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2024-04-18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精选8篇)

篇1: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总结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进,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可见,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非常主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探究式教学”,“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已经渗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

化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教育家刘知新认为,化学实验应具有以下教学功能:它是化学科学认识之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展开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但是,当前在我们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仍绝大部分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然后再记录实验现象、结果。学生进行实验主要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和巩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展示。有时教师甚至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而考试成绩却不一定差。评价学校及化学教师的标准也主要是考试分数,所以化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这样教出的学生基本上缺乏创新的愿望和激情,思维僵化,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

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学的主旋律,化学新课程理念要得到落实,立足校本,就必须从化学实验入手,对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真正运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才能应对当前课改潮流,也才能焕发化学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化学教师才能够担当起时代发展所赋予的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探索研究如何在农村中学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农村初中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效,对于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发展成为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

国外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当代较有影响的创造性思维研究成果中至今在国际上仍有较大的影响的有1945年创造性思维开创性研究者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 其他较突出的成果,其研究的先后顺序是韦索默的“结构说” ;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与应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的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斯滕伯格的“智力观” 提出了“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 若宾等提出的最高级思维模型。这些对今天仍很有价值,值得借鉴。

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1986年,我国专门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借用了19世纪德国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亥姆霍兹(H.V.Helmholtz)经常使用的“无意识推论”这个术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并运用这种理论建立起“灵感发生模型”。 刘奎林所说的灵感发生模型实质上就是基于潜意识推论的创造性思维模型。这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有关文献中所能看到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研究中比较完整、比较有说服力的模型。他力图从脑科学和现代物理学基础上阐明创造性思维过程,突破了仅仅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传统做法。

至此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打破了仅仅从心理学角度去探讨的传统做法,并且越来越重视基于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既重视创造性思维“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和脑神经科学基础)的研究,也重视能反映创造性思维心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模型”的研究。这种模型可用来指导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实践,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综观已有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未来人们的创造能力。中国现行的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的化学新教材更突出实验的地位,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将着力探索的。

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品质趋向整体性;使学生的个性趋向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趋向主体性;教育面向的层次更趋向全体学生;在教育理念上趋向全方位、全过程;在创新动机上趋向全民化、终身化。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

(一)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通过建构符合化学新课程要求的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贯彻化学新课程的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式教学,重点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本研究的关键。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相关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鉴戒,同时对于在同类农村中学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必须通过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切实有效的实践。在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借助实践进行实验、反思、改进,形成良好的方案再实践、反思、改进。通过本研究进行农村初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模式建构,将使农村初中化学教师真正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有可能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型教师。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不仅仅是让人获得书本知识,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设想的实现和完善,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则往往表现出教师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那么是呈现出学生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的景象。但是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现状是“以教师为中心”,尽管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行为转变发生了很大影响,但对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来说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尚须完善。化学实验探究是从教师或学生的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如地进入实验探究的过程,发挥想象、体验探究,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理论准备较充分。对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有了较深入的学习领悟,对“化学新课程”“探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等主题词进行了文献检索和网上搜寻,存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条分缕析,构建了大致的理论框架。

前期研究基础较扎实。课题承担人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先后参与多次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比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十五”后期,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究》,教学一直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对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一些探索,初步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五、课题概念的界定、支撑性理论及理论假设

(一)概念界定

农村初中:指农村普通初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生源、教学质量等一般化。(本课题特指太仓市双凤中学)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将会逐步获得稳定的,持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试验……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将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式。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引起的,是从具体感性认识开始的,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二)理论支撑

1.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创造性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性;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而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如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此观点,中学化学实验创新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及问题中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2.创造思维理论

创造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主要由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构成。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复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规则,寻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答案。教学中,教师就是去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去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3.主体性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并不凌驾于“学”之上,“学”也并不游离于“教”之外,否则,教师的教就成了无对象的“独说”,学生的学只能是无指导的“自学”,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窒息学生的想像力,形成只有一种声音的单调而枯燥的课堂。

4.成功教学理论

人是具有思维活动的,通过人的尝试活动,人逐渐学会思考如何获得成功。人是有感情的,人在尝试活动中,不仅会思考,而且还能从尝试活动本身获得成功的喜悦,尝试成功是一种愉快的学习体验,具有促进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先去尝试,自己初步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中的难点,进行引导、点拨。学生在不断地追求尝试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把尝试成功作为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对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三)理论假设

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获得现实的开发。初中化学教学过程,特别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具有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如果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把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有可能真正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创造力的发展,能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化学问题提供条件,因此,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在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真正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而不是教师指导下的“机器人”。

2.确立起与初中化学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在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得到改变。

3.培养与开发农村初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并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究内容

1.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模式

2.探索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规律;

3.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的障碍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调查现状

1.调查准备。选定调查的具体对象,包括具体班级和人员等,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要大体相当;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任课教师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上,要大体相当;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时间大致相等,实验班不另外增加课时。

2.调查实施。按不同的调查方法组织具体的实践操作,例如自制调查量表,进行座谈、测试,期间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控督察措施,确保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效性。再是,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教科研要求。

3、调查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分析调查报告,包括同时分析实验教师的变化,力求使报告所揭示的现状全面客观,成因分析透彻,对策切实可行。

(二)形成氛围

1.实验班每三周选取一节化学课改上探究式实验课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创设问题探究的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照组仍上常规的化学课。

2.保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气氛。

3.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严格按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进行化学学习,通过学习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学习方式、学习成绩发生变化。

(三)实施实践

1.制订研究计划。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计划,包括目的、内容、方式等,并依据实践反馈动态进行反思以及计划调整。

2.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本课题研究信息。课题组成员集体讨论每两周一次,每次采用一人主讲,其它成员相互补充的交流形式,畅谈教学研究中的体会。复习阶段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本单元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案,实实在在的进行个体的反思、组内成员间的反思互助,特别是通过同伴互助、督促、激励进行行为跟进。

3.以“苏州教育博客”网络教研群组为平台,拓宽研究活动的渠道、丰富活动的形式。还可以展开与各种对象的对话,在对话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1.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重视对学校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主体性原则

1.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作用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是对现成的古今教育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形成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形式。文献资料法的开展有助于从教育的丰富历史事实中,获得对教育规律的科学认识。

(二)专家咨询法:指向资深学者请教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科学研究者解答教育研究中的疑难问题的方法。

(三)调查法: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如访谈、问卷等),对某种或某几种教育现象或事实进行考察,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种事实资料的分析处理,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实验研究法:按照随机原则在同年级中选择试验班,科学的建立实验指标体系,定期进行测试,在试验中积极、妥善、有目的收集各项数据,运用先进的统计手段对数据进行定量、定性的描述。

十、课题研究的步骤

1.设计申报阶段:1月—204月

2.实施研究阶段:年5月—5月

3.成果总结阶段:206月—7月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本校初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撰写心得或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论文一到两篇。

5.结题报告

十二、课题承担人:周小英

篇2: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体育创造性思维是体育教学中在学生学练基础上通过创造想象再提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树立基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课堂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思维是落实好体育课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在学与练过程中进入学生的“圈子”,搭建和谐融洽的课堂。

1.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浓厚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在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中使学生焕发出昂扬的意志品质。教学中,让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分成4~6组,教师参与到学生中,教师讲解示范完毕后,由体育骨干组织学生自主练习,对所学的内容大胆质疑、提出新颖的假设,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求异、求新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

1.2精心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练习主动性

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身体力行”的主导变为适时引导点拨,采用“尝试发现法”教学,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体育知识技能的相关线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练习中,教师提供有关下肢运动的规律、练习的要求和场地、器材,学生进行思考、练习、观察和对比,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观察与讨论、互帮互学,创造多种符合实际的发展下肢力量的方法。

1.3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究体育教材,去粗取精,触类旁通,充分展开思维和想象,清晰动作路线、方向。如,膝绕环的热身运动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力学分析,运用运动解剖知识,理解体育运动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在其他的运动动作中,有哪些运动形式是不科学的,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

2构建高效课堂,培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2.1创设符合学情的.情境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生动幽默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游戏“翻山越岭”的教学中,讲清游戏规则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由学生商议如何更好地实施游戏、场地的布置、器材的使用、男女生分组、成绩的判定等等。游戏中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2.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自编自创喜欢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要鼓励学生在保障安全、技术合理的情况下去创造有新意的动作方法,挖掘和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掌握初步的棍棒操的基础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创编出与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棒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编自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体育课的教育功能日趋成熟。如跨越式跳高教学中,课前学生自主观看跨越式跳高的微课程,课中利用摄像机、相机、手机等技术设备将跨越式跳高动作中的起跳、腾空技术分解示范慢动作的播放——学生完成动作时的慢动作回放——学生之间动作技能规范性的观察比较等等,有利于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技术的形成、纠正和改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合作精神。因此,在评价学生时要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评价应占一定比例,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成为一句空话。比如,在棍棒操考核时,学生个人或小组创编的棍棒操质量也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无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学生,体育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展示参与表现的机会,善于并及时发现体育困难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进取心,克服自卑和畏惧感,在鼓励、呵护、帮扶中不断进取,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4结语

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创造力思维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指导方法,学生端正练习态度,合理利用教材等,需要师生双方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巧妙结合,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智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民涛.论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理论[J].体育教学,(4).

[2]章晓利.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经济与社会发展,(3).

篇3: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 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多设置问题, 以此来挖掘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 在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建筑工人在盖房子的时候, 如果想看房梁是否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用各种方法来找答案, 在学生给出各种答案以后, 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还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养成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 才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中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想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学生观察之前, 教师先给学生提供明确而且具体的目标, 指导学生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且教师要科学地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 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 首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观察力,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摘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到课堂教学的实处,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史明君, 姜鑫.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 (05) .

篇4: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教学 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64-02

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 创造性是一种个性特质, 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性的人。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提出创造性不是一种个性特质,而是一种“创造性”产品, 如画画、发明、解决问题的技能或过程。但是所有创造性概念的核心都强调新颖型,创造性导致新的、独特的、独立的和想象的思维或做事的方法。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运用新颖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产生新思想 、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它是人类社会的高级形式也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表现。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能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揭示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引导人们获得新知识或以前从未发现的新问题的解决方法,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具有创造性的人思维比较活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想象大胆,变通性很强。

二、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对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看法不一。联想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被联结的因素相互之间的距离越遥远,那么这种思维过程或解决方法就越具创造性;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问题,使其形成新的完形;精神分析心理学坚持“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在于暂时放弃那种堵塞思路、防碍形成新的问题解决方法的逻辑的理性思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与个性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对经验的敏感性”和“不轻信原理和概念”的品质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P. Guiford0)认为与创造性思维最为密切的是发散思维和转换,即对信息的进行重新排列。他认为创新性思维有三个特点:1.思维的流畅型,指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愈多思维流畅性愈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2.思维的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3.思维的灵活性,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托伦斯 (E.P. Torrance) 承袭了吉尔福特的观点,他认为创造性思维必须善于考虑事物的精密细节。科学的飞速发展、技术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这一品质十分重要,如果思考不注意精细严密,其创造性将会受到限制。

三、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的特征

1.智力特点

研究表明,IQ和创造性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非常聪明的人可能非常有创造性,或创造性非常一般或两者之间。中等智力的人可能较有创造性,也可能创造性较少。大脑左右半球中,右半球加工的信息特别与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空间认识能力、整体综合能力、直觉能力以及想像能力有关。所以有人认为右半球与创造性有关,有的学者则明确指出两半球和谐发展与协同活动是创造性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两半球的功能,尤其是右半球的功能应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2.个性特征

一般来说,有创造性的人倾向于:有见识、洞察力、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言语流利,兴趣广泛。他们有雄心、有决心、敢于前进,不落俗套,倔强、好表现。研究还表明,创造性和智力很高的人,自信心和自重感都很强,不采取守势,积极寻找志趣相同的人,同时还具有注意广度和集中注意的能力。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有猎奇和犯规的倾向。另外,高度创造性的人,其焦虑水平中等适度。

3.动机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好奇心较强,渴望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所以,他对各种问题很敏感,时时感到一些问题在向他挑战 ,而且对各种新观念能保持较高的敏感性,促使他始终不倦地力图解决问题。

4.信息存储量

我们知道我们的观念是通过记忆存储中的信息加工而成,思维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储存信息量越多,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存储的信息量越是少,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少,即便有也属偶发现象。

四、环境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

创造性的发展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事实上,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根据研究者们大量的研究表明, 家庭、学校及社会文化都会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1.父母的管教和家庭气氛是影响孩子创造性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家庭教育过于严格、家长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性就差;如果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家长注意孩子的创造性,情况会好很多。

2.学校教育尤其重视学生的纪律和规范,强调一致性,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及作业都有统一的固定的答案,自由发挥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过分重视成绩,使他们养成不敢有超常或越轨行为的习惯,不敢对失败的可能性较大的未知事物进行冒险。

3.社会文化同样影响创造性发展。社会上过分强调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与男生相比,忽视培养女生科学创造思维能力;另外,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自我的独立观点,去遵从大众,迎和别人。对标新立异者,被人视为异端。

4.在我国职场, 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都比较严肃,过分紧张, 心里压力过大, 而且工作和游戏完全分开, 因而不能从工作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五、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他还指出“创新就在于创造,创造就在于人脑的训练。” 我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需要创造性的解决。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非常必要,如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1.想象。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指人在知觉、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人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体形象的设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对创造性思维而言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能够活化知识,开发智力,拓展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发掘新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促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2.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问“为什么”。 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学生敢想、敢疑、敢问,从而激发他们发现新的世界奥妙。

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力。

4.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思维活跃。

篇5: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求多种解决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有创新动机,向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向发展。这对于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四、史论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篇6: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四、史论结合,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篇7: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培养面临的困难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这一教学总体目标被无情的忽略了。素质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踏入社会中时能够有更好的能力去适应各种环境。但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将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搁置一旁。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面临着一下几点困难:

1.教师主导地位过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但取得的效果却甚微。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过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老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教学主体,这里的主导并不是在教学中凡事都要由老师来指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未摆脱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情形。于是便会出现,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灌输式的教学泛滥,而学生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创造性思维被无情的磨灭。

2.电化教学的运用不科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和新思路,但同样带来了不好的一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这是因为多媒体教学不用书写大量的黑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课堂时间,但是这样便使得有些教学流于形式。学生看似很感兴趣,但思维却只是跟着课件上的内容走,根本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不仅是家长最看重的,同时也是老师最看重的。班级与班级之间有平均分数的对比,老师之间也会互相比拼各自学科的成绩,这无疑都给来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即使有些老师明白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将精力放在这方面的培养上。其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学生成绩的,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体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置之一旁。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1.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质疑问题情景的设计可以有效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此,教师做到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创设科学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老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发他们质疑问题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三角形性质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大多建筑中我们常常会见到三角形的组成元素?这样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看似简单,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2.开启观点交锋,鼓励学生多问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问号是打开一切知识的起点,因为只有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和求知。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质疑,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对于那些敢于打破正常思维的同学,即使是存在问题,教师在指正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和赞赏。例如:在讲到证明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这一课时,,在证明方法上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证法,于是有的同学便问:可不可以作底边的平行线交两条腰于两点?虽然有些同学提出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却积极思考了。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质疑,对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3.发展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思维方式,启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引导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方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单项式除法时,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自主去设置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教学时先板书一个式子,然后让学生用多种算法去做这个式子的计算,以此来总结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

4.诱发学生创造想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想象确实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潜在的就问题因素创设想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例如在讲解直线着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线段,让学生在意识中明确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之后引导学生想象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无限延长,没有尽头,让学生在想象中明确直线是没有端点、是无限的,进而形成直线的概念。

三、结语

篇8:小学数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创新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所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的核心动力,它指人们在实践学习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目的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的、独自创造的、具有新的特点的思维方式,它开拓人类认识的新阶段,形成新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育中,老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在无形中对小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实践表明,当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提问。

1. 设想性的提问。

设想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下提出各自的设想。

2. 发散性的提问。

发散性思维是主体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运用推测、联想、假设等形式寻找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3. 质疑性的提问。

根据课本和实际,挖掘教材中的亮点,在可提问之处精心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于对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改变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育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只是单纯地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对于错误给予纠正。数学教学环境往往封闭落后,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老师。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素质,大胆创新,才能给学生以好的指导。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更要注重对儿童创新教育的培养,引发他们进行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程度,对求异、创新、进取的喜好和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等。因此,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与他的个性、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只有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格、创新意识,才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有所创新。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课后应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创新的作用。

3. 改变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有的数学教材枯燥乏味,课堂形式单一,多为“一问一答”的形式,难以提高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多结合课堂材料,多抽取跟课堂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提高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程度。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自发组织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老师要优化课堂环节,把教条式的公式系统化、通俗化,让学生真正理解每一步骤,参与其中。布置一些高质量的作业,题目少而精,使学生在课后能加深理解。小学数学往往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老师要把数学教学通俗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一些基础数学运算中。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记忆力,活跃他们的思维,而且能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运用正确的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渗透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通过一些共性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去找寻公式、定律,这样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典型例题进行改造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教师给出问题答案,让学生回答引发此问题的不同条件,再根据同一条件同一类型,作出不同的解答。转变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体验、自己创新。

5. 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仅仅单纯地靠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记住过往的车辆,有的学生可以在纸上记下过往的车辆,有的学生会在心里默数,有的是以写正字的方式记忆,有的是以画线的方式记忆,更有的聪明学生算出每一分钟大致的过往车辆。从而算出一个小时总的过往车辆。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同一问题,解决的方式不同,问题的答案也可能不同,然而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培养了创新意识。

6. 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寻答案,老师只是恰当地给学生以指导。其次,教师应着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寻答案,用多种方式来解题。一个问题可以从正面给予证明也可以从反面予以否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自觉地运用所学的公式、方法、定律,从而增加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对于一些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答案,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加强学生在概念公式之间的转换。对于同一种类型可以从多个方面提问,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可以根据问题寻找答案,也可以让学生依据答案,提出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转换间,学生很自然地熟练掌握所学的公式。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自己找出问题,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自然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对问题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对同一问题不断拓展、发散,根据问题找寻答案,也可以由答案提出问题,拓展同一问题,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目的。

上一篇:我打开了记忆的匣子作文下一篇:人力资源简历优秀简短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