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2024-04-10

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共14篇)

篇1: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将一种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凌乱无序的情况下,发现并提出新的处理方法。游戏—一摆棋子用围棋盘或象棋盘做游戏,按“黑白黑白”“黑黑白白”“白白黑黑”有规律地摆棋子,先让孩子模仿着摆,再让孩子模仿摆出三角形或四边形。

要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必须围绕创造性的认知特征和情感特征,以多种科学方法训练儿童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想象力、好奇心、冒险精神和挑战性等品质。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以下将列举几种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你的孩子一起加入创造力的集训营吧。

辨别法:

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以培养儿童的辨认能力、观察力和注意力。

游戏——寻找缺失处展示各种图案,指着每一幅画问孩子:“这是什么?你仔细看看,缺什么?”让孩子去发现缺少的部分,再让孩子说明,实物中如果缺少这些部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家长可以对着图中的各种图案,边看边与孩子交谈,帮助孩子找出欠缺部分。

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以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努力为他们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帮助儿童发展归类、类比的能力。

趣味问答一寻找“圆伙伴”家长问孩子:“世界上圆形的东西真多,平时你看到的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等孩子列出一些回答后,对孩子说:“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这些圆伙伴排排队好吗7”比如吃的、用的、玩的等等,然后再继续问孩子:“在这一大群圆朋友中,谁和谁有相似之处啊?”鼓励孩子任何形式的联想和回答,只要是适当的都对,越多越好。

重组法:

将一种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凌乱无序的情况下,发现并提出新的处理方法。游戏—一摆棋子用围棋盘或象棋盘做游戏,按“黑白黑白”“黑黑白白”“白白黑黑”有规律地摆棋子,先让孩子模仿着摆,再让孩子模仿摆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家长可教给孩子有规律性的摆法,并试着使摆法渐渐复杂,让孩子边提问边试着自己创造性地摆放,以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视像法:

以具体的方式表达各种观念,具体说明思想和表达情感,透过图画描述经验。

画图游戏-一小小设计师家长问孩子:“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首都有一个最著名的建筑叫什么?”给孩子看天安门并向孩子介绍天安门的特征。引导孩子从各个角度考察天安门的特征,如大小、造型、颜色、装饰等,然后让孩子想象并画出一个更加宏伟、壮观、现代化的建筑,请孩子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画,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

追问法:

提供各种困扰悬疑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思考并提出各种开放而无固定结局的情境,就儿童的上一回答继续打破沙锅问到底,从而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趣味问答一“如果…”家长问孩子“如果迷路,你怎么办?”孩子回答“找警察叔叔。”家长:“如果找不到呢?”孩子:“问马路上的人。”家长:“如果刚巧问到骗孩子的坏人呢?”孩子:“我跑。”家长;“如果他把你抓住了呢?”孩子:“我哭,大吵大闹引起别人的注意。”家长:“如果他把你关起来呢?”……

篇2: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1、量变到质变的渗透原则 由于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是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数学思维方法总是以表层知识为载体,在表层知识中实现深层知识。又由于数学思维方法是表层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具更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说数学思维方法还具有某种形式的话,那么数学思维就难找到固定的形式,而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因此,它的教学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长期渗透;只有反复渗透,才能螺旋上升;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

2、启发性原则 所谓启发,用作指点别人有所领悟。教师应循循善诱,注意向学生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意识地利用启发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有目的地去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由简到繁,由此及彼。启发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要运用比喻。恰当的形象生动的比喻,能使要阐述的内容通俗易懂,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启发式教育,能启发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4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多媒体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这与它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幻灯、投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节,如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可见度太低,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练习是数学教学中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练习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反馈课堂教学信息,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而思维过程,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加以调节。学生练习中往往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缺少正确理解,因此,练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所在,纠正错误,还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批判力和思考力,不要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做书本的奴隶。

篇3: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优化主体活动, 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我们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就必须努力优化幼儿的主体活动。

1.让幼儿“试一试”, 激发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

尝试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幼儿天生好奇心强, 喜欢看一看、试一试。我们从“试”入手, 让幼儿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经验的兴趣。比如, 在科学角内, 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材料:糖、盐、橡皮泥、纸等, 让幼儿自由选择、摆弄, 幼儿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 同伴间交流着彼此的发现。这时, 教师一边引导幼儿观察, 一边提出问题:“小朋友, 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有的东西浮在水面上, 有的东西沉到水底。”“有的东西放到水里不见了。”这时教师对幼儿的发现给予肯定, 让孩子在“试一试”中饱尝了快乐。教师问幼儿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不见了, 幼儿抢着回答, 有的说是糖, 有的说是盐, 教师告诉他们这种现象叫溶解。接着教师让幼儿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放在一起, 沉下去的东西放在另一边。幼儿得出结论:塑料制品、纸盒、泡沫等浮在水面;玻璃球、石子、曲别针等沉到水底。这时候幼儿的兴趣更高了, 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 用什么办法能让铁钉、橡皮泥等沉到水底的东西浮上来, 让小纸盒、塑料瓶等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哪些东西能在水里溶解, 哪些东西不能溶解?进一步尝试, 孩子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在纸盒里装上石头, 纸盒会沉下去”;“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小船, 它会浮在水面上”。有的孩子还发现:“在塑料瓶内装满水, 瓶子会沉下去, 装半瓶水, 瓶子会半浮半沉。”……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 手脑并用, 活动的积极性异常高, 在“试”中让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正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是孩子发明创造的开始。

2.尊重、接纳幼儿的观点和兴趣, 支持幼儿探究、深造

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低, 生活经验有限, 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幼儿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不受羁绊, 敢于求异, 善于探索信息的重新组合方式的一种心理习惯, 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践、操作, 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 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操作。因此, 我们把不同层次的实践、操作, 作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篇4:如何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生活中的游戏:

穿越“瓶林”(3岁)

乐乐最喜欢看战斗片,爱模仿电视里的画面打杀一番。借着他这喜好,我设计了一个新游戏。

我把十多个矿泉水空瓶子摆成两排“树”,每排约2米,两排的间距约20公分,也就勉强够一个人走过去。我指指地上对乐乐说:“这是两排树,这中间是路。现在你就是英勇的战士,背上你的‘枪’穿过树林去前线。但不能碰‘树’,碰倒了可就中弹啦!”

乐乐开始穿越了,我就开始从1数到20,然后吹一声口哨表示“到时间”了。因为乐乐跑得太快,一路下来碰倒的瓶子接近一半。第二次乐乐走得慢多了,口哨都吹过了他才走完。轮到我穿越“树林”时,故意碰倒一个瓶子。“妈妈中弹啦!”他幸灾乐祸。

乐乐一次次“穿越”,一次比一次走得好,兴致一直很高。以后的几天里,我不断变换“地形”和玩法,比如把瓶子排成蜿蜒的“公路”来走,或排成单排的直线形,(每个瓶子间隔刚够一人走的距离)绕着每个瓶子走,一个也不能漏。

从来都粗枝大叶、做事莽撞的乐乐,经过这几天的“训练”,变得细心了,也知道什么叫“小心翼翼”了。

游戏点评与指导:

针对小孩子喜欢跑跑跳跳的特点,设计有运动性质的游戏,能使孩子在运动中玩得长久,使注意力集中时间得以延长,从而提高了注意力的稳定性。空瓶子很轻,既要走快又不能碰倒瓶子,成功地穿越狭窄的“树林”,就要高度集中精力小心行走、大胆穿越,这能促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能在行走中不断调整自己行走的最佳方式,使行走灵活自如。同时,也能培养孩子小心谨慎、胆大心细的个性品质,为孩子的性格注入粗中有细、动中有静的因素。

相关游戏介绍:

思考:根据孩子跑跑跳跳、喜欢运动的特点来保持活动中的专注和持久、提高身体的灵活性以及手控制物体的能力,这方面你还能想到哪些游戏?

游戏介绍:

投球进桶(3~7岁)

游戏目的:通过掷投,提高目测的准确性、手的力度把握,在专注的活动中完成游戏。

游戏准备:地点:院内;材料:乒乓球10个,小桶(高10cm,口径20cm)1只。

游戏玩法:

(1)在距离自己1.5米远的地方放一只小桶,然后让孩子往桶里投乒乓球,投10次,看能投准几个球。然后由爸爸投球。

(2)妈妈做裁判员,投进去多的人是冠军,投进去少的是亚军,都给予掌声。

(3)下一场规定都用左手投球,也练练左手的投掷能力。

(4)还可以背对着桶站立,拿球往后扔进桶里。为了降低难度,可换高一点且桶口大的小桶;为防止球扔进去又反弹出来,可在桶内里垫一块软布。

贴心提示:

·如果孩子投球成功率低,可适当缩短人与桶的距离,而等孩子水平高了,再放宽距离。

篇5:如何从小开始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

具体来说,孩子的数学启蒙期有五个阶段,分别是0-1岁、1-3岁、3-6岁、6-9岁、9-12岁。而过了12岁,孩子学习数学的敏感期就错过了。当然,这五个阶段的学习节奏快慢不同,深度也不尽相同。

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Jo Boaler曾表示并没有所谓的“天生数学脑”。但想必这个“天生”是遗传学范畴的讨论,而我们后天所看到的“这个孩子数学好,有天赋”云云,或许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好了最关键的几个数学启蒙阶段。

孩子0-1岁的时候,大脑完成40%的发育,包括大脑神经元细胞、髓鞘和海马体以及其中的各种链接都在这个阶段发育完成。

别看这短短一年稍纵即逝,却可能是五个阶段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其实孩子学到了,而且学习的速度无比之快。只是他不会用大人的方式反馈给我们,但这并不代表他没学到。”

同时,数感也是很重要的数学能力。但什么是数字感觉(number sense)?官方一点的解释可能是:能够灵活地处理数字,拆解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要培养孩子的数感,就要充分调动起他的五感,而且还要了解哪个时期、哪种感觉是最强势的。

比如0-3岁,孩子是触觉领先,视觉配合;3-6岁是视觉领先,触觉渐弱,转为配合;6-9岁听觉逐渐强势起来;等到9-12岁,则基本稳定为视觉领先,听觉第二,触觉排最后。

基于这个认识,针对1-3岁的孩子,认识数字的时候,必须要有实物在手,比如说数字饼干,要让孩子有一种手感。3-6岁的孩子,你要让他能够看到数字概念的呈现。而到了6-9岁,加上听力,必须在语言上去强调,比如要说出3这个数字,而且后面还得加上不同的单位,比如“3个”、“3斤”、“3把”,这样他才会认识到3是一个变化的量,它不像咱们的中国字是固定的,3是一个可以用来描述各种东西的量。

幼儿期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1、数量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

不妨抽空让孩子拿着抽尺量量自己的小床有多长、有多宽,目的就是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的,并且单位是统一的,也可以从小东西量起,比如橡皮,在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的存在。

2、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

3、时间

除了会读时钟上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让他感知时间,如果知道做某件事需要用时10分钟,那么不妨让他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4、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

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5、对应

小猫对应小狗、小狗对应动物等等,找相同、找关系的对应,是家长常给孩子布置的连线游戏。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对应。比如老师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个座位表,下面的同学根据排表找到自己座位,这就是空间对应。

6、排序

现在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循环排序,比如一说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你就知道下面跟着的是三角形、圆形。

但是,还有另一种排序是“第几”,比如小朋友们排排队,从左到右第几,从右到左第几,以及让孩子把一些东西从大到小排序或从高到低排序,这些能增强孩子对序数的感知力,和以后数学学习密切相关。

7、抽象

抽象思维的意义就不再多讲了,怎么培养呢?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看妈妈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孩子就要通过思考,在提取一个个信息比较后,分析出不同在哪里。

幼小衔接阶段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1、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2、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

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毛毛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3、比较,比大小、比重量、比价格

没有哪儿能找到比超市里更多能比较的实际例子了。

最直观的,比如在水果区让孩子找出最大的,最小的水果;

进一步,把感观和数字对应起来,称一称是一个苹果重还是一个西瓜重;

再抽象一点儿,看看苹果贵还是西瓜贵;

再来点儿有难度的,是三块钱一斤的橙子便宜呢,还是十块钱三斤的便宜呢?

从具体的感观到抽象的数字,从整数到小数,分数,这样逛着比着,每一样都是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和他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了马上就能用得上,孩子就会特别感兴趣。

4、规划、估算

还可以把逛超市当成一个小项目,根据孩子的程度给他不一样的任务:

最简单的,事先和孩子准备一张购买清单,让他在超市里一项一项地找到相应的物品

进阶,找到物品的时候,把它的价格也记录下来。

再进阶,可以让孩子算算总数或总价。

再再进阶,给孩子一定的预算,需要购买的物品种类,让孩子事先列好购买清单,自主选择进行购买,最好计算时不时在预算范围内,如果超出如何调整。

5、在入学之前,家长要格外注意的是:

观察力是小孩子数学思维训练的基础。在玩中学是培养小孩子学数的观察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我说的玩是一种状态,不完全是大家狭隘理解的纯粹的形式上的玩,还包括轻松的环境、放松的心态、简单的操作、有趣的过程等等。玩是大家做推崇的探究式学习的雏形,是多感官体味知识形成全过程的有效方式。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小孩子在观察中进行比较和学习。

注意力是小孩子数学思维训练的保证,注意的稳定性是人的心理品质之一,对小孩子来说,要培养这样能力是十分不易的一件事。根据小孩子心理特点,我们一定在兴趣教学中,突出玩,玩中记,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数学是抽象的,小孩子又最喜爱游戏,小孩子学数借助游戏活动,使小孩子在玩中学,学中记的快乐自主中,建构数的知识。

篇6:如何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怎样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儿童思维的成熟过程,其实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缩影。牙牙学语的婴儿,最初不会有什么抽象思维能力,然而生活能使孩子们学会抽象,比如小宝宝淘气,用手触摸火炉,结果烫起几个泡;有过几次教训后,他会不再触摸任何火炉包括那些不曾烫过他的火炉了。这种朦胧意识十分可贵,因为他已经自发地从同类事物的个体中抽象出了该类事物的共性。

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孩子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孩子的思维训练可以通过游戏、专门的课程来进行,但是也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来进行思维训练。父母应当关注孩子的每一个细节来引导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1、全方位观察。对于任何问题,都要认真考虑它的利和弊。更深一层的思考能使孩子认识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就是最佳答案。

2、找出规律。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沙成塔。把知识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反复不断地学习同一内容。

3、养成质疑好习惯。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孩子在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总喜欢质疑以往的做法,为人父母应当鼓励他们养成终身质疑、不满现状的良好习惯。

4、说话准确。准确的用词不仅能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思维敏捷。

5、倾听他人的意见。孩子们往往只管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不利于他们扩展视野。父母们应当培养孩子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请孩子旁边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是训练孩子倾听的好方法。

6、写日记。鼓励孩子坚持写日记,因为写作也是一种思维。

7、提前思考。鼓励孩子对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进行提前思考,虽然这并不容易。不过,今天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准备,还是可能的。

8、学习。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学习能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

篇7:孩子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

摆棋子游戏主要是训练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以及学习按照物体的颜色来分类。

主要材料:塑料跳棋或者是玻璃弹子跳棋都可以。

实施要点:将所有的弹子都放到同一个盒子中,在家长的提示之下,让幼儿先取出一种颜色的弹子,然后从跳棋盘的一个角开始按照三角形摆满,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边摆放、边唱数。然后让孩子将六种颜色的弹子摆放完毕,训练一段时间以后,还可以让孩子双手同时摆放两种颜色的弹子。

训练逻辑思维的方法:小小蛋糕师

小小蛋糕师主要是让孩子学习区分厚、薄,并且根据厚薄来排序。

主要材料:橡皮泥、牙签。

在操作时:家长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进行,用彩色橡皮泥做成蛋糕,然后让孩子根据家中成员的需求,制作一个三层和一个一层的蛋糕,然后让孩子比较两个蛋糕的厚度,让他们产生基本的薄厚概念。接着再和孩子做出不同厚度的蛋糕,然后让孩子来排序。

训练逻辑思维的方法:捏橡皮泥

捏橡皮泥主要是让孩子学习体积的守恒概念,主要材料就是橡皮泥。

篇8: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思维训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其由乐思到善思。所谓良好的思维品质, 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 而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 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训练思的速度, 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人类智能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需要更多书籍加以记录传播。因此, 无限增长的书籍与有限的阅读时间构成了尖锐矛盾, 对阅读的选择、速度、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敏捷才能善于迅速地处理应接不暇的信息, 驾驭层出不穷的知识。思维的敏捷与记忆、联想等能力的强弱, 与听说读写技巧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各种类型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比如搞快速阅读、快速默词、快速听写、快速背诵、快速反应的训练, 既可增大阅读的信息量, 又可使大脑的反应变得更加灵敏。把思维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应要求学生掌握流利和迅速的阅读方法, 学会迅速把握课文的语句, 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 而且联想到与所读的内容有关的某些画面、形象、事物,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分析, 从而形成既用视力同时又用思想快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在读写实践中培养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础, 又是认识事物的枢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标志, 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心理学家认为,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其他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要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 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但在应用中常常犯片面性的毛病, 在阅读教学中, 重分析, 轻综合, 甚至只搞分析, 不搞综合。分析文章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认识文章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写作教学中的情况则与此相反, 重综合, 轻分析, 不善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不告诉他们如何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怎样安排成若干层次。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 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是在思想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 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 并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阅读教学中给各篇课文总结写作方法, 这是抽象;找出同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 这是概括。在教学实践中, 这方面有两个偏颇:一是只满足于“一篇”的抽象, 而缺少“一类”的概括, 难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二是为了省事, 把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塞给学生, 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抽象、概括的实践, 殊不知学会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比知道并记忆答案重要得多。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相当普遍, 诸如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比较、章法技法的比较、题材的比较、思路的比较、正误的比较、替换的比较、删改的比较, 等等。比较又是一种写作技法, 对比、类比是比较的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比较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它, 既是思维的训练, 又是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

三、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章, 有的文思混乱, 条理不清, 有文而无章;有的思维阻塞, 思路狭窄;有的列出提纲到写文时却用不上……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开拓思路, 不会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活动。长此以往, 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 产生畏惧感。所以,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一篇优秀的作品, 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 还是结构安排, 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 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教材。因此, 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可通过范文引路, 以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手段进行训练。这样练笔不仅对理清原文条理大有好处, 更主要的是可增强自身思维的条理性。对于议论文也可以进行缩写练习, 归纳提要, 写提纲, 使学生逐渐熟悉抽象思维的形式, 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篇9: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

我原来没有办学校,不知道孩子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办了学校,再看我们的幼儿园,一看吓一跳:3岁多一点的孩子之间,差异怎么这么大?这并不是智力差异,而是习惯差异。原来,有的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小霸王;有的是保姆带大的,什么事情都很自我;有的孩子是父母亲四十来岁才生下来的,宝贝得要命,娇生惯养……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惯就截然不同。才离开娘肚子三年多,怎么变化就这么大?

成功的最大敌人就是“怪别人”

不要以为孩子生下来不懂事,实际上从一出生,他的心灵就会感应到外部世界的一切。举个例子,孩子坐在椅子上,自己摇摇晃晃摔倒了,当妈妈的为了哄他,让他不要哭,就一边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乖,不是你的错,都是椅子的错。”这样,孩子从小就形成一个观念:什么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你看椅子又没思想,都有错。有时妈妈带小孩逛商店,小孩不小心摔倒了,妈妈马上说“都是这地板太滑了!”这样教育的小孩,他长大后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怪别人,从不找自己的问题,不改进自己。有这种思维习惯的小孩是难以成功的,因为成功与失败就一字之差——“主”动还是“被”动。凡是怪别人的人都是被动的,别人好他就好,别人不好他就不好,这样的人注定要失败;凡是主动的人都会找自己的问题,能够把握自己。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功。成功的最大敌人就是“怪别人”这种思维习惯。

为什么很多孩子的毛病总是改不了,就是因为他在内心深处从不认为是自己的错,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所以他改不了。因此,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怪别人的思维习惯,哪个家长能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你的孩子将来就有希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何改变“怪别人”的思维习惯

那么,家长就问,我的小孩已经大了,怎么去改变孩子怪别人的思维习惯呢?

两个办法:第一,你家长要改,你自己不能老在小孩面前怪别人,首先你自己要有这个认识;第二,你要帮助小孩体验到,通过改变自己就能改变别人。

我小孩十三岁的时候,在一个全寄宿学校读书,一直跟生活部主任处不好关系。小孩老打电话给我说,这个主任这不好、那不好。我说:“两个办法解决问题。第一,你认为你是对的,你就找校长把他换掉。第二,你换不掉他,你就必须适应他。你不适应你倒霉,老师的工资照开。后来,我的小孩改变了自己,他主动的去适应这个主任。两年以后,这个主任推荐我的小孩当了学生会主席。我的小孩在十三岁到十五岁的时候,体验到了,改变自己就能改变别人。所以,他现在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要让孩子懂得什么叫“责任”

中国的爸爸跟美国的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大区别:

1929年7月4日,美国国庆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被禁止燃放的烟火炮,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近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上了警车,去了警察局。警察尽管认识这个男孩和他的父亲,依然严肃地执行烟火禁令,判定这个男孩要交14.5美元的罚金。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儿子被警察局叫去了,当爸爸的认识警察局局长,那打个电话摆平就算了,还罚什么款?让人感慨的是,这位父亲没有去找人说情,而是替儿子交了这14.5美元。他当时没说太多的话,回到家后,他跟儿子说:“这件事是你惹出来的,你必须对这件事负责任。到了16岁后,你要通过打工来还我的钱。”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了我欠爸爸的那笔罚金。”显然,这件事让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要孩子学会分清主次

有的家长不重视培养小孩从小要分清主次的思维习惯。有些当爸爸的说“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是妈妈的事”,这是不对的。在分清主次方面,男性要优于女性。很多小孩到了高年级,上网、玩游戏、谈恋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成绩一落千丈,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教育小孩要分清主次造成的。我们跟孩子们说:人生是分阶段的,你是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你连主次都分不清楚,将来怎么成功呢?

有的家长说,我的小孩已经上初中、高中了,怎么去教小孩分清主次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两个大学生,他们一起到山上去玩。上山以后,突然听到老虎的叫声!“哎呀,怎么这山上有老虎,老虎来了怎么办?”结果,姓王的大学生正好带了双球鞋,就赶紧把皮鞋脱掉,换上了球鞋。姓李的大学生就问他:“你换球鞋干什么啊?”姓王的说:“等一下老虎来了,我穿了球鞋跑得快呀!”姓李的说:“那老虎跑得比人快呀,你穿球鞋有什么用呀!”你看姓王的大学生怎么说:“那我跑得比你快就行了!”这是不对的嘛!后来,老虎真来了,姓李的大学生赶紧把皮鞋脱掉爬到树上去了;那个姓王的大学生穿着球鞋猛跑,还是被老虎吃掉了。这个姓王的大学生就是脑子分不清主次嘛!老虎的缺点是不会爬树,老虎的优点就是跑得快,你换球鞋有什么用呀?你换钉鞋也跑不过它啊!一个孩子的思维分不清主次,到关键时候连命都会没有;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分不清主次的孩子,他怎么能成功呢?

注意培养孩子多动脑筋

一个不爱动脑筋的小孩,将来也是难以成功的。我就十分注意培养小孩多动脑筋的思维习惯。他小时候找我买玩具,他第一次提出来,我一定不会答应他,但我会引导他找第二个道理来说服我;当他第二次换个法子再来找我买,我半想买半不想买;如果他还不放弃,想了第三个办法来说服我,我就一定会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做是要他知道:不放弃,动脑筋就能成功。

我儿子今年22岁,在英国伦敦大学读书。他从英国回到广州,往返的机票只要4500块人民币,而其他人要15000元。他为什么可以买到那么便宜的机票呢?因为他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机票优惠的信息,又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办了很多证件,每到放假时,拿这些证件去买机票,人家都给他打三折,他每次回来至少比别人节省了一万元。钱倒不是很重要,重要是他养成了一个多动脑筋的习惯,有一个良好的思维方式。

哈佛大学有一个理念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中科院心理所)

延伸阅读

抓住4-6岁小儿思维发展

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4- 6岁的孩子其语言和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充分感知周围的事物,从而增进了感性知识和经验。

4- 6岁小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自我中心,即小儿既不能理解他人的作用,也不能领会别人的观点,相信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所想的东西和自己想的都是一样的;而且小儿的思维又是泛灵的,常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如把玩偶看成是小伙伴,而跟它讲话,玩游戏。另外,小儿的思维又是不可逆的,如果问小儿有没有哥哥,他会说有,但反问说,哥哥有没有弟弟,他则会回答没有。总之,小儿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与小儿知识经验的贫乏分不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其思维的特点又总是不断发展着。如在4岁的小儿,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成分,而5- 6岁的小儿,抽象逻辑思维则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儿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的成分逐渐增加。学龄前期的小儿,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还不能象学龄儿童一样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逻辑思维过程。

4- 6岁小儿思维的发展,也改变着思维中语言和行动的关系。如4岁的小儿其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面调节的,语言还起不了很大作用,只是在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才能在语言中把它反映出来。5岁的小儿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但言语的具体作用还很差。6岁的小儿就能在行动以前用言语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这时小儿的行动就带上了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中科院心理所)

谨防5种家庭精神垃圾

1. 粗俗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2. 暴躁的脾气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怪癖,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被父母的大发雷霆吓得胆战心惊。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 夫妻关系不融洽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会受到压制,饮食、睡眠、学习、游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身心受到摧残。

4. 不良习惯不可将坏习惯看成是小事,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家庭。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不加收拾,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到身上。有位小学教师通过家访发现一个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现象:班级里那些丢三挪四、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可以说,

5. 不良嗜好根据对少年吸烟者的调查,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的危害更甚,孩子不仅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赌博,而且在一个彻夜打牌或打麻将的家庭里,孩子也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生活在赌徒的身边,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还有的父母喜欢吹牛、撒谎、自私、好占小便宜等,要知道,这些都躲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篇10:孩子逆向思维的训练方式推荐

【游戏准备】:自制一个可以拨动时针和分针的时钟,并准备一面镜子。

【游戏玩法】:让孩子看着镜子,你拿着这个自制的时钟站在他的身后,并拨动时针和分针,让孩子看着镜子里时钟的影像,说出是几点钟。

篇11:如何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训练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呢?这也许是您最关心的问题,孩子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课程训练之后,您会惊喜的发现孩子的很多变化:

孩子更快乐:

思维训练课程是通过孩子操作游戏化教学材料进行的,孩子到这里只需要玩,而且越来越会玩,智慧从玩中产生,有快乐才有进步。

注意力更集中:

孩子对游戏的喜爱,使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指令、和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上。而成功操作的喜悦才是他集中注意力的动力。

孩子听指令的能力变强了:

思维训练中语义认知的部分,让孩子听指令的能力逐渐加强,从会听关键词到接受多重指令,再到理解复杂语句,让听课和沟通从此轻松、简单。

优势思维更加卓越,弱势思维快速提高:

思维能力课程的种类较多,一定会涉及到幼儿的优势思维部分,这时,孩子是最有自信,乐于表现的,思维训练会使孩子的优势更加突出,而弱项得以提高,让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加均衡。

孩子有了更多奇思妙想: 您会发现,玩过思维训练中创造性游戏后,孩子想问题的思路变宽、变广,您会惊叹:“宝宝,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习常规在不经意间形成了:

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对游戏材料按次序取放、归类和管理,很好的训练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学习的前提保证。有一天孩子在家里把玩具管理的井井有条时,您千万不用吃惊。

孩子更善于思考:

孩子会将思维训练的效果在生活中延伸,爱提问爱思考。您惊喜的发现,孩子不再说“妈妈我不会”,而说“妈妈,让我自己想!”

孩子更喜欢合作:

思维训练课程中,游戏任务的竞赛制和合作制,让孩子体会竞争,乐于合作。

孩子更乐于与人交往:

思维训练中,游戏项目的成功体验,带给孩子自信与快乐,让孩子更喜欢分享,更爱交往。

篇12:7种思维训练助力孩子高效学习

▲是什么:

两步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做一件事的时候,做完是第一步,做完以后再做什么是第二步。

▲为什么:

两步思维是在培养孩子“拆解问题”和“考虑周全”的思维能力。事实上,别说小朋友,很多成年人都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前几天我让老公去刷个碗,他就只刷了碗,没有刷锅,刷完的碗也没有放到消毒柜,而是随意扔在桌面上。

培养两步思维,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规划性、看问题的长远性,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怎么做:

家长在训练孩子的时候,不要“完了就完了”,要引导孩子在完成一件事的基础上,思考下一步。注意,思考是主动的,要让孩子的大脑活跃起来,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

1.比如拿出一罐巧克力豆,让孩子数豆子。在让他数以前,问他一个问题,“数完以后怎么办?”如果他不知道,那就继续问他,巧克力豆放在外面是不是会坏,是不是收起来更好,一直启发他说出,数完以后再放回去。

2.假设要吃饭,饭前要问他,吃完以后做什么,引导他自己去收拾碗筷。渐渐的,从行动中训练扩展到人际关系上的训练,他的思维能力、行动力都会越来越强。

老话讲,做事要“走一步,想两步,看三步。”训练两步思维,是一项不可少的功课。

2、能量管理思维

▲是什么:

能量管理不仅是指身体能量,也指情绪能量的管理。

▲为什么: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大量的课程内容还损耗着他们的情绪能量,如果一直压抑着学习,则会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厌倦。

因此,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也需要及时纾解、发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高效学习。

▲怎么做: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食物来补充身体能量,也需要及时纾解、发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能高效学习。

1.解决身体疲劳,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巧克力之类的食物作为能量补充;

2.解决情绪疲劳,也就是让孩子适当放松,可以让他们听听音乐、到楼下跑跑步、和其他小朋友做做游戏、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等等。

3.解决厌倦感,可以在完成规定任务量之后,在某个热情高涨的时候中断学习,这样会保持对该事物的期待与热情。比如很多作家在写到高潮部分时就会主动停笔,等到第二天再创作,这样更容易找到感觉,从而继续写下去。

3、多解思维

▲是什么:

好学生和差学生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当解决完一道难题的时候,差学生会为找到一个答案感到如获至宝,好学生则不满足,试图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并在答案比较中找到最优解。多解思维正是如此。

▲为什么:

多解思维的形成源自于儿童成长中对“问题-答案”关系的理解,而后演化为追求卓越的意愿。

培养孩子的多解思维,既能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怎么做:

家长应该为孩子打造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解决问题有多种答案,让孩子自己去评估不同答案的利弊,使他养成寻找多个答案的习惯。

1.比方说去动物园,可以走着去,可以开车去,也可以坐公交。要让孩子去分析,走着去,比较累,时间长,但是可以锻炼身体,开车去,方便,但是停车比较麻烦。在这个情景中,孩子了解到,在不同的答案中,有些不相上下,有些有显著的优缺点。久而久之,他的思维会越发活络。

4、联想思维

▲是什么:

联想思维也就是从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是否具有联想思维,考察的是孩子对两个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为什么:

联想不仅仅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想象力,还能增进孩子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从知识点到实际运用,或者从实践到理论的联想,能帮助孩子灵活地运用知识。

▲怎么做:

家长们平时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联想思维。

1.比如买菜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联想到数学中的单位、小数、计算等知识。这样既复习了课内知识,又能在培养孩子从理论到实践的运用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在出门游玩时背诵与场景相关的古诗句,巩固语文知识,同时增进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5、质疑思维

▲是什么:

质疑思维也就是怀疑思维,是对既有答案的质疑,敢于质疑的人往往胆大心细,对问题的理解也比较深刻。

▲为什么:

教大一的老师基本都会为一件事苦恼,那就是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之后的大一新生们,往往已经被训练成刻板模式化的思维,他们对老师的话百分之百认同,对书本上的内容百分之百肯定,他们最不擅长的就是“提出问题”。

但我们都知道“质疑”的重要性,“质疑”意味着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意味着主动选择而非盲从接受,质疑思维对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怎么做:

1.当孩子十分认同某个道理时,鼓励他思考“这个道理真的绝对正确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对的?”

2.在孩子做完题目对完答案之后,鼓励孩子说出答案为什么正确,让他去 推理、查资料佐证或者质疑这个答案,而不是对完答案就算了。

6、仪式思维

▲是什么:

仪式感也就是通过规定性的、有意义的动作准备,让自己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让学习这件事变得仪式化。

▲为什么:

藉由这种仪式带来的仪式感,能够给自己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使自己快速专注于某个任务,进而提升效率。

▲怎么做:

1.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在学习前准备好铅笔、橡皮、尺子、草稿纸等一系列做题时需要用到的工具,并依次排列整齐。

2.规定具体动作准备,比如在学习前对镜子里的自己说“我要去学习了!加油!”或者“我今天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等。

7、编程思维

▲是什么: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会不理解什么叫做“编程思维”?为什么现在总是频繁的听到“编程”两个字?

其实,编程思维可谓是七种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能力,因为它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个人能力,还是时代要求下必须掌握的思维方式,是孩子制胜未来的关键!

“编程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并不是编写程序的技巧,而是一种高效解决任何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就是“理解问题—找出路径”的思维过程,它由四个步骤组成:

1、分解(decomposition),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拆解成更可执行、更好理解的小步骤。

2、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根据经验找出相似模式,高效解决细分问题。

3、抽象(abstraction),聚焦最重要的信息,找到问题的本质,忽视无用因素。

4、算法(algorithms),设计一步一步的解决路径,解决整个问题。

通过这四个步骤,一个复杂的问题先被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被单独检视、思考,寻找解决方案→聚焦几个重要节点,忽视小细节,形成解决思路→设计步骤执行→问题解决 。

▲为什么:

编程思维能充分培养孩子五个方面的能力:策划构思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模式识别能力、问题分解能力、测试纠错能力。编程能够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新知的能力,并且对校内课程的学习也有帮助。

想把作文写得又快又好?掌握了编程思维,那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就变得得心应手:

作文→先解题,拆分出可能的层次内容→调用大脑存储的相关信息——例子、格言,类似的文章→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动笔写。

篇13:如何进行小学数学的思维训练

一、明确数学思维训练目的

数学思维训练, 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选择适当的数学材料, 围绕一个项目进行训练。训练不是为了求出一个结果, 引出一个结论, 而是为了突出训练中的思维过程, 即分析过程、概况过程、推理和化归的过程。这样, 明确了数学思维训练目的之后, 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深刻理解迁移规律, 运用好迁移规律, 让学生有效运用先前学习的基本技能, 从而促进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 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二、努力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 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 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 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 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 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 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一个车间把生产2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林师傅, 完成任务后要把10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个零件, 林师傅加工了800个零件。这时把10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 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 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可见, 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 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三、启迪语言, 发展思维

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的结果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促进思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是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并用语言材料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的, 没有语言,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心理学家邵瑞珍提出:“由于言语表达具有重要的提炼功能, 因此思想经过语言精确表达以后, 就增加了意义和迁移的可能性。据此, 我们应该把言语表达看做整个思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 从一年级起, 就要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在教学中, 我在学生刚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时, 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认数开始, 通过看图、摆学具,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图意用语言完整地叙述出来。实践表明, 学生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 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突破学生思维转折障碍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 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 促使学生思维转折, 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 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 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 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 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 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 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 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 “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 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 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 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 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五、突破定势, 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突破一般思维定势, 从对立、颠倒、相反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常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司马光的机智和聪明。司马光就是把一般思维中的“人离开水”变换成“水离开人”, 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与常规思维不同, 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 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和处理问题, 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 相向而行, 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 两车相遇时, 甲车行了全程的2/5, 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 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 ”这一相向问题时, 若从一般思路引导学生, 显得很麻烦, 且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 (同样多的时间里) , 甲行了全程的2/5, 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 (2∶3) 速度比又是多少呢? (2∶3) 再过来想一想, 在同一路程 (指全程) 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 (3∶2) 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 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3÷2=7.5 (时) 。由此可见, 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 就可减少运算量, 优化解题过程, 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 努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既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荣.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7.7.

篇14:如何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

受人瞩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终审之后,当事人林森浩——一个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高材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堕落的根源:“思维方式是我能力上的弱点……我需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些调整。”据林森浩的父亲说,林森浩是个“很上进,很孝顺,很顾家,很善良的孩子”。那么,他为何瞬间变成了杀人魔鬼?在众多校园案件中,我们看到一个共性:当事人往往将自己与被害人(同学、老师、恋人等)的关系,理解为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甚至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关系。他们会在失去理智时迁怒于对方,直到痛下毒手。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似乎大都忽视了对孩子“共赢思维”的培养,教给孩子的只有竞争。那么,我们如何趁着孩子年幼,将“与他人共赢”的意识深深烙在孩子的心里?我们如何规避恶性竞争带给孩子的功利性的思维模式,营造出一种“多方共赢、互助友爱、敬畏生命、坚守底线”的良性思维?

灰姑娘的继母不是坏人

(郭女士,34岁,绘本馆店主)

我的绘本馆会定期请专家给小朋友讲故事。在一堂课上,专家问孩子们:“如果你是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舞会?要诚实哟!”其中有几个孩子回答“会”,理由是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就此启发孩子:“所以,灰姑娘的后妈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不是坏人,只是她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告诉孩子们:“后妈和姐姐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们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位王子。但是,我告诉你们:世界上有很多像王子一样优秀的男子,如果王子没有选择你,你也可以很幸福,甚至比灰姑娘更幸福……”

孩子们恍然大悟:“哇!要是后妈和姐姐们明白这个道理,她们一定会真诚地祝福灰姑娘,就不用经历割脚趾、割脚跟的苦头了。”

在课后沟通中,专家感慨当下教育在培养孩子共赢思维方面的严重缺失,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用点滴的生活小事来培养女儿湘湘的共赢思维。当湘湘紧紧抱着糖果,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我会告诉她:“分享出去,你就会得到更多。”她尝试去做,我总给她加倍的奖励。如此训练多次,湘湘就会意识到,分享能让糖果倍增。有时候她主动分享,人家也会主动回报她。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湘湘就更愿意分享了。

别的小孩到我家玩,湘湘紧紧抱牢玩具大叫:“我的,我的!”我的策略是下次提前问她:某某小朋友晚上要来,哪个玩具是你特别不想分享的?湘湘告诉我之后,我会把那个玩具收到柜子里。然后我问她:“剩下的玩具可不可以给她分享?”湘湘点点头。她分享之后,我给她奖励。慢慢地,她意识到“玩具可以越分享越多,大家一起才好玩”。我发现这比强行夺走孩子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效果更好。

湘湘上幼儿园之后,班里唯一一个比较新的凳子,成了大家午睡后快速起床的动力。我也鼓励湘湘穿衣服快一点,争取抢到新板凳,但是我会问:“没抢到的时候,你恨不恨抢到的人?”当她表达自己的嫉妒和怨气时,我就引导她用换位思考来消除不良情绪:某某从前抢位子也失败过,她经历过你现在的感受。假如哪天你抢到了新板凳,你希望别人为你高兴,还是因此讨厌你?

我的婆婆质疑我:“上好的中学、大学,都要竞争。资源是有限的,你不教她利己,将来她会吃亏的。”但是,我和老公都相信未来社会是“团队作战”的时代,孩子拥有宽广的心胸和合作精神要比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重要得多。

在幼儿园,湘湘常会听到小朋友说“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芭比娃娃给她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给你玩”之类的话。小孩子之间因为亲疏关系,常常在分享这件事上表现出不公平。这种情况,我事后会和湘湘讨论:假如你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虽然他跟你关系不是很好,但是他被拒绝的时候是不是很难过?我帮助湘湘通过情感的换位,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

看动画片和读绘本时,我常常引导湘湘抛开“好与坏”的模式思考问题。比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时,我问湘湘:“灰太狼一家,总是饿肚子,也不开心。你能不能想出对大家都好的解决办法,比如发明羊肉味道的豆腐,口感很好的青草蛋糕?”再比如,湘湘爷爷爱看抗日剧,我告诉湘湘:“是战争让这些鬼子变成了坏人,在和平年代里,他们或许是很爱家人、很有爱心的好人。所以,无论何时,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都不要伤害生命。”

我鼓励湘湘参加钢琴考级,借此来提升她的自信心。当湘湘在四级考试遭遇失败时,我给她买了一个蛋糕。一是奖励她经历的练琴辛苦,二是奖励她真诚地向考级成功的兴趣班同学表示祝贺。我们教导她:“争第一名是好的,但是失败后的心态也同样重要。”

有一天,湘湘告诉我:“明天幼儿园要评比,老师让穿衣服最慢的陈晓敏请假(注:因为老师之间恶性竞争,会让‘拖后腿’的孩子评比当天不去幼儿园)。但是我跟老师求情,保证明天午休起来时,我会很快穿好衣服然后帮陈晓敏穿。”这件事足以说明,我的教育是有效果的。

今年3月份,电视新闻上出现了恐怖分子在昆明火车站滥杀无辜的画面。当大人发表自己看法的时候,湘湘突然说:“那些人(暴徒)为什么不知道被砍的人不是坏人?他们(暴徒)或许很不开心,但他们不应该伤害生命。”从这句话里,我更是听出了湘湘已经知道“敬畏生命,不迁怒于无辜”的做人底线。

小孩子的世界就像白纸一样,大人告诉他世界有足够多的资源来分享,他就会善待自己和别人;大人灌输他世界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他就会争强好胜,不择手段。在这个时代,跟孩子讲“共赢”,讲“和谐”,讲“大家好,我才能好”,讲“为别人成功而祝福”……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只要坚持去做,就会有收获。

得不到的就能毁灭?

(常先生,44岁,国企员工)

我儿子建安上幼儿园小班时,幼儿园建议我们转学。园长告诉我,吃点心的时候,建安吃完还想要,被老师拒绝了。建安生气地往老师的托盘里吐口水,说:“我得不到,你也甭想得到!”当老师要将他拉出去罚站的时候,他推倒了桌子,小朋友的盘子都掉到了地上。

这件事足以说明,我儿子曾经多么自我、霸道。我妻子婚后一直不孕,做试管婴儿失败两次后才生出建安。可想而知,儿子在家里是多么受宠。不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他,他妈妈更对他唯命是从。建安控制欲和求胜心都特别强,如果大家不按他的想法做事,或是做游戏输了,他就会用打人来宣泄。看到他肆无忌惮地打老人,我想管教他,我爸却骂我:“40岁才养出来的儿子,你还舍得打?”每次建安出去玩,爷爷奶奶总会带着很多零食。当建安打人或是抢东西时,他们就以送零食的方式抚慰受欺负的小朋友。建安上幼儿园后,这样的事越来越多。老人们习惯了登门道歉,回来也只是口头警告建安,还向我隐瞒这些事。

幼儿园建议我们转学,家人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借着幼儿园最终作出的“留校察看”的决定,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下次我管教建安,你们最好出去遛弯儿。要是拦我,我就带着建安搬出去住。”

那段时间,我经常从电视上找反面教材教育儿子,当看到坏人因为做了坏事受到惩罚时,我会趁机教育儿子:“这个人小时候霸道任性惯了。长大了,他过得不幸福,就去祸害别人。这跟你推倒幼儿园的餐桌是一个道理:你得不到,你就不许别人得到……这种想法必须改变。”

接下来,只要建安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也不利己的事情,我都会坚决制止他,并用他最害怕的坐惩罚凳和没收玩具等方式来管教他。我特别反对棍棒教育,但是建安的毛病根深蒂固,当别的方法都没用的时候,我也会动手。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尽量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培养共赢思维和自我节制的能力。

在幼儿园老师建议下,我从图书馆借了《赢不是一切》《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等儿童绘本和儿子一起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我引导建安知道“赢”要有哪些底线——比如公平竞争、不打人、不伤人、不损害公共利益……

我家人都喜欢打牌,建安也很爱观看。我故意在打牌的时候压着我的同伴,最终让对家赢了。建安大叫:“爸爸,他是你的同伴,你压的应该是对家!”我趁机引导他:“你和同伴一起赢,是不是更开心?”或者说:“你看,输牌的人也玩得很开心,这说明‘让别人赢’并不丢脸。游戏中赢不是一切,公平才最重要,输得起也是好男儿。”

针对“打人”问题,除了严加管教,我还想了个“养蚕”的好办法。蚕的身体很软、很弱小。儿子在给它们换桑叶的时候,必须轻手轻脚。他稍微不留神,就会让蚕死于非命。从一个黑黑的小卵,到白胖胖的蚕虫,建安体会着陪伴生命成长的惊喜与不易,他的爱心和细腻也同蚕宝宝一起长大。虽然,他偶尔还是发脾气打人,但我提醒他“要向小朋友真诚道歉”时,他不再是很敷衍地说“对不起”,而是真诚地给人家吹一下或揉一下。

周末的时候,我带着建安去草地上踢球。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加入,我就把他们编成“进攻队”,我做守门员。我让建安教那些不怎么会踢的小朋友,并且传球给他们。当小朋友进球的时候,建安随之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意识到“帮助别人去赢”,也很开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严格管教和悉心陪伴,建安改变很大。老师也反映说,建安身上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毛病已得到明显改善。

共赢思维与分享行动

(孔老师,上海浦东幼儿园高级教师)

大家都知道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然而,很多家长却不懂得分享背后的“共赢思维”,以至于孩子的分享行动仍受“利己思维”的支配。

我来举几个例子:有的孩子只将自己的东西分给要好的同伴,却对另外的孩子非常刻薄。有的孩子将零食、玩具随便分发:“给你们吧,反正我家里多着呢!”有的孩子在分享时附加条件:“我给你,你要选我做班长。”还有的孩子是迫于父母的威逼利诱而分享:“给你吧,其实我一点都不想这么做。”

在以上的例子中,家长都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思维。正确的做法是,先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然后用分享的行动去强化这种思维。因为思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会真正影响孩子一生。那么,如何培养共赢思维呢?

首先,家长要认同孩子的感受。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独占意识和利己思维。案例中湘湘的妈妈理解孩子对某些玩具的感情,她在小朋友到来前会问孩子“哪些玩具你不想分享”。这样做,既维护了湘湘在小朋友心目中慷慨的形象,又避免了到时候抢玩具的尴尬。最重要的是,她一直用快乐的感受引导湘湘学习分享。湘湘分享了,所以感觉很快乐,然后她就愿意多分享一点,然后感觉更快乐……最后,孩子发现这个奇妙的规律,由内而外地愿意去分享。

其次,家长要以身作则来引导孩子。某些家长常给孩子唱高调,要求孩子“不自私”、“大方一点”、“考虑别人”,自己却在为人处世上非常利己。这样的家庭教育,只会让孩子变成一个装大方的伪君子。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并且在小细节上引导孩子。

再次,家长要充满耐心地鼓励,让孩子感受到他和小朋友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幸福点。如果他满足别人,就会给自己带来幸福;如果他只顾自己,给别人带来痛苦,自己也会更痛苦。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要分享,这才是好孩子。”我不建议幼儿家长动辄将孩子的行为与人格的形容词(比如好、坏)联系起来,这会给孩子带来“我不得不分享,否则我就很坏”的压力。我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发现:“你看他得到分享后笑得多开心!”这样,孩子感觉到他给别人带来了快乐,通过分享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对于一些特别霸道自我的孩子,家长们在设立规矩的同时,可充分使用游戏的方法。扮演被狼欺负的羊、倒地无人扶的狐狸爷爷、没人喜欢的秃头娃娃等弱者角色,会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唤起同情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进行“帮助别人赢”的球赛、爬山、竞赛等活动对这些孩子也大有裨益。家长常问孩子:“你最想帮助谁赢(成功)?你可以教他点什么?”家长要教孩子关心赢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帮助别人获得了成功,他们的友谊就更深厚,更令人愉悦。

共赢思维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帮孩子树立道德底线,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都不能将自己的失败迁怒于旁人。当孩子受挫的时候,教他们用运动、语言等方式来移情。在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家长再帮他们审视失败,正确归因。这样,孩子从小就知道迁怒于人和伤及生命是绝对不能做的事,他们长大后就会成为一个让父母放心、对社会有益的人。

上一篇:教师资格面试考试内容下一篇:招聘销售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