朗读也是养成正确发音习惯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可以把普通话说得更好,提高运用普通话交流思想的能力。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可以知道:学文章要“读”,学作文更应该“读”。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阅读能力很低,比如读破句子,错别字多,声调不准,缺乏感情,等等,因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1.语气流利,感情鲜明

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准确地掌握标准读音和朗读要领,流畅而正确地读出各种句式的不同语气,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做到句读清楚,语气流利,感情鲜明。学会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如字音、停顿、速度、语调、语气等,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让听者清楚明白。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和指导,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2.课前预读,做到熟读生巧

在上每一课前,先让学生试着朗读,让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达到整体感知课文,并且人人参与,做到读得正确、流利。因此,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不直接参与其中,只对课文加以点拨,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学会批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就直接让学生站在教室前面朗读,且每个小组都派一名学生,再抽调5名学生当评委,对台上的4名学生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除以评委人数,就是该同学的最后得分,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实践中达到了良好效果,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3.安排好停顿

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在无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次是结构停顿,即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

适当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4.教师常示范朗读,创设情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常以动情的朗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更愿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认为,每一篇课文,不是都必须使用专家的录音磁带,教师必须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得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我以为,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如文言文,尽管大多数学生普通话比较准确,但能读出一点文言味道的实在很少。而教师的范读能够体现朗读的某一方面特定要求,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味道和气息。在教《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我课下花了大量时间自己朗读,尤其是经典段落,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再给学生范读。此外,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强,只要老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5.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在教《两则》《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然后读出轻重和语气,再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进行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或指导,或评点,或示范,或领读。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教师要帮助他们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

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表情范读、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6.加强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诵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基本诵读方法的同时,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精神,从而丰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篇二:如何对朗读进行评价

如何对朗读进行评价

《新课标》中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朗读的评价要以内容的理解、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不能为了朗读而朗读,不能让学生过分摇头晃脑、夸张表演、拿腔作调。朗读要提倡自然,还原人物话语里的情态,入乎文,入乎心,入乎情,像说话一样自然而然。

评价有两个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导向功能。所以评价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过程,是学生找出自己与训练目标的差距信息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过程

一、赏识评价,让学生敢读

高年级课文篇幅较长,一些孩子认字慢,再加上农村孩子不喜欢朗读,课上没时间读,课下不能自主朗读,所以读起文章来磕磕巴巴,多字少字,甚至部分孩子惧怕朗读,连最起码的单独起立面对大家大声朗读的勇气都没有。从这些孩子的发展出发,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适时、适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树立自信。有一次,我外出上公开课,用的是别的学校的学生,不巧点中了一名胆小又基础不好的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地读着,不是念错字就是加字、丢字。这时我不急不躁,不断提醒鼓励,短短的一句话孩子反复了四次总算不出差错地读完,其他孩子都认为他读得很糟,可我却说:“你们没有发现嘛,这位小朋友不怕困难,反复了四次,坚持自己读正确,多认真的孩子!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老师巧妙地换个角度变贬为褒,一是委婉地提醒学生读错了一定要自己认真读正确,同时对孩子又是一种鼓励。结果被夸的孩子参与热情陡增,举起的小手一度高过前面孩子的头顶。

二、诱导评价,让学生爱读

小学生由于朗读的少,语感、朗读节奏感都需要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漏个字、加个字的现象也是难免的。这时,教师可以指名让其他学生再读,可以这么说:“谁能一字不差的读下来?”这时,原来读的这个孩子就会知道自己读错字了。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果 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一位老师上《桂林山水》,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漓江水的美。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还没欣赏到漓江水的静、清、绿呢!”第二个学生有进步了,她评道:“呀,这下,我看到漓江的水了!它是那么的静、清、绿,好美啊。”多聪明的老师!特意把最能表现漓江水的语句依着学生的样子重复朗读一次,像是模仿又像是示范,实际在强化朗读要领。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诱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读得趣味盎然。评价切忌急切性,有的老师赶时间,对学生的朗读草草评价或是不评价。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巧妙的评价。如:读《索溪峪的野》一文中读写山具有惊险美的句子时,我这样评价“你能把这里的山读得再惊险些吗?”学生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读得感情不到位,应该更进一步读出山的惊险。然后,我让一组学生进行比赛,挑战朗读,直到把感情读得淋漓尽致。

三、恰当评价,让学生掌握技巧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朗读的态度,朗读的内容,朗读的声音,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要准确得体,切忌模糊。如“你读得真棒”,“太好了”等等,这样的评价不具体,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具体说说好在哪儿,有哪些不足之处。因此,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需改进。“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你把小女孩的可怜和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的语气读出来了,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有了进步。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可用生硬的语言一口否定,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学习。

四、多元评价,让学生多读多悟

朗读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每一个体被评价的机会有限。因而我们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老师、同学外,还可以是学生本人、家长等。课堂上我们不妨多让学生作自我评价,自信的学生会说自己读得不错,那就得让他再道道理由,这样学生势必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认为自己读得不好,就给他机会再读,或是让他与前面读得好的同学作比较评价后再读。也可以让学生下去找自己的伙伴读,或是在合作小组中读,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朗读有听众、有评价,在这样轻松、自由的能表现自我、能够与同伴们交流的空间里,学生的朗读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生评价他人、被他人评价的机会增多,受评价的空间增大,多读多悟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个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自身的素质、家庭条件、生活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感悟的角度不同,对朗读的处理也各有千秋。我们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自我理解。如:学生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时,一个同学想到久征的战士好久都没回家了,战争让很多家庭不能团聚,非常痛恨战争,所以读得愤慨;这时一同学说:“战争不能胜利,战士们久征未归,晚上望着月亮思念家乡,应该读出渴望回家,渴望见到亲人的情感。这两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感情,对同一个句子读出了不同的感情。每一种朗读处理都是不同感情的体现。这时,我分别用“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苦难,真是令人愤慨”;“你能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见解,令人钦佩”一一作了评价。施以个性化的评价,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每位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总之,教师的评价要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诙谐幽默,独特创新,教师应注重评价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篇三:小学生读《王二小》有感及教师评语

读《王二小》有感

看完这个故事,我被勇敢的王二小深深地感动了。他小小年纪都不怕敌人的凶恶,为了保护乡亲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像王二小这样的英雄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中,虽然不会再像王二小他们一样流血牺牲,但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我要像王二小一样,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让爸爸、妈妈、老师不为我操心,成为一个敢作敢当的人,长大后将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

评语:

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语言流畅。写出了读《王二小》后的内心感受,有所得。篇四:阅读评价

阅读评价,指导朗读的“魔术棒”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评价语言的魅力,以真诚的激励,幽默的点化,个性的点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潜能。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091-001

一、评价语言充满真诚的激励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能艺术地评价学生。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在教学中,教师应讲究激励的艺术,不失时机地、极有分寸地运用精彩的教学语言去赞赏学生,刺激学生的内在需要,诱发学习潜能,促使学生智力发展和情感升华。比如有位教师在上《将相和》一课时,当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话时,教师是这样评价学生的:“好一个有勇有谋、胆略过人的蔺相如!”“哦,秦王听了你的话,也畏缩了。”学生听了兴趣盎然。一

次在上《请求》一课,学生朗读的感情非常真挚、感人。教师情不自禁地鼓掌,眼带微笑,说:“不光是你妈妈听了会感动,老师也为你自豪,你的朗读太感人了!”教师出乎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评价激起了学生一阵热烈的掌声。从此,这些学生就喜欢上了朗读,语文阅读水平提高得很快。

二、评价语言充满个性的点评

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感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在朗读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如在教《游园不值》时,我让学生自读古诗,就“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而言,有人把“小”字读得十分明显,又轻又短,有人把“久”字读得十分明显,又长又重。

师:你能谈谈为什么那样读“小”吗? 生1:我想叶绍翁肯定没有和园子主人事先约好,冒昧地去敲门,不好意思使劲敲,也说明他是个有礼貌的人,所以那样读。

师:好。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为人,很有道理。你又为什么那样读“久”呢? 生2:因为诗人乘兴而去,肯定兴致勃勃,不料却吃了闭门羹。他耐心地敲了很长时间也没人开门,当然有点遗憾、扫兴。

多么富有诗意的见解,多么生动的表述啊!这是学生的话,是学

生感受到的话,是学生易于接受的话。我们常给学生讲要“有感情”,感情到底是什么,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而此刻,他们似乎有了一种默契,一种灵感,一下找到了朗读的“诀窍”。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也会有精彩的结果。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展示不同层面、不同个性的学生多元化朗读水平,尊重理解,允许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情感的渗透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把这些评价应用于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促使每位学生朗读时全力投入,尽情发挥,取得进步。

三、评价语言充满幽默的点化

在课堂上,教师幽默生动的阅读评价语言,以笑为外壳,赋予丰富的内涵,以其睿智的语言,扣开儿童丰富多彩的世界,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它使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意见。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于老师在开始时没有正面评价学生的朗读,好像只是和学生开了个玩笑。也正是他那幽默的言语,使学生逐步了解了什么是“有气无力”。其实,他的高妙之处恰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又如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中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女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有的学生捂着嘴偷偷地笑了,那女生红着脸坐下,教师走到她身边,微笑说:“唉哟,糟糕,海底的小动物们都让你吓跑了!”女孩听后笑容绽放,摇头晃脑,绘声绘色地读了起来,刚读完,教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句善意风趣的话,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慰了学生紧张焦灼的心灵,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评读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优化、丰富自己的评价语,教师充满魅力的阅读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住学生。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并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只要教师们牢牢把握住这根“阅读评价的魔术棒”,学生的朗读定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篇五:浅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应用doc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途征

祁阳县龙山办事处百花完小 谢碧媛(2015年祁阳县中小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的参评论文)“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不是没有道理,这充分说明教师在对孩子讲话时应该慎重。如果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导向的激励作用,对学生(转载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语)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尤其重要,它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对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会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可以使每一节课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

其实,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常常是:“是的”、“正确”、“你真棒”、“不错”、“好极了”、“答得很好”、“是吗”等,这些评价语言不仅过于单

一、笼统,而且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从教师的评价中很难找到答案,更无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很难进一步打开思路。我们常听小学生嘴巴上的一句口头禅:“这是我们老师说的。”在小学生心中老师的话就是真理,就是“圣旨”,可见老师的话在小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及时”、“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给学生以动力,给学生以智慧,给学生以启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科学运用“评价”这根杠杆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创性。在我长期从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课堂评价语言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途征一:真诚而有激励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催化剂”

回答问题遇到卡壳时,可以给予这样的鼓励:“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孩子!”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话语能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途征二:准确而有针对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灵魂”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思去发掘学生的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语言要简洁、不模糊,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明白。语言的简洁、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你说得如何生动,如何有吸引力,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教师评价语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批评,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表现都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与众不同的表现、洞察学生思想情绪变化,有针对性地运用评价语言,以达到“因材施言”的教育效果。曾经听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这样进行评价:“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不够自信,若声音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读课文姿势应大方,别弯着腰驼着背呀!”“这句话读得不够流利,再试一次,老师相信你能读得更好。”“你读得非常响亮,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一定更好!”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知道了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真正意义上的评价语言,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既要肯定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又要及时鲜明地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与错误,让学生清醒、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促进自身发展。

途征三:和谐幽默,欢声笑语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最高境界” “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上,学生常常会陷入困境,如读错音、写错字、答错话等,老师的批评只会让学生更加尴尬,甚至无所适从。这时候,教师的幽默评价传达着体谅和关怀,是帮助学生“走出尴尬”的好办法。有时因气候炎热或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曾经听过一节课,一个学生在朗诵课文时候出现了几处错字,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说,xx同学,看我们很乏味,她给我们设置了小障碍,有几处小错误留给我们。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富于变化,幽默有趣,这样能更好地调节课堂的气氛,激起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更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使自己的评价语言风趣幽默而充满爱心,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完美境界。途征四:体态丰富,谢绝单一是教师评价语言的“试金石”

教师在运用口头评价的同时,配以自己丰富的体态语,也会起到“点石成金”的评价效果。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诚挚的目光,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活泼、融洽。例如:当学生有独特见解时,老师在口头表扬的同时竖起一个大拇指,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赞赏;当学生搞小动作时,老师适时给他一个提醒的眼神或皱眉微微摇头,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比大声的斥责更有效;当学生回答不出或答错问题时,教师给以宽容的一笑,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从容地思考回答;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时,老师报以热情的掌声,这能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有趣,引起笑声时,老师也和大家一起笑,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倍感亲切。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学生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那无声的动力,这一切将激励学生不断探索知识殿堂的奥秘。评价的语言要富于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没有哪句评价语言是放之四海皆适的,而我们教师却容易忽视这一点,一句太好了一句很好就能走遍天下,对待所有的学生吗?答曰非也,评价应体现教师的因材施评;教师评价的语言应该机智更应该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试想有哪个学生愿意接受不真诚的评价?

谈朗读教学中的多元化体验 篇3

[关键词]情感朗读 多元化体验 享受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8

朗读,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仅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语感,感知课文内容,更能让他们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的朗读教学都有着这样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是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达到这个要求。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比较有挑战性了。由于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往往读得很平淡,听不出语气和情感,一不留神还会陷到“唱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能不能让朗读像唱歌、跳舞、做游戏那样,变成一件孩子们都很喜爱的事儿呢?结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表现欲的特点,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给孩子们创造了多元化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调动起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开心的互动中体验朗读的乐趣,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一、把耳朵叫醒

耳朵是一个很敏感的器官,声音的运动作用于我们的听觉会引起我们的联想。当我们闭上眼睛细细聆听时,脑海中会随着声音的出现而产生一个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在思绪的放飞中,我们仿佛可以感觉到那种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各种各样的声音把孩子们的耳朵叫醒,用声音在他们脑海中生成生动的课文画面,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享受朗读,读出情感。

1.用美妙的音乐把耳朵叫醒

在教《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在时而强劲粗犷,时而苍凉悲壮的蒙古长调中,腾格尔那纯洁的嗓音,把孩子们带到了辽阔的草原上: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美丽的姑娘……孩子们陶醉在这个蔚蓝的、纯洁的世界里,与课文的情感达到了高度的融合。有了这样的铺垫,孩子们朗读时流露出的是发自内心地对草原的赞美和向往的情怀,在朗读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2.用逼真的音效把耳朵叫醒

《草原的早晨》第一自然段,写了响亮的鞭声唤醒了沉睡的草原。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亲耳听听蒙古牧民甩起鞭子时那清脆有力的声音,体会象声词“啪、啪”的衬托作用,想象草原的宁静被打破,一下子热闹起来的情景。然后再加上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伴随着马儿的三两声长嘶,以及牛群、羊群此起彼伏的“哞——哞——”“咩——咩——”的叫声,还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再配以悠扬的马头琴丝丝缕缕地入耳,用这一系列逼真的音效带给孩子们一个充满生机的草原的早晨,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了基础。再如《识字5》中,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听听真实的刮台风、打雷、闪电、下暴雨的声音,还有蝈蝈、青蛙、知了的叫声,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听觉体验中读出童真、童趣。

3.用优美的范读把耳朵叫醒

在范读《草原的早晨》时,我用轻快的、充满惊喜的语调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草原醒来,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上骏马追赶羊群的鲜活画面;我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第三自然段,让孩子们体会到远处的草原、羊群与蓝天、白云相接的辽阔旷远之美。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在侧耳倾听中直接领悟到我的语气、语调及情感,并跃跃欲试。教师优美的范读为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做好了铺垫。如果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能给予孩子们绘声绘色、动之以情的范读,那么,在长期地感染和熏陶下,孩子们自然而然也能养成富有情感的朗读能力。

二、让心灵开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在让孩子们获得直观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打开了他们的情感之窗。低年级的课文生动有趣,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跟课文内容相符的插图,形象活泼地展示了课文情境。在指导低年级孩子朗读时,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或大屏幕,更逼真地再现这些插图的画面或场景,让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户,走入课文情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情感的喷薄中享受朗读。

《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是一首音律优美,朗朗上口的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为了让孩子们读出这首童谣的意境,我用大屏幕给孩子们展示了如诗般美丽的课文情境:不远处的郊外,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树丛掩映中若隐若现几户白墙黑瓦的江南人家,村中炊烟袅袅。村旁的小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亭台楼阁间粉红俏丽的桃花、杏花在枝头竞相开放。生动的江南水墨画面与童谣内容的和谐共鸣,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使孩子们全身心融于其中,在感受童谣意境美的同时,也读出了诗情画意,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标。

三、全身总动员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也喜欢模仿教师的神态动作,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针对孩子们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和教师一起“动起来”,加上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读。这样的形式既能增加朗读的情趣。又解放了孩子的身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在挤眉弄眼、手舞足蹈中快乐地探索,享受朗读的乐趣,正如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动起来,更精彩!”

1.加上表情、动作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表情或者动作朗读,有利于他们形成鲜明的印象,也有利于孩子强烈情感的抒发。教师也可以用一颦一笑,各种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带动孩子们更直观地去体会课文的情感变化。在教《春笋》时,我让孩子们把小手合掌放在头顶上,蹲下身子,想象自己就是躲在泥土下的小春笋。然后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孩子们打着呵欠摇着小脑袋做出刚刚睡醒的样子;“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孩子们用小手做出很用力地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姿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孩子们小手放在头顶,做出春笋的样子,由蹲下到慢慢站起,边读边演示春笋一点一点长高的过程,直接体验了春笋破土而出和顽强向上生长的勇气。在体验中,孩子们将整篇课文读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2.分角色表演读

分角色表演,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低年段的很多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适合让孩子们进行分角色表演读。教师应带领孩子们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并与孩子们一起朗读、表演,让孩子们在“动”与“乐”中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表达丰富的情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蘑菇该奖给谁》一文,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小黑兔和小白兔参加跑步比赛,小白兔敢和高手比,虽败犹荣的故事,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学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扮演小白兔、小黑兔,我来扮演兔妈妈,进行分角色表演。孩子们热情高涨,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反复地朗读课文,不断地思考和回味,体会着兔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和期待,揣摩着小白兔的“难为情”“害羞”,小黑兔的“得意”“不服气”……师生和谐互动,读得有声有色,演得惟妙惟肖,充分发挥了低年级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朗读训练水到渠成。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在某一篇课文中单独使用,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运用,让孩子们在脑、眼、手、耳、口的多元化体验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语感,提高感悟和表达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想,朗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应做一位有心人,让孩子们在各种不同的体验中 “读进去,读出来”,让“有感情地朗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多元化朗读评价 篇4

近来, 这种传情艺术似乎因为过于传统而丧失青春, 不再受师生青睐。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化身样板式的教学模块, 如“鸡肋”般乏善可陈食之无味。朗读方式的单一, 造就了学生兴趣的缺失, 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那我们应如何设计丰富而生动的朗读训练, 让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新焕发生机呢?

朗读训练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而最高标准就是读出情感, 读出美感, 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韵。要做到如此传神的朗读, 方式的选择就得根据文本的内容决定, 不同的文章我们选择不同的方式。比如说:

一、以唱代读

古时诗歌均可配乐演唱, 在教授诗歌时可考虑以唱代读的朗读方式, 既可活跃气氛, 也可熟记诗词。很多老师都抱怨说现在的孩子记忆力太差, 可学生在背诵歌词方面所表现出的记忆力是惊人的, 所以关键在于兴趣。

至于配曲, 可以套用现成的曲调, 由诗词的字数节奏和情感决定。比方说选自《诗经》中的《秦风·无衣》在战国时期就是一首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军歌, 歌中宣扬的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重章复唱的艺术形式像极了歌曲中的附歌部分, 笔者套用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经典曲调, 结果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并且当堂成诵。

二、白话朗读

诗词如此, 那么文言文呢?由于生活年代的间隔, 当下的中学生对于文言文向来头疼, 读起来感觉拗口别扭, 别说要达到情读美读了, 就连通顺流畅地朗读都成问题。这时我们不妨考虑一下白话朗读的方式。这样处理并未消解文言文的古典魅力, 相反更促进学生对内容情感的准确把握, 同时更有利于认识文白之间的对比关系。

《三国演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历史小说。虽为文言写就, 但较为通俗易懂。《失街亭》就是里面的经典篇章。当讲到马谡无知挑衅司马懿时的语言“彼若有命, 不来围山”, 学生遇到了理解上的障碍, 朗读上不够味, 语气平淡。本人就尝试了白话朗读的方式, 于是“你如果有种, 就来围山”“你要是不怕死, 就来围山”等多种惟妙惟肖的朗读纷纷出炉, 准确地捕捉到马谡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体会到本句采用了反问的手法加以激将。

三、方言朗读

选择朗读方式时还可考虑作者等因素。《散步》是重庆籍本土作家莫怀戚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温暖之作, 生活气息浓郁, 入选至初中一年级教材。考虑到初一的孩子更重感性认识,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可以尽量还原生活场景。而我们又占有地利人和的方言优势, 大可善加利用, 以重庆方言来演绎家人之间商量解决走大路与走小路之间的分歧。

由此延伸, 古代许多诗歌今时今日读来并不十分押韵, 似乎不太符合严格的平仄要求, 大抵也有方言写作的原因吧。

四、表演朗读

朗读, 就好比一位出色的导游, 把诵读者和聆听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要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 适时还可利用眼神、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让干瘪的书面语言立体起来, 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这就是入情入境的表演朗读。诵读者做到声声入耳, 心心相应, 而聆听者自然是耳濡目染, 心领神会。

尤其是教授《雷雨》这类戏剧艺术时, 更需要运用到表演朗读, 将舞台说明和潜台词发挥到极致。当周朴园认出眼前的鲁妈就是当年被他始乱终弃的旧情人侍萍时, 可以设计为一手拿着梅小姐的照片, 一边上下打量眼前的鲁妈, 压低声音轻声揣测“侍萍, 是你?”, 上扬的声调中略带些迟疑, 透露出害怕张扬的虚伪, 不敢面对当年罪恶的虚弱错愕, 还有心中幻想破灭的一丝恼怒等复杂的情绪。不愿也不敢承认却不得不承认的情态就呼之欲出了。

再有就是故事性很强的篇章, 也适宜于表演朗读。《孔雀东南飞》中为了表现焦母的蛮横专断, 朗读到“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时可配以槌桌的动作与盛怒的神情。而刘兰芝被遣送回娘家时, 以用力拍手大声惊呼的方式诵读“不图子自归”, 让刘母的惊讶溢于言表, 再次映衬出兰芝被谴回娘家的无辜。

此外, 常见的还有你读我评、分角色朗读、小组轮读、男女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其实方式只在其次,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化被动读为主动读, 化不愿读为喜欢读。毕竟千篇一律的齐声朗读过于僵化, 已经不能满足时下张扬个性、追求创新的学生心理。

多元化朗读评价 篇5

关键词: 赞赏性评价 ;评价语言丰富 ; 评中有导 ;导中有评 ; 鼓励学生 ; 朗读能力

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在读中陶冶情操,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真正确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根据将近两年的《通过朗读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一子子课题的研究,我个人认为:会朗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从而学好语文。朗读时教师和学生及时和恰到好处的评价,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朗读,犹如一张白纸,对朗读技巧毫不所知,我认为要想让学生从小就热爱语文,热爱朗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打好基础是关键。

那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呢?根据在教学中对学生横向和纵向的观察和摸索,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朗读评价

朗读训练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进行训练,应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的特点而定,不可牵强运用。语文课只有书声琅琅,才能情境融融;只有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受到启迪,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评价的形式,可以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的方法两方面来划分。

如果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划分,有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

二、教师赞赏性评价推进学生朗读水平

教师通过自己丰富的评价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有些孩子的朗读有时不尽人意时,教师可从其它方面引导学生给予鼓励诱导:“你真有毅力,一次次读错,一次次重读,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读对了!”、“你很勇敢,能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大胆地读!”、“你读得很认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一个地方也没读错,一定是认真预习过了,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真了不起!”、“你能大胆举手,这就是一大进步!”只要對学生满怀着期待与爱意,总能从各个不同的学生身上找到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它们对学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使孩子们感受到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拂春风,如沐春雨,欣然奋发,兴味盎然,课堂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三、要以肯定学生优点为主,评中有导,导中有评,鼓励学生

只能多鼓励才能增强读好的信心,如我在执教第二册《识字1》是一篇描写春天景物的韵文,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先齐读课文,之后我就用深情的语调说:“小朋友,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我们身边。听,多热闹啊……”接着,我播放了一段春天山涧中清泉叮咚,鸟音婉转的配乐录音,让学生凝神静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录音结束,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清清的泉水从山中流出。”有的说:“小燕子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还有的说:“桃花、杏花开放了。”……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此时,教师已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那么,这时候我说:“老师教你一个办法,你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慢慢地呼出来,然后睁开眼睛再读。这时你们都是美丽的春姑娘”学生照我说的那样做了,朗读就像模像样。这时我让学生对自己两次朗读进行评价,一名学生说:“老师,我第二次读的有进步了,但读得还不是很好,让我再试试看。学生读了课文,学生评价,这样评中有导,导中有评,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恰如其分地评价

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朗读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不能毫无根据地“灌米汤”。那种一味地“你读得真好”,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低段学生表现欲望很强,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表扬。

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动口、动脑,甚至动手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交往的能力,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互相合作与竞争,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化品质,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会合作与交往,促进学生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与学习交往中得到和谐的发展。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能促使课堂上朗读评价意见的活跃交流,不仅会改变原来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逻辑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更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

五、教师变换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朗读热情

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都比较差,若在朗读过程中只采用一种形式,再生动的语言也会令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不能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势在必行。如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导读、想象读、表演读等,从我上课的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 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 2 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小小朗读能手”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朗读教学中。竞赛式朗读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比赛可以分为许多种方法。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以真诚让学生乐于评价

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评价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学生评价与你观点不一,也不要生硬地说他“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评价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评价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面对学生的误评,老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地要求其他同学纠正。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困难的是在学生读得不流利、缺乏感情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论朗读》

[2]《上海教育科研》——《师生互动准则初探》

[3]《教育科学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益》

[4]《教育科学研究》——《评价是教学指导的工具》

[5]张晨瑛 《朗读教学忧思录》 《小学语文教学》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运用评价语言 培养朗读能力 篇6

从新课标对于朗读这方面的规定可以看出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著名的语文学科教育专家朱作仁教授曾经说:“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这充分说明了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阅读训练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重要性,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朗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现实来看,通过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进而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而学生的朗读训练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及时地作出指导的,所以应用好教师的语言评价来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朗读训练非常重要,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需要教师及时地、准确地鼓励和引导。但是从现实来看很多教师在学生的朗读之后的语言评价中相对比较泛泛,如“读得很响亮、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这样的评价缺乏力度和感染力、鼓动性,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来使用有效的语言评价,来使学生真正地、科学地朗读,使学生喜欢上朗读呢?这就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课堂真正呈现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针对性更强

在传统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由教师一人把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大多数如此,这样的模式下评价的主体单一,而且教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问题,与学生的实际可能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学生往往是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主动性难以调动,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应该针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主体多元化的评价。

在语文朗读训练中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调整,应该是在我们旧有的师评生的模式下,鼓励生生互评、生评师。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可以在每一名学生参与朗读之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来作出针对性的评价,这种全新的模式会给学生平等、互助和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毫无芥蒂、平等公开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寻找不足,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需求,通过生生之间的互评也能够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总结,这无形之中会对语文课堂教学起到延伸和补充的作用,也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评师是一种大胆的创新,首先这样的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有利于师生间的平等;同时,也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密切,切实发挥了教与学相长的作用。

二、从赏识和鼓励着手,培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学习的习惯需要教师去规范和引导,但是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较差,兴趣往往是推动他们参与学习最大的推动力。所以在朗读语言的应用中教师要从对于学生的鼓励和赏识的角度出发,善于发现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的细微的长处或者闪光点,及时地予以鼓励和肯定,来激发他们喜欢朗读、热爱朗读的兴趣。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来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引导,切忌盲目求快、急于求成,要以养成习惯为主要目标,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水平,力争最大化地来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语文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语言评价要准确得体,切实发挥评价的功效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势必要作出相应调整,但是部分教师在这种调整中不能够真正把握新课改的内涵,导致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落实中问题较多,其中就包括语言评价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为了照顾学生的积极性,几乎一味地应用表扬性的语言,这就导致不能够针对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失去了语言评价的真正效能。

所以,要想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语言评价中必须要准确得体、客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委婉地指出不足和问题,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四、鲜活生动,细致入微

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遇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很多评价语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慢一点就好了。”“听你读得这么好,小露珠的眼睛变得更亮了。”……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呢?怎么会不大受感动呢?学生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可以说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五、幽默风趣,一语道破

幽默式的言语评价,就是指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有这样一句话:“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我很风趣地笑了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学生听了,都笑了,该学生会心地耷拉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效果。这样的幽默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调节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了发展。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充满魅力的语言虽产生于即兴,但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之中。

朗读评价就是要通过巧妙的铺垫、点拨、引导,让朗读真正入情。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过程。这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语文教学,让我们的朗读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

上一篇:问题及举措下一篇: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