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2024-05-09

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1)出示句子1: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2)出示画面,感受风筝的美丽。

(3)从这句话中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句子。

篇2: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 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 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 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 7、8、 9、 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 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 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篇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放风筝等事例, 感受刘老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及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与影响。

3.学习体会课文注意细节刻画、托物寄情、以景衬人等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放飞风筝中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 体会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近刘老师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串。

课件出示:摇摆舒展吹奏

叫喊蹦跳追赶

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1) 指名分行读, 要求读正确。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描写春景, 第二行词描写刘老师, 第三行词描写风筝。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2) 指名再读, 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这些词语概括成一句话。 (刘老师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放风筝。)

(3) 齐读词语。

3.过渡:放风筝是作者回忆刘老师三件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是最深的一件事呢?这风筝明明是天上的风筝, 怎么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呢?这堂课我们就要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精心选择课文中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三行词串,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复习巩固,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朗读想象, 整合中心画面, 勾勒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整体形象, 继而通过设问形成主要话题, 激起阅读期待, 并直切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这是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法。

二、细读品味, 走进刘老师

(一) 体悟刘老师的外貌

1. 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闻其言观其貌品其行识其人)

点拨: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文中描写他言行的语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刘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目光把镜头对准刘老师的外貌。

2. 速读课文, 找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 交流品悟, 体会人物特点。

(1) 指名读句。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2) 师激情引导: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自由轻声读读, 想想:这段外貌描写什么地方同样打动了你, 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引导扣住“慈祥”、“忠厚”、“油亮”等词交流体会刘老师的特点。

(4) 小结:刘老师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老师不同, 他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 但他身残志坚, 从刘老师的外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乐观。 (板书)

4. 指导朗读。

点拨: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文句中,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从复习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入手, 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利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引导对话交流, 在初步感悟人物特点激起情感的同时, 关注文本表达特色, 并为下面体悟刘老师放风筝的形象作必要铺垫。

(二)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

1.过渡:这样一位头发花白、失去一条腿的老人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呢?

2.默读课文,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句段 (6~9节) 。抓住关键词语圈画批注, 特别是写动作的词语。思考: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

课件出示句1: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1) 抓住“总是”、“喊”、“拉动”等词, 联系下文“甜蜜”一词, 体会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欢乐, 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有悲观绝望。

(2) 看, 那风筝怎么样?引读词语: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师:风筝姿态优美, 灵活自如, 自由自在, 寥寥三个词语, 就把风筝写活了。

(3) 假如你就是此刻的刘老师, 你会想什么呢?

想象练习:

我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想:________________。

(4) 指导朗读。

(5) 引读:看到这儿, “我”有什么感受?引读句子: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课件出示句2:

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这一段又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抓住动词作随机点拨, 进一步感受刘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快乐、高兴、幸福、充满活力和富有朝气, 体悟他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抓住“笑”进行引导:这是第几次笑?还有什么地方写到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图文对照, 激情引读。

看, 尽管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已是满头白发, 年过半百, 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蹦跳着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一头白发, 身有残疾, 不便于奔跑, 也不便于追赶, 但他依然在奔跑, 在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3) 小结。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从这一段“放风筝”的叙写中, 你对刘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热爱生活生命顽强)

(4) 引读“我”的感受, 体会表达方法。

点拨:这里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场景, 写得非常生动细腻,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值得好好体会。同时, 还写了“我”观看时的感受, 这种方法叫夹叙夹议, 这样可使读者读来更觉亲切和真实。

齐读“放风筝”一段。

设计意图:教者根据课文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 大胆重组, 把“放风筝”一节作为研读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重点句段, 通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这一提问, 凸显主题意识, 紧扣关键词语展开互动对话, 进行个性交流, 在多形式的层层朗读中想象画面, 深入品味形象, 体悟情感, 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情感共鸣, 并相机揭示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求言意兼而得之。

三、总结拓展, 升华刘老师

1.小结板书, 联系拓展: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联系上下文, 从文中其他事例中去品读。

点拨:阅读要瞻前顾后。

2.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谈腿疾”、“写板书”两个事例进一步感悟刘老师, 丰满人物形象。)

板书:风趣幽默、热爱工作……

3.质疑:课文写刘老师, 为什么不重点写他的课堂教学, 而写了他放风筝呢?

点拨:作者精心选择材料, 匠心独具。刘老师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

4.配乐范读最后2节。思考交流:你从这两段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两个“永远”,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充满了思念、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体会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

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5.知识拓展, 简介苏叔阳。 (图示)

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6.回归课题, 揭示内涵。

(1) 课文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刘老师放上去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放飞了什么?

(2) 体会课题的内涵。 (风筝代表着刘老师一颗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心;刘老师的风筝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深受影响。)

(3) 小结, 齐读课题。作者借风筝抒发自己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 (板书)

设计意图:从“放风筝”一事辐射全课, 以点带面, 整合鲜活的人物形象, 回归整体。拓展介绍作者概况,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且进一步体会本课刻画人物的独特方法。

四、课堂练笔, 铭记刘老师

1.过渡:春天又到了, 你看刘老师又在放风筝啦!

2.指名读课文1、2节。探究:这儿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有没有什么深意, 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结: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板书:以景衬人)

3.练笔:蓝天上, 老师亲手制作的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 你会写什么?请你来写一写!

4.出示课始词串, 再次朗读。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和课始设计遥相呼应, 使全课结构浑然一体。针对年段特点, 通过环境描写的初步体悟让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表达特质有新的认识, 和更高段的学习相衔接。自主练笔实践则把读与写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和迁移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优美词语。

2.找出文中用了省略号的句子, 读一读, 再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寻找苏叔阳的文章阅读。如:春天的梦。

篇4:《理想的风筝》教学谈

一、 激情导入,感悟“思念”,未成曲调先有情

上课伊始,紧扣“思念”一词,引出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朗读,为本节课定下情感基调。

【教学片段一】

师:文章写得细腻感人,每一句话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出示:最后一段)谁来读读这段话?(一生读)

师:是啊,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呀,有太多太多的思念。谁再来读?(又一生读)

师:多么深情的呼唤啊!一个残疾的老师究竟有何魅力,竟让作者如此难忘,如此深深地思念?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三十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二、 品悟细节,体验“思念”,一咏三叹情渐浓

课文选取了刘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三个事例写得生动、细腻、感人,其中很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一品再品,细细玩味。教学这三个事例时,我先让学生默默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画出拨动心弦的细节,并在文章空白处写出阅读感受,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教学片段二】

师:从“笑谈腿疾”这个事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生:我从刘老师“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这段话读出了一个乐观的刘老师。刘老师用一个故事笑着谈了自己的腿疾,说明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个残疾人。

生:我从这段话的一个“笑”字读出了一个幽默风趣的刘老师。一般残疾人都不愿意提起自己的残疾,可刘老师不仅不避讳,还笑着谈自己的腿疾。

师:你紧紧扣住人物的神态描写——一个“笑”字,谈了自己的感受。

生:听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故事,同学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笑,因为这个故事很有趣。但是,笑过之后,同学们心里就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因为刘老师的腿毕竟是残疾了,他们很同情刘老师。刘老师腿残疾了还这么幽默乐观,所以同学们更尊敬刘老师了。

师: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生读)

師:身体残疾,却还那样地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难怪作者三十年后还发自内心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每当想起刘老师在课堂上写板书的身影,这种思念之情和尊敬之情就愈加浓厚。读了“写板书”这一段,你被什么打动了呢?

生:我被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打动了,刘老师腿有残疾,可板书时的动作却那么潇洒,我真是太佩服他了。

师:(课件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透过这四个“转”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刘老师对教学工作非常负责。

生:我从这四个“转”字,看到了一位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刘老师。

师:是啊,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刘老师生命的舞蹈啊!这样的旋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所以作者30年后还深情地呼唤——(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最令作者难忘的还是刘老师在春风中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在第7~9自然段中,你又被哪些细节打动了呢?

生:我感受到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因为他能亲手制作风筝。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可见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

生:我读了“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这句话,我被刘老师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他虽然腿有残疾,但他渴望自由,渴望亲手将风筝放上天空。

生:我读了这句话:“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我被刘老师的顽强不屈、坚强自信的品质打动了。

生:是啊,他笑着,叫着,蹦跳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他感觉自己很有力量。

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

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放飞自己的理想,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难怪作者近30年后还发自肺腑地呼唤——(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 品味心声,升华“思念”,含英咀华余韵长

最后两段,是作者从心底里对刘老师的呼唤,直接表达了对刘老师的赞美和思念。我联系作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解决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何作者在不见刘老师近30年后要写下这篇怀念恩师的文章?

【教学片段三】

师: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著、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是近30年啊!(指名配乐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

生: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人生的理想。

师:什么理想?

生: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师:是啊,刘老师用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染、影响了每一个学生,从而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可是,苏叔阳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曾经在“文革”期间受到了非人的迫害,被关进了牛棚,当时有很多的人受不了屈辱与折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苏叔阳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在苏叔阳的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谁的影子?

生:在苏叔阳身上,我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因为苏叔阳像刘老师一样面对“文革”中所受的屈辱和折磨。

师:在苏叔阳的人生中,不仅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还遭受了癌症病魔的折磨。(课件映示:自1993年患癌症以来,苏叔阳先后多次手术。1994年,他因为胃癌切除了部分胃,2001年因为肺癌切除了左肺,2004年又切除了脾脏,可苏叔阳在69岁的年龄上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每次去医院,苏叔阳都不是说去看病,而是说“看老朋来了”。)读了这段话,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幽默乐观,顽强地面对病魔面对困难。

师:是啊,在苏叔阳身上我们分明再次看到了刘老师的影子。同学们,课上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苏叔阳为什么要在离开刘老师近30年后还要写下这篇文章,你明白了吗?

生:因为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叔阳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所以苏叔阳要写这篇文章怀念刘老师。

生:刘老师是苏叔阳永远的精神支柱,所以作者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对老师的思念与感恩。

师:近30年了呀!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生:(齐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至此,学生已经7次朗读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每一次诵读学生都有新的感受;多一次诵读,学生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就更深一层;多一次诵读,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就更贴近一步,直至学完全文后情感的自然升华。我想,此时课堂上学生们的心中也会升腾起乐观开朗、自信顽强、热爱生活的“风筝”了吧。

篇5: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

1、学习、体验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自强不息的阳光心态。

2、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叙述和细节描写的方式写人的方法。

3、学习掌握理解语句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4、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口头叙述训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掌握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法,表现刘老师人格品质的写作方法。

b.掌握运用中心议论句和段落揭示文章主旨,突出人物形象和品质的写作方法。

2、难点:

a. 了解文章行文的明暗两条线索和文章叙事的脉络。

b.理解课题的深层寓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c. 理解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写了哪些人?重点是写谁?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

(我和刘老师,刘老师;笑谈腿疾,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2、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慢速默读课文,看一看有哪些字词不会读不理解,查一查字典,根据上下文自己试着解释一下,并把解释写在书的旁边。看一看有哪些重要的语句不好理解,做上记号。

(天穹,膝盖,女娲,酸涩,慷慨激昂,哽咽,扶摇直上,气喘吁吁,稚气,翱翔)

(a.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b. 这时候,他比被提问的学生还要紧张。

篇6:李保玉语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辛寨小学李保玉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4、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搜集歌颂老师的名言警句。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展示)。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大声朗读课文,准备抢答问题。

1、大家合上课本,请一位同学对课文中的生字进行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纠正出现的错误,不需要做任何笔记,看谁听出的错误最多。

2、抢答下列问题。(为锻炼学生的课堂倾听能力,这些题目,有老师读,学生抢答。)

(1)本文题目是(),本文作者是(),作者在()年后回忆自己的老师。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到了三种景物,分别是()()(),作者由()想到自己的刘老师,想到他放上天的()。

(3)刘老师的()腿残疾,只好用()来代替它。给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精妙的是()。.(4)作者对老师的感情用文章的结尾说就是()。

3、请同学们根据所答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学生评价)

(二)再读质疑

意图:

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

例:

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对于以上的问题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学生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谈体会。

2、配乐指名读。

3、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2、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3、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并谈从中受到的启发。

2、交流歌颂老师的名言警句,并能够背诵三至五句。

3、你即将小学毕业,你想用什么形式表达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你想对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请借此机会进行表达。

六、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三用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配以画面,从感官上刺激了学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通过抢答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比较容易的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另外,抢答的形式和学生点评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注意在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中要一直关注学生的课堂倾听情况,努力提高课堂倾听效果。

三、再读质疑——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

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从中获得思考。

本文的情感目标是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因此在教学此文是授课教师首先要情绪饱满,语言富有感染力,带着对刘老师的敬佩和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去组织教学,这也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良策。一位有激情的老师再加上学生的配合就会成就每一堂语文课。

本节课的不足是:

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

篇7: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读完全文,我的心像被粗大的木棒重重地敲打了一下——激昂中带着一丝沉重。对于本文,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感——源于那次不一样的经历。

清楚地记得曾经的我意气用事,为了保全颜面,跳下高峻的石壁,右腿受伤了。当来到医院,看到诊断结果为骨折时,我一刹那间绝望了,眼前一片漆黑。那种感觉很无助、很孤独,好像徘徊在寒冷的黑夜,前面的路漫长而艰辛,真不知道生活将如何继续。虽然现在已经痊愈,但这件事的阴影一直萦绕着我,驱散不去。不像以前那样快乐,仿佛对生活已经没有追求。

可我读完本文,才如梦惊醒。刘老师承受的是比我大几百倍的心灵伤害,对生命却没有失去希望。历经困难的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他的事业,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快乐,面对挫折顽强而乐观。这就是真正的生命,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为自己脆弱的心灵修筑一道坚实的城墙,将对生命的感慨载理想的风筝放飞天空,让风吹走痛苦的记忆,让心感染春的气息——永远对生命充满美好的希望,幸福的追求。

篇8: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揭示课题后,回顾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追风筝)

2.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让我们细细品读这些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读通、读透文字背后的内容,要能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学生自主品味细节应贯穿课文教学的始终,这也是整堂课需要突破的主目标。]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合作小贴士。读一读:读课文4—9节,你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写一写:画出文中写得生动细腻的语句,写写你的感受。说一说:组内成员交流感受并合理分工,为展示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其静心与文本对话。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伙伴。这也体现了“协和课堂”“先学后教”的理念。]

小组汇报交流:

1.选择一则喜欢的故事,说说从文中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相机板书)

2.交流所画的句子,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1.引导学生从外貌、语言感受刘老师的忠厚慈祥、乐观开朗。

2.体会文中“泛”的准确性,通过与“冒”“涌”等对比感悟,感受“泛”表达的复杂情感。板书: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把自己概括出的刘老师的品质板书到黑板上,其他组员再补充完善,教师做适时的点拨。在这样动态,和谐的课堂中,促进学生完成语言与精神的首次同构。]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走进刘老师。

1.从“旋转板书”这件事中你又读出了怎样的刘老师?抓住动作感受刘老师的敬业精神。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词句来感受人物形象。同时懂得传神的动作描写就是文章的细节描写。]

2.抓住“圆木拐杖”,想象说话。

这是一根______圆木棍,它不仅支撑刘老师的站立,还支撑刘老师的______。

3.“他每转一次都引起孩子一阵激动的心跳时……”引导学生说话:假如你是刘老师的学生,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一系列的想象说话,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

4.指导读好这段话。(小组读、指名读、齐读)

预设三在放、追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小组交流刘老师放、追风筝。有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你的心弦?(热爱生活、童心未泯、虽然身体残疾,却充满活力)

2.相机指导:A: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此时他没有说话,他一定在想什么?

3.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么?

[设计意图:在板块二中,以学生为对话的主体,四人小组为主要学习单位,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深入探究文本。通过学生、教师、文本的三维对话,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2.思考: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念念不忘刘老师?

3.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先来看一看苏叔阳的资料,(出示资料)再理解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设计意图: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同时联系感人细节,再让学生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内涵时,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面对病魔不屈服,是刘老师给了苏叔阳力量。所以作者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思念您……”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刘老师呀,思念您______,思念你______……

[设计意图:当学生的语言与精神的同构达到最大程度时,就会生成新的言语成品。这时留给学生表达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遵循协和课堂“先学后教”的理念,让学生在“合作小贴士”的引领下,先尝试着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写下个人的阅读感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故事,先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通过组员间的聆听、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整节课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篇9:《理想的风筝》教学片段赏析

【教学片段一】

师:这种写法在这篇文章中多次出现,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不想跟别人说的事情,但是刘老师将自己的腿疾讲得十分轻松。有身体残疾的人常有自卑心理,但刘老师没有。所以作者对刘老师十分尊敬,心中也有一种酸涩的感情。

师: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就围绕这一段来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老师笑着说”,让我感觉到刘老师对腿疾轻描淡写,并不在意。老师热爱生活,没有因为有腿疾就气馁了。

师:嗯,一个“笑”字把刘老师的乐观、热爱生活全部表达出来了。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老师感觉和他人没有什么两样,这种乐观让人敬佩。(出示课件)在这部分句子中,有三个词语表达了学生的情感变化,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是从“一片笑声”到“酸涩”,然后到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觉这些同学是很懂事的。

师:是的,其实我已经听明白了,老师讲了一个这样幽默风趣的故事,把学生都逗笑了。可是笑完之后,看到刘老师少了一条腿,学生们又非常难受。可以看出学生对老师非常热爱,在这里就有一个字把这种情感精确地表达出来了。

生:我觉得是“泛”字。一开始学生还沉浸在故事的幽默中,可一回想到老师,那种感觉就从心里慢慢升腾。

师:不错,你把这个字的精妙体会出来了。

【赏析】教什么?源于马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让学生“睹物思人”,一下就将学生带入到了文本言语的深处,触发了对话刘老师的阅读期待。怎么教?抓住写法,策动全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开了一个“教”的好头,让整篇文章教学有了一个抓手和切入点,口子很小,很实在,很有效。对于“泛”“笑”“酸涩”等词语的品味,在感受其表达效果的同时,也在品味着刘老师的人生哲学——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执著的追求。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一篇文章总有那么一个词语能够让我们洞察到这篇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个词语叫做“文眼”。读了这篇文章,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是哪个词语呢?

生:我觉得是“顽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虽然有许多的不顺心、磕磕碰碰,但刘老师都坚持了下来,顽强地与不幸的命运抗争。

师:好,你说“顽强”是文眼,但是我觉得“顽强”这个词,还不能够把刘老师的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文眼究竟是什么呢?这个文眼啊,它是一种意象,它一时可能说不清楚,却能包含很多很多。

生:我觉得是“理想”。因为老师的内心一直想像那只风筝一样飞得很高,这就是他的理想。

师:“理想”的确是这篇文章的文眼。你们仔细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就会对这个词语理解得更深。好,开始。(生快速默读)

师:读了最后两个自然段,你们对文眼“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刘老师的理想就是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成才,就像他把风筝送上天。

生:那些风筝在苏叔阳的心中,就代表着刘老师的优良品格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他带给了作者动力,指引着作者前行。

师:(出示有关作者苏叔阳的资料:一个为中国文学奉献了7部话剧剧本,6部电影剧本,25篇小说,300余首诗歌,200余篇散文的当代作家苏叔阳,历经沧桑,几经挫折。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并未停止。1994年,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他两次闯过“鬼门关”,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的文学创作。他在《苏叔阳文选》的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读了这段文字,你们对“理想”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生:苏叔阳和刘老师一样坚强。

师:苏叔阳更不容易,但因为有了刘老师给他播下的“理想”的种子和对他启蒙的人格教育,才让苏叔阳走得这么远。

生:苏叔阳拥有和他老师一样的毅力,就是这种毅力,支撑他在艰苦的生活路上一步一步“前行”。

师:的确是这样。我想苏叔阳能走到今天,和刘老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者苏叔阳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真的非常用心。

【赏析】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找到了文眼,就是“理想”。而说说对文眼“理想”的理解,又将整堂课的教学复归到文章的题目上,回到文本的原点,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了整体,几个来回的反复,其实也是“言”与“意”的转换。基于文本的拓展,关于作家苏叔阳资料的呈现,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他们心中的“意”已经达到“呼之欲出”的境地,而此时让学生说出心中的“意”,自然水到渠成,掷地有声,入木三分。

【教学片段三】

师:我相信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可能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等等。或许他们有一方面也会深深地对我们有所启发,是不是?想不想像苏叔阳这样,把他们写出来?写文章,构思很重要,灵感是最重要的。那我们就来学学苏叔阳,来思考对你印象深刻的人,请阅读下面表格,再简要写写你们的一些构想。

师:那下面谁愿意把这种美好的感受来同大家一同分享呢?

生:【A】写狗尾巴草,想起了爷爷;【B】写自己的外公;【C】写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

师:谢谢你们,把你们内心最感动人的一些场景来与我们分享。我想,你们构思的这篇文章可以珍藏起来,当你们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读一读。这会给你们很多力量的。

【赏析】读了苏叔阳的这篇文章,学生自然想起了一个人——也许是老师,也许是爷爷,也许是外公……马老师“借势”图表,引导学生像苏叔阳一样,用文字写下来。这种“原始冲动”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唤醒并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新的冲动。新的冲动是什么?那就是学生阅读后能继续使用文字、绘画或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马老师很好地将教材中文字与插图利用起来,给学生树立了写好整篇文章的概念,由仿到创,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了言语表达的夯实。

篇10: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理想的风筝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篇11: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理想是风筝》是选自六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课文通过写腿有残疾的刘老师四件典型的描写,来表现了刘老师乐观向上,对生活有着美好理想追求的精神品质。课文开头借助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与文章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

二、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

1、揣摩语言,感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简要批注、生生交流,真正与文本对话,通过抓关键词语、句子指导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

2、引导学习,交给学习方法。在教学本课时,考虑文章比较长,如何长文短教,我想还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感悟、学习。在四件典型事例中我选择“笑谈残腿”这件事着力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等语言的描写感悟人物的特点进行学习,然后让学生用勾画重点词句、写感受这样的方法自学后面的三件事,再汇报交流,在这三件事中我又重点让学生汇报刘老师的放追风筝这件事,希望能够重点突出,长文短教。

3、以学教写,感悟写作方法。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把教教材变为学教材,高段的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作者是怎样写的,怎样安排篇章结构的,从中段段的训练升为篇章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文章的景物描写入手,让学生懂得在写人的文章中往往都会采用睹物思人、由景生情的写法写文章开头,最后回顾全文看作者是怎样来写刘老师的,把握作者篇章结构的安排,让学生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学习通过典型事例体会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典型事例体会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导入,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当代著名作者苏叔阳的一篇文章《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回忆一下,《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写了谁?是通过哪些事来写刘老师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笑谈残腿(4)、激情上课(5)、倾听发言(6)、放、追风筝(7-9)

过渡: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四件事,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味“笑谈残腿”这件事,它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呢?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二)品味“笑谈残腿”,感悟“乐观向上”

1、自读“笑谈残腿”,抓住关键的字、词和语句,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汇报交流:你从哪些语句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1)“只是有一次„„我就是那时候被甩掉一条腿的。”说一说为什么?请读出刘老师的幽默、乐观。教师引导学生从刘老师的神态、语言的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刘老师的乐观向上,对生活的热爱。指导学生读出他的乐观向上。(板书:乐观向上 神态、语言)

3、刘老师笑谈残腿后,在场的同学们听了之后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找出描写同学们情感变化的语句。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从这句话中,同学们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4、在写笑谈残腿的这件事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神态、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乐观向上的,热爱生活的老师,除了之外还写了刘老师的什么呢?读刘老师外貌描写的句子。

【设计意图:感悟刘老师德慈祥、忠厚。通过此环节交给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及对人物、神态、外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特点的学习方法。】

(三)自学“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追风筝”感悟“热爱工作”“生命顽强”

1、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是抓住了哪些方面来体会刘老师的特点的?我们在读这类写人的文章时,就应该这样牢牢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读出你的感受,体会人物特点。这样你的心思会更加细腻,你的情感会更加丰富。

2.下面请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用心地读读课文的5—9自然段,圈圈重点词语,划划相关句子,写写自己的感受,说说从中感到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3、读后交流:

u 从刘老师激情上课,感悟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

u 从刘老师倾听发言的神态、语言的描写感悟刘老师的关爱学生。

u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对放风筝的渴望,他要体验放风筝的乐趣。)【挑战自我、自信自强】

◆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任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预设:

⊙动作——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追赶、喊着(兴奋、幸福、高兴、乐观,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真像个小孩。)

⊙故意撒手——挑战

⊙语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4、刘老师放风筝到追风筝,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他敢于挑战自我,自强不息,坦然地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幸福地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这才是生命的强者!(板书:热爱生活)他的这份热爱深深地感染着我、震撼着我、激励着我!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课件出示: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提问:一个活泼的少年应该怎样呢?由此可见,刘老师在他的学生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课件出示:他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的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这理想的风筝到底是怎样什么呢?并引导学生读出对刘老师的思念。

【设计意图:运用上环节的的学习方法,自学,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四)感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1、在我们的文中有一个自然是景物的描写,你知道是哪一自然段吗?抽生读。这段景物感受到什么?

2、加上1、3自然段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在写人的文章中常常会写一段景物描写,这种写法叫“睹物思人”,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让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五)小结文章的写法,布置作业

这篇《理想的风筝》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的四件事,抓住刘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让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生命顽强的刘老师。在我们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老师,他(她)有什么特点呢?可以用哪些事例来写他(她)呢?请用饱含深情的笔写以为你印象深刻的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感悟小学高段写文章时谋篇布局的方法。】

板书设计: 26 理想的风筝

睹物思人

笑谈残腿 乐观向上

激情上课 热爱工作

刘老师

倾听发言 关爱学生

放追风筝 热爱生活

无限思念

篇12:《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开朗、乐观、风趣、坚强的良好品质。

3.感受刘老师 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舞蹈吧!(欣赏《千手观音》。)

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交流)

同学们,他们都是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后不由自主的都伸出了大拇指。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老师。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2.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写了这样一段独白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心中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还对刘老师记忆犹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苏叔阳先生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理想的风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本文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自己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概括一下,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情?(听清楚要求了吗?开始。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脚放平,身坐正,一拳、一尺和一寸。)

三、反馈

1.完成的同学坐正,用你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

2.黑板上有三组词语,先自己读一读,这几组词语分别让你联想到了课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3.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4.(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5.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谈丢腿)

6.谁来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7.(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8.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写板书)

8.谁来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洋洋

10.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放风筝)

11.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读着这些词,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12.交流。

四、深度感悟

谈丢腿

1.想见见刘老师吗?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刘老师,谁能结合课文为我们介绍一下刘老师的样子。(慈祥、忠厚、身体残缺)

2.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呢?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中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同学们,刘老师的这条腿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还记得刘老师讲女娲造人时说的那个故事吗?谁来读一读?

4.指名读。

5.刘老师在讲这个故事时的神情怎样?(笑着)

6.带着刘老师的神情,谁再讲讲读读这个故事?(指名读)

7.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笑,从刘老师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

8.说得真好!老师奖励你,将你说的词写在黑板上“谈丢腿”的后面对应得地方好吗?

9.带着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神情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齐读)

10.听了刘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有哪些反应?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1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

1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4.同学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仔细体会体会,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笑:故事讲的有趣、好笑,刘老师很风趣酸涩:同情刘老师的遭遇尊敬:被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精神打动。泛:慢慢地)

15.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地描写。你能将同学们此时的情感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16.指名读。(我听出了你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受到你心中的那一丝酸涩。)

17.身残、志坚,刘老师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作者永远都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的真情告白——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写板书

1.对于一个身体残疾的老师来说,上课写板书是多么的不易呀!用心读读课文的第5节(出示),划出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圈出刘老师写板书是做的动作,将这些动词连起来体会体会,你有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交流)

2.谁来读读描写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指名)

3.为了完成一次板书,刘老师要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你发现了吗?

4.同学们,动词要连起来看,从这一连串的动词背后,你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坚强、敬业)

5.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我们一起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6.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孩子们的心为什么会激动?(感谢、担心、敬意)

7.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多么叫人心跳,作者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书时一次次的旋转,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那心灵的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8.刘老师那乐观、开朗、风趣、坚强、敬业的高贵品质仿佛是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进了作者心灵的天空。作者毕业后选择当一名老师并且是一名历史老师,就是因为对刘老师的热爱。

9.像刘老师一样有着坚强品质的残疾人还有很多,此时此刻能回忆起他们的名字吗?

10.其实,作者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1994年4月,作者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xx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这都是因为受到了刘老师那坚强不屈的伟大灵魂的影响。

他在6卷本《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齐读):“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摘自《苏叔阳文选》

11.30年,能让一个年幼的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每到春天,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思念起他的刘老师。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同样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下节课龚老师会带着大家继续品味。

12.同学们,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些名言,希望你们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13.同学们,生活中虽然有太多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篇13:小学语文《理想的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读了《小学语文教师》第3期上刊登的有关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系列文章, 尤其是看了管老师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后, 对“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的主张和做法有了大致的了解, 深为管老师在几乎被改“厌”了的阅读教学上敢于痛击时弊、独辟蹊径、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感动。但读过之后细细想来, 总觉得有些地方好像不妥, 但一时也说不上来。于是便从网上找到苏叔阳写的原文来读, 不读不知道, 一读还真吓一跳。通过对原文与课文的对照阅读, 笔者才弄清楚了自己为什么对这堂课感觉有些不舒服、不满意。笔者下面谈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只是就事论事, 并不代表对管老师“指向写作”阅读教学理念的质疑和否定, 敬请管老师及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个问题:指向“谁”的写作?原作者还是课文改编者?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构思过程作为教学的突破点, 这是区别于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这里的“指向”一词指向的应该是作者。但是, 我们知道, 很多文章在选入教材时往往会被改动和调整, 这就引出了上面的问题:指向“谁”的写作构思?

《理想的风筝》课文注释中已经明确说明:作者苏叔阳, 选作课文时文字有改动。改动有多大呢?如果只是个别字句的修改, 也就罢了。但编者对这篇文章的修改是大篇幅的, 不只是个别字句的替换改动, 而且还涉及文章实质内容上的删减, 甚至文章题目的更换, 已经“伤筋动骨”、触及思想主题了。笔者简单地估算了一下, 修改的文字几乎占到全文的三分之一。课文改动较大的部分有:删去了原文中刘老师“课上的极好”和“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两段文字, 共377字;此外, 其他地方删改的语句还有十三四处之多, 共160字左右, 不再一一列举。严格来讲, 这篇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课文已经很难忠实体现原作者的立意、构思与文字之妙了, 事实上它已经成为编者的二度创作, 体现的是编者的立意和构思了。比如, 原文叙事的线索有两条:一是叙述刘老师的故事;二是写刘老师对学生们的深刻影响以及“我”的真实感受。在改动后的课文中第二条线索便中断了。在选材上, 原文取材范围更宽, 对刘老师的描写更全面。而且上课部分的叙述重点放在了刘老师的教学艺术与他对学生的关爱上。这部分恰恰被编者删除了。从主题来看, 原文重在通过回忆刘老师的教学与生活中的感人事件, 表现刘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而修改后的课文则主要表现了刘老师的“乐观和顽强”精神。显然这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均不等同的主题。

面对这样的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的两篇文章, 笔者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按照“指向写作”的理念来教学这篇课文, 是指向“作者”还是“编者”, 抑或指向糊里糊涂的抽象出来的“混合作者” (原文作者+编者) ?

第二个问题:写作的思路是客观的、静态的、唯一的, 还是主观的、动态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

一篇文章的题目和主旨立意大致确定后, 往哪个方向写, 选哪些素材, 作怎样的结构安排, 采用哪种行文语气和风格, 原是可以预先策划和筹谋的。但是一旦动笔, 踏上了思考和写作的路途, 便由不得你了。无论你预先设计得再好, 都有可能被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感受所推翻, 也有可能因思绪紊乱、文思枯竭而迷茫踟蹰以致搁笔。写文章, 总是在预设、改写、再预设、再改写, 在左顾右盼、前呼后应、上推下求中反复探寻, 直至最终敷衍成文, 而意犹未尽的。因此, 我们通过最后的成文固然可以逆向推衍出作者思路之演进, 但总免不了有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之嫌。笔者认为, 那些时常干扰写作过程的迂回反复、曲折顿挫之处, 才是揭开写作秘密的真正锁钥。只看到了文章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整饬严谨的结构线索, 而误以为好文章都是按照所谓的普遍写作规律预先构思谋划好的, 不免太小看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了。因此, 通过对静态的文章结构进行逆向分析并不能准确推导出写作构思的真实过程, 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思路”, 本身无可厚非, 但如果把“思路”加以神化和绝对化, 搞出个“思路决定论”来, 也就有失偏颇了。

正如前文所说, 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是经过了编者的改造的, 其写作思路并不是客观的、唯一的、原有的。因此, 在教学中探究作者写作思路时, 应该注意不能把话说得太满, 太绝对, 太武断, 应留有探讨的余地。这既是对作者和文本的尊重, 也是对写作规律的尊重。以此来观该课实录, 我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些“指向写作”的“陷阱”, 对学生的写作观念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 管老师在教学文章构思的第二个特点“故事一长一短”时, 指导学生用数行数、查字数的实证方法, 计算出:“讲故事”11行218字;“写板书”7行137字;“放风筝”11行217字;“追风筝”7行135字。从中总结出两个长故事一样长, 两个短故事一样短并不是巧合, 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即“构思”而成。然后得出结论说:“同学们, 写作文, 段落的长或短, 是有讲究的, 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 没什么话就少写点。写作文的挑战之一就在于:明知道这里要写长一些, 可就是写不长;明知道这里要写短一些, 可是却又有那么多的话。”应该说, 管老师的用意是好的, 希望学生了解叙事的节奏变化和内容详略上的穿插交替。但是这种教学设计造成的导向却是错误的, 学生会误以为写多个故事时必须作这样的长短交叉和字数相当的刻意安排。写作构思不是数学计算。故事长短是视叙述情理和写作目的而定, 并没有什么必须一长一短、行数相等、字数相近的框框和规定。管老师这里所讲的所谓的写作构思规律并没有学理上的充分依据, 只能作为一种写作个案来处理。

接下来, 管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构思的第三个特点:故事应具有内在关联。按照管老师的理解, 写刘老师“上课”的故事, 只选择了“讲故事”“写板书”这两个, 像其他的内容, 比如刘老师“关心同学”“博学多才”等不应该选进来, 因为它们不能体现“放风筝”“追风筝”所表现的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精神。所以文章中选择的上课内容是“讲故事”“写板书”, 因为它们能体现这种精神。最后的结论就是, “用故事来写人, 要注意故事, 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这里的问题似乎更严重!作家写人物, 是不是在一篇文章中只能写一种品质, 无论写多少事件, 都必须体现这种品质?文章贵在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给人留下最深刻完整的印象。事实上, 一篇文章罗列的“同质”事件越多, 会越显得啰唆重复, 表达效果反而不好。文章选用什么素材, 一是取决于作者对素材的熟悉与掌握程度, 二是取决于作者的表达主题和写作风格。就这篇文章而言, 是写人物的, 写人物最忌把人写得脸谱化, 写得单调、片面和扁平。与改动后的课文不同, 原文采取了从面到点的写法, 先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写刘老师的外貌、性格、所教学科、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提问等诸多方面, 在读者心目中描绘出刘老师的一种整体形象;然后再集中写课下放风筝、追风筝时刘老师体现出来的乐观顽强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应该说, 原文中的刘老师是立体的、多面的、鲜活的, 而课文中对刘老师人物形象的塑造则略显单薄和片面。管老师的引导和教学, 无意中用课文的构思否定了原文的构思, 用单一性否定了多样性, 应引起我们对“写作指向”教学应指向何处的反思。

通过上面这两个教学片段的分析, 笔者要强调指出的是:文章呈现出来的结构思路不同于真实的写作构思过程;文章在结构与构思上的安排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可选性和偶然性;在通过具体的文章分析来发现和把握普遍的构思规律和写作艺术时, 不能机械地照搬套用写作理论和写作知识, 而是要因文制宜, 合乎情理, 避免牵强附会, 强加于人。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堂课尊重学生的言语生命了吗?

统观这堂课, 学生基本上被老师预先设定的“思路”牵着走, 甚至是拉着走, 课堂里面缺少真正的讨论和争论。我们看到的是老师的“高明”, 而很少能欣赏到学生的独立见解和思想个性。在学生出现困惑时, 老师不是放开手让学生自由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是暗中引向预设好的结论。即便在最后开放的环节, 让学生猜测老师最不喜欢的句子, 表面看来好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但其实学生的回答仍然是以老师的标准为标准的, 并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声音。

篇14:《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③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选取典型事例、深入细节、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披文入情,复沓回环,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体会刘老师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①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②揣摩表达效果,习得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读题)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飞得再高一点儿!⑵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板书)。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件事来写(板书:选典型)?⑷选取这三件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思念之情)?⑸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还能再深情一些吗?)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⑴过渡: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一起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⑵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来学习(根据学生选择决定)。⑶作者怎么写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⑷组织交流:预设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谈腿疾”。②着重引导学生品悟“笑说”这一镜头。(板书:乐观幽默)③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品悟“笑声”“酸涩”“尊重”。淡淡的同情与理解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同时刘老师身体虽残疾,但乐观幽默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他学生的心里。也让他刻在我们的心里(齐读)。④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了刘老师的外貌、语言、表情这些细节,抒发了当时微妙的情感变化(板书:写细节)。⑤是呀,刘老师以他的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的好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

预设二:研读“写板书”,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写板书”。②出示相关内容。体会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敬业顽强)?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来读出此中的艰难?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出此中的顽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又能来读出此中的执著?④他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你听懂这“心跳”里有什么吗?

如果说讲台是老师生命的舞台,那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是一次舞蹈,是学生心中最美的舞蹈。让他再一次在我们心中舞动(齐读)!⑤这每一次旋转都令人难忘、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情地呼唤——

预设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①学生交流“放风筝”。 ②品味刘老师“甜蜜的笑”。刘老师到底想到了什么会笑得如此甜蜜呢?他可能想到些什么?③品味追赶风筝。他为什么“撒脱手”?他可能在想什么?从他的喊声中你听出了什么?自信地喊一声。看看此刻的刘老师,他还仅仅是在追风筝吗,他还在追什么?定格追赶的画面,铭记幸福的瞬间,记住最美的文字(齐读)。④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板书:热爱生活)?⑤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⑴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板书:抒真情)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⑵体会“圆木棍”的“功德无量”。⑶感悟“理想”。让我们再次体验作者的真情流露。(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⑷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敬重,让人难忘——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理想希望!所以,近30年了,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⑴(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两处作用与它一样吗?⑵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出示作者生平简介,自由读。出示作者名言: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⑶作者的言行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大家记住苏叔阳,记住他的——理想的风筝,记住他的刘老师,让“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也像风筝一样,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放飞(在板书上简笔画一只蝴蝶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⑴回顾本节课的写作方法。⑵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今天习得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选典型

写板书 敬业顽强 写细节

放风筝 热爱生活 抒真情

……

上一篇:怀念曾经的散文下一篇:两免一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