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2024-04-16

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共8篇)

篇1: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一、架构岗证互通的课堂教学模式

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更好的就业和发展,在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还应该获得一定的数量资格从业证书,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学生的职业证书。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证书的考核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将会计从业证书培训和考核纳入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开设与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证书相关的培训课程,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从业证书考取有机融合,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让学习目标非常明确,更为重要的是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法,学生在完成学习计划任务以后,不仅掌握了知识,获得的能力,更获得了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最为重要的证书。学生具备了毕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及其他方面的重要证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较好的基础,也拓展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能够将专业理论基本知识教学与学生岗位特点、职业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顶岗实习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凭证,更多的企业愿意提供实习岗位,也让更多企业选择这些学生进入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公司的重要人才。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培养职业技能

要想真正地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的基地,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应用和展示平台,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熟悉行业相关流程,去感知职业岗位特点,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高职财会专业教学必须注重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构建学校自己的实训基地,购置适合学生从事财会专业所需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增加设备的科技含金量,能够让实训设备和和企业发展保持一致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校内实习设备熟悉最仪器设备,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把学生的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较为先进而又完善的实验仪器设备,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二,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联系更多的校外企业,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建立长久的实习培训关系,让学生到相关的企顶岗实习,依靠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熟悉工作环境,感知工作氛围,更加全面的了解未来职业的工作特点,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同时引进财务主管、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请这些他们成为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培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财会教学的重点,高职财会专业必须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篇2: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罗灵巧

来源:《职业·下旬》2012年第05期

随着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提高与转变,在人类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服饰设计日益被视为展示个性气质、陶冶性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艺术品。人们在追求服饰的舒适性的同时,更注重美观和装饰效果,加上流行因素的影响,服装的款式变化多端,这都对服装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创新能力是当今人类最具竞争力的特质,创意思维训练不可避免地被摆到了一个重要地位,重新审视以往服装设计的教育模式与方法,明显存在不足。同时可以发现,现代设计中蕴涵的创造性思维对服装设计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大胆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现代设计理念和思维贯穿到服装设计课程里。希望能把这个科学、先进的理念带进服装设计教育中,让更多学生通过这个载体训练创意思维能力。

一、人的创造性思维结构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往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是以“新、独、特”的差别来产生新事物的、思维主体独到而新颖的思维活动。故此,人们也把创造性思维称为求异性思维。“异”是对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求,它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中,成为人们进行思维创新的目标导向。认知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是认知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的精华是同中求异,是一种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离不开创造想象的参与,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从原以为没有联系的两个或多个的事物中发现联系,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所在。

服装设计等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在教学中以大自然或身边的点滴引导同学善于观察、总结,把美的东西保留在脑海中,体会、琢磨其中的奥秘,从而产生形象思维或逆向思维,并从形象中抽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系列作品,最后选择能得到认可而且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作品,遵循作品结构、功能和谐统一的原则,竭力追求形式的突破,创造出别出心裁的作品。

二、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打破种种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以思考问题为中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

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运用发散思维进行设计构想,把已经明确或被限定的因素作为发散思维的中心,据此展开想象。整个思维过程呈散射状,具有灵活、跳跃和不求完整的特点。

“灵活”就是要寻求变化,要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不能把思维局限在一个思路上,去钻牛角尖;“跳跃”就是要让想法和想法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不求完整”就是对每个想法都不过早地加以限制或评价。不管想法行不行要先想出来再说,反对求全责备和乱加否定。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在以“荷韵”为题的仿生设计中,最常见的想法是以荷花中最典型的花瓣为设计原形,根据服装结构和人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大小重复、方向重复等服装款式的造型设计。荷花、荷叶装饰在臀部的成为裙子造型,果实莲蓬和生长在泥中的藕等可作为腰带、项链等服饰。这些几乎完全是荷花的自然造型,在设计上缺少新鲜感。而运用发散思维则可以将荷花抽象化,将荷花荷叶漂亮的色彩和摇曳多姿的风韵神采与服装造型设计结合,同时根据人体的特点进行服装的空间造型设计,形成自然的协调美和次序美。这样更能表现出“荷韵”的主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除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外,还可通过训练激发学生的各种思维。例如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相同的款式、外型设计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以此拓展思路。

在结构设计中,以原型样板为基础,进行转换的设计训练,寻求结构对服装的立体装饰。要注意的是,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结构基础,否则结果将大相径庭。由此可见,发散思维极为注重想法的数量,因为想法越多,选择的余地就越大,质量也就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就是创新,关键在于“新”和“异”。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创造性地设计出服装款式来。作为服装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的新观念、新思维、新思路,鼓励学生“与众不同”。

在服装设计的主题表现上,鼓励他们对已有知识做出独特、新颖的转换和组合,可以鼓励学生寻求新颖的切入点。例如,笔者曾经以“未来世界”作为设计主题,大多数同学便想到了低碳、环保、计算机、克隆、飞船等。也有少数同学把“战争”作为构思切入点,用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军装、刺刀、硝烟等形态来体现服装,从而抒发了自己向往和平、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着实爆了一个冷门,赢得了大家的注意。

在工艺结构上,也可以寻求与众不同的处理。例如,打破常规的位置,以面料的反面卷边为装饰,缝边外露为点缀等。这样的“标新立异”可以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构想出一些出乎人们意料的新方案,思维不会落入俗套,效果新奇独特。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中,很多人注重于

追求灵感,认为灵感一来,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其实不然,一个成功的服装设计师,还应该熟知结构、工艺知识。灵感往往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但一件服装的设计,要解决各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伴随不同形式的“灵感”出现。那么,最初的灵感设计目标出现和确定之后,怎样才能通过相应的服装表现形式,为后发的灵感提供一条通道呢?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质疑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运用表现手法,形式对称不对称,采用什么面料,给什么人穿着,用在什么季节和场合等方面,一一把问题搞清楚。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说过,设计师要在平时培养自己制作的眼光,才能准确捕捉形态。在复杂的制作实践中,特别要注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在实践中不但要能提出问题,同时还要有自己为自己寻找答案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在某个限制种类的服装设计中,自己可以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中设疑、解答。例如,要设计一款女士西装,可以自己提问:可以是双排扣吗?答:可以,单排扣和双排扣各有各的款式和风格。可以和其他材质的面料拼接吗?答:可以,但要考虑拼接的部位和选择合适的拼接材料,从而让服装的款式更丰富、更新颖等等。从提问和解答过程中,不断开拓设计思路。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以上是笔者在服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培养、教育学生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民族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服装设计教学更应该要注意不能应试而教,应求新而教。要更新教学观念,变“讲”为“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活学活用,只有放开手,学生才会自己走,才会走得更远。

篇3:大学生专业能力增值培养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能力,能力增值,培养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怎样通过教学改革使得大学生专业能力不断增值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目前有关大学生专业能力及专业能力增值的研究十分薄弱, 本文正是基于此而做一些探索。

一、能力及相关概念辨析

1. 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心理学把能力看成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 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 是人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适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 能力与知识。

知识是主体头脑中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内在联系的一种主观反映。能力的形成需要以知识为阶梯或载体, 没有知识, 人的能力就没有必要的基础。

3. 能力与技能。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主要是指技术操作技巧。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技能才可能转化为能力, 同时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他所掌握的技能水平。

4. 能力与素质。

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 也就是人的多种属性在现实的人身上的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平, 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能力与素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素质是能力的基础, 素质是人在自身活动过程中非对象化的结晶, 其特点是“内凝”, 而能力是的特点“外显”, 是人在自身活动过程中对象化的呈现;两者的联系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走着同一条道路, 它们都是在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二、专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 其中:在《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中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是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 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可分为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育人指南》中指出, 专业能力是指用来表现能力的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价值判断和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胜任工作的态度, 是一种个人所掌握的能够确保完成职责的特质。专业能力通常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学习结果, 即通过相关专业的学习或训练才能形成, 并被学习者或接受训练者所拥有。对于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内涵国内学者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从能力的本质出发, 认为大学生专业能力是指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三部分组成的, 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水平, 还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中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以往学习经验的总和, 表现为知识性形态;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运用知识, 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专业技术操作技巧, 主要指动手能力, 表现为行为性形态与物化的产品形态;专业品质是大学生胜任任务的主观条件, 如决策、与人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是对调节认知活动的心理活动过程的概括, 表现为意识性形态。大学生专业能力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专业知识是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 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技能是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练就的, 主要强调操作技巧即动手能力;而专业品质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依托, 是二者的升华, 是较高层次的专业能力。所以, 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 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是以后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

三、大学生专业能力增值培养的具体内容

专业能力的特性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客观规律, 科学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和实践内容。按照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所体现的“知识为本, 能力为干, 立体延伸, 逐级跃进”的教学思想, 通过明确专业能力的内容和级别, 形成能力的系统优化, 并加强其可操作性, 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有本质的提高和飞跃。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能力增值、阶段培养、能力评价”的大学生专业能力增值培养模式。

1. 能力增值。

所谓能力增值, 就是通过各种教学、实践环节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进行系统化培养, 使之能有效的提升, 这种能力的提升是通过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所得到以价值属性显现出来的能力的大小, 是一种可衡量的、实际的有效产出, 而不是传统教学环节中通过培养所得到的学生的卷面成绩或工作绩效这么简单。能力增值的概念, 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创新, 而且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有现实的意义。对能力定量化, 才能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 才能准确评估学生的各种能力。应当说明, 不同种类的能力, 其增值培养方式应该有所不同。科学的确立和测定能力增值水平, 注重能力培养方法的实用性和高质量, 就能够取得较高的教育的投入产出比, 提高教育的绩效水平。

2. 阶段培养。

专业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使得我们在实现能力增值时, 必须注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的培养要有步骤、分阶段、渐进式的进行。在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中, 应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与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的内容、形式及比例, 使教学与实践能自然衔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内容上, 实践环节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 能够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在形式上采取多种实践方式, 如课程内实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专项实践、校外调研、模拟实验、案例分析、毕业实习等, 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在时间的分配比例上, 应该逐渐加大实践所占的时间比例, 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素质。

3. 能力评价。

检验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能力增值培养模式中的能力考核评价体系, 大学生专业能力评价可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 确定评价者。评价队伍可由相关专家、教师、社会业内人员等组成。第二, 量化评价标准表。将专业能力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级。第三, 评价计分。第四, 数据统计。第五,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运用数学原理进行处理分析, 最终得出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第六, 评价结果利用。对照评价结果, 及时进行分析, 并针对呈现的问题及时调整相应教学和实践环节, 实现大学生专业能力的真正增值。

参考文献

[1]刘克健.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发展的途径探析[J].学理论, 2010, (3) :116-118.

[2]孙翠玲.关于教育技术大学生专业能力自我成长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2) :49-51.

[3]许晟.大学生专业能力教育中情绪智力的作用及情感教育目标[J].黑龙江教育, 2008, (7) :69-70.

篇4: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高职模具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包涵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各方面的内容,针对每种专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学生能力的思路和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法。并对各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了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模具专业能力培养

0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工作的技能。对于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培养出既深入掌握模具设计理论和模具制造工艺等理论性知识,同时具备从事典型模具设计,制造,装配等实际应用能力,这样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能力取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内容贴近实际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能力。

1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范围

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模具专业教学的实践以及和一些同行的交流,概括起来,关键是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

1.1模具制图的能力现今模具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仍采用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这对于学生打好制图基础是有益的。然而学生在读模具图时仍会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归根到底就在于制图课程上所涉及的内容属于机械类专业通用知识,而模具制图有着自身独特的复杂性。

1.2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熟悉也就是常规机械加工手段的运用,包括车、铣、刨、磨等加工工艺及技能的培养。这些能力为从事机械制造奠定技能基础,也为机械产品设计提供丰富的实践认知。而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仍停留在普通高校金工实习的认识上,相关实训组织流于形式,课时又少,以至于学生泛泛而过。

1.3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这是整个模具专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以建设,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部分院校由于不能认清模具教学的特殊规律,以至于抓不住重点,事倍功半。有些高职院校仍习惯按照普通高校本科课程的思维,片面强调设计能力,理论教学上大而全,脱离实际。也有片面强调数控技术教学,以为模具专业就是数控机床加工,还有有片面强调某些软件的教学,将某些CAD/CAM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过于夸大,以至于有些学生误以为只要学好这些软件就能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

实践证明,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各方面是一体的,在教学中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

1.4模具装配与调整基础知识这一能力是对模具结构原理的深入认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全面检验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环节的得失。为今后从事设计、制造工作提供可行性分析的经验。

2专业能力的培养思路

2.1加强模具制图、识图能力具体可在制图教学结束后联系模具图形实例,安排模具测绘实训作为机械制图的后续课程。

在教学设计上,以一副典型注塑模具为例,安排相应的拆卸、测绘、装配技能实训课题。实训中可先行安排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该模具的装配视频文件,学生对照实物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教师指导下确定拆卸顺序。拆卸时将动定模分开各自拆卸,拆卸下来的零件按顺序放好,并尽快清洗上油。大致的步骤可这样进行:①拆卸前,应测量总体尺寸,画出模具的总体结构草图。②拆卸后对照实际零部件,按实测所得画出个零部件的结构草图。③对实测数据分别圆整,按照圆整后的尺寸绘制各零部件的结构图,根据装配基准,确定标注方式。④按所测尺寸完成拆卸模具的装配图。⑤将所拆零件依次复原,其顺序可参照拆卸的反顺序。复原时对照所绘制的装配图进行,以便发现装配图的不足之处。

有条件的可在这一环节安排用相应的软件绘制所测图样。学生经过这样的实训对模具的基本结构、制图表达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利于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2.2机械加工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的课程应紧扣机械加工实训,二者融为一体,使学生用所学工艺知识指导实训,并在实训操作中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的理解。

机械加工成型工艺的方法比较多,关键是选好典型的课题和确定相应的加工手段,尽量体现常见机床的使用。在实训中我们选择了V型块的加工这样一个典型课题,涉及的操作有粗刨,平面的粗铣和精铣,平面磨削,直槽卧铣,铣V形槽和燕尾槽等技能,对涉及的刀具、夹具、量具、机床调整在理论教学中予以同步讲授,学生学完这一课题后,事实上已经成功的跨入机床加工的入门阶段,可以在后续作业中安排提高的课题,以加强其能力。

2.3模具设计、制造一体化教学在这一教学环节上,应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模具设计及制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典型冲压、注塑模具的设计,从模仿实例设计到关键工艺零件的自主创新设计,逐步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熟悉,并运用模具制造工艺手段加以实现,在此过程中熟悉各种工艺的特点。

以注塑模具设计为例,首先应对拟设计的塑件进行设计,可用三维软件予以造型,讨论其结构合理性。进入模具设计阶段后,首先确定成型零件即型芯和型腔的结构形式和尺寸,了解相应成型树脂的性质,核算注塑机的能力,确定模具的制造方案。

进入模具结构设计环节后,分别进行模具各结构单元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浇注系统、脱模机构、冷却系统等机构的熟悉。这一过程在相应CAD/CAM软件的支撑下效果更好。

设计完毕后,就可以输出工程图,并且对需要加工的零件作制造工艺性分析,对其中的型芯,型腔等需用数控加工的零件做后置处理。

加工中注意发现零件的工艺性合理与否,加以记录,便于反馈到设计环节。

2.4模具装配与调整将前述学生自行设计、制造的模具进行装配,调整,并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试模、修正,通过对模具试模调整结果的分析,总结得失,有利于形成贴近实际的模具设计思路和模具制造工艺方案的设计能力。

装配实训前将已经加工的定模及型腔精修,然后将型芯与固定板组装,注意保证与固定板安装的形位公差,然后开始装配导向机构各零部件,保证其运动精度,其次完成浇口套以及推出机构的安装,在此基础上完成动定模的其余装配及总装。

以上完成后有条件的应该安排试模调试环节。可在实训基地技术人员指导下将模具与注射机进行安装连接,进行合模与开模距离调整,闭模松紧调整,顶出距离调整等调整工作,然后进行试模,分析产生的问题,尤其注意与模具设计制造有关的问题,将总结出的经验反馈到相应的前面环节中去。

模具技术是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技术,因此上述教学环节应着力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高新制造技术在模具上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3毕业学生的跟踪反馈

篇5: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上比较陈旧.本文对当前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现状调查;分析

1引言

当今社会,各高校需要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怎样培养同时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流高水平人才.实践能力是一个人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所具备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子专业学生不管毕业后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更高阶段的学习,其实践能力对其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规划都显得格外重要.但目前高校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相对薄弱,本文以我院在校和已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了解决思路.

2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培养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培养形式和途径很多,但除了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竞赛外,其它实践活动大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这种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目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还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讲授、验证、模仿,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进程.我们对本校的在读和已毕业的200名学生以及部分用人单位领导、研究生导师和本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我院电子专业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2.1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调查,电子专业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较为淡薄.45%的学生认为自身努力不足,缺乏信心,参加实践的机会比较少;28%的学生认为自我培养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只有27%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比较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开设的课程比较陈旧,技术落后.课堂教学方法依然以讲授为主,学生机械记忆、被动学习,从而使思维活跃,喜欢新奇实物的90后大学生觉得乏味,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从而在学习积极性上大打折扣.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今后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意义,不愿花费精力去专研,去创新;更有甚者,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老师和父母,获得一纸文凭,所以抄作业、考试作弊,引发了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素质滑坡的讨论.

2.2专业技能的实践和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中国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基础知识丰富、扎实且善于考试.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提出问题等缺陷.”这句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我国大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问题.由于目前大学教育偏重课堂知识的教学,而在实践教学方面相对不足,多数大学生在学习中只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却缺乏实践锻炼,眼高手低,毕业后不能立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往往需要几年的继续培养才能胜任工作,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应届毕业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2.3教师指导大学生实践的能力不强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的指导和引领特别重要.为此,教师需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但是高校教师因为缺乏考核的压力,在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上面不够主动及时,从而对学生的指导显得力不从心,效果也不够明显.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一般,7.58%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能力较差.

2.4课堂教学方法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使用各种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学生不主动配合、教学设施落后、课时有限等因素的影响,54.55%的老师不常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而学生中有26.5%认为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的帮助较小,希望教师能改进教学模式,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5考核模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科学的课程考核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考核模式还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调查显示,31.82%的教师及40.31%的学生认为大学现在的考核模式对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帮助比较小,主要表现为:考试形式少,主要是闭卷方式;考试内容只是侧重于理论测试而不重视能力的考核;考试命题多出自书本,考记忆的内容较多,考知识的理解应用较少;考试手段上,平时考核力度很小,成绩评定上以分数定高低.通过调查,反映出目前我院电子专业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无论是学生的自身认识,还是学院的培养方案、老师的指导等都非常不足,若不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势必会出现滑坡现象,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能力下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社会的发展,高校应该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3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子专业学生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观念差,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以及大学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模式比较陈旧,这些都不利于电子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其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对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3.1夯实基础,实践教学贯穿于理论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我国在生产模式、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谈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创新能力是基础知识培育出来的花朵,我们加强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所以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实践教学,从不断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3.2改革传统实验体系,加强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课是学生实践锻炼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复习学到的课堂知识,更深一步了解器件、电路的原理,提高自身的专业应用能力.目前的实验教学受场地和课时的限制往往还是验证性实验占了较大的比重,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示范实验过程,学生模仿,这种方式可以比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受到很多老师的青睐,但是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有限,尤其对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的激发不利.为了有效利用实验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强化实践的过程和意识,我们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新的尝试.我们以实验教学的层次化为改革思路,分三个阶段开设实验课,初级阶段、综合阶段、创新阶段.具体的做法是减少验证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低年级侧重基础知识的验证,我们重新设计实验题目,改验证的方式为自己设计电路,通过实验验证理论;三年级开始将各课程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以项目的方式完成实验,可以小组配合完成;四年级进入创新阶段,开设创新实验,以小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经过四个年级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验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达到了更高水平.

3.3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实验课课时受教学时数的限制,而且教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实验课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显然不够.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我院设置了开放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在开放实验室进行有目的的实践训练.结合我院实施的全程实践教学活动,教师提供实践内容,学生具体设计实践方案,以小项目的形式完成实践训练.根据不同年级,可以分层次进行:低年级侧重基本电路、基本理论、基本仪器的使用等等;对于已经对基础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二、三年级大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各类电子器件组装研发的培训.对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能力较强,就可以侧重他们创新能力训练,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获得研发产品的初步经验,培养科研的意识.从实际情况来看,经常到开放实验室训练的学生,其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同学明显突出,自信心明显增强,在就业、考研等方面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3.4充分利用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

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仪器设备和技术更新很快,而高校教育有其特有的规律,无论是理论方面、实践方面还有理念方面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积极开辟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了解社会,感受电子产业的新发展、新思路、新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非常有效,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我院近年来与多个电子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学生至少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实习基地实习,实习结束后,学院组织学生及时总结经验,通过各种形式跟低年级学生交流,使他们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学习状态,激发学习兴趣,在全院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氛围,有效地改善了学习风气.

3.5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活动

参加一些比较权威的学术竞赛活动,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和强化.近年来我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组织学生培训,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如学校组织的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通过参加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积极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参加学术竞赛通常是学生自愿报名,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因此通常会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和自律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

总结

本论文通过对我院各年级和毕业生等进行的调查,对当前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分析了高校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电子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志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14).

〔2〕张策.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

〔3〕曹一江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12).

〔4〕樊坤,呼鑫,王璐.参加创业类大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及其效果评估[J].中国林业教育,2015(4).

篇6: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石家庄论文资料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通过对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2008 级毕业生和 2009 级商英专业顶岗实习学生以及部分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代写论文课题组对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企业需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进而对该专业的改革和建设作了初步探索和讨论。

[关键词] 本地经济;商务英语;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问卷调查

1.1 调查时间:2011 年 6 月至 8 月。

1.2 调查目的:

了解当地企业对商英文论文搜索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进而完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3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外贸公司和本专业毕业生,涵盖石家庄周边地区(安平丝网生产基地、任丘摩托车产业基地、辛集皮革城、清河羊绒及汽配市场、正定国际物流园区、北戴河度假区的酒店、培训中心)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二十余家企业,涉及人员一百二十多人。

1.4 关于调查问卷。

根据我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撰写《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问卷》和《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两份问卷,共 31题,涉及毕业生就业方向、代写论文资格证书、教学改革及课程设置等。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分别做实地和网络调查。发放问卷 127 份,其中电子问卷 40 份。收回问卷 113 份,回收率 89%。

2、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调查发现,我系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能够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只占 2%左右。学

生顶岗实习岗位分布广泛,主要岗位为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商务文秘、商务酒店客服等。其中企业对外贸业务员需求达 47%、业务助理需求达 32%、跟单员需求 13%、商务秘书需求 9%,但由于这些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由于远离都市,本科生跳槽率极高,故而用人单位更倾向于专科层次的人才。被调查的公司 90%都是“商务英语论文网通过介绍招聘新员工”,这给学生公平就业带来障碍。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一些企业常被作为学生跳槽的跳板,在问及“毕业生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时,公司负责人大部分提到“吃苦耐劳的精神,处理好贡献与薪酬的关系”;而毕业生 90%以上选择“要适应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实习期间多数学生更换了实习单位,占 59.1%。毕业生的“起薪 1000—1500 元”的占 43%,很大一部分学生起薪甚至低于1000 元。据目前就业形势,用人方和毕业生认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占到 89%。在问到“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哪个更受欢迎”时,有 80%都支持商务英语专业,但其就业面还是相对狭窄。在问及“哪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具有相对就业优势”时,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并不多,只占到18%,而选择“英语十其他专业”的占绝对多数,达 63%。

2.2 能力及素质要求。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 100%会关注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关注“专业成绩”的占 65%,关注“潜力和品德”的占 25%,都不是非常关注“学校名气、学生学历和社会阅历”。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商英专业毕业生类型是“专业知识扎实和语言能力强”占 60%,其次是“人际沟通能力”占 28%。多选题关于“关键素质”的排序吃苦耐劳则无一例外的排在第一位。开放性问题问到“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一些建议或意见”时,“强化实际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被认为最关键。

2.3 考证考级及课程设置。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证书的要求较高,选择“大学英语四级”的占 76%,也有 20%的人认为“只要能胜任”就行。部分学生在岗位的选择上受到从业资格证书的影响,大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商务单证、文秘证甚至是普通话证书,都会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位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偏向于有商务背景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这就要求英语类的学生要有真才实学:一方面,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尤其是写作和口语表达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具备商务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毕业论文在课程设置方面,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的学生占 25%;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的学生占 20%;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的学生占 35%。在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的内容方面:认为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的学生占22.6%;基本一致的学生占 15;认为不一致的的学生占 43%。问到“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应选学哪些课程为好”时,有35%的受访者选“公共关系学”和“财务管理”课程;要求开设“国际经济法”、“商务礼仪”和“市场营销学”的比重也较大分别为25%,14%和10%,其次是“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占,“国际金融”“管理学”。开放性问题问到“您建议商务英语专业还要开设哪些课程”时,他们填写了“国际商业文化、商务沟通甚至书法”。

2.4 建设性意见。

开放性问题问到“您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有何建议”时,被调查者都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中肯地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归纳如下:

2.4.1 存在的突出问题。

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多吃苦,不愿多做事,工作欠积极主动。毕业生综合能力,尤其是与人相处的能力有待提高。认为学生眼高手低,心气浮躁。另工作缺乏条理性。

2.4.2 意见和建说。

篇7: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培训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班集体与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关键词:职业培训;合作能力;综合素质

21世纪即将来临,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未来社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将变得更加重要。所以在对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意义

(一)合作能力是人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

职业教育的对象,基本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人,他们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阶段。合作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努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较强的合作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社会大环境中。具有合作能力的人,总是乐于同别人交往,在与别人交往时充分表现出信任、友爱、尊重。对其所归属的正当集体总是关心爱护,有一种休戚与共的感情,必要时能放弃个人的某种愿望以谋求集体的幸福。相反,那些人际关系恶劣,不具备与人合作能力的人,或者与集体格格不入,厌倦与人交往,没有友情,喜欢孤独;或者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与短处,或者无端地猜疑、憎恨和欺侮别人,或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社会公德,经常侵犯他人和社会利益,或狂妄自大,目无法纪,一意孤行,甚至与社会规范相抵触,我行我素,这就削弱以至破坏了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严重的不健康心理,进而无法调节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给本人和他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培养学生较强的合作能力,在适应社会的前提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主动与周围环境中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人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使自己在生活上、事业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二)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在育人方面要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与人合作,与自然协调。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提供有效服务,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现在,适应未来。可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刻不容缓。合作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能尊重与关心别人。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骄傲与自卑、懦弱与蛮横、主观与盲从交错的复杂心理。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无法正常与人沟通,缺乏与人合作能力,处于被动无助的窘况之下。这对人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对人的意见、观点、做法能采取正确的态度。每个人在生活、工作、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关心,更需要与人合作,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在与人相处时,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听取采纳合理建议,即使他人的意见不够正确,也不应横加指责,应学会用委婉的语气加以说服,使人易于接受,这正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3.学会忍耐、宽容、谦虚、礼让,这是做人的美德,在合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较强合作能力的人,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加以赞赏;能了解他人的困难,并给予热情的帮助;能倾听他人的正确见解,并加以采纳;能做到襟怀坦白、大公无私;在关键时刻能表现出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并具有崇高理想与信念,这是增强人际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在人际关系上,不计较个人恩怨,不考虑个人得失,团结他人,乐于助人。使他人在这种精神感召下,真诚相待,将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加深和发展下去,所以合作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合作能力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内外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专业能力只占成功诸因素的15%~20%,其余80%~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合作能力的高低。合作能力较强的人,能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使之加深与发展。培养、锻炼合作能力,不必刻意创造条件,只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能力在事业成败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把它作为一种在未来社会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去研究、探索、实践,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效果。提高合作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对每个人、每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使每个正常人健康合理的心理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从而产生开朗、乐观的情绪,对生活更加热爱,充满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竞争信念,也使整个杜会保持一种稳定、融洽的秩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其次,它能提高社会生活的效率。人们互相理解,协调一致,就能在一起工作时产生最佳配合,调节劳动态度,从而增进活动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个性。人们在交往中产生广泛的接触,就能捕捉筛选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有价值有意义的新信息,更新知识的贮存,改进思维方式,变革过时的陈旧观念,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开放,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客观需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它不单是指导就业,更重要的是指导人生,因为它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充分认识自己,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增强合作能力,是职业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合作能力的前提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信息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活动除传授知识、反馈信息外,师生间积极的感情交流,可以提高知识的传递质量;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和学习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是诱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师生

间相互尊重,情感融洽,心理相容,相互依赖,彼此真诚相待,就会在教育过程中起到强烈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行为上协调一致,就便于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的常识、建立人际关系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关系,对个人的社会能力、应变能力、信息的捕捉能力和收集能力、及时做出相应对策并付诸行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人交往时,不仅是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高科技产品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对人的自身能力与修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职业培训必须抓住时机,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从一点一滴入手,使学生养成勤勉、敬业、守纪、公正等良好的素质和行为习惯,学会遵从集体,随和大度,会协调,善商量,培养乐于采纳别人的正确建议和适当纠正自己错误观点的能力,为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奠定素质基础。

应使学生明白,人与人要合情合理地交往,每个人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欲望与行为限制在不妨碍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合理范围之内,在不断修正自身言行的过程中,从思想上、言行上完善自己,从学识上充实自己,一点一滴严格要求自己,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在与人相处中,就不会在他人的吹捧奉承面前忘乎所以,也不会因别人的贬低、歧视而自暴自弃,更不会因为别人的冷落拒绝而垂头丧气。尽可能使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趋近,就容易产生一种有利于双方关系积极发展的趋势。因此,应尽可能努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修养:

1.能经常发现他人的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真诚的称道,会给人带来愉悦,便于合作关系的建立。

2.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平息争论,促使对方同你一样公正宽大,甚至主动承认他或许错了,达成彼此谅解,保持继续合作。

3.能捕捉对方的不同态度。如果能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合作双方就更容易沟通和理解。所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自身修养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计划,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感情、风纪仪表、处世态度、合作能力、交际方式等等对学生都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教育意义。

职校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对社会、人生的了解还不深刻,对许多社会常识、社会组织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都缺乏体验,因此,他们需要了解社会,熟悉生活,向社会学习并最终服务于社会,为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用纯真的关爱浇灌学生的心田;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用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用诚恳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在处理师生间、教师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各种关系时,应保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友好的关系,使学生能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举手投足间,从教学与管理的一点一滴处得到启发与收益,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形成。

(四)创建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社会集体的生活和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能力的增强、热情的激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能逐渐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经常开展课外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在组织和参加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激发学生多方面兴趣和创造精神,在解决实际困难与复杂问题的实践中,体会集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激发与人合作的冲动与热情,使学生能主动通过与人合作,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除个别教育外,还要通过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共同目标,挑选和培养班级积极分子,形成班级的集体领导核心,带领全班学生积极向上,团结进取,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应加强学生组织管理工作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是现代人才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在校园范围内让学生轮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方法,它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们增加了与人相处、谋求合作的机会。此举成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工作愿望和热情,增强了学生间建立合作关系的积极性,增长了才干,增添了自信,积累了与同学间相互交往与合作的经验。也使全体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实现集体共同目标作出贡献。关键还在于引导帮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找到既符合大家期望,又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位置,并在集体共同进步、相互促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篇8: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 就业能力

国际劳工组织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 在工作中进步, 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1)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 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 实现潜能的自信。 (2) 国内最早较为详细论述“就业能力”的郑晓明认为,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3) 可见, 广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是个人能够获得、保持以及晋升职务所需的能力。狭义上的就业能力就是指获得竞聘职位, 实现就业的能力。

就业能力作为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其内涵丰富。美国培训与开发协会将就业能力分为5个类别: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影响能力等。 (4) 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综合发展的结果, 其基础和关键是基本胜任力的获得。对于大学生来说, 其基本胜任力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形成的专业能力, 它是大学生获得竞聘职位、胜任岗位工作的基本条件。所谓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 是胜任职业岗位要求并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 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可分为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等。 (5) 所以, 高校要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解决就业问题, 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

2 专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 专业的社会适应力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 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受时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其对市场需求反应存在相对滞后性和不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 有的学生可能因个人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能力养成也相对较弱。

(2) 专业知识的延伸及应用能力欠缺。目前, 学生往往过份重视学分而忽视对专业本身的深入学习, 所学专业知识还较多停留在教科书上, 知识的延伸性不够, 实践能力不足, 这也导致大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一旦招聘单位的专业考察脱离书本, 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3) 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不足。大学生大多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态度。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学习的欲望与动力;对待工作的态度乐于实施, 疏于创新。学习形式过于单一, 多局限于课堂和书本, 缺乏在实践中学习的经验, 不能举一反三, 只能执行不能创新。

(4) 无明确的职业目标。有些大学生由于分数或者调配的问题就读了所学专业, 导致了对就读的专业不感兴趣, 对日后职业的选择意向在现实和自己的兴趣面前犹豫不决。若再遇学校不重视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指导, 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最终影响其就业。

3 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提升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形成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它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同时, 专业能力的形成只有通过实践活动, 整合运用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特定的专业能力。

(1)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大学应该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专业设置, 拓宽专业口径, 按照“重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的原则设置专业, 培养能力型人才。同时应结合自身条件, 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专业和新知识,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2) 重视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首先, 设置的课程在保证学科功能的前提下, 重视其社会功能。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教学, 融入相关能力的培养, 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避免证书很多却无真正一技之长的尴尬。再次, 教师要不断学习, 及时吸纳新的科研成果, 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现状与学科前沿发展, 与社会发展同步。

(3)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的习得并不意味着自学能力的自动养成, 靠死记硬背获取的知识往往缺乏生命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也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因而, 在教学中不仅要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还要考虑自学能力的养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引入, 促使学生在探索中独立思考, 获取知识, 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与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4) 搭建大学生与企业互相了解的平台。让学生进入企业, 全程参与企业各项业务运作, 实践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帮助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 让大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 了解企业运作和对员工的具体要求, 让其对照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习和提高。也可将用人单位请进大学校园, 对在校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行业的人才培训, 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 对于大学生来说, 就业能力是随着个体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不断养成的。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在于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专业和自身特色,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 并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培养相应的能力, 在其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提升就业能力, 使其最终获得应聘岗位, 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郭志文, 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2][4]王颖.基于高等教育影响的个人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 (3) .

上一篇:游徽州博物馆有感下一篇:早自习矿课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