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2024-04-15

《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共12篇)

篇1:《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我很喜欢看书,在今年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一本是《爱的教育》。

我深深被这本书吸引,里面写了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同学们;卡隆,戴洛西,乌兰蒂……以及安利柯的爸爸,妈妈发生的故事,故事有忧伤的,有喜悦的,还有平淡的。主中还写了爸爸,妈妈,姐姐给安利柯的信,还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抄写每月故事。读后感·书里还写了安利柯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爸爸的爱。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洛马格那的血》里面的小男孩,费鲁乔知错就改,从和别人打架到救了外祖母。

妈妈经常告诉我每本书都有自己的道理,我猜想《爱的教育》这本书的道理就是做人要善良,诚实,大方。在家里要帮助爸爸妈妈洗碗,扫地;在学校要关心同学,尊敬老师。

我觉得这也是爱吧。

篇2:《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好吧好吧,最近穿越回古代太久了,说话有些脱离群众,说得浅白些,是这样的:《尼罗河惨案》是一位妆容精致的美人,是那种摸着良心谁也无法否定的美貌;《罗杰疑案》等于略作了些简单整容,割个双眼皮垫垫鼻梁,轮廓还是那样儿,只是更漂亮了,于是乎颠倒众生、倾国倾城;而《无人生还》整个儿变了性,导致结果两极化:一些人一见之下两眼开花,蜂拥而上,痴恋而靡他;另一些人惊得“噔噔噔”连退数步,躲得远远的,怯怯问一声:“神仙?妖怪?”而除却风格之落差,大概还有评价之落差。

通常,那些交口称誉、无限荣光的事物,若在满心崇敬中走近观之,往往没有之前想得那么好。或许,好,固然是好的,但心中到底失落。如同我中学时热映的《泰坦尼克》,溢美盈耳,万人空巷,我也从旁人口中听了些梗概,惊鸿瞥见过几个镜头,记住了一首主题歌,但从未看过。并非没有机会,而是有机会却刻意不看。当年我便说:“这样的片子,若是初时看了,也便看了。别人说好时,我想也是要跟着说的。这好来好去,已是太好了。既然初时没看,现在已是不能看了。因彩声听得多了,心中定下一个‘太好’,便是此片再怎么好,也比不上这个‘太好’。现实中事,万没有心中想象的至美呢。”既是距离之美,索性不要走近,雾里看花,朦胧陶醉便了。以一时之缺憾,留一世之经典,在我看来,是件个性事儿,也是聪明事儿。而我究竟不爱电影,放手竟也乐得;而面对奉为毕生职志的侦探小说,到底学不来这种洒脱,或者是无法洒脱。那些经典之作,且不说“没看过,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吧,到底是本行中人的必备常识。可以说,我看《无人生还》,不是随性而为,而是为所当为。

篇3:《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感受什么?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或情境倾注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观点或内心世界;感受语言文字本身的特色或艺术境界等。领悟什么?领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或表达的事理;领悟语言形式本身的特色与魅力。把这些感受或领悟写下来, 就是读书心得。学生写读书心得, 是一种练笔的过程、思维理顺的过程, 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

那么, 如何教学生写读书心得呢?首先要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或一本书, 认真阅读;第二,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 确定引发感想的“点”。读书心得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 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 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 写自己的认识。但无论怎样写, 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 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 泛泛而谈。下面试举几例。

音关注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最简单的体会就是根据文章的主要意思明白一个道理, 如读《从小立志》, 学生的体会是:

著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 他四年级时就曾经担任过图书管理员,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工作着, 意志非常坚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要从小事做起, 持之以恒,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 才能最后成功地实现目标。

读文章《民工》, 同样有这种体会:

《民工》这篇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民工形象, 他荡气回肠的歌唱, 活泼开朗、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无不让我们感动。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切的感情告诉我们:当我们处境卑微、深陷逆境时, 一定不要放弃快乐, 因为它能让我们看到光明, 看到希望, 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音关注文章的重要句子、重要情节

学生读一篇文章, 除了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些了解以外, 也会对文章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是某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此会产生一些想法, 如读冰心作品《水中红莲》, 学生的感悟是:

这是一篇赞美母爱的文章, 可她没有正面描写母爱的特征或作用, 而是在结尾处点出了母爱的伟大:“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挡天空下的荫蔽?”是啊, 在这个世界上, 还有什么比母爱更伟大吗?本文的前几小节写了雨中的荷花, 衬托出了母爱的伟大, 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要珍惜母爱。读了这篇文章, 一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不管孩子怎样独立, 都需要母亲的呵护。

读《安妮日记》, 有这样的体会:

我在“安妮语录”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我希望在我死后, 仍能继续活着, 只要我还活着, 能看到阳光, 这蔚蓝的天空, 只要这一切还在, 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这个不到16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的犹太女孩儿,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依然那么乐观、勇敢、善良, 渴望自由和公正。

音关注人物

每篇文学作品中都有人物形象的描写, 走近人物, 理解人物, 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工作, 学生读《三国演义》, 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是:

这是选自《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的一篇文章。《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刘备与曹操在酒席前谈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袁绍见利而忘义, 不是英雄;刘表空有虚名, 没有真才实学, 不是英雄;刘璋只会守城, 不会创新, 非英雄也……总之, 曹操认为英雄要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下之志。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音关注思考和联系实际

当学生读到某些内容时, 必然会联想到身边的事情, 进而去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是读书心得, 重点应写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千万不能抄原文代替自己的感想, 或者复述课文, 一定要“感”比读多。如读《把梦想交给自己》, 学生的想法是: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 它的实现不是靠别人给的, 而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 只有这样, 才能在更高的起点上去实现更远大的理想。

读文章《亲情》, 就更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

读了课文我十分感动, 因为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过年时要去看看孤独的爷爷和奶奶, 多给他们一点关心, 这样他们就不再孤独了。其实, 不一定要在过年, 平时一有空我们就应该多去关心关心爷爷、奶奶, 哪怕挤时间也要去看看他们。

读《尊严是生命的基石》:

文章告诉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给予别人尊重, 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 保全他人的尊严才是最大的帮助。外祖父因为知道小偷生活的艰辛, 所以对来偷东西的人一律敞开大门, 甚至还帮助他们翻墙, 因为他相信不到万不得已, 谁也不愿当小偷, 这不是笨, 而是内心中一种善解人意的善良。

音关注作家的写作手法, 情感, 关注作品的语言形式与结构

写读书心得, 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个内容某个情节的感受上, 还应关注作家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关注作品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如读丰子恺作品《忆儿时》, 学生写道:

这是一篇丰子恺回忆童年的文章。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直率自然, 语言朴素洒脱, 形式灵活多样, 信笔所至, 妙趣横生, 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 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我很喜欢这篇文章, 它仿佛是一幅水墨画, 让我都不想再生活在热闹繁华的上海了, 而想在偏僻的乡下过一种宁静的生活, 这篇文章的结尾一面点出了作者儿时和父亲还有其他家人一起在中秋节赏月的欢乐, 一面忏悔儿时杀了螃蟹, 从而表现了他对小动物的怜悯之情。

读冰心作品《山中杂记》:

这是一篇冰心奶奶赞美海的文章, 冰心奶奶那优美的文笔让我陶醉, 她那惊人的说服力让我折服。冰心奶奶的文章结构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她用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开头, 从而引出了自己的观点:山也是可爱的, 但和海比, 的确比不起, 我有我的理由。

接着, 冰心奶奶从多方面比较了海和山的特点, 衬托出海的妩媚、庄严和璀璨……

篇4:雁山园:一个读书人的理想国

道光年间,在岭南桂林府临桂县的一条乡间小道上走来两个人。为首者为中年书生,牵着马,踽踽独行,神情落寞。不远处,家仆用扁担挑着两箱书籍、衣物跟在后面,衣衫被汗水湿透。书生抬头看看炎热的天空,转过身对家仆说:“天气闷热,我们在这里歇一会。”家仆就把担子放在树荫下,两人不再说话。

这是一片锦绣山岗,漫山遍野都是野桃树和李子树。书生仰天长叹,然后扶着一棵桃树号啕大哭起来,伤心欲绝。家仆也不去劝他,心想,让他哭出来,也许会更好些。

良久,从前面走来一个和尚。他看了看中年人,说:“相公哭得如此伤心,想必此番赶考,又没考中吧。”书生看了和尚一眼,没搭理他。和尚说:“贫僧略知些因缘。功名富贵,有时终须有,无时莫强求。”书生听了这话,忍不住问:“依你所说,我的命里,功名富贵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和尚说:“看施主面相,清秀竣朗,命中是个读书人,却未必能走入仕途。你不是做官的料。”

书生问道:“何出此言?”和尚说:“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凡事皆有端倪,只是一些细微迹象,无人注意罢了。”书生说:“请赐教。”和尚说:“你刚才失声痛哭,震动山谷。你可知道,你的泪水正好浇灌了这些山岗的桃李,你看那桃树李树,正开花育果,子实繁多,将来,这里定然是个桃李满天下的所在。”书生觉得和尚越说越离奇,反正闲着无事,不妨听他继续胡扯。和尚又说:“树下乘凉那人,是你家的仆人吧?你能从他身上看出什么端倪吗?”那个家仆倚坐在一棵高大的李树下,手里拿着一本书,轻轻扇着风。书生摇首,说看不出任何异常。

和尚说:“你看那仆人,大字不识一个,却挑着书担,不仅如此,他的手上还拿着书本。一个挑夫都能与书结缘,这就是天机。若干年后,这里定然有无数莘莘学子,负笈奔走。”书生听了,环顾四周,桃李无数,又有灌木丛生,山野荒岭一片寂静,不由冷笑说:“你这胡言乱语的和尚,你的天机未免太玄乎。”和尚不再说话,独自离去。中年人和他的仆人,继续赶路。

书生名叫唐岳,字子实,桂林府临桂人氏。他心中闷闷不乐的原因,正如和尚所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

古代,科举考试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办法。于是,围绕着科举考试,我们看到了一幕幕人间喜剧和人间悲剧。

唐岳已人到中年。进京赶考,三年一次,十年才考三次。而这一次一同进京赶考的同乡举子高中,他却名落孙山。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不光是举人,而且还是解元。何为解元?就是举人当中的第一名。

古代科举考试,分四个程序。第一是童试,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会考。考中了,即为秀才。可别小看了秀才,有一些小小的特权:除在官府公堂,见了官人可以不用下跪外,还可免除他的赋税徭役。考秀才也不易,其难度不亚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第二个程序,是乡试。即全省会考。考中了,就称之为举人。如范进中举。但是,中举之后不一定能做官,只能继续考试,或者成为候补官员,只能等待,哪里的官员有空缺,才有机会去填补。举人所做的官,大都是县令官之类,而且多在偏远之地。所以,多数举人最后会选择进京赶考,进入会试、殿试阶段。

唐岳从小就很聪明。桂林至今有句俗语:“打马游京街,招牌记心怀”,说的就是唐岳,说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唐岳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而且是全省第一,人称唐解元。明代,苏州有个著名画家唐伯虎,也叫唐解元。

唐岳本以为,以解元身份进京考试,虽不能说考上会元,但考取贡士应该不成问题。也许是准备不足,也许是心高气盛,数次进京赶考,很多同乡都考取贡士,而他却铩羽而归。此种失落心情,说与谁知?人到中年,仕途渺茫,未能给唐家取得功名,不能光宗耀祖,有愧年迈老父,想到自己对于人生的种种绝望,唐岳不由得放声大哭。

唐岳回到老家临桂县大岗埠。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唐氏庄园,百姓称之为唐府。唐岳落榜之后,无所事事。其父唐仁安慰他说:“我年事已高,祖传的这片庄园,就靠你来维护了。”唐家在大岗这一带,是个望族,有大片土地、庄园,家丁仆役无数。更重要的是,唐家还有人数众多的“团丁”。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后来20岁的咸丰皇帝继位,正是全国上下贪腐最严重的时期。清朝军队腐败透顶,不堪一击。曾国藩曾上奏咸丰皇帝,痛陈军队腐败:军匪勾结,出入赌场,吸食鸦片。其中有两句话,很能说明清朝军队当时的状况:“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在此情况下,曾国藩提出发展“团练”的构想。所谓团练,就是地方武装。由当地的大地主进行培训,政府给予经费上的补助。

团练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延缓了太平军的前进。

从此,唐岳就在自己的庄园里训练团丁,每天进行操练,舞枪弄棒,从一个书生,变成了一介武夫,暂时忘掉落榜的不愉快。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突破重围,向北,准备向桂林城进攻。这时,清政府出资训练的地方武装开始发挥作用。咸丰二年(1852年)四月,太平军的先头部队,来到了唐岳的老家,桂林城南约50里的六塘、大岗、良丰一带。唐仁、唐岳父子联合良丰的地主武装,利用有利地形,向太平军开炮,目的是要阻止太平军北上。

太平军势头正健,只略施小计,采取分段包围的办法,就把大岗、良丰等乡村的地方武装全部消灭了。

史书记载:大岗埠唐家庄园“几遭洪逆之乱,室庐无存”。为什么是室庐无存?太平军行军打仗,也要吃饭,遇上这些大庄园、大地主,简直就是饿狼遇上大肥羊,于是,所有庄园的仓库被连窝端,充当太平军的补给。

nlc202309040521

唐岳的团丁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他不甘心,决定重整旗鼓,与太平军再战。清朝政府对镇压太平军可谓不遗余力,唐岳得到了一笔巨资,重修了唐氏庄园,又组织了一批团丁,共有500多人。

在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天地会的领袖覃亚帅,率一万多人,在容县平南一带,攻城掠地,捉拿大地主、大富户共数千人。覃亚帅的目的很明确,要钱要粮,筹集军饷,凡交出钱粮者,皆可活命。拒不交者,杀。最后,被杀者92人。

如此惨案,让广西巡抚劳崇光寝食不安。他调集各地团练前往围剿,其中就包括唐岳。唐岳则带领500团丁,来到平南一个叫大乌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平南县大洲镇。

《平南县志》详细记载了唐岳来大乌后,进行了一场非常彻底的“战斗”。

因为唐岳地形不熟,中计被覃亚帅引入山谷,四面包围。唐岳带来的500团丁,被覃亚帅打死412人。剩下来的团丁簇拥着唐岳,狼狈逃窜,最后在一片树林里停下。团丁告诉唐岳,后面没有追兵,可以休息一下。唐岳看到自己只剩下的几十人,不由得大哭起来。既为那些战死的团丁,也为自己的无能。他作出一个决定,解散团丁。主意已定,他拿出银两,逐个分给团丁,让他们自寻出路。

一会儿团丁都走了。山岗上只剩下唐岳一人。想到自己进京赶考数次,皆名落孙山,现在带兵打仗,又是一败涂地。文武皆输,这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还谈什么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般光景早已把祖宗的脸丢光了。想到这里,唐岳解下马绳,绕到一颗树上,准备上吊自尽。

唐岳刚把头伸进绳索,后面有个人在说话了:“阿弥陀佛!要上吊到别的地方去,别坏了这里的好风景。”唐岳转过头来一看,原来是以前见过的那位疯和尚。和尚说:“多年以前,你就在此哭过。你看,那些桃树、李树,现在长得多么茂盛。如果桃花李花中间吊着一个人,你说是不是大煞风景?”

唐岳这才仔仔细细看了看这片桃李林。只见两山如翼,桃李满坡,花红欲燃,果然是一个好地方。他解下绳索徘徊良久,终于,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宏大的计划。

人生失意时,最能抚慰自己心灵的办法,就是寄情山水。唐岳生在大户人家,没有功名,不能光宗耀祖,就这样无所事事地活着,在他看来是件很丢人的事。怎么办?不如隐姓埋名,找个桃花源,远离战乱,避开世俗人情,让自己静静地度过余生。可是,桃花源在哪里?没有那就自己造。这片桃李林,多好的山水,买下它,做成自己的桃花源。唐岳的这个决定很坚决,并且很快付诸实施。

银子从哪里来?唐岳操办团练时,巡抚拨给他的银子,还有一半没有使用。现在,团丁也没有了,正好派上用场。就这样,岭南一代名园由此诞生。这块桃李林,有200多亩,远处有山,如大雁展翅,唐岳就把这座园林命名为雁山园。

雁山园建成后,由于乱世战火,各种自然灾害,多数园林建筑损毁。我们已无法知道当时盛况,只能从前人留下的文字中窥见一斑。桂林人、清末进士刘名誉,曾亲游雁山园,写有一篇《雁山园记》,真实描绘了雁山园当时的情景:“唐仲实(唐岳,字仲实)……所筑雁山园……有层楼巍耸,是为涵通楼,斯园之主楼也……往者藏数万轴书于此。”

《临桂县志》这样记载:“岳既建别墅,冠盖云集,宴会演戏无虚日。”,“声势煊赫,雄视一方。”

雁山园的山水,是桂林山水间的盆景;雁山园的楼台,是江南园林的南迁。所以,雁山园承载了一个书生的梦想世界:精致、幽美、学问、刻书、雅集等等。

前人留下了关于雁山园为数不多的篇章,让我们可以窥见雁山园与众不同的园林风格。首先,雁山园是园林与书院的完美结合。涵通楼,是唐岳藏书的地方。唐岳把自己的所有藏书,都放在了这里。唐岳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据他自己所说,藏书达十万之巨。当时有人这样描写唐岳的藏书热情:“百金购书收散佚,车箱满载数马驮”。“藏书十万卷,称雄西粤。”这样的藏书量,即便是现在都是非常惊人的。

可以说,唐岳本质上是个读书人。尽管没有走上仕途,但雁山园就是他的一个梦,一个读书人的梦。在这里,唐岳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编辑刻印了《涵通楼师友文集》,将师友的文章收集出版。这是唐岳对广西文化史的重大贡献。

雁山园的另一个特点,是江南园林与桂林地貌的完美结合。在唐岳生活的那个时代,许多巨贾财主,在榕湖一带兴建了许多私家园林。例如拓园、钵园、湖西庄、芙蓉池馆、因而园等等。但是,这些私家园林,要么太小,要么照搬江南园林,没有特色。雁山园把岭南最为独特的岩溶地貌与园林结合在一起。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包括地下河,岩洞等等,这是雁山园最大的特色。雁山园北有天然的钟乳山,南有方竹山,方竹山里还有布满钟乳石、光怪陆离的相思洞等。借着自然的青山、碧水、幽洞、千年老樟树及红豆树等古树名木,雁山园呈现出一番别有特色的山水佳境。

当唐岳在雁山园专心读书,为朋友们刻书操劳、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理想国时,朝廷忽然记起这位远在岭南的书生。唐岳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尽管打了败仗,但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却是值得褒奖的。于是,在唐岳53岁那年,忽然被朝廷重用,派他到一个地方去当官。唐岳想到自己考试名落孙山,本以为进入仕途无望,现在得到朝廷重用的消息,不禁老泪纵横,立即前去赴任。未曾料到的是,还未到达目的地,唐岳身染重症,客死他乡。

唐岳去世之后,规模庞大的雁山园,由于其后辈无力经营而逐渐荒芜。1911年,雁山园由唐岳后人以纹银4万两,卖给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岑春煊是广西西林人,他将雁山园改名为西林公园。后将此园捐给了新桂系李宗仁治下的广西省政府。

从此,西林公园更名为雁山公园,并成为近代史上广西教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农业学院等,都先后在这里办学,应了“桃李满天下”之语。著名学者胡适、陈寅恪、李四光、马君武等,都曾经是雁山公园的主人。特别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曾在雁山园里生活一年多,他的代表著作《柳如是别传》,就是在雁山园完成的。

中国读书人都有一颗百年孤寂的心灵。雁山园已成为岭南园林的杰作。乙未夏,余往桂林,重访雁山园。信步园中,方竹、绿梅、丹桂、红豆树、芭蕉树等,处处明媚,池塘边有高耸的木瓜树和杨桃树。临水倒映着美人蕉、四季桂等,一丛丛,一棵棵,清香之气随风四散。许多院落、亭台水榭都很宁静,盛夏里更像一个书生之梦。

责任编辑 蓝雅萍

篇5:优秀散文读书心得与感悟

沿着母亲河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拍着《水经注》的浪花,抚摸《地动仪》的蟾蜍,看到了您坚硬的动脉——青藏高原,还有那古道长亭的古朴淡雅,野渡孤舟的忽近忽远,一望无际大平原上的千重波浪……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意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丰稔。如今,一缕华夏风,为奥运增添风情,听那问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脸,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净括一片蓝天,雄伟“鸟巢”竞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饱蘸13亿人的智慧,一撇一捺当惊世界殊!

祖国,走过流年逝水!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到的是一摊血;在“致远舰”的残骸上,我看到的是一团未熄的火,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我呼吸到的是耻辱啊!但我的祖国!您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命。国父孙中山,在黑夜里开始运筹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弱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骨骼与脊梁;邓小平,炯炯目光中流露出钢铁般的意志,指引多灾多难的您,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东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到您风雨兼程的超越;珠峰上奥运的圣火温暖了千年的积雪;草树密匝的西双版纳,椰风氤氲的海南琼岛……都在述说您的崇高与巍峨……尽管,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还有下岗工人无奈的诉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让您心殇,让您流泪,但这更加让您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余光中先生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的,我们以《诗经》为歌喉,以《论语》为节律,以《橘颂》为音韵,吟唱您历史恢宏的岁月;我们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楚歌、梆子与鼓词,吟诵您壮丽如画的山河。我们以岳武穆的一曲《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用心敲响编钟,于是那浑厚而清亮的音韵,穿越五千年的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祖**亲,您一定记得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智敏身上的那份清贫,赵一曼骨骼中的那股坚贞,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刘胡兰就义时的那枝红梅,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孔繁森雪原上的那串脚印!那么就让我们用野花、清贫、坚贞、草根、补丁、红梅、油灯、脚印编织成的交响乐,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黄河雄、黄山壮、长江长、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走过,那是雷锋的兄弟,那是任长霞的丽影,那是中华民族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舟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天路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60年的扬弃和继承,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东方巨人,做到了可以说“不!”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迎接一个又一个黎明!

篇6:落花生读书心得感悟优秀

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华而不实,这是我由落花生所想到的。的确,落花生,许多人认为它很丑,开着不起眼的小黄花,还被绿叶的浓阴遮住,矮矮地伏在地面,默默无语。但它那求实有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难怪《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引用“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我想他一定是发落花徒刑(用落花生)的精神来激励自己,要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排出(除)一些只追求外表华丽的人。在繁华的都市,那里的一切是多么美好,车来人往的街道两旁,衣着漂亮的一对边走边笑,手中的果皮随手而飞。而他们身后检果皮的清洁工,他们瞧也不瞧一眼,或许他们会讥笑甚至嘲弄,在他们的眼里,清洁工的身份是何等的低贱!可是正是这类身份低微的人,在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实在而有用,为着城市的文明创造辉煌。

平凡的岗位上,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平凡中见伟大之本色,我们的老师每天站在三尺讲台前,那(拿)着粉笔、教鞭,年复一年重复着一个工作,又年复一年地送走一批批学子们。他们中有的成为了“自己”,成为了天文学家、画家……而我们的老师,还是默默地站在黑板前。我们的老师不就是落花生吗?他们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们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人才。

篇7:《西厢记》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元人杂剧一般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有五本二十一折,就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一个故事的连台本,还突破了元杂剧仅主角演唱,其他角色说白的规矩,变为多角色同台演唱。全剧分“张君瑞闹道场”、“崔莺莺夜听琴”、“张君瑞害相思”、“草桥店梦莺莺”、“张君瑞庆团圆”五个情节,题材丰富集中,情节精彩紧凑,关目清晰,结构整饬,高潮迭起,波澜起伏。

故事发生在“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的河中府普救寺,时间是崔氏一家扶灵归葬的几个月。前朝崔相国的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普救寺。张珙,字君瑞,本是西洛人,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此地,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就住了下来,听闻普救寺景致优美,遂前往瞻仰。张生在佛殿巧遇莺莺,对其一见钟情,于是借故寓居僧舍,从和尚那里知道了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的事情。待到夜深人静时,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偷看小姐烧香,见小姐倚栏长叹,似有动情之意,于是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后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莺莺小姐,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半万人马围住普救寺逼亲。危急之下崔老夫人声言:“两廊免疫力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闻言献计,先稳住孙飞虎,然后修书一封给他的八拜之交征西大元帅杜确搬兵求援。然而退兵后老夫人并未履行先前答应好的婚事,以莺莺已许配表兄郑恒为由赖婚,让张生和莺莺结为兄妹。崔张二人的遭遇让原来负责“行监坐守”的丫鬟红娘深感同情,并帮助他们相会。张生在夜晚通过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自听琴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信中诗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欣喜若狂,理解成了小姐要他跳墙赴约,熟料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这下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莹莹得知张生病重,借探病为由,酬简相约幽会,以身相许。后来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往日不同”,她气急败坏,拷问红娘,聪慧的红娘讲了一席封建礼教之乎者也的大道理,以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消除了老夫人那泰山压顶之势。老夫人思虑再三,为了不“玷辱家门”,答应了将莺莺许配给张生,然后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立刻赴考。迫于老夫人的压力,莺莺和张生不得不暂时分开,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宴席为张生送别,她再三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张生赴京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莺莺回信并寄了“汗衫一领、裹肚一条、袜儿一双、瑶琴一张、玉簪一枚、斑管一枝”以表心意。之后莺莺的表兄郑恒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本来就希望“亲上加亲”的老夫人听信谗言,果真要赖掉张生的婚事,让莺莺与郑恒择吉日成亲。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之后,郑恒自讨没趣,一头撞死;老夫人不能再赖,无可奈何;张生和莺莺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经历过诸多版本的发展,最终以王实甫的《西厢记》这一版本最为世人所称道。在唐人元稹的《莺莺传》这个最初版本中,描写的是崔张真挚相爱,最终张生背弃了莺莺,虽然客观上塑造了一个企图冲破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爱情却被抛弃的贵族少女的形象,但结尾借张生之口,表达了“女人祸水”的思想,所谓“不妖其身,必妖其人”。作者称赞张生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补过”,这明确地反映出了作者浓厚的封建意识。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把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了“美满团圆”的喜剧。作品描写张生被迫离开普救寺后,崔莺莺不顾老夫人的阻挠,跟随张生一同“私奔”。妇女“私奔”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违反“妇道”的不法行为,而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却歌颂崔莺莺这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斗争,赋予了作品歌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在作品中,董解元表达了“自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观念,但是他把崔张之爱与“报德”、“功名”连在一起,仍逃脱不了“门当户对”的嫌疑,这就使得原本积极的主题具有不彻底、不坚定的特征。等到元代王实甫作杂剧《西厢记》,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把主题从对“才子佳人”的歌颂变成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更加明确地体现出了反封建的主题特征。王实甫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表现了崔张二人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提出了婚姻应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以及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的进步主张。同时围绕这场斗争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虚伪、自私、冷酷,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青年男女自有追求爱情的禁锢和桎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孤身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逆。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对彼此的才貌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后,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成为了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对于张生和莺莺而言,爱情的重要性是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的。张生为莺莺“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又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她觉得“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反添症候,这里的莺莺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叛逆。《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了王实甫思想上的进步性。

虽然《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但读过它的人无一不被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所折服。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是《西厢记》语言的一大特色。作者用如珠似玉的语言不着痕迹地将环境、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剧中有“[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弩箭乍离弦。”这样雄浑豪放的曲词;也有“[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镇尤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这样绮丽婉转的小词;还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样美好幽深的诗。剧中总是笼罩着诗一般的气氛,如长亭送别时的“[正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凄凉的色调表现出了张生和莺莺离别时的悲苦,催人泪下。《西厢记》的曲词精美华艳,每支曲子都似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它既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语言典雅而不呆板,清新而不流俗,使人读来唇齿生香,意趣盎然。

张生和莺莺的爱情开始于一见钟情,经历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又共同克服了来自家长的阻扰,感情愈演愈切,变得真挚且深刻,可谓是天作之合。对于他们的大团圆结局我个人还是感到很满意的,可有的人觉得这样的结尾过于通俗化,认为一些外国作品那种留下一些空间任观众品味的结尾更有意义。悲剧有时候确实比喜剧拥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供其思考和回味,但我还是偏向于喜欢喜剧。对于悲剧,或许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而对于喜剧,则总是猜不中开头,猜不到过程,却能预知大致的结尾,一切都还好,大团圆结局。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事情远比任何故事中的情节都要来的丰富,变幻莫测且不可捉摸。或许我们前一刻还埋没在令人绝望的低谷,这一刻就会突然出现转机,将低谷中的我们带到光明灿烂的高峰;或许这一刻的我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下一刻就被突如其来的灾祸打击得无法翻身,坠入到幽暗的深渊;或许今天正在我们面前谈笑自如的人,明天就消失在了这世间;而那些我们心里想念却不能见到的人,或许将永不复见,上一次的离别便成了永别。

篇8:《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故事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被潘西学校开除,并在向家的途中发生了许多事情,就在这三天里,每当他无聊的时候,他总是去夜总会喝酒,侍者总认为他是小孩而不给酒卖,他还和好朋友一起溜冰,却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大吵一架,非常想念妹妹的霍尔顿偷偷溜回家中,和妹妹交谈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书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揭示二战之后青少年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了一个青少年内心的矛盾。

他是一个不文明、不守规矩的人,作为一个优秀光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会礼貌待人,说文明用语。在守规矩方面,有些规矩我们应该遵守,有些规矩天生是用来打破的。

孩子是不能失去童真的,霍尔顿对妹妹非比呵护有加,还给她买最喜欢的唱片,妹妹生气了他还想着去安慰,当他看到妹妹在旋转木马上高兴的笑时,他自己也快乐的大叫。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向他学习,爱护自己身边的亲人。

篇9:小说《红与黑》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这学期在图书馆只借过一本书,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断断续续花了很久的时间把他看完。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本小说,对于题目,心中满是怀疑。为何会取这一个模棱两可,让人满是好奇的名字呢?又得人认为,书中的“红”象征着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则是僧侣的黑衣,因为文中的主人公于连就是一位教徒。也有的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马特尔的丧衣。但是看完这本书,我觉得“红”是象征了于连不断追求人生意义的那种热情,“黑”则代表在于连身处的社会中的各种黑暗的、压抑的情感,因为在文中,《红与黑》不仅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图景,还涉及了许多其它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宫贵族,下写贫民百姓、三教九流,让我们真正见识了在“唯美”的法国,人情冷暖、社会矛盾也可以是这么的值得让人深思。

在文中,主人公于连索莱尔自始至终有着自己的一种情绪和姿态:他家境贫穷,地位低贱,却又不甘于这种命运:他抵抗蔑视的眼光,但又向对他投以蔑视眼光的人报以更加蔑视的眼光;他憎恶上流社会的黑暗、虚伪和丑恶,但又怀着极大的野心,一心发迹,渴望飞黄腾达,以至于亲手为自己带上伪善的面具,毁于无情的社会。他的一切经历,甚至可以用忍辱负重来形容,他的不断地思考、观察、自励和忍受,终于迎来得道的一日,但是所有的一切也终毁于一旦。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尾虽然是一种“杯具”,但似乎似乎并不出人意料。

书中给予于连的描写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得到侯爵赠予的十字勋章的后,他想道:“为了成功,我会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感叹奋进青年于连,抵抗权势获取成功的唯一方法,竟然只有用一种不公平去对抗另一种不公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啊?忽然想到朋友的一句QQ签名:都是社会惹的祸,让我沉沦让我堕落!唉,真是造物弄人啊!

篇10:《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有人喜欢王小波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其实我连最经典的《黄金时代》也没读过,当年爱读书的年纪里觉得它太过赤裸,避之而不及。

自由撰稿人、不加入任何流派,使得王小波走的路崎岖不堪。小说发表不了,于是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专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即是载于第11期《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的文章。

谁也没料到,正是王小波的存在,才让《三联生活周刊》成为“文青”酷爱的杂志,也使舶来品的专栏写作成为一本杂志的重头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对这些东西的追求,人们想来都是赞扬的,歌颂的。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为了生存,为了在乎的人,又有多少人就像被圈养的猪一样,接受安排。理想终归是理想,因为没有实现才被人们向往,反向推理,每一个人现在拥有的都不是理想的。

亦如《逍遥游》里,“夫列子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人啊,但凡有所待,就会有弱点。

其实,满世界皆是差不多的样子。牵一动百,于是渐渐地,收敛锋芒,被他人设置。人的魄力和骨气还不如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篇11:《理想国》的读书心得优秀感悟

前言: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正确打开工作方式的书,虽则书中内容多表现与如何完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如何适应职场、玩转职场的种种建议与方法,但从这一个“让自己优秀”的诚恳建议里,我觉得我们更应该读懂使人幸福一生的人生态度。

修人不如修己,修己必先修心。只有心里真正清楚地认识到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时候,人们的态度才能平稳中和,行动上也才能有所改观。否则即使凭着一时激情不管不顾选择了自以为喜欢的生活,也未必修成正果。

能够让人由内而外并且持久地感到轻松幸福的事情,是隐谧在人们内心最深最深处的“做个有用的人”的渴望,而做个有用的人,不必非得传经弘法,不必非得权富甲天下,做个有用的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接受并赞美、珍惜并回报一切自己所拥有的。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001、激情是短暂的

激情是短暂的、是一刹那的强烈的感情爆发,虽然强烈,但不能代表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感情,所以激情并不可靠,尤其用于决定我们一生的职业选择时,甚至是莽撞的。因为人们幻想的幸福往往忽略了现实里的日日琐碎。

002、工匠思维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人们的生活节奏是快是缓,无论人们将失去多少耐心,工匠思维将永远不会被抛诸脑后,因为那里包涵的是人的真心。正如有史以来从未改变的一种审美,就是精致的纯手工作品永远最为奢华昂贵。

003、自主力

自己主宰自己的力量。人人都有自主力,然而不是人人都能掌控它,都会使用它,因为我们无法离开人群,总会被千万人的气场所冲击震慑,混乱中会忘了自己原本天生的这项能力。这是我们主宰自己一生幸福与否的能力,一定要多参一参。

004、使命感

维持人生命特征的机体工作系统是复杂的,堪比整个宇宙万物;而人的.心灵、精神与思考能力更是复杂的千丝万缕参差交错,说不清也道不明。所以“感”是一个非常有“道”之含意的字,仿佛是宇宙与灵魂的沟通之桥。

005、追寻之路

佛陀当年经历的故事不是唯一的,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走过那条路,或者一直在重复那条路,不同的是佛陀找到了终点,而大部分人迷了路。因为很多人走了很久后突然发现,自己经历千辛万苦到达的地方跟出发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才会相由心生,看到了好多自以为捷径的岔路。

006、何谓远方

多少人苦闷于眼下的工作、生活状态,心心念念的都是远方的诗与天空,殊不知只要抬抬头,蓝天白云就会用最美的姿态呈现。你眼前不屑的,或许正是别人盼望的诗和远方。

007、海市蜃楼

墙内的人渴望墙外的自由,墙外的人渴望墙内的安逸富足,然而若真的的角色互换时,人们定会发现,远远望去的花团锦绣,不过是沙漠望见的海市蜃楼。所以没有什么比眼下更要紧更值得去为之努力付出的事情了。

008、刚刚好

若说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的真实例子,郭德纲当之无愧。没有谁比谁有多少异能,只有谁比谁多付出了努力,做好自己当前的本分才有追逐自由与更多的资格。若想将来乘风纳凉,现在动手种树,刚刚好。

009、喜欢上的条件

能让人们心生喜欢的工作不是心里想象的工作,而是能满足人们内心三个需求的工作:

自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人天生反骨,不喜欢被牢笼枷锁束缚,一旦产生不得已为之的感觉,总会像叛逆期的孩子一样丧失理智,开始自己叛逆自己,生出各种扭曲的自由观。

人天生幼稚,多情多爱且脆弱敏感,总希望自己对别人有用,总是像孩子一样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肯定,这似乎才是人心最深最隐秘处的人生意义。不幸的是人们有心却并不坚定,所以人们这颗脆弱敏感的小心脏常常因此受到波动,无法自主地生出最是伤人的七情六欲,生出许多的愁苦悲欢和激情颓废。

胜任: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新任务和新人事会让人心生忐忑,而熟悉的任务和人事让人心生自信且免不了一丝窃窃的自得与骄傲。所以不管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事情,熟练了就有把控一切的胸有成竹,不熟练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熬练,闯过这个过程,才有资格说真喜欢还是假喜欢。

归属:感觉自己能与其他人建立联系。人们一面偷偷标榜崇拜着自己的孤独清高,一面却惧怕被人群孤立,归根结底人们自恋的孤芳自赏还是要混在人群里才能有诗情画意,所以都会有意无意地向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和谐的地方聚集。

010、竞争力

物竞天择,所以竞争力也可说是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吧。职场不过是世间、是社会、是人生、是生活的一个缩版,职场的竞争力无外乎专业能力和影响力。专业能力便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你会的工作别人不会,或者都会的工作你比别人熟练专业,这个只要有心肯下苦功,几乎人人都可做到。

而另一个能力,影响力则会因为天赋的差异有所不同,而且也曾经被很多人忽视。影响力包括自我营销、人际沟通、逻辑思维等能力,需要自己为自己创造一个适于施展与发展的环境,而不是被冷落孤立,步步维艰。有才不得施无法欢喜,浪得虚名一样让人心虚难安。

若人们有能力用自己的影响力创造一个有归属感的环境,并且在此环境中熟练自信地做着自己或许并不以为喜欢的事情,如鱼得水的感觉仍会让人们爱上当前的工作。所以修炼影响力跟核心竞争力一样重要。

篇12:中学生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悟优秀

中学生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悟1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

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

《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中学生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悟2

自小我所接受教育,告诉我,在所有的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其中有我父母和实在意义上的老师,他们的话我都在谛听,他们教导我的是记住某种理论,而是绝非是人,而所要记住的人,是因他做了某事而应该被后人宣传和铭记。

其寮我公是记住了事而深入了解才会知道人,我为了解事的后幕而明白了人,为知道“为什么”而去了解了人,而要求深记的往往是事或它所存在的背景,而其它的,例如做事的人,就如同爷爷说的那样:都是历史了。

“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指所纪大的时候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在任何一本词典里可以翻阅到的——朝花夕拾的定义。这解释之中便颇有意味了,老了过后来回想小时候的事,鲁迅先生便也实是在这么做。回想小时候的事,因为“事”我们想起了“人”因为有了“人”才构成了“事”又因为构顾了“事”所以“事”也就有了值得铭记的地方,它或是体现了一种思想,也许传承了一种时世,但鲁迅本人专承了时世给后人,而鲁迅的文章便又记录了一时盛行的腐败思想,因为鲁迅写了这些事,我们也随之而然的记住了他,因为他是令人钦佩敬仰的。

《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让人深思的文章,鲁迅先生让我了解的是:一个国家需要的不只是一群善战的精英,或是一窝医术无敌的医生,而它需要的是一种信念。虽然很多所谓的国民党反动派不希望像鲁迅这样的人,从早到晚说个不停,说个不断,总是采用强暴和和断令其屈服,为什么革命还会成功?我个人想原因尽管纸代替了嘴马,笔墨代替了语言,但是文字却总是能保持它的力量和魅力。

言语为我们提供了表达见解的方式,而文字却提供了人们记录历史的渠道,也因此鲁迅先生的童年记忆被我们所知道并认可,壹个伟人便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做了一件小事——写字,却让我们得知了中国的过去,于是我们感激于写字的人,事和人的关系就这么确立了,先生写出了文章先生的文章成就了他。我们没有可悲的落下其中的一个,都记下了。

因为人和事都是伟大的。

中学生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悟3

晨曦刚至,植花于园。暮色降临,拾起散落的花瓣,聆听着花语,回忆着童年……那本书依旧静静地卧在书桌上,我已牢牢记住了那充满诗意的书名——朝花夕拾。

著书者是鲁迅。他一生只有一部散文集,便是《朝花夕拾》……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一听到有人提起鲁迅,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跳出一幅画面——鲁迅先生抽着烟斗,愁容满面。是啊!他一生都在为革命奉献心力,我也一直以为他的生活中只有愁苦。

但书中的一篇散文让我彻底改了观,让我永远记住了那个美丽的令人神往的百草园……

从前,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物,可能从小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才能有这番救国救民的决心。但不曾想,鲁迅先生幼时也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能想象先生幼时也是一个调皮蛋,偶然翘课溜到百草园里,听着油蛉低唱、蟋蟀伴奏,偶尔又按住斑蝥的后脊,捉弄它们,常常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仰望蔚蓝的天空。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知道会被寿镜吾老先生发现,会被训斥,却依旧“我行我素”,把学习抛之脑后,只顾着玩,在百草园里尽情发泄童真。

开始读来我都不相信,这还是鲁迅吗?此番的天真烂漫应该出现在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人物身上吗?后来转念一想,不论如何,每个人终究有童年,那是一个人最为欢乐自由的时光。那时无忧无虑,懂的少,阅历也不丰富,少年不识愁滋味,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牵挂,也不会面临什么逆境。

现如今,不知多少人在感慨时间飞逝,青春一去不复返,想再回到过去,然而世上没有时光机器。这些回忆,我们也只能作为美梦来度过了……

我想鲁迅先生是为了告诉我们,要珍惜童年时光,宝贵的回忆一定要好好保存,不要失去了再去后悔。

童年对于我们而言,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如今,望子成龙的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还没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就为孩子排满了课程。为了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扼杀了他们真正的兴趣,这样做真的是为他们好吗?

学习固然重要,但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是更加重要的。童年一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度过。试想,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劳碌大半生,可以在晚年时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也是人生一大趣事啊。

中学生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悟4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了回忆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完美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有读书机会了,学校又是“乌烟瘴气”,想看的书,长辈认为不对,学了知识,却什么也做不成;爬了几次桅杆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就能掘出金银铜锡来么是在连自我也茫无把握……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我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能够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我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可是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我开了个悲痛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我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就是这样灌输不来的。

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齐,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求学的过程,一齐追忆失去的朋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齐起起落落……

中学生朝花夕拾读书心得感悟5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很多使用了比较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后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之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比较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构成了鲜明的比较,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可是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所以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活力。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齐,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齐玩耍,一齐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我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欢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齐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上一篇:2010年政企客户部工作总结下一篇:以婚庆为题材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