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价促创造思维发展

2024-04-23

以评价促创造思维发展(通用6篇)

篇1:以评价促创造思维发展

以评价促创造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对激发探索热情、开发学习潜能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的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以多维评价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做的尝试。

一、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他们的思维常常带有直观和直觉的特点。为此,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时,我们就要注意为他们提供问题情境,同时要让他们尝试对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加以评价。所谓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别人或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借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如在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9+9+9+9=?比一比,看谁先算出来。”学生在解答的时候情况如下: 生1:“老师,9+9=18,题中是两个9+9相加,可以想18+18=?因为18+18=36,所以9+9+9+9=18。” 生2:“老师,我决得他的算法中18+18=?有点难,还不如想20+20-2-2=36。”

生3:“老师,也可以把前面3个9看成3个10相加,这样就多加了3个1,再从第四个9里面减掉3,就是30+6=36。”

生4:“老师,按照前面两位同学的想法,那就直接把每个9都看成10,再减去4个1,列式为40-4=36,我想这样会更快。”

由此可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学生在探索、评价结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在评价中鼓励学生主动实践

小学生的动手思维占优势。苏霍姆林司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情境中开展评价,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学生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一学习过程,我发现,在完成以上同意任务时,学困生要比优等生付出更大 的努力。因此,我屏弃了过去教学中多鼓励有正确答案且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极少鼓励甚至加以批评同样付出努力却答错或找不到答案的学生的评价模式,而采用了“同学们都认真地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老师很高兴”、“重要的不是快慢,而是大家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还没想出来的同学不要灰心,可以互相学习,只要你积极、努力,总有做对的时候”等评价语言时,学生的精神受到鼓舞,动手实践的愿望持续不断。我也看到了更多的学生渐渐走近成功。

三、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爱因斯坦说过:“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行动几乎就是直觉。”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推测的同时开展了生生间的互评,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直觉习惯。例如,在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之后,我开展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将已知的7个圆片藏在两只手中,让学生猜一猜:我左、右手分别有几个圆片?并让学生对大家的回答进行评价。以下是活动的片断:

生1:老师,我认为你左手里有1个圆片,右手里有6个。

生2:生1说得有道理,因为1+6=7,但也有可能是2个和5个。

生3:这样说,还不止这两种可能,我猜出了6种:

左手右手

生4:那如果老师有一只手是空的,就有可能是0和7或7和0,也就是有8种可能了。

生5:这四个同学说的肯定有一个是对的。

通过猜测和评价,最后当我打开双手亮出答案时,讲台下一片欢呼。这欢呼,是他们为自己的大胆猜测,为自己的恰当评价的一种肯定。与此同时,我也表扬了所有发言的同学们。我想,在以上猜一猜、评一评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依据某一线索进行大胆猜测,而且能对猜测作出准确、合理的评价,难能可贵。总之,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多一些思维空间、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自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我们的评价也将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对激发探索热情、开发学习潜能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的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以多维评价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做的尝试。

一、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他们的思维常常带有直观和直觉的特点。为此,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时,我们就要注意为他们提供问题情境,同时要让他们尝试对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加以评价。所谓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别人或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借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如在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9+9+9+9=?比一比,看谁先算出来。”学生在解答的时候情况如下: 生1:“老师,9+9=18,题中是两个9+9相加,可以想18+18=?因为18+18=36,所以9+9+9+9=18。” 生2:“老师,我决得他的算法中18+18=?有点难,还不如想20+20-2-2=36。”

生3:“老师,也可以把前面3个9看成3个10相加,这样就多加了3个1,再从第四个9里面减掉3,就是30+6=36。”

生4:“老师,按照前面两位同学的想法,那就直接把每个9都看成10,再减去4个1,列式为40-4=36,我想这样会更快。”

由此可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学生在探索、评价结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在评价中鼓励学生主动实践

小学生的动手思维占优势。苏霍姆林司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情境中开展评价,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学生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一学习过程,我发现,在完成以上同意任务时,学困生要比优等生付出更大 的努力。因此,我屏弃了过去教学中多鼓励有正确答案且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极少鼓励甚至加以批评同样付出努力却答错或找不到答案的学生的评价模式,而采用了“同学们都认真地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老师很高兴”、“重要的不是快慢,而是大家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还没想出来的同学不要灰心,可以互相学习,只要你积极、努力,总有做对的时候”等评价语言时,学生的精神受到鼓舞,动手实践的愿望持续不断。我也看到了更多的学生渐渐走近成功。

三、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爱因斯坦说过:“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行动几乎就是直觉。”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推测的同时开展了生生间的互评,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直觉习惯。例如,在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之后,我开展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将已知的7个圆片藏在两只手中,让学生猜一猜:我左、右手分别有几个圆片?并让学生对大家的回答进行评价。以下是活动的片断:

生1:老师,我认为你左手里有1个圆片,右手里有6个。

生2:生1说得有道理,因为1+6=7,但也有可能是2个和5个。

生3:这样说,还不止这两种可能,我猜出了6种:

左手右手

生4:那如果老师有一只手是空的,就有可能是0和7或7和0,也就是有8种可能了。

生5:这四个同学说的肯定有一个是对的。

通过猜测和评价,最后当我打开双手亮出答案时,讲台下一片欢呼。这欢呼,是他们为自己的大胆猜测,为自己的恰当评价的一种肯定。与此同时,我也表扬了所有发言的同学们。我想,在以上猜一猜、评一评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依据某一线索进行大胆猜测,而且能对猜测作出准确、合理的评价,难能可贵。总之,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多一些思维空间、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自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我们的评价也将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对激发探索热情、开发学习潜能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的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以多维评价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做的尝试。

一、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大胆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他们的思维常常带有直观和直觉的特点。为此,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时,我们就要注意为他们提供问题情境,同时要让他们尝试对学习和思维的过程加以评价。所谓评价,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别人或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作出科学公正的判断,借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如在教学10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9+9+9+9=?比一比,看谁先算出来。”学生在解答的时候情况如下: 生1:“老师,9+9=18,题中是两个9+9相加,可以想18+18=?因为18+18=36,所以9+9+9+9=18。” 生2:“老师,我决得他的算法中18+18=?有点难,还不如想20+20-2-2=36。”

生3:“老师,也可以把前面3个9看成3个10相加,这样就多加了3个1,再从第四个9里面减掉3,就是30+6=36。”

生4:“老师,按照前面两位同学的想法,那就直接把每个9都看成10,再减去4个1,列式为40-4=36,我想这样会更快。”

由此可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互相借鉴、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学生在探索、评价结论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在评价中鼓励学生主动实践

小学生的动手思维占优势。苏霍姆林司基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要让学生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情境中开展评价,发现新知,体验创新,感受再创造的探索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学生情感与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这一学习过程,我发现,在完成以上同意任务时,学困生要比优等生付出更大 的努力。因此,我屏弃了过去教学中多鼓励有正确答案且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极少鼓励甚至加以批评同样付出努力却答错或找不到答案的学生的评价模式,而采用了“同学们都认真地在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老师很高兴”、“重要的不是快慢,而是大家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还没想出来的同学不要灰心,可以互相学习,只要你积极、努力,总有做对的时候”等评价语言时,学生的精神受到鼓舞,动手实践的愿望持续不断。我也看到了更多的学生渐渐走近成功。

三、在评价中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爱因斯坦说过:“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行动几乎就是直觉。”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推测的同时开展了生生间的互评,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直觉习惯。例如,在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之后,我开展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将已知的7个圆片藏在两只手中,让学生猜一猜:我左、右手分别有几个圆片?并让学生对大家的回答进行评价。以下是活动的片断:

生1:老师,我认为你左手里有1个圆片,右手里有6个。

生2:生1说得有道理,因为1+6=7,但也有可能是2个和5个。

生3:这样说,还不止这两种可能,我猜出了6种:

左手右手

534

生4:那如果老师有一只手是空的,就有可能是0和7或7和0,也就是有8种可能了。

生5:这四个同学说的肯定有一个是对的。

通过猜测和评价,最后当我打开双手亮出答案时,讲台下一片欢呼。这欢呼,是他们为自己的大胆猜测,为自己的恰当评价的一种肯定。与此同时,我也表扬了所有发言的同学们。我想,在以上猜一猜、评一评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依据某一线索进行大胆猜测,而且能对猜测作出准确、合理的评价,难能可贵。总之,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应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多一些思维空间、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自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我们的评价也将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2:以评价促创造思维发展

姓名:李云辉

工作单位: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文桥中学 邮 编:414012 【内容摘要】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新课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作用,它不但直接的影响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学习过程评价中心,进行了评价论述,特别注重学生的课内学习过程评价和课外生活评价。【关键词】

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全程评价 全面发展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新课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作用,它不但直接的影响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开展“自主互助、边学边教”教改活动中,以新课标的要求为依据,牢牢抓住班级中的互助学习小组的活动评价这个核心,围绕构建适应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为中心,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一、学习“杜郎口”前的课堂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为了切实了解我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改开始时,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兴趣、注意力和自制力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学情调查。调查显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到30%的教师注意放手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只有27%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热情高;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强,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调控能力差,有回避失败的现象。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了学生个体情况,而忽视了学生互助、合作;只重视了智育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落实,课堂效益低下。学生的潜能不能很好发展。

二、小组互助活动评价方案制订的理论依据

20世纪9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俩提出的合作学习的理念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的认知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势,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美国加利福尼亚哥拉斯学院的创建者和校长哥拉斯博士于1996年提出的选择理论也指出:“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与我们必须靠食物和住所来生存一样,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需要。” 哥拉斯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习成绩方面,而在培养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它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成功的愿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重视、被肯定的渴望,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他就会对你重视的那方面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并成为你的好朋友。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按照选择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不愿学习”(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可以说,“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是选择理论最为通俗的一种表述。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无论是“洋思中学的成功之道”,还是杜郎口学校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都表明小 2

组合作互助学习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育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我们对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应由传统的强调甑别与选择功能转移到注重激发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上;由过分关注评价结果转移到关注评价的过程上;由只关注个体,转移到关注个体间的合作交流上;由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转移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因此我们紧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文桥中学班级学习小组互助活动评价方案。

三、小组互助活动评价方案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的介绍

围绕着“人人参与,个个成功,合作互助,全面进步”这个目的,贯彻“个体评价小组化,小组评价个体化”这个精神,以“主动参与”“自主互助”及“有效性”为侧重点的文桥中学班级学习小组互助活动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一个标准”“两种评价”“三次反馈”“五个制度”构成的。

⒈“一个标准”即:《小组互助学习等级评价标准》,教师在课堂中对小组成员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小组责任的分配情况,小组互助活动的质量,小组成员的角色扮演及小组互助的效果等五个方面将小组互助活动分为优、良、中、差(即ABCD)四个等级。

⒉“两种评价”即:⑴、每节课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评价:将一节课分为“课的开始、知识的互助探讨形成、课的结束”三个部分,从七个方面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⑵、每天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课堂评价,从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感态度、达成状态等五个部分,从“认真倾听老师讲课”“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11个方面对学生个体的课堂学习表现开展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活动。

⒊“三次反馈”包括:⑴“当堂反馈”:即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可当堂就学习内容及小组互助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当堂反馈,给予现场指导或建议。⑵“课后寄语”:即教师可就本节课学生中的学习方法、方式上普遍问题,或学生的优缺点,写在教室黑板“教师寄语”栏中,予以提醒或表扬、指正。⑶“小主人建议”: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行为的感受由各小组收集后,在“小主人”建议栏中及时的反馈给教师。

⒋“五个制度”即:《班级互助合作学习小组评比制度》、《班级事务学生承包制度》、《班级互助学习小组课堂学习评价制度》、《班级学生量化管理制度》、《小组帮扶结对子制度》。

(二)评价方案的具体实施

1、课课都评比:在每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教师就将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课堂评价标准》分三个段实施动态的评定,在每节课下课时进行总评,一般分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机动分等,将总评确定的等级在教室内的教师课堂评价小组等级板中即时公布。

2、小组天天比:班级将根据教师每节课评定的等级,结合当日小组课余在纪律、卫生、作业完成、行为规范等方面评价确定该学习小组当日的等级。

3、人人比进步:各小组根据小组成员在课堂表现、平时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情况,确定小组成员的排名,每天定时公布,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每天的进步或退步的情况,及时对自己各方面的行为加以改进。

4、周周发通报:一周进行一次小组评比小结,确定每周的进步学生,向家长发喜报。同时,对于综合排名靠后的学生,由班主任进行谈心,帮助其分析原因。

5、月月有讲评:每月由各班对学习小组进行讲评,评选出优秀小组,给予全校通报表扬,或组织开展户外趣味活动,且每月对比自己在本月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重新确立自己的目标与努力方向。

6、期中期末大表彰:每年期中、期末时根据各班平时的评比情况,开展两次大规模的校级表彰活动。从学习、劳动、纪律进步情况和特长才艺等方面,在学生中树立各方面的典型,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全面发展。

四、小组互助活动评价方案的特点

1、注意小组评价个体化,注重评价知识的形成过程

(1)注意评价学生课堂的参与状态:即在评价时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的阅读讨论;是否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小组学习是否大胆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如语文:听、说、读、写;数学:操作、演示推理、计算等等。

(2)注意评价学生的交往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之间的学习过程是否有友好的合作,讨论时是否给予别人指点或帮助,小组内的气氛是否热闹,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是否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3)注意评价学生的思维状态:例如: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关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的知识;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新。

2、注意小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学生评价的自主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这样的评价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因素,带有片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的小组互助评价注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并注重学生评价的自主性。

(1)教师点评。各任课教师在每节课都对各个学习小组从全体的参与、任务的分配、角色的定位、效果的优劣等方面对各个学习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综合得出各小组一节课的师评等级。

(2)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情感和所学知识的自我评价。每天进行两次课堂学习情况小结(注:中午时小结上午四节课的情况,下午课业整理课时小结下午上课情况),每周进行一次学习反思,找出不足,制定前进的目标,并将反思张贴到班级的学生反思栏,由同学相互监督执行。

(3)家长参评。班主任将学生一周在校评比情况用“喜报”或信息的形式告之家长,同时请家长将学生假日及平时的表现评价反馈给学生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与督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家长对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4)小组互评。每天上晚自习前,各学习小组根据全天各节课教师的点评,学生的自评,以及各小组整体的表现进行互评。这样小组互评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提高。评价主体多元化,使评价结果更准确、客观、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意小组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我们必须承认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为了避免使群体中发展缓慢的的个体受到伤害,我们提出用多把尺子来评价学生。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的安排,设置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问题,请各个小组中不同层面的学生来回答,将其回答情况作为小组评价的依据,以体现评价对不同个体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

4、注意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一种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但一种坏的行为习惯会让人终生烦恼。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比学的肤浅的知识更为重要,它是学有所得的前提和保障”。我国教 5

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一方面牢牢抓住课堂这个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的阵地充分灵活的运用评价机智,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的方案又将课外和假日学生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五、初步成效

1、评价全面,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了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涉及了学生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各方面能力。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了自己,素质全面发展了。课改中,学生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讲、敢质疑,学生的说、讲、写的能力不断提高。如在2011年全区英语口语竞赛中,我校教改年级七名学生参赛,荣获三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获团体组一等奖。

2、评价公开,使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加强了

对学生评价采取公开、公正原则,对学生,特别是对小组的评价,不仅看个体,更重要的是看整体。每个学生都能以集体为重,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个个参与,人人向上,整体提高。

3、评价分层次,使学困生兴趣激发了

评价时由于采取了分层次评价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对学困生主要采取了鼓励、发现的方法,十分重视学困生,及时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进步,大力鼓励,让学困生自己能感受到他人的重视,树立自己的信心。某班李姓女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现在学习很愉快了。以前我的基础差,上课从不敢回答问题,生怕自己出错让他人笑话,所以学习没兴趣,不敢也不会学;现在,我发现周围的同学都能积极主动,我也偶尔回答了问题。虽然回答不是很好,却受到了老师的大力表扬,同学们也给了我热烈的掌声,我的信心上来了,学习也积极主动了,再也不怕出差错了。”

4、评价重连续,课堂效果不断提高了

由于我们的评价评价方案注意坚持全程评价,持之以恒,主要坚持堂堂评价,日日小结,周周总结,月月讲评,而且还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和小组的期中与期末的评比中。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都提高了,课堂效果也不断提高了。自08年起我们与其他兄弟学校多次进行联考,通过对比,同年级同学科的差距 6

明显缩小,部分科目还超过了其他兄弟学校。2012、2013年中考在全区综合排名分获第三名和第一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5、评价及时,使校风班风根本好转了。

由于评价非常及时,学生都能根据评价不断调整自己,整个课堂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了,个个都积极参与学习,现在再也看不到上课睡觉、看小说等违纪现象了。学生文明了,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的语言了,整个校貌班风发生了根本好转。

以上是我校自从开展“自主互助、边学边教”教改活动以来,在课堂教学小组互助活动评价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初步成效。但教改是一个旧事物新课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小组互助活动评价上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小组互助活动评价会不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片面追求小组等级或积分而忽视对知识的探究;怎样最大限度调动小组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保障;怎样在小组评价中对每个学生实行分层次的评价,使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有机的结合等等方面,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进一步摸索、实践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3:以形象促思维,以分析促发展

一、多方面提供表象,在新授时形成解题思路

表象不仅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而且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它是形象思维的“细胞”。丰富的表象,是发展形象思维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重视表象积累, 尤其是低年级教学。

(1)借助直观,理解题意。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采用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建立在坚实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从而理解所学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我教“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时,首先利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明确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这样就把“倍”的概念纳入了已有的乘法知识结构。有了这样充分的准备知识作后盾,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就轻松了。

(2)运用提示,铺路架桥。抽象与形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壕沟,要想越过壕沟, 就要铺路架桥,使思维的列车畅通无阻, 直达目的地。语言提示、卡片提示都是铺路架桥的很好手段。

学“包含除”时,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12个梨,每个盘里放4个,放了几盘?虽然要求放了几盘,其实质就是要求12里面有几个4,可是能想到这一点的学生很少,所以我只能降低要求,提示学生:每个盘里放4个,就是有1个4就放一盘,有2个4就放( )盘,有3个4就放( )盘,有几个4就放几盘。反过来, 要求放了几盘,就是求有几个4。如此练习了几次,包含除法的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在学生头脑里越积越多,逐渐形成思路,这时便可逐步去路拆桥,简化解题思路,使之简洁明了。

二、多形式形象分析,通过练习提高审题能力

审题就是了解题意,明确题目所给予的条件和要求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 弄清题目的基本结构,找出解题的关键, 并且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课题映像的智力活动。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具有难以持久性、避难就易性以及盲目理解性等特点,他们往往不认真审题,以致错误层出不穷。对此,我采用了多种形象的分析方法。

(1)用手势表演题意。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望很强,我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通过表演,学生们既正确理解了题意,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 幼儿园有7个皮球,又买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用左手表示7只皮球,右手表示又买来的5只,再把两手合起来,表示球一共有多少只。学生就能清楚地得出:要求一共多少只,就是把7和5合起来。

( 2 )写出简明的解题思路。 两数比较的三种应用题,有的学生看到“多 ”就用加法算,看到“少 ”就用减法算,根本不细心审题,为此在弄清三种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思路后,我要求学生在应用题上写出简明的分析思路,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如:红花有18朵,黄花比红花多5朵,黄花有多少朵?

(3)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在一步计算的乘除应用题中,学生看到较小的两个数就用乘法算,看到两个数相差较大就用除法算。针对这种症状,我采取的措施是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示意”是揭示题目含意的意思,通过示意,揭示要求问题的实质,为正确解题创造有利条件。

三、多角度验证答案,进一步发展解题能力

在求得应用题的答案后,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并未就此停止,还应进一步验证答案。

(1)顺着解题思路,进行常规检验。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再一次认真读题,鉴定解题思路,检查数量、符号、计算、 单位名称是否正确,答句是否完整等。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事实检验。 小红今年8岁,爸爸比小红大25岁,爸爸今年多少岁?学生解答成:25-8=17 (岁)我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有多大,自己的爸爸有多少岁,学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笑声中学生悟出了自己的错误。像大人的年龄、物品装盒、用钱购物等,学生解答错了还蒙在鼓里,一则说明学生审题不清,同时又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的教学要注意多联系生活实际,接触社会,积累生活经验,使应用题能真正成为应用于生活的习题,通过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使其适应生活,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做生活的主人。

篇4:以评价促自信,以评价促发展

【关键词】评价;自信;促进;发展

我曾偶然地看到过这样一则案例——

一位学生家长曾经愤愤不平:他的孩子由于智力发展较迟,面对思想品德考卷,一道题目也不会做。于是老师毫不客气地在成绩单上给了他一个“不合格”。家长反问:我的孩子在家关心家人、爱做家务、不做坏事,怎么思想品德就会“不合格”?

还有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 她最大的爱好就是──考试。因为考试成绩会给她带来许多好处──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当然还有家长的奖励。至于帮助同学、做家务等事情她是不闻也不问。毫无疑问,期末思想品德考卷上,她得了一个闪光的 100 分。可日常生活中,她的思想品德表现真是 100 分吗?

我们不可否认,孩子是一个渴望被肯定的主体。作为教师,您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一颗红星……都会给孩子带来无比的欢欣。然而,一个单一而沉重的等级,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却戴上了偏见的伽锁。

以上的案例可以给我们诸多的思考,更会提醒我们,如何去改革评价,让评价更为客观真实,以求借评价真正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和原先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相比,《品德与生活》教材无论从内容选择上,编排体系上,目标达成上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随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也应该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为适合新课程的需要,我们觉得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评价应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性

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自身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2.多元化

多元化指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传统考试方法的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所需要的学习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应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3.多样化

多样化指的是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指的是评价必须全面和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的评价所体现的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在课堂中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统一式评价

1.客观性评价与人文性评价统一

就客观性而言,考试是为了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就人文性而言,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采取“等级+评语”的评定成绩的办法,坚持鼓励为主,重视归因分析,体现对学生人格和现实发展水平的尊重。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评中,对学生的评价表就设计成“等级+评语”的形式。

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统一

教师肯定的评价会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会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更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

3.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统一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只有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真正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如在上完《让我自己来吧》一课后,老师并没有让教学停止在四十分钟的课内,而设计了一个表格。一来体现教学的延伸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格让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孩子在这个学期整个过程中的爱整洁的表现,一周点评一次。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能力,爱整洁的行为一定会大为改观的。

二、成果式评价

所谓成果评价,即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掌握了某些技能之后,通过手工、展览或是表演等看得见、听得见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美丽的校园》这课后,开展看哪个小小组合作得最好,画的校园最漂亮。学习《老师,您好》后,自己一个人或小伙伴合作为老师制作一张贺卡。然后在班级中展览,比一比,谁画的最有创意。采用成果展示评价的方法在时间上可以比较随机,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丰富,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成果评价的方法还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是一种比较可取,实际效果也较好的评价方法。

三、鼓励式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掌握学生品德发展螺旋式上升,逐步提高的规律,允许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有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作断定。我觉得鼓励式评价坚持的就是没有好中差,优良及之分,只有星多星少、奖度大小之别。而这次的星少不等于永远星少,经过努力,你随时都可以为自己添上一颗星。这样,每一次评价成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加油站”,使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机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状态,使自己获得可能获得的最大发展。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尤其对部分学习困难、品德有缺陷的学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易于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康成长。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评价观正发生着变化,多种评价制度,评价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在此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有效的评价手段,切不可忘记,评价还应多关注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学习上的弱势群体,根据我们的分析,从智力因素方面来说,是由于疾病等因素造成思维能力相对滞后,基础知识差,特别是理解能力差的那些学生;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来说,主要是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那些学生。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非智力因素方面。因此我们在对他们进行评价时还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及时性和启发性。相信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他们的进步也能让你看到。

篇5:围绕项目抓建设 创造环境促发展

晋江市良种场近年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2010年7月6日

晋江市良种繁殖场系全民事业单位,1979年2月经中共晋江地委批准为乡(镇)级建制。1979年经农业部批准,在县良种场建立中国种子公司晋江原(良)种基地,为全国十大种子基地之一。2003年11月镇改街道时,撤销晋江市良种繁殖场党委,保留晋江市良种繁殖场(正科级单位),改设晋江市良种繁殖场党总支。辖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34人,有各类工业企业67家,其中规模企业9家,外来务工人员5000多人。截至目前,良种场有离退休干部职工 人,在编干部职工 人,场部工作人员23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突出晋江新兴工贸城区工作主线,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全场经济在科学发展中持续推进、在和谐环境下稳步发展。

一、加大投入,逐步打牢发展基础。

以“推进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投建、投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几年来,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 万元。

1、加紧自来水普及,破解企业用水难瓶颈。自2008年全面启动自来水工程后,我场先后投入建设资金 万元,陆续完成良种场自来水一期、二期的普及工程,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率100%。

2、加快路灯改造,改变企业路难行局面。这两年来,在多方筹措资金的基础上,共投入 万元,配套良塘大道、良兴路、良狮路、明珠路、职工住宅小区等路灯管网,实现了辖区主干道路亮化全覆盖。

3、加速道路硬化,化解项目路难通问题。采取向上争取、企业捐资、场财负担三级筹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 万元,历时两年完成了场区2号路、8号路、10号路、良新一路等道路共

公里的铺设工程,实现了良种场工业区各主干道全线贯通。

4、加大环境整治,提升区域环境档次。开展植树造林绿化活动,投入40多万元资金,完成新建绿地50多亩,道路绿化4155米,林木育苗13000株,提升了辖区品味,优化了人居环境。同时每年花费 万元,实行环境卫生合同承包制,全方位、组织开展道路、居住区、厂房区卫生清理工作,切实改善周边卫生环境与现代城市发展不配套的实际。

二、优质服务,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突出“抓、促、提、帮、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敦促项目落地投建投产上,放在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上,放在构建有利

于全场经济发展的平台上,积极推动一批有实力、上档次的企业落地生根。近两年来,新增引进项目19个,目前已建成投产的项目 个,在建项目 个,正在办理施工手续项目 个,19个项目占地 亩,预计投产后可实现产值 亿元。

1、注重规划,提升区域定位。采取“点面结合、有序推进”的办法,以美化中心区域环境为切入点,着手对晋良路和良狮路两侧街景立面改造进行前期设计和规划。同时,以梧安溪整治为契机,引导场机砖一厂、烟兴机制砖厂、日升石材厂、猛兴防火板厂、京闽橡胶厂、光美有机制品厂等六家企业用地进行整合,按统一模式、统一风格规划设计和报批,力促零星企业用地的利用与周边建筑相协调、互衬托。引导地处职工套房与干部套房交接处的20宗个人建房用地连片联建,督促明珠湾别墅区抓紧建设、抓紧装修,确保区域内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与规划相配套。

2、督促引导,推进项目落地。树立服务意识,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争取、与市规划、执法部门协调,全力协助凯浪、顽猫、玫利宏鹭、宏鹭、敦煌等五家鞋服公司开工建设;指派专人与市规划局协调,在规划局派员现场审核指导办证流程和办证手续后,又积极争取为场12宗企业用地办理绿色通行证,力促项目通过快捷方式获得开工;敦促鑫锋、磊璟、朗丽等一批条件成熟的新用地项目在完成招拍挂后加紧办理

建设手续,确保新上项目持续不断。

3、化解难题,促进项目建设。坚持统筹兼顾、把握轻重缓急,采取“三解三促”的办法,解决土地纠纷问题,促进企业项目平稳推进。通过采取强制措施,以原始资料为依据,依法处臵南塘造纸厂借用道路的权属关系,使沿边涉及的顽猫、凯浪、福建宏鹭、玫利宏鹭、百鸣、鑫锋、利福鑫、恒纳、磊璟和朗丽十余家企业能顺利建设投产。通过多方协商,合理补偿,依法取消康乐园艺公司十三年的种植承包合同和职工租用土地养猪的协议,使敦煌、领潮、加登佩奇能顺利得到供地,并使耕保地得以全部调整。坚持守土有责,依法强制拆除石狮港塘侵占国有土地的违法建筑,并协调处理与南塘及陈安治的历史遗留土地纠纷,使宏德时代能顺利建成使用、城城、日盛、信和能顺利落地,敦煌二号地建设免受干扰。同时,严厉打击地方黑恶势力强买强卖和偷盗工地建筑材料等扰乱项目建设的不法行为,努力优化投资环境。

从总体上讲,这几年我场的项目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但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如:因环城高速项目被征迁面积较大的蕾斯岚服装织造有限公司、奇仁聚酯制品有限公司等七家规模企业的安臵诉求尚未妥善解决,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城高速征迁进程。

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狭窄。基础设施投资的

项目大部分需要配套一定的资金,但我场属于差额拨补单位,内无可观固定收入来源外无财政全额支付补助,加上长期支付60多名在职工人的医保社保,导致一些项目因配套资金不到位而不能开工或进展缓慢。

三是报建手续办理程序比较繁锁,瑞盛、尊荣等石狮企业新进后对办证比较生疏,进度偏慢。

为了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我场除了投入资金引进自来水、铺设路网和架设路灯外,还尽力帮助协调化解企业用地中存在的遗留问题。在此,也希望市政府能协助解决好企业项目落地、基础设施投入和重点工程建设等相关问题,确保我场企业项目有序推进。

一、加强领导,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切实破解制约项目建设征迁难题。

针对项目建设中征迁难的问题,征迁领导小组要加大指挥协调力度,及时研究征地拆迁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建议市有关部门切实解决好被征迁业主的安臵和重建问题,解除业主的后顾之忧,保证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二、转变观念,拓宽筹措集资渠道,着力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难题。

对于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投入我场除了向上争取资金外,还会采取企业垫资、招商引资等办法,积极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同时建议市有关部门对我场实施 的基础设施项目给予适当补贴,以确保在重点项目平稳推进的同时,不损害我场的经济利益。

三、积极引导,采取有效扶持措施,力求破解项目建设办证缓慢难题。

篇6:以评价促创造思维发展

传统观念的障碍--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重得几乎就是一切。知识当然是能力的基础、智力的基础、思维的基础,当然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但不能因此就唯一唯大,排斥其它,让灌注式、“填鸭”式教育万变不离其宗。长期来关于什么是“智育”、“教学”,权威论著上着重强调的都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尽管后面有发展能力和智力的话,但在“教学基本任务”中,第一任务还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一定的技能技巧,第二任务才是发展智力。关于“教学过程”,也有关于概念转化、探索新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种种阐述,但亦是其次的要求(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总之,话虽看似全面辩证,但实际还是强调知识比之智力、思维是最最首要的。既然已将传授知识作为首要目的,那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就必然不会受到重视。智力是以思维(还不仅仅是逻辑思维)为核心的,而知识和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就因为传统观念有它长期的理论基础,所以转变传统观念很难,除非出现新的系统学说、新的理论权威。现在有不少文章谈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或是教改体会,但细看一下,讲得最多的、最具体的、核心的还是传授知识,常用的词是“拓宽”、“充实”、“深化”、“增删”、“侧重”、“更新”之类,而关于智力思维、创新创造,不过是要“注意”、要“重视”而已,流于清议。照这样搞下去,转变观念始终是空谈,教学改革难望突破。一些很简单很显然的事情,几乎人人无动于衷,如一方面反对死记硬背,可另一方面考试就是不准看书。依据是“理解了必能记住,没记住就是没理解”。这是没道理的,因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老师在备自己的专业课时,不是也会去翻翻资料吗?如果教学旨在发展智力思维,考试旨在验测素质,考核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让学生带着书或是定理公式进考场有何不可。再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可很多学校教学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不外是多开课、多讲知识,还多是传统的教法,或外加多搞些活动。即使是任选课,说是为了全面提高素质,但有的学校却要排到休息日、晚上来上,变成了“业余”的,据说是以免影响干扰学生正常的专业知识学习。

倒是知识渊博、专业精湛的科学家们对教育的这一弊病比我们看得更清楚,说得更中肯,他们就认为学校里不要把知识看得太重。有两位物理学家的话很有代表性。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

粗听起来,这些话似乎有点偏激,实则不然。他们之所以认为科学教育应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首要目的,是因为唯有他们才对“科学的真邃在创造”有深切的体验,故能高瞻远瞩,以清新的观念,从科学的本质上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期望,认为教育不能再搞传统的那套教法了。

思维方法方面的障碍--太重于形式逻辑了

不管如何,知识总是要讲的.并且传授知识就必然要立足于理论化,而且往往唯有采用抽象(逻辑)思维,才能把理论知识讲得很系统、严密、透彻、详实。这样,当然又离不开形式逻辑。因为总得先把作为思维对象的科学知识相对确定下来。若以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论,应该说,我们的教学很有成效,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因为我们对形式逻辑运用非常讲究,也很擅长。但我们也因此不自觉地忽略了形式逻辑的局限性。事物之间并非总是彼此分离,非此即彼的,而是互相渗透转化的,概念这东西应该是变动的、灵活的、不确定的,所以科学研究活动不妨可以说是对概念之运动、联系、转化的研究活动。只倾注于形式逻辑时,我们缺少的往往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同时,运用抽象思维,还必须注意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其它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渗透结合,这是科学发展史上所有科学发现与发明所一再验证了的创造原理。思维科学发展的本身亦已证明抽象(逻辑)思维并不是唯一的高级的具有创造力的思维。可惜的是我们的教学长期来陶醉于形式逻辑的魅力。一堂课讲得好不好,就看形式逻辑用得好不好;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为最高明;学生全听懂了,没有问题提,效果就最佳;考试也完全按形式逻辑出题,按形式逻辑推理运算,且完全符合标准答案,教学质量就高。这一切都习惯了,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当然教师中也有比较清醒的,例如下课前会叮嘱学生,说一些“这些知识慨念很重要,要记住,但要注意这些知识概念是活的,不是死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类的话。若问,既然知道把知识讲死了不好,为什么还要这样讲这样考呢?回答是,不这样,课程就“支离破碎”了、“乱套”了;学生会“不习惯”、“不得要领”、“设法复习”;把学生“弄懵了”,足见我们对形式逻辑痴迷之深。这一切也是与太重知识本身有关,与教学只重结论,只忙于归纳推理论证有关。其实科学的发现并不仅仅是靠推理创造出来的,在新知识新概念的创造过程中,首先是如何发现问题、开拓思维、突破传统概念框架,如何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发灵感、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引导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上述长期一贯制的教学,其结果必然是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只会从一个公认的定理出发去做单--、呆板、僵化、直线式的推理,综合、迁移、类比、想象等思维能力就较差。我们实际是有意无意地在告诉学生,老师讲的这些知识就是科学。结果,学生固然是在学科学知识,但对科学本质却往往并不十分了解。为什么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对所学的知识几乎没有一点置疑,因为老师讲的本身就是已经“没有了问题”的科学,自然也就无须动脑筋去想问题,若真有问题提出的话,那一定是“上课没注意听讲”,“基础差”,等等。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分数还较高,都要考研究生了,还弄不明白什么是“假说”,居然提出来:科学要从事实出发,怎么能先假设呢?这即使是个别现象,也很可以说明问题了。也难怪学生面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常常发的感叹是“真不知他是怎么想出来的”,钦羡的往往是科学家的活跃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精深的专业性知识。

片面强调整体思维,导致内向性、求同性、静态性、保守性

思维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民族传统思维中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很深。整体思维是传统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积极因素是首先重视整体性和自然性,讲求协调和协和,即常说的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我们的教学确有这个长处,学生知识完整、系统、全面,但其消极因素亦导致一个明显的弊端,那就是不太注重实体,不善于分析。虽然整体思维曾为我们民族创造过领先世界的.古代文明,但到近代,当西方科学研究发展到以分析为“利器”时,我们的科学探索和应用技术就开始落后了。尽管我们的整体思维在科学发展到现代以综合为特征时,其积极因素,开始受到西方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推祟,如普里高津就认为它“对于西方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但其消极因素仍然不容忽视。正如思格斯说的这种整体思维“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0页)。这实际上也正是我们科学教育的一太短处。近代科学源自人对自然的探索,以探究、利用自然为目的,故而多从对实体的深入分析出发,而我们的传统思维则突出人和自然间的统一性、整体性,强调“天人合一”,强调入应顺其自然,因此不善于主动去探究自然。反映在教学上,即是以整体理解业经“科学改造”过了的自然为满足。这无形中抑制了学和的头脑,导致学生不爱钻研、不善存疑、不会分析、不勤动脑筋。不少老师就不喜欢学生“钻牛角尖”,只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亦即重复已有知识所经历过的思维。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日常教学不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可是到作毕业论文、设计时,却又盼着学生能有独特的分析、创新的见解,这未免有些妄想“种豆得瓜”了,国内教授到美国大学听课,一个突出印象是若照我们的标准,他们的课上得是“--塌胡徐”。这不仅说明他们的教学不长于形式逻辑,更说明民族传统思维的差异,所以我们和他们所教的学生各有短长。总之,我们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都可以从传统思维的消极因素上找到根源,反映出它的内向性、求同性、静态性、保守性。10期《科技导报》有篇分析我国基础性研究问题的文章,说我国基础性研究有独创价值的成果不多,正如文中指出的,“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是祟尚传统的东方国家在教育中面临的一个尤为突出的问题”。这里所说的“传统”,首要的就是思维传统。

只注重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不注重教育与科学的联系。

长期来我们对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关注较多,研究得也较深入,但对教育与科学的联系则关注、研究得很少。科学早已从生产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社会相对独立的三大活动领域之一,并逐步成为影响、改造教育的主要力量。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更直接得力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大学的科学教育注人新鲜的血液和生动的活力,不断赋予它最新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实际上也在对科学人才的培养不断地提出变化着的新要求。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实质上就是培养科学人才。这些人才是通过科学技术活动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正如前述两位物理学家指出的那样,所培养的人才质量,首先应从其具备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创造素质来衡量。尤其是在世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到来之际,科学创造素质不仅是国家间经济发展竞争的关键,更是人才质量竞争的关键。从这样的发展内涵来说,高等教育与科学的联系比之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要更为直接紧密。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本不应忽略与科学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质性的必然联系,我们的一个很大不足就是在对教育,特别是对高等教育与科学的本质性必然联系的把握上缺乏悟性。我们总说社会需要什么人才,讲“适应性”、“应用型”,却很少想科学发展更需要什么性质的人才,那就不单是“适应”现状、“应用”知识的问题了。过份地强调或片面理解“适应”、“应用”,即使从经济发展需求上看也算不得是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弊端,正如前述,即把知识本身看得太重。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创造,它的发展依据于不断

增长的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发明,从根本上说社会经济正是借此展翅腾飞的。香港回归之日,一位香港企业家展望中国的发展时,曾说:我们手中有钱,不管谁有什么好的成果、技术,我们可以择优去买;但中国还是要有自己的科学和人才才行。

所以,站得更高些,我们需要的科学人才不仅是内向性的“适应”,更需要能外向型的“进取”,不仅足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创新”。大学教育仅仅满足于目前这种只求学生掌握人类已知的科学知识,还没有深入到科学的本质。科学并不是已知科学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当今所说的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实际上仍仅限于已知科学知识的传授、灌输;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深入到科学的创造本质这一层次上去培养人才,这才是教育与科学的本质性联系所要求的。关于如何把握好高等教育与科学和社会的联系,19世纪法德(普)高教改革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19世纪初期,法国高教改革就是出于适应当时工业化进程的实际需要,强调指出当时的专门化科学知识的应用,虽有严格的教学体制,但却缺乏科研精神和能力的培养。50年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据科学家巴斯德的分析.其原因在于半个世纪里与德国相比,法国高等教育忽略了智力培养,特别是科学智力的培养(参见《比较教育研究》,196期,“近代德法高等教育改革及比较”)。近代历史的整体经验无疑地告诉我们,对高等教育在发展科学和适应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必须要有全面的战略性考虑。

教改的必由之路--把思维教学定为教改方向

如果上述诸方面原因的分析成立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也是明确的,那就是将思维教学定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它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内容:致力科学知识向科学思维的转化;促进不同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渗透结合;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科学创造力。教育中,智育的“智”本意就是聪明、智慧,应是一种使受教育者聪明智慧起来的教育,我们本不应只把它当作是“知育”。聪明智慧,就是思维活跃、敏捷、勇于开拓,就是善于动脑筋,能够超乎常规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实际上,传统教育教学理论虽然强调了教学首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但它也承认了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因此从中可以看出,要发展智力,传播知识的过程就应该是以思维能力(同时还不仅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才对。因此我们不妨把它们倒过来试试,教学以思维为首要目的,而将知识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主要手段。以知识为目的,还是以思维为目的,教法显然是不同的。当然,

笔者在此仅是提出了这种设想、这种建议,但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关健性,不仅外国科学家,而且我国科学家也早有人提出过。高土其说.“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应该把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告诉广大的青少年们”。因为单纯地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只能造成头脑旧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代人”。钱学森也说,“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教育科学中最难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即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参见钱学森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科学家的话,确实深感我们应该多多重视他们的见解,他们的话代表着科学对教育的期望。

攻坚有“难度”,但应知难而进。当然应该承认这样做是“最难”的,主要原因是现时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还不足以成为教育科学的最新的基础理论,但教育并非就只能等待。一方面脑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既有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毕竟已具重要价值.教育可与它们联手攻关;另一方面教育可用自己的方法作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要说难,首要的一关恐怕还是传统观念的转变。《光明日报》曾有篇谈培养创造力的文章,说有次高考,一名学生用

非常简练的步骤出色地解答了一道有相当难度的化学题,但因为与标准答案的程序不符,竟被扣掉了7分。这件事反映出我们头脑中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集中地说明了上述三个问题的存在。创造性思维可能有其某种天赋的成份,但我们不是也承认可以靠后天的培养吗?然而当出现这样有天赋的学生时,我们往往不是感到欣喜,却常常要去扼制他,足见我们原本就缺乏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强烈自觉和意识。

选拔人才的高考尚且如此,日常教学更不用说了。这个例子反映出的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改革重心不应仅在“量”上“改”,而应在“质”上“革”。但目前的做法是,知识不够就“拓宽知识面”,专业太窄就“定个大方向”,不适应需要就“多开选修课,”等等,等等。但教学思想观念、方法仍是照旧,终不在质上求变化。质上的变化就意味着对规律的新探索,对旧传统的大突破,而没有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不行的。

观念不仅要转变,而且要坚定彻底地转变。当然,当知识的教学在内容和教法上发生质的变化时,可能会影响甚至丢掉传统教学的某些优点和长处。依传统观念的说法,这一般称之为“质量滑坡”,但这并不可怕,因为也会引出新观念下的新质量。要有新的产出,必须减免旧的产出。时代的需要重于一切,所有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都是时代的产物。21世纪是个迫切需要创造力的世纪。1995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有篇文章说,“现在唯一能使一个国家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几个有利条件是独创性、发明创造能力、想象力和真正的创业精神”;“要想达到世界级的收入水平,亚洲必须出现由质量推动的经济增长……没有大量的发明创造,这种前景是实现不了的”。文章作者似乎不太相信亚洲人有多少发明创造的头脑,所以文章的题目叫“21世纪不会是亚洲世纪”。且不说这个结论是否过早,也不必去计较21世纪会不会是亚洲世纪,但这段话所讲的道理是中肯的,符合新技术革命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怎么办?唯有不惜代价地大胆突破传统,着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人才。恰如美国联邦人力资源和高级人才培养会主持人沃尔夫说自己的国家那样,“像美国这样的国家,除去发明发现和利用最好的大脑外,别无选择的余地。”

上一篇:我的生日Party作文下一篇:行政人员素质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