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2-09-1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 只有不断奋斗, 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全面发展自己,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成为备受企业青睐的行业人才。据分析, 求职较成功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大学期间有明确的定位, 并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学习。笔者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实际, 探究适合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的培养策略。

一、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

(一) 专业认同感薄弱, 学习激情不足

2007年樊明成对全国31个地区175所高校的47000余名大一新生的调查显示:50.85%的学生对就读专业“未达到满意”。该部分学生中, 27.06%的学生有转专业打算, 8.48%的学生有转学或者重新参加高考的打算[1]。李海芬、王敬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在读的1200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总体为中等偏下, 且主要停留在认知层面[2]。夏涛、黄维锋通过对杭州某高校计算机学院469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 专业认同的年级存在两头高, 中间低的现象, 即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对就读专业认同的较高, 而大二和大三学生对自己所在专业认同度较低[3]。而由于学生对自身专业认同感不足, 导致学生学习功利性过强, 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学习科目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学习激情以及钻研热情。

(二) 自我定位不明确, 企业需求不了解

大部分毕业生自我定位模糊, 自我评估不准确, 未能对所处环境进行理性的职业环境分析。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认为毕业后, 只能去做编程或者销售工作。而实际上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遍布各个行业, 比如:金融咨询、从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协助创作完成各类影视作品等。但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学生未发现自己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进而产生茫然、困惑、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另外学生关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鲜有了解。根据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指委对十几家企业的访谈, 每家IT企业都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调研显示, 企业在选择求职人员时优先考虑的5项因素依次为:持续学习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参加过项目或实习, 团队合作意识, 学习成绩[4]。

(三)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据悉, 很多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一方面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 即使做了规划也没有用。学生对行业企业了解甚少, 意向求职目标较集中。另外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重视不足, 如教育理念滞后、师资力量不足, 缺乏可供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平台等。许多高校的上课教材过于陈旧, 任课教师授课内容一成不变。这也使得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足, 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二、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积极致力于学生指导工作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的长期建设, 具有完善的学生指导工作体系。通过教师以及朋辈的帮助,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养成良好的自我培养习惯, 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未来职业蓝图。

(一)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 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减少考生填报专业时的盲目性以及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2016年起,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计算机类采用大类招生方式进行招生。对于录取后的学生, 采取前1.5年进行大类培养, 学习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此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 后2.5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习特长选择合适的专业的培养模式, 完成对学生个性化培养, 以实现完成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人才的目标。自学生入学起, 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学生助理班主任各一名, 给予学生关于计算机各个专业的特色、发展前景、就业情况等进行指导帮助, 以促进学生自身学习并增强专业认同感。

(二) 理论实践双结合, 树立科学职业生涯发展观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内设置了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 从一年级至三年级, 分别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一方面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授课,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及掌握基本求职要领。另一方面通过邀请企业负责人进课堂, 让学生面对面了解行业需求与发展趋势。此外, 在专业课程课堂内, 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另外,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整合校企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就业单位主办的职业能力大赛, 增强学生求职能力。此外, 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参观交流, 实地了解企业发展情况, 感受不同公司企业文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清楚意识到自身与行业需求的差距,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 发力第二课堂, 提升学生实践职业能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安全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 打造多个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基地, 为学生提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平台。导师进驻基地, 开展一对一指导, 邀请校外企业入驻特色工作坊-琢璞坊。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项目命题训练计划以及相关技术指导,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举办各类科技赛事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此外, 学工队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文化赛事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另外, 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为学生提升自身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提供机会与平台。

(四) 职业教育全程化, 就业工作卓有成效

学院对一年级新生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育;二年级为学生职业兴趣探索阶段, 导师及班主任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以及实践训练指导, 助班为学生提供朋辈支持与帮助, 学工办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与引导;三年级, 学院不仅开辟多种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的面对面交流, 另外还与多家就业单位达成定制班协议, 挑选合适并有意愿的学生参加企业的理论课程指导并组织学生在实习期前往公司进行工程实训。四年级, 学院不仅利用多种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讯息还为学生及时做好就业心理疏导。近年来, 学院就业率均达到92%以上, 毕业生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行业, 门类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据统计, 学院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在一线城市均有所提高, 6000-7000元占据2017届毕业生平均薪资的主线, 占毕业生的56%。另外学生考研率也逐年上升, 毕业后也有不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学生就业观念有所改变, 毕业方向明确。

三、总结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师生都需认真对待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一现实问题。高等学校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应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用, 担当起学生求学、求职路上的引路人。

而作为青年大学生, 更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利用高校环境资源, 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高自身的含金量。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保证自己未来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

摘要: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 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亦然。而加强高校内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为面临着就业压力及求职困惑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类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樊明成.我国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 2011 (10) :43.

[2] 李海芬, 王敬.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EB/OL].http://www.xzbu.com/9/view-5079052.htm, 2018-2-26.

[3] 夏涛, 黄维锋.专业认同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及启示[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6 (12) :70-74.

[4] 张铭.给北大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建议[R].北京: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下一篇:“供给侧”视域下驻保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若干问题与途径研究